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材料分析题
中国现代史纲要—材料分析题-近现代中国史纲要材料题

中国现代史纲要—材料分析题-近现代中
国史纲要材料题
中国现代史纲要——材料分析题
1. 描述五四运动后国民党的改革措施。
答:五四运动后,国民党开始推行的改革措施包括政治上的“宪政”,经济上的“民生”和军事上的“国防”。
政治改革方面,国民党成立了国会,颁布了宪法,并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在经济方面,国民党采取了发展农业、兴办企业、推行银行改革等改革措施。
军事方面,国民的国防军事力量,推进现代化军队管理模式,采取国家化的方式进行深化改革。
此外,国民党还实行了近代化的民主制度,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政治进步。
2. 请谈谈五四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答: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它对中国社会和人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运动中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逐渐引领了中国的新思潮,激发了中国文化复兴的热情。
五四
运动是近代中国民主新思潮的开端,引领了中国独立自主精神的兴起,同时也启发了学生运动和各类民族解放运动。
五四运动前后,近代化进程受到推动,对现代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近现代史考试试题

中国近现代史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场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 甲午战争B. 鸦片战争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 太平天国运动2. 戊戌变法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A. 清朝末年B. 明朝末年C. 民国初年D. 抗日战争时期3. 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哪个封建王朝?A. 清朝B. 明朝C. 元朝D. 宋朝4. 下列哪一项不是五四运动的主要成果?A.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B.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C. 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D. 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5.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哪一年?A. 1919年B. 1921年C. 1927年D. 1945年6. 下列哪一位不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开国元勋?A. 毛泽东B. 周恩来C. 邓小平D. 孙中山7. “文化大革命”期间,以下哪个组织起到了重要作用?A. 红卫兵B. 国民党C. 共青团D. 少先队8. 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重要政策?A. 建立经济特区B.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 加强中央集权D. 对外开放9. “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初是为了解决哪个地区的问题?A. 香港B. 澳门C. 台湾D. 西藏10. 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条约?A. 《南京条约》B. 《辛丑条约》C. 《马关条约》D. 《凡尔赛条约》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下列哪些事件属于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A. 洋务运动B. 戊戌变法C. 辛亥革命D. 五四运动1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A. 提倡民主与科学B. 反对封建礼教C. 推广白话文D. 弘扬传统文化13. 下列哪些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大战役?A. 淞沪会战B. 平型关大捷C. 台儿庄战役D. 甲午海战14. 下列哪些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主要外交政策?A. 一边倒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 不结盟运动D. 闭关锁国15. 下列哪些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取得的成就?A. 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B.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C. 实施“一带一路”倡议D. 发展重工业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6. 简述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多套试题(含答案)

综合练习 (一)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 A )A.1840年鸦片战争B.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1911年辛亥革命D.1919年五四运动2.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的条约是( C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3.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根本原因是( D )A.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B.中国军事力量的强大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4.1856年发生的严重削弱了天平天国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分水岭的事件是BA.北伐失利B.天京事变C.洪秀全病逝D.天京陷落5.1895年,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的事件,史称(BA.戊戌变法B.公车上书C.戊戌政变D.勤王运动6.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 B )A.《钦定宪法大纲》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中华民国约法》 D.《资政新篇》7.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是( C )A.封建地租B. 民族资本C.官僚资本D.发行外债8.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 B )A.打倒孔家店B.民主和科学C.兼容并包、百家争鸣D.文学革命9.在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的著名论断是( B )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B.“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C.“农村工作是第一步,城市工作是第二步”D.“工农武装割据”10.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 C ),拉开了日本侵华战争的序幕。
A.皇姑屯事件 B.万宝山事件C.九一八事变D.卢沟桥事变11.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挺进大别山,揭开人民战争战略进攻序幕的时间是( B )A.1946年6底B.1947年6底C.1948年秋D.1949年4月12.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 D ),描绘了即将建立的新中国蓝图。
中国近现代史简答题辨析题材料题(附答案)

