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六单元 6 求谏 含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6.1《求谏》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6.1《求谏》
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 也。”
唐太宗君臣对话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用一 个成语概括。
• 防微杜渐
造漆器、雕镂俎,这都是无关国家大政方针 的小事情,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苦苦规谏 呢?
• 造漆器、雕镂俎影响了农业生产,所以群臣 会苦谏。
• 更重要的是此种行为从性质上来讲是“首创 奢淫”,而这恰恰是“危亡之渐”,因为人 的贪欲是无穷无尽的,久而久之,小的错误 就会发展成大的错误。
③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 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 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 欲公等纵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
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 人?”
第三段中唐太宗的话又包含几层意思?
• 一是臣子规谏的必要性; • 二是纳谏的广泛意义。
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 年间唐太宗XXX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 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 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 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贞观政要》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当时的社 会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政 治上颇为敏锐的吴兢已感受到衰颓的趋势。为了保 证唐皇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 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 起施政的榜样。《贞观政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政 治目的而写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国安民的 重大参考价值,而得到历代的珍视。
合作探究 经典启示
THREE
《求谏》所反应的谏官制度有什么积极意 义?
• 唐太宗总结历史教训任贤纳谏,《求谏》从 不同角度表现了他积极征求建议批评的主
张。正是这种虚己纳谏与任贤使能,减少了 君主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从政治上促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6 求谏3-人教版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6 求谏3-人教版
教师引导,暗示信息,自由发言、热烈积极。
设计
意图
巩固微课所学成果——求谏的结构层次分析。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环节2
教学
过程
整体把握
教师
活动
1、从明君贤臣典范——唐太宗魏征谈及。
2、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唐太宗是如何求谏的,贞观年间的求谏之风体现在哪些方面
3、身为君王的唐太宗为何能够做到虚心纳谏,那是因为他的身上有着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六、学前准备
1、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2、布置学生自主完成相关导学内容。
3、布置学生学习微课视频《求谏》(二)。
七、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1
教学
过程
导入
教师
活动
1、微课小结,大屏幕出示词语:求。引领学生重温微课内容,巩固知识。
2、提问:“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出处吗?
预设学生行为
预设学生行为
自由发言,合作讨论探究。
借助预习导学,学生应当能够自主完成。
必要时,给予学生暗示性信息,联系前文所学知识。
设计
意图
让学生总结出相关内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下一环节问题探究奠定基础。
教学环节3
教学环节4
教学
过程
技法鉴赏
教师
活动
提问:1、唐太宗在论述“纳谏”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提示:联系我们所学的课文,给出暗示信息。
预设学生行为
自由发言,合作讨论探究。
教师给出提示,引导诱发思维,引导学生得出结果。
设计
意图
这一环节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更能拓宽学生思维空间。
教学
过程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检测题: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 6求谏 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检测题: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 6求谏 Word版含答案

第六单元家国天下6 求谏吴兢(约669—749),汴州俊仪(今河南开封)人。

武周时入史馆,修国史,迁右拾遗内供奉。

唐中宗时,改右补阙,累迁起居郎、水部郎中。

唐玄宗时,为谏议大夫,修文馆学士。

他以直言敢谏出名,被称为一代诤臣。

著有多部史书和《贞观政要》。

《贞观政要》以唐太宗君臣论政的言论为主,全面反映了中国古代以“君道”为中心的治国理念,该书共分10卷40篇。

两千年间,皇帝的独断专行可以说完全是制度化的,皇帝直接批阅文武百官的奏章疏报,是朝廷决策的基本方式之一。

百官的奏章疏报和朝议,是大臣发表政见的机会。

为了保证信息的畅通,朝廷设立了专门的谏官。

贞观以后,谏官尤为皇帝所倚重。

唐代的谏官各有分工,散骑常侍掌管规谏讽喻皇帝和朝廷重臣之过失,谏议大夫负责谏论分析朝政的得失,补阙、拾遗之官负责朝仪供奉等事务的讽谏。

如果遇到重大的军政事务,就在朝日御前会议上提出;若只是一般政事,则可以随时以书面形式上奏。

唐制规定,在宰相入宫内与皇帝研讨政事之时,谏官亦可以同入参加讨论;而当谏官与皇帝研讨政事时,则可以无须先通知宰相。

唐时出现清明盛世,与谏官职权的提高有一定关系。

以后,谏官制度又有所变化,不过,大臣对皇帝的规劝权实际上有所缩小。

谏官制度是君主专制政体的有益补充,言路通畅对于国家政事的顺利流转有着重要的作用。

历史也证明了纳谏可以减少君王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而拒谏饰非则可能带来国家覆亡的危险。

