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形象演变

合集下载

包公案 序

包公案 序
包公案序
胡适曾说过:“包龙图——包拯——是箭垛式的人物,古来有许多精巧的折狱故事,或载在史书,或流传民间,一般人不知道他们的来历,这些故事遂容易堆在一个人身上。在这些侦探式的清官之中,民间的传说不知怎样选出了宋朝的包拯来做一个箭垛,把许多折狱的奇案都射在他身上。包龙图遂成了中国的歇洛克·福尔摩斯。”
顺便提及一下包公的舞台形象设计。在元杂剧中,包公一般由“正末”或“外”扮演,明清包公戏中,有一部分仍由“外”扮演,但《桃符记》、《观音鱼篮记》、《胭脂记》中的包拯虽由“外”扮,但注明“黑脸胡须领纱帽”,唯一独特的是《双钉案》,作者注明:“外扮包公,无须,冠带”。至少从明代中叶开始,包公的舞台形象已发生了变化,以“净”角扮演更能突出其威风凛凛,而“黑脸胡须”的出现则为后世包公的舞台形象奠定了基础。
胡老看来,包公在中国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相当于西方人心目中的福尔摩斯。其实远不止如此,福尔摩斯是虚构的人物,只擅长推理破案;而包公历史上确有其人,不仅善于断案,而且两袖清风、铁面无私,千百年来在百姓心目中一直是为官的楷模。包公、包龙图、包青天……诸如此类的称呼表现了老百姓对这位北宋清官的敬爱;而包腊梨、包黑子等近于谩骂的称呼,则反映了权臣贵戚、贪官污吏对他的惧恨心理。以包公为原型的文学作品不计其数,直至今日,包公仍然作为人们所熟悉和喜爱的艺术典型活跃在艺术舞台和文学作品中。笔者认为有必要将各类描写包公的文艺作品做了一次总结和归类,以摸清数百年来包公这一文学艺术形象的发展演变的脉络轨迹。
在十几部短篇公案小说专集中,描写包公的有《百家公案》和《龙图公案》两部。它们各包括一百则包公破案的故事,但重复的故事多达51则。《百家公案》和《龙图公案》将许多与包公毫不相干的断案故事汇于包公名下,借这位著名人物以扩大影响,反过来,形形色色的断案故事又使包公成为一个集侦破、审讯、判决于一身的法官形象。在这些短篇集中包拯的艺术形象得到了统一和强化,成为以“刚正”为基础,以“睿智”为主要特征,以权臣贵戚、贪官污吏为对立面的清官形象。但二者在描述包公破案时夹杂了大量鬼神迷信描写,存在着“神判”和“人判”的尖锐对立。“神判”方面,拆字、圆梦、算卦、看相、鬼魂申冤,不断出现,如果说包公有什么智慧的话,也只是善于领悟鬼神的暗示罢了。而另一方面,“人判”的例子虽然过程不复杂,却光彩照人,几乎个个成了经典案例,包公断案前乔装改扮、微服私访的负责态度,断案时或声东击西、或欲擒故纵,攻破罪犯的心理防线的断案手法也让人敬佩不已。这里对包公破案智慧的生动刻画,是元杂剧乃至同时代的包公戏无法相比的。

包公故事历史发展过程

包公故事历史发展过程

包公故事历史发展过程
包公故事的历史发展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包公故事在宋代的初步兴起。

在宋元之际,关于包拯断案戏开始出现,其中南宋末期关于包拯断案的话本初步兴起,如《合同文字记》《三现身包龙图断冤》,包拯形象开始戏剧化、神话,但此时的包拯基本属于"尾巴式人物",只是在最后断案时作为判官的形象登场,着墨不多。

2、包公故事在元代的繁荣发展。

元朝因吏治腐败,百姓日益期盼政治清明,渴望"青天"出现拯救他们于水火之中,于是形成了一批包公断案戏,流传开来,形成了所谓的包公"清官"现象。

包拯也迅速成为我国最著名的清官,包拯的形象开始被突出、被神话,甚至逐渐被赋予了超自然的能力。

3、包公故事在后世的传承与发扬。

在明代,出现了一批以包拯为主的戏剧和小说,这些作品进一步丰富了包拯的形象和故事。

到了现代,包公故事更是被广泛传播和发扬,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公与包公文化——评《包公戏研究》

