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污染与人类发展的实证研究
人类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类对中国生态环境的影响非常复杂,既包括积极的影响,也包括消极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影响方面:
1. 城市化和工业化: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
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垃圾处理等都对环境产生了压力。
2. 水资源利用与管理:人类对中国的水资源进行大规模开发和利用,包括大型水利工程、水库建设、河流拦截等,这些行为对自然水系的完整性和生态平衡产生了影响。
3. 生态破坏与保护:部分地区因为乱砍滥伐、过度开发、城市扩张等行为导致的生态系统受到破坏,这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造成了影响。
同时,中国也在进行积极的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推动森林植被恢复、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工作。
4. 气候变化:人类的活动导致了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也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
除了上述环境问题外,中国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就,如加强环境保护政策、推动节能减排、
发展清洁能源等方面。
在未来,通过更加科学的管理和创新,可以减轻人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更加健康、清洁的生态环境。
我国环境污染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关系的实证研究

我国环境污染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关系的实证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与此产业结构高级化也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向。
环境污染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并不简单,需要深入研究。
在过去的研究中,很多学者已经探讨了环境污染与产业结构的理论关系,但对于我国实际情况的实证研究还相对较少。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揭示我国环境污染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为政府和企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当前,我国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多种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与此我国产业结构呈现出一定的特点,传统产业占比较高,高耗能、高排放产业仍在存在。
探究环境污染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将通过对我国环境污染现状和产业结构现状的分析,进一步探讨二者之间的实证关系,为未来政策制定提供有力支持。
1.2 研究意义环境污染与产业结构高级化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显,给人们的生活与健康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又被认为是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环境污染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能够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特别是在当前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探究如何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来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证分析,探讨我国环境污染与产业结构高级化之间的关系,为我国未来的发展路径提供参考,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与环境的友好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促进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做出一定的贡献,为构建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2. 正文2.1 环境污染与产业结构的理论关系环境污染与产业结构的理论关系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话题。
我国的环境污染主要由工业生产所导致,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是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
研究中国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要成果--读《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理论、实证与案例分析》

书评
础,以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关系 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以环境保护 制度安排为中心,运用实证分析 和案例分析方法,充分借鉴国外 (主要是日本)的环境保护、治 理的经验,对中国的环境保护提 出了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一、科学、客观地分析了中 国环境污染的成因
