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最多爱的老师——莎莉文
再塑生命的人莎莉文老师的人物形象

再塑生命的人莎莉文老师的人物形象
1、她是一位耐心细心的老师。
莎莉文小姐教会了海伦很多事:读书、写字、甚至会用打字机,但她教会海伦最重要的是怎样思考问题。
从此开始,安妮陪伴着海伦走过了50年,她用自己的关怀和爱心排解了海伦学习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障碍。
这是一个考验人的耐心、毅力与智慧的漫长、艰苦的历程。
2、她是一位博爱伟大的老师。
因为莎莉文老师,海伦从一个不懂事的性格怪癖的小“野兽”,成为了一个博学的人。
她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一生写了14本书,其中,《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老师》等多本书在世界上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3、她是一位无私奉献的老师。
海伦功成名就,扬名世界。
安妮这支照亮了别人的蜡烛,由于用眼过度,最后失明;她默默无闻地隐身背后,从不抱怨。
有记者要写关于她的文章,她不屑一顾地回答:“我的生活是我自己的私事,不必大家费心。
”这种甘为人梯的精神,是何等的伟大。
莎莉文老师

3.当我“杯”“水”不分时,莎莉文 老师用什么方法来引导我认识水的? 当时我的感受如何?
明确: 带我到井房让我亲身感受水。 我的感受从文中划出。
4.莎莉文老师又是如何让“我”认 识、了解大自然的?
莎莉文老师把我带到大自然中,运用我的触 觉、嗅觉,以及学到的词汇,让我在头脑中形 成特有的形象。有一次,莎莉文老师让我坐在 树上等候她回去取午餐,突然天气变化,暴风 雨来临,在最危急的时刻,老师来了,扶我下 来。这件事使我懂得了大自然不总是对人微笑, 给人仁慈,它有美好,也有残酷。
层次结构
第—部分(第1-13段),写莎莉文老师来到 “我”身边,并教我认识实物的名称。
第二部分(第14-21段),莎莉文老师引导“我” 在大自然中接受教育,让“我”走进自然, 亲近自然。
第三部分(第22-39段),莎莉文老师引导 “我”领悟像“爱”这样抽象的概念。
莎莉文老师 教授的知识
“我”的收获及感受
一个19个月就失聪失明,生 活在无声无语无光的世界里,连 爸爸妈妈都不认识的孩子,她坠 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 入了痛苦的深渊,几乎丧失了生 活的能力和勇气。但她顽强地生 活了下来,考进了著名大学,长 大后又成为一名作家,用自己的 生花妙笔,激励别人生存的勇气。 这一奇迹的创造,当然与她自身 的努力分不开,但在那段困难的 日子里,走出心灵的障碍,重新 塑造生命,却不能不归功于一位 伟大的女性——她的老师莎莉文 女士。
配歌曲《隐形的翅膀》
奥斯特洛夫斯基 (1904-1936)
苏联作家 25岁全身瘫痪 双目失明 以顽强的意志创作了长篇小说《钢铁是 怎样炼成的》
拜伦 (1788-1824)
英国19世纪著名浪漫 主义诗人 被称为“诗坛的拿 破仑” 天生跛足……
统编七语上 11 再塑生命的人

的协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写作,还学会了说话,上
了 《03大走学出“。黑主暗再要》塑作《品乐生有观命《》我《”生假是活如的给如故我何事三天》做光《到明我的》的一等?生。》
默
读 全
释疑
文
整
体
01 “再塑生命”是什么意思?
把
握
02
莎莉文老师对海伦的关心、教育和影响。 谁“再塑”谁的生命?
文中主要写了三件事:
那就是来为我揭开一切事物面纱的人,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她是
来爱我的人。
“我”把莎莉文老师看作爱与光明的象征,直抒胸臆,抒发了对
老师的热爱、珍视与无以言说的感激之情。
课文更多地还是通过写莎莉文老师对“我”的理解、关爱、教育
的具体言行,来表达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崇敬之情。
品
味
语 句
在海伦心中,莎莉文老师有怎样的地位?
