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一场景电影的叙事特点

合集下载

简述新主流影视剧的叙事特征和传播策略

简述新主流影视剧的叙事特征和传播策略

新主流影视剧的叙事特征和传播策略一、新主流影视剧的叙事特征1. 多元化的题材和题材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影视剧题材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新主流影视剧呈现出多元化的题材,涵盖了都市生活、古装武侠、奇幻冒险、爱情家庭等多个领域。

并且在题材上也不断进行创新,以符合观众对影视剧内容的新鲜感和多样性需求。

2. 角色形象塑造深入人心新主流影视剧在角色形象的塑造上越发注重人物的内心戏和情感表达,使得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与情感连接。

影视剧在塑造角色时也更注重性格的张扬和个性化,呈现出更加真实、立体的角色形象。

3. 剧情讲究逻辑和内在逻辑在叙事上,新主流影视剧更加注重剧情的内在逻辑和合理性,角色的行为和情节的发展都需要有一个合理的逻辑推动。

这样的叙事特征使得影视剧的情节更加连贯,观众更加容易产生代入感,从而加深对影视剧的认同感。

4. 叙述方式更加大胆和多样化新主流影视剧在叙事方式上更加大胆和多样化,包括时间线的交错、跳跃叙述、视角切换等手法被广泛运用,使得观众在观看时更加有挑战性和趣味性。

这种多样化的叙述方式也展现了编剧和导演对影视剧叙事的创新和突破。

二、新主流影视剧的传播策略1. 评台与内容的有机结合新主流影视剧的传播策略中,评台与内容的有机结合是关键。

各大电视台、视瓶全球信息站会根据影视剧的特点和目标观众裙体,采用不同的传播方式和策略,通过投放广告、制作花絮、举办发布会等形式来扩大影视剧的传播范围,并提高知名度和口碑。

2. 网络推广与社交媒体营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影视剧的传播途径也逐渐向网络推广和社交媒体营销转移。

制作方会通过博博、信信、抖音等热门社交评台,发布影视剧的宣传片、海报、剧照等内容,吸引粉丝关注并进行话题讨论,从而扩大影视剧的影响力和话题热度。

3. 艺人营销与出境宣传艺人作为影视剧的重要代言人和传播力量,对影视剧的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制作方和艺人经纪公司会通过艺人的代言、参与综艺节目、海外宣传等方式,提升影视剧的知名度和号召力,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与支持。

电影《一 一》的叙事结构分析

电影《一  一》的叙事结构分析

电影《一一》的叙事结构分析分析影片《一一》的叙事结构,指出其叙事结构上的独特性并将之命名为多线式聚合结构。

分析这种叙事结构背后的美学指向和形成原因,特别是叙事结构与影片主旨阐述的关系。

关键词叙事结构美学指向影片主旨《一一》是台湾导演杨德昌的最后的一部作品。

杨德昌凭借此片荣膺2000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影片以家庭为单位,讲述了爸爸、妈妈、青少年、小朋友及奶奶这些不同族群的生命经验。

探讨了诸多社会问题:中产阶级家庭、两性关系、中年危机、宗教问题、青春期迷惘和儿童困惑。

对这些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的探讨使影片在全球范围获得喝彩。

关于这部电影在电影史中的位置最恰当的表述莫过于——“这部电影几乎在告诫着,无人能够绕开这部作品,去讨论华人在现代化和都市化下的境遇。

”对现代化与人的关系的探讨几乎是贯穿杨德昌电影的始终的,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到《麻将》莫不如此,而且这种探讨越来越走向深入,在《一一》这里达到了极致。

而杨德昌认为该片的最大突破是“叙事架构”。

的确,这部影片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其独特的多条线索平行、独立的叙事方式和精巧的叙事结构,不仅建置了故事、安排了情节和内容,还对影片主旨的阐释做出贡献,并使影片形成特定的风格特征。

