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共34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1课 隋唐的统一与灭亡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4.隋朝经济繁荣的表现有哪些?
时间 项目
人口
垦田
粮仓
隋初
3000多万人 1900多万顷
长安太仓
隋盛世
4600多万人 5500多万顷 洛阳含嘉仓、
A.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B、加强水利灌溉
C.供隋炀帝到江都巡游
D、为了对高丽战
争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材料一:“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材料二:“北达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 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大运河开通以后,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还 促进了两岸城市的发展,对维持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 也起了促进作用。但当时为了开凿大运河,过度役使了 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1课 隋唐的统一与灭亡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大家知道,现在通过考试的方式来选
拔各种人才,考试被认为是一种较为公平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科举制的诞生
科举制的诞生,打破了按门第高低任用官员的弊 端,使一些有才能的人得到重用,这其中就有唐初名 相房玄龄,著名经学家孔颖达。
通过科举考试而成 为唐初名相的房玄龄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七下历史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隋朝时期,为了加强南北之间的联系和交流,隋炀帝决定开凿大运河。这项工程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历时数 年完成。大运河的开凿不仅方便了南北之间的交通,还加强了隋朝对全国各地的控制,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发展, 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隋朝的科技文化发展
总结词
隋朝在科技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隋朝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为后来的国际交往奠定了基础。
详细描述
隋朝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隋朝时期,中国与朝鲜半岛、 日本列岛等地的交往逐渐增多,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同时,隋朝还与东南 亚国家保持了友好关系,共同维护了地区的和平稳定。这些交往为后来的国际交往奠定
影响深远
隋朝的灭亡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唐朝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同 时,隋朝的灭亡也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提醒统治者要注重民生、公正司法 、选贤任能等方面的重要性。
04
隋朝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01
隋朝结束了长达数百年 的分裂状态,实现了全 国统一,为唐朝的繁荣
奠定了基础。
七下历史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number {01}
目 录
• 隋朝的统一 • 隋朝的兴盛 • 隋朝的灭亡 • 隋朝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01
隋朝的统一
隋朝的建立
1 2
3
隋朝的建立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 坚就是隋文帝。
隋朝的统一过程
589年,隋文帝派兵南下,消灭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结 束了自东晋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
01
02
03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图文展示
时间
项目
隋初
隋盛世
人口
3000多万人 4600多万人
表现
人口激增
垦田
1900多万顷 5500多万顷
垦田扩大
粮仓
长安太仓 洛阳含嘉仓、兴洛仓 粮仓丰实
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贞观政要》
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 ——马端临《文献通考》
含嘉仓,一个在文献里屡屡提到,却给墨甚少的名字,直到上 世纪70年代,含嘉仓才在洛阳市老城区北部被发掘。据勘察,含嘉 仓内已勘探出粮窖287座,其中160号仓窖保存有约50万斤炭化谷物 。50万斤粮食在当时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下,约合近千农民一年 辛勤劳动的果实、数千农民一年的口粮,可见含嘉仓规模之大,储 粮之丰富。
长江、钱塘江
想一想? 古人评论大运河说: “天下转漕,仰此一渠。”这句话是
什么意思?水运粮食在古代为什么这么重要?
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水上运粮食全靠大运河。 在古代,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水运粮食比起陆运,装载量的大, 速度快。
动脑筋
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课本上哪些内容体现出这一点)开通后的影响是什么?
C、科技知识
D、风俗民情
6、最早用分科考试办法选拔官员是在( B)
A、魏晋时期
B、隋朝时期
C、唐朝初期
D、唐朝中期
四、隋朝的灭亡
1.根本原因: 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
奢侈无度
材料:隋末,天下地主武装纷纷起兵造反,而以李唐政权为根据 地的关中地区最多,关中地区集中了大量的地主阶级上层人物, 在地方上势力强大,在社会上声望卓著,在政治上辐射很广。
2.直接原因: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使人民忍无可忍, 终于导致大规模的 农民起义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当时在南方的割据政权是陈朝。
2.隋朝的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3.隋朝统一的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4.隋统一后实行的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5.一系列措施带来的影响: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出现了“开皇之治”的盛世局面。
6.隋朝统一全国的原因:①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使得人民渴望统一。
②陈后主不问政事,沉迷享乐,统治腐败。
③隋文帝励精图治,为灭陈做了充分的准备。
7.大运河开通的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8.运河开凿时间: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9.大运河线路: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
①一个中心:洛阳②两个基本点:北抵涿郡(北京)南至余杭(杭州)③四段(由北向南):永济渠(沟通海河与黄河)、通济渠(黄河与淮河)、邗沟(淮河与长江)、江南河(长江与钱塘江)④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⑤注意长安跟前的广通渠10.大运河开通的意义: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11.地位: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12.对大运河的评价:①经济上,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带动了沿江城市很快繁荣,它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发展,造福至今。
②政治上,大运河的开通有助于隋朝控制江南,稳固统治,从而对维护国家统一和巩固中央集权起到重大作用。
③但开凿运河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 知识梳理
• 一、南北重归统一
• 1、隋朝建立: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定都长安。 • 2、南北统一:589年,隋朝灭陈,南北重归统一。 • 3、繁荣一时:隋文帝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
国家安定,经济繁荣,人口增加。 • 二、大运河的开通 • 1、目的:隋炀帝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隋朝的灭亡:
• 由于隋炀帝的 暴政,公元 618年农民战 争使隋朝灭亡。
本课小结
繁
国家统一 589
盛 繁盛 一 时
经济繁荣 大运河的开凿
的 一时 隋 朝
二世而亡 38年 581—618
课堂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隋朝建立于(A ) A.581年 B.582年 C.508年 D.907年 2.隋文帝是( C ) A.杨广 B.杨勇 C.杨坚 D.杨业 3.隋朝在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贡献(C ) A.统一南北 B.创立科举制度 C.开通大运河 D.创立三
• 2、开始时间:605年 • 3、情况: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
杭,全长两千多公里。 • 4、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 活动与探究
• 思考与判断: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他们谁说的对?你怎么看?
