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的故事(二十七)

合集下载

弟子规里面的故事(精选18篇)

弟子规里面的故事(精选18篇)

弟子规里面的故事弟子规里面的故事(精选18篇)《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关弟子规里面的故事,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弟子规里面的故事篇1周朝的文王,开创周家八百年的基业,是中国有始以来最长久的朝代,所依靠的就是文王的圣德,我们从他的孝行可以看出一斑。

文王尚未即位时,每天一早鸡初鸣,天还未亮时,一定穿好衣服到父亲那里,问候父亲早上是否安好?如果安好,就非常快乐;如果父亲有不适,就感到忧愁,一定想办法让父亲安适,才能放心。

中午如此,傍晚也是如此。

文王每天这样三次问安,没有一天感到疲倦或是不耐烦,是我们学习晨昏定省的最佳榜样。

弟子规里面的故事篇2在我国东汉时,有一位年纪才六岁的小孩,名字叫陆绩。

有一次,在九江遇见当时的太守袁术,袁太守认为他的相貌不凡,就拿出橘子请陆绩吃。

陆绩就多拿两粒藏在衣服里,等到要回家告辞的时候,橘子突然掉出来。

袁太守以为是陆绩贪心,就问他原因。

陆绩回答说:橘子是我母亲所喜欢吃的,因为没钱买橘子,所以想留着拿回家给母亲吃,并非自己贪心,还请太守原谅!袁太守觉得这孩子太难能可贵了,肯定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

弟子规里面的故事篇3周朝楚国人老莱子,已经七十岁了,常身穿五彩衣,学做婴儿戏,不怕跌倒的痛苦,也不管别人对他的看法,心中只希望博取年老父母亲的欢心,让父母笑口常开,忘记身体的不适,不会感到老境的凄凉。

老莱子可贵的孝行,正是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最好的模范。

弟子规里面的故事篇4我国明朝南海地方,有位叫潘京的人,父亲很早就去世,对母亲非常孝顺。

他的母亲,本性很仁慈,喜欢做利益大众的事。

有一年大饥荒,就要潘京集合大家,商讨赈灾的事。

潘京深体亲心,尽力鼓吹倡导,任劳任怨,因此活命的人很多。

平日他又多行善事,不怕劳苦,让母亲欢喜。

乡里的人为了感谢他们母子的大恩,就立生祠来纪念。

后来潘京的儿子潘浚,在万历年间中了进士,一直做到相当宰相的尚书职位。

弟子规简说二十七不力行但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弟子规简说二十七不力行但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弟子规简说二十七不力行但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弟子规简说(二十七)余力学文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对于孝、弟、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应该努力实行的本分,却不肯力行,只在学问上研究、探求,这样最容易养成虚幻浮华的习性,怎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呢?相对地,如果只重力行,对于学问却不肯研求,就容易执着自己的看法,而无法契合真理,这也不是我们所应有的态度!「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我们人类需要过着群居的生活,所以学习如何与人和谐相处,是必备的常识。

因此,从小生活在家庭和学校里,就要把握机会练习孝、弟、谨、信、泛爱众、亲仁等基本德行,才不会变成只是学业成绩很好,却不知道如何关怀别人、如何待人接物。

这好比一棵枝叶茂盛的大树,如果盘踞的树根腐烂了,必然禁不起风吹雨打而猝然倒下,这是多么可惜啊!「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学文是学习各种有益的学问才艺,学问可以帮助力行,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开阔淑世济人的胸怀。

《论语》中提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每一种行业,都有各自的专业场所办公经营,才能成就事业;何况是淑世的仁德君子,更应虚心好学,借着师友的指导切磋,才能认清仁德大道,一步一步行抵目标。

可惜!今日普遍流行诋毁圣贤的风气,怀疑古人,藐视伦常大道,尤其是基本的孝道,近几年来更被视为呆板落伍。

大家虽有心改革社会乱象,也动用大批的人力物力倡导,终因伦常观念被大家忘失太久了,使得社会秩序无法整顿起来。

孔子曾指出:「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立志自利利人的君子,要广博地研究各种学问,然后用礼节来约束言行,这样一个具有「知识和礼节」的君子,他的行为就不致于太离谱了。