本文试图通过对影片叙事结构的细致分析,读解影片内容和主旨,更重要的是对这种独特的结构进行特征的概括和功能、美学上的分析。

在正式对影片的叙事结构分析之前,有必要先理清电影的叙事结构的概念。

同文学中的叙事结构理论一样,电影的叙事结构理论概念众多、研究方法也呈现出多样性。

本文采取李显杰在《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中对电影叙事结构的定义,即“具体到电影叙事结构讲,所谓叙事结构同样是一个拥有多级层面的复杂概念。

其首要的和最基本的一个层面,是指一部具体影片的结构(组织)关系和表达方式。

这个层级上的叙事结构又可以称之为本文结构或‘影片总体结构’。

在影片总体结构的意义上,叙事结构与通常所说的电影蒙太奇结构含义相当,它表示这一部影片的总体架构方式,包括我们以上几章论述的时间畸变、空间呈示、叙述方式等各个要素和方面在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中的分解、配置、对应与整合。

单一场景电影的叙事特点

单一场景电影的叙事特点

单一场景电影的叙事特点【摘要】单一场景电影,是指故事情节发生在或主要发生在一个场景中的电影,它的整个戏剧化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与结局均在同一个场景中完成。

这种或出于题材限定、或出于人为设置的安排,舍弃了电影场景变换的自由,将所有叙事元素都限定在一个范围内,自然而然地,展开电影化叙事的要求和难度要高于普通电影,具有鲜明的特点和技巧性。

【关键词】单一场景电影;叙事技巧;电影创作单一场景电影最大的特点首先莫过于其场景的单一性,唯一的场景规定了电影全片的时空位置,构成了一个闭合空间。

这一类影片往往在形式上比较极端,具有强烈的限定性。

例如美国影片《活埋》,全片的叙事完全在一个埋入地下的棺材中进行;影片《狙击电话亭》,整个影片的叙事也被紧紧限定在了一个电话亭的范围中。

这一类的电影受到场景环境本身的限制极大,可以使用的叙事元素相比常规电影而言少之又少,且没有时空转换的自由,推动情节进展的动力更多是来自于内部而非外部。

限制如此之多,单一场景电影要取得成功,在电影化叙事技巧上自然也就要下比常规电影更大的力气,从而形成了其独有的特征。

1 有限元素的叙事由于场景的限制,单一场景电影中的叙事元素相较于常规电影而言是很少的。

而且相对于可以依靠场景转换不断增加新的叙事元素与契机的常规电影,单一场景影片的叙事可以说是在一个“闭合模式”之中进行:开篇即被规定可以利用的元素,中途不会有或较少有新的叙事元素加入。

例如,《活埋》(图1)的叙事场景紧紧被规定在一个棺材的范围内,所有的叙事元素都存在于这一个范围内,不会再有新的可以利用的元素加入,创作者只有利用这些有限的元素进行创作。

这种限定性极强的设置,形成了单一场景电影必须通过有限元素进行叙事的鲜明特点,任何叙事元素的出现与存在都必须是符合场景逻辑的。

这一特点给单一场景电影的叙事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不过,这种规定好的“游戏规则”,在限制创作者的同时,也是在另一个方面激发创作者,深度发掘任何具备叙事功用的电影元素,充分调动电影化叙事的一切可能性,在小空间内施展大拳脚。

