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有关中国近现代史的论文
国内外急救事业的发展与急救护理

国内外急救事业的发展与急救护理一、引言急救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服务,旨在在紧急情况下提供迅速的治疗和护理,以保护生命和减轻伤痛。
本文将探讨国内外急救事业的发展趋势以及急救护理的重要性。
二、国内急救事业的发展1. 急救体系建设国内急救体系的建设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完善。
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覆盖城乡的急救网络,包括急救中心、急救车辆和急救人员。
政府对急救事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急救设施和设备的投入也有所增加。
2. 急救法律法规为了规范急救行为并保护急救人员的权益,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急救法律法规。
例如,202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救法》明确了急救的基本原则、义务和责任。
3. 急救技术和设备国内急救技术和设备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发展。
包括心肺复苏、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和紧急救护药物等,这些技术和设备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急救的效果和成功率。
三、国外急救事业的发展1. 急救体系建设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急救体系。
例如,美国的急救体系包括急救中心、急救车辆和急救人员。
这些体系相互配合,能够快速响应并提供高质量的急救服务。
2. 急救培训和教育国外急救事业注重急救培训和教育,以提高公众对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不少国家提供急救课程和认证,鼓励更多的人参预到急救工作中。
3. 科技应用国外急救事业借助科技的力量不断发展。
例如,一些国家利用智能手机应用程序提供急救指导和定位服务,匡助普通民众在紧急情况下提供及时的急救。
四、急救护理的重要性1. 保护生命急救护理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采取措施,保护患者的生命。
例如,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可以拯救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命。
2. 减轻伤痛急救护理还能够减轻患者的伤痛。
及时的止血、缝合伤口等处理可以防止伤口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3. 提供心理支持急救护理人员在处理紧急情况时还能够提供心理支持,匡助患者和家属缓解紧张和恐怖情绪。
五、结论国内外急救事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发展,急救护理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广泛认可。
国内外急救事业的发展与急救护理

国内外急救事业的发展与急救护理急救是一项关乎生命安全的重要事业,它的发展与急救护理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国内外两个方面探讨急救事业的发展以及急救护理的重要性。
一、国内急救事业的发展1. 急救体系建设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急救事业的发展,加大了急救体系的建设力度。
各级医疗机构纷纷设立急救科室,并加强急救设备的配置,提高急救能力。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急救人员的培训和队伍建设,提高了急救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2. 急救法律法规为了规范急救行为,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急救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救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明确了急救的责任主体、急救的基本原则和程序等,为急救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
3. 急救技术的进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急救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例如,心肺复苏术、自动体外除颤器等先进设备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同时,远程医疗技术的发展,使得急救知识和技能能够迅速传递和应用,为急救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支持。
二、国外急救事业的发展1. 急救体系建设在国外,各个发达国家对急救事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视。
他们建立了完善的急救体系,包括急救中心、急救车队、急救设备等。
这些体系相互配合,形成为了一个高效的急救网络,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为患者提供急救服务。
2. 急救护理的专业化国外的急救护理非常专业化,他们有专门的急救护理人员,能够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急救护理。
这些护理人员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核,具备了丰富的急救知识和技能,能够有效地进行急救操作。
3. 急救科研的创新国外的急救科研非常活跃,他们不断进行急救技术的研究和创新。
例如,心肺复苏技术、溶栓技术等都是国外急救科研的重要成果。
