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课时跟踪检测(六)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同步试题
高中历史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6课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同步课时训练含解析人民版必修

第六课同步课时训练1.清朝林福祥《平海心筹》记载:“初十日辰刻(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初十日,即1841年5月30日),逆夷……抢劫,予闻锣声不绝,即带水勇应之,……来会者众数万,刀斧犁锄,……将夷兵困在垓心矣。
”该记载反映了( )A.三元里抗英斗争B.义和团运动C.反割台斗争D.反洋教斗争2.鸦片战争时,在三元里抗英斗争中,有一X出自乡绅之手的对英国侵略者的“晓谕”说:“我虽乡愚小民,乃亦天朝赤子。
惜身家亦惜土地,终怀父母之邦。
”可见当时的一些乡绅( )A.饱读儒家经典著作B.主动指挥了鸦片战争C.初具民族主义观念D.已经走在近代化前列3.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中写道:“如果说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在客观上是一种爱国行动,那是绝无疑义的;但若推及三元里民众在主观上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似缺乏推理演绎的大小前提。
”作者认为,三元里抗英斗争()A.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斗争B.在客观上展现了爱国主义精神C.沉重打击了列强的侵略D.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4.在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前仆后继,可歌可泣。
甲午战争后,大陆和某某军民反割台斗争的重要人物是()①邱逢甲②徐骧③X永福④丁日昌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5.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此诗反映的事件是( )A.清军平定回部的叛乱B.左宗棠率军收复某某C.林则徐远赴虎门销烟D.邓世昌血染黄海碧涛6.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反抗外来侵略B.寻求救国之路C.掀起某某革命D.推翻清朝统治7. “(左宗棠)维护祖国统一大业之奇勋,捍卫边疆之殊功,可与X骞、班超并驾齐驱!”文中这样评价左宗棠是因为( )A.左宗棠主X放弃西北塞防B.左宗棠以武力收回了伊犁C.左宗棠率军收复了某某D.左宗棠在某某建立下行省8. 1877-1882年,左宗棠连续五次上书清政府请求某某建省。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2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第2课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2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2课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随堂演练人民版必修11.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将永远地铭刻在中国人民心中。
下列是纪念碑或碑刻所承载的历史事件,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 B )A.抵制西方资本主义B.反对外来侵略C.反对封建统治D.维护封建经济【解析】两图体现的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权、维护主权,所以选B。
2.新疆有一座晚清名臣的祠堂,悬挂一副楹联:“提挈自东西……十年戎马书生老;指挥定中外……万里寒鸦相国寺。
”它颂扬的是( B )A.曾国藩B.左宗棠C.李鸿章D.张之洞【解析】本题是材料式选择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把握以及再认再现历史的能力。
通过材料可联系到近代“晚清名臣”中,与新疆有着密切关系的只有率军收复新疆、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受到各族人民颂扬的左宗棠。
3.19世纪后半期,中国新疆地区的危机主要来自于( D )A.英国和日本B.美国和法国C.俄国和德国D.俄国和英国【解析】依据所学,1865~1876年阿古柏入侵新疆期间,英国曾支持阿古柏匪帮对我国新疆地区的侵略。
沙俄是近代最早侵略我国新疆的帝国主义国家,也是对新疆侵略最深和影响最大的帝国主义国家。
4.近代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
它反映了( C )A.三元里抗英斗争B.黄海海战C.反割台斗争D.南京保卫战【解析】“倭”是对日本的称呼,再由“近代前期”,可知题中的国土指的是台湾,甲午中日战争后的《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
此后台湾人民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反割台斗争,因此C项正确。
5.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
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
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 C )A.否定其排外主义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C.既有赞扬又有否定D.全面赞扬与肯定【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
高一历史专题第课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测试

2、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练习)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一、选择题1.1895年台湾人民“鸣锣罢市”,发布檄文“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与这一局面的出现有关的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时间1895年并由“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可以分析出本题选C,因为《马关条约》中割让台湾给日本引起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A、B、D与题意不符合。
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马关条约》。
2.19世纪未一个中国人说到:“痛哉!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吾大清国皇帝何尝弃吾台民哉!……"此话所反映的情况,不正确的是()A.上述情况是由《马关条约》签订造成的B.中国人民反对割地,斥责清政府的悲愤心情C.反映了“扶清灭洋”的思想D.体现了中国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思想【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关键信息“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吾大清国皇帝"等,明显可以看出,作者对清朝统治的怀念。
