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哲学教科书改革的囿限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瓶颈”与改革

高等教 育研 究学 报
J u n l fHi e du t in Re e r h o r a gh rE c o s a c o
V0. 135. No .1 M a 01 L2 2
D I 0 3 64.sn 17 -84 2 1 . 10 6 O :1.9 9 i .6 28 7 .0 20 .2 s
理念和教材体 系,提 出下面两项 改革措施 :一是 大力彰显 马克 思主义哲 学教 育的人性 光辉 与批判 前导 的维度 ;
二是在教材体 系上 ,实现各部分 内容 的创造性 重组 ,并 采用 史、论 、著 、比、实有机结合 的方 式 ,丰富和 深化
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教材体 系。 [ 关键词 ] 马克思主 义哲 学;教育 “ 颈” 瓶 ;教 育改革 [ 中图分类号]G 4 . 620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 号]17 8 7 2 1 )0 0 8 0 6 2— 84(0 2 1— 0 7— 5
克思 主义哲学 中,则熔铸 着它 的创始人 及其 后继 者 的崇高 理想 、坚定信念 、高尚情操 和深 厚 教养 ,因而 具有 一 种气 势恢宏 、博大精深 、睿智 通达 的理 论境 界 ,为人们 提 供 了
一
人的主体 性、灵动性 悄然 隐遁 ,面对这 种 “ 见物 不 见人 ”
的教学 ,学生很难适应 ,更无从应用 。
世界观、人生观 、价 值 观、历史 观培 养 的最 重 要 的方 式 。 加强和改革传统 的马克思 主义哲 学教育 ,以使 之更 好地体 现时代 的气 息 ,更 加有效 地培养 和训练人 的思 维能力 ,提 高人们发现 问题 、分析 问题 、解决 问题 的能力 ,增 强人 的
思 维活 动的独 创性 ,激发人 们的创 造欲望 ,是 一项 至关重 要且亟待解决 的课题 。
走出哲学教学困境 彰显思辨精神魅力——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走出哲学教学困境彰显思辨精神魅力——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的思考王晓丹【摘要】目前,在我国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着与现实生存境遇脱节、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调等问题。
只有从哲学的本性出发,转变哲学教学理念,深化教学改革,才能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应有的权威和活力。
%At present,the Marxist philosoph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ing courses has so many problems: The teachings are out of touch with real situation of survival.The teaching content is obsolete.And the teaching mode is monotonous.These make students feel boring.Only starting from the nature of philosophy,changing philosophy teachingconcept,deepening the reform of the teaching,can the authority and vitality of Marxist philosophy be restored.【期刊名称】《唐山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4)001【总页数】3页(P155-157)【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哲学本性;启发式教学【作者】王晓丹【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学院马列主义教学部,贵州贵阳5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重在培养学生的怀疑、批判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思想政治课教师打下坚实基础。
目前,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模式都有待于改进,以便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学实效性。
走出哲学教学困境 彰显思辨精神魅力——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王 晓 丹
( 州师 范学 院 马列 主义 教学 部 ,贵州 贵 阳 贵 1 我 国高校 的马 克思 主义哲 学课 程教 学 中存 在着 与现 实 生存 境遇 脱节 、教学 内容 陈 旧、
教 学模 式单 调 等 问题 。 只有 从哲 学 的本 性 出发 , 转变 哲 学教学 理念 ,深 化教 学 改革 ,才 能恢复 马克 思 主义 哲 学应有 的权威 和活力 。
m o t n us Th s k t d n sf e o i g On y s a tn r m h a u e o h l s p y c a g n h l s p y t a hi g no o o . e ema es u e t e l rn . b l t r i g f o t e n t r fp io o h , h n i g p io o h e c n
马 克思 主 义哲 学原 理 作 为高 校思 想政 治 教育 专 业 的专业 基础 课 ,重在 培养 学 生的怀 疑 、批 判和 创新 精
推进哲学教育改革 提高中华民族的哲学修养

推进哲学教育改革提高中华民族的哲学修养哲学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具有特殊意义,并占有特殊地位。
哲学作为理论形态的世界观,哲学教育的特殊意义和特殊地位,在于它不仅是培养哲学专业人才的专业教育,而且是培养大学生的哲学修养的教育。
推进哲学教育改革,提高全体大学生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哲学修养,激发中华民族的思想力和创造力,这是我国高校哲学教育的神圣使命,也是新一届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根本任务。
一、哲学学科建设与哲学教育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哲学学科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既为哲学教育改革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也为哲学教育改革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20世纪80年代,中国哲学界不仅以讨论“真理标准”的方式推进了当代中国的思想解放的进程,并且以改革通行的哲学原理教科书为聚焦点推进了哲学自身的思想解放,形成了关于世界观、认识论、历史观和价值观讨论的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在当代中国哲学史上形成了繁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热潮。