这些创新的技术不仅提高了急救的成功率,还为急救护理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三、急救护理的重要性1. 保障生命安全急救护理是在紧急情况下对病患进行的护理,能够迅速有效地控制病情,减轻病患的痛苦,保障生命安全。
急救护理人员能够通过适当的急救操作,阻挠病情进一步恶化,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
国内外急救事业的发展与急救护理

国内外急救事业的发展与急救护理一、引言急救事业是指在突发疾病、意外伤害等紧急情况下,为患者提供紧急治疗和护理的专业服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急救事业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发展。
本文将从国内外急救事业的发展现状、急救护理的重要性以及相关政策和标准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国内急救事业的发展1. 急救事业的历史回顾国内急救事业起步较晚,最早的急救站设立于上世纪80年代。
随着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和急救意识的提高,急救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目前,国内急救系统包括急救中心、急救车辆、急救人员和急救设备等。
2. 急救体系的建设国内急救体系的建设主要包括急救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急救设施的建设和急救人员的培训等方面。
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标准,加强了急救体系的建设。
同时,各地也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急救技术和经验,提升急救服务的水平。
3. 急救设备和技术的进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急救设备和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目前,国内急救设备包括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呼吸机等。
同时,国内也推广了一些先进的急救技术,如心肺复苏、止血和骨折固定等。
4. 急救人员的培训和素质提升急救人员是急救事业的核心力量,他们的培训和素质提升对于提高急救服务的质量至关重要。
国内各级医院和急救中心开展了急救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了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应急能力。
三、国外急救事业的发展1. 发达国家的急救事业发达国家对急救事业的发展非常重视,建立了完善的急救体系和制定了严格的急救标准。
例如,美国的急救系统由急救中心、急救车辆和急救人员组成,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为患者提供紧急救治。
2. 急救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国外急救事业注重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不断推出新的急救设备和技术。
例如,无人机送急救药品和设备到事故现场,大大缩短了救援时间。
另外,一些国外医院也开展了远程急救服务,通过视频通话和远程监控为患者提供急救指导。
四、急救护理的重要性1. 急救护理的定义和目标急救护理是指在急救过程中为患者提供的紧急护理服务。
国内外急救事业的发展与急救护理

国内外急救事业的发展与急救护理一、引言急救护理是一项关键的医疗服务,旨在提供迅速和有效的医疗援助,以挽救生命和减轻病情。
随着人口增长、交通事故和疾病的增加,急救事业的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国内外急救事业的发展趋势、急救护理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技术和培训。
二、国内急救事业的发展1. 急救体系建设国内急救事业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各级医疗机构和政府部门积极推动急救体系的建设,包括急救中心的设立、急救车辆的配备和急救网络的建立。
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急救的响应速度和质量,减少因延误而导致的伤亡。
2. 急救技术的进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内急救技术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例如,心肺复苏技术、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广泛应用以及远程医疗技术的发展,都使急救护理更加高效和准确。
此外,应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也为急救事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3. 急救人员的培训与专业化国内急救人员的培训和专业化水平逐渐提高。
急救护士和急救医生的培训课程不断完善,培训内容包括基本的急救技能、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等。
此外,一些地区还设立了急救专业学院,为急救人员提供更系统和专业化的培训。
三、国外急救事业的发展1. 急救体系的成熟许多发达国家拥有成熟的急救体系,包括完善的急救网络、快速响应的急救车队和高效的急救中心。
这些体系的建立使得急救护理能够覆盖更广泛的地区,提供更及时和有效的医疗援助。
2. 急救技术的先进国外急救事业注重科技创新,不断引入先进的急救技术。
例如,无人机送药、远程医疗和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技术的应用,使得急救护理更加精准和高效。
此外,一些国家还开展了急救研究,推动急救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创新。
3. 急救护理的社会参与国外急救事业注重公众参与和社会支持。