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C项“扶清灭洋”无从体现,明显不正确.进一步可知,其余ABD三项表述客观,正确。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反割台斗争3.黄遵宪在诗中写道:“城头逢逢雷大鼓,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
”该诗创作于()A。
鸦片战争后 B.甲午中日战争后C。
《辛丑条约》签订后 D.“九•一八”事变后【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鸦片战争后割占的是香港岛,与题干中“台湾”无关,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倭人竟割台湾去”,可知是《马关条约》签订,日本割占台湾,故B项正确;《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没有割占台湾,故C 项错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开始侵略中国东北地区,没有割占台湾,故D项错误。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后同步强化训练专题一:第6课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第6课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在清末有识之士的眼中,“夫外人之敢于圈割我土地,剥削我膏腴,监督我政权,刍狗我士庶者,以我无国民故也”,“且夫立国于地球之上者,无国民则亡,有国民则强”。
这反映出他们认识到( )A.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分化B.民族危机使民众普遍觉醒C.近代国民意识培养的紧迫性D.清廷对民族危机加深的忧虑答案:C。
材料中提及导致外族入侵之原因是“我无国民故也”,提出“无国民则亡,有国民则强”的主张,显然强调了国民意识的重要性,故C正确2.“万里出征,抬棺死战,驱外虏于西域,为民族第一功臣,此左宗棠也。
”材料称赞左宗棠为“民族功臣”的依据是( )A.查缴鸦片,虎门销烟B.出使俄国,收回伊犁C.痛击阿古柏,收复新疆D.黄海大战,壮烈牺牲答案:C。
该题的关键信息是“万里出征,抬棺死战,驱外虏于西域”。
根据所学知识,左宗棠收复新疆,粉碎了英、俄利用阿古柏侵略中国新疆的阴谋,故选C 项。
3.1895年5月,台湾士绅提出了台湾独立的主张,并于当月25日拥原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改年号为“永清”,正式宣告台湾民主国成立。
下列对这段史料最恰当的认识是( )A.是台湾士绅模仿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尝试B.是非正常情况下保卫祖国的特殊行为C.是台湾士绅脱离祖国领土的独立行为D.是坚决拥护大清王朝统治的爱国行为答案:B。
结合题干时间,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台湾被割让,台湾人民采取的特殊行为,故选B。
4.1895年4月中旬到5月初,清廷各级大小官员500余人次,就“割台”问题上折、上书共100余件次,为清朝前所未有。
他们有的还提出了如迁都再战、凭险据守等对策。
据此可知 ( )A.清政府对《马关条约》持否定态度B.割让台湾引发了清政府内部的纷争C.反割台斗争激发了民族的初步觉醒D.《马关条约》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迷梦答案:B。
据材料“1895年4月中旬到5月初,清廷各级大小官员500余人次,就‘割台’问题上折、上书共100余件次,为清朝前所未有。
高中历史 课时作业6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人民版必修1-人民版高一必修1历史试题

课时分层作业(六)(建议用时:20分钟)[合格基础练]1.鸦片战争时,在三元里抗英斗争中,乡绅何玉成在其一诗中写道:“下以保家室,上以纤国忧。
”可见当时的一些乡绅( )A.初具民族主义观念B.主动指挥了鸦片战争C.饱读儒家经典著作D.已经走在近代化前列A [材料“上以纤国忧”说明当时的一些乡绅具有爱国意识,故A项正确;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人民群众自发的,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饱读儒家经典著作,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当时的一些乡绅保家卫国的意识,不能反映走在近代化前列,故D项错误。
] 2.“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
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下列与此诗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 [“致远鼓楫冲重围”联系“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黄海战役中殉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中日甲午战争。
]3.“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这首诗赞颂了( )A.左宗棠收复某某B.曾纪泽收回伊犁C.X永福抗日斗争D.邓世昌英勇海战A [从材料中“大将筹边”“湖湘子弟”“玉关”等信息可以判断是指左宗棠收复某某。
]4.下面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参战士兵体格调查表。
据此可推知( )B.军人体质决定战争结局C.清朝不够重视军队建设D.清军战斗精神不及日军C [材料反映的是中日双方参战士兵体质情况,不能反映出战斗素养情况,故A项错误;军人体质对战争结局有一定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故B项错误;从中日双方参战士兵体质对比来看,清军体质落后,说明清朝不够重视军队建设,故C项正确;从中日甲午战争过程来看,清军战斗精神不及日军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5.据记载,在攻陷涿州前,义和团从没有对铁路、电线杆进行过专门破坏。
到涿州后,为防止清军的进剿,义和团才动手破坏铁路。
这表明义和团( )A.对于外来文明没有排斥B.对清廷未完全放松警惕C.转移了斗争的主要矛头D.放弃了“扶清灭洋”初衷B [A项与史实不符;“到涿州后,为防止清军的进剿,义和团才动手破坏铁路”表明义和团对清王朝没有放松警惕,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义和团转移了斗争的主要矛头和放弃了“扶清灭洋”的初衷,C、D两项错误。
高中历史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跟踪检测(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人民版高一必修1历史试题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从此西方侵略者纷至沓来,穷凶极恶地发动一次又一次对中国的战争,迫使清政府妥协就X,把中国一步一步地推入半殖民地的深渊。
”这一认识( B )A.违逆历史事实B.符合唯物史观C.夸大历史影响D.强调民族抗争解析:鸦片战争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某某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后,列强通过《辛丑条约》进一步控制了中国,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由此可见,列强通过侵略战争,强签不平等条约,把中国一步一步地推入半殖民地的深渊,符合唯物史观,故选B。
