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当代艺术的主题》精神性所感
艺术欣赏:当代艺术作品解读

艺术欣赏:当代艺术作品解读1. 引言1.1 概述当代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广泛的表现方式和丰富多样的题材内涵。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当代艺术作品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引起了人们对社会、文化和政治等方面问题的思考与关注。
本文将探讨当代艺术作品的背景与意义,并呈现了解读这些作品的方法与途径。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进行描述。
首先是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文章的主题以及全文所呈现的内容安排。
然后将深入探讨当代艺术作品的背景与意义,包括艺术现代性的发展背景、当代艺术作品的多样性与反思性以及它们对社会、文化和政治等领域所带来的影响。
其次,我们将分享解读当代艺术作品时常用的方法与途径,如主题与符号解析、叙事与表达方式分析以及观众角度与个人情感解读等。
接下来通过例析典型题材进行内涵解读,包括现实主义描绘与关注社会问题的作品分析、抽象表现主义与情感体验的作品分析以及后现代艺术批判与跨界表达的作品分析。
最后,我们将在结论部分总结文章的核心观点,并强调了对当代艺术欣赏和解读要持有开放心态、重视其多样性与社会价值,同时激发个体创造力,推动艺术进步。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当代艺术作品的背景、意义以及解读方法,并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内涵解读,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当代艺术作品。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教育人们对当代艺术保持开放心态,重视其多样性并认识到其对社会发展所扮演的积极推动作用。
2. 当代艺术作品的背景与意义2.1 艺术现代性的发展背景当代艺术作品是在现代艺术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艺术现代性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传统观念和表达方式开始提出质疑,并希望以新的方式来呈现艺术创作。
这一时期诞生了各种新兴艺术运动和风格,如印象派、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等。
这些运动突破了传统艺术形式和观念,对艺术的自由度和创造性进行了重新探索。
2.2 当代艺术作品的多样性与反思性当代艺术作品呈现出极大的多样性,涵盖了绘画、雕塑、摄影、装置艺术等多种形式。
当代艺术与社会演讲稿

当代艺术与社会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的一些想法,那就是关于当代艺术与社会的关系。
当代艺术,作为一种表达和反映当下社会现实的艺术形式,与社会息息相关,相互影响。
在当代社会,艺术不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社会深度融合,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一部分。
首先,当代艺术通过艺术家的创作,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艺术家们通过各种形式的作品,如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表达了他们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和情感。
他们通过艺术作品传递出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引起了社会的共鸣和讨论。
比如,一些艺术作品通过对环境污染、社会不公等问题的揭露和批判,引起了社会对这些问题的重视和关注。
其次,当代艺术也在积极地影响和改变着社会。
艺术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能够激发人们的共鸣和觉醒,引发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比如,一些具有社会关怀意识的艺术活动,能够唤起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推动社会的公益事业和慈善活动。
同时,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艺术作品,也能够激发人们的创新和思考,促进社会的科技和文化的发展。
最后,当代艺术也在丰富和提升着社会的文化生活。
艺术作品不仅仅是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批判,更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和享受。
艺术作品所传递的美感和情感,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升社会的文化品位。
艺术作品所展现出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也能够促进社会的多元化和包容性,构建一个更加和谐与美好的社会。
综上所述,当代艺术与社会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相得益彰。
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创作,不仅仅是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更是在影响和改变社会。