电影叙事结构模式完整版

电影叙事结构模式完整版
通过叙事结构,电影制作者能够引导观众理解故 事的深层含义和主题,增强观众的观影体验。
3
创造情感共鸣
精心设计的叙事结构能够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使观众与角色产生情感联系,进一步投入到故事 中。Biblioteka 叙事结构对电影观赏体验的影响
提高观赏兴趣
01
一个引人入胜的叙事结构能够激发观众的好奇心,使他们更加
关注故事的发展和结局。
THANKS
时间线开放
故事中的时间线呈现开放性的特点,过 去、现在和未来相互交织,但并不形成 一个完整的时间闭环。
02
03
因果链开放
影片中的事件和人物行为虽然遵循因 果关系,但最终的因果链并不闭合, 而是指向更加广阔的可能性。
环形叙事的特点与优势
循环往复
环形叙事通过重复、回溯等手法,使 得故事呈现循环往复的特点。
未来电影叙事结构的发展趋势
• 多元化与跨界融合:未来电影叙事结构将更加注重多元化和跨界融合,吸收其 他艺术形式和媒介的优点,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叙事方式和观影体验。
• 技术驱动的创新: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发展 ,将为电影叙事结构带来新的可能性。这些技术将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参 与到电影的情节和角色中,提供更加沉浸式的观影体验。
故事中的时间线呈现循环往复的特点,过去与未来相互交织,共同 构建一个完整的时间闭环。
因果链闭合
影片中的事件和人物行为遵循因果关系,最终形成一个闭合的因果 链,使得故事的发展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和完整性。
开放环形叙事
起始与终结不重合
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并不完全重合,而是留给观众一定的想 象空间和思考余地。
01
非线性叙事能够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表达深刻的主题和探索人类内 心世界的奥秘。

简析电影《一.一》叙事结构的独特性

简析电影《一.一》叙事结构的独特性

简析电影《一.一》叙事结构的独特性作者:任利娜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16期摘要:电影《一一》是杨德昌先生在世的最后一部作品,并以其独特的叙事结构博得观众的共鸣。

以“家庭”入手,将人的生命历程用不同生命阶段的人物的生活轨迹展现出来,展现了人在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的不同时期的烦恼与困惑,并对应“家庭”这个主线安排,使人物共时性地生活在一起,使得不同人物的众多生活轨迹串成一条表现人的整体的生命历程长线。

其叙事结构的层析性和立体性使得电影格外出彩,是电影取得成功的重要元素之一。

关键词:《一一》;叙事结构;层次性;立体性电影《一一》是台湾著名导演杨德昌的代表作,也是他在世拍的最后一部电影,在国际上取得了很高的评价。

影片以台北市一个台湾中产阶级的精神生活为切入点,围绕台北一户中产阶级家庭的日常生活展开情节。

影片的叙事结构有丰富的层次性和立体性,使得影片看似展现平凡生活的普通之貌,却又深刻地道出了人在精神上的苦闷和困惑,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

一、立体性杨德昌本人在接受采访时表明过,《一一》的创作和拍摄前前后后用时长达十五年之久,但是其结构却在一早就想好了,运用“家庭”为叙事线索。

这样,故事便不是以二维坐标那样平面地来展现每个人的不同生活故事,而是能够在展现普通人各自的生活面貌时,并共时性地将人物的生活展现,粘连为一条人的生命历程的长线。

所以在本片中,家庭的每个成员生存活动大有差异,但是生活的焦点都是“回家”,大家的生活轨迹便有了交点,也使得后面的故事在延续时,我们更能注意到人物设置地别有用心。

故事以平静的叙事态度真实地记录着现下普通中产阶级家庭的生活,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

杨德昌在谈到叙事结构的时候说:“以往我们看一些大部头的长篇小说,叙事结构都是线性进行的。

我在这部影片里,希望能架设一个立体的、有好多事情同时发生的结构。

”故事的发展应导演之语,并非线性的展开。

电影开始是以弟弟的婚礼来展开的,开始就交代了这场婚礼是在姐姐敏敏和姐夫简南峻的钱财的资助下才举办成功的。

剧情片的叙事技巧

剧情片的叙事技巧

剧情片的叙事技巧剧情片作为一种重要的电影类型,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和复杂的情感关系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叙事技巧是剧情片能够打动人心的关键所在。

本文将探讨剧情片的叙事技巧,从视角、时间结构、角色发展、对话及符号象征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提供对这一类型电影更深入的理解。

视角与叙述者在剧情片中,叙述者的视角直接影响故事传达的信息和情感。

不同的叙述视角能为观众带来不同的体验。

常见的视角包括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全知和第三人称有限。

第一人称视角第一人称视角使观众能直接进入某个角色的内心世界,能够感受到角色的情感波动和心理挣扎。

例如,在电影《房间》中,通过女主角的视角,我们不仅看到了她身处困境的生活状况,还深刻理解了她内心的恐惧与渴望。

这种接近角色内心想法的方式,使得观众对于故事的发展产生更强烈的共鸣。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能够展现多个角色的内心和观点,这种方式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时尤为重要。