体
午后的阳光穿过覆盖在门廊上的茂密的金银花,散落在我抬起的
会 情
脸庞上。我的手指几乎是无意识地在熟悉的叶子与花朵上触碰。这些
感
美丽的花朵枝叶是为了迎接南方甜美的春天刚刚绽放的。
作者描写了阳光、金银花叶,优美的景物,透出一股静谧的气息, 以景物衬托出“我”愤怒、苦恼、疲倦不堪后,对即将发生的事情的 期待。
诵
读
课
01 莎莉文老师是怎样关心、教育并影响小海伦的?
文
分
水房的经历中,莎莉文老师让海伦一只手接触水流,在海伦
析
人 另一只手手心写出“水(water)”这个字,使海伦领悟到“水”
物
这个字。从此,海伦一下子就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水也唤醒
了海伦的灵魂与情感。从此,海伦开始大量认识具体事物。
莎莉文老师寓教于乐,教学时机准确,教学方法巧妙,她用 “水”打开了海伦情感与智慧的大门。
致敬安妮莎莉文老师

致敬安妮莎莉⽂⽼师说来⾮常的惭愧,直到今天我才听完了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在听的过程中,我的⼼情随着故事情节时⽽忧郁伤感,时⽽被她的聪明顽⽪逗笑,更多的是被海伦凯勒和安妮莎莉⽂的遭遇和精神所感动,我因为不想哭出来,就常常把⾃⼰憋得出不来⽓。
海伦凯勒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她是全世界第⼆个获得⾼等学历的盲聋哑⼈,她获得了哈佛的学位。
(家⾥的书没有找到,没有在⽹上跟踪查细节)更令⼈感动的是她周游全国为聋哑⼈的福祉举⾏演讲,从⽽建⽴了⼀些为残障⼈服务的机构。
我为她的坚持不放弃和⼤爱所折服,并⾃愧不如,尤其是听她说到“你们有眼睛的⼈⼜有⼏个欣赏到这些美景呢”,我⾮常的羞愧。
是的,我把能看见能听见能说话当做理所当然,从来没有想过要去珍惜,也从来没有想过万⼀哪天我失去了某个感觉我会怎么样。
谢谢海伦凯勒的提醒,我会更加感恩⽗母给我健全的感官和四肢,让我有⼀个健康的躯体,我更要好好利⽤这些条件尽最⼤可能为这个社会谋福利。
海伦凯勒的所有成就我都很佩服,但是,我更佩服的是从她五岁就进⼊她⽣命,并且余⽣都⼀直相伴的安妮莎莉⽂⽼师!我的佩服让我说不出话,我能感觉到我的喉咙紧了⼀下,眼泪也涌了出来。
安妮莎莉⽂本⼈是⼀个⾮常不幸的⼈,⾃幼得了沙眼,因为家⾥太穷没有及时救治⽽⼏乎失明,更不幸的还有肺结核夺取了她母亲年轻的⽣命。
随着⽗亲的离开,她和弟弟吉⽶最后被送到离家⼀千多⾥外的救济院,在那⾥她⼜失去了最后⼀个亲⼈。
⼗岁的她变成了孤⼉,眼睛的残疾让她性格暴躁,连续失去亲⼈让她伤⼼,⼏近绝望。
但是,性格也好,使命也罢,她在13岁时告诉所有的室友她要去上学。
疯狂的嘲笑没有改变她的想法,“我要去上学,我要去上学”她⾼喊着,喊给那些唯⼀可能给她机会的⼈听。
我⼀次次被安妮莎莉⽂⽼师的倔强和⾃救所打动,⼩⼩年纪在⼀个近乎窒息的环境中她却能如此清晰并坚定地喊出⾃⼰的想法,多么不可思议。
她得救了!她终于得到了⼀个机会,送她出去的⼈告诉她“⾛了就再也不要回来”,并且当她在盲⼈学校犯错时校长也总会以把她送回救济院来吓唬她。
莎莉文老师和海伦凯勒的双向奔赴作文

莎莉文老师和海伦凯勒的双向奔赴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题目:莎莉文老师和海伦凯勒的双向奔赴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非常励志和感人的故事,就是关于著名的盲聋女孩海伦凯勒以及她的导师莎莉文老师的故事。
海伦凯勒出生于1880年,当时她家境很好,父母都很疼爱她。
可是不幸的是,在一岁多的时候,海伦得了一种重病,这种病不但让她完全失去了视力,而且也失去了听力。
您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小女孩子看不见、听不见,生活会是多么艰难啊!没有视力和听力,海伦变得很暴躁、任性,整天对着别人发火、大吵大闹。
