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河南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
精编2019级河南省中考语文模拟试卷(有标准答案)

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试卷语文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2分)A.殷.勤/殷.红咀嚼./咬文嚼.字风调.雨顺/南腔北调.B.儒.雅/懦.弱侍.奉/恃.才傲物咄.咄逼人/相形见绌.C...卡.片/关卡屏..障/屏.气凝神置之度.外/度.日如年D.譬.如/偏僻栅..栏/姗.姗来迟前仆.后继/赴.汤蹈火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松驰慰藉天然气崭露头角记忆犹新B.馈赠涣散座谈会食不果腹源远流长C.精湛遨游俯卧撑谈笑风声通宵达旦D.彰显闲暇水笼头耳熟能详真知灼见3.古诗文默写(8分)(1)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白居易《观刈麦》)(2)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用“,”解释了自己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好不艳羡的原因。
(3)天南地北,别时容易见时难。
所以,困于战火的杜甫只能空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感慨;归期不定的李商隐只能憧憬“,”(《夜雨寄北》)的幸福;兄弟分离的苏轼只能遥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祝愿。
4.名著阅读。
(任选一题作答)(4分)(1)下面是两部名著的插图,请任选一幅,简述与画面内容相关的故事情节。
①《鲁滨逊漂流记》②《格列夫游记》(2)有人评价《西游记》“极幻之事中蕴含极真之理”。
请从下面两个具有奇幻色彩的故事中任选一个,简述故事情节,并指出其中蕴含的“极真之理”。
①悟彻菩提真妙理②尸魔三戏唐三藏5.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予以完整、连贯。
(4分)丁香花香的浓烈,桂花香的甜润,兰花香的清幽,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花朵中有一种油细胞,里面藏有芳香油,①,所以香味也不同。
芳香油挥发的香味会吸引昆虫前来传授花粉。
颜色艳丽、花瓣大的花一般香味不浓,因为他们主要靠颜色来吸引昆虫;反之;②,因为它们主要靠花香来吸引昆虫。
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共8分)材料一①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至诚则无他事矣。
2019年河南省各市县中考二模古诗词曲鉴赏题汇总

2019年河南省各市县中考二模古诗词曲鉴赏题汇总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江行[宋]严羽瞑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梢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①声。
[注] 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尾联一个“厌”字写出了作者那种____、____的情感。
2.发挥想象,试描绘出“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梢行”这一联所写的景与情。
【答案】1.思乡心切、厌倦漂泊生活2.在舟中远眺,天在水中,水与天接,江天一色,彼此不分;小舟起起伏伏慢慢前行,树杪隐隐约约,缓缓后退。
天无尽,水亦无尽,而行舟又悠悠,这样的行旅何日是尽头呢?【解析】1.“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
离家的日子,诗人是每天都在心头盘算的。
天天盘算着,日子一长也就茫然了,“今几宿”的疑问,一则说明诗人离家之久,二则表明诗人心中盘算着回家的次数之频。
桨声一如游子心中的离家悲歌,一声声、一阵阵,把心都敲碎了,更敲倦了。
2.考查对诗歌情景交融的写法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天”“江水”“舟”“树”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舟中远眺,天在水中,水与天接,江天一色,彼此不分;小舟起起伏伏慢慢前行,树杪隐隐约约缓缓后退。
天无尽,水亦无尽,而行舟又悠悠,真不知这样的行旅何日是尽头。
景中寓情,作者把羁旅之情、思乡之感寄寓于“舟行所见”之景中,情与景完美地交融在一起,表达了漂泊在外的乡愁与孤单。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滁州西涧韦应物①独怜②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晩来急,野渡③无人舟自横。
注:①韦应物:中唐前期诗人,先后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
他十分关心民生疾苦,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但是无能为力。
②独怜:唯独喜欢。
③野渡:郊野的渡口。
1.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写景的角度有何不同?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春潮带雨晚来急”中的“急”字表现了景物怎样的特点?3.这首诗情景交融,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景象,并揣摩这一句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019年河南省各市县中考二模古诗词曲鉴赏题汇总及答案

(一)2019河南新乡二模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8~19题。
(共4分)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镇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18.“无言独上西楼”句中“独”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19.结合全词理解“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中“一般滋味”的具体含义。
(2分)【答案】18.示例:扣住孤独、寂寞19.示例:离愁别恨,亡国之愁。
(二)2019河南省二模真题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8~19题。
(4分)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8.本诗的颈联已成为千古传通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