例如,《寄生虫》通过多层次的人物描绘,将富人与穷人的生活对比展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不仅能了解主角一家人的挣扎,还能看到反派家庭的生活态度,从而引发思考社会阶级的问题。

第三人称有限视角这种视角限制了信息的传递,只展现特定角色的情感和经历,使得观众只能跟随该角色的发展。

此方法在悬疑片中使用较多,例如,《七宗罪》中的侦探角色,通过其有限的信息展开推理,增强了影片的紧张感。

时间结构与叙事节奏时间结构是剧情片中另一关键叙事技巧。

编剧可以选择线性叙事或非线性叙事来展现故事的发展。

线性叙事线性叙事是按照时间顺序讲述故事,适合于简单明了且易于理解的情节。

如《追风筝的人》便采用了直线推进的方式,让观众随着主角从童年到成年的成长过程,逐步揭开复杂的人际关系与历史背景。

非线性叙事非线性叙事则打破了传统时间顺序,通过闪回、插叙等手法,使故事充满悬念和层次感。

《盗梦空间》便通过梦境层级推动情节,观众需要不断拼凑信息,才能理解整个故事。

在这种情况下,时间本身成为了一种Narrative device(叙事手段),增强了影片的视觉和心理冲击力。

分析电影《大象》的叙事学特征

分析电影《大象》的叙事学特征

分析电影《大象》的叙事学特征一、叙事结构详解整体来看,《大象》主要是由两大类镜头结构而成的:第一类镜头,是阴云密布的天空空镜头,共出现三次,分别在片头字幕处、第55分钟Alex网上订购枪支处、片尾处。

在影片的叙事中,这三个空镜头主要起到两个作用:其一是平衡影片的节奏,起到“标点符号”的作用;其二是用自然气象烘托、隐喻山雨欲来的压迫力和不祥预感。

第二类镜头则是影片的主体部分:几位与事件相关的角色在事件爆发前后的生活片段。

在表现这一部分时,导演避开传统的“单向性线性叙事结构”[1],采用了极具革命性的“多向性板块式叙事结构”。

其“多向性”主要体现在多视角的互相交叉和各板块之间打破时间顺序的非线性组接方式上。

每个人物在其视角范围内的所见都是限知的,这强化了他们的主观性,我们可称之为“多重内聚焦”。

虽然难分主次,但是因为John是一个贯穿影片始终的角色,是事件的经历者和幸存者,且他的视角采用次数最多,所以应被视为“主视角”,相对而言,其他角色的视角则可被视为“次视角”。

以各个角色作为视角主体,构成了大小不一、长短各异的多个板块(大约21个),而这些板块的组接也并未老老实实地按照事件发生先后的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进行,相反,范·桑特把事件的自然进程完全打乱,使各个板块以看似随意的方式互相组接,建构起复杂的、立体的、多向的情节之网,想要理清各板块之间的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将是一个耗时耗心的麻烦工程。

这种凌乱不堪的形式初始会让观众极其不悦,但深入探究,却发现其内部暗含玄机。

导演在各个板块间设置了一些关键性的细节,并通过这些关键细节的“交汇与重叙”把各个板块连接起来,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这些细节的作用就如同建筑装修工作中经常会用到的“异径三通接头”,把各个板块紧凑而严密地连接起来,使其成为一个严丝合缝的整体,这才是范·桑特“多向性板块式叙事结构”的功力和魅力所在。

纵观全片,起到连接作用的关键性细节如下: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虽然本片表象上显得结构凌乱,但在内在机制上,却利用对关键性细节高度精确的“交汇与重叙”,完美地在各个板块之间建立起直观而微妙的联系,直至使整部影片达到齿轮咬合一般的紧凑度和整体感。

非戏剧性电影的叙事策略与特点——以中国电影为例

非戏剧性电影的叙事策略与特点——以中国电影为例

067杨慧敏现大部分电影多以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进行叙事,善于营造戏剧冲突,呈现较强戏剧性。