《弟子规》把礼的内容具体化,只要循着《弟子规》来实践,兼学各种经典和生活知识,就能拥有高远的智慧,和实践的勇气。

这智勇双全的人,必然不会偏离正道,正道就是直路,很快便能到达目标。

儿童国学故事:弟子规

儿童国学故事:弟子规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

有为者,亦若是。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

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口而诵,心而惟。

朝于斯,夕于斯。

【译文】我们读书学习,要有恒心,要一边读,一边用心去思考。

只有早早晚晚都把心思用到学习上,才能真正学好。

昔仲尼,师项橐。

古圣贤,尚勤学。

【译文】从前,孔子是个十分好学的人,当时鲁国有一位神童名 叫项橐,孔子就曾向他学习。

像孔子这样伟大的圣贤,尚不忘勤学,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赵中令,读鲁论。

彼既仕,学且勤。

【译文】宋朝时赵中令——赵普,他官已经做到了中书令了,天 天还手不释卷地阅读论语,不因为自己已经当了高官,而忘记勤奋学 习。

披蒲编,削竹简。

彼无书,且知勉。

【译文】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

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

他们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

头悬梁,锥刺股。

彼不教,自勤苦。

【译文】汉朝的孙敬读书时把自己的头发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 睡。

战国时苏秦读书每到疲倦时就用锥子刺大腿,他们不用别人督促 而自觉勤奋苦读。

如囊萤,如映雪。

弟子规的故事(二十七)

弟子规的故事(二十七)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nìng巧多说话不如少说话,说话要恰当无误,千万不要花言巧语。

诸葛瑾之谨:诸葛瑾是三国时期孙权手下的大臣,平时话不多,但常常在紧要关头,几句话就能解决问题。

有一次校尉殷模被孙权误解,要被杀头,众人都向孙权求情,只有诸葛瑾一言不发。

孙权问:“为什么子瑜(诸葛瑾字子瑜)不说话?”诸葛瑾说:“我与殷模的家乡遭遇战乱,所以才来投奔陛下。

现在殷模不思进去,辜负了您,还求什么宽恕呢?”短短几句话,孙权就感到殷模不远千里来投奔自己,即使有过错也应该原谅,于是就赦免的了殷模。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刻薄挖苦的话,下流肮脏的话,都不要讲;粗俗的小市民习气,千万要戒掉。

爱说挖苦话的犀牛:从前有一只犀牛,专爱说挖苦话。

它看见长颈鹿,就说:“长脖子家伙!”,它看见刺猬,就说:“满身是针,没安好心!”,它看见大象,就说:“长鼻子家伙!”动物们都气坏了,大家在一起商量怎么对付犀牛。

有的说都不理它了,让它自个儿玩;有的说大家拿出看家本领,揍它一顿……大象说,这些办法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犀牛爱说挖苦话是因为它不知道自己的短处。

大象从商人那里买了一面镜子,去找犀牛。

犀牛正在挖苦一只鸵鸟:“你这只光腿鸡,只会跑不会飞。

”鸵鸟伤心的哭了。

“喂,犀牛,你看这是什么?”大象把镜子立在犀牛的面前。

犀牛看到镜子里有一只动物,就马上说挖苦话:“你这个丑家伙,大嘴小眼,还好意思活在世界上!”“哈哈哈,这就是你呀,英俊的犀牛!”动物们都笑了。

犀牛一听,红着脸跑开了。

从此以后,它再也不说挖苦话了。

徐文靖查豆:从前,有一个叫徐文靖的少年,非常调皮捣蛋,经常打架、骂人。

同学们都不愿意和他交朋友,这使他决定痛改前非。

为了能够改掉不良习惯,他找来两个小瓷瓶,准备了一些黑豆和黄豆。

每做一件好事,就在一个瓶里放一颗黄豆;每做一件错事,就在另一个瓶里放一颗黑豆。

过一段时间,他就把两个瓶里的豆子倒出来,进行检查、反省。

渐渐地,黄豆多了,黑豆少了,最终他成了受欢迎的孩子。

《弟子规》全文、内容简介及作者简介

《弟子规》全文、内容简介及作者简介

《弟子规》全文、内容简介及作者简介《弟子规》全文、内容简介及作者简介《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下文是小编整理的弟子规全文、内容简介与作者简介,欢迎大家阅读了解。