当代社会也需要更多的艺术家,通过自己的创作,为社会带来更多的美感、思想和正能量。
让我们一起携手,共同推动当代艺术与社会的融合与发展,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谢谢大家!。
浅谈国内当代艺术中“当代性”

浅谈国内当代艺术中“当代性”1. 引言1.1 当代性的概念当代性是一个涵盖广泛的概念,通常被定义为当前时代的特征和特点。
在艺术领域中,当代性指的是艺术作品反映和表达当代社会、文化和思想的特征,具有时代性和更新性。
在艺术创作中,当代性强调对当下社会现实的关注和表达,同时也包括了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重新解读与反思。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当代艺术在中国逐渐崛起并蓬勃发展。
中国当代艺术家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和媒介,表达对当代社会、文化和政治现实的关注与思考,呈现出独特的审美风格和创作特点。
他们不断探索和挑战传统艺术观念和表现方式,将当代性注入作品之中,引领着国内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
在当代性的引导下,中国当代艺术走向多元化和国际化,展示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态和创作理念。
当代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表现方式,积极回应和反映当下社会的变迁与挑战,为当代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当代性不仅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当代艺术家与观众之间建立联系和沟通的桥梁。
1.2 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时正值中国进行经济改革开放的时期,社会思想观念也开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随着中国进入现代化的步伐加快,当代艺术在中国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艺术家们开始大胆尝试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探索新的艺术语言和思维方式。
他们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创造力挑战传统审美观念,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当代艺术作品。
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受到了国际当代艺术潮流的影响,同时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艺术家们通过吸收和融合西方现代艺术的创新理念,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当代艺术作品。
他们不断探讨中国当代社会面临的种种问题和挑战,用艺术的力量传达思想和情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思考。
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也受到了政府的关注和支持。
政府部门通过举办各种艺术展览和活动,支持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和发展,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当代艺术的主题》

《当代艺术的主题》作者:孙海文来源:《速读·下旬》2017年第07期在对很多艺术家的作品观赏、范例的解读之后似乎艺术也有好坏之分,不管是之前的艺术史还是至今的当代的视觉艺术,我们不能排除有鱼龙混珠的成分,但是总体而言视觉艺术已经走向平民、走向生活的点滴,而不仅局限于重大事件或者历史变革,其更贴近于人们的思维、情绪、感受。
我突然就有好喜欢的感觉,再深奥的艺术都该是来源于生活而不是凭空臆造的。
泛读之后也只是对这30年艺术发展进程中自己相对了解的领域感受较深,有些例如宗教信仰,科学还有待进一步深读。
整本书八个章节,第一章节算是总体纵向角度的概括,横向分为身份,身体,时间,场所,语言,科学自己精神性七个主题。
每个主题所罗列的理论自己艺术家的实践都有种“好神奇,好勇敢,他们真有创造力”的感觉……身份,很多艺术家创作的主题。
有根据艺术史人物肖像、自画像转换形式的再创造、也有根据种族,民族,性别和性的集体性关系、文化的交融衍生身份的驳杂属性、由特定文化和政治环境所建构的后天得到的处境、模仿扮演艺术家或者名人等角度来演绎身份这个主题。
艺术的初学者往往沉湎于自己到底是谁的问题,并在创作中表达这种困惑。
这也包含了一些战后艺术家包括杰克逊·波洛克、马克·罗斯科在内,他们认为自我身份在于完整稳定、独特富有意义的内心。
同时他们不仅从个体身份同时也从自我的公共身份来认识自己,如詹姆斯·鲁纳,他把自己呈现为一件活生生的艺术品,打破人们认为印第安人已绝迹的印象,揭露西方对美洲原住民的刻板化印象。
与鲁纳一样被定义为社群归属的还有批评家露西·利帕德,他们这些艺术家利用各种艺术展来表明集体身份,尤其从人种、种族、性别和性方面来界定身份问题。
对身份问题的探索,最早要追溯到艺术史中的人物肖像画和自画像。
例如伦勃朗、梵高、培根、安迪·沃霍尔等,培根的作品展示了艺术家令人惊奇的创作能力还有沃霍尔运用色彩创造知名人物的大众传媒肖像。
当代艺术书籍

当代艺术书籍当代艺术书籍有哪些呢?下面是精心为您整理的当代艺术书籍,希望您喜欢!当代艺术书籍《作品与展场巫鸿论中国当代艺术》巫鸿著本书从艺术作品和艺术展览两个维度出发,以宽阔的历史视野,明快的理论气质和平实的写作风格,提供了解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的一个值得关注的文本。