影片情节紧凑,环环相扣,情节具有张力且能反映出一定的社会现象,具有电影的力量感。

现如今,个人风格与商业影像的融合是电影市场的大势所趋,商业电影大体上呈现出叙事时间小于故事时间的叙事策略,压缩时间使电影叙事节奏更为紧凑。

国内商业片发展势头良好,很多导演凭借精彩的叙事方法占据电影市场,涌现出《我不是药神》《疯狂的石头》《误杀》等优秀影片,而也有一部分影片采取淡化情节、非戏剧性的叙事策略,营造出独特的美学性。

电影史上曾涌现出先锋派电影、诗意电影等实验电影,爱浦斯坦与帕索里尼最早研究并提出了“诗意”电影,他们长期、系统地探讨了这个问题,他们的努力代表了两个可能的方向:一个完全用影像的方式提出了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镜头感”概念;另一个探讨了影像中的语言性。

[1]早期中国部分电影也呈现出很强的诗意化风格,具有淡情节化的叙事特征,如《小城之春》《城南旧事》《神女》《巴山夜雨》等,不刻意强调情节和戏剧冲突,通过一定的叙事策略淡化情节,将生活中的细节融入情节冲突,使影片更具有真实感且能够引起观众共情,营造出独特的美学氛围和意境,影片风格含蓄,情感细腻绵长,具有东方之美。

除此之外,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导演贾樟柯与侯孝贤,他们的电影都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呈现出淡情节化、非戏剧性的叙事化特点,也曾在国际上斩获大奖,备受瞩目。

本文通过对此类型影片进行梳理研究,浅析非戏剧性电影的叙事策略。

一、叙事时间的膨胀(一)以人物内心情感为核,注重细节刻画淡化情节的影片在叙事中多采用缀合式团块结构:部分影片整体上无连贯统一的线索贯穿情节,而是通过几个相互间并无因果联系的故事片段连缀而成的影片文本结构。

影片的各个部分独立存在但又具有统一性,呈现出一种向心性。

[2]影片淡化情节,注重情绪的直抒,“形散神不散”的关键在于以人物内心情感为核心,以人物的情感贯穿,巧妙构筑以心理剖析、情感纠葛为核心的非戏剧化叙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一场景电影的叙事特点
【摘要】单一场景电影,是指故事情节发生在或主要发生在一个场景中的电影,它的整个戏剧化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与结局均在同一个场景中完成。

这种或出于题材限定、或出于人为设置的安排,舍弃了电影场景变换的自由,将所有叙事元素都限定在一个范围内,自然而然地,展开电影化叙事的要求和难度要高于普通电影,具有鲜明的特点和技巧性。

【关键词】单一场景电影;叙事技巧;电影创作
单一场景电影最大的特点首先莫过于其场景的单一性,唯一的场景规定了电影全片的时空位置,构成了一个闭合空间。

这一类影片往往在形式上比较极端,具有强烈的限定性。

例如美国影片《活埋》,全片的叙事完全在一个埋入地下的棺材中进行;影片《狙击电话亭》,整个影片的叙事也被紧紧限定在了一个电话亭的范围中。

这一类的电影受到场景环境本身的限制极大,可以使用的叙事元素相比常规电影而言少之又少,且没有时空转换的自由,推动情节进展的动力更多是来自于内部而非外部。

限制如此之多,单一场景电影要取得成功,在电影化叙事技巧上自然也就要下比常规电影更大的力气,从而形成了其独有的特征。

1 有限元素的叙事
由于场景的限制,单一场景电影中的叙事元素相较于常规电影而言是很少的。

而且相对于可以依靠场景转换不断增加新的叙事元素与契机的常规电影,单一场景影片的叙事可以说是在一个“闭合模
式”之中进行:开篇即被规定可以利用的元素,中途不会有或较少有新的叙事元素加入。

例如,《活埋》(图1)的叙事场景紧紧被规定在一个棺材的范围内,所有的叙事元素都存在于这一个范围内,不会再有新的可以利用的元素加入,创作者只有利用这些有限的元素进行创作。

