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分析

合集下载

农药分析报告

农药分析报告

农药分析报告1. 简介农药是一种用于农作物、园艺作物、林木和畜牧业等的化学物质,旨在控制和消灭害虫、杂草和疾病。

农药的合理使用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但如果不正确使用或超量使用,可能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因此,对农药进行分析和监测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

本报告将介绍农药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以及一些常见的农药分析技术和仪器。

2. 农药分析方法农药分析可以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

定性分析旨在确定样品中是否存在特定的农药成分,而定量分析则需要确定农药的浓度或含量。

2.1 定性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包括以下几种常见的技术:•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这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通过将样品溶解在溶剂中,然后通过液相色谱将样品中的农药分离开来,并通过质谱仪器进行鉴定。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该方法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样品是通过气相色谱进行分离和鉴定的。

•红外光谱(IR):红外光谱可以用于鉴定样品中的农药成分。

不同的农药具有特定的红外光谱图谱,可以通过与数据库进行比对来确定农药的成分。

2.2 定量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有以下几种:•高效液相色谱(HPLC):该方法是一种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通过将样品溶解在溶剂中并通过液相色谱柱进行分离,然后使用检测器测量农药的峰面积或峰高来确定其浓度。

•气相色谱(GC):气相色谱是一种使用气相色谱柱进行分离的技术。

通过测量农药峰面积或峰高来定量农药的浓度。

•原子吸收光谱(AAS):原子吸收光谱是一种常用的金属农药元素分析方法,通过测量样品中金属农药元素吸收特定波长的光来定量农药的含量。

3. 农药分析步骤农药分析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样品采集:从农田或农产品中采集样品,并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完整性。

2.样品预处理:将样品进行处理以去除干扰物质并提取农药成分。

3.分离和净化:使用分离技术(如液相色谱或气相色谱)将农药成分从样品中分离出来,并去除潜在的干扰物质。

农药使用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农药使用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农药使用的优势与劣势分析农药是农业生产中一种重要的工具,用于控制或消灭对农作物产生损害的害虫、病害和杂草,以保障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然而,农药的使用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利弊。

本文将分析农药使用的优势与劣势。

一、农药使用的优势1. 提高农作物产量:农药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和病害,保护农作物免受损害,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这对保障粮食供应、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2. 控制疫病传播:农药可以阻断疫病和病害的传播,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这对防止农作物在大范围内受到严重疫病侵袭具有重要作用。

3. 增强农作物抗逆性:适度使用农药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抗逆性,使其能够更好地抵抗干旱、洪涝、低温等自然灾害,提高农作物的存活率和产量。

4. 提高农田经济效益:农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少病虫害的损失,提高农田经济效益。

这对于保护农民的利益和推动农业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农药使用的劣势1. 环境污染:农药的使用会导致环境中农药残留物的积累,对土壤、水源、空气等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2. 生态风险:农药使用可能会对非目标生物造成伤害,破坏生态平衡。

例如,对于益虫、天敌和土壤生物的损害可能会导致生态链的崩溃,进一步增加农作物的病虫害风险。

3. 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长期食用农药残留的农产品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的风险,特别是对于婴幼儿和孕妇。

农药残留物对人体的累积效应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4. 害虫的抗药性:长期大量使用农药会导致一些害虫产生抗药性,使得原本有效的农药失去了控制害虫的作用。

这进一步加大了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难度。

三、合理使用农药的建议为了充分发挥农药的优势,减少劣势的影响,应当采取以下合理使用农药的措施:1. 选择低毒、高效、环保的农药品种:优先选择对人体和环境影响较小的农药,适量使用,并遵循农药使用前提要求。

同时,鼓励和推广生物农药和有机农药的使用。

2. 加强农药使用管理:建立健全的农药使用监管体系,加强农药市场准入管理,加大对农药经销商和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对农药使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的认识。

农药分析及残留分析知识点

农药分析及残留分析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1.区分农药原药和制剂的概念。

答:原药:是农药合成单位通过工业化生产线直接合成的纯度较高的农药产品。

一般为单一组分,有些可能是几种异构体的混合物,但其中以某种有效成分为主。

对原药的分析一般主要考虑有效成分的含量分析、酸度和水分分析。

制剂:一般是用农药原药或工业品,加入一定的助剂(如溶剂、乳化剂、湿展剂)、载体等加工而成的农药产品。

决定制剂效果的因素除有效成分含量外,还有制剂的理化性状。

因此其分析包括有效成分含量分析和理化性状分析两方面。

2.什么是农药残留?其进入人体的途径有哪些?答:农药残留指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生物体、农副产品和环境中的微量农药单体、有机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