包公与包公文化——评《包公戏研究》

包公与包公文化——评《包公戏研究》谭德生包公,在中国无疑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

包公题材的戏曲、小说、影视作品层出不穷。

只要说起包公,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面孔黝黑、额上一块月牙的形象。

他气势威严,铁面无私,能够“日断阳、夜断阴”审决阴阳两界冤案。

那么,历史上的包公果真如此吗?由历史的包公演化为文学中的包公,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体现着怎样的价值追求?包公形象及其文化意蕴对今天又有何重要启示?曲阜师范大学陈涛副教授的著作《包公戏研究》对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在该著中,作者对包公的生平、政见作了详细的考察。

尤其是关于包公的思想、见解,作者可谓不惮于笔墨,埋首于卷帙浩繁的古籍资料,将包公的思想分为政治、经济、军事三大块,条分缕析。

认为包公吏治理论的基础是民本思想,因而主张薄赋轻役,选举官吏要“惟贤、惟才”、“知人、用人、信人”。

同时,军事上也要整饬武备,精选将帅,并征集民兵。

通过这样一种历史还原,一个以“国泰民安”为己任的“清官”包公便清晰可辨地站在人们面前。

作为古典戏曲方面的论著,如果脱离具体的原始资料一味空谈理论,很容易陷入空洞和苍白,难以让人信服。

该著史论结合,由史见论,以论统史,仅此而言,作者的心血和汗水是极有价值和意义的。

扎实的考据工作贯穿该著的始终,比如对元、明、清以及近代包公戏的剧目,作者不厌其详,从版本、作者到作品内容,均做了全面、细致的考证,从而为后文研究不同时代包公戏的变迁及其各自的特点奠定重要的基础。

在研究包公戏的过程中,该著也始终坚持“着实”。

包公被广大百姓称之为“包青天”,是一位享有崇高威望的清官。

由历史的包公到文学中的包公,包公形象不断发展、深化最终至于完美而近于“神”。

包公形象的这一演变,理应进行勘察和检视。

厘清不同时代包公戏的发展脉络,不仅对包公戏本身是一种正本清源的工作,而且能够更深层次地发掘包公戏与时代、社会、文化之间的复杂脉动。

该著按照年代顺序对包公戏逐一检视,指出元杂剧中的包公具有多元复合的性格,一方面他是赤胆忠心的忠臣,“立心清正,持操坚刚”,执法如山,为民除害;另一方面他又看到了世情艰险,顾忌权豪的报复,有感情,有思想,有苦闷。

包公形象演变

包公形象演变

合乎情合乎理——包公形象发展演变探究内容摘要:包公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艺术形象,自他进入中国文人视野的那一刻起,就决定了包公这一艺术形象在中国文坛上将会生生不息、广泛流传下去。

合乎情又合乎理,生于斯又益于斯,承载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凝聚了历代艺术家的思想和智慧,包含了历代下层穷苦百姓的内心需求。

包青天的艺术形象终于在中国文学以及中国人民的内心中扎根生芽,成为中国文学上一颗耀眼的明星。

关键词:身在庙堂,心在江湖,并能自由地穿梭与江湖与庙堂之间,包公这一艺术形象历经千年却还不断地被人们演绎着、诠释着,下层文人视他为内心的楷模,穷苦百姓把他当作神明朝夕顶礼膜拜。

时代在变化,朝权在颠覆,社会主导思想文化也在更替,可包公形象还屹然矗立。

因此,对包公形象的发展演变有探讨的必要。

一、包公形象的由来根据史料记载,在文学上包公形象出现之前,包公历史上确有其人,不仅善于断案,而且两袖清风铁面无私,千百年来在百姓心中一直是为官的楷模。

《辞海》中记载:“包拯(999一1062)北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

天圣进士。

仁宗时任监察御史,建议选将练兵,以御契丹。

后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官至枢密副使。

知开封府时,以廉洁著称,执法严峻,不畏权贵,当时称为‘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遗著有《包孝肃奏议》。

