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瘫痪的诊断与鉴别诊断PPT课件

合集下载

小儿急性偏瘫科普宣传PPT

小儿急性偏瘫科普宣传PPT

症状和病因
症状和病因
症状:小儿急性偏瘫最明显的症状是萎 缩、麻木或肢体失去运动能力 病因:小儿急性偏瘫通常由病毒感染引 起,例如肠道病毒、流感等
早期诊断和治 疗
早期诊断和治疗
早期诊断非常重要,可以预防 长期的身体损害 治疗方法包括物理治疗、康复 治疗等源自常护理和康 复日常护理和康复
患儿需要注意饮食和营养 康复治疗可以帮助促进肢体恢复
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
注意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病毒感 染的发生 提高警惕,及时就医对减少后遗症 非常有帮助
家庭关怀
家庭关怀
家长需要给予儿童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需要鼓励患儿积极配合康复治疗
结论
结论
小儿急性偏瘫是一种严重的疾 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家庭关怀和康复治疗都是非常 重要的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小儿急性偏瘫 科普宣传PPT
目录 介绍偏瘫和小儿急性偏瘫 症状和病因 早期诊断和治疗 日常护理和康复 预防措施 家庭关怀 结论
介绍偏瘫和小 儿急性偏瘫
介绍偏瘫和小儿急性偏瘫
偏瘫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会导致 身体的部分肌肉失去运动能力 小儿急性偏瘫是一种类似的疾病, 通常在儿童中发生,并导致肢体跛 行

急性迟缓性麻痹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急性迟缓性麻痹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延长 电位 电位 它 (mS) ↓↑ (μV) 相
(mV)
左胫前肌




10.0
↓2%
410

干扰相
4.1
左股四头肌 —



10.8 ↑14%
409

混合相
3.6
左肱二头肌 —



10.1
↑6%
356

混合相
3.1
神经传导速度
运动/感觉 神经名称
感觉 感觉 运动 运动 运动
右腓肠 N 左正中 N
6.3
距离 (cm)
44.0 34.0 24.0
传导速度 (m/s)
19.0 12.7 17.3
结论:所检感觉神经均未引出反应,所检下肢运动神经 MCV 波幅降低,传导速度明显 减慢,潜伏期延长,上肢运动神经 MCV 传导速度减慢,潜伏期延长。所检肌肉未见明 显特征性改变。
提示神经性受损。
急性外伤性神经炎
VP1核苷酸序列VDPV与疫苗株Sabin相差 1-15% 预防:加强接种,提高人群接种率不仅可预 防野生型Polio还可预防VDPV传染。IPV应 用
急性麻痹综合征
由非脊灰肠道病毒及其它病毒所致急性弛缓 性麻痹。如柯萨奇(COX)病毒,埃可(ECHO)病 毒,及肠道病毒71(EV 71),日本脑炎病毒等。 (手足口) 临床症状、体征与脊灰相似。前躯症状如发 热、恶心、腹泻、肌痛等,之后出现急性非 对称性弛缓性麻痹。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无 感觉障碍
颅神经和脊神经病变
•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
• 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 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多神经病)