上述认识符合历史事实,排除A;上述认识符合历史影响,排除C;上述历史认识,突出列强侵略,没有强调民族抗争,排除D。
2.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最准确的理解是( C )A.一半是封建社会,一半是殖民地B.封建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各占一半C.大部分主权丧失,封建经济为主D.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共同统治的社会解析:半殖民地,指部分丧失国家主权,半封建社会,指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封建社会体系不完全瓦解,是不完全的封建社会和不完全的殖民地社会,故选C;A是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机械的错误理解,排除;B是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片面理解,排除;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丰富的内涵,D只是涉及到政治方面,排除。
3.“务须让西方列强进入中华帝国的北方口岸和首都。
马戛尔尼那时的岁月已经远去,如今法英两国要与天子本人,而不是地方代表,要在朝廷宫中,而不是在总督府等衙门,继续商谈已从帝国南部或中部重镇开始的关系。
高中历史专题2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2.2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1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专题2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2.2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1一、选择题1.右图为三元里人民反抗侵略斗争的纪念馆外景。
这次斗争反抗的外国侵略者是( ) A.法国B.英国C.日本D.俄国解析:本题实际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三元里斗争发生在鸦片战争时期,侵略者是英国。
答案: B2.击败阿古柏后,左宗棠曾说:“关陇新平,不及时规还国家旧所没地,而割弃使别为国,此坐自遗患。
”清政府依据其建议,采取的政策是( )A.率兵收复新疆B.设置新疆行省C.在哈密建立抗俄基地D.建立西安行辕解析:清政府为了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事务,根据左宗棠的建议,设立了新疆省,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控制。
答案: B3.1881年,中俄签订的有关“中国收回伊犁,但俄国割占了中国西部约七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B.《辛丑条约》C.《马关条约》D.《改订条约》解析:根据时间可知,1881年中俄签订《改订条约》,中国收回伊犁。
答案: D4.(2016·浙江学考)新材料的发现始终是史学研究的动力。
“丹东一号”沉船经水下考古调查与研究,极有可能是黄海海战中爱国将领邓世昌率领官兵与日本激战的战舰。
它是( )A.“致远”舰B.“定远”舰C.“靖远”舰D.“经远”舰解析:根据所学,黄海海战中爱国将领邓世昌率领官兵与日军激战的战舰是致远舰。
答案: A5. (2016·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某条约缔结后,晚清重臣张之洞哀叹:“北无旅顺,南无台湾,中华海面,全为所扼,此后虽有水师,何从施展?”该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辛丑条约》C.《马关条约》D.《巴黎和约》解析:《南京条约》割香港岛,与台湾无关,故A项错误;《辛丑条约》没有涉及旅顺和台湾,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北无旅顺,南无台湾,中华海面,全为所扼”信息可知,该条约缔结后,中国割让了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丧失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结合所学可知是《马关条约》,故C项正确;巴黎和约主要涉及中国的是山东问题,与台湾无关,故D项错误。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_高考通关—《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紧随学考、高考同步化新趋势,从学考、高考两个维度设计训练,考点、考法全面覆盖,科学设计梯级序列化训练,辅助跳出题海,实现高效演练。
高中历史考试对考试内容掌握程度的要求分为四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识记、理解、分析、综合。
a识记再认或再现重要的历史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历史结论,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基本线索及历史图表等历史基础知识。
b理解领会、领悟和解释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基本线索等。
c分析分析、比较和概括相关历史知识,把握各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区别其本质,概括其特点。
d综合对不同专题、课的相关的历史知识进行归纳、评析,运用唯物史观和所学知识、方法,说明论证相关问题。
一、选择题1.(2017•赤峰调考)广州诗人张维屏在一首诗中描述道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
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
……众夷相视忽变色,黑旗死仗难生还。
”诗人描述的事件()。
A.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B.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封建压迫的斗争精神C.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精神D.表达了中国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精神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描述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大三元里人民英勇抗击英国侵略军的反侵略行为,它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答案为A项。
B、C、D三项说法错误。
2.(2017•包头调考)如果要在《历史的拐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一书中迅速找到左宗棠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的事迹,你应该查找下列哪一目录的内容?()。
A.1871:伊犁记B.1894:甲午记C.1895:台湾记D.1900:庚子记答案:A解析:左宗棠面对西北严峻的形势,率军队进军新疆,和阿古柏激战,并最终收复了新疆。
清政府在他的建议下,后来设立了新疆行省,本题选A项。
3.(2017•黔南州统考)下图两人分别是邱逢甲和刘永福。