他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过去小说、戏曲多取为题材,元杂剧已有《陈州粜米》等作品,以后流传日广,形成丰富的传说”。

可见历史上的包公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同时历史上的包公为以后文学史上包公形象的塑造提供丰富的源泉。

二、包公形象发展演变解读(一)正直的判官——宋朝包公形象塑造在包拯去世不久,作为艺术形象的包公就在宋金笔记、话本、杂剧中出现了,宋代包公只是代表法律、正义的符号,是一位秉公执法,机智能干的判官。

我们先看宋金笔记中的包公形象,宋金笔记中对包公形象的描述最为鲜明的莫过于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以及南宋初年朱弁所著的《曲洧旧闻》。

从“包拯”到“包青天”——兼论中国古代的“清官”文化

从“包拯”到“包青天”——兼论中国古代的“清官”文化
包拯(996—1062),字希仁,谥孝肃,宋代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历任开封知府、御史中丞、枢密副使等要职, 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在元明清戏剧中,乃至现当代文化中铁面无私的黑脸包公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但宋代 历史上真实的官员——“包拯”与元明清以来文艺作品中的“包青天”形象之间存在极大差异。本文试图通过对比 研究一个真实的、优缺点并存的宋代显宦“、能吏”——包拯和元明清以来文艺作品中被神话后的“包青天”形象,探 讨中国古代的“清官”文化,以期对我国现阶段的廉政文化建设有所裨益。
一、能吏包拯:廉洁刚肃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二十九岁的包拯考中进士甲科。宋代的进士科号称“将相科”“,不数年,辄赫然显贵”a。 包拯仕途无疑将极为显赫,但因父母年迈,不愿远离故土,包拯毅然辞去官职,留下奉养双亲,直至父母去世后,才正 式出仕。此时已经是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包拯三十九岁。年近不惑,初为知县,包拯的仕途起点并不高。但至嘉 祐七年(1062),六十四岁的包拯已经官居礼部尚书、枢密副使。即包拯出仕二十六年(1037—1062),共迁官二十五 次b,平均大约一年迁官一次c,可谓非常迅捷! 纵观包拯一生,仕途虽偶有起伏,但总体而言可谓青云直上,步步高升。究其原因,固然与众所周知的包拯刚正 廉明、不畏权势和宋仁宗的爱才偏袒密切相关d,但显然,仅仅廉明、刚正的品德不足以保障一个官员能够在官场稳 稳立足且步步高升,包拯行政能力突出、人际关系协调的“能吏”特色亦是其原因之一。 (一)不畏权贵、强势谏诤 汴京城内权贵遍地,京师治理积弊颇多,包拯权知开封府期间,雷厉风行,以强硬手段去除积弊,提高开封府行 政效率。如惠民河堰塞不通,每年春夏之际多内涝。包拯了解到河塞原因乃中官、势族等权贵在河上“筑园榭,侵惠 民河”所致,故悉令毁去。有中贵人持伪造地券“自言地契若此”,仗势抵制损毁自家亭榭。包拯以开封府所存原始地 契验证其为“伪增步数者”,最终审验劾奏中贵人而毁其亭榭。e 知谏院期间,包拯“数论斥权倖大臣”,如四弹国长张尧佐至今传为美谈。张尧佐乃张贵妃之伯父,一日之间被 任命为宣徽南院使、淮康军节度使、景灵宫使、群牧制置使等四职“,制命一出,中外惊骇”,包拯强谏希望宋仁宗不要 “私于后宫”,而“以祖业为重,以天下为意”,张尧佐最终未能如愿。f 张贵妃终不甘心,时过境迁,再次请求宋仁宗, 包拯再次谏诤,成功遏制之: 张尧佐除宣徽使,以廷论未谐,遂止。久之,上以温成故,欲申前命。一日,将御朝, 温成送至殿门,抚背曰“:官家 今日不要忘了宣徽使。”上曰“:得!得!”既降旨,包拯乞对,大陈其不可。反覆数百言,音吐愤激,唾溅帝面,帝卒为 罢之。温成遣小黄门次第探伺,知拯犯颜切直,迎拜谢过。帝举袖拭面曰“:中丞向前说话,直唾我面,汝只管要宣徽 使,宣徽使!汝岂不知包拯是御史中丞乎?”g 包拯谏诤之急切,宋仁宗纳谏之狼狈跃然纸上! 嘉祐年间,包拯再任监察官,迁御史中丞,责任更重,但他不畏权贵、不怕触怒皇帝,充分发挥其监察职权。如三 司使张方平低价购买所辖区内豪民房产、宋祁在蜀“宴饮过度”,前后二任三司使皆因包拯弹奏而罢免。不仅如此, 包拯还“常自至中书,诟责宰相”h,甚至多次上奏皇帝请立东宫,导致宋仁宗极度不满,责问到“卿欲谁立?”包拯 回答说“:臣不才备位,乞豫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无子,非邀福者。”i 可见包拯一心为国、善于谏诤,在立东宫这一久而未决的敏感问题上,不仅打消了皇帝的疑忌之心,且使其接纳了自己