• ①总的来说是好事,但只用一个“好”字或一个“坏”字来 评论大运河的作用太简单化了。②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说的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够全面。不过,说是“好事”的, 还是看到了问题的主要方面。③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 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也有利于国家统 一。但当时为开凿大运河,的确是过度役使了民力,给劳动 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
转漕,仰此一渠。”你能说出这 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再想一想,水 运粮食在中国古代为什么重要?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共21张PPT)

课后练习
6、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兼并严重 B,过度役使民力 C,法律十分严酷 D,宦官跋扈专权
看谢 谢
观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2)作用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 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 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 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 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 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 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四、隋朝的灭亡
1、原因 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隋 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 享乐,奢侈无度。 直接原因:农民起义
问题思考
想一想:科举制与前朝选官制度有什么重大不同?
前朝官吏的选拔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 太注重才能;科举考试选官的标准是人才的学识,具有较 高程度的公正性和开放性。
课后活动
1、想一想:科举制度的确立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 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 进了社会基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促进 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二、开通大运河
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605年 3、人物:隋炀帝 4、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6、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6、影响: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加重 人民负担,加速隋朝灭亡
数字巧记
历代朝代歌
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的统一 时间: 581年
1、隋朝的建立 建立者:杨坚(北周外戚),(隋文帝)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件(26张PPT)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华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学习目标
1.了解隋朝建立与统一,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2.掌握隋朝大运河的开通,能够辩证地评价大运河。 3.知道科举制创建的过程和影响。
一、重建统一开新局
从 三 国 到 隋 的 政 权 更 迭
一、重建统一开新局
时期 选官制度 选官根据 用官方法
影响
魏晋 九品中正制 门第高低 按门第高低授官“上权品贵无垄寒断门官,吏下选品无拔士族”
隋以后 科举制
学识高低 按才学高低授官“朝扩为大田了舍官郎吏,选暮拔登范天围子堂”
前朝选官看重门第,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是才学, 具有较高的公正性和开放性。
三、科举取士选人才
3.影响
加强南北交通, 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隋炀帝游大运河
二、开通运河贯南北
2.概况
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一条贯通南北 的大运河。 【读图】完善大运河的基本情况 一条动脉: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二千多米:2700多千米 三个点位:洛阳为中心、北到涿郡、南到余杭 四段工程: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思考】两首诗对隋唐大运河的 评价有何不同?
皮日休持基本肯定态度, 认为大运河的开通利大于弊。
胡曾持否定态度, 认为大运河推动了隋朝灭亡。
辩证分析 一分为二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巩固国家统一)。
开运河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给人民带来 沉重的徭役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1.建立
朝代知识小卡片(隋)
·时 间:581年 ·建立者:隋文帝杨坚 ·都 城:大兴(今陕西西安)
中国历史第二册 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大运河开通
知识点(背诵)
➢ 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 时间:605年,隋炀帝统治时期开始 ➢ 概况: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
余杭(今杭州),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 钱塘江五大水系。 ➢ 意义: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知识拓展
顺口溜记忆法 北涿郡,南余杭,中心一点是洛阳,永通 邗江南,海黄淮长钱。
即时练习
4.(2021·江苏扬州)古诗云“喜中青钱选,才高压俊英”(“青钱选”比喻科举 考试时文章写得好,每次都被选中)。这说明科举制在选官上注重( D ) A.血缘 B.品德 C.门第 D.才学
即时练习
5.(2021·江西)中国民间自古有给小孩佩戴“长命 锁”的风俗,这寄托了家族对子孙后代的期盼。右
图是一枚银质的“长命锁”,它反映了( D )
A.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 B.白银逐渐成为主要货币 C.古代手工业技术世界领先 D.科举制对百姓生活的影响
课后作业
了解科举制的发展过程,思考科举制与现 代考试的关系。
再见
代表人物: 曹操
魏晋南 北朝
九品中正制
代表人物: 王羲之、 谢安
隋以后 科举制
贵族垄断、注重门第
科举取士制度
知识点(背诵)
1. 隋文帝废除前朝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 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 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科举取士制度
史料 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近两千年之久;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
即时练习
2.(2021·河南)隋炀帝时,南方和北方的经济形势,使得加强它们之间的水路交通运 输成为一件迫切的事情。于是隋炀帝( C ) A.南下灭陈 B.营建东都 C.开通大运河 D.创立科举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课堂检测
D 1.隋朝的建立者是:( )
A.杨广 B.杨勇 C.杨业 D.杨坚 2.隋朝最终完成国家统一是在: ( B ) A.581年 B.589年 C.605年 D.608年
3.隋朝开凿大运河最主要的目的是: (A) A.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一。 B.满足隋炀帝南巡的需要。 C.加强北部边防,防止少数民族南侵。 D.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
北通涿郡之鱼商,南通江都 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从历史上的“南粮北运”到现 在的“南水北调”以及防洪灌溉干 流,这条古老的运河至今仍在中国 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作用: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 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清代公布殿试结果的金榜
秀才看榜图
自主学习
2.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大运河? 3.大运河的中心在哪里?有哪几段?