并通过大量史实和配图回答了诸如为什么当代艺术是“当代”?中国当代艺术有什么独特之处?什么是“实验性”展览?作品和展场的关系何在?这些不仅是研究中国当代文化和艺术的人所必需涉足的课题,也是关注和了解中国当代艺术现状最合适的途径。
《荣荣的东村》巫鸿著《荣荣的东村》以摄影家荣荣的镜头、日记与书信,串联起北京东村艺术家群体在中国实验艺术黄金时代的创作与生活的故事。
“东村”,是中国实验艺术史上的一段神话。
在这片破败的家园,荣荣和一群挣扎在贫困线上的艺术家;;张洹、左小祖咒、段英梅、马六明等;;以行为演出和摄影的方式,给中国实验艺术界带来了直接冲击。
这份档案的目的,在于探索这些照片在历史层面、艺术层面、自传层面上的诸种意义。
《名利场:1850年以来的艺术品市场》[英] 戈弗雷;巴克著;马维达译作为纵览国际艺术品市场之诡谲的指南,《名利场:1850年以来的艺术品市场》跨度自1850年至今,以时期为序,以重大艺术品交易事件为线索,对艺术市场的交易规则、交易背后的复杂的社会状况等均有深入分析。
奇迹抑或泡沫?艺术品市场上不断飙升、令人惊骇的高价纪录,意味着艺术品的品质、时代的趣味,还是某种运作?收藏抑或投机?与股票、黄金和钻石相比,艺术品作为投资品的表现如何?都会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本书的全球首发版,作者特意为中文版增写了“中文版序”及第10章“21世纪中国艺术市场的奇迹”,对中国艺术品市场做了特别说明。
《中国当代艺术史1978-1999》鲁虹著本书准确又简洁地向人们叙述了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为了将此历程生动而鲜明地呈现出来,鲁虹改变了传统艺术史的写作方法,以“文图结合”、“文图并进”的方法。
读《当代艺术的主题——1980年以后的视觉艺术》有感

读《当代艺术的主题——1980年以后的视觉艺术》有感《当代艺术的主题——1980年以后的视觉艺术》是一本探讨当代艺术主题的重要著作,通过对1980年以后视觉艺术的深入研究,作者呈现了当代艺术在不同时期和背景下的变化和发展,对于当代艺术的理解和认识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阅读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于当代艺术的主题和表现形式有了全新的认识。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就本书的内容进行一些个人的见解和分享。
本书对于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做出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装置艺术等多种形式。
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绘画和雕塑,而是呈现出了更加多元和开放的态势。
艺术家们通过不同的媒介和技术,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当代艺术作品,使得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和富有创新性。
这也为我们赏析和理解当代艺术作品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机遇,我们需要更加开放的心态和较高的审美能力,才能够欣赏和理解这些新颖而富有表现力的艺术作品。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对当代艺术的理解产生了很多新的思考和认识。
当代艺术不再是传统的艺术作品,而是呈现出更加多样和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内涵意义。
在当代社会中,艺术已经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社会和生活紧密相连,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对于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表达。
我们作为观众和欣赏者,需要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和体会艺术作品所呈现的内在意义和情感表达。
艺术家们也需要更加敏锐和深刻地观察社会现实,从而创作出更加贴近人们生活和情感的作品。
只有这样,当代艺术才能够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情感和精神上的寄托和抒发。
读完《当代艺术的主题——1980年以后的视觉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从中获得了很多启发和思考。
对于当代艺术的理解是一个不断深化和延伸的过程,我们需要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当代艺术已经成为了我们社会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和关注当代艺术的发展,以便更好地把握和领会当代艺术的变化和发展。
当代艺术作品解读与艺术创作理念

当代艺术作品解读与艺术创作理念在当代社会中,艺术作品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性的特点,艺术家们通过不同的创作形式和理念,带给观众全新的艺术体验。
本文将从解读当代艺术作品的角度出发,探讨艺术创作的理念。
一、多元的当代艺术作品当代艺术作品的种类繁多,涵盖绘画、雕塑、摄影、装置艺术等多种形式。
作品风格各异,有的表现现实主义,有的追求抽象冲击,有的回归传统,有的突破创新。
这些作品通过形式的多样性,让观众在欣赏中能够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和思考。
例如,中国当代艺术家徐冰的作品《牛》以浮雕形式展现了一个巨大的牛头。
