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特异性免疫实验1126
非特异性免疫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过敏毒素(促进炎症)作用;
中和病毒;
免疫粘附作用;
溶解和杀伤细胞;
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干扰素作用于宿主细胞,使之合成抗病毒蛋白、控制病毒蛋白质合成,影响病毒的组装释放,具有广谱抗病毒功能;同时,还有多方面的免疫调节作用。
非特异性免疫
1
生理屏障:皮肤、粘膜、血脑屏障等
2
细胞因素:吞噬细胞、NK细胞等
3
体液因素:补体、干扰素、溶菌酶等
4
炎症
5
一、生理屏障
生理上的屏障结构
皮肤与粘膜
PART ONE
皮肤与粘膜 机械的阻挡和排除作用
健康机体的外表面覆盖着连续完整的皮肤和粘膜结构,其外面的角质层是坚韧的,不可渗透的,组成了阻挡微生物入侵的有膜所分泌的粘液的化学性屏障作用。
机体的机械方式如纤毛运动、咳嗽和喷嚏排除异物;
各种分泌液中的杀菌成分;
眼泪、唾液和尿液的清洗作用;
分泌液中所含化学物质有局部抗菌作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大量正常菌群,通过在表面部位竞争必要的营养物,或者产生如象大肠杆菌素、酸类、脂类等抑制物,而抑制多数具有疾病潜能的细菌或真菌生长。
(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
溶菌酶(lysozyme)
7KD不耐热的碱性蛋白,主要来源于吞噬细胞并可分泌到血清及各种分泌液中,能水解革兰氏阳性菌胞壁肽聚糖而使细胞裂解。
溶菌酶也存在于鸡蛋清和某些细菌中,可提纯并加工制成各种制剂,用于治疗中耳炎、咽喉炎、副鼻窦炎等慢性疾病。
《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教学设计

《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120分钟)一、教学目标:1.了解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基本概念;2.了解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机制和作用;3.掌握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相互关系;4.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和机制(40分钟)a.非特异性免疫的定义和分类;b.非特异性免疫的主要机制:天然免疫和炎症反应;c.天然免疫的特点和机制;d.炎症反应的特点和机制;e.在非特异性免疫中的重要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f.实验:巨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实验。
2.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和机制(40分钟)a.特异性免疫的定义和分类;b.特异性免疫的主要机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c.细胞免疫的特点和机制;d.体液免疫的特点和机制;e.在特异性免疫中的重要细胞:T细胞和B细胞。
3.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相互关系(40分钟)b.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协同作用;c.实验:非特异性免疫对特异性免疫的调节作用。
4.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40分钟)a.实验目的和方法设计;b.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c.实验结论和意义;d.学生讨论和提问。
三、教学流程:1.引入(5分钟)教师简单介绍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基本概念,并引发学生对此话题的思考。
2.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和机制(40分钟)a.教师讲解非特异性免疫的定义和分类;b.教师详细讲解天然免疫和炎症反应的特点和机制;c.教师介绍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d.学生观察巨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实验。
3.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和机制(40分钟)a.教师讲解特异性免疫的定义和分类;b.教师详细讲解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特点和机制;c.教师介绍T细胞和B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
4.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相互关系(40分钟)b.教师介绍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协同作用;c.学生参与实验,探究非特异性免疫对特异性免疫的调节作用。
免疫检验免疫应答之非特异性免疫

参与固有免疫应答得组分
组织屏障:皮肤、粘膜等
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γδT细胞、 NK细胞、B1细胞、肥大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
固有免疫分子:细胞因子、补体、防御素和溶菌酶等
由天花病毒引起得一种流行性特别 强,死亡率特别高得传染病!
天 花
第一节 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得概念
非特异性免疫就是动物在进化过程所形成得阻挡病原 微生物侵入及杀灭、吞噬病原微生物得免疫,就是先天性 得,可以遗传得。
非特异性免疫与生具来,任何动物皆有得,不需预先得 特异刺激,也不就是专对某种微生物起作用,就是种天然抵 抗力。
她由机体得防御屏障、吞噬细胞得吞噬功能、炎症反 应、体液中得补体利于扰素等因素共问作用体现得。
溶菌酶作用
溶菌酶使细菌溶解 皮皮肤肤分和呼泌黏吸物道膜第得黏对二膜杀道病防上菌菌线得作得纤用阻毛挡清作扫异用物 属属哪哪属种种哪免免种疫疫免??疫?
