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钢琴代表作品及特点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钢琴代表作品及特点分析

中国近现代钢琴代表作品及特点分析

战争 ,在 战争的胁迫下 ,使 得中 国国门全 面打开 ,众多 国家纷 纷进 实现了对 中国民族 风格及 民间音调 的充分呈现 ,为受 众描绘 出一副
入 中国 ,不论是西方 文化还是西方生 活习惯均对 中国社会造 成了极 宽阔明亮 的东方美 的景象 ,给人以美的享受 。
大 的冲击 ,在华洋人 、教会 、西洋学校不 断增多 ,也有越来 越 中国
变得越来越 多元化 。 自世 界发展层面来说 ,近现代钢琴作 品不论 是 期 广大创作者 十分 推崇的艺术形式之 一。贺绿汀 曾经提到 ,作 曲家
在创作 风格 上还是在创作 手法上 ,均收 获了十足的发展成果 。作为 即便无需一味地对 西洋音乐进行模仿 ,但大量极具 价值 西方音乐理
世 界钢琴作 品中必不 可少 的一部分 ,中国钢琴作 品在 近现代 中不断 论依 旧值得我们 借鉴 ,用 以建设 新 中国的借鉴 。我国的音乐 即便 能
◎ 音 乐探索
黄河之声 2018年第7期 总第508期
中国近现代钢琴代表作 品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点分析
佟 同冈
(大 同大 学 音 乐 学 院 , 山 西 大 同 037009)
摘 要 : 自世 界 发 展 层 面 来说 , 近现 代 钢 琴 作 品 不论 是在 创 作 风 格 上还 是在 创 作 手 法 上 ,均 收 获 了-t-A  ̄ 发展 成 果 。 作为世界钢 琴作 品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中国钢 琴作 品在近 现代 中不断崭露头 角,凭借 其卓越的成就在世 界钢 琴作 品 中 占据着 十分重要 的地位 。 文章通过 阐述 中国近现代钢 琴音 乐发展 ,对 中国近现代钢 琴代 表作 品及 特点展 开探 究,旨在为如 何促 进对中国近现代钢琴作品风格特点、创作 特点的有 效认识研 究适用提供 一些思路。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 ;钢 琴代表作品 ;特点

近代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艺术特征

近代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艺术特征

近代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艺术特征近代中国钢琴作品在表现形式、音乐主题、节奏韵律、和声编配等方面,体现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征。

这些特征来自中国悠久的音乐传统和民族文化,使得近代中国钢琴作品在世界音乐舞台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一、表现形式在表现形式方面,近代中国钢琴作品常常借鉴中国古典音乐中的表现手法,如对称式结构、变奏重复和层层深入的发展。

这些形式的使用为中国钢琴作品赋予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独特韵味,呈现出古典与现代的交融之美。

例如《黄河钢琴协奏曲》的结构,通过对动人旋律的巧妙编排,体现出中国古典音乐的结构美和变奏处理。

在中国钢琴作品中还常常能够看到西方音乐的影响,如奏鸣曲式、交响曲式等,将中西音乐的艺术手法融合于一体。

二、音乐主题中国钢琴作品在音乐主题方面常常以中国传统音乐和文化为灵感的来源,通过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改编和发展,构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主题。

作曲家们常常从中国的山水景色、古代戏曲、传统民歌等方面获得创作灵感,如《黄河钢琴协奏曲》中的黄河大合唱、《茉莉花》中的古老民歌等。

这些音乐主题的采用,使得中国钢琴作品在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的也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三、节奏韵律中国钢琴作品的节奏韵律常常受到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表现出独特的力度和韵律美。

例如《黄河钢琴协奏曲》中的黄河大合唱部分,以雄浑有力的节奏,展现出中国传统音乐中节奏感强烈的特点。

中国钢琴作品还在节奏韵律方面进行了创新,融入了现代音乐的元素,为中国钢琴音乐带来了更加丰富的表现手法。

四、和声编配中国钢琴作品的和声编配方面常常结合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和声特点和现代西方音乐的和声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和声美。

例如《兰花花》中的和声编配充满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融入了中国传统乐器的音色,展现出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

