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元杂剧中的儒商形象

合集下载

简述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

简述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

简述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三言二拍是中国古代的一则文学名著,主要讲述了唐朝时期民间商人的故事和人生经历。

在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展现了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局限。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述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是一个富有、精明的形象。

在三言二拍中,商人被描绘为精明能干、懂得商业规则和交易技巧的人。

例如,在《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男主角李义山是一个油坊老板,他不仅富有,而且懂得商业规则,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情况,最终赢得了花魁的芳心。

在《白蛇传》中,白娘子是一个药店老板,她不仅懂得医学知识,而且深谙商业运作之道,能够利用各种资源,最终成功打造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是一个面临困境的形象。

在三言二拍中,商人经常面临着各种困境和挑战,如市场竞争、经济波动、法律约束等。

例如,在《三言》中,冯道是一个商人,但他因为经营不善,陷入了经济危机,不得不卖掉了自己的产业。

在《喻世明言》中,陈胜是一个商人,但他因为反对秦王朝的统治,最终被判处死刑。

这些故事展现了商人在市场经济中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是一个受到歧视和偏见的形象。

在三言二拍中,商人常常受到社会歧视和偏见,被认为是贪婪、自私的人。

例如,在《莺莺传》中,张生是一个商人,他因为妻子不忠,最终被迫放弃了自己的产业,流浪街头。

在《喻世明言》中,王实甫将商人描绘为“穷酸”、“狡猾”,这种评价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商人的偏见和不公正对待。

综上所述,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是一个富有、精明、面临困境和受到歧视的形象。

这些形象展现了商人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尴尬地位和局限,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商人的偏见和不公正对待。

这些形象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揭示了商业运作中的种种局限和挑战。

论商人形象在明代的新变——以《金瓶梅》西门庆形象为例

论商人形象在明代的新变——以《金瓶梅》西门庆形象为例

论商人形象在明代的僦一以《醐梅》西门庆形象为例纵观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作为必然纳入文学视角的商人形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对商人形象的褒贬爱憎浸透着中国古代社会独特的政治、经济、历史和思想内涵。

《诗经》、唐诗宋词、唐传奇、宋话本中的商人形象整体比较单薄,而且带有文人作者强烈的偏见。

到了元杂剧,商人形象有了系统性的塑造,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群体,中国古典文学人物形象体系的空白得到补充。

而明代的长篇世情小说《金瓶梅》中的商人形象则在前代作品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继承与发展,并产生了新变。

一、《金瓶梅》以前文学作品中商人形象简述纵观《金瓶梅》以前的文学作品,以商业商人为题材的叙事文学作品很少,反而在《左传》《史记》等史传文学中记录了许多商人的事迹,商人形象在民间则以《诗经》《汉乐府》、唐诗宋词等抒情性文学最为突出。

由于抑商政策和文人偏见,文学作品中的商人形象往往是唯利是图、薄情寡义的小人物,形象单薄,性格扁平。

具体来说,《金瓶梅》以前的商人形象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商人多是社会中下层的小人物形象。

如《诗经》中的氓,貌似忠厚老实,实则是个社会中下层的负心汉形象;《汉乐府•孤儿行》中的小商人,“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头多蜗虱,面目多尘”,是个孤苦无依、饱受虑待的弱者形象。

第二,商人无情无义,无权无势。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中的土人与商人地位悬殊,文人作者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商人,商人形象被丑化的现象比比皆是,他们多是无情无德、趋利避害的类型人物,这类形象在元杂剧中比较突出,如《青衫泪》中的商人刘一郎、《玉梳记》中的奸商柳茂英,商人们依仗金钱破坏才子佳人的爱情,最后受到惩罚。

作为反面形象出现的商人往往以财富作为筹码,只懂金钱而缺乏真情。

事实上商人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与复杂多变的情感世界,只是文人们没有深入挖掘,所以他们很少有机会转变这种根深蒂固的偏见。