人体得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
(组织屏障作用)
皮肤和黏膜屏障 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
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
(吞噬细胞、NK细胞) (免疫分子)
吞噬细胞、NK细胞吞 噬和杀死病原体
溶菌酶等使细菌溶解
•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 特点:人人生来就有,不具特异性,而就是对多种 病原体都有一定得防御作用。
固有免疫得特点
1、 先天固有,可稳定遗传; 2、 免疫作用广泛,无特异性; 3、 初次与抗原接触即能发挥效应,但无免疫记忆性; 4、 固有免疫就是适应性免疫应答得始动者 可调控或影响适应性免疫应答得类型和强度; 适应性免疫应答得维持及其效应得发挥也必须有固有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初中生物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思考
对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理解,有 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人体免疫系统的复杂性 和重要性。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和配合,共 同维护着人体的健康。此外,对于特异性免 疫的机制,我们还需进一步探讨其在疫苗研 发和疾病治疗等方面的应用。
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相关知识
要点一
总结
要点二
思考
通过学习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相关知识,我们可 以更好地理解人体抵抗疾病的过程,从而在实际生活中采 取更科学、有效的预防和保健措施。例如,保持良好的个 人卫生习惯、合理饮食和锻炼等,都可以增强人体的非特 异性免疫能力;同时,根据疾病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疫苗接 种,也是特异性免疫在预防疾病中的重要应用。
VS
免疫记忆
人体在感染某些病原体后,会产生免疫记 忆,即在未来再次接触该病原体时,特异 性免疫系统能够更快地产生抗体并清除病 原体。同时,非特异性免疫系统也能够更 快地启动防御机制,从而更有效地抵御病 原体的入侵。
05
总结与思考
对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理解与思考
总结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是人体免疫系统 的两大组成部分,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 和作用机制。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体天然的防 御机制,对所有病原体都有一定的抵抗力; 而特异性免疫则是人们在遇到特定病原体后 才会发展出的,具有高度特异性。
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具有高度的针对性,能够针对特定病原体产生记忆细胞,并在再次接触时迅 速反应,有效预防或控制感染。对于某些传染病,特异性免疫的建立是治愈疾病的关键
。
04
实例分析
非特异性免疫的实例
01
02
03
皮肤屏障
皮肤作为人体的第一道防 线,能够阻挡大部分病原 体侵入,属于非特异性免 疫。
《非特异性免疫实验》课件

自然杀伤细胞
01
无需抗原预先致敏,即可直接杀 伤某些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
02
在抗感染、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中 发挥重要作用。
固有免疫细胞因子
白细胞介素-1、-6、-8、-12等
具有调节免疫应答、激活T细胞和B细胞等作用。
肿瘤坏死因子
具有杀伤肿瘤细胞和免疫调节功能。
补体系统
由一系列蛋白质组成,能够通过酶促 反应激活,对病原体进行溶解和吞噬 。
详细描述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之间存在相互调节和协同作用。例如,非特异性免 疫细胞可以调节特异性免疫细胞的分化、活化等过程,而特异性免疫细胞也可以影响非特异性免疫细 胞的应答。这种相互作用对理解机体免疫应答的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非特异性免疫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总结词
非特异性免疫在疾病治疗中具有广阔的 应用前景,为开发新型治疗方法提供了 新的思路。
VS
详细描述
基于对非特异性免疫机制的深入理解,研 究者们正在探索利用非特异性免疫治疗各 种疾病的方法。例如,利用非特异性免疫 细胞治疗肿瘤、调节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这些研究为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有望在未来实现临床转化。
THANKS
[ 感谢观看 ]
非特异性免疫能够限制感染的扩散, 减少病原体对机体的损害,为特异性 免疫的发挥提供良好的条件。
非特异性免疫的分类
01
02
03
皮肤黏膜屏障
包括皮肤和黏膜两道屏障 ,能够阻挡病原体的侵入 ,是机体最外层的物理屏 障。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