《弟子规》全文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出则弟】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谨】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信】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亲仁】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余力学文】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弟子规》内容简介《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小学国学经典《弟子规》第27课-凡是人,皆须爱(PPT课件)

小学国学经典《弟子规》第27课-凡是人,皆须爱(PPT课件)
经典原文fnizhng泛爱众fnshrnjixitintngfdtngzi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xnggozhmngzgornsuzhngfimogo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cidzhwngzdrnsuffiynd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全面解读fnshrnjixitintngfdtngzi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译文
枳(zhǐ) :小枝多硬刺。
dì tóng zài
地同载
fēi mào gāo
非貌高
fēi yán dà
非言大
全面解读
iē xū ài tiān tóng fù
皆须爱 天同覆
dì tóng zài
地同载
皆:全都。 覆:遮盖,覆盖。 载:承载,负担。
~~~~~~~~~
~~~~~~~~~~~~~~~~~
名:名声,名誉。
~~~~~~~~~~~~~~~~~~~~
重:重视,看重。
~~~~~~~~~~~~~~~~~~~~
译文:德行高尚的人,他的名望自然就会高。人们敬重他,并不是因为他相貌
比别人好,而是因为他品德高尚。
cái dà zhě
才大者
wàng zì dà
望自大
rén suǒ fú
人所服
fēi yán dà
晏婴见到楚王,楚王故意问他:“齐国没有人了吗?怎么派你来了。”晏婴回答说:“我国派人出访 有一个规矩,上等国家派上等的人物,我最不中用,所以就派我到楚国来了。” 楚王又安排人在他们谈 话时押过来一名犯人。楚王问此人犯了什么罪,下面人回答:“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晏婴马上说: “淮(huái)南的橘子树到了淮北就成了枳(zhǐ);齐国人到了楚国就成了贼,看来是水土不同啊!”楚 王听后,觉得晏婴很了不起,对他肃然起敬,并马上向他致歉。这个故事说明了人的品德高尚,不是看他 的相貌,而是看他的行为。

弟子规故事

弟子规故事

弟子规故事
《弟子规》是清代学者李毓秀所作,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

内容以《论语》“学而篇”六句为骨架,以孔子言论为主,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从孝顺父母、尊重兄弟、为人诚实、诚信待人、尊重他人和待人诚实等几个方面详细叙述。

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形式编纂而成,注重启蒙养正,养成忠厚家风。

这里有一个关于《弟子规》的故事。

有一个小朋友名叫小明,他是个非常聪明活泼的孩子,但是他有些调皮捣蛋,不太听老师的话。

后来,他的妈妈发现《弟子规》这本书可以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于是就让小明每天读一页《弟子规》。

开始的时候,小明并不是很愿意读这本书,觉得它有些枯燥乏味。

但是他的妈妈告诉他,这本书里面有很多做人的道理和好习惯,如果他能认真读下去,一定会受益终身。

小明听了妈妈的话,开始认真读《弟子规》。

渐渐地,他发现这本书里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和深刻的道理,比如“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这让小明明白了要孝顺父母的意思。

又比如“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这让小明明白了不要轻易答应别人的事情,
否则可能会让自己陷入困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明变得越来越懂事,越来越受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

他开始明白,好的习惯和品德是非常重要的,这会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美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弟子规》虽然是一本古老的书,但是它里面蕴含的道理却是永恒的。

只有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成为更好的人。

弟子规的故事

弟子规的故事

弟子规的故事弟子规的故事弟子规的故事1我三岁的时候,爸爸给我买了一本连环画《弟子规》,要我从小了解国学,学习礼仪。

关于我学《弟子规》,还有几个有意思的小故事呢!有一次爸爸出差回来,高兴的拿出好酒给全家人倒上,却不让我喝,我闹着也要尝一尝,妈妈就说:“悠悠,小孩子是不能喝酒的。

”我撅着嘴不服气的问:“为什么?我就是要喝嘛!”妈妈想了想说:“因为你学的《弟子规》上明文规定了小孩不能喝酒,‘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就再也没有闹着要喝酒了。