通过普及急救知识、提供急救培训和设立急救热线等方式,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急救行动,提高整个社会的急救意识和应急能力。
四、急救护理的重要性1. 挽救生命急救护理的核心目标是挽救生命。
国内外急救事业的发展与急救护理 (2)

国内外急救事业的发展与急救护理急救事业是一项关乎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事业,其发展与急救护理的提升对于救治病患、减少伤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国内外两个方面探讨急救事业的发展以及急救护理的关键要素。
一、国内急救事业的发展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急救事业的发展,加大了对急救设施和人员的投入。
首先,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统一的急救电话号码“120”,方便民众在紧急情况下寻求匡助。
其次,政府加大了对急救车辆和设备的投入,提高了急救的救援能力。
此外,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规范了急救事业的运行和管理。
急救护理作为急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份,也得到了积极的发展。
首先,急救护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得到了加强,提高了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
其次,急救护理设施和设备的更新换代,使得急救护理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此外,急救护理的理念也在不断更新,注重人性化护理和心理支持,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二、国外急救事业的发展在国外,急救事业的发展水平也不断提高。
以美国为例,其急救系统相对完善,急救设施和人员的配置较高。
美国的急救服务覆盖范围广泛,包括急救车辆、急诊科室、急救中心等。
此外,美国还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急救培训体系,包括基础生命支持(BLS)和高级生命支持(ALS)等培训课程,提高了急救人员的专业能力。
其他国家如英国、加拿大等也在急救事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这些国家注重急救系统的整合和协作,通过建立统一的指导方针和标准,提高了急救护理的效率和质量。
此外,各国还积极推广公众急救培训,提高了普通民众的急救意识和技能,使得更多人能够及时提供急救援助。
三、急救护理的关键要素急救护理的质量和效果受到多个关键要素的影响。
首先,急救护理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是决定急救效果的重要因素。
他们需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敏锐的判断能力,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
其次,急救设施和设备的现代化程度对急救护理的质量有着直接影响。
急救:中西医结合大有作为

急救:中西医结合大有作为2005-01-24 网友评论: 0 条点击: 3965 进入论坛/html/new2008/2007/n9/20050124000000181.html当我们刚刚跨进21世纪的大门,人们还在情不自禁地回望过去的风雨历程时,从事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同道们,却以科学工作者严谨的理性思维,踏在中国传统医学厚实的土地上,吸取现代科技进步成果的营养,向着现代化方向迈出新步伐。
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在新世纪是大有作为的。
心肺复苏是现代急救医学的核心科学现代心肺复苏(CPR)医学是急救医学泰斗彼得·沙法为首的科学家们在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其实我国早在公元2世纪东汉时期,就有类似口对口吹气和胸外心脏挤压方法的记载。
如《急救奇病方》中载有“自缢急救的治法:先徐徐抱解其绳,不得截断,上下要被卧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
一人摩将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用人对口以气灌之,其活更快。
”从这些文字中,明确地提出了胸外心脏挤压、牵臂式人工呼吸乃至口对口吹气法、挤压与吹气的联合应用。
现代CPR以吹气和胸外心脏挤压为核心。
它在社会上大层面普及所取得的成绩,可以说是20世纪医学走出医院、走上社会最为成功的杰作。
如2亿多人口的美国,在世纪末CPR 普及已达7000万人次。
它阻止了不少不该到来的死亡,挽救了无数猝死的病人,应该说,没有比抢救心脏性猝死更为紧迫的急诊急救。
而我们的医界先辈,早在1700 多年前,就已有这样符合现代CPR基本内容的记载。
掩卷沉思,我们医学理论体系的树立和实践操作的规范等方面存在着种种缺陷,致使千年以前早已起步的急救医学CPR落在了后面,但由此也可以看到中国的传统医学对急症决不是“弱项”。
现在中西医结合急救事业已在逐步走向成熟。
新的千年,CPR在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上必将发挥优势。
我们在心肺脑复苏上应有大手笔无论是危重急症尤其是心脑急症,还是意外伤害突发事件,病人在现场最为严重的情况是呼吸循环的骤停即心脏猝死。
国内外急救事业的发展与急救护理

国内外急救事业的发展与急救护理一、引言急救事业是一项关乎生命安全的重要工作,它涉及到对突发疾病、意外伤害等急危重症状的紧急救治和护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国内外急救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本文将从国内外两个方面探讨急救事业的发展与急救护理。