1.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参考答案: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为外国资本主义打开了侵入中国的大门,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领土、领海、关税、司法等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受到外国侵略者的干涉和控制,清王朝从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渐沦入半殖民地。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
鸦片战争后,中国封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
另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又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转变为半封建的社会。
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
战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战后,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另一个主要矛盾。
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落在中国人民肩上的双重历史任务。
因此,中国革命进人了一个新的时期,即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时期。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参考答案: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同时,也必须认识到,两大主要矛盾发展是不平衡的。
当列强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时,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其他矛盾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
而当列强改变侵华手段与方式,使用经济、政治等非军事的手段和以间接的“以华治华”而非直接的殖民统治的方式时,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最突出。
当国内的革命战争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存在形成根本威胁时,则两个主要矛盾重合为一,帝国主义与封建阶级为一方,人民大众为一方,双方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国近现代史材料思考题

上编综述第一章思考题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材料后的题目材料1:“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
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满族王朝的声威一遇到英国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破了产,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开始同外界发生联系,这种联系从那时起就在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黄金吸引之下迅速地发展起来。
随着鸦片日益成为中国人的统治者,满族皇帝及其周围墨守成规的大官们也就日益丧失自己的统治权。
历史好像是首先要麻醉这个国家的人民,然后才能把他们从愚昧状态中唤醒似的。
”―― 《马克思恩格斯》(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2页。
材料2:“ 比年以来,帝国主义与军阀之狼狈为奸,加重我内乱,掠夺我金钱,屠戮我民命,已成不可掩之事实。
而为彼等最便于勾结,最利于进攻之工具,犹当数一部不平等条约。
”“由是观之,弱我中国者,资本帝国主义也,致我危亡者,由此产生之不平等条约也。
资本帝国主义实为蚕食我之封豕长蛇;不平等条约实为束缚我之桎梏陷阱。
”——漆树芬《经济侵略下之中国》,光华书局,1926出版,序言。
材料3:“ 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就是中国的近代史。
历来中国革命的失败,都是帝国主义绞杀的,无数革命的先烈为此而报终天之恨。
”――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9页。
材料4:“ 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在一方面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主义社会变成了一个半封建的社会;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们又残酷地统治了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
”――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0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练习册问答题、分析题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练习册问答题、分析题答案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战争三、问答题1、答: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不是指数量意义上的。
所谓半殖民地,是指近代中国尽管在实际上已经丧失了拥有完整主权的独立国的地位,但是仍然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与形式。
所谓半封建,是指中国的经济既不再是完全的封建经济,也不是完全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了。
2、答:第一,不经过反帝反封建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他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压迫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
第二,不经过反帝反封建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
第三,不经过反帝反封建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文化。
教育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富裕。
3、答:第一,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的总源。
在军事上,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在政治上,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斗争;扶植、收买代理人。
在经济上,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在文化上,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第二,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的同时,客观地也给中国带来了西方的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
但这并不是他侵略的本意,他只是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
4、答:这是马克思在深刻揭露殖民罪恶的同时,指出了西方殖民统治客观上对东方社会的改造作用。
所谓理解破坏性使命是指,西方殖民者把这些亚洲国家变成他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在摧残亚洲国家现有的文明、财富的同时,会瓦解这些国家的自然经济的根基,破事这种经济发展的就结构解体。
2020年秋季八年级历史中国近代史材料分析专题练习

