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布局的原则与概念
景观园林设计说明范本

景观园林设计说明范本一、设计目标本景观园林设计旨在打造一个美丽、舒适、可持续的公共空间,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社交互动、健身运动等需求,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合理布局、科学种植、艺术装饰等手段,创造一个和谐的人与自然共生的空间,提升城市品质,为居民提供愉悦的生活体验。
二、设计原则1.人本原则:以人为本,注重人们的需求和感受,设计出符合人们审美和舒适度的公共空间。
2.生态原则:保护和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土地和水资源,保护和培育自然景观,使人们能够接触自然、享受自然带来的健康和快乐。
3.可持续原则:考虑可持续发展和资源利用效率,设计使园林设施在使用过程中能够经久耐用、降低能耗、减少污染。
4.安全原则:保证园林设施的安全性,设立安全措施,预防恶性事件发生,减少意外伤害。
5.可访问性原则:设计兼顾各类人群的需求,尤其是老人、儿童、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提供无障碍通道和设施,方便他们的出行和活动。
三、设计内容1.空间布局:根据场地特点和功能需求,合理划分空间,并确定主题和风格。
设置主要景点和活动区域,并设计艺术装饰来增添美感。
2.植物选择:根据气候、土壤条件和景观效果,选择适合的植物种类,并进行科学的植物布局和组合。
注重本地植物的保护和使用,提高景观的适应性和生态性。
3.设施设备:根据需要和功能,设计合适的公园设施和活动设备,如亭子、长椅、健身器材等,同时考虑设施的艺术性和安全性。
4.照明设计:设计合理的照明系统,保证夜间的视觉效果和安全性,利用照明为景观增添艺术魅力,同时注重节能减排。
5.水景设计:合理利用水资源,设计喷泉、湖泊、小溪等水景,营造水与景观的和谐画面,增加水分子释放的负氧离子,提升空气品质。
6.音乐喷泉设计:利用音乐与水的相结合,形成流动的音乐喷泉,通过音乐的节奏和水的喷射形成奇特的水舞,增加观赏性和娱乐性。
7.儿童游乐设施:根据儿童的需求和安全,设置儿童游乐设施,如秋千、滑梯、蹦床等,提供安全、有趣的游乐环境。
漫谈园林布局概念与原则

漫谈园林布局的概念与原则摘要人们在游览园林时,在审美要求上是欣赏各种风景,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这些景物有自然的,如山、水、动植物;也有人工的,如亭、廊、榭等各种园林建筑。
如何把这些自然的景物与人工景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既完整又开放的优秀园林景观,这是设计者在设计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好的布局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关键词园林布局概念原则园林是由一个个、一组组不同的景观组成的,这些景观不是以独立的形式出现的,是由设计者把各景物按照一定的要求有机地组织起来的。
在园林中把这些景物按照一定的艺术规则有机地组织起来,创造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这个过程称为园林布局。
一、园林布局的综合性与统一性1.园林的功能决定其布局的综合性园林的形式是由园林的内容决定的,园林的功能是为人们创造一个优美的休息娱乐场所,同时在改善生态环境上起重要的作用,但如果只从这一方面考虑其布局的方法,不从经济与艺术方面的条件考虑,这种功能也是不能实现的。
园林设计必须以经济条件为基础,以园林艺术、园林美学原理为依据,以园林的使用功能为目的。
只考虑功能,没有经济条件作保证,再好的设计也是无法实现的。
同样在设计中只考虑经济条件,脱离其实用功能,这种园林也不会为人们所接受。
因此,经济、艺术和功能这三方面的条件必须综合考虑,只有把园林的环境保护,文化娱乐等功能与园林的经济要求及艺术要求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综合解决,才能实现创造者的最终目标。
2.园林构成要素的布局具有统一性园林构图的素材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水体和动、植物等自然景观及其建筑、构筑物和广场等人文景观。
这些要素中植物是园林中的主体,地形、地貌是植物生长的载体,这二者在园林中以自然形式存在。
不经过人为干预的自然要素往往是最原始的产物,其艺术性往往达不到人们所期望的效果,建筑在园林中是人们根据其使用的功能要求出发而创造的人文景观,这些景物必须与天然的山水、植物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融合于自然中才能实现其功能要求。
中国古典园林基本设计原则和手法 概述及解释说明

中国古典园林基本设计原则和手法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古典园林是中国独特的园林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典园林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而完整的学科。
它以自然环境为基础,运用特定的设计原则和手法来创造能够令人心旷神怡、引人入胜的景观空间。