包公“奇生”故事的演变及其文化意蕴

包公“奇生”故事的演变及其文化意蕴

包公“奇生”故事的演变及其文化意蕴杨艳如[摘要]包公“奇生”故事在民间的流传演变是一个不断扩增的过程。

宋代至民国,包公“奇生”故事经民间不断编排、搬演,以话本、戏曲、小说和说唱等多种文学样式流传,故事内容渐趋丰富,情节不断增饰变化。

从包公“奇生”前的梦兆和“奇生”后的奇相异态、弃子不死、动物庇佑免除伤害等故事情节来看,包公“奇生”故事承继了英雄奇异诞生母题,并与中国古代英雄诞生故事存在共有的叙事模式,反映了中国人普遍的英雄崇拜心理和“尚黑”文化。

考察和分析包公“奇生”故事的演变过程,挖掘包公“奇生”故事潜藏的文化意蕴,对于探究英雄诞生故事的叙事模式及其文化背景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关键词]包公;“奇生”;演变;文化意蕴[中图分类号] I20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214(2021)01-0065-09包公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清官,因其公正廉明、断案如神的形象深入民心。

北宋开始有许多笔记杂著记录了包公传说,而后,受民间叙事对包公故事的渗透和影响,包公的文学形象由“史官传统”中的真实人物,逐渐过渡成为神话叙事传统中具有神力的传说人物,被胡适先生称为是一个“把许多折狱的奇案都射在他身上”a的“箭垛式的人物”b。

围绕包公断案,民间有如“包公奇生”“秦香莲”“勘双钉”“狸猫换太子”“陈州粜米”“乌盆记”等故事,经过许多俗文学作者的集体创作,被不断编排、搬演并流传下来,家喻户晓,影响深远。

其中,包公“奇生”故事在神话叙事传统下,历时不同朝代,以话本、戏曲、小说和说唱等多种文学样式流传于民间,故事的创作经过精巧的编排和神异化笔法的处理,涵括了包公从感梦出生到出生异态、弃子不死、动物庇佑免除伤害的“奇生”过程,使之成为包公题材中的一种新的故事模式。

包公“奇生”故事的广泛流传,也反映了中国人普遍的英雄崇拜心理和“尚黑”文化,揭示了市井细民的审美旨趣。

考察和分析包公“奇生”故事的演变过程,挖掘包公“奇生”故事潜藏的文化意蕴,对于探究英雄诞生故事的叙事模式及其文化背景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包拯公正廉明的事迹

包拯公正廉明的事迹

包拯任瀛州知州,各州用公家的钱进行贸易,每年累计亏损十多万,包拯上奏全部罢除。

包拯在朝廷为人刚毅,贵成宦官为之收敛,听说过包拯的人都很怕他。

人们把包拯笑比黄河水清了,儿童妇女也知道他的大名,喊他为“包待制”。

京城称他说:“关节不到,有阎王爷包老。

”以前的制度规定,凡是告状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

包拯打开官府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使胥吏不敢欺骗长官。

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谢全部毁掉。

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

包拯在三司任职时,凡是各库的供上物品,以前都向外地的州郡摊派,老百姓负担很重、深受困扰。

包拯特地设置榷场进行公平买卖,百姓得以免遭困扰。

官吏负欠公家钱帛的多被拘禁,一有机会就逃走,又把他的妻儿抓起来,包拯都给放了。

包拯性格严厉正直,对官吏苛刻之风十分厌恶,致力于敦厚宽容之政,虽然嫉恶如仇,但没有不以忠厚宽恕之道推行政务的,不随意附和别人,不装模作样地取悦别人,平时没有私人的书信往来,亲旧故友的消息都断绝了。