如溶菌酶、补体等,能够 杀灭或抑制病原体的生长 和繁殖。
吞噬细胞
包括中性粒细胞、巨噬细 胞等,能够吞噬、消化和 清除被感染的细胞和病原 体。
微生物学教材第二节非特异性免疫

对某些病原体防御效果有限
非特异性免疫虽然具有一定的防御作用,但对 于某些病原体,如某些细菌和病毒,其防御效 果有限,无法完全阻止感染的发生。
非特异性免疫的防御机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如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对肿瘤细胞的识 别和杀伤能力有限。
非特异性免疫的防御机制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 发挥作用,对于快速感染的病原体,如流感病 毒等,其防御效果有限。
可能引发异常免疫反应
非特异性免疫在防御病原体入侵的同时,也可能引发异常的免疫反应,如 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疾病等。
过敏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物质过度敏感,产生过度的免疫反应,导致组织 损伤和功能障碍。
自身免疫疾病是指机体对自身组织产生免疫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和功能障 碍。
THANKS
感谢观看
05
非特异性免疫的局限性
对某些病原体无能为力
某些病原体具有特殊的生物学 特性,如病毒变异速度快,细 菌的抗药性等,使得非特异性
免疫无法有效防御。
某些病原体能够逃避免疫系 统的识别和攻击,如寄生虫、 真菌等,使得非特异性免疫
无法发挥作用。
某些病原体感染后,会诱导机 体产生免疫抑制,使得免疫系 统无法发挥正常的防御功能。
微生物学教材第二节非特 异性免疫
• 非特异性免疫的定义和特点 • 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 • 非特异性免疫的功能 • 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关系 • 非特异性免疫的局限性
01
非特异性免疫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
定义
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 中逐渐形成的防御机制,它不针对特 定病原体,而是对所有病原体都具有 一定抵抗力。
04
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关系
协同作用
• 协同作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 性免疫在抵御病原体入侵时,可 以相互配合,共同发挥防御作用。 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对所有病原 体都具有的基本防御能力,而特 异性免疫则针对特定病原体产生 特定的防御机制。两者协同作用, 可以更有效地抵抗病原体的侵害。
1126例病人血浆D-二聚体检测结果分析及临床应用

1126例病人血浆D-二聚体检测结果分析及临床应用黄麦华;王中东【摘要】目的探讨定量检测血浆D-二聚体(DD)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及静脉栓塞疾病(VTE)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使用sysmexCA7000全自动凝血仪采用免疫比浊法对1126例来自不同科室的住院可疑病人和66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定量检测并统计分析.结果不同科室收治的可疑病人根据其病情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阳性率不同,其检测值与健康组之间比较均有不同的差异(P<0.05).ICU 组:阳性率81%,检测值(851.8±206.6) ng/ml;普外科组:阳性率62%,检测值(433.6±131.4)ng/ml;呼吸内科:阳性率49%,检测值(279.1±92.3)ng/ml;血液内科:阳性率51%,检测值(341.7±102.5)ng/ml;急诊科:阳性率40%,检测值(258.9±91.7)ng/ml.其检测值与健康正常人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的检测对于临床评价DIC,VTE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期刊名称】《泰山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2)011【总页数】3页(P844-846)【关键词】D-二聚体;DIC;VTE;临床应用【作者】黄麦华;王中东【作者单位】泰山医学院附属泰山医院检验科,山东泰安271000;山东省泰山疗养院,山东泰安27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近年来,D-二聚体作为体内交联纤维蛋白水解的标志性产物,其临床诊断价值已得到临床普遍认同,它以高度的敏感性和阴性预示能力,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静脉血栓(VTE)特别是肺栓塞(PE)、深静脉血栓(DVT)的诊疗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我们对我院ICU科(DIC病人为主)、普外科(DVT为主)、呼吸内科(PE为主)、血液内科(DIC、重症白血病病人为主)、急诊科(DIC、PE、DVT)的住院病人,参考CLSIH59-P指南和临床症状对可疑病人进行了D-二聚体的定量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现将结果统计如下。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PPT课件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在协同作用下,能够更有效地对 抗疾病,保护人体健康。例如,当特异性免疫系统识别并攻 击某种病原体时,非特异性免疫系统也会加强其防御作用, 共同消灭病原体。