中国钢琴作品还常常进行了对和声的探索和创新,融入了现代音乐的和声手法,使得中国钢琴作品在和声编配方面呈现出了丰富的多样性。

近代中国钢琴作品在表现形式、音乐主题、节奏韵律、和声编配等方面,体现出了鲜明的民族艺术特征。

近现代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特征及演奏探析

近现代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特征及演奏探析

近现代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特征及演奏探析作者:吴吟音来源:《艺术评鉴》2023年第20期【摘要】作为舶来乐器的钢琴,在中国经历了民族化的萌生、发展和嬗变的进程后,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风格特质的艺术形式。

与西方其他国家作曲家相比,中国作曲家深受传统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其风格往往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音乐曲调也更加质朴感人。

纵观我国钢琴音乐艺术的百年发展史可以发现,与西方传统钢琴艺术相比,我国钢琴艺术在创作技法与演奏技巧层面表现为“和而不同”的特点,即我国钢琴音乐是西方钢琴音乐艺术的衍生,是外来音乐艺术“民族化”的外显。

由此,本研究将基于“近现代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特征及演奏探析”这一主题,从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历程、文化内涵、文化根基与文化认同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着重探讨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特征,分析中国钢琴作品声韵艺术的美感,进而了解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理念与演奏技术。

【关键词】中国钢琴作品文化特质创作特征声韵美感钢琴演奏中图分类号:J6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3)20-0056-06鋼琴是器乐演奏中最为常见的乐器之一,长久以来受到大众的广泛喜爱。

作为西方音乐中极具代表性的乐器,钢琴自清末传入我国以来,便与中国音乐与本土文化相融合,逐渐形成具有浓郁中国风格且极具审美性、音乐性和艺术性的钢琴艺术。

随着越来越多“中国风”钢琴作品的涌现,中国钢琴的艺术形式被确立下来并不断发展,且其艺术形式、艺术风格逐渐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元化的态势。

由此,也引发出一个非常值得当代学者深思的问题,即在音乐创作技术方面,作曲家们是如何对兼具“中国传统音乐和表演风格”的钢琴音乐作品进行构建的?运用了什么样的技法形式?形成了何种声韵的艺术美感?与此同时,中国钢琴艺术又形成了怎样的演奏理念与演奏技术?作为一名钢琴演奏者,从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历程、文化内涵、文化根基与文化认同方面解读近现代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特征及演奏技术,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

近现代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特征

近现代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特征

近现代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特征作者:韩璐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07期摘要:在中国音乐创作上,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创作手法。

新中国成立前虽作品稀少,但其中好的作品却堪比世界水平。

在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到1966年期间,浪漫主义的民歌加和声是当时的主要流行模式。

到1966年至1978年,才出现真正意义上的钢琴曲,主要来源于“样板戏”的旋律改编而成。

至此之后,到了80年底之后,中国钢琴创作风格才逐渐多样化起来。

本文就以通过对中国钢琴音乐作品进行探讨,从风格特征和创作手法特征入手,让读者能够正确的认识和了解中国钢琴音乐的技法和创作特征。

关键词: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风格;创作手法1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风格上的特征(1)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与民间音调。

钢琴来源于西方国家,但经过多年的不断磨合和历练,已经与中国传统音乐完美融合。

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是贺绿汀老师在1934年所做的《牧童短笛》。

这部作品至今仍然活跃在音乐舞台之上,是有它独特而深刻的理由的。

在技法上,在此作品上可以看到著名作曲家巴赫“创意曲”的风格,都属于第二声部五声性曲调的对位,在作品的中部也是模仿竹笛吹奏,虽然有模仿的痕迹,但作品本身是真实的也是纯洁的。

贺绿汀老师所做的《牧童短笛》,具有浓厚的中国风,没有华丽的装饰,简单不烦琐,率直真诚,他用简单真诚直接的方式,将中国民族风格和民间音调展现得淋漓尽致,没有一丝拖沓,这正是《牧童短笛》的精华所在。

(2)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复调线型风。

中国钢琴音乐在创造上具有丰富多元化的元素和风格,复调风格是其中重要的创造元素,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最典型也是最早期的复调曲《牧童短笛》,充分体现了复调风格,广东小曲《走马》,也是马思聪通过简单的复调对位改编而成的。