2020年秋季八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适应性练习一、辨析: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大,从今天的角度去探讨这次战争的影响。
我们会看到,这场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
从此开始,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从此开始,中国人经受了寻找新出路的百般苦难。
——著名学者茅海建(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战争”的名称及爆发的时间。
(3分)(2)你同意著名学者茅海建对“这场战争”影响的分析吗?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理由。
(5分)2.阅读材料,辨析作答。
(6分)材料:那个时候,中国和日本打起仗来,而中国却打败了,这便是中日甲午之战了,剥去了台湾之后,还要求各口通商,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
这时候,潜藏在中国人心底里的民族思想,便发动起来。
一班读书人,向来莫谈国事的,也要与闻时事,为什么人家比我强,而我们比人弱?为什么被挫于一个小小日本国呢?读书人除了八股八韵之外,还有它应该研究的学问呢!——摘自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1)根据材料,指出台湾被日本割占的条约。
(2分)(2)你同意包天笑关于“这时候,潜藏在中国人心底里的民族思想,便发动起来”的看法吗?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4分)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8 分)(1)结合材料,指出辛亥革命的领导者。
(2分)(2)小历同学认为辛亥革命向国人头脑注人了一系列崭新观念,是中华民族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6分)二、材料解析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材料一鸦片战争结束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中国被迫开放广州等五处通商口岸。
1858年,《天津条约》的签订,清政府被迫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
1860年,《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使之逐渐成为北方第—大通商口岸。
1895年,《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其中重庆是长江上游的重要城市。
——摘编自沈年耀《论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特点》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没有被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压垮,反而在抗争中觉醒,民族意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开始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近现代史试卷及答案