急性弛缓性麻痹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综述

急性弛缓性麻痹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综述

1、AFP病例病毒学分类标准的内容
(1)确诊病例:凡脊灰野病毒检测阳性,AFP病例为脊 灰确诊病例,无论其粪便采样合格与否
Past
Poliomyelຫໍສະໝຸດ tis2000年,经世界卫生组织确认,包括 我国在内的西太平洋地区实现无脊灰目标。 但是,目前与我国接壤的部分国家仍有脊 灰流行,故有输入病例的危险。
今年7月份,新疆和田发生脊髓灰质炎 野病毒输入性疫情病例4人,根据基因测序 和检测结果显示均为脊灰的输入病例。由 此说明,及时发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的重 要性。
– 网报时在“疾病名称”中选择“其他疾病” – 在“备注”中填写“AFP”、症状简单描述,在京有暂住地址或无暂
住地的均需要注明
指定专人负责AFP病例旬报,
– 次旬2日前查阅上一旬有关科室的门诊病例登记或写有诊断病名的门 诊处方、传染病报告登记及住、出院病例登记,核实AFP病例情况,
– 将结果以电话或报表形式报告所属区、县CDC。
全员培训、全员知晓
市级培训 – 市CDC每年上半年举办“维持无脊灰状态”培训班,
培训对象为全市二级及以上医院和区县卫生局、疾控 中心的相关人员。 区县级培训 – 市级培训后1个月内,区县CDC完成本辖区脊灰培训 工作,培训对象辖区内所有医疗单位相关科室 医疗机构培训 – 各级医院在接受疾控中心培训1个月内完成全员培训, – 特别加强对进修医生和非重点科室的培训,加强培训 效果的考核
输入性疫情随时可能发生
重点提示: – 高度警惕来自疫区的急性弛缓性麻痹病
例,包括成人病例 – 准确诊断,及时报告,杜绝漏报,采集
合格标本 – 落实主动监测,堵住漏报的各个环节 – 扎实培训每一名临床医生
二、AFP病例病毒学分类标准

急性弛缓性瘫痪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急性弛缓性瘫痪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杭州市儿童医院
治疗
• 加强监护、防止死亡
– 评分≥3分或<3分但病情还在进展都需要在ICU监护 治疗
– PaCO2≥50mmHg(6.65kPa)、PaO2≤50mmHg (6.65kPa)应积极进行气管插管,人工机械呼吸, 以保证有效通气和换气
杭州市儿童医院
治疗
• 积极对症支持治疗 • 应保证充足的水分、热量
• 临床特征
– 骨骼肌活动后容易疲劳,休息或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 可以缓解
– 肌无力通常表现为晨轻暮重,波动性明显 – 2/3病例累及眼外肌,常为早期症状,10%长期局限
于眼肌;颜面肌、咽喉肌、躯干肌和肢体肌均可受累
杭州市儿童医院
杭州市儿童医院
杭州市儿童医院
急性麻痹综合征
急性麻痹综合征
• 急性麻痹综合征(acute paralytic syndromes)是指由 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或其他病毒所致AFP病例
– 与疫苗株病毒的基因突变,出现毒力的“返祖现象” – 与疫苗株病毒的基因重组:当不同血清型脊灰病毒
(或不同病毒)感染同一宿生活细胞时,由于病毒复 制时脱氧核酸发生交换而产生了病毒重组现象 – 人工基因工程过程中产生了疫苗重组脊灰病毒 – 疫苗株病毒的遗传稳定性
杭州市儿童医院
VAPP的诊断标准
• 服苗者VAPP病例
– 瘫痪:下肢远端,远端麻痹重于近端;表现:双下 肢无力,呈上行性发展,逐渐累及上肢和脑神经; 腱反射减弱或者消失
– 肢体瘫痪:对称性,两侧肢体肌力检查不超过1级
– 80%在2周内肢体瘫痪达到高峰,进行性加重不超 过4周
杭州市儿童医院
临床表现
• 运动障碍
– 重症:出现后组脑神经麻痹,表现为进食呛咳、声 音低哑、吞咽困难、口腔唾液积累等