二、国内急救事业的发展1. 急救法律法规的完善随着国家对急救事业的重视,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急救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等,为急救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2. 急救设施的建设国内各级医疗机构纷纷加大对急救设施的投入,建立了一批现代化的急救中心、急救车队等。
同时,智能化急救设备的引入,如自动体外除颤仪、智能监护仪等,大大提高了急救效率和护理质量。
3. 急救人材的培养为了满足急救事业的需求,国内各级医学院校纷纷开设急救专业,并开展急救技能培训。
此外,还组织了一系列的急救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和应急能力。
4. 急救服务的覆盖面扩大国内急救服务的覆盖面越来越广,城市、乡村、高速公路等各个场所都设有急救站点和急救箱,方便人们在紧急情况下及时获得救治。
三、国内急救护理的发展1. 专业化护理团队的建立急救护理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工作,近年来,国内各级医疗机构纷纷成立了急救护理团队,由急救专业护士组成,为急救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
2. 护理技术的创新国内护理界不断推陈出新,开展了一系列的急救护理技术研究。
例如,采用微创技术进行急救手术,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效果;应用远程医疗技术,实现了急救护理的远程指导和监控。
3. 护理质量的提升急救护理质量的提升是国内急救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各级医疗机构加强了对急救护理的质量管理,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质量评估体系,提高了护理服务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四、国外急救事业的发展1. 先进的急救技术许多发达国家在急救技术方面处于率先地位。
例如,美国的急救医学发展非常迅速,应用了许多先进的技术设备,如机械胸外按压器、无创呼吸机等,大大提高了急救效果。
国内外急救事业的发展与急救护理

国内外急救事业的发展与急救护理一、引言急救护理是一项关乎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事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急救事业在国内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将从国内外两个层面探讨急救事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急救护理的相关内容。
二、国内急救事业的发展1. 急救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国内急救事业的发展始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我国开始制定急救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救法》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相关法规也得到了不断完善和修订,为急救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规范。
2. 急救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国内急救体系的建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覆盖城乡、多层次的急救体系,包括120急救系统、急救中心、急救站点等。
这些机构的建立提高了急救的效率和覆盖范围,为广大民众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急救服务。
3. 急救技术的进步与创新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国内急救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目前,我国已经掌握了包括心肺复苏、自动体外除颤器等在内的一系列急救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急救成功率和生存率。
4. 急救人才的培养与队伍建设国内急救人才的培养与队伍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各级医疗机构纷纷设立急救科室,培养急救医生和护士,同时还有大量的急救志愿者参与到急救工作中。
这些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建设为急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支持。
三、国外急救事业的发展1. 急救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国外急救事业的发展比我国要早,各国普遍建立了完善的急救制度。
例如,美国的911急救系统、欧洲的112急救系统等。
这些系统通过统一的电话号码和专业的急救人员,为民众提供了全天候的急救服务。
2. 急救技术的引进与应用国外急救技术的引进与应用也非常先进。
各国普遍推广心肺复苏、自动体外除颤器等急救技术,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
例如,瑞典的“心脏旅馆”项目,将自动体外除颤器放置在公共场所,提高了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
3. 急救培训与普及国外普遍重视急救培训与普及工作,通过开展急救培训课程和宣传活动,提高了公众的急救意识和应急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求有关中国近现代史的论文..... 在线急等...悬赏分:10 |解决时间:2007-6-26 14:51 |提问者:hankuiooo最佳答案论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处于过渡时代。
从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独立)并向殖民地演化,这是个向下沉沦的过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并向资本主义演化,这是个向上发展的过程。