进入人体的途径:(1)直接残留(2)土壤中的农药残留(3)水中的农药残留(4)空气中的农药残留具体危害:有机氯——损伤肝肾,肥胖,致癌有机磷——损伤DNA,致畸氨基甲酸酯——染色体断裂,致癌苯类——损伤造血系统,白血病3.农药分析的内容和范畴答:1.内容样品类型原药分析、制剂分析、残留分析分析内容有效成分分析(定性、定量)制剂理化形状分析2.分析方法所属范畴有效成分含量分析(常量分析、含量一般大于1%)乳油中水分含量分析:微量分析(要求<0.5%)4.分析方法的分类5..农药常量分析的操作程序1.样品采集2.标准品的准备3.分析方法的确定4.数据处理5.检验报告6. 农药常量分析测定的方法有哪些?答:定量:滴定分析、电化学分析、紫外分光光度分析、色谱分析定性:TLC、UV、IR、NMR、MS、色谱质谱联用、二级质谱的应用。

7.对于新农药,分析方法的建立:①分析手段的可靠性光谱法、色谱法(考虑特异性、干扰物)②分析方法的可靠性进行回收率实验,对精密度和准确度做出评价,进行误差分析。

③分析方法的确认准则特异性、精密度、准确度、重复性、重现性、线性8.基本概念精密度、准确度、重复性、重现性、线性。

①精密度(Precision):偶然误差的量度。

工业分析:农药分析

工业分析:农药分析

S C2H5O P O C2H5O
Zn
S
NO2
HCl
C2H5O P O C2H5O
NH2
S C2H5O P O C2H5O
NN Cl
NaNO2 KBr
实验步骤
1、1%的碳酸钠萃取,水相弃取(?); 2、加混合酸(乙酸:盐酸=9:1 )
及锌还原(65℃水浴 ); 3、加KBr,使混合样冷至0~10℃; 4、不断搅拌下,用NaNO2标定; 5 、近终点时用KI-淀粉指示液做
化学性质:
敌百虫在中性及弱酸性介质中常温下较 稳定,高温下会被水解,在pH>5.5时可 转化为敌敌畏,碱性增大,温度升高, 转化愈快。
工业品:
敌百虫有原粉,粉剂,可湿性粉剂, 乳油等等。 敌百虫原粉外观(精制品): 白色结晶固体,工业品为白色或减黄色 固体,其技术指标 见表
1、水分的测定:
60℃真空干燥法或卡尔·费休法
溶解
恒温水浴中10min
加5ml的Na2CO3
10min后加5mlHNO3
20mlH2O
35mlAgNO3
3ml硫酸铁铵 +3ml临苯 二甲 酸二丁酯
AgCl
NH4SCN标 定 过量的AgNO3
终点为红色
同时测空白:
加50ml 乙醇 取0.3000-0.4000于250ml锥 形瓶中
溶解
恒温水浴中10min 40mlH2O 1 0 mlAgNO3
五、显色
①紫外光 254nm或365nm或联合使用
②碘蒸汽
薄层板暴露在碘蒸汽中的时间要 短,肉眼能看到就足够了,否则 要挥发尽碘需许多时间。
③水
该法已用于环己醇,烃类,胆酸, 杜鹃醇的检出
化学法 1 AgNO3-NH4OH 2 氯化钯

农药残留分析方法

农药残留分析方法

农药残留分析方法
农药残留分析方法是用于检测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技术方法。

常用的农药残留分析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色谱法:包括气相色谱法(GC)和液相色谱法(HPLC)等。

这些方法利用样品中的农药在色谱柱中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来进行定量分析。

2. 质谱法:包括质谱联用技术(如GC-MS和LC-MS)等。

这些方法将色谱分离和质谱检测相结合,可以提高农药残留的定量和定性能力。

3. 免疫测定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ELISA)和免疫荧光分析法等。

这些方法利用农药与特定抗体的结合反应来进行检测,具有快速、灵敏和高效的特点。

4. 生物传感器法:包括电化学传感器和免疫传感器等。

这些方法利用生物传感器对农药的特异性反应进行检测,可以实现实时监测和便携式分析。

在农药残留分析中,通常需要从样品中提取目标化合物,然后进行样品前处理和分析测定。

为了提高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常常需要使用标准样品来进行质量控制和验证。

测量农药的方法有哪些

测量农药的方法有哪些

测量农药的方法有哪些测量农药的方法有很多种,具体使用哪种方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实验目的来确定。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测量农药的方法。