近现代史试卷及答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卷(二)一、单项选择题(20题,每题1分,共20分)得分1.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被焚毁于()期间。
A、第一次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法战争D、中日战争2.提出“振兴中华”口号的是()A梁启超B严复C孙中山D毛泽东3.清政府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的条约是()A《马关条约》B《南京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4.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A.《资政新篇》B.《中华民国约法》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变法通议》5.袁世凯最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地点是()A. 上海B.南京C.武昌D.北京6.下列不属于“三种政治力量”的是()A.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B.民族资产阶级C.帝国资产阶级D.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目的是( )A.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B.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面貌C.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人民共和国D.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8.下列哪一项不是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义、作用的正确表述()A.使中国的抗战变为全民族的抗战B.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C.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D.消除了国共两党之间的阶级矛盾9.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其原因主要是( )A.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B.党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变化C.全国大陆即将解放D.中国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10.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A.坚持党的先进性B.坚持执政为民C.坚持党的阶级性D.坚持与时俱进11.“短暂春天”的事实说明,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封建专制主义的压制B.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C.官僚资本主义的排挤D.民族资本主义的微弱12.建国初期国家对私营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和后来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共同点是()A.都触及所有制形式B.都属于民主革命的范畴C.都是为了发展国民经济D.都属于社会主义革命范畴13.著名学者胡绳说:“近代中国在20世纪处于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实现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这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史材料分析题(附答案)一、问答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李鸿章指责清朝的一些官僚说)“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
无事则嗤外国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
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材料二清湖南巡抚王文韶说:“夫四民(士、农、工、商)之中,农居大半,各职其业,治安之本,不外乎此,……机器渐行,则失业者渐众,……”——《洋务运动》材料三(清朝大学士倭仁说)“天下之大,不患无才。
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神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正气为之不伸,邪氛因而弥炽。
数年之后,不尽趋中国之众咸归于夷不止。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回答:(1)根据有关材料概述洋务运动对外近代技术的态度。
你如何评价这种态度?(4分)(2)根据有关材料指出顽固派反对洋务活动的理由?(4分)并进一步分析其社会历史根源。
(4分)3.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道路上,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都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努力。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7分)(1)结合史实说明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所掀起运动的名称。
(3分)(2)与地主阶级的探索相比,民族资产阶级的探索有何新的特点?(2分),并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4分)(3)指出民族资产阶级探索的结局并分析导致这种结局的根本原因。
(8分)2.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
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
……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
……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杆斩木,已可忧危!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
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材料四: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摘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回答:(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2分)对此应如何评价? (2分)(1)主要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统治。
(2分)评价:变法以救亡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2分)(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2分)其依据是什么? (2分)(2)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
(2分)。
依据:①日俄变法取得成功②中国风气未开。
(2分)(3)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发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叹,请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4分)(3)原因;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维新派脱离群众,变法失去人民支持;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软弱。
(4分)3.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道路上,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都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努力。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7分)(1)结合史实说明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所掀起运动的名称。
(3分)(1)19世纪6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的辛亥革命运动。
(3分)(2)与地主阶级的探索相比,民族资产阶级的探索有何新的特点?(2分),并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4分)(2)新特点:由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转到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
(2分)原因:①北洋舰队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灭,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了洋务派只学西方先进技术是不可能使中国走上近代化发展道路的。
②甲午战争后,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③民族危机的加深,使民族资产阶级继续探索新的救国道路。
④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进一步在中国传播。
(8分)(3)指出民族资产阶级探索的结局并分析导致这种结局的根本原因。
(8分)(3)结局:由于封建顽固势力的镇压,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由于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辛亥革命也没有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2分)原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因此不管是改良还是共和,都是行不通的。
(2分)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若夫革命主义,为吾侪所倡言,万国所同喻,前次虽屡起屡踬,外人无不鉴其用心。
八月以来,义旗飙发,诸友邦之抱平和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其同情。
邻谊之笃,良足深谢。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材料二 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
1912年《宣告友邦书》材料三 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条约。
1923年《中国国民党宣言》材料四 不过要以后真是和平统一,还是要军阀绝种;要军阀绝种,便要打破串通军阀来作恶的帝国主义;要打破帝国主义,必须废除中外一切不平等的条约。
1924年孙中山《在神户欢迎会上的演说》请回答:①材料一中孙中山对“诸友邦”的评价是否符合事实?据材料分析这种评价的思想根源。
②材料一、材料二的共同点是什么?说明什么问题?③材料三与材料一、材料二相比,孙中山的态度有何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④材料四反映孙中山的认识又有怎样的提高?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26.①不符合。
根源是中国与西方列强都提倡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所以列强能够理解,不会干涉。
②都幻想得到外国列强对中国革命的支持。
说明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和妥协性。
③多次斗争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向帝国主义妥协也不可能得到同情和支持。
④由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到彻底反帝反封建,说明了孙中山勇于探索、总结经验教训、改正错误的革命精神。
6.阅读下列材料大会宣言指出:“中国目前政治状况又另开了一个新局面。
这个新局面一方便利于帝国主义列强实行华盛顿会议所决定的共同侵略政策,一方延长中国的纠纷情势”。
为实现革命目标,必须组成“民主主义的联合阵线”。
中国的广大农民有极大的革命性,是“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小资产阶级的大量群众因遭受极大痛苦,会“加入到革命的队伍里面来”;“中国幼稚资产阶级为免除经济上的压迫起见,一定要起来与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奋斗”;工人阶级有伟大的势力,这种势力“发展无已”。
“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农民的目前利益计……”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党的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的纲领是:“(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回答:①指出大会的名称、时间、地点。
②最低纲领制定的依据是什么?革命的动力是什么?6、11.①1922年7月中共“二大” 上海②依据:中国国情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革命性质。
③指出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段、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7.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以后,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
回答:(1)中共八大在这一探索的开始之际作出了怎样的历史性贡献?(3分)(2)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生产关系进行了成功的调整和改革,简析其主要内容和作用。
(5分)(3)中共十四大在这一探索中作出的突出贡献是什么?(2分)(4)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结构发展变化的主要趋势是什么?(4分)(提示:从所有制和经济体制两方面加以概括。
)7.(1)①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②规定了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的总任务;③提出了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3分)(2)内容: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2分)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极大提高。
(3分)(3)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分)(4)从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分)20.阅读下列材料:(6分)材料一:邓小平在1978年12月13日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根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要亡党亡国。
”——《邓小平文选》材料二:邓小平说:“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开放。
”请回答:(1)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这次讲话为哪次会议作了思想准备?(2)材料二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这次会议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行什么方针?(3)结合古今中外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及材料中的思想,说说中国为何改革开放?20.(1)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十一届三中全会(2)答:对外开放;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方针(3)答:近代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落后而备受西方列强的欺辱;日本明治维新时极力提倡对外开放,使日本摆落后状态,一跃而为近代强国;因此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当今中国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材料三我们现在认定,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民主和科学)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请回答:(1)请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三则材料所反映的核心主张。
(2)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在学习西方问题上经历了哪些变化?(1)材料一,师夷长技以制夷;(1分)材料二,通过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2分)材料三,要求民主和科学,实现思想解放。
(2分)(2)从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2分)阅读下列材料(10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