两个过程相互矛盾,又相互连结、相互制约,没有国家的独立,就不能保证社会的真正进步,而没有社会的进步,则无法赢得国家的真正独立。
阻止帝国主义灭亡中国和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力量在于人民,在于人民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反侵略反压迫的英勇斗争。
反抗英国鸦片侵略和反抗英法联军侵略的两次民族战争,反抗清朝统治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就是这种人民的伟大斗争。
洋务运动不属于人民的反抗运动。
它的历史地位、历史作用决不能和人民的伟大斗争相提并论。
不过,从另一方面看,在洋务运动和人民斗争之间,又存在着曲折的联系,洋务运动可以说是民族战争和农民战争的副产品。
封建统治阶级中一部分有识之士,被民族战争的炮火所惊醒,探索战争胜败的因由,利用农民战争所造成的新局势,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缓慢地逐步朝资本主义方向挪动,在暗地里或客观上为中国的独立和进步积累着物质力量,因此,不能以其不属于人民的反抗运动而完全抹煞。
从林则徐、魏源的引进洋炮、仿造战船、“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到冯桂芬、李鸿章的“采西学”、"制洋器”、“师其所长,夺其所恃”,一脉相承,明显地表现出他们在民族战争炮火的洗礼下,为抵御外侮而不惜“以夷变夏”的清醒的认识。
向当时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学习,是近代中国争取独立和谋求进步的根本道路。
在19世纪60年代,曾经一度出现过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另一种可能的前景,那就是经过农民战争摧毁清朝统治。
太平天国取得全国性胜利后,推行由洪仁牙设计的、全面向西方学习的《资政新篇》的方案。
这种前景也许比日本的明治维新更加光辉夺目。
但是,太平天国毕竟是失败了,可能没有成为现实,灿烂的前景只不过是某些历史学家们一厢情愿的假设.严峻的历史事实却是:农民战争打乱了封建统治秩序,打翻了一批腐朽的旧权贵,打破了清朝“太阿从不下移”的祖宗“家法”,但没有把清朝推翻,只是造成一种局势,使李鸿章等人能够依靠镇压农民战争而崭露头角,成为新权贵;这些新权贵凭借手中所掌握的有限权柄,在太平天国的废墟上,把林则徐、魏源等人开其端绪的学习西方的主张着手付诸实施,并扩展开来,持续达数十年之久,形成了一个“图富强”的洋务运动。
对于李鸿章等人来说,镇压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自然是罪恶滔天;但镇压之后,他们不是全面倒退,而是有所进取,为国家富强而向西方学习,为学习西方而对当时的封建顽固势力进行斗争,他们的所作所为,至少在客观上导致了资本主义幼芽的出土。
因此,洋务运动表现了中国社会进步的不可逆转的趋势,曲折地反映了农民战争的伟大历史作用。
清朝二百年极端专制主义的封建统治和闭关锁国的反动政策,严重地阻得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戕害了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以至历史进入了近代却还没有诞生资产阶级。
向西方学习的任务,在始初阶段便不得不由地主阶级的开明派来承担。
洋务运动既然是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的运动,也就不能不具有封建保守的性质。
后来被概括为’中学为体,酉学为用”的口号,恰当地体现了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封建主义是地主阶级安身立命的根基。
洋务派并没有破毁这个根基的意愿,而只是想在这个根基上嫁接点资本主义,本意甚至还在于强化这个根基。
要求地主阶级不去维护封建制度乃至具有反封建思想,那是根本不切情理的。
作为地主阶级,企图在封建根基上嫁接点资本主义,还应该说是一种进步的倾向,开明的表现。
因此,“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在向西方学习的始初阶段仍有其积极意义。
“中学为体”,历来如此,没有人反对,也没有人提出异议,并不需要特别强调或者着力捍卫,洋务派揭橥“中学为体”,无非企图表明他们不是离经叛道。
“西学为用’则是具有实践意义的新思想,它针对封建顽固派妄自尊大、拒绝一切外来新知识的昏庸和愚昧,因而强调必须向西方学习。
如果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便不难看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开始时的着眼点在于提倡和保护引进西学,只是到了后来,当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改变封建专制主义、实行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的时候,这个口号才具有抵制维新的反动性。
洋务运动从发生、发展到政治上破产的过程,大体上反映了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认识由浅入深的过程。
堂堂天朝“受制于小夷”,是对外战争失败的结果,因此,首先引起人们注意并提到日程上来的,是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以及与军事相联系的科学技术。
洋务派大办造船、制炮等新式军事工业,开始改变了中国军队专恃刀矛舟楫等原始武器的落后状况,井培育了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和科技人材。
随后,洋务派进一步认识到经济力量是军事力量的基础,“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学习西方的经济设施被提上了日程。
开矿藏、办工厂、架电线、修铁路,古老的中国出现了第一批大型的新式工矿交通企业,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也开始逐渐成长起来。
再后,当人们认识到西方的经济设施必须有相应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才能获得成效的时候,也就是资产阶级在政治上逐渐成熟的时候,洋务运动也就濒临政治上破产之日了。