很多次,妈妈叫我做事的时候,我总喜欢拖拉,要么是不理睬,要么就说:等一会儿。

就算妈妈用了“狮吼功”也没有用。

后来,我看到《弟子规》上写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意思是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地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后来,我会主动帮妈妈做家务,爸爸妈妈都说我长大了,懂事了。

弟子规的故事2下午放学,我像离弦的箭一样快速跑回家,一推开门,我就对着客厅大喊:“奶奶!奶奶!怎么办!我们要开始学习《弟子规》了。

这不是要我的命吗?”奶奶笑着走过来说:“傻孩子学《弟子规》怎么可能要你的命呢?”“就是嘛!就是嘛!又要学习,又要写作业,还要背英语。

哪还有时间学《弟子规》呢?”我嘟着嘴说。

这时爷爷皱着眉头从书房走出来说:“这是谁呀!在学习上遇到点困难就退缩了,看来真要好好学习一下我们中国文化的精髓了。

”“要学!一定要学!”爷爷走过来肯定的说。

这时,我一头扎进爷爷的怀里,“从我开始记事起,我听到有人说学它会使学生变成小绵羊。

我也不愿意学它当小绵羊。

”爷爷听了,哈哈大笑起来。

说:“不对,《弟子规》能把野马训成会跑路的千里马。

”我不明白,马也能认识《弟子规》吗?爷爷说这是比喻,是说学了《弟子规》孩子,能让孩子从小知道如何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如何孝顺父母,尊重父母。

做错事了要敢于承担教我们如何做人的道理……真是这样吗?爷爷常说他小时候学校不让学《弟子规》,和他一起长的小伙伴有的对《弟子规》里面的内容都不了解,甚至都不知道学习《弟子规》有什么好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nìng巧
多说话不如少说话,说话要恰当无误,千万不要花言巧语。

诸葛瑾之谨:诸葛瑾是三国时期孙权手下的大臣,平时话不多,但常常在紧要关头,几句话就能解决问题。

有一次校尉殷模被孙权误解,要被杀头,众人都向孙权求情,只有诸葛瑾一言不发。

孙权问:“为什么子瑜(诸葛瑾字子瑜)不说话?”诸葛瑾说:“我与殷模的家乡遭遇战乱,所以才来投奔陛下。

现在殷模不思进去,辜负了您,还求什么宽恕呢?”短短几句话,孙权就感到殷模不远千里来投奔自己,即使有过错也应该原谅,于是就赦免的了殷模。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刻薄挖苦的话,下流肮脏的话,都不要讲;粗俗的小市民习气,千万要戒掉。

爱说挖苦话的犀牛:从前有一只犀牛,专爱说挖苦话。

它看见长颈鹿,就说:“长脖子家伙!”,它看见刺猬,就说:“满身是针,没安好心!”,它看见大象,就说:“长鼻子家伙!”动物们都气坏了,大家在一起商量怎么对付犀牛。

有的说都不理它了,让它自个儿玩;有的说大家拿出看家本领,揍它一顿……大象说,这些办法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犀牛爱说挖苦话是因为它不知道自己的短处。

大象从商人那里买了一面镜子,去找犀牛。

犀牛正在挖苦一只鸵鸟:“你这只光腿鸡,只会跑不会飞。

”鸵鸟伤心的哭了。

“喂,犀牛,你看这是什么?”大象把镜子立在犀牛
的面前。

犀牛看到镜子里有一只动物,就马上说挖苦话:“你这个丑家伙,大嘴小眼,还好意思活在世界上!”“哈哈哈,这就是你呀,英俊的犀牛!”动物们都笑了。

犀牛一听,红着脸跑开了。

从此以后,它再也不说挖苦话了。

徐文靖查豆:从前,有一个叫徐文靖的少年,非常调皮捣蛋,经常打架、骂人。

同学们都不愿意和他交朋友,这使他决定痛改前非。

为了能够改掉不良习惯,他找来两个小瓷瓶,准备了一些黑豆和黄豆。

每做一件好事,就在一个瓶里放一颗黄豆;每做一件错事,就在另一个瓶里放一颗黑豆。

过一段时间,他就把两个瓶里的豆子倒出来,进行检查、反省。

渐渐地,黄豆多了,黑豆少了,最终他成了受欢迎的孩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