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获诺贝尔奖的后殖民主义色彩的研究
浅谈莫言文学与诺贝尔文学奖

浅谈莫言文学与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是当代中国著名作家,其作品以深刻的社会洞察和鲜明的个性风格而著称。
2012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华语作家。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反思精神,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一面。
莫言的文学创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他以少数民族为创作主题,写出了一系列深具文化特征的作品。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代表作《红高粱家族》。
这部长篇小说以中国北方山村为背景,以三代人的兴衰为线索,展现了中国农民生活的困境和传统文化的瑰宝。
莫言深刻地挖掘了中国农民的民族性格,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深层次矛盾,成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经典之作。
同时,莫言的文学作品也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和社会批判意义。
他关注社会上最弱势群体的生存困境,反映人民对自由、平等和公正的渴求,寄望于社会更加美好的未来。
他的反权力和批判精神也非常突出,展现出了对权力机构和体制的质疑和挑战。
在莫言的作品中,人物性格比较鲜明,冲突也较为激烈,非常具有生命力。
莫言的成就不仅体现在文学创作上,还在于对文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他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现代化和世界化做出了巨大贡献,通过其作品,描绘了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多面貌。
他的作品在国际上也得到广泛认可,为中国作家争了光,开创了更加国际化的作品创作和翻译。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仅仅是对他自己的个人荣誉,更是对中国文化的肯定。
这是中国作家长期努力创造的文学成就,也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条光明之路。
莫言的作品,既是中国文学的精华,同时也是人类文学的珍宝。
他的作品在跨越国界、跨越时空的情况下,仍能保持生命力和影响力。
莫言的获奖犹如一束光,照亮了中国文学未来的道路。
他为中国文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国际视野,同时也为世界文学注入了中国的文化元素和思考方式。
他所展现的人文关怀和反思精神,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深刻的共鸣。
莫言的获奖,标志着中国文学已经处于世界文学的舞台中央,同时也证明了中国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一场世界文学史上的阴谋: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真相揭秘(上)

一场世界文学史上的阴谋: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真相揭秘(上)莫言今年是我国知名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10周年。
10年来,国人们对莫言为何获奖质疑声不断,对莫言作品的倾向性批评不息。
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无论是作品主题,还是文学水平、艺术价值,还是社会影响力,比莫言优秀者大有人在。
可是,诺贝尔奖为什么会降落到莫言的头上呢?原来这是西方政治操纵的结果,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场大阴谋。
下面就让我们揭开它的真相,让大家了解它的真实内幕。
1揭开文学诺奖的黑幕。
在这里,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诺贝尔奖的基本概况。
诺贝尔奖,是根据瑞典著名化学家、发明家诺贝尔,在1895年11月27日写下的遗嘱,将全部财产3122万瑞典克朗捐赠,设立基金,每年把利息作为奖金,授予“一年来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诺贝尔瑞典政府根据诺贝尔的遗言,决定以瑞典学院为依托,成立“诺贝尔奖甄选委员会”。
瑞典学院是瑞典最知名的一所学院,成立于1786年,由古斯塔夫三世建立,瑞典国王是赞助人,有强大的政治背景。
诺贝尔奖从1901年首次颁发,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诺贝尔和平奖和诺贝尔文学奖。
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增设“瑞典中央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该奖于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
这样算下来,诺贝尔奖增加到了六项。
诺贝尔奖的甄选委员会通常在每年10月公布得主。
颁奖典礼于每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由国王举行授奖仪式。
根据规则,诺贝尔奖每年评选和颁发一次,诺贝尔奖包括一枚金牌、一份证书以及一笔奖金。
截至2021年,共授予931位个人和24个团体。
诺贝尔奖不可否认,诺贝尔作为一代世界级的科学家,他的初衷和愿望是好的,他是希望激励更多的科学家,沿着他的足迹走下去;不可否认,诺贝尔奖作为世界级的科技和人文类的最高奖项,一百多年来为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文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不可否认,诺贝尔奖在实施过程中,在某些时期和某些领域,是严谨的,是公平和公正的,得到了世界性的广泛肯定和认可。
对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原因之探究

对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原因之探究作者:刘进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11期摘要:对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从政治角度分析,有人从莫言自身成长经历的角度分析,而本文主要從莫言本身的创作手法与思想来把握,通过魔幻现实主义的采用,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一起。