急性弛缓性麻痹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急性弛缓性麻痹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①具有典型临床特征,即受累的躯干及四 肢,伴或不伴眼外肌或球肌受累,有易疲劳 性和无力,经休息或用胆碱酯酶仰制剂后, 症状减轻或消失,并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可 确诊a.甲基硫酸新斯的明药物试验阳性;b. 重复电刺激,l-5赫兹刺激条件下,第5次诱 发电位波幅比第1次诱发电位波幅降低≥10 %;c.血AchR-ab阳性。
一、目的和重要性
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o Flaccid Paralysis AFP )病例是所有15岁以下出现症状的病例。是指 急性起病,以肢体运动障碍为主并伴有肌内弛缓性麻 痹(软瘫),临床可见多种疾病。
脊髓灰质炎(脊灰)是由脊灰病毒所致的急性 传染病。主要影响年幼儿童。临床表现主要为急性弛 缓性麻痹。是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脊灰无特效治疗 方法,但控制乃至消灭脊灰最重要是用口服减毒活疫 苗(OPV)或灭活脊灰病毒疫苗(IPV)进行有效预防。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是指麻痹后1-2周病肌开 始恢复。部分患儿可形成持久性麻痹,即后 遗症期,受累肌群明显萎缩,可出现膝反张, 足下垂和足内翻畸形。
3、诊断要点
(麻痹型以脊髓型多见) ①可有双峰热; ②发热或热退后出现肢体和或躯干麻痹,弛缓性,
不对称性,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③无感觉障碍; ④重症伴有呼吸肌麻痹; ⑤病程早期,CSF中有细胞蛋白分离,恢复期呈
(二)AFP实验室检查要点
1、脑脊液:细胞蛋白分离、蛋白细胞 分离
2、肌酶:ALT、AST、GOT、CPK、LDH 3、血生化:K、Na、Ca、P 4、肌电图:影像学:脑MRI、脊髓MRI
四、AFP病例诊断要点
AFP可见于多种疾病,临床医师面对每一例AFP患者, 除了要获得详尽可靠病史,首先要认真排除假性麻痹 (由骨关节疾病所致的运动障碍),然后才能确定为真 性麻痹。根据神经定位不同,应进一步区别上运动神经 元麻痹(痉挛性麻痹),还是下运动神经元麻痹(弛缓 性麻痹)。值得注意的是急性与严重的上运动神经元麻 痹可有一休克期(因其临床表现与下运动神经元麻痹很 相似,故这类疾病应作AFP病例报告),如脊髓受累, 称脊髓休克期。病变虽累及上运动神经元,但表现肌张 力低,腱反射消失,无病理反射。一般经数小时至几周, 休克期解除,逐渐出现肌张力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 射阳性。此外,脊髓病变患儿可有尿潞留,可检查到学 龄儿童异常感觉平面,以助定位诊断。

急性瘫痪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急性瘫痪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3 生理反射异常
Hale Waihona Puke 生理反射可能减弱或消失,如肌腱反射和病理反射。
急性瘫痪的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可以提供有关病因和病变的重要线索。包括神经系统检查、肌力测试和反射检查。
急性瘫痪的辅助检查
神经电图(EMG)
检测肌肉和神经功能,帮助确 定病因和病变。
脑脊液检查
通过分析脑脊液中的蛋白质和 细胞,帮助确定感染或免疫相 关性疾病。
急性瘫痪的诊断与鉴别诊 断
急性瘫痪是一种突发的肌肉无力或无法主动运动的症状。各种疾病都可能导 致急性瘫痪,需要进行正确的诊断和鉴别,以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法。
什么是急性瘫痪
急性瘫痪是指在短时间内出现的肌肉无力,通常由神经系统病变引起。它严 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常见的急性瘫痪病因
影像学检查
如核磁共振成像(MRI)和计 算机断层扫描(CT)可以显示 神经系统结构的异常。
急性瘫痪的鉴别诊断
1
进展迅速
2
可能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格林巴利综
合征。
3
进展缓慢
通常为感染性病因,如脊髓灰质炎。
局灶性瘫痪
可能为脑卒中或脑部肿瘤导致的疾病。
急性瘫痪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根据病因使用适当的药物,如抗病毒药物、抗自身免疫药物等。
物理治疗
包括肌肉锻炼、物理疗法和康复训练,帮助恢复肌肉功能。
手术治疗
对于某些病因,如脑肿瘤,可能需要手术切除或减压。
1 脊髓灰质炎
由于感染引起的病毒性疾 病,主要影响儿童。
2 格林巴利综合征
由免疫系统攻击神经系统 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3 脑卒中
由于脑部血液供应不足或 脑血管破裂引起的疾病。