与此同时,中国哲学和外国哲学研究突破简单化的研究模式,展开了中外哲学史的断代史、国别史、流派史以及各种哲学思潮的具体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在现代科学和现代西方科学主义思潮的背景下,展开了对现代科学技术以及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的研究,形成了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的雏形;伦理学、逻辑学、美学和宗教学提出并研究了一系列对学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的新问题和新课题。
20世纪90年代,中国哲学界实现了从“体系意识”到“问题意识”的重大转换,“问题”成为哲学研究的最重要的出发点。
真理与价值、理性与非理性、公平与效率、发展与代价、传统与现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这些源于现实生活的哲学问题表征了当代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人的存在方式的变革,以及当代中国人在深刻的社会转型中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革。
在90年代的哲学“问题”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是对哲学自身的理解即“哲学观”问题。
它引发了关于哲学基础理论的两个方面的深刻反思:一是对哲学的理论性质、研究对象、思维方式、生活基础、派别冲突及发展趋向的反思:二是对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历史观、真理观、价值观、发展观和人生观的反思。
对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

对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伟大进步,它深刻改变了中国的发展模式,带来了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在改革开放的40多年中,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改革开放也引发了一系列哲学思考,例如改革与传统的矛盾、市场经济与社会公平的关系等。
本文将探讨对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并就此展开一些思考与探讨。
改革开放与传统价值观的冲突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改革开放的初衷是要打破封闭与僵化的体制,引入市场经济与外来文化,为中国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传统的思想观念在面对改革开放时也产生了一些抵触。
在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人担心市场经济的崛起会侵蚀传统的社会价值观,打破社会的稳定性。
这种担忧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社会结构与价值观念。
我们应该认识到,改革开放正是要使社会进步,塑造新的社会形态,而不是保持传统而已。
我们需要在改革开放中认真思考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保留和弘扬传统价值观。
另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与社会公平的关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贫富差距日益加大,使得社会公平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些人担心,改革开放会导致社会的两极分化,使得少数人富裕,而绝大多数人依然贫困。
我们也不能否认,改革开放确实为很多人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与发展空间,使得社会整体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保持市场经济的活力的实现社会的公平。
这需要通过政府的干预、立法与监管来实现,同时也需要倡导社会责任,呼吁企业和个人更多地关注社会公益,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改革开放也面临着文化冲击与文化自信之间的平衡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量引进了外来文化,包括商业文化、思想文化等,这些外来文化对中国的社会与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这种冲击主要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乃至西方文化的入侵。
这也引发了一些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与继承的问题。
对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

对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有着深远的影响。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也引发了中国社会的各种变革和挑战。
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改革开放,可以探讨其背后的价值观和思想理念,以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
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可以从价值观的层面进行。
改革开放的核心理念是人的解放和社会进步。
在这一理念中,强调了“人”的主体性,提倡个体的自由和发展。
从哲学角度来看,这一理念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突破,突出了个体的自主性和尊严。
改革开放将这一价值观贯穿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各个领域,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还可以从实践的角度进行。
改革开放是一个具体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实践。
通过实践,中国社会摸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国情和发展道路的改革模式。
从哲学角度来看,改革开放是一种实证主义的思维方式。
通过实践,我们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从实践中总结出一套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