这个巨大的牛头既象征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形象,又显示了对乡村生活的关注。
观众通过欣赏这件作品,可以思考乡村与城市的关系、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这种多元化的表达方式让当代艺术作品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
二、解读当代艺术作品的视角解读当代艺术作品需要观众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和审美眼光。
在观赏作品的过程中,观众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
首先,观察作品的视觉元素。
当代艺术作品通常以抽象的形式呈现,观众可以从作品的色彩、形状和构图等方面入手,去理解艺术家的表达意图。
例如,一幅由各种颜色组成的抽象绘画作品,可以体现艺术家对情感和内心世界的表达。
其次,对作品进行历史和社会语境的解读。
艺术家通常会受到时代的影响,作品也会随着社会变革而有所呈现。
观众可以通过了解作品产生的年代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进一步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和意义。
再次,观察作品的表现主题。
当代艺术作品多样化,每件作品都可能涉及不同的主题,如自然、人类、政治等。
观众可以尝试从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出发,去体会艺术家对某一特定问题的思考和观点。
最后,和艺术家的对话。
我们可以通过参观展览或者参加座谈会等方式,与艺术家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创作理念和创作背后的故事。
这样的对话能够深入理解作品,并与艺术家进行艺术思想的碰撞和对话。
三、艺术创作理念的探索当代艺术家在创作时常常追求独特的创作理念,试图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个人情感和观点。
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反思

几乎消失殆尽 。”辩 我觉得今天 的社会是一个大众文化 消费的社
会 。 浅 而 且 没 有深 度 。 以说 , 着经 济 的 墨益 发 展 , 费 水 平 肤 所 随 消
的进 ~步 提 高 , 费 势必 会 进 一 步 肢 解 文 化 传 统 。众 多 艺术 家 都 消 在 忙 于不 断 的 推销 自 己 , 家 不再 甘 愿 默 默 无 闻 的进 行 创 作 。 大 而
的发 展 , 应 该 在 新 世 界 中重 新 定位 自 己 , 艺术 在 人 的 耳常 生 就 让
活 中展 现 出真 正的 价 值 。
觉 的冲 击 力 上 。在 迷 惑 不 解 、 名 其 妙 甚 至 不 堪 人 目 的形 式 中 , 莫 入们 无法 触 及 精神 的 深 远 , 现 手 法 、 式 反 而 阻 隔 作 家 作 品 的 表 形 真 正 含 义 . 样 的作 品是 毫 无 意 义 的 。因 此 有许 多 入 的作 品充 其 这 量 只 是 以 一种 符 号 的 形 式 向 我 们 传达 最基 本 的 信 息 ,却 很 少 使
文 章 编 号 :6 3 2 1 ( O 1 0 一 2 l 0 1 7 - 1 1 2 l )3 O O 一 2
罗 丹 曾 经 在 他 的《 丹 艺 术 论 》 说 过 :我 们 这 个 时 代 是 技 罗 中 “
师和 厂 主 的时 代 决 不 是艺 术 家 的 时 代 。 而
化 解 风 险 和 危 险 。如 果 中 国 当 代 艺术 只将 自己 的 角 色 定 位 于 远
然 而 心 灵 、 想 、 梦 , 也 没 有人 提 了 。艺 术 死 了 。” 思 美 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当代艺术的主题》精神性所感
作者:骆欣
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7年第09期
【中图分类号】B82-0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236-1879(2017)09-0154-01
艺术源于生活,生活造就艺术。
不同时期的艺术有着多样化的主题,但无论哪个时期人们对于艺术精神和主题的追求从未间断过。
《当代艺术的主题》这本书主要讲了简·罗伯森对于过去30年间的艺术形式,内容,时间,历史背景,语言,科学和精神等当面进行的探讨和总结。
简·罗伯森是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普杜大学印第安那波利斯分校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他对艺术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通过对全球化、世界的多样化等方面进行解析,指出了他们对艺术所带来的影响;对每个时期艺术的影响进行纵览,并详细地解析了当代艺术家们是如何对不同的艺术主题进行创作和反应。
其中第八章的精神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一章主要以美国为例围绕着精神性展开,通过探讨宗教信仰与科学之间的问题;解析在社会历史背景影响下的人们的观念的变化;指出不同的世界观所引起的冲突问题;以及对精神和宗教的不同定义进行解读,并且通过著名大师森万里子、托马赛丽等艺术家的作品为例进行解析演说。
在我看来,当代社会是一个全球化的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社会,因此无论是文学、科技、经济还是艺术都有着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中艺术领域最为明显,它变得更加的多姿多彩,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更加的丰富;所以主题和精神性对于艺术家们来说变得尤为重要。