家人们无法和她好好沟通,都很头疼。
就在这时,一位叫做莎莉文的年轻女老师主动要求做海伦的导师,她决心要用自己的方式教会这个盲聋女孩。
莎莉文老师年纪不大,但她很有耐心,而且非常聪明。
她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就是教海伦学习手语。
可是一开始海伦根本不愿意好好学习,总是胡乱挥舞手臂,把莎莉文老师弄得体力憔悴。
大家,你们说应该怎么办呢?如果是你们,是不是也想放弃了?但是莎莉文老师并没有放弃,她依然非常耐心地一遍遍地教海伦。
终于有一天,莎莉文老师在水泵边教海伦手语时,海伦突然明白了!她意识到手上那阵水流实际上代表"水"这个词。
就这样,海伦开始热情地学习手语了。
从那以后,莎莉文老师每天都在辛勤地教导海伦。
海伦也非常聪明勤奋,不但学会了手语,后来还逐渐学会了读书、写字、说话。
莎莉文老师就像海伦的引路人,带领着她走向充满光明的世界。
多亏了莎莉文老师的悉心教导,海伦最终不但学有所成,而且还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和演说家,为盲聋人的权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她写的自传《黑暗中的一点光》感动了全世界无数读者。
可以说,正是因为莎莉文老师的爱心和毅力,海伦才得以重见光明。
而对莎莉文老师来说,能够教导一个盲聋女孩实现梦想,也是她毕生最大的骄傲和快乐。
她说:"当我们付出时,并不见得总会立刻获得回报。
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总有一天我们会发现,我们原先所走过的那条黑暗的小路,终于变成了一条阳光明媚的大道。
莎莉文

安妮·莎莉文英文名:Anne Sullivan Macy (1866年4月14日-1936年10月20日),美国著名的残障教育家,海伦-凯勒的启蒙老师。
快速导航外文名Anne Sullivan Macy主要成就教导海伦·凯勒毕业院校柏金斯盲人学校中文名安妮·莎莉文出生日期1866年4月14日出生地麻省职业教师国籍美国逝世日期1936年10月19日大事记光影集锦图册集锦花絮视频基本资料编辑安妮·莎莉文(Anne Sullivan Macy,1866年4月14日-1936年10月20日)。
本名:约翰娜(安妮)·曼斯菲尔德·苏利文·梅西(Johanna(Anne)Mansfield Sullivan Macy),美国著名的残障教育家。
她在麻省出生。
由于沙眼使她双目近乎失明,但在一连串手术之后得以重见光明,并顺利在山姆·郝博士创建的柏金斯盲人学校学业。
毕业后她成为了海伦.凯勒的启蒙老师,培育了20世纪的艺术奇葩。
与约翰·阿尔伯特·梅西(John Albert Macy)结婚。
年老时由于用眼过度安妮·莎莉文再次失去光明。
人物生平编辑安妮1866年4月14日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西部的一个小村庄——食禄岗。
父母的故乡是爱尔兰,1860年逃荒来到美洲新大陆。
依靠父亲给附近农场打短工的工作,糊口问题总算解决,但是家中并不富有,不幸一直盘旋在这个家的周围。
3岁时,安妮患了很严重的沙眼,却因家中贫穷无钱医治,导致安妮的视力恶化,只有微弱的视力。
1874年,母亲得结核病死去,酗酒的父亲狠心抛弃了她和弟弟吉米、妹妹玛丽。
后来,在父亲家族其他成员的“临时收养”及“张罗策划”下,姑妈收养了她的弟弟妹妹,堂兄勉强收留了她。
因为眼疾和其他种种生活中不顺心的事件,安妮的脾气从小就让人无法忍受,邻居们都叫她“令人讨厌的小孩”。
再塑生命人赏析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海伦在她的名 作《假如给我三天 光明》一文中深情 地抒发她对莎利文 老师的爱:“假如 给我三天光明,我 第一眼想看的就是 我亲爱的老师。”
默读课文,思考并回答:
1.在莎莉文老师到来之前,海伦的生命的原
貌是什么样子的?