本文旨在对中国古典园林基本设计原则和手法进行概述,并通过实例解析说明其在具体设计中的应用。
1.2 文章结构本文按照逻辑顺序分为五个部分,共包含五个章节。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对文章进行了总体概述,说明了文章撰写目的;接下来,在第二部分中我们重点探讨了古典园林基本设计原则,包括自然表达、高度厚重以及刚柔并济等三个方面;第三部分则详细介绍了古典园林设计手法,主要涉及建筑布局、水景运用和植物配置等方面;第四部分通过具体案例剖析,分析了中国古代名园的设计特点以及现代古典园林设计案例的创新;最后,在结论与展望中我们从总结古典园林基本设计原则和手法的重要性及特点出发,展望了古典园林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前景和应用价值。
1.3 目的本文旨在系统地介绍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设计原则和手法,并通过实例分析和解读,阐明其在具体设计中的应用。
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和技巧,可以为今后的园林设计师提供参考和借鉴,并且为保护、传承与创新中国传统园林艺术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本文撰写,我们也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到古典园林对于人们身心健康、文化传承以及城市建设等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从而更好地推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
2. 古典园林基本设计原则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原则使得古典园林在形式、意境和情感表达方面独具特色。
本节将介绍古典园林的三个基本设计原则:自然表达原则、高度厚重原则和刚柔并济原则。
2.1 自然表达原则自然表达原则是指古典园林中对自然景观的追求与模仿。
中国古代造园师借鉴山水之美,追求“仰忠四海而不越,报寿万年而不爱”,即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布局、植物配置等手法营造出山水风貌,以还原大自然中的景观。
园林景观设计的方法与原则

景观设计是多项工程相互协调的综合设计,就其复杂性来讲,需要考虑交通、水电、园林、市政、建筑等各个技术领域。
各种法则法规都要了解掌握,才能在具体的设计中,运用好各种景观设计元素,安排好项目中每一地块的用途,设计出符合土地使用性质、满足客户需要、比较适用的方案。
景观设计中一般以建筑为硬件,绿化为软件,以水景为网络,以小品为节点,采用各种专业技术手段辅助实施设计方案。
从设计方法或设计阶段上讲,可简单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构思构思是景观设计最重要的部分,也可以说是景观设计的最初阶段。
从学科发展和国内外的实践来看,景观设计的含义相差甚大。
我们这里认为,景观设计是关于如何合理安排和使用土地,解决土地、人类、城市和土地上的一切生命的安全与健康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它涉及区域、新城镇、邻里和社区规划设计,公园和游憩规划,交通规划,校园规划设计,景观改造和修复,遗产保护,花园设计,疗养及其他特殊用途等很多领域。
同时,从目前国内很多的实践活动来看,景观设计着重于具体项目本身的环境设计,即狭义的景观设计。
两种观点并不相互冲突。
基于以上的观点,我们认为无论是关于土地的合理使用,还是一个局部的景观设计方案,构思都是十分重要的。
构思首先考虑的是满足其使用功能,充分为地块的使用者创造、规划出满意的空间场所,同时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尽量减少项目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干扰。
然后,采用构图以及下面将要提及的各种手法进行具体的方案设计。
方案构思“四法”1草图法草图法的特点和作用在运用草图法进行构思的过程中,可以捕捉灵感、自由发挥、不受约束。
能将自己的想法较明确地表达出来,也可以随意修改。
2模仿法模仿法的核心在于通过别人的想法、构思,激发自己的灵感。
模仿法在仿生学领域的应用:模仿鹰眼的成像原理仿制出来的微型照相机、摄像机自动调焦的摄像头等;人造卫星的拍摄系统;模仿飞鸟的翅膀结构原理制造出的飞机机翼等。
模仿法构思设计方案时,可以大致分为:a.外形模仿b.仿生模仿:形态仿生、结构仿生、原理仿生c. 结构模仿d.功能模仿3联想法要用联想法进行方案构思,人们就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广的见识、较好的知识基础及较丰富的想像力。
城市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

城市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1、坚持以"生态平衡"为主导,合理布局园林绿地系统。