这一思维方式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真正认识和改变世界。
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可以从思想的开放性来考虑。
改革开放引入了国际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这种开放性的思想来源于西方启蒙思想和现代化理念,为中国带来了新的思想和观念。
从哲学角度来看,这种开放性的思想可以看作是一种辩证思维的表现。
改革开放在接受和吸收外来思想的也进行了整合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的发展路径。
在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中,还要关注社会公平、公正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市场经济为导向,追求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在这一过程中也带来了巨大的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等。
从哲学角度来看,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市场经济的同时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
这需要探讨社会正义的哲学思想和制度设计,以实现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和谐性。
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涉及到中国社会发展的多个层面。
通过对改革开放的思考,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它背后的价值观和思想理念,同时也可以思考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以及思考如何在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改革的几点思考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改革的几点思考论文实践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也是客观见之于主观。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改革不仅要研究实践理论为,还要研究社会现实。
马克思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改革的几点思考相关论文。
仅供大家参考!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改革的几点思考全文如下:近二十年来,随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基本观点的确立、国内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和社会改革的深入,国内很多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体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改革的新局面,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发展的新契机。
“从传统哲学解释中突围,在现代制高点上创新”已成为现实的理论运动。
我国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并非马克思、恩格斯自己制订的,是移植于前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教科书体系,此体系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前苏联学者遵循斯大林的指示,按照当时人们的理解水平编写的,它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内容上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分割成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四大板块。
“两个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和“四大板块”(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结构,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内在联系人为地进行了简单地拼排,割裂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世界观与方法论、辩证法与认识论、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内在统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抛弃了辩证思维的灵魂而丧失了自身的活力。
在教学领域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理论被概念化、公式化和教条化,活生生的唯物辩证思想因缺少时代特色而变成了一种可以普遍套用的空话。
在哲学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困于传统哲学的物质本体论的思维模式而止步不前,很多学者不得不提出要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四大板块”结构体系未能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变革的实质,不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首先在于思维方式上的转变,没有把实践的观点作为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而仅片面强调抽象的物质本体论,忽视了感性的实践基础和主体性原则,从而造成了具体的、现实的人的缺失。
哲学改革的暂定命题

哲学改革的暂定命题摘要:一、引言1.哲学改革的背景2.哲学改革的必要性二、哲学改革的暂定命题1.命题一:哲学观念的更新2.命题二:哲学方法的改进3.命题三:哲学内容的拓展三、哲学改革的具体措施1.倡导跨学科研究2.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3.注重哲学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四、哲学改革的意义1.促进哲学自身的发展2.推动社会进步与创新3.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正文:在当今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使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入,哲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哲学改革已成为必然趋势。
