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 4《大学》节选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案:第四单元 经典原文4 《大学》节选 含答案

《大学》节选对应学生用书P29曾子(前505-前436),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南)人,名参,字子舆。
是鄫国(缯国)太子巫的第五代孙。
父亲曾点(曾皙),母亲上官氏。
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
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
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
因此,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家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
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营养。
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
传为孔子弟子曾参作。
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
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大学”是相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
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
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 4.4

首页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首页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了解知识领域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大学》和《中庸》是无法回避的重要内容。 《大学》《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两篇,在中国古代正统的儒 家思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元代,更是成为官定的学校教科书 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成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一直沿袭 到明清,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文 化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 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论 述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 递进过程,在论述中,阐释了“诚意”“慎独”“推己及人”等主张。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首页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4 《大学》节选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首页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大学”是相对“小学” 而言,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 “大学”是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秦汉儒家学说的 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 的政治纲领。《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 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 生发展的宏观图式。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 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2019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练习:第四单元 4 《大学》节选 (2份打包)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注字音
如恶.恶.臭(wù è)
忿懥.(zhì)
敖.惰(áo)
桀.纣.(jié zhòu)
偾.事(fèn)
絜.矩(xié)
2.识通假
(1)此之谓自谦(“谦”通“慊”,满足)
(2)上恤孤而民不倍(“倍”通“背”,违背)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
了解知识领域 明确课节重点 掌握学习方法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大学》和《中庸》是无法回避的重要内容。 《大学》《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两篇,在中国古代正统的儒 家思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元代,更是成为官定的学校教科书 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成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一直沿袭 到明清,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文 化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 己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论述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递进过程,在论述中,阐释了“诚意”“慎独”“推己及人”等主张。 《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 之道”,还必须遵循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中庸》中对“好 学”“力行”“知耻”进行了论证,对学习过程进行了总结。这些见解 和主张至今仍然能给人们以有益的启示。
3.解多义 如恶恶臭(厌恶) 彼恶知之(怎么)
(1)恶 则思正身以黜恶(奸邪之徒)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罪恶)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嫉妒)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怎么样,如何) 欲修其身者(修养)
(2)修 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高,长)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施行)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四单元修齐治平《大学》节选含答案

4 《大学》节选[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恶恶臭...(wù)(è)(xiù) 好好..色(hào)(hǎo)忿懥..(fèn zhì) 哀矜.(jīn) 敖惰..(áo duò)贪戾.(lì) 偾.事(fèn) 絜矩..(xié jǔ)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此之谓自谦(“谦”通“慊”,满足)(2)上恤孤而民不倍(“倍”通“背”,违背)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安⎩⎨⎧ 静而后能安.(形容词,心安理得)而今安.在哉(《赤壁赋》)(代词,表疑问,哪里)(2)明⎩⎨⎧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第一个:动词,使显明,彰明。
第二个:形容词,美好的)吾未见其明.也(《师说》)(形容词,高明)火尚足以明.也(《游褒禅山记》)(动词,照明)(3)致⎩⎨⎧ 先致.其知(动词,求得)致.万乘之势(《过秦论》)(动词,到、达到)何意致.不厚(《孔雀东南飞》)(动词,致使、导致)(4)诚⎩⎪⎨⎪⎧ 先诚.其意(动词,使……诚实)帝感其诚.(《愚公移山》)(名词,诚心)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副词,确实、的确)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屈原列传》)(连词,如果)(5)机⎩⎨⎧其机.如此(名词,作用)其牙机.巧制(《张衡传》)(名词,构造)成败之机.,在于今日(《赤壁之战》) (名词,关键)(6)得⎩⎪⎨⎪⎧ 虑而后能得.(动词,收获)则不得.其正(动词,能够)而神明自得.(《劝学》)(动词,具备)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动词,应该)此言得.之(《六国论》)(形容词,正确、合适) (7)修⎩⎪⎨⎪⎧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动词,修养)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动词,修建)修.守战之具(《过秦论》)(动词,修制)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形容词,长)茂林修.竹(《兰亭集序》)(形容词,高)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所以事.君也(名词作动词,侍奉) (2)一家仁.,一国兴仁(形容词作动词,讲究仁义) (3)上老.老而民兴孝(形容词作动词,尊敬) (4)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形容词作动词,重视) (5)上长.长而民兴弟(形容词作动词,尊重) (6)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显明、彰明) (7)在亲.民(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去旧更新) (8)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诚实)(9)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平)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古义:走出家门。
「精品」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修齐治平经典原文4大学节选练习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四单元修齐治平经典原文4 《大学》节选《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
“修身”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
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
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做人,即使他学富五年,有亿万财富,他最终也都是失败的。
正如古人所说:“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
”人心善良的透露就是心光的透露,而心光就是光明的大学之道,就是光明的明德;的首要学问,就是要搞清楚、弄明白什么是光明的明德。
由于现实社会中,每日每时所发生的许多丑恶现象和不良的习气、习惯,慢慢地使得人们对这些现象司空见惯,继而麻木不仁,从此根本就不相信还有什么人之性善之说,还需要讲什么人格。
大家都这自身的真性流露,心光明亮,找回了自己人格的光明之德,这就是道、人伦的本分。
不是只教你知识和技能,而不管你做人做得好不好。
因为做工、做【课内挖掘】作为一种道德修养,“慎独”见于《大学》:“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东汉郑玄曾注解说:“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
”今天,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
请以“慎独”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角度] 君子慎独【课外运用】示例:“慎独”是一种高境界的道德修养。
我国古代的贤者很早就明白:君子处世,所慎在独。
历览前贤,历史上道德彰显之人莫不慎独。
圣人孔子,不仅在朝堂之上严遵“君君臣臣”之仪,在颠沛流离之途也坚守君子之礼,席不正不坐,语非礼不言。
“君子慎独”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诚实。
《五元灯会》上曾载有这样一则故事:由于战乱,普陀寺的众禅者决定迁移庙址。
在迁徙途中,只有豫通大师一人坚持早课,从不荒废。
有人劝曰:“此处无佛,大师可不必如此。
”豫通大师答一偈子曰:“此处无佛,我心有佛。
既诚我心,是诚我佛。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4课《大学》节选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 厚(13),未之有也(14)! 【注释】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重视。薄:轻视。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 情、做法等)。
《大学》介绍:
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 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 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 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 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 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 为“四书”。
课题释疑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1.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 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 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 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而是讲治 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 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于天下的人,就
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 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 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 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 获得知识。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 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 物的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 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 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 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 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
第一段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 亲民(3),在止于至善。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大学》节选