第三,商人生活豪华奢侈,坐享其成。

由于“重农抑商”观念的影响,商人成为自然经济影响下民众心态的牺牲品,一般都是以不择手段、损人利己的行为获取财富,如白居易《盐商妇》中“每年盐利入官时,少入官家多入私。

儒商精神的当代意义

儒商精神的当代意义

儒商精神的当代意义
儒商精神是将儒家思想与商业实践相结合的一种理念,强调商人在经商过程中应当秉持儒家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

在当代社会,儒商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下是一些儒商精神的当代意义:
1. 道德经营:儒商精神强调道德和诚信在商业活动中的重要性。

在当今商业环境中,道德经营可以树立企业的良好声誉,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从而获得更好的商业机会。

2. 社会责任:儒商精神强调商人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关心社会问题,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在当代社会,企业的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儒商精神提醒商人不仅要追求经济利益,还要考虑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 诚信经营:诚信是儒商精神的核心价值之一。

在当今商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诚信经营不仅可以赢得客户的信任,还有助于建立稳定的商业关系,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 人文关怀:儒商精神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人文关怀和互助精神。

在商业活动中,这种关怀可以体现为员工的培养和关爱,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等。

5. 创新与进取:儒商精神并不是单纯强调传统,也鼓励商人要有创新精神和积极进取的态度。

在当代商业环境中,创新是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6. 文化传承:儒商精神强调文化传承和传统价值的重要性。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儒商精神有助于传承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智慧。

总的来说,儒商精神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
够为商业实践提供道德指引,还有助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以及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儒商精神:全球华商的一面旗帜

儒商精神:全球华商的一面旗帜

儒商精神:全球华商的一面旗帜(一)儒商精神这一概念是指一种援儒入商所形成的独特的商业人格和行为规范,所谓儒商也就是指作为商人而要有儒的精神、儒的气度、儒的道德规范,以儒家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追求为准则去从商、经商,在商业行为中渗透儒家所倡导和躬行的'仁、义、礼、智、信'。

在农业经济时代,人们对经济的认识水平受到了很大限制,社会观念往往轻商、贱商,商业的经济价值长时期得不到实事求是的认识,这种情况甚至于高喊'割资本主义尾巴'和'反投机倒把'的时代,当时虽然也有'工、农、兵、学、商'的排序,但'学'且地位低下,'商'就更不足论,同中国传统商人居'四民'之末的地位相比并没有多大改观。

'商品的流通环节并不增加社会财富','无商不奸'、'无奸不商'几乎成为对商人和商业的评定。

在这种背景下,从商、经商实则如同犯下原罪,商人也要以为社会所尊崇的儒家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来规范要求自己,或是将'贾而儒行'、'以儒术饬商事'作为提高自身社会地位的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儒商就应运而生。

儒商起源于何时?这个问题比较难于正面回答,应根据儒商定义的宽狭来加以大致推断。

若文人加商人亦即有文化的商人即为儒商,那么,自有商人起就有儒商,春秋战国之范蠡、白圭、汉之桑弘羊均为儒商代表。

但这样的解释显然不能令人满意,盖因儒与商真正'合流'当可大大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创造出灿烂的商业文明,形成一种比较稳固的、为社会所公认的商德,应而儒商作为群体的出现不会太早,当以有资本主义萌芽的明代为儒商大量出现为宜,而明代中叶徽商这一个商人集团的崛起应视为儒商真正出现。

他们有明确的以儒家道德观念经商的主张,也有'以儒商饬商事'的实践,认为'良贾何负闳儒',以亦儒亦商为尚,在商业实践中,把诚实守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仁、义、礼、智、信'等等儒家的道德准则作为商德,做人经商并重,以做人的追求来经商、在经商的过程中体现做人的原则。

元杂剧《东堂老》的回回底色

元杂剧《东堂老》的回回底色

元杂剧《东堂老》的回回底色
回达强
【期刊名称】《曲学》
【年(卷),期】2013(000)001
【摘要】《东堂老》全称为《东堂老劝破家子弟》,是元代后期杂剧作家秦简夫的代表作。

