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重难点第五课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三篇

【导语】这篇课⽂描写了上学路上⽔泥道的美。
秋天⼀夜风⾬过后天放晴了,“我“在上学咱上,发现⽔泥道上布满了落叶,通过⽐喻的⼿法详细描写⽔泥道的美,最后动情地赞赏⽔泥道的美。
⽆忧考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1.会认“洼、印”等6个⽣字,会写“铺、泥”等13个⽣字。
正确读写“排列、规则”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读懂课⽂内容,体会并描述“我”在铺满⾦⾊巴掌的⽔泥道上⾏⾛的情形。
3.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热爱⼤⾃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然、⾛进⼤⾃然的愿望。
【教学重点】 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能够增强对⼤⾃然热爱的感情,体验⼤⾃然给⼈们⽣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然、了解⾃然的意识。
【教学难点】 1.学习课⽂内容,体会作者对⼤⾃然的喜爱之情;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细⼼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活中的美。
2.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课时】2课时 第⼀课时 【课时⽬标】 1.会认“洼、印”等6个⽣字,会写“铺、泥”等13个⽣字。
正确读写“排列、规则”等词语。
2.读课⽂,初步了解课⽂内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出⽰图⽚,导⼊新课。
1.出⽰图⽚:法国梧桐树(课件出⽰2) 同学们,见过这种植物吗?对,它就是法国梧桐树。
2.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课件出⽰3) 法国梧桐树,⼤乔⽊,⾼可达20-30m,树冠阔钟形;⼲⽪灰褐⾊⾄灰⽩⾊,呈薄⽚状剥落。
幼枝、幼叶密⽣褐⾊星状⽑。
叶掌状,花黄绿⾊。
多数坚果聚全叶球形,3-6球成⼀串,呈刺⽑状,果柄长⽽下垂。
花期4-5⽉;果9-10⽉成熟。
它适应性强,⼜耐修剪整形,对多种有毒⽓体抗性较强,并能吸收有害⽓体,⼴泛应⽤于城市绿化,是世界的优良庭荫树和⾏道树。
3.谈话导题。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就与法国梧桐树有着密切的联系,板书课题:铺满⾦⾊巴掌的⽔泥道。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原文及教案【原文】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时,天开始放晴了。
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可是,地面还是潮湿的,不时还能看见一个亮晶晶的水洼,映着一角小小的蓝天。
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
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我走在院墙外的水泥道上。
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每一张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
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
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
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要不是怕上课迟到,我会走得很慢很慢的。
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当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时,第一回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作者张秋生,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教案】教学要求:1.认识“洼、印”等6个生字。
会写“铺、泥、晶”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体会隐喻的写作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4.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教学重难点: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我们每天走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你有没有发现路途上美丽的风景?本文作者就发现了上学路上的美丽风景,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学会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2.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张秋生,诗人、儿童文学家,1939年8月生于上海,天津市静海县人,长期从事少儿报刊编辑工作,曾任《少年报社》总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说课稿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说课稿说教材本篇课文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本组的人文主题是“走进秋天”。