本文将从哲学改革的暂定命题、具体措施及意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哲学改革的暂定命题包括哲学观念的更新、哲学方法的改进和哲学内容的拓展。
在观念上,哲学需要跳出传统的框架,关注现实问题,以更为开放、包容的态度去接纳其他学科的成果。
在方法上,哲学应摒弃空洞的思辨,转向实证、分析和批判,使哲学研究更为严谨、科学。
在内容上,哲学应关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如道德、审美、信仰等,从而为人类提供更为全面、深入的人生指导。
其次,哲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包括倡导跨学科研究、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以及注重哲学教育的普及与提高。
跨学科研究有助于哲学吸收其他学科的优秀成果,丰富自身内涵;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则可以使哲学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挥其指导实践的作用;而普及与提高哲学教育,则有利于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哲学人才,推动哲学事业的发展。
最后,哲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哲学改革有助于促进哲学自身的发展,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
其次,哲学改革可以推动社会进步与创新,为人类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指导。
最后,哲学改革有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总之,哲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观念、方法和内容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第5期(总第178期)学习与探索Study&ExplorationNo.5,2008Serial.No.178·当代哲学问题探索·走出哲学教科书改革的囿限孥广昌(沈阳大学社会科学教研部,沈阳110034)摘要:由经验原则和先验原则构架起来的传统哲学教科书,不仅创造了哲学的教科书范式。
而且创遣了哲学的教科书时代。
因此,哲学教科书改革的意义也就由单纯的哲学教学改革,深化为对传统哲学解释原则的批判与反思。
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取决于我们能否走出传统哲学的解释原则构成的哲学教科书改革的囿限。
关键词:哲学教科书;教科书哲学;哲学解释原则;经验解释原则;先验解释原则中图分类号:肋一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462X(2008)05—0035一05马克思哲学在中国的特殊语境,产生了“哲学教科书”这一中国马克思哲学的独特表达方式。
哲学教科书创造了“教科书哲学”,这种哲学不仅影响了这个时代全部哲学的存在状态,而且-tg影响了整个时代。
孙正聿先生把这个时代概括为哲学的“教科书时代”。
哲学教科书的改革,就是当代中国哲学力图走出教科书时代的努力过程。
哲学总是哲学解释原则的展开。
对哲学解释原则合理性与合法性的论证和反思,也就因此成为考量某种哲学或哲学的某种存在状态的必由之路。
哲学教科书改革所带来的哲学问题是,我们是否改变了哲学教科书的解释原则,从而改变了哲学的“教科书时代”。
一、传统哲学教科书的解释原则哲学教科书当然是哲学教学的用书,但哲学教科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却远远超出了哲学教学领域。
如果从1936年艾思奇出版《大众哲学》算起,到20世纪80年代为止,哲学教科书几乎在半个多世纪里统摄了中国哲学的全部内容。
在这个历史时段中,中国哲学不仅以教科书的解释方法作为阐释和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唯一方法,而且以这种方法规定着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研究的基本路向。
对于中国当代哲学有着重大意义的哲学教科书,来自于它对哲学的两个解释原则,即经验原则和先验原则。
收稿日期:2008—06—15作者简介:李广昌(1957一),男,辽宁沈阳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经验解释原则是哲学教科书的第一原则。
这里所说的“第一原则”,不仅是指对马克思哲学的原初解释与领悟的经验特质,而且包含着在这种解释引领下所形成的“世界观”的经验性质。
众所周知,马克思哲学在经历了中国战争年代艰难悲苦岁月的洗礼后,已经在这个时代化为对中国当代哲学有着决定性意义的理论,即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马克思哲学的“中国版”,它在更大程度上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在对马克思哲学的初步理解中,迎合中国革命和中国现实需要所创造出的独特哲学。
在独特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哲学不可能是书斋里的产物,所有“形上”关怀都必然聚焦于对现实的关注,它对世界的解释来源于经验事实的解说,它对哲学的理解来自于传统的经验原则。
以艾思奇《大众哲学》为代表的哲学教科书,就是以这种原则解释了哲学和马克思哲学。
特殊的历史锻造了哲学的独特解释原则,也为这种原则赋予了历史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首先,这个原则使理论和实践的复杂关系得到了最能迎合现实需要的简约处理。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强调实践作用时曾作了个生动的比喻: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须亲口尝一尝。
尽管“亲口尝一尝”是一种感性的经验性行为,但它却是与常识相符的、验证感觉或认知“真实性”最为简单有效的手段。
它实际上为包括马克思哲学在内的理论选择提供了一个经验性的标准:凡是能够在“亲口尝一尝”的过程中,即在“实践”中被验证的理论,才是关于“梨子滋味”即客观世界的唯.一真知;凡是无法在实践中经历直接检验的理论,都是无效的因而只能被束之高阁的理论。
在这个·35·万方数据标准下,可被直观的现实及其现实的改变,被理解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双重活动的成果。
恰恰是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也成了“直观”的对象,它对民族主体之需的解释程度、对民族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成为民族对理论取舍的重要依据。
其次,经验性原则摈弃了西方哲学所热衷的所有关于先验或超验的假设。
毛泽东把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视为中国革命的两大敌人,从根底上说是来自对任何先验、超验理论的蔑视和警惕。