1、AFP病例的诊断与鉴别

1、AFP病例的诊断与鉴别

五、AFP病例诊断与鉴别
-脊髓灰质炎 –脊灰的瘫痪进展时间不定 , 可由数天至半 脊灰的瘫痪进展时间不定, 脊灰的瘫痪进展时间不定 月不等。 月不等。 –肢体肌力开始恢复时 , 常从远端开始 , 多 肢体肌力开始恢复时, 常从远端开始, 肢体肌力开始恢复时 数患者经4 周之后, 可有不同程度恢复, 数患者经 4-6 周之后 , 可有不同程度恢复 , 重症病残率很高,严重者可出现肌萎缩、 重症病残率很高,严重者可出现肌萎缩、关 节挛缩、 肢体或骨骼变形, 节挛缩 、 肢体或骨骼变形 , 常见有膝反屈 即膝关节向后弯曲)现象。 (即膝关节向后弯曲)现象。
AFP病例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省脊髓灰质炎专家诊断组成员 省人民医院神经儿科主任医师 景学医
一、AFP病例的定义
AFP 是
– Acute 急性 – Flaccid 弛缓性 – Paralysis 麻痹(瘫痪) 即三个英文单词的缩写
一、AFP病例的定义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是以急性起病 (一般在两周内),肌张力减弱,肌力 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为主要特征的 一组症候群。 AFP不是单一的疾病,可见于不同的病 因和多种疾病。
二、AFP病例的种类
– – – – – – – – – – – – – – 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 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 格林巴氏综合征(GBS) 格林巴氏综合征(GBS); 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 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 多神经病(药物性、毒物性、原因不明) 多神经病(药物性、毒物性、原因不明); 神经根炎; 神经根炎; 外伤性神经炎(包括注射引起) 外伤性神经炎(包括注射引起); 单神经炎; 单神经炎; 神经丛炎; 神经丛炎; 周期性麻痹(包括高钾性、低钾性、正常钾) 周期性麻痹(包括高钾性、低钾性、正常钾); 肌病(重症肌无力、中毒性肌病、原因不明) 肌病(重症肌无力、中毒性肌病、原因不明); 急性多发性肌炎; 急性多发性肌炎; 肉毒中毒; 肉毒中毒; 四肢瘫、截瘫、单瘫(原因不明) 四肢瘫、截瘫、单瘫(原因不明) 短暂性麻痹。 短暂性麻痹。