1. 生物测定法:通过对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如鱼、昆虫、植物等)进行观察和分析,评估农药的毒性和影响。

这种方法可以确定农药对某些生物的致死浓度(LC50)或抑制浓度(EC50),从而衡量其毒性水平。

2. 化学分析法:通过使用化学试剂进行农药残留的分析和定量测定。

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包括气相色谱法(GC)、液相色谱法(HPLC)、质谱法(MS)等。

这些方法可以精确测定农药的含量,并且能够对多种农药进行同时检测。

3. 免疫分析法:采用免疫学原理,利用特异性抗体与农药结合,在免疫试纸、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等平台上进行测定。

免疫分析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农药残留检测领域。

4. 生物传感器法:利用生物传感器对特定生物分子进行检测与测量,从而实现对农药的分析。

常见的生物传感器包括酶传感器、细胞传感器和基因传感器等。

这些传感器具有快速、高灵敏度和选择性好的特点,对农药的监测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

5. 植物毒理学方法:通过研究不同植物对农药的反应和生长影响,评估其对环境的毒性和生态效应。

植物毒理学方法可以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发芽率、根长、叶片形态等指标来评判农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6. 土壤利用能力评价法:通过研究土壤中农药的吸附、降解等过程,评估土壤对农药的利用能力,并确定其在土壤中的残留量。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农药在土壤环境中的去除和迁移情况,为环境保护和农作物生产提供依据。

7. 土壤有机质测定法:农药是常以残留物的形式存在于土壤中,利用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来测定其中的农药含量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土壤中的有机质对农药有吸附作用,通过测量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可以推断其中的农药含量。

总结:测量农药的方法有生物测定法、化学分析法、免疫分析法、生物传感器法、植物毒理学方法、土壤利用能力评价法和土壤有机质测定法等。

农药残留量的分析方法

农药残留量的分析方法

农药残留量的分析方法1.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是目前最常用的农药残留分析方法之一、该方法可将样品中的农药化合物与特定的色谱柱相互作用,通过色谱柱进行分离,最后再通过紫外检测器等进行测量,以得到农药的残留量。

由于其分离效果好、灵敏度高、选择性强等特点,HPLC已成为农药残留分析中的主要方法之一2.气相色谱法(GC)气相色谱法是一种常用于农药残留检测的方法。

该方法将样品中的农药化合物蒸发至气相,然后经过柱分离,并通过检测器进行测量。

与HPLC相比,GC法具有检测灵敏度高、分离效果好、分析速度快等优点,但对于具有高极性的农药分析能力较差。

3.液质联用技术(LC-MS/MS)液质联用技术是高效液相色谱(LC)和质谱(MS)的联用技术,是目前最常用的农药残留分析方法之一、通过将HPLC与质谱仪相连,可实现对样品中农药化合物的分离和测量。

与单独应用HPLC或GC相比,该方法能够提高测定的准确性和选择性,并且适用于多种农药化合物的同时检测。

4.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酶联免疫分析法是一种基于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原理的快速检测方法。

通过将样品中的农药残留物与特定的抗体结合,再加入化学发光物质,通过测量发光信号的强度来判断样品中农药残留的含量。

该方法具有分析速度快、操作简便、灵敏度较高等优点,但受到检测物质种类的限制。

5.转基因技术近年来,转基因技术被广泛用于农药残留分析中。

通过将灵敏度较高的荧光基因或报告基因引入目标作物中,当作物暴露于农药时,报告基因会发生表达变化,从而监测农药残留的程度。

这种方法具有非破坏性、高灵敏度、迅速等优点,但仍处于研究阶段,尚未广泛应用。

除了上述分析方法外,还有一些其他方法也被用于农药残留的检测,如电化学检测、光声光谱法、电喷雾质谱法等。

各种方法在农药残留分析中都有其特点和适应范围,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样品的不同特性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