第一部分是从独特的创作手法展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社会历史相结合;第二部分是从思想的深邃性来叙述,即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性文化的正视。
关键词:魔幻现实主义;生命意识;性文化一、创作手法的创新---对魔幻现实主义的采用,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智力文学批评家安徒生因培特认为,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是作家借助魔幻的艺术方式来表现现实,是作家在创作中的一种故意的陌生化,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作者的根本目的是试图借助魔幻来表现现实,而不是把魔幻当成现实来表现。
[1]魔幻现实主义在20世纪对中国文坛最大的影响是直接催生了“寻根”小说,直接引发了新时期小说思维中心向传统文化的转移。
在《两座灼热的高炉中》莫言曾这样说:“我在1985年中,写了五部中篇和十几个短篇,它们在思想上和艺术手法上无疑都受到了外国文学的极大影响,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两部著作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和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
”贾平凹曾无不羡慕地说到:“就是马尔克斯和那个川端先生,他们的成功,直指大境界,追逐全世界的先进的趋向而浪花飞舞,河床却坚实地建凿在本民族的文化。
”[2]这就意味着文学只有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才能开花结果。
莫言还曾惊叹到:“小说原来可以这样写。
”(一)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的结合作者在创作中采用很多民间故事的象征手法。
在《蛙》中,当小说中的“我”给杉谷义先生的第一篇信中提到:“我们那地方,曾有一个古老的风气,生下孩子,好以身体部位和人体器官命名。
譬如陈鼻、赵眼、吴大肠、孙肩...这风气因何而生,我没有研究,大约是那种以为“贱名者长生”的心里使然,抑或是母亲认为孩子是自己身上一块肉的心理演变。
莫言获诺贝尔奖的后殖民主义色彩

2 0 1 2 年 1 O月 1 1日,瑞 典文 学 院宣 布 ,将 2 0 1 2年 诺 贝 尔文学 奖授予 中国作家莫言 。中国和诺 贝尔文学奖实现了零 距离接触 。这 一接 触 弥补 了 中 国无 缘 世界 最高 文学 奖 的遗
憾。
莫言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为当代文学提供了新的信心 ,这 毕竟 是对作 家世界性 的承认 方式 之一。一个本土的 中国作 家
9 3
马 晓 琼
( 新疆 师范 大学 ,新疆乌鲁木齐 8 3 0 0 5 4 )
摘
要 :莫 言获得 诺贝 尔文 学奖,不仅仅是 对他本人的成就 的一种认 可 ,它也 包含 了随 着经济的发展 ,
中国在世界 上的 国际地位有 所提 高 ,话语 权有 所提 升 ,也表现 了中国的现 当代 文 学整体 成就
后殖 民主义是 2 0世纪 7 O年代兴起于西方学术界 的一种 具有强烈的政治性 和文 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 ,它 主要 是一
种着眼于宗主 国和前殖 民地之间关系 的话语 。后殖 民理 论的
艺术水 准和文化承载力获得世界承认 的一个重要标志 ,能 够
把世界 目光 引向中国作家 ,成就 了中国文学 和世界文学进行
得奖对 中国的作家是一个极 大的鼓励 。其 获奖的特殊意义 还 在于 ,他并没 有表现 出一种脱离 中国社会 和体制才能创作 的
访时表示 :“ 这 不只是对 莫言文 学创作成 就 的肯定 ,也是 对
一
特定 形象 ,而是在现实条件 下 ,书写出他所能达到的最好 的 文学 ,一定 意义上展示 了当代 中国文学的气象。另外 ,莫 言 获奖 还印证了 中国随着经济 的快 速发展 ,国际地位有 了一定 的提高 ,话语权有所提 升。同时也是汉语文学凭借着 自己的
莫言获得诺贝尔奖的背后

莫言获得诺贝尔奖的背后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这一奖项的华语作家。
这一消息震惊了整个文学界,一时间,有关莫言的新闻充斥着各大媒体。
莫言获得诺贝尔奖的背后,不仅是一个人的荣誉,更是一个国家和文化的胜利,道出了中文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莫言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华语作家,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莫言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鲜明的艺术特色和坚持原创的作家本色,创作了《红高粱家族》、《蛙》、《生死疲劳》等一系列文学经典,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因此,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肯定,更是对中国文学的认可。
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文学领域最高荣誉之一,授予的文学作品必须有严谨的文学性、人文关怀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在评选过程中,瑞典学院不仅对作品进行了深入的评审,更对作者个人的成就、道德、文化背景等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综合评定。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仅是因为他的作品达到了诺贝尔奖评选的标准,更是因为他作为一个中国作家,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中文作品走向世界。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彰显了中国文学的实力和影响力。
作为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国文化积淀深厚,可以造就出一批批优秀的文学作品。
中文文学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风格,人文关怀和情感表达也是中文文学作品的重要特点。