虽然官位很高,但吃饭穿饭和日常用品都跟做平民时一样。

他曾说:“后世子孙做官,有犯贪污之罪的,不得踏进家门,死后不得葬入大墓。

不遵从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孙。

”资料来源《宋史-列传第七十五-包拯传》参考资料:/Art/2006/05/16/Article_20060516438 7_1.htm包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

包拯之名,成为清廉的象征。

“龙图包公,生平若何?肺肝冰雪,胸次山河。

报国尽忠,临政无阿。

杲杲清名,万古不磨。

”这世代流传的诗句表达了人民对包拯的赞美。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府合肥(今肥东县)人。

包拯后来说他“生于草茅”,指的是他降临在今肥东县一农家。

但其父包令仪考中进士做了知县后不久,便把家迁到合肥城内。

包拯少时在城内香花墩读书,他28岁中进士,因孝义居家陪侍父母十年后出仕。

包公的脸谱代表什么意思

包公的脸谱代表什么意思

包公的脸谱代表什么意思不同的脸谱都有着不同的意思,所以大多数的人都会想知道包公的脸谱有哪些含义。

下面为您精心推荐了包公的脸谱含义,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包公的脸谱含义表示忠耿正直、铁面无私、忠勇,或粗率莽撞的人物。

如包拯、张飞、夏侯渊等。

不同的脸谱含义红色--表现忠贞,英勇的人物性格,如:关羽.蓝色--表现刚强,骁勇,有心计的人物性格,如:窦尔敦.黑色--表现正直,无私,刚直不阿的人物形象,如:包公.白色--代表阴险,疑诈,飞扬,肃煞的人物形象.如:曹操.绿色--代表顽强,暴躁的人物形象.如:武天虬.黄色--代表枭勇,凶猛的人物,如:宇文成都.紫色--表现刚正,稳练,沉着的人物.金,银色--表现各种神怪形象。

红色赤胆忠心关羽姜维。

紫色智勇刚义荆柯专诸。

黑色耿直刚烈包拯尉迟恭。

白色奸诈自负曹操司马懿。

蓝绿黄勇猛暴躁绿脸青面虎黄脸典韦蓝脸单雄信。

金银神怪人物,如孙悟空、杨戬等。

脸谱的分类脸谱根据描绘着色方式,分为:揉,勾,抹,破四种基本类型。

揉脸:凝重威武,整色为主,加重五官纹理加以实现。

是十分古老的脸谱形式。

勾脸:色彩绚丽,图案丰富,复杂美丽,五彩缤纷,有的还贴金敷银,华丽无比。

抹脸:浅色为多,以为涂粉于面,不以真面目示人,突出奸诈坏人之性。

破脸:不对称脸,左右不一,形容面貌丑陋或意比反面角色。

根据脸谱的图案排列,又把脸谱分为以下四种:整脸:最原始的脸谱形式,利用双眉把脸分为额和面两个部分的脸谱。

三块瓦脸:在整脸的基础上再利用口鼻把面部分为左右的脸谱。

花三块瓦脸:把三块瓦脸的分界边缘艺术化,加上各式图案的脸谱。

碎脸:三块瓦脸的变种,其分界边缘花形极大,破坏了原有的轮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乎情合乎理——包公形象发展演变探究内容摘要:包公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艺术形象,自他进入中国文人视野的那一刻起,就决定了包公这一艺术形象在中国文坛上将会生生不息、广泛流传下去。

合乎情又合乎理,生于斯又益于斯,承载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凝聚了历代艺术家的思想和智慧,包含了历代下层穷苦百姓的内心需求。

