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科学一课一练第四单元动物感知环境 青岛版(2017)
青岛版五四制二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设计第四单元动物与环境

第四单元动物与环境单元备课:教材地位本单元是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科学五四制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动物与环境》。
是在一年级“动物感知环境”中的《动物的眼睛》、《动物的鼻子》、《动物的耳朵》、《观察蜗牛》四课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动物通过皮肤、四肢、翼、鳍、鳃等接触和感知环境。
为高段“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关系”奠定基础。
因此本单元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课标要求这一单元是基于课标《生命科学领域》第9部分“动物能适应环境”中的9.1《动物通过不同的器官感知环境》的学习内容,来组织这节教学内容的。
课标中指出活动建议: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多种途径,认识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以及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9.1这个学习内容分成两个学段的学习目标。
在1-2年级段的学习目标是:举例说出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
3-4年级段的学习目标:举例说出动物通过皮肤、四肢、翼、鳍、鳃等接触和感知环境。
学情分析七八岁的孩子天生喜欢一些小动物,也惧怕一些样子怪异的动物;对熟知的一些动物,它们的栖息地、食性、运动方式等生活习性知道一些,但也多数是儿童生活经验积累的直观印象。
鉴于低年级儿童的科学学习应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活动设计上,要尽量提供能够直接观察、体验和感知的图片、视频、模型等资源,要突出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活动性和实践性。
单元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初步了解、简单描述动物的皮肤、四肢、翅膀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功能。
知道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
2科学探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通过欣赏、观察、实验、游戏体验等多种方法,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3、科学态度:学生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对常见动物的观察兴趣,愿意倾听和获取他人信息,分享自己的发现。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意识到保护身边的动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青岛版科学二年级下册二年级下册科学课件-动物的眼睛 青岛版

活动二:画一画猫 的瞳孔
比目鱼,又叫鲽鱼,俗称偏口鱼,令人 觉得奇怪的是它的两只眼睛不是分别长 在头的两侧,而是并排在头的一边。粗 犷的北方人根据它们的外形特征叫它们 偏口鱼,细腻的江浙人认为这种奇鱼需 两鱼并肩而行,又叫它比目鱼。 比目鱼并非天生如此,刚出生的它们与 普通鱼类很相似,眼睛是对称的长在头 的两侧,生活在海水的中上层。大约长 到半寸长时,它们的体形开始变化,一 只眼上移动到头的另一侧,背鳍、臀鳍 也向前长至头部,身体侧扁扭转,大约 一百天后,才变成父母的模样,平卧着 居住在海底。它们的身体扁平,双眼同 在身体朝上的一侧,这一侧的颜色与周 围环境相似,很好的保护绿、黑等几种色素细胞。当 树蛙看到外界环境的色彩后, 眼睛产生的视觉信号会传递 至大脑,大脑发出指令,调 节内分泌及黑色素细胞活动, 细胞变大,则皮肤颜色加深, 反之则变浅。因此树蛙能够 变色,从而保护自己
猫头鹰眼周的羽毛呈辐射状, 细羽的排列形成脸盘,面形似 猫,因此得名为猫头鹰。它周 身羽毛大多为褐色,散缀细斑, 稠密而松软,飞行时无声。雌 鸟体形一般较雄鸟为大。头大 而宽,嘴短,侧扁而强壮,先 端钩曲,嘴基没有蜡膜,而且 多被硬羽所掩盖。 大多栖息于树上,部分种类栖 息。绝大多数是夜行性动物, 昼伏夜出,白天隐匿于树丛岩 穴或屋檐中不易见到。
活动三蝙蝠是怎样确定物
体位置的?