本书通过论证能源的生产、 消费、结构同环境污染的关系, 说明了“经济发展优先”的主导 思想是环境污染的主观原因, “发展中国家论”的必然存在、 “低收入国”的现实和“初级阶 段的工业化”是其客观原因,而 从经济增睦和能源消耗的关系 来看,经济的高速增长,以煤炭 为主的不合理的能源结构.是造 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无论是 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中国 的环境急剧恶化是不争的事实。 虽然中国已开始采取严厉的政 策措施来治理环境,杜绝新的污 染源,但由于中国幅员辽阔、污 染源众多、环境污染问题堆积如 山,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治理好环 境污染是不可能的,为此需要多 方面的、长期小懈的努力。
镇工业环境污染的现状、新发 展、地区分布及其特点、主要原 因、环境政策的实施及其存在的 问题等,做了}E较详细的分析。
书中以天津市通过能源结 构转换治理大气污染、以大连市 通过国际合作建设环境示范城 市、阻张家港通过国家指导建成 环境模范城市的经验为实例,充 分说明我国利用多种方法和模 式,在改善环境方面取得一些可 喜的成就,从而增强了我们进一 步改善环境的信心。
二、将中国环境污染问题放 在国际大框架里加以分析
和认识
在传统的发展观、经济增长 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影响下,人类 居住的星球在20世纪五六十年 代出现了严重的环境公害和生
态破坏,随后又出现了气候变 暖、臭氧层被破坏、沙尘暴等等, 这些环境问题不仅制约当代经 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而且也威 胁着后世的生存茅u未来。
我国的环境污染与环境治理

中国的环境污染与环境治理中国是一个拥有广阔土地和丰富资源的大国,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本文将从环境污染的现状、主要污染源和环境治理方面进行探讨。
一、环境污染的现状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在近几十年来不断恶化。
空气污染是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大量的工业排放物、汽车尾气和燃煤污染导致了严重的空气质量下降,特别是在大城市和工业区。
水污染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河流和湖泊被废水和工业废料污染,严重影响了水资源的供应和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土壤污染主要源于工业废料和农药的使用,土壤污染对农业生产和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二、主要污染源中国的环境污染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工业污染是一个主要的污染源。
大量的工业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直接排放进入大气、水体和土壤,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其次,交通污染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尾气排放成为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第三,农业活动也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压力。
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导致了土壤和水体污染。
三、环境治理的措施中国政府十分重视环境治理工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善环境质量。
首先,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政府加强了对环境污染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了违法者的罚款和监管力度。
其次,加大环境监测和治理的力度。
政府建立了一套覆盖全国范围的环境监测网络,加强对大气、水和土壤的监测和评估。
同时,加强了对企业的监管和环境治理要求,推动企业改善生产工艺和减少污染物排放。
第三,鼓励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四、环境治理的成效与挑战中国的环境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环境治理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资金投入,治理成本较高。
另一方面,环境污染问题复杂多样,需要综合施策,涉及各个行业和领域的合作与协调。
同时,人们的环境意识和环保意识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形成合力推动环境治理的进程。
中国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C N P U ATON, E OU C SAN E I ON N V 12 N . 2 1 HIA OP L I RS RE D NVR ME T o.0 o4 00
中 国环 境 污 染 与 经济 增 长 的实 证研 究
质 量存在 双 向作 用 机 制 , 国 对 二 者关 系 的 实 证研 究 较 我
晚, 主要运 用时 间序列 研究 经济增 长对 环境 质量 的单 向影
板 l J时 间序 列E8 5 、 7 ̄ 验证 E C存在 与 否 , ,数据 K 由于选取 指
标、 实证方 法等不 同 , 实证结 果存 在很大 差 异 , K E C的形 状
韩 旭
(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 济研 究中心 , 四川 成都 60 7 ) 104
摘要
本文基于我 国 18 —20 9 1 07年环境污染 与经济增长 的相关数 据, 利用 时间序列研 究方法对 我国 E C进行 实证研 究 , 明建立 K 说
E C模型可 能存在的问题。为弥补 E C模型 中环境不影响经济的假设与变量难 以量化的不足 , K K 运用 V R模型研究二者 的动态关 系。 A E C研 究结果表明 :K K E C是一种客观现象 , 而不是一般规律 ; 与人们生产 生活关 系密切 的污染物更有可 能出现 E C特征。V I脉冲 K Al 响应和方差分解的动态分析结果与二者相互 作用机理相符 : 一方面我 国经济增 长通过规 模效应 、 构效应 结 技术效应 等因素影 响环 境; 一方面随着人们环境质量需求弹性的增加 , 政府对环境质量的重视 。 环境对 企业生产行为 的约束机制正逐步 形成 , 但可 能由于人
社会调查报告范文6篇3000字