1.隋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是谁?都城在哪里?何时统一?
4.大运河的开通有什么作用?
5.隋朝确立了什么样的选官制度?有何意义?
6.隋朝何时灭亡?为什么会灭亡呢?
一、隋的统一 1、隋朝的建立
时间:
581年
都城: 长 安
建立者: 杨坚
所以修大运河的目的是: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 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隋朝的大运河概况(隋炀帝 605年开始)
海河 (涿郡 )今( 北京 )
一条大运河 二千多公里
(洛阳 ) 长 安 淮水
黄河
三个中心 分为四段 连接五大水系
(江南 )河
长江
钱塘江
(余杭 )今( 杭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 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 较多。”这是盛唐诗人皮日休的诗《 汴河怀古》,诗中论及的是隋朝大运 河和隋炀帝。那么,隋朝是如何统一 全国的?有哪些建树?它为什么仅存 在38年就灭亡了?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学习目标:1.掌握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2.掌握大运河的开通及意义; 3.掌握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和影响; 4.探究隋朝灭亡的原因
2、隋统一全国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隋 朝 疆 域 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 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 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 势(影响/意义)。
隋初经济的发展
材料一:
隋朝初年 垦田 人口 粮仓 1900多万顷 三千多万 长安太仓 隋朝繁盛时期 5500多万顷 四千六百多万 结论
人口激增
4.唐朝一位余杭(今杭州)商人,要到洛阳去经商, 如果走运河水路,他不必经过: A.江南河 B.邗沟 C.通济渠 D.永济渠 (D)
5.正式设置进士科以选拔人才的皇帝是( ) B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武则天 6.隋朝大运河的河段中,从洛阳到涿郡的一段是 ( ) A A、通济渠 B、永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四、隋朝的灭亡
618年,隋炀帝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隋朝征发民役简表
时间 605年三月 605年三月 大事 营建东都,工程进行了十一个月 开凿通济渠 民役数量(包括力役和 兵役) 每月二百万人 男女百多万人
605年四月 605年五月
606年七月 607年八月 608年正月 608年七月 612年正月
7.下列有关隋朝历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 ) B A、隋朝的建立者是杨坚,他是隋文帝 B、隋文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开凿大运河 C、隋文帝时,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繁荣 D、隋朝的都城在长安
上图反映了中国古代的那种政治制度?
科举制诞生的标志: 隋炀帝设进士科
朝代 魏晋南 北朝 隋唐
制度
标准
方式
评定 授官
九品中正制 门第 科举制 才学
考试
科举制的创立的意义: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 ,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 范围, 使有才学的人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 展。
垦田扩大
洛阳含嘉仓、洛口仓 粮仓丰实
材料二: 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贞观政要》
隋的统一
含嘉仓粮窖示意图 隋五牙战船(复原模型)、 1969年,考古工作者对含嘉仓 隋灭陈渡江作战的舰船 城进行发掘 ,现已探出粮窖 287座,其中最大的窖,窖口18 米左右,深12米左右,最小的 窖,窖口也有8米左右,深6米
开凿邗沟 营建西苑
巡幸江南 修筑长城 开凿永济渠 再修长城 远征高丽
十多万人 一百七十多万人
四十多万人 一百多万人 男女百多万人 二十多万人 三百多万人
隋末农民起义
领导人 起义军
控制 地区
河南 地区
李密
瓦岗军
河北 窦建德 起义军
江淮 杜伏威 起义军
河北 地区
江淮 流域
隋朝的兴亡给我们的启示
隋的繁盛、强大是隋文帝励精图治的结果,隋 的灭亡是隋炀帝暴政的直接后果。由此可见,封 建时期,统治者个人的素质、统治才能对着国家 的兴衰有重要作用。 小结:成由勤俭败由奢。
二、开通大运河
1、目的?
民谣
运河水,荡悠悠,
隋炀皇帝下扬州。
一心只把琼花看,
万里江山一旦丢。
琼花
隋炀帝真的为了看到绮丽的琼花而 开凿长达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吗?
中国古代在没有铁路、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条件 下,陆路运输粮食只能利用车、马,靠人力、畜力 进行,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而水运粮食比起 陆运,运量大,速度快,费用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