剧本描写了浪子扬州奴在东堂老的帮助下,终于走上踏实经营之路的故事,
作品突出展现了正直善良、胸怀宽广、追求财富又不贪财昧真的商人形象。

较之以往的同类作品,《东堂老》在商业观、财富观、信托观等方面展现了迥异于其他元
杂剧的色彩,不仅在元杂剧中可谓独树一帜,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中色彩也颇为鲜明。

【总页数】12页(P167-178)
【作者】回达强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37
【相关文献】
1.元代后期流寓江南杂剧作家作品中的"变奏"现象论略——以《倩女离魂》、《东堂老》为例 [J], 王子文
2.儒商形象的成功塑造及其当代认知价值r——秦简夫《东堂老》杂剧仁义道德内涵的再认识 [J], 王璐瑶
3.论秦简夫的人情世态剧《东堂老》 [J], 王玉琪
4.困惑与觉醒--《老生儿》与《东堂老》商人形象之比较 [J], 陈建平;李承锋
5.略论元杂剧《东堂老》的思想意义 [J], 季国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儒林外史》中的商人形象及其社会文化因素

浅谈《儒林外史》中的商人形象及其社会文化因素

019[摘 要] 《儒林外史》生动地展现了明清社会各阶级的生活画卷,以其高超的写作手法和讽刺技巧引起了学界的广泛研究,其中对于商人群体的研究是一个重要部分。

通过对作品中不同商人群体的刻画,体现了明清社会及作者本人对商人群体的态度,并深入探讨了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

[关 键 词] 《儒林外史》;商人形象;社会文化因素浅谈《儒林外史》中的商人形象及其社会文化因素赵 彤一、文献综述通过计量可视化分析,近二十年关于《儒林外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向:(1)对作品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如杜少卿、匡超人、范进等,或者分析主要群体的共同特质,如士大夫知识分子群体、女性群体、和尚群体;(2)对作品所反映的科举制度的讨论以及对名利尊卑观念的分析和批判;(3)研究作品中的讽刺艺术与写作手法;(4)将作品与其他明清小说进行对比,分析其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以《儒林外史》和“群体”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大多数文章是分析科举制度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小人物形象与和尚群体形象,例如《论〈儒林外史〉中文人群体的科举情结》《〈儒林外史〉小人物群体的叙事意义》《〈儒林外史〉中僧人群像的世俗化特征》等,关于商人群像的研究相对较少。

尧育飞的《〈儒林外史〉徽商群像的建构策略》通过描写名士和官僚两大阶层的碰撞,将徽商豪横而卑贱的两面性呈现给读者,徽商群像得以立体呈现,通过分析建构策略,侧面反映了明清士商关系的变化;李娜的《从〈儒林外史〉解析士商关系及其成因》表现出士依附于商,士商渗透、融合、结亲与联姻等关系,融洽中不乏对立,对研究明清时期士商关系以及《儒林外史》中的商人形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王娟娟的《程梦星和〈儒林外史〉中的商人形象庄濯江》通过吴敬梓与程梦星之间的联系,具体反映了庄濯江这个小说人物与程梦星这个现实人物之间的关系,对于揭露明清时期儒商这一特殊商人群体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对具体分析商人形象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马佳丽和杜升强的《〈儒林外史〉中的商人及吴敬梓的价值取向》深入分析了商人形象的类型和作家对于商人群体的价值取向,对《儒林外史》中的商人形象做了初步整理。

关汉卿的儒家思想

关汉卿的儒家思想

关汉卿的儒家思想摘要:被誉为“人民戏剧家”的关汉卿是我国元代时期的一位重要剧作家,名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

长期熏陶的儒家正统思想早已深深植入他的灵魂,而痛苦的社会现实经历又使得儒家思想在其作品中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弱化。

本文通过对关汉卿及其作品《窦娥冤》的分析,展示出儒家传统思想对知识分子思想的影响,这对于我们现代社会如何正确看待儒家文化思想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儒家思想关汉卿《窦娥冤》关汉卿是我国元代的伟大剧作家,在我国戏曲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