而最出名也最受认可的当属陈铭志所作序曲与赋格两首《新春》和《山歌与村舞》以及饶余燕的《引子与赋格》,他们对复调线型风有着强烈的热情,追求民族化和五声化,以上作品也称为中国钢琴音乐在50、60年代的重要代表作,对中国钢琴音乐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钢琴音乐作品《蝶恋花》的音乐特点分析与演奏诠释

钢琴音乐作品《蝶恋花》的音乐特点分析与演奏诠释

67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19品开头加入了引子;把中间部分的一些曲式结构变成多变的多声部变奏形式;在作品结尾加入了尾声。

我国早期的一些钢琴音乐作品完全借鉴了国外的结构模式,而这首作品不同,它采用了“散—慢—中—快—散”的中国化结构模式,既有起承转合之处,又有环环相扣之势。

此外,作曲家还为作品的华彩部分增添了一些连接句,让作品更有层次感,使其情绪更具有递进感。

整首钢琴音乐作品分为引子、四个乐段和尾声。

引子部分是两个平行乐曲,呈平行双句体结构,与评弹曲中的“散”相对,以缓慢、低沉的速度表现了一种悲愤的情感。

A 乐段与原词的上阕对应,充满“沉思”的意味。

此段的特点是:开头包含了从低到高的多个声部,即低声部的极进手法、中声部的切分音型和高声部的评弹曲调;中间部分运用了过渡句让旋律由缓慢逐渐转为八度大跳,先以快板速度转入A 宫调式,再以平行五度推进,然后回归到A 宫调式,最后归入E 徵调式。

这一部分对应的是评弹曲中的“慢”。

B 乐段对应的是原词下阙的开头两句,少了A 段了悲愤之情,多了一份温婉之感:开头以中声部行进,并使用了由三十二分音符构成的各种连音来点缀;转入“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时,乐曲加入了倚音、叠置和弦等;之后的过渡部分中不仅有八度音程和十连音,还有同音反复和经过音重复,营造了逐渐高涨的情绪,使之能够与后面的激昂情绪进行自然地衔接。

整首作品中,C 乐段的节奏最快,情绪最为热情、奔放。

作曲家在这部分的低声部中加入了小七和弦、大七和弦、西方复调,四个声部交相呼应,使旋律不断上升到高潮。

D 乐段对应原词的最后两句,以散板的节奏,和弦、八度等表现了全曲的高潮。

尾声部分以由低到高的伴奏音型和三次变化重复的A 宫音阶逐渐终止全曲。

(二)旋律调性方面《蝶恋花》虽然也融入了部分西方音乐特色,但是整体旋律调性还是传统的中国调式,与西方的大小调有很大区别。

该作品采用了我国传统的五声性调式:从A 羽调式转到E 角调式,最终又回归到A 宫调式。

张朝钢琴曲《皮黄》的音乐特征及其演奏分析

张朝钢琴曲《皮黄》的音乐特征及其演奏分析

张朝钢琴曲《皮黄》的音乐特征及其演奏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张朝,一位中国钢琴家及作曲家,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才华著称。

在他的作品中,有一首备受欢迎的钢琴曲《皮黄》,被许多钢琴演奏家和音乐爱好者所喜爱。

《皮黄》是张朝的代表作之一,其音乐风格独具特色,旋律优美动人,情感丰富深邃。

这首曲目曾在许多钢琴比赛和音乐会上被广泛演奏,受到了观众和评论家的一致好评。

张朝创作《皮黄》时,灵感来源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将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融入使这首曲目更具个性和情感张力。

通过细腻的音乐表达和华丽的和声编配,他成功地展现了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和创作风格。

在接下来的分析中,我们将对《皮黄》这首钢琴曲的音乐特征、演奏技巧和表现力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美妙的音乐作品。