05
CATALOGUE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实例分析
非特异性免疫的实例
皮肤屏障
皮肤作为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能够阻挡大部分病原体侵入。
启动免疫应答。
产生抗体
特异性免疫系统能够产生针对特定 病原体的抗体,这些抗体能够与病 原体结合,从而帮助消灭病原体或 调节免疫反应。
适应性更强
特异性免疫系统能够根据不同的病 原体调整自身的反应,以更有效地 对抗不同的疾病。
两者共同维护人体健康
相互补充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在人体内相互补充,共同维护人 体健康。非特异性免疫是第一道防线,能够快速反应并阻止 病原体入侵;特异性免疫则能够针对特定病原体进行更精确 的防御。
02
CATALOGUE
特异性免疫
概念定义
总结词
特异性免疫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高度特异性和记忆性,能够针对特定病原体产生持久免疫应 答。
详细描述
特异性免疫是由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通过识别并清除被病原体侵染的细胞或病原体本身,以 消除感染并保护人体健康。与非特异性免疫不同,特异性免疫具有针对性和记忆性,能够针对曾经接触过的病原 体产生快速且持久的免疫应答。
吞噬细胞
吞噬细胞包括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等,能够吞噬、消化和清除被感染的 细胞和病原体。
特点与功能
特点
非特异性免疫具有广谱性先天性、快速反应性和自我稳定性等特点,是机体 抵御病原体侵袭的重要防线。
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五、T淋巴细胞转化实验
T细胞受到特异性抗原或非特异性丝裂
原刺激时,可发生转化。
特异性抗原
非特异性丝裂原:PHA、ConA等。
正常人淋巴细胞受到PHA刺激后,其转
化率为60-80%。
15
转化细胞形态特征
细胞体积:增大
细胞核
大小:增大
染色质:疏松
核仁:清晰 有丝分裂:+/-
5
1、实验室准备: (1) 带菌平板的准备:处理好溶壁微 球菌加入琼脂内,到平板,冷凝备用。 (2)每平板打4个小孔,如图。
4
1
3
2
6
2、同学们操作步骤:
清水漱口 将唾液涂于空平板中 用吸管吸出,按下图滴入孔内 37℃过夜
明天上午测量溶菌环的直径,记录分析
7
4
1
PBS 阴性对照
3
2
鸡蛋清 阳性对照
12
T淋巴细胞玫瑰花环
左:(甲紫染色,800×):可见2个被绵羊红细胞包围而形成玫瑰环的T淋巴细胞; 右:(吖啶橙染色):图中可见3个染成橙黄色荧光的T淋巴细胞被绵羊红细胞所包围。 13
实验结果
凡能结合三个以上绵羊红细胞者为
玫瑰花形成阳性细胞。
正常人的花环形成率50-70%,大致
可以代表周围血中T细胞的百分数。
4
二、溶菌酶试验
溶菌酶是正常体液与分泌液中所含的一种低分子量 的碱性蛋白质,主要来源于巨噬细胞,是天然免疫 中一种重要的体液杀菌成分。
肽聚糖是细菌细胞壁中的重要成分,溶菌酶能够水 解肽聚糖从而使细菌溶解。 细 革兰氏阳性:溶解 菌 革兰氏阴性:肽聚糖外面有一层脂多糖和脂蛋 白,一般情况下不受溶菌酶的影响。
3,4加入唾液标本
8
三、补体溶血实验
原理:补体经过经典 途径激活后产生溶解 细胞等作用。
RBC(Ag) + 溶血素(Ab) + 补体 RBC溶解
9
方法
管号
2%RBC (Ag) 0.25
溶血素 (Ab) 0.25
补体 0.25
生理盐水 0.25
结果
1
2
3 4
0.25
0.25 0.25
0.25
一、非特异性免疫
1.
2. 3.
吞噬作用
溶菌酶实验
示教
1个平板/组
补体传统途径激活实验——溶血实验 1份/组
示教 示教
二、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测定 1、E玫瑰花环实验 2、淋巴母细胞转化实验
一、吞噬细胞及吞噬作用
吞噬作用是指白细胞游出到炎症灶,吞噬 病原体以及组织碎片的过程。 完成此功能的吞噬细胞主要有两种,其吞 噬异物的过程基本相同,但其结构和化学 成分则有所不同。
-------
---0.25 ----
0.5
0.5 0.75
10
结果与判断
红细胞溶解,液体变为红色透明(+) 不溶解,液体均匀浑浊或有少量红细胞沉 于管底(-)
11
四、E玫瑰花环形成实验
实验原理
T细胞表面标志CD2,即绵羊红细胞受体 绵羊红细胞表面CD58可与CD2结合 可用于T细胞的计数与分离
细胞浆
着色 空泡或伪足
16Hale Waihona Puke 1718
中性粒细胞 巨噬细胞
2
实验方法: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
金黄色葡萄球菌1-2ml,注入小白鼠腹腔内
5小时后,解剖,腹腔液涂片,染色
观察小吞噬细胞吞噬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现象
3
实验方法: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10%鸡红细胞悬液注入小白鼠腹腔内
分别于1,6,24小时抽取腹腔液涂片,染色
观察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