不幸
截然不同
2.莎莉文老师到来后,发生了哪些事情?
海伦她的感受又是如何?
——体会莎莉文的形象及她的高超的教育艺术
导学探究点三:体会学习的艰辛与收获
1、第6段中“立即跑下楼去”表明了什么?第10段中产生摩擦时, 老师为什么带我去散步?
生动形象的体现了我初学知识的兴奋和喜悦; 将我带入一个轻 松、美好的环境,让我从坏心情中解放出来,获得轻松愉快的学习 心境,寻找教育契机。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直接描写) (间接描写)
课文小结
莎莉文老师将人世间美 好的思想情操“爱”,像春 天的种子深深植于海伦·凯勒 的生命,以无私的爱重塑了 她的生命。海伦深深地感激 自己的老师,她说:假如给 我三天光明,我首先要长久 地凝视我的老师。希望同学 们也能关爱他人,让生命得 到升华。
2、第11、12段,“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 快乐、自由。”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充满新奇的眼光”指什 么?“两眼浸满了泪水”中的“浸”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说明老师的教育取得了神奇的效果,“水”开启了海伦智慧和情 感的大门。 “充满新奇的眼光”指我获得了生命的意识和感情, 拥有了求知的无比美妙的感受。 “浸”形象写出了我满眼泪水的 样子,生动表现出我的痛惜和悔恨之情
被称为“诗 坛的拿破仑”
天生跛足……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1770-1827)
关于莎莉文老师的生平故事_3000字

关于莎莉文老师的生平故事_3000字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小学作文作文网安妮·莎莉文,1866年4月14日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西部的一个小村庄——食禄岗。
父母的故乡是爱尔兰,1860年逃荒来到美洲新大陆。
依靠父亲给附近农场打短工的工作,糊口问题总算解决,但是家中并不富有,不幸一直盘旋在这个家的周围。
3岁时,安妮患了很严重的沙眼,却因家中贫穷无钱医治,导致安妮的视力恶化,只有微弱的视力。
1874年,母亲得结核病死去,酗酒的父亲狠心抛弃了她和弟弟吉米、妹妹玛丽。
后来,在父亲家族其他成员的“临时收养”及“张罗策划”下,姑妈收养了她的弟弟妹妹,堂兄勉强收留了她。
因为眼疾和其他种种生活中不顺心的事件,安妮的脾气从小就让人无法忍受,邻居们都叫她“令人讨厌的小孩”。
父母在世的时候,有一次用火钳挟面包烫了手,她用力摔面包;母亲让她照顾睡觉的妹妹,她愤怒地晃摇篮,把妹妹摔到地上;父亲刮胡须时斥责了她,她把瓶瓶罐罐都砸在镜子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安妮的坏脾气也是有增无减。
父母死后,她到堂兄家就更加不驯服了。
后来,安妮的妹妹也去世了,10岁的安妮和7岁的吉米则在1876年2月被送进了离家千里的德士堡贫民救济院——一所容纳了900多位老弱病残人士的大杂院。
噩梦才刚刚开始。
救济院的条件很差。
在救济院登记时她的视力为“盲”——但还通点路。
3个月后,1876年5月30日,弟弟吉米因先天带来的臀部结核瘤病在救济院离开人世。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个世界没有几个人关心小安妮的悲伤和孤单,直到救济院新来的、为女生宿舍主持星期六祷告和星期天弥撒仪式的巴巴拉神父的出现。