【200】2. 正文2.1 乐曲特征分析张朝钢琴曲《皮黄》是一首富有浓厚民族特色的钢琴曲。

整首曲子以现代民族调式为基础,结合了传统民族音乐元素和现代音乐手法,具有独特的风格特点。

在旋律上,曲子运用了大量的四度跌宕式的音乐句型,给人一种跳跃奔放的感觉。

曲子的旋律线条流畅优美,富有张力,展现了作曲家丰富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和声上,曲子采用了丰富多彩的和声进行,穿插着各种和声变化,使整个曲子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在节奏感上,曲子采用了富有节奏变化的音乐句型,加强了整个曲子的动感和韵律感。

张朝钢琴曲《皮黄》的乐曲特征不仅体现了民族音乐的特色,同时也展示了现代音乐的表现形式,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钢琴曲。

2.2 演奏技巧分析在演奏张朝钢琴曲《皮黄》时,演奏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和功底。

演奏者需要注意掌握准确的指法和手型。

《皮黄》曲中有许多快速的音符和跳跃的音程,演奏者需要准确地把握每个音符的位置和力度,同时有效地运用手指和手掌的技巧来完成各种跳跃和连续的音程。

对于曲中的各种音色和音效的表现也需要高超的演奏技巧。

演奏者通过掌握不同的手腕技巧、指尖技巧和速度控制等技巧,能够有效地表现曲中的动感、情感和层次。

中国近代钢琴曲

中国近代钢琴曲

中国近代钢琴曲【原创实用版】目录一、中国近代钢琴曲的概述二、中国近代钢琴曲的发展历程三、中国近代钢琴曲的代表人物及作品四、中国近代钢琴曲的艺术特点五、中国近代钢琴曲的传承与创新正文【一、中国近代钢琴曲的概述】中国近代钢琴曲是指自 20 世纪初以来,中国音乐家创作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钢琴音乐作品。

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历史背景下,中国近代钢琴曲融合了西方古典音乐的技巧和我国民间音乐的精髓,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二、中国近代钢琴曲的发展历程】中国近代钢琴曲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初创期(20 世纪初 -1949 年):这一时期的钢琴作品以学习西方音乐技巧为主,民族风格并不明显。

代表人物有萧友梅、黄自等,代表作品有《哀鸿曲》、《旗正飘飘》等。

2.发展期(1950 年 -1978 年):这一时期,中国钢琴家开始尝试将民族音乐元素融入钢琴创作,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钢琴曲。

代表人物有丁善德、刘炽等,代表作品有《黄河》、《红梅赞》等。

3.成熟期(1979 年 -1999 年):这一时期,中国钢琴曲创作进入了繁荣时期,出现了许多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和影响力的作品。

代表人物有殷承宗、聂耳等,代表作品有《梁祝》、《二泉映月》等。

4.新世纪以来(2000 年至今):这一时期,中国钢琴曲创作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和尝试,艺术风格更加丰富多样。

代表人物有谭盾、陈其钢等,代表作品有《遥远的敦煌》、《夜宴》等。

【三、中国近代钢琴曲的代表人物及作品】1.萧友梅:《哀鸿曲》2.黄自:《旗正飘飘》3.丁善德:《黄河》4.刘炽:《红梅赞》5.殷承宗:《梁祝》6.聂耳:《二泉映月》7.谭盾:《遥远的敦煌》8.陈其钢:《夜宴》【四、中国近代钢琴曲的艺术特点】1.融合了西方古典音乐的技巧和东方民族音乐的精髓,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2.强调表现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时代特征。

3.旋律优美,和声丰富,节奏多变,展现了中国音乐的韵味和魅力。

近代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艺术特征

近代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艺术特征

近代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艺术特征【摘要】近代中国钢琴作品融合了中西文化元素,以民歌、戏曲等传统音乐元素为主题,运用中国传统音阶和节奏,表现中国特有的情感和情绪,塑造民族性格鲜明的音乐形式。

这些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族艺术特征,丰富了中国钢琴音乐的表现形式,展示了中国音乐文化的魅力和传统智慧。

在近代中国钢琴作品中,民族艺术元素的运用使音乐充满了民族特色,让人感受到中国独特的文化魅力,同时也展现了中国音乐在融合传统和现代元素方面的优秀表现。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中国音乐的独特性,也丰富了世界音乐的多样性,为中国音乐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更多的认可和欣赏。