莫言的作品正是具有这些特点,他把作品中精美的情节、细腻的刻画和艺术的概念表现得淋漓尽致,吸引了世界读者的目光。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说明了中国文学在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
中国作家的作品也开始进入全球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读者的关注。
通过诺贝尔奖这样的国际性文学奖项,中国文学得以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力,越来越多的外国读者开始关注和阅读中文作品,从而增加了中文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然而,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背后,也暴露出了中国文学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诺贝尔奖,殖民主义,色彩]莫言获诺贝尔奖的后殖民主义色彩的研究
![[诺贝尔奖,殖民主义,色彩]莫言获诺贝尔奖的后殖民主义色彩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fcb46bca45177232e60a2b3.png)
莫言获诺贝尔奖的后殖民主义色彩的研究后殖民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学术界的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它主要是一种着眼于宗主国和前殖民地之间关系的话语。
后殖民理论的兴起,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
一般来说,前意共领导人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与法侬的民族文化理论对于后殖民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而法国哲学家福柯的话语与权力理论则是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核心话题话语与权力不仅在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表现的尤为突出,而它对于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地位关系也很有表现力。
因为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都关注的是对于在统治结构中被边缘化的他者的研究,自觉维护他们的利益;都以颠覆性别的、文化的、种族的等级秩序为己任,并利用后结构主义来否定男权主义与殖民主义的共同基础-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
中国和诺贝尔文学奖实现了零距离接触。
这一接触弥补了中国无缘世界最高文学奖的遗憾。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当代文学提供了新的信心,这毕竟是对作家世界性的承认方式之一。
一个本土的中国作家得奖对中国的作家是一个极大的鼓励。
其获奖的特殊意义还在于,他并没有表现出一种脱离中国社会和体制才能创作的特定形象,而是在现实条件下,书写出他所能达到的最好的文学,一定意义上展示了当代中国文学的气象。
另外,莫言获奖还印证了中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话语权有所提升。
同时也是汉语文学凭借着自己的艺术水准和文化承载力获得世界承认的一个重要标志,能够把世界目光引向中国作家,成就了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进行密切交流的契机。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政治地位、文化地位也得到了提高。
同时,中国文学也进入了一个成熟阶段。
萨义德在20世纪70年代出版的《东方主义》就指出西方话语体系里这种以东方学形成出现的东方主义,背后的支撑是西方权力,通过建立东方主义以达到殖民扩张的文化霸权。
莫言获诺贝尔奖启示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启 示
组员:沈锐 马晓明 仇明月 姚雲 杜赵杰 吴凯凯 王奇超 何梦龙 周炜栋 毛红尔 许佳莹 贾靖
•
他
,就是莫言,默默耕耘,天道酬
莫言获2012诺 贝尔文学奖给 我们的启发
莫言,从一个中国的名作家一下子提升为
世界顶尖级的作家。中国人没有获得诺贝尔 奖的格局,随着莫言被援了诺贝尔文学奖, 最终被打破了。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被得·恩隆德在瑞典文学院会议厅先后用
瑞典语文和英语宣布了获奖名姓名。他说,中国作家莫言的“魔幻现 实注意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我们作为一名中国的普 通的百姓,也为莫言获得如此的殊荣而高兴。也为我们中国人走进世 界的殿堂而兴夼,而自豪。
出身的启示:平凡蕴育不平凡。
经历的启示:坎坷是一笔难得的财富。 创作的启示:将他青春的经验和在家乡的经历放置在了
作品中。 (莫言令人联想福克纳和马尔克斯的融合。将现实 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 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 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诺贝尔奖,在世界的领奖台上,终于有了中国人的名字,
当我从网络中看到莫言获的2012诺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欣喜之 情不由洋溢于表诺贝尔奖,世界的最高奖项。凡是获得该奖的人, 都被认为为世界的科技文化做出了贡献。而这个奖项,在以前的 岁月,总是与我们的国人无缘。我们这个泱泱大国,在世界上只 有五分之一人口的国家。每一年,其科技与文化的水平总是与这 个奖项有一段距离。 但是,日历揭到10月11日的时候,瑞典文学院宣布,将 2 0 1 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了中国作家莫言。
从后殖民主义观点看莫言与诺贝尔奖的“双向选择”

合 后 殖 民主 义 的观 点 来 看 这 次 中 国文 学 界 的重 大 事 件 , 进
步 探 究 诺 贝尔 文 学 奖 与获 奖 作 家 莫言 之 间 内含 着 的 一 种 “ 双向选择” 的关 系 。
一
国视 而 不 见 , 没 有 理 由 对 作 为 文 学 大 国 的 中 国和 中 国 作 家
1 . 东 方 主 义 对 莫 言 获 奖 的 影 响
( 1 ) 传 统 的东 方 主义 将 目光 引 向莫 言
下, 诺 贝 尔 奖 为 何 会 将 此 殊 荣 给 予 了 中 国籍 作 家 莫 言 呢 ?