在农药残留分析中,仪器设备的选择和操作准确性至关重要,同时需要严格遵守相关的实验室规范和操作规程。

农残分析实验报告

农残分析实验报告

农残分析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分析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情况,了解农残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并探讨如何减少农产品中的农残含量。

实验原理农残分析是利用化学方法检测和测定农产品中残留的农药成分。

常见的农残分析方法包括色谱法、质谱法、液相色谱法等。

实验步骤1. 采集不同农产品样本,如蔬菜、水果等。

2. 根据实验要求,提取样本中的农药残留物。

3. 利用色谱法或质谱法对样本进行农残分析。

4. 根据分析结果,判断样本中农药残留的种类和含量。

实验结果经过农残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样本A:蔬菜中检测到A农药和B农药,其中A农药的含量为0.05mg/kg,B农药的含量为0.03mg/kg。

2. 样本B:水果中检测到C农药和D农药,其中C农药的含量为0.02mg/kg,D农药的含量为0.01mg/kg。

分析与讨论从结果可以看出,样本A和样本B中均检测到了农药残留物。

这些农药残留物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危害。

农药残留物会通过人体内的消化系统被吸收,对人体器官和细胞造成损害。

长期摄入农药残留物会增加患癌、过敏、免疫功能受损等疾病的风险。

为减少农产品中的农残含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种植方式:合理选择农药种类和使用量,遵循农药使用规程,采用无公害农产品种植技术。