【关键词】近代中国钢琴作品、民族艺术特征、融合中西文化元素、民歌、戏曲、传统音乐元素、中国传统音阶、节奏、中国特有情感、民族性格鲜明、音乐形式、独特性、音乐文化、传统智慧。

1. 引言1.1 中国近代钢琴音乐的发展背景中国近代钢琴音乐的发展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政治动荡和文化变革的时期,各种音乐形式开始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传统的音乐风格逐渐被现代化的音乐形式所取代。

钢琴作为西方传入中国的乐器之一,也开始在中国音乐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中国的钢琴作品开始融合中西文化元素,探索新的音乐表现方式。

在这个时期,许多音乐家开始致力于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作品,以表现自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对现代音乐的探索。

他们不仅深入研究中国传统音乐,还积极吸收西方音乐的先进理念,试图将二者融合在一起,创造出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钢琴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音乐家在音乐创作方面的独特才华,也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2 民族艺术特征在钢琴作品中的体现近代中国钢琴作品是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相互融合的产物,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民族艺术特征。

这些特征在钢琴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展现出了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

近代中国钢琴作品深受融合中西文化元素的影响,在创作手法上体现了独特的民族艺术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钢琴代表作品及特点分析作者:佟丽来源:《黄河之声》2018年第07期摘要:自世界发展层面来说,近现代钢琴作品不论是在创作风格上还是在创作手法上,均收获了十足的发展成果。

作为世界钢琴作品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国钢琴作品在近现代中不断崭露头角,凭借其卓越的成就在世界钢琴作品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文章通过阐述中国近现代钢琴音乐发展,对中国近现代钢琴代表作品及特点展开探究,旨在为如何促进对中国近现代钢琴作品风格特点、创作特点的有效认识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钢琴代表作品;特点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深入背景下,我国音乐事业收获了长足的发展,钢琴作为一种西洋乐器,在由西方传入我国的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进入新中国之前,我国钢琴音乐作品十分稀少,而有限的作品中却不乏一些处在世界顶尖水平的创作,发展至新中国成立20余年以来,古典艺术风格、浪漫主义风格逐步转变成一种发展潮流,民族音乐加和声也成为那一时期钢琴音乐作品的主要演奏形式。

进入二十世纪60年代~70年代,我国才出现真正意义上的钢琴曲,且大多源自“样板戏”旋律的改编。

而到了二十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钢琴作品创作风格才变得越来越多元化。

自世界发展层面来说,近现代钢琴作品不论是在创作风格上还是在创作手法上,均收获了十足的发展成果。

作为世界钢琴作品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国钢琴作品在近现代中不断崭露头角,凭借其卓越的成就在世界钢琴作品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由此可见,对中国近现代钢琴代表作品及特点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近现代钢琴音乐发展伴随鸦片战争的结束,中国诸多口岸被迫开放,西方现代钢琴逐步以一种商品的形式流入中国。

起初,钢琴在中国并不畅销。

究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洋人及在华洋人较少,同时教会及西洋学校设立也较为稀少;另一方面,中国经济体制依旧以自给自足为主,因而钢琴该种昂贵的乐器难以为当时人们所接受。

直至第二次鸦片战争,在战争的胁迫下,使得中国国门全面打开,众多国家纷纷进入中国,不论是西方文化还是西方生活习惯均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在华洋人、教会、西洋学校不断增多,也有越来越中国人选择走出国门。

于此期间,钢琴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在此背景下,中国钢琴音乐得以发展起步,涌现出一大批学者,他们起初向洋人学习,然后留洋深造,早期代表人物包括赵元任等,学成归国后为中国钢琴事业培育出大量的音乐人才,中国近现代钢琴音乐不断发展。

由于中国钢琴音乐根基不牢固,长期以来仅熟悉五声调式,因而对旋律的创作并非西方化手法,其特点主要为对民间音乐进行改编,或结合传统音乐开展改编,亦或基于西洋乐,依托中国色彩编曲方式开展二度创作,代表作包括《绣金匾》等;还有一项特点是对民间乐器的声音进行模仿,借助弹拨乐的模仿手法来对钢琴进行弹奏,并相继产生了各式各样的演奏触键方法。