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含意是指处于顶极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此时系统内的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与协调,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系统的整体效益最佳。
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强调绿地系统的结构与布局形式、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的协调、以及与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着眼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
2、遵从"生态位"原则,搞好植物配置。
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配,实际上取决于生态位的配置,直接关系到园林绿地系统景观审美价值的高低和综合功能的发挥。
生态位概念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
在特定的城市生态环境条件下,应将抗污吸污、抗旱耐寒,耐贫瘠、抗病虫害、耐粗放管理等作为植物选择的标准。
3、遵从"互惠共生"原理,协调植物之间的关系。
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存,双方获利。
如地衣即是藻与菌的结合体,豆科、兰科、杜鹃花科、龙胆科中的不少植物都有与真菌共生的例子;一些植物种的分泌物对另一些植物的生长发育是有利的,如黑接骨木对云杉根的分布有利,皂荚、白蜡与七里香等在一起生长时,互相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另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则对其他植物的生长不利,如胡桃和苹果、松树与云杉、白桦与松树等都不宜种在一起,森林群落林下蕨类植物则对大多数其他植物幼苗的生长发育不利,这些都是园林绿化工作中必须注意的。
4、保持"物种多样性",模拟自然群落结构。
园林设计的基本原则

园林设计的基本原则引导语:关于园林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园林设计可用于哪些方面?下面就快来跟着店铺一起学习一下吧!1.主景与配景各种艺术创作中,首先确定主题、副题,重点、一般,主角、配角,主景、配景等关系。
所以,园林布局,首先确定题思想前提下,考虑主要的艺术形象,也就是考虑园林主景。
主要景物能过次要景物的配景、陪衬、烘托,得到加强。
为了表现主题,在园林和建筑艺术中主景突出通常采用下列手法:(1)中轴对称在布局中,确定某方向一轴线,轴线上方通常安排主要景物,在主景前方两侧,常常配置一对或若干对的次要景物,以陪衬主景。
如天安门广场、凡尔赛宫殿、广州起义烈士陵园等。
(2)主景升高(3)环拱水平视觉四合空间的交汇点园林中,环拱四合空间主要出现在宽阔的水平面景观或四周由群山环抑盆地类型园林空间,如杭州西湖中的三潭印月等。
自然式园林中四周由土山和树林环抱的林中草地,也是环拱的四合空间。
四周配杆林带,在视觉交汇点上布置主景,即可起到主景突出作用。
(4)构图重心位能三角形、圆形图案等重心为几何构图中心,往往是处理主景突出的最佳位置,起到最好的信能效应。
自然山水园的视觉重心忌居正中。
(5)渐变法渐变法即园林景物面局,采用渐变的方法,从低到高,逐步升级,由次要景物到主景,级级引入,通过园林景观的序列布置,引人入胜,引出主景。
2.对比与调和对比与调和。
是布局中运用统一与变化的基本规律,物形象的具体表现。
采用骤变的景象,以产生唤起兴致的效果。
调和的手法,主要通过布局形式、造园材料等方面的统一、协调来表现。
园林设计中,结比手法主要应用于空间对比,疏密对比、虚实对比、藏露对比、高低对比、曲直对比等。
主景与配景本身就是3.节奏与韵律在园林布局中,常使同样的景物重复出现,这样的同样的景物重复出现和布局,就是节奏与韵律在园林中的应用。
韵律可分为连续韵律、渐变韵律、交错韵律、起伏韵律等处理方法。
4.均衡与稳定在园林布局中均以分为静态均依靠动势求得均衡,或称之为拟对称的均衡。
园林景观设计遵循原则

园林景观设计遵循原则1、基本原则:(1)构园有法,法无定式;(2)功能明确,组景有方;(3)因地制宜,景以境出(①颐和园主景突出式②圆明园集景式③避暑山庄风景式);(4)掇山理水,理及精微(山有三远,深远、平远、幽远。
水之三远,旷远、幽远、迷远);(5)建筑经营,时景为精;(6)道路系统,顺势通畅;(7)植物造景,四时烂漫。
设计要点1、园林景观设计要的是什么效果?实用、经济、美观。
2、为什么?(1)园林设计工作的特点是有较强的综合性,要求做到经济、实用、美观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
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当然,同任何事物发展规律一样,根据不同性质、不同类型、不同环境的差异,彼此之间有所侧重。
(2)在园林设计过程中,“实用,经济,美观”三者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
首先要考虑适用的原则,因地制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园林功能适合于服务对象。
适用的观点带有永恒性和长久性。
其次要考虑经济问题。