(2分)19.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案】18.示例1:“直”“圆”两字精练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示例2:诗中的“直”字与“圆”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示例3:把孤烟放在广阔的大漠背景之下,渲染了边塞苍凉之美,“孤”字烘托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心情。
19.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
(三)2019安阳二模真题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20~21题。
(共4分)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0. 赏析“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中色彩描写的作用。
(2分)21.“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感?(2分)【答案】20.“燕脂”、“夜紫”既烘托了战地的悲壮场面,又暗示了战事的惨烈。
(或:暗示战事的惨烈,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地位,为下句写友军支援做铺垫。
意对即可。
共2分)21.表现了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尽忠报国的决心。
2019年河南省各市县中考二模古诗词曲鉴赏题汇总

2019年河南省各市县中考二模古诗词曲鉴赏题汇总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秋日送客至潜水驿(唐)刘禹锡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
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
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1.说说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2.试分析尾联在诗歌中的作用。
【答案】1.以动衬静,以鹊噪,蝶飞的动景烘托晚禾秋草的静景,突出送别环境的寂静。
2.照应诗题,表明全诗主旨;呼应首句,点明送客地点;借景抒情,以驿马再三嘶鸣烘托依依惜别之情【解析】1.考查颈联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作用。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两句,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鹊噪衬托禾地之静,蝶飞动景衬托晚禾秋草静景。
当然,也可答视听结合(晚禾、秋草是视觉描写,鹊噪是听觉描写);远近结合(鹊噪晚禾地是远景,蝶飞秋草畦是近景)。
2.分析尾联在诗歌中的作用。
“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又一骑驿马急驰而来,在驿站旁的树荫下打住。
驿使下马奔站内交差去了,留下驿马因疲惫而长一声短一声的嘶鸣。
这些传送重要急件的驿使,身背公文袋,不论烈日、寒风,还是大雨、冰雪的天气,不分昼夜,快马加鞭,飞奔在尘土飞扬的驿道上。
从结构上看:此句照应诗题“秋日送客至潜水驿”,呼应首句“候吏立沙际”。
从内容上看:点明送客地点,表明全诗主旨。
从表现手法上讲:借景抒情,以驿马再三嘶鸣烘托(渲染)依依惜别之情。
2.阅读《雁门太守行》,完成下列小题。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请你选取一联诗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你脑海中呈现的战争场面,并写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秋”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诗人或借秋的萧索表现愁绪,或借秋的活力表现朝气……下列诗句中,与《雁门太守行》中“秋意”最相近的一项是()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B.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D.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答案】1.①示例: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河南专用)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诗词曲赏析(讲解部分)(pdf)[001]
![(河南专用)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诗词曲赏析(讲解部分)(pdf)[001]](https://img.taocdn.com/s3/m/148c744d783e0912a2162acb.png)
赏 析 写诗人轻骑简从,前往边关慰问将士。 暗示诗人的孤独之情。 以景设喻,曲折地反映出孤身出塞的飘零落寞之感、抑郁激愤之情;以写景而叙事,写出作者微妙难言的内心 情感。
8 8 5 年中考 3 年模拟
续表
原 文
赏 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描写大漠苍凉雄浑风光的千古名句。 “ 孤” 字表现出景物的单调,而“ 直” 字则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长”“圆”二字不仅准确地描绘出了塞外的奇特风光,而且表现出了诗人的深切感受。 诗人通过这两句诗把自 己的孤寂情绪融入广阔的自然景象中,营造了一个画面开阔、雄奇苍凉的意境,表现了他对大漠奇特壮丽的自 然风光的赞美,也流露出了他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悲伤之情。
������������
1.请简要分析“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的思 想内容,并指出其表现手法。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 秋风萧瑟,洪波 涌起” 所展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4 饮酒( 其五)
原 文
赏 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写诗人虽然身居闹市,却不受尘俗的烦扰。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用比喻写出了被逐出京的苦痛及前路的艰难。 与“ 雪拥蓝关马不前” 意境相似。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借用历史上两个政治上不顺利、后来却成就大业之人的典故表现希望被朝廷重用的愿望。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三字短句,简短有力,表现前路的艰辛。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全诗最强音。 表现诗人摆脱苦闷、相信理想终会实现的自信与乐观。
原 文