这些特点的相同之处在于,借助新的乐器对原曲予以重新编排演绎,诸如经典作品《夕阳萧鼓》、《梅花三弄》等,经由重新编排调整后,所呈现的无论是韵律还是节奏,均给人耳目一新的体验。

而这些经典作品的改编人员,诸如王建中、贺绿汀、丁善德、陈培勋等,他们在该种社会背景下脱颖而出,为中国近现代钢琴音乐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二、中国近现代钢琴代表作品及特点(一)中国近现代钢琴代表作品风格特点1、民族风格及民间音调。

钢琴乐器源自西方国家,但历经长期的发展磨合,俨然实现了与中国传统音乐的充分相融。

首部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是由贺绿汀于1934年创作的《牧童短笛》。

该种作品有着十分强烈的画面感,在评鉴该部作品过程中,受众如同能够感受一副动人的景象呈现在自身脑海中,创作者凭借其特有的创作手法开展创作,风格独特、鲜明,而该种创作手法是那一时期广大创作者十分推崇的艺术形式之一。

贺绿汀曾经提到,作曲家即便无需一味地对西洋音乐进行模仿,但大量极具价值西方音乐理论依旧值得我们借鉴,用以建设新中国的借鉴。

我国的音乐即便能够凸显东方民族精神,然而大不可被片面的民族意识所制约。

这些观点在贺绿汀创作的《牧童短笛》中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在技法层面,创作者借鉴了作曲家巴赫“创意曲”的创作理念,均为第二声部五声性曲调的对位;在《牧童短笛》中部则对民间乐器竹笛吹奏进行了模仿,即便存在明显的模仿痕迹,然而该部作品实则是真实的、纯粹的。

与此同时,贺绿汀创作的《牧童短笛》并未对纵向和声连接进行反复运用,而是借助旋律感极强的横向连接形式,一高一低两个单线条,跌宕起伏、相辅相成。

表面上看似简单,然而在两条表现分明的旋律线中,尤为悠扬的强调为其添加了不少色彩,实现了对中国民族风格及民间音调的充分呈现,为受众描绘出一副宽阔明亮的东方美的景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2、复调线性风。

中国近现代钢琴音乐在创作层面有着多元丰富的风格、元素,复调风格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成分,并扮演着尤为关键的角色。

较为典型的代表作依旧是早期的复调曲《牧童短笛》。

在贺绿汀众多作品中,鲜有完全的复调作品,而《牧童短笛》则是一个例外。

某种意义上而言,其并非真正意义上民间音乐中的支声复调,也并非真正意义上西方音乐中的对比复调或者模仿复调,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结合音乐实际需求,对满足音乐创作理念的复调织体进行了灵活运用,依托挥洒自如的五声化旋律创作出各式各样的自由对位,不仅融入了西方的复调技术,还结合了民间音乐旋律的思维特征,进一步凸显了民族音乐语汇相融合的十足潜力。

另外,由作曲家马思聪创作的《走马》,同样是经由其简单复调对位编制而成的。

而最具代表性的则为“中国复调大师”陈铭志创作的序曲与赋格两首《新春》、《山歌与村舞》等及作曲家饶余燕创作的《即兴曲一手车》等,他们的作品绝大多数采用丰富多彩的复调手法,强调五声化、民族化,上述作品同样可称之为中国钢琴音乐在二十世纪50、60年代的杰出代表作,对中国钢琴音乐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抒情小曲风。

抒情小曲风有着篇幅短小、主题鲜明、结构精巧以及旋律动人等创作特点。

例如,由挪威作曲家爱德华·格里格创作的《抒情小曲集》,其中抒情小曲创作特征尤为雅致、精巧、形象,深受那一时期民族主义浪漫作曲家的广泛青睐。

对于中国近年来钢琴音乐作品而言,不乏一些作品便是借鉴该种创作风格创作而成。

举例而言,丁善德创作的《儿童组曲》、黄虎威创作的《巴蜀之画》、王建中创作的《绣金匾》、孙以强创作的《谷粒飞舞》、储望华创作的《翻身的日子》、殷承宗创作的《快乐的哆嗦》等,这些作品均属于抒情小曲风,且深受广大受众的喜爱。