正确的选址,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就可以减少大量的投资,也解决了部分经济问题。
园林建设要根据园林性质,建设需要确定必要的投资。
也要考虑美观,既满足园林布局,造景的艺术要求。
在某些条件下美观要求提到最重要的地位。
美观本身就适用,就是观赏价值。
孤置假山,雕塑作品等起到装饰、美化环境,创造出感人的精神文明气氛。
设计标准将居住环境规划作为城市环境中的`一部分统筹考虑,使二者融为一体,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居民的需求,永远是园林环境设计的主要目的。
小区的可识别性园林艺术是园林空间精神上的享受,节点细部设计优秀的设计在于整体布局合理,功能性强,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过去的居住小区规划往往是规划师先做小区总体布局,安排道路系统,布置住宅单体,随后建筑师接着进行住宅单体建设,往往在总体已定的前提下,才进行绿化设计。
景观设计设计师、开发商、业主三结合,业主共同需求即是我们设计的基本要求,相互的沟通能够使业主了解到居住环境的发展趋势将会是创造生态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共存,同时业主们的反馈意见也是我们获得的最直接的、第一手的、准确的景观设计定位,加之与开发商达成的共识,关注、掌握、完善人们所需的设施的配置与要求,创建符合业主要求的,清新、自然宜人的人居环境,把我们的住宅园艺景观质量推向新的阶段。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原则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原则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天人合一:古人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园林要与自然融为一体,营造出与自然景观相和谐的环境。
园林中的小桥流水、山石植物等自然元素都要符合自然规律。
2. 造景思想:中国古典园林注重营造景致和情趣,通过布局、组合、构思等手法利用自然材料打造景观,创造出愉悦的观赏体验。
常见的造景手法有映水亭、曲桥、曲径通幽等。
3. 构思深远:中国古典园林不仅注重当前景观的美感,更重要的是注重景观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园林的构思要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感,使人在观赏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景观的延续和流动。
4. 微缩自然:古人认为园林是一种微缩的自然,通过人工的布置和调节模拟出自然景观,使人们在有限空间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园林中的人工山水、人工湖泊等都是通过园林师傅的巧妙设计和构建而成。
5. 平衡与对比:中国古典园林注重平衡和对比,在布局中追求统一中的多样性,通过大小、高低、色彩等方面的对比来增加景观的美感。
6. 隐逸与养生:中国古典园林追求隐逸和养生,注重创造一种宁静、舒适的环境,使人们在园林中可以找到内心的宁静和放松。
这些原则以及其他一些设计理念和手法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园林布局的原则园林布局的概念园林是由一个个、一组组不同的景观组成的,这些景观不是以独立的形式出现的,是由设计者把各景物按照一定的要求有机地组织起来的。
在园林中把这些景物按照一定的艺术规则有机地组织起来,创造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这个过程称为园林布局。
人们在游览园林时,在审美要求上是欣赏各种风景,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这些景物有自然的,如山、水、动植物;也有人工的,如亭、廊、榭等各种园林建筑。
如何把这些自然的景物与人工景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既完整又开放的优秀园林景观,这是设计者在设计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好的布局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园林布局的综合性与统一性1)园林的功能决定其布局的综合性园林的形式是由园林的内容决定的,园林的功能是为人们创造一个优美的休息娱乐场所,同时在改善生态环境上起重要的作用,但如果只从这一方面考虑其布局的方法,不从经济与艺术方面的条件考虑,这种功能也是不能实现的。
园林设计必须以经济条件为基础,以园林艺术、园林美学原理为依据,以园林的使用功能为目的。
只考虑功能,没有经济条件作保证,再好的设计也是无法实现的。
同样在设计中只考虑经济条件,脱离其实用功能,这种园林也不会为人们所接受。
因此,经济、艺术和功能这三方面的条件必须综合考虑,只有把园林的环境保护,文化娱乐等功能与园林的经济要求及艺术要求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综合解决,才能实现创造者的最终目标。
2)园林构成要素的布局具有统一性园林构图的素材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水体和动、植物等自然景观及其建筑、构筑物和广场等人文景观。