蝙蝠在飞行的时候,喉内 能够产生超声波,超声波 通过口腔发射出来。当超 声波遇到昆虫或障碍物而 反射回来时,蝙蝠能够用 耳朵接受,并能判断探测 目标是昆虫还是障碍物, 以及距离它有多远。人们 通常把蝙蝠的这种探测目 标的方式,叫做回声定位 。
猜一猜
两间小屋左右分, 要到睡觉才关门, 小屋能把万物收, 难放一粒小灰尘。
青岛版(五四制2017)二年级下册科学《动物与环境》同步单元练(含答案)

青岛版(五四制2017)二年级下册科学《动物与环境》同步单元练姓名:得分:一、知识广角1.动物过冬的方法有很多种,大雁过冬的方法是。
2.不同动物对环境有不同需求,动物在长期生活繁衍的过程中也形成了的生存技巧。
3.随着气温的降低,青蛙的体温会逐渐4.在鱼游动时,能保持鱼的身体平衡、控制前进方向。
5.用呼吸、在中生活是鱼的重要特征。
6.属于鱼皮肤的一部分,多长在鱼身体的,能够帮助鱼在水中躲避障碍物,感知水流的变化。
7.刺猬、大雁、角马等动物,应对寒冷冬季的方式有和。
8.动物们通过、、等方法适应气温的变化。
9.蜗牛是动物,蚂蚁是动物,蚯蚓是动物,金鱼是类。
10.水里靠呼吸,用运动。
A.鳔B.鳃C.鳍D. 鳞11.气候变暖可能影响动物的行为,并对动物的产生影响。
12.在5000万年的进化过程中,马的身躯增大了,它的趾由更上个变为1个,牙也改变了,以适应的需求。
二、审判大厅13.所有生活在水中的动物都属于鱼类。
()14.黑鱼属于鱼类。
()15.海鳗不属于鱼类。
()16.蛇、青蛙等动物都有冬眠的习性。
()17.大雁南飞是季节对植物的影响。
()18.蝙蝠是夜行性动物。
()19.家燕属于候鸟,常随着季节变化而迁徙。
()20.青蛙的体色与它周围的环境色彩相似,很难被发现。
()21.长颈鹿长长的脖子是它长期适应环境变化的结果。
()22.凡是能在大自然中生存下来的动物都有保护自己的办法。
()三、选择乐园23.引起青蛙冬眠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A.温度B.阳光C.水24.每年春季,丹顶鹤会离开越冬的地方迁往()的繁殖地。
A.西北B.南方C.东北25.留鸟是不迁徙的鸟类,如____。
A.大雁B.麻雀C.燕子26.猫的爪子上长着厚厚的肉垫,主要作用是()。
A.捕食B.搏斗C.消音27.鱼的身体表面滑滑的,是因为上面有()。
A.鳞片B.黏液C.水28.要在藏羚羊迁徙的必经之路上建一条铁路,首先要考虑的是()。
A.如何节约成本B.如何设计迁徙通道C.选种料29.下列对动物迁徙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第四单元动物与环境-二年级下册科学

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初步了解、简单描述动物的皮肤、四肢、翅膀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功能。知道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
2科学探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通过欣赏、观察、实验、游戏体验等多种方法,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3、科学态度:学生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对常见动物的观察兴趣,愿意倾听和获取他人信息,分享自己的发现。
课标要求
这一单元是基于课标《生命科学领域》第9部分“动物能适应环境”中的9.1《动物通过不同的器官感知环境》的学习内容,来组织这节教学内容的。课标中指出活动建议: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多种途径,认识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以及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意识到保护身边的动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通过亲历观察、实验活动,感知科学就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的多种途径,来认识动物各部分的形态、结构与功能,以及动物与适应环境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动物探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能力,指导学生去感受生命世界的神奇与精彩。
动物的四肢:奔跑、爬行、攀援。
动物的翅膀:飞行、平衡。
动物的迁徙和冬眠:获得食物、过冬
科学实验手册的11到14页
学习的这些知识间有什么联系?
科学殿堂:
对于本单元学习还有什么疑问?
xx交流反思空间: Nhomakorabea你能得到几颗星星
通过科学实验手册复习本单元内容。
二年级下册科学课件-动物的耳朵青岛版

•圆圆脑袋一座山 •兄弟两人住两边 •各种声音能听见 •从小到老不见面
12、动物的耳朵
第四单元 动物感知环境
活兔动子一 的:耳兔朵子是的听耳觉朵器有官什,么能变够化感?知环境。
绒感毛到减 危少险,时有,利耳于朵散竖热起,警觉 绒毛增多,有利于保温
活兔动子三 的:耳蟋朵蟀有是什怎么样变感化知?声音的?
绒活毛动减 二少:,其有他利动于物散是热怎样用耳朵绒感毛知增环多境,的有?利于保温
在绒蟋毛蟀 减雄少虫,的有前利翅于上散热,有旋涡纹状绒的毛翅增膜多. ,有利于保温
活兔动子三 的:耳蟋朵蟀有是什怎么样变感化知?声音的?
绒兔毛子减 的少耳,朵有能利调于节散体热温。
绒毛增多,有利于保温
兔活子动的 三耳:朵蟋是蟀听是觉怎器样官感,知能声够音感的知?环境。
活动二:其他动物是怎样用耳朵感知环境的?
•大大的耳郭有利于听 到细微的声音
兔子的耳朵有什么变化?