2. 采收方式:正确掌握农药使用后的预收期和安全间隔期,避免在农药残留高峰期采收农产品。

3. 加工处理:农产品加工过程中,进行充分的清洗和烹饪,以减少农药残留。

结论通过农残分析实验,我们发现农产品中普遍存在农药残留物。

这些残留物对人体健康构成一定的威胁。

因此,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农产品中的农残含量,从而保护人体健康。

参考文献1. 王晓菲. 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危害及防控措施[J]. 生态科技, 2015, 04:220-221.2. 李爱民. 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防护[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 2012, 04: 240-24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其他:核磁共振仪还可以有其他一些装置,用于不同的 测试目的,扩大仪器的应用。 (1).双照射去偶装置,用于做各种双照射测定。 (2).可变温度控制装置。 (3).异核射频振荡器,用于测定13C、15N等核。
三、化学位移 (一)1H的化学位移
化学位移的起源 前面已经讲到,核磁共振的条件是改变频率或磁场强度, 使满足特定核的共振条件
E=hv
式中:普朗克常数h=(6.626176±0.000036)×10-34 J· s v—共振频率。
共振频率和外磁场强度之间又有如下的关系:
v γ B0 2 π
式中:γ—磁旋比,即核的磁矩与角动量的比值,是核 固有的性质;H0—外磁场强度。
对于相同的原子核,γ为常数,不同的原子核,则γ不 同。由此,改变外磁场强度H0或改变辐射能频率v都可保持 上式的关系。目前,一般核磁共振仪多采用固定辐射频率而 改变磁场强度H0的方法,更便于获得能量吸收曲线,即核磁 共振谱图。见图8—2。 同一种核,γ为一常数;磁场B0强度增大,共振频率v也 增大。不同的核γ不同,共振频率也不同。如B0=2.3TG(1TG =104高斯)时,1H共振频率为100MHz,13C为25MHz,31P为 40.5MHz。
v样品-v标准 = 106 v辐射频率
最常用的标准物质为四甲基硅烷(CH3)4Si,简称TMS。 由于Si的电负性低,四甲基上氢的屏蔽效应大.它的共振 信号在高场位,且为强而锐的吸收峰。以TMS的共振峰为 零(δTMS=0)。共振峰的共振频率与TMS相差60周/s时, δ为1;相差120周/s时,δ为2;依此类推。
12 6
30 28 30 16 C、 Si Si O 16 S 等原子核,它们的质量数和原子序数 、 14 、 14 8 、
均为偶数,自旋量子数I=0。它们没有磁矩,不产生核磁 共振,因此,不能用于核磁共振研究。 19 31 1 13 29 15 、 、 、 、 、 等原子核,它们的质量数为奇 F H C Si N 9 15 P 1 6 14 7 数,原子序数为奇数或偶数,自旋量子数I=1/2,原子核 可看作电荷均匀分布的球体,能像陀螺一样自旋,自旋的 核具有循环的电荷,因而可产生磁场,形成磁矩,即μ≠0。 这类核适用于核磁共振研究。 17 11 自旋量子数I>1的原子核,例如 5 B(I=3/2), 8 O (I=5/2),它们的质量数为奇数,原子序数为奇数或偶数: 2 14 10 N 又如: , 1 H (I=1), 7 5 B (I=1),它们的质量数为偶数, 原子序数为奇数,由于自旋核具有循环的电荷,能产生磁 场,形成磁矩,即μ≠0,由此都可适用于核磁共振研究。 (见表8—1)。
这两种观点都在广泛使用。
不同场合用不同的理论。
核磁共振谱是由具有磁矩的原子核受射频场的照射而 发生跃迁所形成的吸收光谱。 众所周知,原于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其质子数与核 外电子数相等,亦与原子序数相等。原子质量数为质子数 和中子数之和。原子的质量数和原子序数那是偶数时,自 旋量子数为零(I=0)。原子的质量数和原子序数至少有一 个为奇数时,其自旋量子数才不为零(I≠0)。 I≠0的原子核本身的自旋运动,将产生自旋角动量( P ), 并使核有一个磁矩( )。具有磁矩的核在静磁场H0中,就 会有一定的运动和取向。除其原有的自旋运动外还会产生 围绕H0的陀螺式运动即进动(见图8—1),且有自己特定的 自旋量子数。
3.射频接受器和记录仪:产生核磁共振时,射频接受器能 检出被吸收的电磁波能量。此信号被放大后,用仪器记录 下来就是NMR谱图。射频振荡器、射频接受器在样品管 外面,它们两者互相垂直并且也与扫描线圈垂直。
4.探头和样品管座:射频线圈和射频接受线圈都在探头里。 样品管座能够旋转,使样品受到均匀的磁场。 5.电子计算机(工作站):用于控制测试过程,作数据处理, 如累加信号等。
质子磁矩的两种取向相当于两个能态。磁矩 方向与磁场相同(顺H0方向)的,质子能态低,不 相同(逆H0方向)的,质子能态高。 若以射频场照射磁场中的质子,当射频场的 能态与两个能态的能量差相等时,处于低能态的 质子就可吸收射频场的能量跃迁到高能态。这就 是核磁共振,上述两个能态间的能量差可以下式 表示:
C
或CH一连有Br、Cl: 50—70ppm;
(4)炔烃、CH2上连有F:70—90ppm; (5) -CCl3、-CHF、O-C-O: 90—105ppm;
O
(6)(取代)芳烃、杂芳烃、烯烃、O C O:105—150ppm; (7)羰基化合物(羟酸、盐、酯、酰胺等),肟:150— 180ppm; C (8)不饱和醛或酮、不饱和 :180—200ppm;
(二)13C的化学位侈 13C的化学位移范围很宽。一般有机化合物中各种碳原 于的δc值范围在0—250ppm。一个不对称的分子,几乎每 个碳原于都有各自的δc峰。 从下列各表中,可以看到不同碳原子所处环境不同, 其化学位移亦各不相同。 δc一般也以TMS为内标物。δ TMS=0ppm。 下面列举 一些化合物类型的δc: (1)(取代)三元环、C-Si、长链-烷烃:0—10ppm或 15ppm; (2)烷烃、CH2或CH3上连有O、N、S、Br、Cl:30— 50ppm; (3)环氧化合物、
v样品-v标准 = 106 v标准
δ为化学位移,v为频率,单位为周/s。由于磁场强度 与共振频率成正比关系,上式亦可表示为:
H 0样品-H 0标准 = 106 H 0标准
由于标准的共振频率数目较大,且与辐射频率相差不 多,为方便起见,即以v辐射频率代替v标准,单位为周/ s。因数值太小,为便于计算,各乘以106并设单位为 ppm(part permillion)。
在磁铁上有一个扫描线圈(又叫Helmholtz线圈),内通直流电。 它产生一个附加磁场,可用来调节原有磁场的磁场强度,连续改变磁 场强度进行扫描。把射频振荡器的频率固定,进行磁场扫描,使各种 质子在不同磁场强度下发生共振,得到NMR图,这种方法叫“扫场”。 一般这种连续波扫描的仪器,从低磁场强度即左端扫起,向高磁场强 度的右端扫描,磁场强度的增加数值折合成频率Hz而被记录下来。
以上所列原子核,多可供核磁共振研究,其中以1H最 容易测出,因此,目前农药分析中最常用的是1H—NMR 的测定也是本章的重点。其次,用的较多的是13C、31P和 19F。虽然13C的天然丰度很小,只有1.069%(1H为 99.9844%,19F为100%,31P为100%)。且其信号灵敏度 只有质子的1/63,较难测定。但近年来,由于仪器和操 作技术的改进,测定13C NMR谱在结构测定中已占十分重 要的地位。 在磁场中,各种核所产生的磁矩有一定的取向,由磁 量子数(m)决定,而磁量子数m由核的自旋量子数决定, 即: m=I,(I-1),(I-2),…,-I由此,共有(2I+1)个m 值。1H,13C等核,其I=1/2,则只可能有两种取向,即 m=+1/2, 表示核磁矩顺着H0方向(↑) m=-1/2, 表示核磁矩逆着H0方向(↓)。