这一组课文从不同角度描绘了迷人的秋景,既有古诗,也有现代诗,还有散文,风格清新,形式多样,文笔优美,带领学生充分感受金秋的美好,领略秋天的魅力。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章站在一个小学生的角度,记录了作者在一场秋雨后,在上学路上看到的梧桐树叶铺满水泥道的迷人景色,抒发了作者内心对美丽秋景的喜爱、赞叹之情。
本组的一个重要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本单元的训练目标位于三年级的语文训练链条的初段,是第一学段过渡到第二学段的重要拐点,为后面训练的开展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
从本册教材看,本单元“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的语文要素是在第一单元“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在单元导语、课后习题、课前链接语、语文园地等多出予以持续提示,着力引导尝试发现、梳理、总结、运用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为后面的句段篇能力训练奠定基础。
说学情三年级学生经过前两年的学习,已经初步形成了独立识字、写字的基本能力,并且已经学习掌握了一些理解词语的方法,如查字词典、演一演、猜一猜等方法,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语言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内容浅显的文章。
他们的形象思维比较活跃,富有童真童趣,善于想象。
但是受年龄的制约,他们还会经常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把握词语意思的能力有待提高,理解词语的方法还须进一步总结才可达到熟练运用;在思维方面,抽象分析概括能力需要提高。
说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难读、难懂的词语;运用借助近义词、借熟字猜词义、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运用抓关键词语谈感受的方法体会描写水泥道美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7自然段,读出落叶和水泥道的美及作者愉悦的心情,体会作者对秋景的喜爱、赞叹之情。
4.懂得从多个方面进行观察,产生美的意识。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材分析及相关教学素材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材分析及相关教学素材一、教材解析本文描写了”我”在上学路上看到的风景:深秋,雨后初晴,道路两旁的树叶飘落下来,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像一个个金色的小巴掌,整条道路就像铺上了一块色彩绚丽的地毯。
”我”第一回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
课文以儿童的视角观察身边的景物,发现平常生活之美,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平凡之中透着美丽,朴素之中尽显诗意。
尤其是将落叶想象成”金色巴掌”,充满童真童趣,饱含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为儿童发现生活中的美打开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全文共11个自然段。
先写经过一夜秋风秋雨,天放晴了,”我”背着书包上学去;接着对铺满金色落叶的水泥道进行具体生动的描写;最后写”我”第一次发现门前的水泥道真美。
结尾既呼应开头,又点明中心,使文章浑然一体。
课文用词准确、形象,很多词语富有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比如,第三自然段的”明朗”写出了一夜秋风秋雨后天空清亮、晴朗的景象,文中的”天开始放晴了”“亮晶晶的水洼”“映着一角小小的蓝天”等词句对此做了具体描写;第七自然段的”熨帖”“平展”两个词语,写出了掉落的树叶紧密地、平整地贴合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的状态,与”粘”字相呼应,把水泥道之美描绘得细致人微;”凌乱”一词表现出掉落的树叶不规则地排列在水泥道上的情景,呈现出一种自然之美。
这些词句,写出了”我”眼中别样的秋景。
课文描写细致,层次分明。
写”我”走在院墙外的水泥道上时,既写观察到的景物,又写感受与心情。
其中,第六自然段整体描写铺满落叶的水泥道,第七自然段描写水泥道上的每片树叶,第八自然段则写”我”走在水泥道上的愉悦心情。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
穿着棕红色小雨靴的男孩儿,走在铺满落叶的小道上,就像走在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上。
道路两旁长满了高大的法国梧桐树,一眼望不到尽头。
精美的插图与课文描绘的情景极为吻合,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秋景之美。
二、教学目标1.认识”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等13个字,会写”金色、水泥”等17个词语。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5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2021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学设计