赏 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写望中所见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抒发沉痛之情。 “ 破” 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 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2019年河南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

2019年河南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
春夜别友人(其二)陈子昂紫塞①白云断,青春明月初。
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馀。
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
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②。
(注)①紫塞:原指长城,其土紫色。
这里泛指北方边塞。
②大臣书:《汉书·东方朔传》载,汉武帝即位,征求天下才士,东方朔便上书自荐,自称可以当“天子大臣”。
1.这首诗在体裁和内容.....上与下面诗歌都相同的一项是()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B.《观沧海》C.《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D.《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任选这首诗的一种表现手法简要赏析。
3.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A2.“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馀”二句,是说虽然处于良辰美景之中,但在这个充斥着离情别意的场面上,一切都变得黯然,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
五六二句“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 寓情于景,渲染了离别时的凄冷情境,表达出朋友离别依依不舍的深情。
3.①与朋友离别时依依不舍之情。
第四句直接写“离忧怅有馀”,五、六两句通过渲染离别时凄清寂静的环境来表达离别的悲伤。
②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
七、八句诗人向友人坦露心胸,表明自己此行是向朝廷上书议政,倾吐自己立志为国建功立业的宏大理想。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体裁。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与A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体裁相同;B 项,古体诗;C项歌行体诗;D项,宋词。
故选A。
2.本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
首联虚实结合,“紫塞白云断,青春明月初”中,前句写旅程之展望,为虚写;后句写眼前之场景,是实写。
颔联“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馀”以乐景写哀情,属于反衬手法。
颈联“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渲染了离别时的凄冷情境,寓情于景,表达出朋友离别依依不舍的深情。
抓住一种手法作答即可。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可以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具体分析。
颈联“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渲染了离别时的凄冷情境,从景物描写中可见诗人对朋友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2019年河南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

2019年河南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列古诗,完成后面小题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热闹场面。
2.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马作………,弓如……”一句描绘驰騁疆场惊险激烈的杀敌场景。
B.“沙场……”句写阅兵场景,“秋”字为该场景增添了悲凉之气。
C.“了却……,赢得…”一句为作者与友人共勉之词,呼应标题。
D.“可怜”两字凸显了词人由壮怀激烈到黯然神伤情感的陡然变化。
【答案】1.(练兵前)分享牛肉2.B【解析】2.诗歌赏析。
(甲)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乙)南乡子李珣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幕。
(1)简析两诗中写景的作用。
(2)两诗一写秋景,一写春景,都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但诗歌表达的感情却不样,请简要分析两诗表达的情感。
【答案】(1)两诗的写景均有点明时令的作用;两诗都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凄凉孤寂的画面,烘托了人物心情。
(2)《野望》抒发了向伯夷、叔齐两位隐士看齐的惆怅、孤寂的情怀;《南乡子》抒发了诗人遥居异乡的思乡之愁。
【解析】【详解】(1)要求学生识记诗词写景的作用。
诗词一般写景的作用是:点名时令:既营造了氛围,也为后面的抒情作铺垫,有时也间接抒发了诗人的特定情感。
本题两诗的写景均有点明时令的作用;写景时几笔就勾勒出一幅凄凉孤寂的画面,烘托了人物心情。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
《野望》中:傍晚时分,诗人望着山野景色,看到打猎的人各自随意而归,不禁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伯夷、叔齐,心情抑郁于是长声歌唱《诗经》中的“采薇”之句。
2019年河南省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与解析)

_____ 考 __ ___ ___ ___ _ _ _ _ ___ __ _____ 校 __A .夹缝/夹袄 匀称/称心如意 拾金不昧/拾级而上 --------------------悴/荟萃. 默契/锲而不舍 殚精竭虑/怒不可遏.B .憔 .C .龟缩/龟裂 斗志/斗转星移 发愤图强/令人发指 . 胸襟/噤若寒蝉 勘测水位/堪当重任D .脊梁/贫瘠 D .寒暄 急燥 唱双簧 山清水秀 鞭辟入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雪压冬林景象。
( A .对 3.古诗 ( ( -----------在--------------------此河南省 2019 年普通高中招生考试语文本试卷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水浒》常把两个人物放在一个事件中来塑造,充分展示人物不同的性格。
请从下面两个选项中任选一项,结合所给故事的相关情节简要分析。