包青天的艺术形象终于在中国文学以及中国人民的内心中扎根生芽,成为中国文学上一颗耀眼的明星。

关键词:身在庙堂,心在江湖,并能自由地穿梭与江湖与庙堂之间,包公这一艺术形象历经千年却还不断地被人们演绎着、诠释着,下层文人视他为内心的楷模,穷苦百姓把他当作神明朝夕顶礼膜拜。

时代在变化,朝权在颠覆,社会主导思想文化也在更替,可包公形象还屹然矗立。

因此,对包公形象的发展演变有探讨的必要。

一、包公形象的由来根据史料记载,在文学上包公形象出现之前,包公历史上确有其人,不仅善于断案,而且两袖清风铁面无私,千百年来在百姓心中一直是为官的楷模。

《辞海》中记载:“包拯(999一1062)北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

天圣进士。

仁宗时任监察御史,建议选将练兵,以御契丹。

后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官至枢密副使。

知开封府时,以廉洁著称,执法严峻,不畏权贵,当时称为‘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遗著有《包孝肃奏议》。

他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过去小说、戏曲多取为题材,元杂剧已有《陈州粜米》等作品,以后流传日广,形成丰富的传说”。

可见历史上的包公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同时历史上的包公为以后文学史上包公形象的塑造提供丰富的源泉。

二、包公形象发展演变解读(一)正直的判官——宋朝包公形象塑造在包拯去世不久,作为艺术形象的包公就在宋金笔记、话本、杂剧中出现了,宋代包公只是代表法律、正义的符号,是一位秉公执法,机智能干的判官。

我们先看宋金笔记中的包公形象,宋金笔记中对包公形象的描述最为鲜明的莫过于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以及南宋初年朱弁所著的《曲洧旧闻》。

前者有一条关于包拯的记载:包孝肃尹京包孝肃尹京,号为明察。

有编民犯法,当杖脊。

吏受殊与之约曰:“今见尹,必付我责状。

汝第呼号自辩,我与汝分此罪。

法决杖,我亦决杖。

”既而包引囚问毕,果付吏责状。

囚如吏言,分辩不已。

吏大声呵之曰“但受脊杖出去,何用多言”包谓其市权,件吏于庭,杖之七十,特宽囚罪,止从杖,坐以抑吏势。

不知乃为所卖,卒如素约。

小人为奸,固难防也。

我们可以看到,这时的包公形象还非常朴实,丝毫没有神化的色彩,竟能为吏所卖。

如果前者关于包公形象的描述文学色彩还不够浓的话,后者关于包拯弹劫张尧佐的记载,堪称典型的的古代历史短篇小说。

此篇的重点是塑造包公形象,在对人物行为的正面描写中,烘托出慷慨陈词、犯颜直谏的净者性格,并选用典型的细节—唾溅帝面—做点睛之笔,更是精彩之极。

把包拯干大事不拘细谨、陈大义不顾小节的耿直之风和愤激之情写活了。

随着属于市民艺术的说话和杂剧艺术在都市中的蓬勃兴起,反映包公判案的故事也出现在南宋话本和金代院本杂剧中。

包公形象终于走出了士大夫的笔记,通过“京师老郎”的编写和艺人们的表演,来到了百艺汇合的瓦舍勾栏和市民聚集的茶楼酒肆,活跃在书场里,搬演在舞台上,表现了城市中下层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艺术趣味。