60-0 6 10 =1ppm 6 60 10 120-0 6 10 =2ppm 6 60 10

核磁共振谱图中,常以化学位移δ为横坐标表示。化 学位移也有用τ表示的。τ的定义为10-δ=τ。例如,δ=2, 则τ=8。 用δ表示时,0是高场;用τ表示时,10是高场。有些 化合物的质子信号,发生在δ=0以下,δ是负数,表示屏 蔽效应很强;反之,δ=10以上,表示去屏蔽效应很强。 以δ表示化学位移,不因仪器不同而有所差异,使用方便, 现为国际上采用。 下面列举一些基团中质子的化学位移(δ值)。见表8—2, 8—3,8—4。
v= B= B0 (1- ) 2 2
σ是核的化学环境的函数,因为各种氢核所处的化学环境不同、 所以σ值也不同,故各种核在不同磁场强度下共振,产生了化学 位移 .
各种不同化学环境的1H共振频率相差不大,如在 100MHz的仪器上1H的共振频率的差别约为1500Hz。由 于无法以裸核作标准测出其绝对值,所以选用一种标准物 质,以标准物质的共振峰与测定化合物中的各种1H的相对 距离Hz数,作为这些1H的化学位移。 由此,化学位移的定义可以下式表示:
第八章 核磁共振
一、基本原理 二、核磁共振仪 三、化学位移 四、自旋-自旋偶合和自旋—自旋裂分 五、决定质子数目的方法 六、在农药分析中的应用


核磁共振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简称NMR。
1945年F.Bloch和E.M.Purcell为首的两个研究小组同时独立发现核磁共 振现象,NMR的理论基础是核物理。 核磁共振分析能够提供四种结构信息:化学位移δ 、偶合常数J、各种核的 信号强度比和弛豫时间。通过分析这些信息,可以了解特定原子(如1H、13C 等)的化学环境、原子个数、邻接基团的种类及分子的空间构型。 近20年来,随着超导磁体和脉冲傅里叶变换法的普及,NMR的新方法、新技 术不断涌现,如二维核磁共振技术、差谱技术、极化转移和波谱编辑技术及 固体核磁共振技术的发展,使核磁共振的分析方法和技术不断完善,样品用 量大大减少,灵敏度大大提高。由只能测溶液试样发展到可以做固体样品, 灵敏度很低的13C和15N等核的NMR测试也已可以顺利完成。
γ v B0 2 π
对于同一种核,旋磁比是相同的。那么固定了射频频 率,是否所有1H核都在同一个磁场强度下发生共振呢?情 况并非如此,质子的共振磁场强度与它的化学环境有关。
不同的质子(或其他种类的核),由于在分子中所处的化学环 境不同,因而在不同的磁场下共振的现象叫化学位移。出现化学 位移的原因是各种氢核所处的化学环境不同,所受到的屏蔽作用 不同造成的。 所谓化学环境主要是指氢原子核的核外电子云以及该氢原子邻近 的其他原子对其的影响。 当氢核处在外加磁场中时,其外部电子在外加磁场相垂直的平面 上绕核旋转的同时,将产生—个与外加磁场相对抗的附加磁场。 附加磁场使外加磁场对核的作用减弱。这种核外电子削弱外加磁 场对核的影响的作用叫屏蔽。若以σ表示屏蔽常数,外加磁场为 B0,这个屏蔽作用的大小为σB0,所以核的实受磁场B为B0-σB0。 故核磁共振的条件应表达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