2021年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5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备课素材【教材分析】《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讲述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我”无意中发现上学路上法国梧桐和水泥道的变化,然后开始观察,发现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表现了“我”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
本文语言优美,通俗易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体会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是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的好教材。
【作者介绍】张秋生,诗人、儿童文学作家。
1939年8月生于上海,天津市静海县人,长期从事少儿报刊编辑工作,曾任少年报社总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
从少年时代开始,喜欢阅读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发表儿童文学作品,所写诗篇及歌词《喂得猪儿肥油油》《火车向着韶山跑》《我和星星打电话》等曾在少年儿童中厂为流传。
80年代开始创作童话作品,所写“小巴掌童话”将诗、散文、童话揉为一体,作品抒情、幽默,篇幅短小,富有儿童情趣和内涵,颇受小读者喜爱。
曾出版诗集、童话集、散文集《校园里的蔷薇花》《小巴掌童话百篇》《新编小巴掌童话百篇》《张秋生童话精选》《森林里的红鬼和蓝鬼》《傻瓜魔法师》《骑在扫帚上听歌的巫婆》《阁楼上的童话》等70多种。
作品曾获新时期儿童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冰心图书新作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张天翼童话寓言奖,及台湾杨唤儿童文学奖等多种奖项。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法国梧桐树,大乔木,高20-30m,树冠阔钟形;干皮灰褐色至灰白色,呈薄片状剥落。
幼枝、幼叶密生褐色星状毛。
叶掌状5-7裂,深裂达中部,裂片长大于宽,叶基阔楔形或截形,叶缘有齿牙,掌状脉;托叶圆领状。
花序头状,黄绿色。
多数坚果聚全叶球形,3-6球成一串,宿存花柱长,呈刺毛状,果柄长而下垂。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附:课文原文)

【导语】《铺满⾦⾊巴掌的⽔泥道》是⼩学语⽂三年级上册(2018年秋季修订版)第5课的课⽂,这篇课⽂讲述了⼀夜秋风,⼀夜秋⾬后,“我”⽆意中发现上学路上法国梧桐和⽔泥道的变化,然后开始观察,发现铺满⾦⾊巴掌的⽔泥道很美的故事,表现了"我"对铺满⾦⾊巴掌的⽔泥道的喜爱之情。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
教案1 教学⽬标: 1.认识6个⽣字;会写13个⽣字;会写“⽔泥、排列、规则、迟到”等词语,运⽤联系⽣活、查字典词典等多种⽅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理解课⽂内容,体会秋天的⽔泥道的美。
3.感悟作者对秋天门前⽔泥道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字卡、词卡。
2.准备梧桐树树叶。
学⽣准备:1.预习课⽂;搜集描写秋天的好词好句。
2.寻找能体现秋天美丽的物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出⽰实物,导⼊新课 1.(出⽰梧桐树的叶⼦)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叶⼦吗?你能⽤⾃⼰的话说⼀说这⽚叶⼦像什么吗? 2.是呀,在作家张秋⽣的眼中,这梧桐树叶就像是⾦⾊的⼩巴掌。
(板书:⾦⾊巴掌)那铺满这样叶⼦的⽔泥道会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学习新课。
3.板书补全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由实物引出,唤起学⽣的共鸣。
激发学⽣的想象⼒,激发学⽣阅读⽂章的兴趣。
⼆、初读感知,识记⽣字 1.请同学们⾃由地朗读课⽂,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拼⼀拼,也可以问问同桌,争取把字⾳读准,把句⼦读通顺。
2.同桌合作,学习⽣字。
(1)⾃⽣由读⼀读要求会认的字,⼝头给⽣字组词。
(2)与同桌交流,⾃⼰认为哪个⽣字⽐较难认,交流识记⽅法。
(3)拿出⽣字卡⽚,同桌互相考⼀考。
3.检查⽣字认读情况。
(1)课件出⽰词语,其中⽣字是带拼⾳的。
开⽕车读这些词语,要求读准字⾳。
⽔洼wā 脚印yìn 凌línɡ乱 增zēnɡ添 棕zōnɡ⾊ ⾬靴xuē (2)课件中的词语去掉拼⾳,请同学读⼀读。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北大荒的秋天》教案

△第一节
(1)指名读
(2)喜欢第一节的都起立读
(3)北大荒的秋天真的来了。
△第二节
(1)你为什么喜欢这一节?指名读读(2)出示各种流的图片(银灰、橘黄、血红、绛紫)
(3)这么多的流云,会让你想到什么?读好“就像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4)天空的美在于流云,齐读
△第三节
(1)出示:小河躺在大地的怀抱里。一群小鱼游过来,水面漾起波纹。
③指导朗读。
(4)指导朗读第二句话。(假如你是一条小鱼,游动在这样清澈的河水中,你该怎样表达此时的心情?)练说表达心情。
(5)学生质疑说说不懂的地方
(6)分男女生读第三自然段,练习背诵。
3.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过渡:见过了一碧如洗的天空和清澈见底的小河,还有那个地方美呢?(北大荒的原野)
(1)思考:课文中有一句话概括了原野的特点,请你找到并划出来。
从哪里看出原野热闹非凡的?