社会调查报告范文6篇3000字第一篇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一、引言:随着人们对环境质量和生态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产业作为关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日益受到各国政府和社会的重视。
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压力和资源约束,因此加快生态环境产业的发展,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
在此背景下,本次调查旨在全面了解我国生态环境产业的发展现状,深入分析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对产业内企业、从业人员、相关部门、专家学者等多方面的调查和研究,探索生态环境产业的发展路径,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和建议。
我们期待通过本次调查报告,为相关部门、企业决策者、研究机构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和分析,促进生态环境产业的健康发展,助力建设美丽中国。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以全面深入地了解生态环境产业的发展状况和问题。
具体包括:问卷调查:设计了针对生态环境产业相关企业和从业人员的问卷,涵盖了产业规模、技术创新、市场需求、政策支持等方面的问题。
问卷通过在线平台和实地发放的方式进行,以确保样本的多样性和代表性。
实地访谈:针对生态环境产业的相关部门、行业协会、企业负责人、专家学者等相关人士进行了深入访谈。
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获取了更加详细和具体的信息,包括产业发展的难点、政策支持的效果、技术创新的路径等方面的见解和建议。
文献资料搜集:收集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术论文、政策文件、产业报告等文献资料,作为调查的参考依据。
通过分析这些资料,对生态环境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了初步了解,并为实地调查提供了理论支持。
通过以上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本次调查得到了丰富的数据和信息,为准确分析生态环境产业的现状和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调查结果:产业规模:调查显示,我国生态环境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涵盖了污染治理、资源循环利用、生态修复等多个领域。
我国环境污染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关系的实证研究

我国环境污染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关系的实证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环境污染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关系的实证研究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产业结构在整个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环境污染与产业结构高级化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如何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来实现环境保护成为当前亟需探讨的问题。
过去,我国的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为应对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的情况,我国政府不断出台相关政策,力求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提升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实际情况表明,产业结构升级与环境污染治理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我国环境污染与产业结构高级化之间的关系,为今后的环境治理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字数:223】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我国环境污染与产业结构高级化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实证研究方法验证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
具体目的包括以下几点:1. 分析环境污染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探讨产业结构调整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为我国环境治理和产业升级提供理论支持。
3. 分析我国环境污染治理与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支持情况,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促进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
4. 提出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型建立,验证环境污染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3 研究意义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难题,对人类社会发展和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产业结构高级化也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但环境污染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并不简单。
对我国环境污染与产业结构高级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环境污染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制定更加有效的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政策。
