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起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3 地球的内部》苏教版(1)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3 地球的内部》苏教版(1)一. 教材分析《2.3 地球的内部》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一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简单的文字,引导学生探究地球内部的秘密。
在这一课中,学生将学习到地球的基本知识,掌握地球内部结构的概念,并培养观察、思考和交流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地球内部结构方面,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图片和实验,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地球的内部结构。
此外,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这为课堂的操练和巩固环节提供了条件。
三. 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2.能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
3.培养观察、思考和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难点: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和组成。
五. 教学方法1.生动讲解: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解释地球内部结构的概念。
2.直观展示:通过图片、图表和实验,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
3.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4.交流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地球内部结构的相关图片和图表。
2.地球模型:用于展示地球内部结构。
3.实验器材:如地震波模拟实验器材。
4.PPT:用于展示和讲解地球内部结构。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球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你们知道地球的外部结构吗?那么地球的内部结构又是怎样的呢?”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片和图表,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同时,讲解地壳、地幔和地核的概念,以及它们的特点。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3 地球的内部》苏教版(3)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3 地球的内部》苏教版(3)一. 教材分析《2.3 地球的内部》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通过探究地球的内部构成,使学生认识到地球是一个庞大的球体,地球的内部有着丰富的资源,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地球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地球内部结构方面,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知道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地核等层次。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讨论等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地球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内部结构的层次。
2.地球内部各层次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2.探究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讨论,深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3.情感教育法: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地球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地球内部结构模型。
2.地球内部结构图片。
3.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外观,提问:“地球是一个什么样的球体?”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地球是一个庞大的球体,它的内部结构也非常有趣。
今天,我们就要去探索地球的内部世界。
2.呈现(10分钟)呈现地球内部结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各层次的名称。
教师讲解地球内部结构的层次:地壳、地幔、地核。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一份地球内部结构模型,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地球内部的层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分角色扮演,模拟地球内部结构的探索过程。
通过扮演,让学生加深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地球内部各层次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讨论,了解地球内部各层次的性质和特点。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3 地球的内部》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3 地球的内部》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2.3 地球的内部》这一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部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示意图和简明的文字,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认识。
此外,教材还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推理和模型制作等方法,探究地球内部的奥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他们善于观察、思考,并能够通过实践来解决问题。
但在地球内部结构这一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些认知上的空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逐步探索地球的内部结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推理和模型制作等方法,探究地球内部的奥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激发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兴趣,培养探究科学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2.教学难点:地幔和地核的区别,以及地球内部结构的推断和模型制作。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推理、模型制作和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的内部结构。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地球模型、示意图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的外部特征,如山川、海洋等,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内部结构。
2.探究地球内部结构:学生观察多媒体课件中的地球模型,引导他们发现地球的内部结构。
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出地球的内部结构。
3.地幔和地核的区分:学生观察地球模型,通过推理和分析,找出地幔和地核的区别。
4.模型制作:学生分组制作地球内部结构的模型,加深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
5.总结:学生展示自己的模型,全班讨论,总结地球的内部结构。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3.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2

3.地球的内部【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内部构造是科学家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出来的。
2.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能够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
3.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教学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内部的曲折过程。
【教学难点】研究地球内部的内部分层。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暗盒。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情境导入1.师:你对脚下踩的地球内部是什么样子的好奇吗?假如可以变身一种虫子,转进土壤去看看地球内部,你想变成哪一种?A:蚯蚓B:鼹鼠C:蚂蚁2.师:很遗憾,无论你选哪种,你还没穿过土层就光荣牺牲了。
大约130年前,有位叫儒勒凡尔纳的作家,写了一本叫《地心游记》的小说,他的想象中,地底下应该是存在另一片土地的世界。
不过,现在的科学家绞尽脑汁运用自己的只会,在20世纪70年代,经过极大的努力,在地下钻出一个深达14千米的深孔,这个实验历时19年,最终被放弃了。
地球的内部是什么样子的?虽然人类对地球内部的认识无法像打开一个橘子瞧个究竟那么简单方便,但是科学家还是通过地表的一些自然现象来尝试研究地球的内部。
二、探究活动1.首先,同学们看老师准备了3个黑盒子,里面分别放有不同的物品。
不打开盒子,用什么方法能够猜出盒子里装有什么?(通过摇晃,感觉重量,听声音等方法获得盒子里的信息,病推断盒子里装着什么物体。
)你的方法能用在研究地球内部构造上吗?能,怎么用呢?摇晃,科学家证实通过向地球内部发出地震波,例如,进行核试验,检测出地震波的折射,来测定地球内部的物质状态的,是液体还是固体?三、地球的内部分层1.大家看几张图片(火山、温泉、地震)看看这几张图片,对你有没有启发,科学家又是如何通过这些显著地地址变化现象来掌握地球内部信息的呢?这些现象实际是地球自身内部发出的地震波,科学家不仅测定到了地球内部物质状态,还给地球内部分层2.大家来看大屏幕,这是地球内部分成的不同圈层,把地球的表面薄薄的一层叫做地壳,它主要是由各种岩石组成;把地球的中心部分叫做地核;地核可分为内核和外核;把地壳核地核之间的部分叫做地幔。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内部实验单教案与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我们的地球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
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
3.地球的内部
实验一:制作地球构造模型
【素材积累】