这些要素中植物是园林中的主体,地形、地貌是植物生长的载体,这二者在园林中以自然形式存在。
不经过人为干预的自然要素往往是最原始的产物,其艺术性往往达不到人们所期望的效果,建筑在园林中是人们根据其使用的功能要求出发而创造的人文景观,这些景物必须与天然的山水、植物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融合于自然中才能实现其功能要求。
以上三方面的要素在布局中必须统一考虑,不能分割开来,地形、地貌经过利用和改造可以丰富园林的景观,而建筑道路是实现园林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将生命赋予自然,将绿色赋予大地,没有植物就不能成为园林,没有丰富的、富于变化的地形、地貌和水体就不会满足园林的艺术要求。
好的园林布局是将这三者统一起来,既有分工又要结合。
3)起开结合,多样统一对于园林中多样变化的景物,必须有一定的格局,否则会杂乱无章,既要使景物多样化,有曲折变化,又要使这些曲折变化有条有理,使多样的景物各有风趣,能互相联系起来,形成统一和谐的整体。
在我国的传统园林布局中使用“起开结合”四个字来实现这种多样统一。
什么是“起开结合”呢?清朝的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指出:布局“全在于势,势者,往来顺逆之间,则开合之所寓也。
生发处是开,一面生发,即思一面收拾,则处处有结构而无散漫之弊。
收拾处是合,一面收拾一面又思生发,则时时留有余意而有不尽之神,……如遇绵衍抱拽之处,不应一味平塌,宜思另起波澜。
盖本处不好收拾,当从他处开来,庶棉平塌矣,或以山石,或以林木,或以烟云,或以屋宇,相其宜而用之。
必于理于势两无妨而后可得,总之,行笔布局,一刻不得离开合。
”这里就要求我们在布局时必须考虑曲折变化无穷,一开一合之中,一面展开景物,一面又考虑如何收合(二)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园林布局除了从内容出发外,还要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
我国明代著名的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提出“园林巧于因借”的观点,他在《园冶》中指出:“因者虽其基势高下,体形之端正……”,“因”就是因势,“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有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入奥疏源,就低蓄水,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
这种观点实际就是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的最好典范1)地形、地貌和水体在园林中,地形、地貌和水体占有很大比例。
地形可以分为平地、丘陵地、山地、凹地等。
在建园时,应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条件,对于低凹地区,应以布局水景为主,而丘陵地区,布局应以山景为主,要结合其地形地貌的特点来决定,不能只从设计者的想象来决定,例如北京陶然亭公园,在新中国成立前为城南有名的臭水坑,电影《城南旧事》中讲的就是这一地区的故事,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了改善该地区的环境条件,采用挖湖蓄水的方法,把挖出的土方在北部堆积成山,在湖内布置水景,为人们提供一个水上活动场所,这样不仅改造了环境,同时也创造出一个景观秀丽、环境优美的园林景点。
如果不是采用这种方法,而是从远处运土把坑填平,虽可以达到整治环境的目的,但不会有今天这样景观丰富的园林。
在工程建筑设施方面应就地取材,同时考虑经济技术方面的条件。
园林在布局的内容与规模上,不能脱离现有的经济条件。
在选材上以就地取材为主,例如假山置石,在园林中的确具有较高的景观效果,但不能一味追求其效果而不管经济条件是否允许,否则必然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宋徽宗在汴京所造万寿山就是一例:据史料记载,“公元1106年,宋徽宗为建万寿山,于太湖取石,高广数丈,载以大舟,挽以千夫,凿河断桥,毁堰折墙,数月乃至”,最终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而北京颐和园中的“败家石”(青芝岫)的来历也是如此。
建园所用材料的不同,对园林构图会产生一定的作用,这是相对的,非绝对的,太湖石可谓置石中的上品,并非必不可少,例如北京北海静心斋的假山所用石材为北京房山所产,广州园林的假山为当地所产的黄德石等均属就地取材的成功之例。
2)植物及气候条件中国园林的布局受气候条件影响很大。
我国南方气候炎热,在树种选择上应以遮阳目的为主,而北方地区,夏季炎热,需要遮荫,冬季寒冷,需要阳光,在树种选择上就应考虑以落叶树种为主。
在植物选择上还必须结合当地气候条件,以乡土树种为主。
如果只从景观上考虑,大量种植引进的树种,不管其是否能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其结果必是以失败而告终。
另外,植物对立地条件的适应性必须考虑,特别是植物的阳性和阴性,抗干旱性与耐水湿性等,如果把喜水湿的树种种在山坡上,或把阳性树种种在庇荫环境内,树木就不会正常生长,不能正常生长也就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园林布局的艺术效果必须建立在适地适树的基础之上。