( 一) 政 治 因素 的 推 动
诺 贝 尔 文 学 奖 除 大 多 数 颁 发 给 占绝 对 优 势 的 欧 美 作 家 外, 也 曾经 颁 给极 少 数 的东 方 作 家 , 这 其 中包 括 印 度 的 泰 戈 尔, 日本 的J I I 端 康 成 和 大 江 健 三 郎 等 等 。 日本 崛 起 于 上 个
世纪 6 O年 代 , 在经济实力 和综合 国力等 因素 的推动下 , 发 展成为世界的经济强 国, 也 成为与美、 英 及 一 些 欧 洲 国家 相
要好的世界大国 , 因此 吸 引 诺 贝 尔 奖 的 目光 到 本 国也 就 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言获诺贝尔奖的后殖民主义色彩的研
究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后殖民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学术界的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它主要是一种着眼于宗主国和前殖民地之间关系的话语。
后殖民理论的兴起,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
一般来说,前意共领导人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与法侬的“民族文化”理论对于后殖民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而法国哲学家福柯的“话语”与“权力”理论则是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核心话题“话语”与“权力”不仅在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表现的尤为突出,而它对于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地位关系也很有表现力。
因为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都关注的是对于在统治结构中被边缘化的“他者”的研究,自觉维护他们的利益;都以颠覆性别的、文化的、种族的等级秩序为己任,并利用后结构主义来否定男权主义与殖民主义的共同基础-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
中国和诺贝尔文
学奖实现了零距离接触。
这一接触弥补了中国无缘世界最高文学奖的遗憾。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当代文学提供了新的信心,这毕竟是对作家世界性的承认方式之一。
一个本土的中国作家得奖对中国的作家是一个极大的鼓励。
其获奖的特殊意义还在于,他并没有表现出一种脱离中国社会和体制才能创作的特定形象,而是在现实条件下,书写出他所能达到的最好的文学,一定意义上展示了当代中国文学的气象。
另外,莫言获奖还印证了中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话语权有所提升。
同时也是汉语文学凭借着自己的艺术水准和文化承载力获得世界承认的一个重要标志,能够把世界目光引向中国作家,成就了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进行密切交流的契机。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政治地位、文化地位也得到了提高。
同时,中国文学也进入了一个成熟阶段。
萨义德在20世纪70年代出版的《东方主义》就指出西方话语体系里这种以“东方学”形成出现的“东方主义”,背后的支撑是西方权力,通过建立“东方主义”以达到殖民扩张的“文化霸权”。
这种文化霸权不是以强迫性的军事征服为手段,而是以“渗透”使被征服者自愿接受的一种战略。
换言之,
建立在政治、文化甚至宗教基础之上的东西关系的本质是一种强弱关系。
这也正是福柯所指出的那样,知识和权力的这种天然结合,即文化霸权的基础。
所谓话语权,通俗来说就是在世界秩序中国所说的话占不占分量,有没有支持,能不能对国际重大事项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以保护本国本民族的合法利益。
世界话语权是建立在国家实力基础之上的,不仅包括经济和政治实力,也包括文化、制度等软实力。
在改革开放以前,由于经济技术落后,中国在世界的话语权不大。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在世界各国的话语权也有所提升。
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在莫言获奖的第一时间接受了新华设计者的采访时表示“这不只是对莫言文学创作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一百多年来一代代中国作家的肯定。
这从一个侧而反映了中国的强大,以及世界影响力的提升”。