宋金戏剧中的包公戏均已失传,包公的具体形象也无从可考,宋代话本中的包公故事仅存两种,《合同文字记》和《三现身包龙图断冤》。

前者讲述发生在灾年之后的财产纠纷案,包公经过调查核实后协调解决成功后者写的是恩将仇报、通奸杀夫的案件,包公依靠鬼魂和破解字谜来捉拿凶手。

将包公塑造为一位英明的清官,作为正义和公道的化身,在作品中主持着法律,褒贬世情,惩恶扬善孝义者荐之为官,犯法者拿之下狱。

其形象的艺术风貌已经沾染上了‘日间断人,夜间断鬼”的神化色彩。

包公这一艺术形象在与其时代不远的宋朝产生并迅速进入人们的视野,是有其深刻的思想文化根基的。

在宋朝,当政者吸取五代十国贪官污吏荒政误国的教训,全面整粛吏治,在北宋初建,太祖、太宗为除五代贪官恣横的积弊,凡官吏贪赃枉法,皆行重典。

同时,对一些廉洁之士进行奖赏。

所以宋朝的一些官吏往往自重,有很高的道德修养。

他们不但严以律已,对于贪污现象也深恶痛绝。

于是在宋朝就形成了一种清官意识,反映在文学领域,就表现在清官文化的兴起。

包拯作为历史上一位少见的清官自然而然就会成为人们反复歌颂的对象。

总之,宋金笔记、话本和杂剧,是包公艺术形象发展史上的早期阶段。

这一时期的包公艺术形象还处于孕育阶段,不过是个胚胎,但不可否认的是,形象虽不成熟,但包公形象的雏形已经具备并逐渐与当代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与下层民众思想感情发生联系,为后世戏曲小说形象的塑造积累了经验。

使包公从历史人物走向了文学的殿堂,开启了元杂剧包公戏繁盛的局面。

(二)不畏豪强、为民请命的勇士——元代包公形象的发展到了元代,包公的形象不再仅仅是一个正直,能干的判官,换身成了一位不畏豪强恶霸,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勇士。

元杂剧包公戏一度兴盛,迄今所知仍有18种之多,其中10种可见存本,历来为研究者所重。

明代臧晋叔编《元曲选》,包公戏就收有10种。

在元杂剧公案戏中,包公戏也以绝对优势占据了首位,而包公也以其清廉、刚直、不畏权势、善断疑案的多层面形象获得了“第一清官”的美誉。

《陈州粜米》应该是包公戏中最优秀的代表作品。

在这出包公戏中包公这一艺术形象不仅具有为民作主、秉公断案的一般清官特征,而切还具有执法严明,不阿权贵、不畏豪强势要的凛然正气。

剧中包公果断地处斩了杨金吾,接着又让小欲古拿过紫金锤打死刘得中,为父亲报了仇,为穷苦百姓申了冤。

关汉卿的《鲁斋郎》,已被改编成许多剧种活跃在舞台上。

“斋郎”是指祭祀时执事之人,是宗室贵族,在元代是属于第一种人。

鲁斋郎是个“嫌官小不做,嫌瘦马不骑”,“见人家的玩器”“则玩看”,见“人家的那骏马雕鞍”就“使人牵来”的权豪势要之徒,他见了李银匠之妻起了淫心,强夺为妾,犯下令人发指的罪行。

当时的法律,是不会惩治鲁斋郎的。

包公只好用计,诈称其人名日“鱼齐即”。

后来经皇帝御批,将鲁斋郎问斩。

行斩之后,包公添笔将“鱼齐即”改成“鲁斋郎”。

后来皇帝纵然发现错斩,可已经无法挽回了。

通过这样手法来塑造包公形象,似乎有点近乎儿戏,但却表达了人民渴望反对强权政治的迫切愿望。

元代包公形象的发展是时代的呼唤和民众的内心期待的结果,蒙元贵族入侵中原所导致的剧烈社会动荡,无所凭依的中原人民对重修吏治的渴望,宋金以来广为流传的包公故事的不断发展和广泛传播所产生的社会反响和精神感召力量,为元杂剧作家将其搬上戏曲舞台提供了时代与心理的契机。

元杂剧出现大量的包公戏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

元统治者统一中国后,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基本国策,实行“四等人制”,把国人分成蒙古、色目、汉人和南人四种等级。

这种基本国策使得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非常尖锐。

例如,汉人与蒙古人互殴,如打死蒙古人,汉人必被处死;而汉人被打死,蒙古人只须充军出征。

人民群众迫切的愿望是希冀政治清明、法制公正。

但元代社会令人绝望的黑暗现实,使他们有苦无处诉,有冤不能申,不能不使人把希望寄托在理想中的人物身上。

宋代的包拯等清官形象出现在元杂剧中,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在包公这一形象中,寄托了当时人民战胜恶势力的强烈愿望,也包含着当时人民对封建社会清明政治的幻想。