五四运动中与任何权威抗衡的传统及中国革命实践中的种种教训,都足以让从五四运动中走过来的中国共产党人坚信,唯有自己足下的印记是真实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任何先验的律条都将由于存在着导致经验主义或教条主义的危险而葬送革命前程,任何超验的逻辑都由于不能转化为革命的理想因而不能转化为革命的现实,只能使中华民族的理想流于空谈。
第三,经验性原则是一种来自传统、与常识最为贴近的原则,因而是“为中国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
它不仅在理论上接续了传统的实用精神,而且也以能够为感官直接感受到的鲜活事实作为理论普及宣传的生动事例,实现了“理论掌握群众”的基本目的。
在中国哲学教科书的原初版本中,以“丰富多彩”的感性事例界说马克思哲学深刻道理的形式随处可见。
正是通过这种以经验性为主的民族化形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在中国真正得到普及。
必须看到,哲学教科书把经验性解释原则当做中国马克思哲学的第一解释原则,不是对马克思哲学的诋毁而是在经验理解基础上对马克思哲学的弘扬。
尽管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强调的理论与经验性原则所给出的解说有着重大区别,但中国实用语境烘托出的经验性原则,却培植了马克思哲学在中国的厚重土壤,它使理论的魅力生长于理论付诸实践的活动之中,也由此完成了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历程。
但是,经验性原则有着自身难以化解的矛盾。
它一方面强调马克思哲学的真理性,另一方面又要求这种理论必须迎合中国革命的现实需要。
理论的普遍性与现实变动性之间的冲突,在经验原则的佐使下,往往以理论为适应需要而不得不改变自身的形式加以解决,而这种解决方式又在某种程度上激化了理论与现实需要的矛盾。
这一矛盾的演化结果,使哲学教科书的先验解释原则凸现出存在的价值。
先验解释原则的追求来自对经验解释原则的不满足。
经验性原则在“普遍性”的问题上遇到·36.了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
按照康德的解释,由于经验判断要以感性直观为基础,所以经验性判断的普遍有效性,只能存在于其“功能”的规定上。
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再满足于马克思哲学功能释放中所显现出的经验普遍性,还希望能把这种有限的普遍提升到无限的高度。
在普遍性的追求中,中国的马克思哲学在“先验”的追求中力图告别原生态的经验性原则,就成为一种逻辑上的必然。
恰恰是在这种必然中,哲学教科书创造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科书哲学时代。
和经验解释原则不同,哲学教科书时代悬置了经验现实的理论平台,站在终极关怀的角度上期待着关于这个世界的终极解释。
它以“原理”的方式构建出超越时空的绝对普遍信条,以这些信条批判人类的历史,并以此来支撑关于现实和未来的一切解释。
在传统形而上学中,“先验”是人类对理性的终极托付,也是形而上学在理性批判中构架自身、实现自身全部意义的所在。
中国教科书哲学所确立的先验解释原则,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哲学努力摆脱朴素经验形式的理论自觉,但先验解释原则自身的诟病却决定了这种哲学观的宿命。
在一元化和本质主义的追逐中,站在先天原则、永恒本体和绝对真理角度上对现实生活的终极俯视,只能使理论成为失去生活支撑的教条。
传统哲学教科书的解释原则至少面临着三个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其一。
它的经验原则虽然给予了中国马克思哲学的一个良好出发点,但却无法解决如何超越自身、将马克思哲学理论化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要求;其二,它的先验原则虽然彰显了哲学关于“普遍性”的理论欲求,但这种普遍性的先验设定却使马克思哲学成为悬置于现实生活之上的神坛偶像,从而在割裂理论与生活内在关联的基础上,消解了马克思哲学在中国存在的真实价值和意义;其三,传统哲学教科书力图用大量的经验事实来“论证”先验原理的“合理性”,但由于无法缝合经验与先验之间的逻辑断裂,其结果却只能使经验原则与先验原则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
尽管传统哲学教科书力图回避和掩饰这些矛盾,但两种解释原则在与社会领域中某些独特需要契合在一起时,在现实中所显示的就不仅是解释原则自身的片面性,还有因为二者之间的理论鸿沟所导致的现实冲突,即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人与人的社会之间的冲突。
理论自身的逻辑矛盾没有终止于理论之中,在理论与现实的“对接”中,放大了的逻辑矛盾必然在素来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哲学语境中,“改造”了中国的现实。
万方数据二、由“原理”到“通论”:哲学教科书“改革”了什么解释原则的内在矛盾构造了哲学教科书充满矛盾的哲学理念和哲学体系。
作为一种“哲学”,教科书固然强调理性的作用,但理性的形式不过是表达经验内容的手段,理性的终极仰仗着经验的延伸,“原理加实例”就不仅成为表述原理、而且成为论证“原理”的重要方式;作为一种“科学”,教科书强调实践作为真理标准的终极意义,但是却把这种“意义”锁定在实践对理论的“证实”范围内,这意味着,先验哲学所企盼的“绝。
对真理”,不过是科学在任何时代都无法企及的虚幻目标,因此无论科学提供了多少“相对真理”的“水滴”,以此为基础的哲学都只能在想象而不是现实中,将其汇人“绝对真理”的“长河”之中;作为一种“政治”,教科书把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的伟大思想投放到现实社会之中,但在现实的理解中,却把马克思哲学演绎为斗争的哲学,把人的解放目的放在强化人的异化现象的掌控之中;作为一种“文化”,哲学教科书强调“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指导方针,但实际上却在“文化大革命”砸烂旧世界的喧嚣中,切断了历史与现实、民族与世界的血缘关系,从而以“无文化”的态度消解了人类文化、民族文化存在的全部意义。
传统哲学教科书的解释原则所造成的理论困境,实际上昭示了这种哲学和它所代表的时代已经走到了它的极点。
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哲学教科书哲学的改革,不仅是对哲学的反思,而且是对这个时代的反思。
围绕这场改革所作的一切努力,都是当代中国哲学在凤凰涅檠中求得新生所构架的薪火,它要吞噬的不仅是过去时代中的种种偏执与荒谬,而且还有对这个时代虚无主义漫画式的描述,以及这种描述中所体现出的对历史的轻薄。
哲学教科书的改革不仅需要哲学的智慧,而且需要时代的勇气。
在特殊的年代里,后者的意义更大。
高清海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拉开了教科书改革的序幕,尽管从今天的角度上看,这本教科书从总体上还是站在西方近代认识论立场上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阐释,但它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本突破传统哲学教科书体例的著作。
这本书的意义不在于它的理论性而在于它的时代性,它站在时代的高度上,打破了传统教科书一元统治的状态,也由此吹响了教科书改革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