绒毛减少,有利于散热
绒毛增多,有利于保温
活动二:其他动物是怎样用耳朵感知环境的?
在蟋蟀雄虫的前翅上,有旋涡纹状的翅膜.
感到危险时,耳朵竖起,警觉
兔子的耳朵是听觉器官,能够感知环境。
兔子的耳朵能调节体温。
活动一:兔子的耳朵有什么变化?
•兔子的耳朵能转动。 •感到危险时,耳朵竖起,警觉
兔子的耳朵有什么变化?
•兔子的耳朵能调节体温。
夏天时,血管增多 绒毛减少,有利于散热
冬天时,血管减少 绒毛增多,有利于保温
兔子的耳朵是听觉器官,能够感知环境。
•兔子耳朵长,声音接受面广, 因为兔子其他感官相对薄弱, 需要听觉来维持警惕。
• 在蟋蟀雄虫的前翅上,有旋涡纹状 的翅膜.一边翅膀长着锉刀状的翅 膜——弦器,另一边翅膀长着较硬 翅膜——弹器.当这两种发音器相 互摩擦,就能发出声音.蟋蟀长有 “耳朵”——听器,可分辨同伴发 出的声音,但“耳朵”不长在头上, 而是长在大前脚的胫节(小腿) 上,上面有薄膜,可感觉声音的振动.
青岛版科学二年级下册四单元第12课《动物的四肢》

实验总结:
凳子腿模拟猫足,毛巾模拟猫足 的肉垫,肉垫有消音、缓冲和增大摩 擦的作用,这些特点有利于猫接触和 感知环境。
说一说其他动物的四肢有什么特征
动物的四肢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我们要爱护小动物
青岛版(五四制)科学二下第四单元
动物的四肢
上课认真听讲 细致的观察 积极的思考
猫捉老鼠
猫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头 尾巴
躯干
四肢
颈
猫的身体分几部分? 猫的身体可以分为头、颈、 躯干、四肢、尾五部分。
猫的全身长有什么? 猫的全身长有毛。
猫足有什么特征哪? 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猫运动时足底肉垫可以起到缓冲、防滑和消音等作用。
√
√
√
√
√
√
猫足的肉垫模拟实验
实验器材准备
猫足的肉垫模拟实验
实验注意事项:
(1)挪动凳子时,学生必须保持安静; (2)放凳子时,手的力度要一样; (3)包裹毛巾时,每条腿上毛巾的厚度要一样,而且要
绑得结实; (4)实验中要注意安全。
实验方法指导:
(1)凳子腿不包裹毛巾和包裹毛巾时,分别挪动凳子听 一听声音的大小;
青岛版(五四制2017)小学二年级下册科学《认识天气》同步单元练(含答案)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二年级下册科学《认识天气》同步单元练.一、审判大厅1.假如地球上只有晴天,没有前雨天,人类能生活得更好()2.天气变化只会对动物产生影响,不会对植物产生影响。
()3.洪涝会威胁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4.举办运动会时不需要考虑天气状况。
()5.生物总是生活在适合各自生存的环境中。
()6.凡是能在大自然中生存下来的动物都有保护自己的办法。
()7.天气预根一定是百分百正确的()8.天气预报主要由气象部门制作并发布。
()9.在探究雾的形成实验中,我们应该使用不冒“白气”的温水效果最佳。
()10.空中的云比较多,但有时能看到太阳,可以记录为多云天气。
()二、选择乐园11.下列对天气现象的解释,描述正确的是()。
A.霜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滴B.云是小水滴遇热形成的水蒸气C.雨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滴D.雪是小水滴遇冷凝固形成的小冰晶12.“大雪纷飞一风和日丽一暴风骤雨"都是描述()的词语.A.气候B.环境C.天气13.有些土地出现了开裂的现象,是由于缺少()而造成的。
A.风B.太阳C.雨水14.下列自然现象中,不属于天气现象的一项是()。
A.雷电B.地震C.台风D.暴雨15.右图是新疆常见的天气现象,对我们生活的主要影响是()。
A.气温变冷B.出行困难C.庄稼不易生长16.这样的天气现象对我们生活的主要影响是()A.气温变冷B.出行困难C.利于进行室外活动17.下列属于丹顶鹤适应冬天寒冷环境的行为的是()。
A.换上厚厚的羽毛B.向南迁徙C.改变羽毛的颜色18.下列动物中,不需要冬眠的是()。
A.青蛙B.蛇C.北极熊D.丹顶鹤19.制作天气预报,一般需要()个步骤。