(二)中国近现代钢琴代表作品创作手法特点1、音色特点。

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而言,音乐在其中可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而中国近现代钢琴作品中特殊音色的运用,则大部分是对民族音色的模仿。

各式各样乐器均有着自身独特的特色。

举例而言,笛子音色动听悠长;二胡音色充实细腻;古筝音色清澈宁静等。

自演奏方式角度来说,笛子有颤音、打音、波音、叠音等;二胡右手有甩弓、连弓、顿弓等,左手有滑音、弹弦、垫音、颤音等;古筝左手滑音、按音、吟音等,右手有挑、劈、托、抹等。

运用各式各样演奏方式演奏各式各样的乐器,对应产生的音色截然不同,刻画出的意境也不尽相同。

由此可见,要想借助钢琴来呈现中国民间乐器各式各样音色对应表达出来的意蕴,必然存在不小的难度。

所以,结合钢琴实际特征,依托对应的音型,合理的触键强弱音量,确保奏法、音区等各个环节优势的有效发挥,来展开尽可能地模仿,方可收获相应的成效。

2、装饰特点。

中国近现代钢琴作品创作过程中,时常会出现对具备效果的装饰音的有效运用,装饰音的引入同样是民族风格形成的一项重要原因。

装饰音的引入,有的出现于钢琴作品的开篇,有的则潜藏于末尾,还有的借助各式各样形式连接作品始终,在钢琴作品创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曲家黎英海曾提到,在众多乐器中,钢琴存在音色缺乏丰富性的不足,然而倘若将钢琴的演奏方法、触键强弱、踏板力度等开展别样运用,则可充分实现演奏人员对各式各样音色的想象,生成绚丽多姿的音色。

以黎英海创作的《夕阳箫鼓》为例,作为一部享誉国内外的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借助中国独特的四五度和声织体建立起动听的旋律,引领受众进入一个聆听着婉转的乐曲,体验着夕阳西下无限美好的世外桃源中,描绘出一幅心旷神怡的画面。

《夕阳箫鼓》本是一首极具中国音调特色的古曲,经黎英海改编成钢琴曲后,给受众带来极大的冲击,画面变得更为直观,体验变得更为强烈,特别是在创作者卓越的作曲技术及乐曲整体结构的调整下,实现了钢琴该种西洋乐器与中国民族乐器的充分相融,就好比,运用长颤音弹法表现笛子吹奏,运用和旋形式演奏表现琵琶扫佛弹奏法,使钢琴借助一系列演奏技巧淋漓尽致地表现中国民族乐器,并且还未有转变原曲的风格韵味,由此表明那一时期中国钢琴改编水平已达到较高的高度。

值得一提的是,借助上述方法使演奏人员能够更好地表现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特别是对于由传统音乐、民间乐器改编而来的钢琴作品,可发挥十分有效的启迪作用。

三、结语总而言之,钢琴作为一种西洋乐器,有着个性独特、技术技巧丰富等特征,这一系列特征均是在西方音乐调式、律学及和声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所以伴随钢琴在我国近现代的推广,在中国近现代钢琴作品中,长期面临着与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开展相融的问题。

鉴于此,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强化对中国近现代钢琴音乐发展的全面分析,不断推动广大音乐爱好者对中国近现代钢琴作品风格特点、创作特点等的有效认识。

[参考文献][1] 朱玲.试论近现代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特征[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5,13(02):162-163.[2] 刘兴可.正手为中,覆手为洋—本土文化视域下的贺绿汀钢琴作品《牧童短笛》创作根系探究[J].音乐创作,2016,08(07):101-102.[3] 迂志勇.近现代钢琴作品中创作思想和作曲技法的探索与应用[J].艺术教育,2014,19(06):95.[4] 成雯.中国近现代思乡歌曲的钢琴伴奏探究—以《教我如何不想他》和《桥》为例[J].四川戏剧,2016,11(07):113-115.[5] 韩璐.近现代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特征[J].艺术科技,2014, 13(07):10-11.作者简介:佟丽(1981-),女,天津人,硕士,大同大学音乐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