康复护理:瘫痪病人的查房PPT

康复护理:瘫痪病人的查房PPT

查房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在查房过程中,要保持耐心 和细心,及时记录病情变化,与康复团 队进行沟通,确保康复治疗的顺利进行 。
瘫痪病人的康复护理策略
瘫痪病人的康复护理策略
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根据病人的具 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包括 物理治疗、康复训练和心理支持等。 保持病人的舒适和安全:提供合适的床 位、座椅和辅助设备,确保病人的舒适 和安全。
康复护理的效果评估和调整
与康复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进行沟通和协作:与康复团 队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作,共同努力提 高病人的康复效果。
谢谢您的观赏 聆听
瘫痪病人的康复护理策略
鼓励主动参与康复活动:鼓励病人积极 参与各种康复活动,如物理治疗、运动 训练和社交活动等。 提供心理支持和教育:给予病人和家属 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提供相关的康复 知识和技巧。
康复护理的效果评估和调整
康复护理的效果评估和调整
定期评估康复治疗的效果:通过定期的 评估,了解病人的康复进展和治疗效果 。 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康复计划:根据评估 结果,及时调整康复计划,优化治疗方 案。
介绍康复护理的重要性
康复护理的重要性:通过细致的查房和 护理,可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采取相 应的治疗措施,提高康复治疗的效果。
查房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查房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步骤一:了解病人的病史和康复治疗计 划。 步骤二:观察病人的一般情况,包括神 志、面色、呼吸、体温等。
查房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步骤三:检查病人的身体状况,包括皮 肤、肌肉、关节、感觉等。 步骤四:评估病人的康复进展,包括行 动能力、感觉能力和认知能力的改善情 况。
康复护理:瘫痪病人的 查房PPT
目录 介绍康复护理的重要性 查房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瘫痪病人的康复护理策略 康复护理的效果评估和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级 完全瘫痪。 1级 肌肉可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 2级 肢体能在床面上移动,但不能抬起。 3级 肢体能抗地心引力而抬离床面,但不能抗阻力。 4级 能做抗阻力的动作,但较正常为差。 5级 正常肌力。
-
22
按瘫痪时的肌张力状态
1、驰缓性瘫痪 2、痉挛性瘫痪
按瘫痪的分布
1、偏瘫(包括交叉性偏瘫) 2、截瘫 3、四肢瘫 4、单瘫
-
7
上运动神经元(I)起自中央 前回运动区、运动前区及旁小 叶皮质的大锥体(Betz)细胞―> 轴突组成皮质脊髓束与皮质延 髓束(锥体束)下行―>内囊膝部 及后肢的前2/3
=>皮质延髓束在脑干不同 平面上交叉并分别终止于中脑、 脑桥和延髓的脑神经运动核(II)
=>皮质脊髓束再经大脑脚 底中3/5、脑桥基底部、延髓锥 体(在锥体交叉大部分神经纤维 交叉至对侧,形成皮质脊髓侧 束;小部分纤维不交叉,形成 皮质脊髓前束,在各平面上交 叉至对侧)―>陆续终止于脊髓前 角细胞(II)―>支配效应器运动。
-
18
⑵周围性瘫痪
又称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弛缓性瘫痪; 软瘫。
如格林巴利综合征、小儿麻痹。
特点:
瘫痪肌的肌张力下降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瘫痪肌出现肌肉萎缩 电兴奋性检查有变性反应
-
19
运动神经元瘫痪鉴别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损害部位
皮质运动区或锥体束 颅神经运动核及其纤维 脊髓前角细胞或背神经
-
26
(二)截瘫
一般所谓的截瘫多指两下肢瘫痪。 广义上两上肢瘫或两下肢瘫都叫做截瘫,
两上肢瘫痪称颈性截瘫。
眼肌,面上部肌肉(额肌、眼轮匝肌、皱眉 肌),咀嚼肌,咽喉声带肌,颈肌和躯干肌等接 受双侧锥体束支配,一侧锥体束损害不出现瘫痪。
-
10
基底节与运动有关的联系
基底节主要有两条与大脑皮质相关的神经环路。
(1)大脑皮质----纹状体----GPi-SNr复合体----丘脑----皮 质环路 (直接通路)
如舞蹈病; 丘脑底核病变可发生偏侧投掷运动。
-
15
小脑的主要功能是维持躯体平衡、调节
肌张力及协调随意运动。
小脑受损后主要表现为共济失调和平衡 障碍两大类症状。
-
16
二、瘫痪的分类
-
17
瘫痪按损伤解剖部位分为: ⑴中枢性瘫痪
又称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痉挛性瘫痪; 硬瘫。
特点:
瘫痪肌的肌张力增高 腱反射亢进 病理反射阳性 瘫痪肌无萎缩 电检查无变性反应
(2)大脑皮质----纹状体----GPe----丘脑底核----GPi-SNr 复合体----丘脑----皮质环路 (间接通路)
-
11
[解剖与生理]
纹状体
尾状核 新纹状体
豆状核 壳核 苍白球
旧纹状体
病变时肌张力降低 运动过多
病变时肌张力增高 运动减少
-
12
基底神经节环路受损时可发生的运动障碍
环路受损处
1、间接通路过度激活 2、间接通路过度抑制 3、直接通路过度激活 4、直接通路过度抑制
运动障碍
运动不能,肌强直 舞蹈病,偏侧投掷症 肌张力障碍、手足徐动症、 抽动 运动迟缓
-
13
基锥体外系统的病变可引起下列三种运动障碍
1、运动减少,如帕金森病。
2、运动过多,如舞蹈病、震颤、肌张力障碍、投掷症、 抽动、肌阵挛、静坐不能等。
及旁小叶皮束(锥体束)下行―>内囊膝部及 后肢的前2/3 =>皮质延髓束在脑干不同平面上交叉并分别终止于 中脑、脑桥和延髓的脑神经运动核(II)
-
6
运动传导径路
=>皮质脊髓束再经大脑脚底中3/5、脑桥基底部、 延髓锥体(在锥体交叉大部分神经纤维交叉至对 侧,形成皮质脊髓侧束;小部分纤维不交叉,形 成皮质脊髓前束,在各平面上交叉至对侧)―>陆 续终止于脊髓前角细胞(II)―>支配效应器运动。
瘫痪范围 肌张力 腱反射
常较广泛 ↑ 亢进
常较局限 ↓ 减弱或消炎
病理反射 有