A.4 B.5 C.620.如果你是一名天气预报员,你做预报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前几天的天气状况B.当时的天气状况C.前几天和当时的各种天气图表2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不开花植物中的蕨类和开花植物一样,也自己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B.对于同一种生物来说,生活在越冷的地方,它的个体就越大C.鸟、狗、鲤鱼和苍蝇的身体中都有脊柱D.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每一种生物都需要生活在生物多样性的环境中22.天气谚语凝结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以下不属于预报天气的谚语是()A.蜻蜓低飞要下雨B.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C.天上钩钩云,地下水淋淋D.笨人先起身,笨鸟早出林三、藕断丝连23.将动物的脚(或爪)的特点与相适应的环境用线连起来。
青岛版(五四制2017秋)二年级下册科学4-12 动物的四肢 教案(表格式)

书
设
计
12.动物的四肢
肉垫————消音缓冲、防滑等
爪子————爬树、搏斗、捕食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评价、补充。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知识,尤其是新科技方面资料,努力使活动落到实处。】
四、了解脚掌的哪些特点适合骆驼在沙漠中行走
1.提出活动指向。
2.了解沙漠环境特点,观察骆驼脚掌的特点。
3.将骆驼脚掌的特点与沙漠的特点建立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动物身体的特点与环境相适应。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自行设计实验、大胆猜想及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说一说其他动物的四肢有什么特点1.教师出示鳄鱼、青蛙、猴子的图片,学生观察它们的四肢。
2.学生交流、汇报。
3.师生总结。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知识,将新知识学以致用,努力使活动落到实处。】
三、动物的四肢是怎样适应环境的1.教师出示羚羊海龟、猩猩、袋鼠的图片,指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四肢。
2.引导学生思考图示动物四肢的特点对它们生存的作用。
课题
12.动物的四肢
课时
1
备课教师
单位
教学目标
1.知道动物可以通过四肢接触和感知环境。
2.在教师指导下,能通过模拟实验,了解猫足肉垫的特点和作用;能根据动物四肢的特点,解释动物怎样通过四肢适应环境。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动物的四肢表现出探究兴趣。
4.能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猫足肉垫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根据动物四肢的特点,解释动物怎样通过四肢适应环境。
教学准备
凳子、毛巾、猫爪图、视频
教学过程
复备
一、导入新课1.教师课件展师生总结:这些动物靠四肢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动名称:兔子的喜好 活动目的:探究兔子对环境的感知情况。 材料准备:一只兔子、风油精、花露水、菜叶。
— 32 —
活动过程: (1)在安静的房间突然拍手,观察兔子的反应。 (2)将风油精、花露水分别靠近兔子,观察其反应。 (3)把菜叶靠近兔子,观察其反应。 注意事项: (1)在兔子长时间未进食的情况下来做实验。 (2)不要接触和惹怒兔子,避免被咬。 思考:兔子喜欢刺激性气味吗? 结论:不喜欢。
个实验。 步骤如下:
①将蜘蛛放在桌上,冲它大吼一声“爬”,发现蜘蛛开始爬动。
②用小刀将蜘蛛的腿全部去掉,再将蜘蛛放在桌子上,冲它大吼一声“ 爬” ,发现
蜘蛛一动不动。
据此小明得出结论:蜘蛛用腿听声音。
①你觉得小明的实验怎样?