有关二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六)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1877~1882年,左宗棠连续五次上书清政府请求新疆建省。
他指出:“伊古以来,中国边患西北恒剧于东南”,“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
由此可见,左宗棠认为( )
A.西北稳定,为新疆建省提供有利条件
B.新疆对于京师战略地位举足轻重
C.新疆应该与蒙古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D.新疆建省令分裂势力无隙可乘
解析:选B 左宗棠认为新疆建省为西北稳定提供了有利条件,故A项错误;“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新疆对于京师战略地位举足轻重,故B项正确。
2.“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
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下列与此诗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选C “致远鼓楫冲重围”联系“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黄海战役中殉国,结合所学知识可以选出本题答案是C项。
3.关于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多种观点。
丁一平在《对甲午海战的再认识》中认为:纵观世界海战史,在一场海战中,一支海军舰队战死或以身殉国、尽节以终的将领占到高级指挥军官半数以上,是极为罕见的。
这有力地驳斥了( )
A.“清政府昏庸腐败”的观点
B.“李鸿章避战求和”的观点
C.“中国战略战术落后”的观点
D.“北洋海军腐朽无能”的观点
解析:选D 海军舰队官员的殉国等行为可以说明北洋海军视死如归、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惊人壮举,有力地驳斥了“北洋海军腐朽无能”的观点。
4.近代一位诗人曾言:“和议知非策,瀛东弃可伤。
坠天忧不细,筹海患难防。
”又言:“初传烽火照辽阳,忽见干戈满故乡。
”这首诗反映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选C 抓住几个关键词“近代”“瀛东”“辽阳”,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日甲午战争。
5.某条约缔结后,晚清重臣张之洞哀叹:“北无旅顺,南无台湾,中华海面,全为所扼,此后虽有水师,何从施展?”该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辛丑条约》
C.《马关条约》 D.《巴黎和约》
解析:选C 依据材料“北无旅顺,南无台湾,中华海面,全为所扼”信息可知,该条约缔结后,中国割让了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丧失了黄海、东海海域的制海权,结合所学可知是《马关条约》,故C项正确。
6.“19世纪末,洋教势力扩大,吸收了不少中国人加入;与此同时,人民的反洋教斗争迅速发展,并最终形成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
”该材料反映了( )
①列强利用传教特权,强迫中国人入教②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③群众中爱国行为与卖国活动斗争激烈④东西方文化既相互融合又激烈冲突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④
解析:选C 人民的反洋教斗争说明②正确;洋教属于外来文化,“不少中国人加入”和人民的反洋教说明东西方文化既相互融合又激烈冲突,④正确。
①③与材料及史实不符,故排除。
7.有义和团揭帖写道:“焚黄表,生香烟,请来各洞众神仙……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德哭连连。
洋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定江山。
”义和团这种狂热情绪主要来自于( ) A.朴素的爱国热情 B.对社会矛盾的科学分析
C.知识分子的宣传 D.对清朝政府的正确认识
解析:选A 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义和团运动兴起,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这是农民阶级朴素爱国热情的体现。
虽然他们不能科学分析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他们触及了时代的救亡主题。
8.“打鬼烧书图”是19世纪末流传于山东的反洋教斗争宣传画,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是( )
①它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冲突②这种斗争具有笼统排外的性质③体现了山东人民的反帝精神④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使它们退出了山东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选C 19世纪末,山东由于受到帝国主义的严重侵略,中外矛盾异常尖锐,最终爆发了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
“打鬼烧书图”反映了人民反对外来文化;杀洋人,烧洋书,
也体现了不加区别、盲目地仇视外来事物;义和团运动虽然打击了外来势力,但最终失败了,外国势力没有退出山东。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既占上海,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国土欲瓜分,自古夷狄之横,未有甚于今日者。
——苑书义等《中国近代史新编》材料二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原忍至今,羽翼洋人,趋炎附势,肆虐同群。
——《义和团档案史料》材料三“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
(1)材料一中的“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分别指什么事件?(4分)
(2)结合材料一、二,说明义和团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
(4分)
(3)材料二反映了义和团对“洋人”和“清政府”怎样的态度?为什么?(6分)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功绩。
(4分)
解析:第(1)问,联系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内容分析作答即可。
第(2)问,从当时的清政府对内对外的政策方面去分析。
第(3)问,联系义和团运动的口号从中分析其态度,原因从当时的国内形势和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方面分析。
第(4)问,从义和团运动的影响方面去分析。
答案:(1)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
(2)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又实行卖国政策,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态度:灭洋,扶清。
原因:帝国主义侵略不断加深,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空前激化;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楚。
(4)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