他一生创作有杂剧60余种,现存18种,其作品内容丰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度的美学价值,是我国戏曲创作成熟的标志。

从他的杂剧创作中,特别是其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上,可以很明显的看到作者关汉卿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独特理解与感悟。

一、儒家思想对关汉卿的影响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基本上一直处于社会上的主流思想,它所追求的就是积极入仕。

在《大学》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人学公式,又被称为“儒家八目”,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者认为人只有达到了内王才能显化为外王,也就是说个人的修身养性最终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

在儒家的这种基本思想影响下文人借着创作来表达自身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关心现实和民间疾苦的优良传统。

与传统的文人相比,关汉卿的思想品格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充满了个性特征。

关汉卿早年由金入元的政治经历,使得长期浸染的儒家思想深深的植入了关汉卿的灵魂,而读书人本身对儒家经典著作的熟悉也同样折射到他的作品之中。

在政治思想上,他认同儒家行仁政的学说,敢于为人民的痛苦大声疾呼,歌颂实现人所向往的清明政治;在道德观念上,他主张尊人伦、正风俗,他积极干预社会生活、褒贬善恶。

这一点在他现存的作品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关汉卿对美好事物的歌颂与赞扬。

但实际上关汉卿所处的元蒙统治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它是我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掌握政权的一统天下的政治局面。

什么是儒商

什么是儒商

什么是儒商?儒商是什么意思?学术界对这个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说法。

在这次研讨会上,学者们各抒己见,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1. 儒商是以儒家理念为指导的、从事商品经营活动的商人;2. 儒商是把“儒”和“商”相结合的“商”,即把“商”的职业和“儒”的伦理品种结合起来的市场经济的经济活动主体;3. 儒商与一般商人最本质的区别就是非常重视商业道德,不义之财不取;4. 儒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说,是指以儒家学说作为行为准则的商人。

从广义说,是指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兼收儒、道、墨、法、兵家之长的商人;5. 儒商是指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有儒家道德观和价值取向的、有自强不息和勇于创新精神的企业家;6. 儒商分为古代儒商和现代儒商,现代儒商是把“内圣”和“外王”有机结合起来,把传统美德和由市场经济滋生的新的道德观念有机结合起来,尊重人的价值,实行人格化管理的商人;7. 儒商是把儒家的价值理想与市场运行本身的法则相结合,并能遵循指导市场活动行为法则的商人;8. 儒商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价值观念的企业经营管理者。

现代儒商应该是具有科技专长,同时又具有儒家价值理想的,即具有“士魂商才”的经营管理者;9. 儒商就是以孔子倡导的儒家道德来规范自己商业行为,并进行内部管理的商人或经营者; 10. 儒商是指有文化的、讲道德、善理财、会管理、创效益,并且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综合创新能力的商人或企业家。

现代儒商还具有现代意识、区域意识]、全球意识,还应该懂外语(最好是英语)和会使用电脑;10. 儒商是有道德、有文化、有国家社稷理想的商人。

现代儒商:什么是现代儒商?有人认为,具有现代人文道德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又具有现代管理能力的、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就是现代儒商。

如果只把“儒商”界定为只是“商人”是不妥当的。

现代儒商应该具备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特点:1.以德为立身之本;2.坚持实践“利”与“义”相统一的价值观;3.勇于竞争和善于竞争;4.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5.具有开拓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元杂剧中的儒商形象
作者:刘娜汝孙惠欣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15期
基金项目:2017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暨第九届本科生科研项目;《延边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延大校发〔2016〕89号)。

摘要:杂剧作为元代兴起的戏曲文学,出现了大量形象生动的商人形象,元代56部杂剧中有11部杂剧从正面塑造了商人形象,其中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有着高尚道德和崇高精神的儒商形象。

最具代表性的有《东堂老劝破家子弟》中的李茂卿,《裴度还带》中的王员外和《合汗衫》中的张员外与张孝友,从这些商人身上可窥探儒家的精神文化内涵。

关键词:元杂剧;儒商形象;道德品质
作者简介:刘娜汝(1997-),女,汉,山东省人,延边大学本科生;指导教师孙惠欣,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5--02
在元代,我国的戏曲艺术不断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元代文学的主流。