(2)自由读课文思考上面的问题。学生自由发言。
(3)引导:大豆会笑吗?高粱会演唱吗?这句话把大豆和高粱当做人来写了,这种写法叫拟人。这样写的好处你能体会出来吗?(更能表现原野的热闹非凡)
(4)自由读课文,边读边体会应用什么语气读?(欢快热烈的语气)
(5)指名读---比赛读
(6)小结:作者用一句话概括写出原野的特点-----热闹非凡,然后再从豆荚、高粱、榛树将它写具体,这样的句子关系就是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概括写的句子就叫中心句。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要加以运用。这一段的中心句第一句。(学生用笔画出中心句)
四、引发想象
从刚才同学们的表现来看,同学们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随音乐去朗读去感受北大荒美丽的风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
5、灰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郊外、散步、胸脯、仰望、一定、或者、肯定、面包渣、欢蹦乱跳、惹人喜爱、自言自语等。
2.能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做错了事就要改正,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诵读人物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感情,体会列宁对灰雀、对男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2、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教学难点:从人物的语言及神态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学习重点: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突破重点难点的教学策略:
一:词句为关键,品读
聚焦“列宁喜欢灰雀”,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体会、感悟。
首先是灰雀“惹人喜爱”。
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后,以贴近儿童的问题“你喜欢灰雀的什么呢”,具体交流灰雀的颜色“深红”“粉红”,
动态“来回跳动”,声音“婉转地歌唱”。
“来回跳动”用创设情境想像法触摸,“这三只灰雀,一会儿从这边的树枝跳到那边的树枝,一会儿从——(生接答),这边——(那边),那边——(这边),这就是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采用入情入境法感受,“抑扬顿挫、变换着调子,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会儿短,一会儿——(长),像唱歌一样,我们听一听,(课件出示叫声)”。
这样引导学生“化话为画”,历经“读进去”、“想起来”的过程。
而后,指导学生朗读,达成“读出来”的目的。
其次是列宁的言语和行动表现了对灰雀的喜爱。
他欣赏灰雀的歌唱,给它们带来食物。
有了前一个环节“抓关键词”理解的基础,此处采用学生自读自悟,相互交流的方式,抓住“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关键词语,体现了列宁对灰雀喜爱的程度。
指导学生在朗读时,要将这种感情读出来。
二:对话为重点,研读
聚焦“列宁对男孩的呵护”,抓住对话,质疑启思,读中感悟,以悟促读。
1.引导发现,质疑
在学生知道这是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列宁非常喜欢它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抓关键段,引导质疑。
“一天,列宁走到白桦树下,发现什么了?”结合课件,学生明白深红胸脯的灰雀不见了。
请女同学齐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又发现什么了?”学生明白深红胸脯的灰雀回来了,男同学齐读课文的第十一
自然段。
教师追问:读到这,(指板书)你有什么问题吗?估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灰雀哪去了?灰雀怎么又回来了?
2.再读对话,启思
有了疑问,如何解决?教师再次创设情境,“就让我们跟随着列宁和男孩,走进公园,来到白桦树下,配乐范读3-10自然段”,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入境思考。
为更深入地思考,学生带着“灰雀哪去了呢?你从小男孩的什么话中知道的?”的问题自读,思考、交流。
顺势启发“男孩为什么把灰雀放回来了呢?”学生初步明白受了列宁的启发后,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3.设境研读,深思
这部分是理解、感悟的难点,刚入三年级的学生,对含“话中话”的语言,还不能自主入境地体会。
所以,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情境朗读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第一步,学生默读课文的第3-10自然段,想一想,到底是列宁的什么话打动了男孩呢?用波浪线划下来。
培养学生“读”“思”“划”的语文学习能力。
第二步,重点交流列宁的两句话:“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
天气严寒,它怕冷。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考虑到学生对列宁的心理不能深入走进,所以虽然交流的落点在列宁,但切入点是男孩的感受,用“这句话怎么打动男孩了呢?”来体会列宁的心情。
“自言自语”一句用简明、易懂的句子
比较,适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让学生懂得列宁明明知道灰雀是被男孩捉走的,可他对小男孩,没有批评,没有指责,只有感染,只有启发。
第三步,入情入境指导朗读。
通过分组读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男孩的心理变化;师生分角色读,加深理解;去提示语,同桌分角色读,深入感受;全班情境朗读,升华感悟。
通过不同形式、层次分明的读,把心里所想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