园林布局还应注意对原有树木和植被的利用上。
一般在准备建造园林绿地的地界内,常有一些树木和植被,这些树木或植被在布局时,要根据其可利用程度和观赏价值,最大限度地组织到构图中去。
正如《园冶》中所讲的那样:“多年树木,碍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基,砍数、丫不妨封顶,斯谓雕栋飞楹构易,荫槐挺玉难成。
”其中心思想就是要对原有植被充分利用,关于这一点,在我国现代园林建设中得到了肯定,例如北京朝阳公园中有很多大树为原居住区内搬迁后保留下来的,此公园于1999年建成,这些大树,在改善环境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它们多数以“孤赏树”的形式存在,如果全部伐去重新栽植新的树木,不但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也不会很快达到理想的效果。
除此之外,在植物的布局中,还必须考虑植物的生长速度。
一般新建的园林,由于种植的树木在短期内不可能起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布局中应首先选择速生树种为主,慢生树种为辅。
在短期内,速生树种可以很快形成园林风景效果,在远期规划上又必须合理安排一些慢生树种。
关于这一点在居住区绿地规划中已有前车之鉴,一般居住区在建成后,要求很快实现绿化效果,在植物配植上,大面积种植草坪,同时为构图需要,配以一些针叶树,绿化效果是达到了,但没有注意居民对绿地的使用要求,每到夏季烈日炎炎,居民很难找到纳凉之处,这样的绿地是不会受欢迎的。
因此,在园林植物的布局中,要了解植物的生物学特性,既考虑远期效果,又要兼顾当前的使用功能。
3)主题鲜明,主景突出任何园林都有固定的主题,主题是通过内容表现的。
植物园的主题是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对植物进行鉴定、引种、驯化,同时向游人展示植物界的客观自然规律及人类利用植物和改造植物的知识,因此,在布局中必须始终围绕这个中心,使主题能够鲜明地反映出来。
在整个园林绿化工作中,绿化固然重要,但必须有重点,美化才能实现其艺术要求园林是由许多景区组成,这些景区在布局中要有主次之分,主要景区在园林中以主景的形式出现。
在整个园林布局中要做到主景突出,其他景观(配景)必须服从于主景的安排,同时又要对主景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
配景的存在能够“相得而益彰”时,才能对构图有积极意义,例如北京颐和园有许多景区,如佛香阁景区、苏州河景区、龙王庙景区等,但以佛香阁景区为主体,其他景区为次要景区,在佛香阁景区中,以佛香阁建筑为主景,其他建筑为配景。
配景对突出主景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是从对比方面来烘托主景,例如,平静的昆明湖水面以对比的方式来烘托丰富的万寿山立面。
另一方面是从类似方式来陪衬主景,例如西山的山形、玉泉山的宝塔等则是以类似的形式来陪衬万寿山的。
突出主景常用的方法有:主景升高、中轴对称、对比与调和、动势集中、重心处理及抑景等,其具体内容见本章第五节内容(四)园林布局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规定性园林是存在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环境之一,在空间与时间上具有规定性。
园林必须有一定的面积指标作保证才能发挥其作用。
同时园林存在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周边环境必然存在着某些联系,这些环境将对园林的功能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北京颐和园的风景效果受西山、玉泉山的影响很大,在空间上不是采用封闭式,而是把园外环境的风景引入到园内,这种做法称之为借景,正如《园冶》所讲“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
这种做法超越了有限的园林空间。
但有些园林景观在布局中是采用闭锁空间,例如颐和园内谐趣园,四周被建筑环抱,园内风景是封闭式的,这种闭锁空间的景物同样给人秀美之感。
园林布局在时间上的规定性,一是指园林功能的内容在不同时间内是有变化的,例如园林植物在夏季以为游人提供庇荫场所为主,在冬季则需要有充足的阳光。
园林布局还必须对一年四季植物的季相变化作出规定,在植物选择上应是春季以绿草鲜花为主,夏季以绿树浓荫为主,秋季则以丰富的叶色和累累的硕果为主,冬季则应考虑人们对阳光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指植物随时间的推移而生长变化,直至衰老死亡,在形态上和色彩上也在发生变化,因此,必须了解植物的生长特性。
植物有衰老死亡,而园林应该日新月异二、园林静态布局(一)静态风景布局静态风景布局静态风景是指游人在相对固定的空间内所感受到的景观,这种风景是在相对固定的范围内观赏到的,因此,其观赏位置和效果之间有着内在的影响。
1)静态空间的视觉规律(1)景物的最佳视距一般正常人的明视距离为25~30cm,对景物细部能够看清的距离为40m左右,能分清景物类型的视距在250~300m左右,当视距在500m左右时只能辨认景物的轮廓,因此,不同的景物应有不同的视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