洋务派的实践证明,资本主义之苗是不能在封建主义根基之上茁壮成长的,不是苗的枯萎便是根基的破裂,而这一点,却是封建性十分浓厚的洋务派所始终无法理解的。
事与愿违,恰好说明洋务运动在这方面的客观进步作用。
洋务派不仅封建性十分浓厚,而且对外往往具有很大的妥协性,这是他们的阶级属性所决定的。
他们作为地主阶级开明派的代表,力量非常软弱。
和广大人民处于对立地位,是他们本身软弱无力的根源。
上有深恐大权旁落的专制朝廷的压力,下有盘根错节的封建顽固势力的牵制,洋务运动声势不小,成效甚微。
李鸿章对比明治维新说;“日本盖自其君主持,而臣民一心并力,则财与才日生而不穷。
中土则一、二外臣持之,朝议夕迁,早作晚辗,固不敢量其所终极也。
’所以中国“有贝之财,无贝之才,不独远逊西洋,抑实不如日本”1。
在中外力量对比日益悬殊的严峻形势下,李鸿章虽然企图勉力支撑,挽回颓势,但他鉴于朝廷内外阻力重重,所以缺乏信心,甚至感到前途茫茫,危机四伏,把当时的中国描述为“敝絮塞滑舟,腐木支大厦,稍一倾覆,遂不可知’的惨象,发出了“东西各国日益强盛,中土一无足恃”的悲鸣。
软弱必然产生妥协.每当帝国主义肆意欺凌的时候,千方百计地避免和外国兵戎相见,成为李鸿章外交政策的特色,并因此招来“卖国贼”的恶谥。
但是,妥协避战和图强御侮并不是绝对互相排斥的.避战属于外交,图强属于内政,两者并不完全是一码事。
洋务运动属于内政范围,积极加强国防建设,增强军事实力,努力从事经济建设,谋求保护利权,都很明显地具有图强御侮的意义。
至于成效大小,则受着主客观各种条件的制约,不能单纯以成败评论是非功过。
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的失败,岂可归咎于洋务运动的兴办?从洋务派到资产阶级维新派以至资产阶级革命派,都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即所谓“患之有无,不在外而在内”,以为只要国家富强了,外患就自然可以消除,并因自身的软弱而不敢正面反对帝国主义。
同盟会的〈对外宣言〉公开声明:“所有中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所有外人之既得权利,一体保护”(《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一二,第3页)。
这不正是承认一切不平等条约、承认列强在华侵略特权吗?明白这一点,对李鸿章所说的“各国条约已定,断难更改”、“居今日而日攘夷,日驱逐出境”,纯属“虚妄之论”,也就可以理解了。
怎么能用资产阶级革命派尚且不能达到的高度去要求洋务派呢?洋务运动时期尚处于世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欧美列强还没有完全操纵中国的财政经济命脉和军事政治力量,中国的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也还没有形成.因此,把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定性为“买办官僚”,把洋务运动期间兴办的“官督商办”企业定性为“官僚资本”,都是需要重新进行深入研究的。
至于引用甲午战争以后的某些材料来证明洋务运动的买办性,井由此肯定它是一个反动的、卖国的运动,那就更加难以令人首肯了。
甲午战争以前,几乎所有进步人士都支持和拥护洋务运动,即使有所批评,也属于条陈和建议的性质,其目的是希望洋务运动搞得更好一些,而反对洋务运动的大都是封建顽固派.甲午战争期间,系军事、外交大权于一身的李鸿章怯战求和,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从而声名狼藉.但甲午战争以后,维新派首领康有为等虽然反对李鸿章,却不反对张之洞,革命振首领孙中山等则直到1900年还对李鸿章抱着某种幻想。
此中消息,是值得参酌的。
清朝初年,封建士大夫中有所谓“经世派”,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为代表,他们有鉴于明末农民战争,总结明朝亡国的教训,批判理学家的空谈误国,主张经世致用,改革时弊,讲求富国强兵之道.从康熙、雍正到乾隆,清朝皇帝唯恐这个学振不利于爱新觉罗一姓的统治,采用提倡理学、奖励考据,编纂群书以及文字狱等种种手段,斩断了这个学振的流传。
但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知识分子是具有关心国家命运的优良传统的.鸦片战争前后,面临历史的大变局,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又拾起顾、黄、王的余绪,并把富国强兵之道引为向西方学习。
经过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远承顾、黄、王,近继林、龚、魏,兴起洋务运动,把向西方学习的富国强兵之道付诸实践。
他们尽管具有这样那样的严重弱点和局限性,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乃至罪行,但比起那些不办实事、空谈礼义而且对办事者多方掣肘、挑剔细故的封建顽固派,实在是更值得同情和肯定的。
评价历史人物,只能把他们和前人及同时代的人相比较,否则便不是科学的历史的态度,难免流于苛求。
洋务运动当然不是成功的运动,历史已经宣判了它的失败。
首先,外国资本主义并不愿意中国富强起来,不断地采取政治的、经济的、外交的乃至军事的手段进行干扰,而洋务振对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力,往往是妥协退让的。
其次,封建顽固势力害怕他们的根基和权势遭到破坏,在政治上、经济上、舆论上进行多方面的钳制和阻难,而洋务派对于这种压迫,往往是斗争不力的。
第三,洋务振本身的封建性窒息着洋务运动的生机,诸如企业衙门化、贪污中饱、挥霍浪费、任用私人、侵吞商股,等等,在这个意义上,可说洋务摄既是新式企业的创建者,又是这些企业的摧残者。
洋务运动失败的经验教训,是很值得认真总结并引为鉴戒的。
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里,为了阻止中国向半殖民地、殖民地沉沦,不同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从事过不同形式的探索和斗争。
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是这些探索和斗争的几个主要表现。
这些探索和斗争统统失败了,但也都对中国社会的进步起了不同程度的有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