那是不可能的。 • (13)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
重视的却加以重视。厚:形容词用作动词。 • (14)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即未有之也。没有
• 问题探究(一) • 1、要达到身修,需经过哪些步骤? • 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四个步骤。 • • 2、试表述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关系?
• 3、三纲和八目是怎样的对应的?
• 3、依据第二段,谈谈你对“君子慎独”的理解 。 • 4、第三段说“修身”的关键是“正心”,请据
• 多用铺排,如第三段阐述不能端 正思想的原因及表现,从不同方 面展开,运用排比进行铺垫与蓄 势;
• 语言工整, • 多用顶针排比
• 1、下列有关课文中节选内容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大学》是修身治人的儒家规则,它建议人之追求与建屋 相似,须先打好基础,才能按致知、格物、诚意、正心、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完成个人追求。
也。”
•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周记
• 《大学》的论述可谓“微言大义”,精微的 言辞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些深刻的道 理,对现代人也是很有作用的。请仔细领悟 课文,联系现实谈谈你的感悟。
• 提示:文章中的“慎独”、“修身”、 “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 人”、“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等语句 都很值得我们品味。
暗室不欺 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得
人的事。 春秋时期,卫国贤臣蘧(qú)伯玉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四单元《大学》节选(共39张)

研读第二段(2)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 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 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 独也。 闲居:独处。
厌然:掩盖的样子。 掩:遮掩,掩盖。 著:显露。 中:内心。 外:外表。
第二段内容分析 :
《大学》的这一章,原本是谈“诚意”,通过“慎 独”而谈“诚意”,选文中的本章,意在强调“慎独”, 而且是从内自我反省的角度谈“慎独”。
要做到真诚,最重要,也是最考验人的一课便是“慎 其独” 。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谨慎,简而言之,就是 人前人后一个样。人前真诚,人后也真诚,一切都发自 肺腑,发自内心,发自我全部的感官,就像手脚长在我 自己身上一样自然自如,一样真实无欺,而不是谁外加 于我的“思想改造”,外加于我的清规戒律。
这是从正面来说。
研读第三段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 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 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 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身:内心 忿懥(zhì):愤怒 忧患:忧虑 焉:于此,在正位。
第三段:诚意之后是正心(修身的关 键在于正心)。
诚意是意念真诚,不自欺欺人。但是,仅仅有诚意还 不行。因为,诚意可能被喜怒哀乐惧等情感支配役使,使 你成为感情的奴隶而失去控制。
所以,在“诚其意”之后,还必须要“正其心”,也 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理智)来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以 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集中精神修养品性。
研读第四段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 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 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修齐治平
4 《大学》节选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
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书”。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
“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
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传”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亲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
“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
“本末”是指
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
“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
“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
“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
“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
“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
一、注音
忿懥..________ 哀矜.
________ 敖惰..________ 贪戾.
________ 偾.事________ 絜矩..
________ 二、解释词义
定⎩⎪⎨⎪⎧知止而后有定. 少之时,血气未定
. 天下已定.
定
.乎内外之分 而奉行者即为定.例
修⎩⎪⎪⎪⎨⎪⎪⎪⎧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又重之以修.能 茂林修.
竹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则修.文德以来之 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著⎩⎪⎨⎪⎧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仆诚以著
.此书 脚著.
谢公屐 著
.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名岂文章著. 辟⎩⎪⎪⎨⎪⎪⎧人之其所亲爱而辟
.焉 而观其辟.丸也 晨往,寝门辟.矣 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
机⎩⎪⎨⎪⎧其机.如此 鸡鸣入机.织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三、通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