文学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原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肯定我国有一定的经济地位的同时,也让人重新思考并自信于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创造力,这对中国文化建设,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但是对于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众多评论中,有人认为莫言获奖是深受西方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因为魔幻现实主义是上世纪中期在拉丁关洲兴盛起来的
一种文学流派。
并且这一影响在他获诺贝尔奖中占有一定的分量。
如此定论的话,那么莫言获奖的这一事实就深深陷入了西方殖民主义的误区。
在萨义德看来,作为文化霸权的表现形式的东方学,其产生的思想基础是西优东劣,是中心与边缘的对立。
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观念,使得西方学者戴着有色眼镜“看”东方,把东方的成就归功于西方。
萨义德认为,自古至今,西方对东方的描绘,无论是在学术著作中,还是在文艺作品里,都严重地歪曲了其描述的对象。
事实上,就文学性而言,每一个成功的作家都有自己创作的独特性,而不仅仅是纯粹的模仿。
对历史、时代、社会,对人的普遍的生存状况的洞察和深刻理解;对于叙述艺术的不断创新,创制了具有先锋性和挑战性的写作范式,颠覆小说传统的叙事模式,推进当代小说叙事的探索和开掘;对于地域文化、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的开掘,将自己的创作浸泡于民间色彩和中国民族传统。
这些,应该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原因。
另外,莫言的作品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将现实和幻想,将历史和社会结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这应该是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另一个重要
原因。
所以,莫言获奖的这一事实,不能以盛行于拉丁关洲的魔幻现实主义而定论,更不能戴着“有色眼镜”来审视中国文化和这一事实。
莫言获奖是中国文化实力的提升和中华文明国际影响力的表现,是中国文学成就而向世界的一个展示,它给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西方马克思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等理论的盛行,诺贝尔文学奖的评价标准开始更多关注文学中的阶级、种族、性别、殖民、文化等现实问题,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审关标准。
同时,后殖民主义的理论中的“文化话语权”和“性别话语权”,两者也有着一种密切的亲和力,都是对特定压迫的反抗。
这里的“西方”和女权主义中的“男性”是完全等同的,他们都代表着一种优越和权力。
在莫言的文学作品中,他在各个领域全方位地推翻男尊女卑的“性别定型”论,肯定妇女经验的正确性,去除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看待女性的“有色眼镜”,也是对后殖民主义中的“性别话语权”的解构,对传统中的男权社会具有文化上和政治上的颠覆意义。
综观莫言的作品,他对女性很少持批判态度,乡村的苦痛、压抑、沉郁和悲壮,赋予了乡村一种特别
的生存诗意。
在莫言长长的女性画廊的尽头,赫然屹立着敢于担当的乡村女性形象,通过展示敢于承担苦难的女性形象的耐心和韧性,莫言凸显了自己的女性观:女人是建设者,男人是破坏者;男人是女人的支撑,给予力量;男人总在拼杀,留下烂摊子总是让女人收拾《蛙》这部作品,对计划生育进行了反思,诉说了女性灵与肉所承受的双重负压。
姑姑万心有着女人的肉身,但却是铁人,忍辱负重的承载着历史、国家给自己的使命。
从灵魂背负的痛楚来说,姑姑万心钢铁般的自尊和意志、强烈的阶级观念与不容置疑的使命感,使她的种种表现都超越了女性,表现了莫言对女性主权地位的肯定。
莫言也曾说他是一个女权性主义者,他感觉女人比男人更伟大《丰乳肥臀》中含辛茹苦养育了9个儿女并再帮助孩子养育儿女,经历了无数饥谨、战乱的坚强勇敢的母亲上官鲁氏《欢乐》中为高考落榜的儿子筹措复读的学费,不惜颜而到县城乞讨的感人至深的母亲,这些坚强伟大、忍辱负重的母亲们,成就了作家的大地之母传奇。
莫言这些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极大地否定了男性话语权,促进了女性的个性解放。
封建的男权道德要求女性必须泯灭自我的主体性,被动地接受男人的挑选,温顺地服从男人的安排,女性若勇敢大胆地主动追求幸福爱情,就会被封
建道德家们界定为不守妇德,违背传统,被贴上不贞洁、不自爱、不自重的标签。
《红蝗》中的四老妈处于生命本能而与锅铁匠的偷奸,四老爷与红衣媳妇的偷奸,两者的本质实际上是一回事,但是掌握话语权的男权文化却只把四老妈归入淫荡祸害之列,让她为生命的本能欲望承受道德的鄙视,同样也犯了欲望之戒的四老爷,不仅没有受到惩罚,反而成为男权道德要保护的受害者。
莫言以无限的同情、生动的笔墨描摹了那些被动的女性。
当然,如何用精神上解放妇女的现代文化观念关照女性的精神解放,真正把女性从第二性的附属性生存中拯救出来,赋予女性与男性真正同等的话语权和主体性地位,在性别意识领域实现人性现代化,不单单是几个作家摇旗呐喊就可以办到的,这需要全世界人的长期共同努力。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