有一天,巴巴拉神父说:“安妮,你不应该再呆在这儿,我要带你离开。
”巴巴拉神父有一个朋友在马萨诸塞州罗威郡的天主教慈善医院当医生。
当时,安妮的视力已经非常糟糕。
神父首先要带安妮去看眼疾。
就这样,11岁的安妮离开了救济院,住院治疗眼疾。
但不幸的是,手术很失败,安妮的视力甚至比术前更糟糕:仅剩下光感,近似于失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拥有最多爱的老师——莎莉文
安妮·莎莉文,1866年4月14日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西部的一个小村庄——食禄岗。
父母的故乡是爱尔兰,1860年逃荒来到美洲新大陆。
依靠父亲
给附近农场打短工的工作,糊口问题总算解决,但是家中并不富有,不幸一直
盘旋在这个家的周围。
3岁时,安妮患了很严重的沙眼,却因家中贫穷无钱医治,导致安妮的视力恶化,只有微弱的视力。
1874年,母亲得结核病死去,酗
酒的父亲狠心抛弃了她和弟弟吉米、妹妹玛丽。
后来,在父亲家族其他成员的“临时收养”及“张罗策划”下,姑妈收养了她的弟弟妹妹,堂兄勉强收留了她。
因为眼疾和其他种种生活中不顺心的事件,安妮的脾气从小就让人无法忍受,邻居们都叫她“令人讨厌的小孩”。
父母在世的时候,有一次用火钳挟面
包烫了手,她用力摔面包;母亲让她照顾睡觉的妹妹,她愤怒地晃摇篮,把妹
妹摔到地上;父亲刮胡须时斥责了她,她把瓶瓶罐罐都砸在镜子上……随着年
龄的增长,安妮的坏脾气也是有增无减。
父母死后,她到堂兄家就更加不驯服了。
后来,安妮的妹妹也去世了,10岁的安妮和7岁的吉米则在1876年2月
被送进了离家千里的德士堡贫民救济院——一所容纳了900多位老弱病残人士
的大杂院。
噩梦才刚刚开始。
救济院的条件很差。
在救济院登记时她的视力为“盲”——但还通点路。
3个月后,1876年5月30日,弟弟吉米因先天带来的臀部结核瘤病在救济院离开人世。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个世界没有几个人
关心小安妮的悲伤和孤单,直到救济院新来的、为女生宿舍主持星期六祷告和
星期天弥撒仪式的巴巴拉神父的出现。
有一天,巴巴拉神父说:“安妮,你不应该再呆在这儿,我要带你离开。
”
巴巴拉神父有一个朋友在马萨诸塞州罗威郡的天主教慈善医院当医生。
当时,安妮的视力已经非常糟糕。
神父首先要带安妮去看眼疾。
就这样,11岁的安妮离开了救济院,住院治疗眼疾。
但不幸的是,手术很
失败,安妮的视力甚至比术前更糟糕:仅剩下光感,近似于失明。
尽管后来又
施行了几次补救手术,但均以失败告终,医生宣告:尽力了,且无能为力了。
安妮必须出院。
而此时巴巴拉神父已经奉教团之命,远赴他乡传教。
失明
的安妮无依无靠,又被送回救济院——这个她深恶痛绝的地方。
安妮的世界陷入了孤单、黑暗。
在救济院多数人对她不友好,因为安妮的坏脾气,他们甚至把安妮关到了
这座建筑的最低层——阴暗潮湿的地下室。
那里有数间囚笼似的小牢房,安妮
就被关在其中的一间里。
她又抓又咬又叫,还拿食物砸人。
有一位年老的清洁
女工对安妮十分同情,她烤了一些巧克力果仁小蛋糕,放在安妮的笼子前。
由于害怕安妮拿蛋糕砸人,她快步走开了。
可安妮并没有砸人,反而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从此,安妮和那位女工成为了好朋友,也渐渐受到了他人的关注,直到那时,救济院的医生们才发现,原来安妮竟是几乎完全失明的盲人!