这种限定性极强的设置,形成了单一场景电影必须通过有限元素进行叙事的鲜明特点,任何叙事元素的出现与存在都必须是符合场景逻辑的。

这一特点给单一场景电影的叙事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不过,这种规定好的“游戏规则”,在限制创作者的同时,也是在另一个方面激发创作者,深度发掘任何具备叙事功用的电影元素,充分调动电影化叙事的一切可能性,在小空间内施展大拳脚。

因此,我们常常能在这一类影片中看到更富有创意和想法的非常规创作
技巧。

2 强烈戏剧化的情节
单一场景电影的叙事发生在一个限定空间之中,场景的单一决定了创作者无法利用时空的自由转换来推动情节的发展,无法通过外界的帮助实现叙事,而只能依靠故事本身的推动力。

这种情况下,剧作的作用就变得极为重要,只有通过环环相扣的戏剧冲突、不断解决又不断形成的悬念、紧凑而有节奏的情节始终牵引着观众的注意力,才可能使观众忽略场景的单调而真正沉浸在叙事之中。

因而,纵览成功的单一场景影片,它们无一例外的以扣人心弦的故事和强烈的戏剧化情节取胜。

此外,单一场景影片受到场景、叙事元素等方面的限制,使得它与戏剧在一定程度上趋近,这也使得这类电影的戏剧化特点更多一些,而其中情节与冲突的戏剧化便是一个显著特征。

3 人性的深度发掘
单一场景影片可以说是对人最为关注的一类创作,在对人性的发掘力度上往往要比常规电影更为深入和典型。

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取决于单一场景影片大都以故事为绝对重心的创作理念,一个能够深深触动观众的故事是单一场景影片取得成功的根本,因而编剧往往更加注重于故事的打磨,注重对人性本质的发掘和思考,以弥补场景丰富性上的缺失。

例如,《127小时》讲述了一个陷于困境的探险者用127小时自救成功的故事,而影片的意义却绝不仅仅在于向观众灌输逃生指南或野外生存技巧,而是在这个由受难到脱难的过程中,通过主人公对自己生活的反思在不断探讨和解读着生命的意义,可以说是一场全景式的127小时的生命洗礼。

与《127小时》的正面和积极态度不同,《立方体》(图2)则通过几人从携手互助求生到互相残杀的过程,触目惊心的揭露了人性恶的一面,其反思力度和角度与获得巨大声誉的小说《蝇王》相类似。

其次,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尤其在电影艺术之中,主题的揭示与画面所呈现的影像情境是分不开的,好的电影作品,总是会将特定的主题和思想通过典型化的场景进行强化和揭示,以达到
“情景交融”的效果。

单一场景影片的场景相对于常规电影的场景而言,往往更为典型和富有意蕴,从而也就更有利于主题的深化和对典型情境中人性的发掘。

例如大量的单一场景影片多选择密闭空间这种极端环境做为叙事场景,封闭逼仄的空间,本身就有一种挤压和放大的作用,从而使人的隐秘内心更容易暴露。

另外,从接受角度而言,单一场景电影给观众营造的观影空间也可以说是封闭的,在整部影片的观看过程中,观众其实是和片中人物一样,居于一个单一的场景之中。

这种带入感极强的观影感受,无疑会拉近观众和人物之间的距离,观众对于人物的情感与命运的体味也会更加深刻。

(图3)
4 风格化的影像
单一场景电影虽风格各异,但因场景限制和主题表达的需要,在影像上也有一定的共同之处,并形成其独特的影像风格。

首先,单一场景电影的取景角度和方式十分丰富。

在单一的场景中要拍出丰富的影像,这就迫使电影创作者尤其是摄影师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场景,选取尽可能多的角度和方式来进行拍摄。