正如游国恩评价的那样“和群众有着密切联系的话本、说唱、戏曲等文艺形式,在北宋时期本已得到长足的发展,这时则占有文坛主位。

”[1] “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水平。

”[2]
元杂剧类型丰富多样,据考证,其中涉商题材的作品共有56本,在这些作品中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的商人形象。

在唐宋以来戏剧形式不断成熟的基础上,受元代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加上元代科举的几乎废弃,商人便成为元代不容忽视的群体,据统计,在56部元杂剧中共塑造了79个商人形象,其中,有11部元杂剧中塑造了儒商形象。

他们具有传统的儒家文化气息,并以儒家的伦理道德来规范自己的商业行为,恪守商人伦理。

正是这些儒商的出现,改变了之前文学作品中鄙视甚至嘲讽商人的态度,商人这一群体也逐渐受到大家的尊重,影响至今。

一、诚信不欺的李茂卿
儒家认为,立身处世,应当以“诚信”为本。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谈到:“以四教:文、行、忠、信。

”他把诚信不欺作为自己教育的四个重点之一,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也谈到:“诚者,天之道也。

诚之者,人之道也。

”他认为追求诚信是做人的道理。

可見儒家十分重视诚信的价值,即所谓“儒有不宝金石,而忠信以为宝。


到了元代,科举考试时行时辍,儒生失去了仕进机会,[3]为了生计,一些人选择了经商。

儒生的加入提高商人整体的文化水平,使商人的形象得到了改变,并出现了以《东堂老劝破家子弟》中李茂卿为代表的儒商形象。

李茂卿早年以经商为生,多年辛苦奔波积攒下了一些家产,但是他从不计较钱财,从未贪得无厌,“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深深镌刻在他的脑海里,体现在他的行动上,如他所说“则理会的诗书是觉世之师,忠孝是立身之本,这钱财是倘来之物”。

基于此,赵国器才可放心将五百两银子和不孝子扬州奴托付于“有古君子之风”的李茂卿,而李茂卿也恪守了对朋友的承诺,用行动践行了儒商的风貌。

赵国器将家产和儿子托付于东堂老李茂卿不久后便去世了,在他死后,其子扬州奴在朋友的引诱下,将田业屋产、解典库和奴婢等都卖给了别人,将家财挥霍殆尽,落得个受穷的下场。

幸好李茂卿受赵国器所托,暗中将赵家的家产转买回来,为他守住家产。

“我存下这一本账目,是你那房廊屋舍,条凳椅桌,琴棋书画,应用物件,尽行在上。

我如今一一交割,如有欠缺,老夫尽行赔还你。

扬州奴听者!(诗云)你父亲暗寄雪花银,展转那移十数春。

今日却将原物出,世间难得俺这志诚人。

”在扬州奴最受穷无助的时候,东堂老李茂卿将友人赵国器的财物一一交还给原主,并教导其子扬州奴走上正途,遵守了对朋友的承诺。

李茂卿不仅帮扬州奴守住家产,还教育扬州奴改掉好逸恶劳、挥霍浪费的恶习,勤劳经商;最终还遵守信义,将家产当众如数归还扬州奴。

正如陈小珏在文章中评价的那样“出自商人内心的道义感——对朋友诺言的遵守,所谓一诺千金。

而这种信义,正是儒家礼仪道德所推崇的内容之一。

他们身上,已然具有了儒者恪守尊礼的风范。

”[4]东堂老李茂卿诚信的品质历久弥新,值得后人学习。

二、乐善好施的王员外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商人是一个很有特色的社会群体”[5],在人们的印象中往往是与金钱为友,一门心思地向“钱”看。