在这个文化大杂烩,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和各种利益以及生活压力下人们不再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关注艺术的本身和技法,反而更关注于艺术的精神和设计思想的表达,艺术作品中的精神性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人类思想和世界观的本质表现。
因为现在所处与资源比较丰富的美国交换学习,所以我想就精神性这点进行浅析。
众所周知美国是个多元文化国家,这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和他们所热爱的文化,这些多元文化包括宗教信仰,人文艺术文化等;这些宗教信仰甚至是一些神话故事都是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精神寄托,饱含着艺术家们对艺术真挚的情感。
每个月我都会约上三五好友去博物馆和美术馆进行调研学习,我最喜欢的部分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展,这个时期的作品很有特色,其所蕴含的精神内容和人文文化值得我们去探讨。
在早期的艺术作品中,我发现大部分艺术家绘画作品中神像及宗教元素居多,主题多是圣经中的人物。
这一时期的作品大量运用金红俩色,用蛋清与金属磨出的颜料调和后颜色更加的鲜艳,在我看来这是当时的人们对宗教信仰的炽热的崇拜和虔诚。
随着基督教的发扬壮大,绘
画多表现为圣母玛利亚,基督等天神,足以见得当时的人们对宗教信仰的崇尚。
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核心是注重人对于真善美的追求,肯定和注重人性,旨在将人们从宗教禁锢中解放出来。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具有深远的影响,它推动了欧洲各国文化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是新兴资产阶级谋取自身经济和政治地位的思想武器。
但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艺术归根结底是一种人文宗教艺术,在宗教的基础上增添了更多的人性元素,主要以写实传真为首要表现方式,开创了基于科学理论和实际表现的技法;在风格上更加注重色彩的协调和自然性。
其中佛伦洛萨画家乔托被视为西方绘画开创性大师,他推动了西方绘画史的历史进程。
再此德国文艺复兴时期阿尔布雷希特丢勒也是不得不提的艺术家。
他的作品包括祭坛、宗教作品、人物画及自画像以及铜版画。
他的版画为艺术界开启了新纪元;此外丢勒凭借这他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认识,将罗马神话带劲欧洲北方的艺术中去,这也是他成为北方文艺复兴时期中最重要艺术家之一的原因。
同一时期,在亚洲大陆,佛教的发展也引起了轩然大波,自六朝时期佛教引入中国开始,无论是早期亚洲大陆的艺术作品还是现代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宗教中的各种纹样和元素,无论是在陶瓷,绘画,还是建筑领域。
其中运用最多的就是流云纹和忍冬纹等。
宗教对于艺术的影响最为突出的是壁画和绘画,人物的表情、动作极为夸张,但举手投足间都能看出佛教“普度众生“的特点,在一些壁画中通过记述众生与佛教之间的故事将人们形象鲜明的表达出来,例如萨那太子表现了佛教对我国本土及人民思想的影响。
此外,东皇莫高窟中的壁画(精神)和日本的传统壁画浮世绘以及人们的服装上的纹样是受到佛教信仰影响的典型代表。
尽管随着地区和传播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佛教元素和色彩,以及人物的表现方式大多是相似的,这足以表示艺术与精神性的传承和表现都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
之后,随着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的爆发与工业技术的进步,现代艺术运动的出现,人们的精神又更多的偏向于科学观,建筑多从洛可可和维多利亚时期的风格转变为自然主义和理性主义。
在理性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人性和功能性。
其中包豪斯学院就是理性主义与功能主义的典型代表。
人们在强调实用性的基础上考虑了功能性,舒适性,价格等元素,更有艺术大师说出“建筑是为人们服务的机器“这一名言,其中勒柯布西耶和弗兰科莱特等著名艺术大师是典型人物。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人们的精神文化也在不断地改变和完善,从一开始的寄希望于天神到现代的用科学解释一切,但无论怎么改变人们对艺术的追求从未改变过,精神性是艺术表现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艺术和精神性之间的紧密联系一直贯穿与人类的生存始,它潜移默化的引导着艺术的趋势和潮流,改变的人们的文化观点,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人们能因为宗教信仰的不同引发战争,围绕着许多可能进行科学研究,也能赋予神灵的存在激励人们更好的活下去。
无论人们相信与否,对于他们的存在确是耳熟能详的。
艺术家们表现精神性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早期的绘画是通过较为鲜亮的色彩多为金色和红色,建筑则多是用彩色玻璃,雕塑为主要元素,雕塑大多是神像等。
后期则是通过抽象和具象来表现,使画面更加有艺术性。
作者简介:骆欣(1993.6-),女,汉族,籍贯:河南开封人,河南大学大学艺术学院,15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艺术设计,研究方向:平面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