研究环境污染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可以促进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绿色发展理念的普及和推广。
生态环境对我国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机制与实证研究

156引言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重要的福祉之源。
然而,近现代以来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过度膨胀及人类对物质财富的过度执迷,使得生态环境这一重要价值受到严重忽视。
经过长期的掠夺式开发与不合理利用,当前各类生态环境要素及其服务无疑正变得日趋稀缺,人类进入生态约束时代[1],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人类共同的使命[2]。
在我国,党的十八大已把生态文明建设正式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总体布局。
在此背景下,加强生态环境与我国居民幸福内在关系的研究,深化人们对生态环境价值的认识,对激励公众采取环境友好行为,助力政府科学制定环保政策,进而推动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生态环境与居民幸福关系正逐渐成为国内外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
一些学者从理论上探讨了生态环境与人类幸福的关系。
陈云[3]从哲学层面阐释了生态环境对人类幸福价值的哲学基础,认为生态环境对于人类无论是其生理“生存状态”还是其精神“生命状态”都具有重要意义,生态环境对人类幸福的意义有其坚实的存在论基础。
黄娟、李枥霖[4]的研究明确指出,生态环境是人类幸福的基础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冯伟林等[5]通过相关研究综述指出,生态环境服务几乎涉及了所有的人类幸福要素,并认为生态服务的分配和消费是实现人类生态幸福的关键环节。
王大尚等[6]研究认为,生态服务通过消费影响人的幸福感且与居民生态幸福感存在多层次性与非同步性关系。
陈新颖、彭杰伟[7]研究指出生态环境通过影响人的情绪、生理机能、生活舒适度、身体健康等方面而影响人的幸福感,并分析了生态环境与居民幸福的双向互反馈关系。
更多学者对生态环境与居民幸福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郑君君等[8]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 )数据,对环境污染对我国居民幸福感的影响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主观感知的环境污染对我国居民幸福有显著负面影响,而客观存在的环境污染程度与居民幸福感呈现统计上的正向关系。
同样基于CGSS 数据,武康平等[9]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污染严重与否不会改变不关注环境的居民的幸福感,而对关注环生态环境对我国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机制与实证研究潘护林1,陈惠雄2*(1.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2.衢州学院商学院,浙江衢州 324000)【摘 要】 深入揭示生态环境与居民幸福感的内在关系对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
。Jalan 等对印度城市居民的研究表明, 当家庭中教育水平最高的女性成员的受教育年龄从 0 年
[4 ] 提高至 17 年时, 其对提高家庭水质的支付意愿将显著提高, 从 66 卢比增加到 144 卢比 。
Jha 和 Bhanu Murthy 运用 174 个国家的截面数据实证研究发现, 此外, 衡量环境污染程度的 EDI 指数( Eno[5 ] vironment Degradation Index) 与衡量人类发展的 HDI 指数(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 之间存在 “倒 N” 关系 。
[1 ] 人们福利水平的提升, 又不以牺牲后代人生活所需的生态条件为代价 。Melnich 等认为要实现环境的可持续
文献标志码: A
5831( 2015) 01005110 文章编号: 1008-
发展必须平衡人类发展与预期有持续资源供给及人类免受环境灾害之间的关系
[2 ]
。
人类发展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 21 世纪初, 始有学者将其纳入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框架中。 人类发展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 对其自身所处的生存环境的要求也更高, 其已不仅仅是单 纯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Brasington 和 Hite 研究发现, 在美国, 教育水平与环境质量的需求之间存在互补性, 当 物质财富的增加需要以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为代价时, 教育水平的提高将会使人们对过度的资源需求产生 内在的克制
[13 ] 境指标较之单一指标更能反映该地区环境状况的全貌, 比单一指标更具有研究价值 。本文参照 HDIM 的构
中国各省代表性年份的 HDIM 指数描述 2005 年 HDIM ( 排名) 0. 744 2( 5) 0. 737 8( 6) 0. 730 5( 12) 0. 766 2( 1) 0. 758 4( 3) 0. 734 0( 10) 0. 777 1( 2) 0. 734 3( 9) 0. 732 9( 11) 0. 715 2( 16) 0. 725 6( 13) 0. 748 9( 4) 0. 735 8( 8) 0. 694 8( 22) 0. 719 9( 15) 0. 713 6( 17) 0. 690 5( 25) 0. 637 7( 28) 0. 631 4( 29) 0. 708 3( 19) 0. 652 5( 27) 0. 622 4( 30) 0. 681 1( 26) 0. 692( 23) 0. 737 7( 7) 0. 691 4( 24) 0. 695( 21) 0. 723( 14) 0. 707 3( 20) 0. 711 4( 18) 0. 711 7 0. 038 1 2008 年 HDIM ( 排名) 0. 747 0( 5) 0. 741 7( 6) 0. 736( 13) 0. 768 1( 2) 0. 759 5( 3) 0. 739 4( 10) 0. 779 7( 1) 0. 738 1( 11) 0. 