一、注音俨.肃________ 钳.口________鲠.议________ 王珪.________ 刍荛..________ 狂瞽.________ 诋诃..________ 愆.过________ 二、解释词义假⎩⎪⎪⎨⎪⎪⎧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愿大王少假.借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乃以吴叔为假.王,监诸将以西击荥阳假.令仆伏法受诛 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藉⎩⎪⎨⎪⎧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寻⎩⎪⎨⎪⎧飞来峰上千寻.塔 寻.向所至,遂迷,不复得路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 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后⎩⎪⎨⎪⎧后.从谏则圣 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幸⎩⎪⎨⎪⎧幸.诸公数相匡救 以兹避祸,幸.而获全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比⎩⎪⎨⎪⎧比.至南郡,而琮已降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又比.见人来奏事者 渐⎩⎪⎨⎪⎧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 淇水汤汤,渐.车帏裳 渐.入佳境 首创奢淫,危亡之渐.三、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________ 实愿罄.其狂瞽 ________ 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________ 便即护短.不纳 ________ 四、分析句式类型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________下为百姓所怨 ________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 ________至如龙逢、比干,不免孥戮 ________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 ________终不以直言忤意,辄相责怒 ________五、积累名句人欲自照,必须明镜;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6课求谏教案(系列三)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6课求谏教案(系列三)

求谏教学目标1、了解《贞观政要》,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2、积累“寻、理、信、遇”等实词词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你们知道的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是怎样的?二、介绍“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国古代政治是以君主为中心的,《诗经》中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诗句,是封建社会里形容皇权至高无上的惯用语,但使它根深蒂固的却是皇权的至尊无上与君主专制的现实。

公元前1年,秦始皇以武力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

在中国历史上,广大民众首次被置于统一政权的控制下。

秦亡,汉承秦制,以后历代王朝基本上沿袭这一格局,无多大变动。

处在这一格局塔尖上的是地位无比尊贵的君主,包括立法权、政权、财权和军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权力都高度集中在君主手中,一切国家政务均由君主一人听断,由此极易产生个人专断。

因此,君主的个人素质、品德、能力在封建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往往是“人存政举,人亡政息”。

为了限制君主权力,防止君主个人专断的弊病,封建的思想家们为君主想出了一套行为规范,称为“君道”,这包括个人修养、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等方面。

本单元所选的《求谏》一文所论及的君主纳谏问题就属于君臣关系的范畴,而我们所熟悉的“民惟邦本”“君舟民水”的言论则是君民关系的范畴。

这些思想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会避免上下堵塞、政务失常的产生,维护封建王朝的稳定。

但这些思想毕竟要依赖于君主个人才能产生作用,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当君主个人贪欲膨胀,任情喜怒时,这些思想就都成为脆弱无力的说教了。

处在这一格局中间的是作为君位附属物和君主统治工具的官僚集团。

封建君主为了有效地控制黎民百姓,必须设立机构,任用官吏,给予职权,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体系,于是有官僚制度的出现。

官僚制度与君主专制制度相结合,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官僚的任命和官僚的权力,均来源于君主,官僚只需对君主负责,按君主的旨意办事。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六单元 相关读物 Word版含答案答案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六单元 相关读物 Word版含答案答案

相关读物《原君》节选天下为主,君为客任何思想的发展都有其脉络可循,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也决非无本之木,而是有着自己的历史渊源。

虽然在许多观点上黄宗羲对传统儒家的思想作了许多批判,但从根本上来说他的思想还是发轫于儒家这个根基的。

传统儒家对于“君”与“民”的关系早就有经典的阐述。

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可以视作黄宗羲这一思想的直接渊源。

而稍后荀子所提出的“君者,舟也;庶人,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是对君民关系的形象化的描述。

到黄宗羲这里,对这些传统观点作了进一步的发展,明确了“君”“民”两者之间的根本与衍生、主要与次要的关系,而不再是使用“贵”“轻”这类性质模糊的形容词,也不再使用表面形象,但事实上并无实质定性的比喻,而是用具有一定逻辑性的、定性明确的词汇确定了两者之间不容颠倒的关系。

这一贡献是传统儒家“君”“民”思想所未能达到的高度,突破了传统儒家思想阐述问题流于经验主义、缺乏逻辑思辨的缺陷。

从这点来说,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源于传统儒家思想,但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了大胆的发展,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君主观。