在这里有人启发她去上学,她也渴望有希望的生活,渴望命运的转机。
后来救济院因条件差被告,上级来人调查,安妮借着调查组成员走路的气流,紧跟调查组成员身后;凭着感觉,当人家打开大门要离去的时候,她喊“香邦先生”(调查组长),说自己要上盲校,这才有幸免费进入柏金斯盲人学校,时间是1880年10月,那时她已满14周岁。
1880年10月3日,安妮坐着马车进入了柏金斯盲人学校的校园。
在柏金斯盲校读书,安妮也不驯服。
因为老师当众批评她,她摔门而出;校长开导,她死活不听。
幸好莫美丽老师收留了她,但她却屡次向老师挑衅,老师的回答却是沉默。
后来,安妮接纳了莫老师,进步很大。
经过漫长的盲校磨砺,在老师的帮助下,安妮长大了。
在学校假期来临的时候,安妮甚至想找份力所能及的工作。
后来学校帮安妮在波士顿南边找到一份整理、清扫旅店的工作。
安妮在整理房间时,常和房客聊天,并由此有机会认识了一位给安妮热心推荐医生治疗眼疾的房客——上帝又一次把布来福医生带给了安妮。
两次手术后,安妮的视力恢复了!尽管视力所及,依然模糊,属“半盲”状态,但安妮已经很知足了!这一年,安妮16岁。
在学校,安妮经常外出替大家办事,一次因为偷着到法庭旁听关于她先前所在的救济院的事,校长认为她玷辱了校誉,要开除她。
幸好霍布金太太出面保了她,主动做她的监护人(义母),她才得以继续学习,寒暑假可以回霍布金家了。
后来她成为优秀毕业生,上台代表8名毕业生讲话,当时是1886年,那时她已经20周岁。
1886年安妮?莎莉文从柏金斯盲人学校毕业了。
她和义母霍布金太太一同回鳕鱼角过暑假。
她不再无忧无虑了,秋天后义母继续回柏金斯盲校当义工,自己怎么办?她想到饭店去洗碗,但是那里不收女工;她想卖书,又怕犬吠……她坐立不安,转眼到了8月底,她接到了柏金斯盲校校长安那诺斯先生的来信——
亲爱的安妮:
别来无恙?寄上凯勒先生的来信,请你仔细看一看。
凯勒先生为他又聋又哑又盲的小女儿海伦寻求一位女家庭教师。
你有兴趣应征吗?请来信告诉我。
请代问霍布金太太好!
祝快乐!
你的朋友:安那诺斯
就是这封简短的信,改变了安妮、也改变了海伦的命运。
读完这封信,安妮?莎莉文感觉非常沮丧,她一点也不喜欢这份工作。
但是她别无选择,这是唯一可以糊口的一份工作,第二天她坐下来写了回信——
“亲爱的安那诺斯先生:谢谢校长的培育和关怀。
经过慎重考虑后,我诚心接受您所提供的职位……”
盲人特殊,聋人特殊,盲聋哑就更加特殊了。
因为这是特殊教育里面的特殊教育,安妮做了半年准备,学习和研究了山姆?郑博士当年教又盲又聋又哑的萝拉的资料,尽管那是一份不十分成熟的经验。
1887年3月3日,安妮?沙利文长途颠簸,来到了亚拉巴马州的小镇塔斯甘比亚,见到了比自己小14岁的海伦·凯勒。
这是沙利文老师人生中的第一个学生,也是她唯一的学生。
就算海伦是一个十分文静的孩子,但是她又盲又聋又哑,作为老师教她点什么?用什么方法教?况且她又如此桀骜不驯!
为了教会海伦认知各种事物及其对应的英文单词,安妮就地取材——从娃娃教起。
安妮到达的第一天晚上,给了海伦一个玩具娃娃。
当海伦用一只手触摸到玩具娃娃时,安妮用她的手指在海伦的另一只手上慢慢地写下了doll(娃娃)。
海伦感觉到安妮写字的手,显得很惊奇。
然后,她照安妮的样子在她的手上写下安妮写的字母。
她学得很快,但发怒也快,因为7年来没有人教育她自我约束。
她学着学着不学了,抓起玩具娃娃,摔到了地上。
她想怎么着就怎么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