肌萎缩
早期无,晚期为废用 早期即有 性
电变性反应 (-)
(+)
-
20
二、瘫痪的分类
按瘫痪的原因
1、神经源性瘫痪 2、肌肉源性瘫痪 3、神经肌肉接点性瘫痪
-
21
按瘫痪的程度
1、完全性瘫痪 2、不完全性瘫痪
临床上使用0~5级分级法
瘫痪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科医学中心汤学专
-
1
前言
瘫痪是指肌肉活动能力的减低或丧失而言。是
神经系统常见的症候之一。
随意运动发生麻痹时,首先应确定是否瘫痪。因为某些疾 病,例如关节炎或肢体局部问题,肢体因疼痛不敢动,也 产生运动受限,实际上这不属于瘫痪。所以首先应明确是 否为瘫痪,其次再确定属于哪一类的瘫痪。
3、混合性运动障碍,如共济失调、步态障碍、面肌痉挛、 僵人综合征等。
锥体外系统的疾病又称为运动障碍病 (Movement Disorders)
-
14
锥体外系损伤后主要表现
为肌张力变化和不自主运动两大类症状。 苍白球和黑质病变多表现为运动减少和肌张力增高,
如帕金森病; 尾状核和壳核病变多表现为运动增多和肌张力减低,
-
2
随意运动:指意识支配下的主动运动。
随意运动是在大脑皮质运动区的直接管理下,在 锥体外系和小脑的调节下,由锥体束司理,经过上 下二级运动神经元而完成的。
随意运动障碍不都是瘫痪,如木僵、震颤麻痹 就不是瘫痪。
-
3
一、瘫痪的解剖生理学基础
-
4
运动系统
-
5
运动传导径路
上运动神经元(I)起自中央前回运动区、运动前区
-
8
运动传导路图
锥体系
发动 随意运动
皮 质 脊
组成

起止

行程
交叉
皮 质 脊 髓 侧 束 四肢肌
躯干肌
四肢近端肌
锥体交叉 75%纤维
皮 前质 束脊
髓 躯干肌-
中央前回中上2/3
中央旁小叶前部
中央前回 下1/3
皮 质 内囊膝 核 内囊后肢 束
中脑: 脚底中3/5
脑桥 基底部
延髓锥体
9
由于肢体肌、下部面肌和舌肌仅接受对侧锥 体束支配,锥体束损害导致对侧肢体瘫、中枢性 面瘫(眼裂以下)和舌瘫。
-
23
按运动传导通路上不同部位的病变
1、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2、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
24
(一)偏瘫
一侧上下肢的运动障碍叫做偏瘫,是瘫
痪中最常见的一种症状。
偏瘫病变定位诊断
1、皮质与皮质下性偏瘫 2、内囊性偏瘫 3、脑干性偏瘫 4、脊髓性偏瘫
-
25
偏瘫的病因
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疾病以外的原因 反复发作性偏瘫 癔症性偏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