740 6( 8) 0. 721 8( 17) 0. 7394( 9) 0. 754 6( 4) 0. 737 9( 12) 0. 704 6( 25) 0. 729 4( 15) 0. 726 3( 16) 0. 712 0( 21) 0. 661 0( 28) 0. 655 3( 29) 0. 713 4( 20) 0. 662 1( 27) 0. 648 6( 30) 0. 710 3( 22) 0. 702 1( 26) 0. 741 2( 7) 0. 706 2( 24) 0. 708 9( 23) 0. 732( 14) 0. 720 2( 18) 0. 719 4( 19) 0. 721 9 0. 032 0 平均值( 2003 - 2008 年) HDIM ( 排名) 0. 745 6( 5) 0. 741 7( 6) 0. 734( 11) 0. 766( 2) 0. 757 9( 3) 0. 736( 9) 0. 777 1( 1) 0. 731 9( 12) 0. 734 4( 10) 0. 716 5( 17) 0. 731 1( 13) 0. 750 6( 4) 0. 737 9( 8) 0. 698 2( 25) 0. 724 4( 15) 0. 719 2( 16) 0. 704 9( 21) 0. 648 5( 28) 0. 640 9( 29) 0. 709 5( 20) 0. 655 1( 27) 0. 634 1( 30) 0. 692 5( 26) 0. 698 4( 24) 0. 739 2( 7) 0. 701 7( 23) 0. 701 8( 22) 0. 727 2( 14) 0. 712 5( 19) 0. 716 0( 18) 0. 716 2 0. 035 17
[9 - 10 ]
李 晓 羽 盛 鹏 飞 杨 俊 中 国 环 境 污 染 与 人 类 发 展 的 实 证 研 究
。涂正革
[11 ]
, 杨俊、 邵汉华
[12 ]
则对现有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修正, 测算出中国的环境技术
“ 效率, 以考察各地区 又好又快” 发展的程度。纵然, 国内学者对中国的环境问题已展开较多研究, 但大都从增 长的角度关注环境污染问题, 鲜有学者从人类发展的视角探讨中国环境污染问题。 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中国实现经济赶超所必须, 而随之而来的资源耗竭、 环境恶化问题也必须面对。无 论是经济增长抑或是环境保护, 其目的无疑是提高人类的福祉, 即追求人类的发展, 而同时, 人类的发展也将对 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 从人类发展视角来探讨环境污染问题将更有利于对这一重要课题的 解答。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人类发展水平的逐步提升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究竟为何? 关注人类发展, 加大 对其的投入力度是否能实现中国经济与环境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以解决中国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增 长与资源耗竭、 环境恶化的两难困境? 对此, 本文从人类发展角度, 首先构建和测度综合刻画人类发展的指标 ( HDIM) 和环境污染指数( EDI) , 构建联立方程组, 运用中国 2003 - 2008 年的省际面板数据, 实证探讨中国环境 污染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 以期对中国环境污染的影响因素有更全面的认识, 并为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 的路径选择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HDIM 和 EDI 指标的构建与测度 二、 ( 一) 人类发展指标( HDIM) 长期以来, 人们习惯于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衡量一国( 或地区) 发展水平的首要指标。然而, 随着学者们 对发展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 研究的重点已从单纯关注经济增长逐步转向重视人类自身的发展。 UNDP 在 《 1990 年人类发展报告》 中首次给出了人类发展指数 ( HDI ) 的测度方式, 这为随后的经验分析提供了可行性。 UNDP 提出的人类发展指数包含三个主要维度— — —寿命、 知识以及资源的获得, 其代表了人类的三个基本选 — —长寿以及健康的生活、 择— 获取知识和获得体面生活所需要的资源。其中, 寿命维度用出生时的预期寿命来 度量; 知识是通过教育的实现程度来表现, 教育的实现程度以成人识字率 ( 占 2 /3 权重) 和初级、 中级及高级教 育的综合入学率( 占 1 /3 权重) 共同衡量; 资源的获取则用人均实际 GDP 来计算。本文参照 UNDP 提出的人类 发展指数的构建方式, 并基于对本文拟构建的计量模型中可能出现的多重共线性问题的考虑, 本文同时借鉴 Costantini 和 Monni 的处理方式, 在计算 HDI 时, 剔除对资源获取维度的考虑, 仅用长寿维度和知识维度对各地 区人类发展水平进行度量, 构建人类发展指数 HDIM。对每一个维度而言, 针对每项指标均设定有最小值及最 ( 2 ) 计算得出两维度的分项指数与 HDIM 值。 遵循公式( 1 ) 、 大值①,
《人类发展报告》 , 出生时的预期寿命的取值区间为 25 ~ 85 岁; 成人的识字率以及小学、 中学、 大学综合入学率的取值区间都为 0% ~ 100% 。 ①根据 同时, 成人识字率为 15 岁及以上识字人口占 15 岁及以上总人口的比重; 由于样本期间各地区 6 ~ 22 岁人口总数难以获取, 综合入学率本文在校生人数占地区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
[7 ] “倒 U” 量产生负面影响, 并对人类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指数之间的 关系进行了验证 。Serkan Gürlük 运用地中 [8 ] 海地区 15 个国家 1970 - 2006 年的数据资料, 实证结果表明人类发展有利于地区环境污染程度的降低 。综上
所述, 长期看, 关注人类发展水平是物质资源约束条件下实现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选择。 “环境库兹涅 近年来, 不少学者对中国的环境问题展开了研究。其中大部分学者基于中国的实际情况, 对 (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EKC) 进行检验, 茨曲线” 以验证中国环境污染排放是否存在随着人均收入水平 增长而逆转的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