②查找资料,看看蜘蛛的听觉器官到底在哪儿。
— 28 —
第 4 单元 动物感知环境
( ) ( ) ( )
A. 警觉
B. 放松
C. 无法确定
②下列哪种动物几乎没有耳郭? ( )
A. 鼹鼠
B. 狗
C. 老鼠
综合探究
小明想知道蜘蛛耳朵的特点,当他观察一只蜘蛛时,却怎么也找不到它的耳朵。
小明想起蟋蟀的耳朵长在腿上,便想蜘蛛的耳朵是不是也长在腿上。 于是他设计了一
①“谁的鼻子长又长,洗澡饮水全靠它”说的是( )的鼻子。
A. 食蚁兽
B. 大象
C. 穿山甲
②青蛙的鼻子可以探测水流的快慢,以确保自己的安全。 这说明( )。
A. 动物生存的环境与动物的鼻子关系密切
B. 动物想鼻子有什么样的功能,鼻子就能有什么样的功能
C. 动物鼻子所具有的功能都是父母遗传的
第 4 单元 动物感知环境
4. 1 动物的眼睛
基础达标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 ”。
①猫头鹰的眼睛不能转动。
②树蛙的眼睛又大又有神,当我们盯着它不动时,它也会盯着我们。
③猫头鹰在晚上的视力非常好。
(2)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下列哪种动物的眼睛长在头的两侧? ( )
这种狼蛛于 1971 年在夏威夷的考艾岛上被发现。 科学家发现狼蛛所生活的洞穴 已经有 360 万年至 560 万年的历史,而长时间在这种洞穴生活也使得考艾岛洞穴狼蛛 的视力逐渐退化,但它们的触觉却慢慢灵敏起来。
根据这段文字,试分析考艾岛洞穴狼蛛视力退化的原因。
活动名称:猫的眼睛 活动目的:通过实验进一步体会猫的瞳孔面对光线强弱时的变化情况。 材料准备:一只猫。 活动过程: (1)将猫抱到阳光下,观察其瞳孔的大小、形态。 (2)将猫抱到屋内暗处,观察其瞳孔的大小、形态。 (3)比较两种情况下猫的瞳孔的大小、形态。 注意事项: (1)在父母的协助下进行。 (2)找一只温顺的猫,动作要轻柔,不要激怒它。 思考:猫的瞳孔在强光下会怎样? 结论:会收缩。
第 4 单元 动物感知环境
— 33 —
活动名称:观察狗的耳朵 活动目的:了解狗的耳朵的特点。 材料准备:一只狗。 活动过程: (1)找一只温顺的小狗作为观察对象。 (2)观察它耳朵的模样和位置。 (3)观察它跑动玩耍时耳朵的姿态。 (4)观察它的耳朵是否能转动。 (5)观察它睡觉时耳朵的姿态。 注意事项:在父母的陪伴下进行,不要触摸、激怒小狗。 思考:狗的耳朵能转动吗? 结论:能。
— 29 —
4. 3 动物的鼻子
基础达标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 ”。
①食蚁兽的鼻子嗅觉几乎退化了,它靠长长的舌头来寻找蚂蚁的洞穴。
( )
②搜救犬在工作时主要依赖它灵敏的嗅觉。
( )
③Hale Waihona Puke 鱼的鼻子能喷水,它是从脑袋里喷出来的。
( )
(2)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C. 瓜果皮
②蜗牛适合生活在( )的地方。
A. 高温干燥
B. 阴暗潮湿
C. 低温潮湿
③用铅笔触碰蜗牛时蜗牛会把身体缩进壳里,这说明蜗牛( )。
A. 对外界刺激有反应
B. 不喜欢铅笔的味道
C. 不喜欢和人玩耍
综合探究
观察下面蜗牛的身体结构图,查找资料,了解其身体各部分的作用。
( ) ( ) ( )
A. 猫
B. 熊猫
C. 马
②猫在( )悠闲地散步,它的瞳孔缩成了一条竖缝。
( ) ( ) ( )
A. 早上 B. 中午 C. 晚上 ③蝙蝠发出超声波的器官是( )。 A. 眼睛 B. 口鼻 C. 耳朵 综合探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26 —
第 4 单元 动物感知环境
— 27 —
4. 2 动物的耳朵
基础达标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 ”。 ①鱼没有外耳,它的内耳在头骨里。 ②蝙蝠是飞行动物,却有一对很大的耳朵,不利于其生存。 ③所有动物的耳朵都长在头上。 (2)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下图中的兔子处于( )状态。
③骆驼的鼻子可以( )。
A. 驱赶蚊虫
B. 打架
C. 嗅到水源
综合探究
根据蜜蜂的特点,猜一下蚂蚁是靠什么部位闻气味的,在下图中把它圈出来。
活动名称:探寻蚂蚁的嗅觉器官 活动目的:通过实验了解蚂蚁感知气味的部位。 材料准备:几只蚂蚁,一块红糖。
— 30 —
第 4 单元 动物感知环境
活动过程: (1)把一半蚂蚁的触角去掉,另外一半则保留。 (2)在离蚂蚁半米远的地方放一块红糖。 (3)观察蚂蚁对红糖的反应,进行比较。 注意事项: (1)和父母一起做实验。 (2)对有触角和无触角的蚂蚁的行为进行比较时,要留意大多数蚂蚁的表现,不 要仅盯着一两只。 思考:蚂蚁闻气味的部位在哪里? 结论:触角。
— 31 —
4. 4 观察蜗牛
基础达标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 ”。
①夏天,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蜗牛在晒太阳。
②蜗牛闻到醋的气味就会靠近。
③蜗牛没有眼睛,靠触角来“看”东西。
(2)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下列选项不是蜗牛食物的是( )。
A. 菜叶
B. 苍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