①鲁智深与林冲(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②李逵与宋江(及时雨会神行太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 _ _ _ 号 __ 证 __ 准 _ ____ _ _ _ __ _名 _姓 _ ___ _ _ _ _ _ _ _ _ 学业毕--------------------一、积累与运用(共 28 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2 分) ( ) . . . . .. 卷. . .. . . . . .. . .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 分) ( ) 上--------------------垒 端详 抱佛脚 脱贫攻艰 首屈一指B .驱动 交融 博眼球 风云变幻 充耳不闻C .幅员 营销 迭罗汉 不可名状 独树一帜 答 --------------------文默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河南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元代: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1.下列对这首曲子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元曲借凭吊潼关古迹,抒发了作者的感慨。
B.“聚”“怒”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
C.“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D.“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意思是:只有改朝换代,人们才能摆脱痛苦的生活。
2.你怎样理解结尾“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含义及其表达的情感。
【答案】1.D2.结尾揭示出一个道理:无论王朝兴盛还是灭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
因为兴盛了,统治者就会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衰亡了,就会战乱连连,人们流离失所。
这一句表达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解析】1.D错误,应是: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
2.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亡,百姓苦”好理解。
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
“兴”,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
“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
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
揭示了封建社会里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表达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阅读《己亥杂诗》,完成下列小题。
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的情感。
2.阅读画线诗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在你头脑中呈现的画面。
3.“落红”即落花。
古诗词中,常借助“花”来传达诗人的情感。
请从你读过的诗句中,再写两句含有“花”字的诗句(本诗除外)。
【答案】1.离别的愁绪自我牺牲的爱国热忱奉献精神等2.浩浩荡荡的离愁就像江水滚滚而来,“我”满怀着这样的惆怅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添了无边的愁思,尽管如此但“我”毅然地举起了马鞭向东一指,义无反顾地走向天涯(故乡)。
3.只看带有“花”字的一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体味诗人情感的能力。
回答此题,要结合诗句意思,“浩荡离愁百日斜”中的“离愁”既指诗人离开京城时的伤感,也指眼见朝廷衰落腐败的伤心之意。
“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它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作者以“落红”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
2.此题考查学生对于古诗句中重点诗句的理解与描述画面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理解诗句的大意,然后结合全诗的内容,同时要在把握诗歌写作背景和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诗意化。
示例: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夕阳西下,黄昏将至,我满怀惆怅地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无边的离愁别绪,我举起马鞭向东一指,走向天涯。
3.根据自己的诗歌积累,写两句含有“花”字的诗句即可。
注意书写正确。
如: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南北朝·佚名《木兰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杜甫《春望》稻花香里说丰年——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近代·毛泽东《卜算子·咏梅》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玉楼春·戏赋云山辛弃疾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
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凤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
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注释)①瞥:突然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画线句。
【答案】运用拟人、设问的修辞,“摧”宁赋予浮云以人的动作,生动而巧妙地写出了青山被浮云遮覆的景象:一问一答间,富有情趣。
【解析】【详解】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诗歌,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从修辞角度赏析。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中的“何人半夜推山去”是问句,“四面浮云猜是汝”为答句,这是设问的手法,将青山被浮云遮盖的特点进行具体表达,突出一种厚重感;“猜是汝”猜想是浮云所做,赋予浮云人的行为,为拟人的手法,突出词人喃喃自语的特点。