(三)具备非凡神力的卫道士——明代包公形象演变明代包公形象大量出现,这不仅与明朝的社会生活有着直接的关系,更与通俗文学的繁荣有关。

到了明代,尤其明代中叶以后,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在位期间,朱家王朝的统治在凄风苦雨中摇摇欲坠,大概是统治者忙于应付各种内忧外患而忽略了对文化领域的监控管理,对于作为宣传和普及法律的公案文学采取睁一眼闭一眼的态度。

另外,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市民意识的进一步觉醒,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出版印刷业的空前发达,带来了通俗文学的繁荣,促成公案文学大量出现。

在说唱文学中,《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就有八篇描写包公故事的,它们是《包待制出身传》、《包待制陈州粜米记》、《仁宗认母传》、《包待制断歪乌盆传》、《包龙图断曹国舅传》、《张文贵传》、《包龙图断白虎精传》、《师官受妻刘都赛上元十五夜看灯传》。

到了明万历年间,更是刊印出了一部集大成式的小说《龙图公案》。

在戏曲方面,明代包公戏数量也不少。

与元代包公相比,明代包公形象在继承前代形象的基础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这主要表现在明代包公不仅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观念和神话色彩,还带有理学色彩,俨然成了一个卫道士。

如在《龙图公案》第二回《观音菩萨托梦》中,恶僧把丁日中困于钟下让其自生自灭之时,包公“夜梦观音引至安福寺方丈中,见钟下覆一黑龙”。

如是二三次,“乃命手下径往安福寺中果见方丈后有一大钟,即命手下抬开来看,只见一人饿得将死”。

之后的丁日中不仅幸而不死还申诉了冤情。

另外,在其他篇章中包公有时甚至日断阳、夜断阴,坐赴阴床理事,能把人世间悬而未解的案件送到阴间冥府去,显然在明代包公逐渐由人上到了神,无所不能。

与宋元时期的包公相比,明代包公还带有理学色彩,成了一个卫道士。

如明代童养中的《胭脂记》,改编自元杂剧《留鞋记》,基本情节大同小异,《留鞋记》是通过包公对一对青年男女风情案的判决,显示了元代人对自主婚姻、自由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包公被描写成一个和蔼可亲、成人之美的主婚人。

可是到了《胭脂记》中,包公却成了“代圣立言”维护封建礼教的忠实卫道士。

男女正当的婚姻要求被他认为是“不正之事”,“有背乎圣言”。

包公对追求爱情自由的男女主人公大加斥责,骂男的“不思量家乡父母,贪图女色”,女的“不守妇道”。

最后,包公虽判决二人成婚,也完全出于对封建礼教和富贵功名的肯定。

在明代包公形象由人变成了神,甚至成了封建卫道士。

虽然真实性大大降低,但这样的形象却与当时的社会心理及文化底蕴十分契合,既合乎情又合乎理,成为人们喜爱的一个艺术形象。

(四)效忠国家的忠臣——清代包公形象解读到了清代,尤其清朝末期,中国封建社会趋于全面崩溃,政治腐败,人们朝不保夕,杀身毁家之祸随时都会降临。

他们在屡次抗争失败后,转向退让与忍受,寄希望于包公一类的救世主来解救自己的倒悬之苦。

因此有关包公断案的文学创作就又形成了一个新的高潮,清代包公文学数量多,而且思想艺术成就高,是包公文学的发展最高峰。

《三侠五义》则是清代包公文学的代表作。

而在包公形象的塑造方面,除了表现其“清官”的特征之外又被涂上了“忠臣”的色彩。

包公形象大体经历了一个由清官向忠臣发展的过程。

在清以前的包公戏或包公小说中,包公主要充当为民伸冤、公平折狱的清官形象。

从元杂剧的公案剧到万历二十二年(1594)《百家公案》出,几乎纯是包公公案故事集。

入清后,包公小说在累积的基础上逐渐显露出忠臣与清官结合的特色,包公的“忠”主要是对皇帝也就是对封建皇权的忠,这就使得包公的形象“不仅以忠君的思想和行为显示了帝王观念,而且是以帝王的一种象征出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