而优秀的单一场景电影,并非完全被动的因场景限制而选择多样化的拍摄手法,而是主动的根据影片情节和情绪的需要,选择合理的处理方式。

例如《十二怒汉》中的几次举手表决,第一次使用全景表现,第二次则使用特写单人逐一表现,后来则采用大特写只拍手而后镜头摇下给人脸的拍摄方式,十分精到的呼应了逐渐高企的戏剧冲突和情绪上的紧张感。

图4 《127小时》:从水杯中取景
随着电影拍摄技术的进步,对单一场景拍摄的技巧也是越来越丰富,如《127小时》中,摄影师竟将拍摄视野放置在一个水杯中(图4),通过水杯拍摄饥渴难耐的主人公,原本小巧的杯口此时无比巨大,对比而言主人公变的渺小和卑微,不但影像效果强烈,镜头的反思意义也极为深刻。

在观影过程中,我们经常会赞叹于导演和摄影师类似的巧妙的镜头设计与安排,这对于在我们自己的影像创作中合理选择拍摄方式方法无疑是有益的。

其次,在单一场景电影之中,广角镜头的使用也是一大特色。

不可否认,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场景限制的结果,因为大量的单一场景电影所选取的场景都不是那么宽敞的内景。

不过,广角镜头同时具有标准镜头无法比拟的艺术效果,因而很多创作者一方面为了取景便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影像效果而有意选择广角拍摄。

一般而言,用广角拍人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会把人拍变形,不过这种效果同时可以极具冲击力的,将处在极端境地或冲突漩涡中的人变异扭曲的心理活动与精神状态展现出来,恰恰迎合了创作者的需要。

因而在许多单一场景影片中,用广角拍人几乎成了一种惯例。

5 场景的多维度利用
场景是任何电影中都必备的元素,不但起到规定演员表演时空、构成叙事环境的作用,电影创作者们还可以通过对场景的精心设计达到提升电影审美水平、创造独特的环境气氛以及助力情感表达的作用。

对场景的设计,“既要具有技术性,运用艺术构思和手段为
影片创造出符合特定要求的鲜明的环境空间形象,又要具备艺术性,达到艺术的真实,起到塑造时空、人物性格、社会特征和时代背景等作用,并为提高影片的审美价值做出贡献”。

而在对场景的利用上,单一场景电影可谓做到了极致。

场景设计的重要性对于单一场景电影的意义不言而喻,因为它承载了使电影获得成功的太多要素。

单一场景电影中的场景利用,大多是多维度的,不但起着规定故事发生场景这样明确说明性的作用,更对电影的情绪营造、主题表达以及推动叙事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单一场景电影中的场景设计要准确的营造这唯一的叙事空间。

单一场景电影在场景设计上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写实的复原,例如《十二怒汉》、《127小时》,要求逼真的场景能够忠实再现环境原貌;另一类则是概念性的创造,即日常生活中没有或不易接触到的场景,如《立方体》、《活埋》,要求场景设计能够充分满足叙事的需要和符合影片的主题需要。

再现和创造环境之外,营造独特的环境氛围,呼应影片主题和情节发展,是单一场景电影场景设计的另一个显著特点。

一切景语皆情语,“场景是传递人物心理情绪的路径,是展露故事内核的舞台,是抒发审美导向的精神家园,所以场景要与所突出的物事的精神本质紧密联系起来,由此来升华影视作品的审美趣味。

”在单一场景电影中,由于叙事元素的缺少,人物的情绪表达和氛围营造,也就更需要环境氛围的烘托和呈现。

例如,在大卫.芬奇指导的影片《颤栗空间》中,逼仄昏暗的密室的设计就将处于弱势地位的母女二人
那种内心的惊惶和无助充分表现了出来,也带给观众无比紧张和压抑的观影感受,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再次,单一场景电影的场景设计,也经常会直接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很多的单一场景电影中,困扰主人公的“对立面”往往就是环境,如《立方体》中,几个人最初面对的最大困境就是如何从“立方体”这个独特环境中逃脱;《127小时》中,主人公则在全片中都在和岩缝这个困住自己的场景做着斗争。

这时的场景做为营造戏剧冲突的一方,往往就像一个演员一样,具有了拟人化的特征。

[责任编辑:杨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