每个人对未来都有所希望和计划,立志是成功的起点,有了壮志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向成功迈进。
1、立志多在少年,但宋朝文学家苏洵27岁开始发愤,立志就读,昼夜不息,结果大器晚成,终于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我国明代画家王冕,少年放牛时,立志要把荷花佳景惟妙惟肖地画出来。
他不分昼夜地绘画,立志不移,后来成为当时著名的画家。
3、越王勾践被吴国军队打败,忍受奇耻大辱,给吴王夫差当奴仆。
三年后,他被释放回国,立志洗雪国耻。
他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打败了吴国。
4、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内部》教案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内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具体内容为第二章《地球的内部》。
本节课将详细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征及相互关系。
重点讲解地球内部结构的科学探究过程,以及地球内部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知识,了解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征及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探究方法,分析地球内部结构的能力。
3. 提高学生保护地球、关爱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结构的探究过程,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特点。
教学重点: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征及相互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地震波演示模型、地球内部结构图、PPT课件。
学具:学生用地球仪、画图工具、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展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过程,引发学生对地球内部的好奇心。
2. 知识讲解(10分钟)介绍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地球仪和地球内部结构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内部结构。
3. 例题讲解(15分钟)分析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引导学生掌握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规律。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并绘制地震波传播示意图。
5.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地球内部运动对地表的影响,分享学习心得。
7. 课堂反馈(5分钟)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地核2. 地震波的传播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过程,并绘制地震波传播示意图。
2. 答案:见附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程度,以及地震波传播特点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内部运动对地表的影响,了解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的成因。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结构的探究过程,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特点。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3《地球的内部》说课稿3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3《地球的内部》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3《地球的内部》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教材通过简单的图文并茂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组成。
同时,教材还介绍了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以及地球内部的运动。
这一节课是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一次初步了解,也为他们以后学习地球科学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地球有了初步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这一节课之前,可能已经学习了地球的表面结构、地球的运动等知识。
因此,他们在学习地球内部结构时,能够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相结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同时,学生对地球内部的好奇心强,学习兴趣浓厚。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知道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组成,并了解各层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内部奥秘的欲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知,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
2.教学难点:地球内部各层特点的理解和记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材插图、模型等辅助教学,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球内部结构。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谜语引发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简要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引导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组成。
3.教材讲解:详细讲解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教材插图,了解各层的特点。
4.课堂互动:学生分小组讨论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实践环节:学生动手制作地球内部结构模型,加深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
6.总结环节: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苏教版(三起)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 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起)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
地球的内部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地球内部的构造
2、能够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3、知道地球内部的结构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能够选择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表述对地
球构造的探究结果;
难点:体会科学研究中建立地球模型的意义。
教学准备:
煮熟的鸡蛋、各色橡皮泥、火山爆发和地震的有关录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效果分析
导入新课
1.猜谜语:桌上放了3个盒子,里面装着水、细沙和小石头。
2.谈话:你们不打开盒子,用什么方法能够猜出盒子里有什么?
学生交流。
话:同学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那么地球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刚才猜物体的方法对研究地球内部有什么启发?
学生讨论
4.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地球的内部。
二、指导学生讨论地球内部构造
4.分组制作。
5.各组展示后切开相互评价。
内容:地球构造模型月日今天我得了颗☆
评价项目☆☆☆☆☆☆
1、外形美观
2、内部比例与色彩
3、组员的合作情况
四、总结拓展
1.过渡谈话:人类是如何了解到地球的内部构造的?2.小结:地壳、地幔、地核的划分是根据地震波发生折射的不同推测出来的。
地球内部还有很多秘密等着我们去研究。
3.讨论:现在人们已经想到了钻孔的方法来研究地球。
将来,假如让你来研究,你会怎么做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讨论书上的问题:将铁水注入炸开的大裂缝是否可行?
学生交流。
三、制作地球内部构造模型
1.谈话:虽然我们无法亲眼看到地球的内部,但根据科学家对地球的了解,我们可以用橡皮泥制作一个能“打开的地球”。各小组讨论一下,可以怎样制作?
2.引导学生围绕如何区分地球内部各层次及怎样确定各层厚度等问题展开讨论。
地球的内部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地球内部的构造
2、能够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3、知道地球内部的结构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能够选择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表述对地
球构造的探究结果;
难点:体会科学研究中建立地球模型的意义。
教学准备:
煮熟的鸡蛋、各色橡皮泥、火山爆发和地震的有关录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效果分析
导入新课
1.猜谜语:桌上放了3个盒子,里面装着水、细沙和小石头。
2.谈话:你们不打开盒子,用什么方法能够猜出盒子里有什么?
学生交流。
话:同学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那么地球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刚才猜物体的方法对研究地球内部有什么启发?
学生讨论
4.今天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地球的内部。
如:(1)打算用什么材料制作模型,怎么做?
(2)制作模型时用不同颜色的材料表示地球的内部构造;
(3)制作地壳、地幔、地核的橡皮泥球的大小比例是多少?
……
3.交流汇报,确定方案。
4.分组制作。
5.各组展示后切开相互评价。
内容:地球构造模型月日今天我得了颗☆
评价项目
☆☆☆
☆☆
☆
下次努力
1、外形美观
2、内部比例与色彩
3、组员的合作情况
四、总结拓展
1.过渡谈话:人类是如何了解到地球的内部构造的?
2.小结:地壳、地幔、地核的划分是根据地震波发生折射的不同推测出来的。地球内部还有很多秘密等着我们去研究。
3.讨论:现在人们已经想到了钻孔的方法来研究地球。将来,假如让你来研究,你会怎么做呢?
二、指导学生讨论地球内部构造
1..引导学生按书后的活动记录对地球的内部情况做一个推测。
相互交流。
说说自己的构思,比比谁画的最有可能。
2.请学生朗读书上的资料(注意“壳、镍”的读音)。
3.补充提问:地球内部可以分成几个层?
出示图片,让学生了解地球内部构造和各部分的厚度,学生说,教师板书。
4.请学生看图回答三者的厚度是多少,主要有什么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