唯利是图、贪财好色、为富不仁,似乎成了商人的代名词,如《对玉梳》中的棉花商柳茂英,《苏小卿月夜贩茶船》中的茶商冯魁等。

但在元杂剧中,也出现了像《裴度还带》中王员外一样仗义疏财、乐善好施的商人形象,这显得弥足珍贵。

《裴度还带》作者是关汉卿,其主人公王员外在汴梁城中开着一个个解典库,家中颇有资财,是一个富贵的商人。

他有一侄儿裴度,因父母双亡,家境贫寒。

王员外见他生活困苦,想带着他一起做生意,但裴度断然拒绝了王员外的一番好意,沉迷于科举。

王员外的夫人见裴度不领情便打算不再管他,但王员外始终惦念他这一侄儿,在了解到裴度志在科举后,王员外表面上用言语刺激他让他做生意,实际上是想让他发愤图强,早日成功。

裴度去寺中读书的时候,王员外也在暗中扶持他,拜托寺庙长者照顾他,他所做的这一切从未告诉裴度。

在裴度功成名就之后,对王员外仍有一丝怨恨之意,因为在他心中王员外始终是那个只会羞辱自己的姨父,即便如此,王员外也未有丝毫的辩解,最后还是寺中的长老告诉裴度王员外为他所做的一
切,一直观照裴度在寺中的饮食,并且赠予裴度上朝赴选求官去的骏马。

裴度这才知晓真相,对王员外不胜感激。

《大学》有言:“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儒家向来把财产看作身外之物,他们认为仗义疏财能修养自身的德行,《裴度还带》中的王员外乐善好施,仗义疏财,对裴度给予无私帮助却不求回报,颇具儒家风度。

三、重义轻利的张员外父子
儒家认为重利非君子所为,乃小人之举。

从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到孟子“何必言利”“舍生取义”,再到荀子“国者,巨用之则大,小用之则小。

巨用之者,先义而后利;小用之者,先利而后义。

”儒家先贤们都对“义”与“利”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人皆有好利逐利的本性,本性难移,因而,文学作品中商人形象的身上总是散发着浓厚的重利气息也就不足为奇了。

随着元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群体文化素养的提高,在元杂剧中出现了像《合汗衫》中张员外父子一样重义轻利的商人形象,这对改变人们对商人形象的传统的思维定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合汗衫》的作者是张国宾,剧中的主要人物是解典铺张员外与其子张孝友,张员外父子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两人做了很多令人感动的事情。

如一名叫陈虎的汉子因无钱付账被店家在大雪天赶出门外,张员外父子见他衣着单薄冻倒在地上,心生怜悯,便主动上前救了他。

父子二人笼火让他取暖,热酒菜让他填饱肚子,热情招待。

不仅如此,张孝友还认他作义弟,赠予他绵团袄,并多给了他些盘缠,愿他早日为官立身。

张员外父子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慷慨解囊,从不计较盈利得失。

他们的出现颠覆了以往的文学作品中商人偷奸耍滑,贪小便宜,自私自利的形象特质,同时,他们身上所具备的善良仁厚、重义轻利的品质也值得后世褒奖、学习。

在元代商业文化的影响下,元杂剧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商人形象,使得后世文学作品对商人形象的塑造也更加多样化,影响深远。

“中国商贾小说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社会经济生活,他所表现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生活经验,突出表现了‘儒商互补,理欲并重’的特色。

这对于今天正在努力加快市场经济建设的中国人来说,是一种非常有生命力的优良传统,是我们今天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和新的商业文化精神不可或缺的镜鉴。

”[6]元代杂剧中的儒商形象,充分展现了儒家文化与商业结合后互补互利的关系,无论是东堂老的诚信不欺,王员外的乐善好施还是张员外重义轻利,这些儒商的出现为社会带来了一股良好的风气,破除了长期以来因受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而强加给商人的种种偏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他们的优良品质值得现代商人发扬,他们的高行义举值得现代商人学习。

注释:
[1]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206页.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505页.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504页.
[4]陈小珏,《元杂剧中的商人形象研究》(硕士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第18页.
[5]邱绍雄,《论中国古代商贾小说中的诚信》,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131页.
[6]戴金波,《探寻中国古代商人的文化精神》,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第32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