4.阅读《渔家傲·秋思》,完成后面小题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观察下面图画,简要说明这幅图画表现了诗歌中所描绘的怎样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描写了边塞秋景及身处边塞的征人的艰苦生活,抒发了将军与征夫_______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3.这是一首边塞诗。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表现边塞生活的诗句,其中,你读过的两句诗是“①______”和“②_____”。
(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答案】1.崇山峻岭之中,只有一座孤城静默在黄昏里。
2.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3.①秦时明月汉时关②归雁入胡天【解析】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画面中的主要景物“群山”“孤城”“落日”,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考查对诗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3.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如,王昌龄(唐)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翰(唐)的《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二月二日(唐)白居易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①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二月二日②(唐)李商隐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③,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④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选自《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版)(注释)①菜甲:菜初生的叶芽。
②本诗作于854年,即作者只身远赴四川梓州入幕府任职第三年。
③无赖:即无心。
④元亮、亚夫:指东晋诗人陶渊明和汉代大将周亚夫。
1.“草芽菜甲”和“花须柳眼”都写出了景色_________的特点。
2.两首诗借春景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试作分析。
【答案】1.生机勃勃(生机盎然、充满活力)2.相同点:赞叹春天的美好,体现踏春出行的人们快乐融洽的氛围。
不同点:李商隐的诗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宦游在外的辛苦孤独,羁泊天涯的痛苦,欲归不能的苦闷和无奈,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而白居易的诗主题情感较为单一。
【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草芽菜甲一时生”的意思是“小草和田畦里的菜都发出了嫩芽”,“花须柳眼各无赖”的意思是“花蕊如须柳芽如眼婀娜多姿”,都体现了春天的生机。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
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个人遭遇。
两首诗都表现了对春天的喜爱。
白居易的诗描写了惊蛰时贵族青年出门踏青的景象,表现了出游的轻松心情;李商隐的诗以乐境写哀思,以美丽的春色反衬自己凄苦的身世,以清丽的语言表现宛转曲折的情思。
6.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南湖早春①唐代白居易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②,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③黄鹂语未成。
不道④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⑤减心情。
(注)①本诗白居易遭到贬谪后在江州时所留下的作品。
②发:开花。
③舌涩:指言语不流利。
涩,形容叫声艰涩,尚不连惯婉转。
④不道:不是说。
⑤衰病:衰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景象,最后两句主要是直接抒发作者对南湖早春景象的喜爱。
B.颔联“乱点”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
“乱”并非杂乱、零乱,而是自然、随意,诗人写西湖春景时亦说“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异曲同工,都从“乱”中见出天然情趣,毫无人工的矫揉。
C.第四句中“平”字作用有二:一是描述水蘋的整齐,其次它与“铺”字合用,有平展、阔大无边的意思,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蘋的茂盛。
D.颈联“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抓住最具生命活力的动物来写,白雁因为身上雨水未干,翅膀变得沉重,不得不低空飞行;同样由于雨水的淋浇,黄鹂的舌头也颇有些生涩不听使唤之感。
(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鉴赏这首诗。
【答案】(1)A(2)以乐景写哀情。
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蘋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的景象。
渲染了清新明丽、生趣盎然的氛围。
末两句突然一转,抒发仕途不顺的忧闷心情,以乐衬哀,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
【解析】【详解】(1)A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
“主要是直接抒发作者对南湖早春景象的喜爱”不准确,有喜爱,但主要表达的是遭到贬谪后消沉郁闷的心情。
(2)考查诗歌的抒情方式。
读懂诗句大意的作答的基础。
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描绘的是多彩多姿、生趣盎然的春天画卷。
末两句突然一转,抒发忧闷心情,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
诗人正是以南湖早春景色的生机勃勃、明媚可爱,反衬诗人遭贬后的衰病不堪,抒发了诗人面对美景却无心欣赏的消沉郁闷的心情。
7.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分析诗人是如何表达对友人的牵挂之情的?1.下列关于这首词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落花”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极易引发人们感慨的意象。
诗人借“落花”或表达伤春惜时,或表达离别愁苦……下列诗句中,与“杨花落尽子规啼”一样,借落花来表达离别之苦的一项是( )A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