知识卡片1.作家作品黄宗羲(1610—1695),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学问家,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

明亡后隐居著述,屡拒清廷征召。

与孙奇逢、李颙并称三大儒。

学问极博,对天文、算术、乐律、经史百家以及释道之书,无不研究。

史学上成就尤大,所著《明儒学案》开清代浙东史学研究之先河。

在哲学上,反对宋儒“理在气先”之说,具有泛神论倾向。

揭露了君主一人私有天下产业的罪状,作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大胆结论。

主张改革土地、赋税制度,反对传统的农本工商末的观点,在当时有进步意义。

文学方面,强调诗文必须反映现实,表达真情实感;不满明七子摹拟剽窃之风。

著有《明夷待访录》等。

2.背景资料明清之际是一个社会大震荡的时代,在封建经济自身的发展中出现了新的经济成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激化,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已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6课 求谏 学案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6课 求谏 学案

《求谏》学案1.借助工具书和文后注释,理解“举措”“颜色”“必须”“政教”等古今汉语同形异义词和“全”“短”“上”“下”等活用词语的意思,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求谏》原文。

2.认识唐太宗的虚心纳谏对开创历史上有名的“贞观盛世”的意义,进而领悟求谏这一治国之术的政治和文化内涵。

3.探究古代有道君王的“民本”思想,并联系当今社会思考它的积极的现实意义。

4.培养“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思想情感,和胸怀天下、心忧天下以及虚心求教的精神品质。

1、谏官制度谏官制度的核心是向君主提出建议和批评。

谏官制度虽然“有可能”限制君主的胡作非为,但主要目的是在“以君主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政治中实现“君主的有效统治”。

2、《贞观政要》全书10卷40篇,8万余言,作者是唐代史学家吴兢。

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

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贞观政要》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

当时的社会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政治上颇为敏感的吴兢已感受到衰颓的趋势。

为了保证唐皇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楷模。

《贞观政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政治目的而写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国安民的重大参考价值,而得到历代的珍视。

3、唐太宗李世民李渊的第二个儿子,公元627年到649年在位。

617年,李世民随父亲在晋阳起兵。

唐朝建立后,封为秦王,任尚书令。

后来他率兵消灭周围各种割据势力和农民起义军,成为统一战争中的主要统帅。

玄武门之变后,取得皇位。

一、给画横线的句子注音俨肃()谏诤()鲠议()王珪()刍荛()不讳()丧乱()属文()芜词()诋诃()愆过()纂组()怖慑()罄其狂瞽()二、解释画横线词语的含义第1段:1、太宗威容俨肃2、必假颜色3、冀闻谏诤4、必藉忠臣5、臣下钳口6、卒令不闻其过7、寻亦诛死 8、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第2段1、幸诸公数相匡救2、冀凭直言鲠议3、纳刍荛4、太宗称善5、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6、预闻政事第3段1、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2、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3、岂得以人言不同已意,便即护短不纳?第4段1、恒恐上不称天心2、下为百姓所怨3、但思正人匡谏4、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5、又比见人来奏事者6、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第5段1、自知者明,信为难矣2、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3、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4、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5、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第6段1、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2、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3、首创奢淫,危亡之渐4、漆器不已,必金为之5、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三、写出下列多义词的含义寻1、虞世基等,寻亦诛死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3、飞来峰上千寻塔理1、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2、当窗理云鬓3、文理有疏密4、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信1、自知者明,信为难矣2、愿陛下亲之信之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4、低眉信手续续弹遇1、惟君臣相遇2、进,与曹遇于赤壁3、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4、盖追先帝之殊遇,预报之于陛下也四、古今异义1、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古义:;今义:颜料或燃料。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习题:求 谏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习题:求 谏

基础夯实1.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主人闻已,更为益.盐益:增加。

B.见人卖炭,时.得速售时:经常。

C.若.但尝一,何以可知若:你。

D.诣.市卖之,以其贵故诣:到。

解析C项,若:如果。

答案C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A项,代词,代沉香;结构助词,的。

B项,连词,因为;介词,拿,用。

C项,连词,就。

D项,动词,作为;介词,表被动。

答案C3.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食已口爽,返为其患B.若可饮尽,我当饮之C.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D.汝莫愁也,我教汝出解析C项,“直”通“值”,价值。

答案C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A.即便..逐走至辛头河B.过去有人,痴无智慧..C.昔有愚人,至于..他家D.傍人语言..解析A项,古义,立即;今义,即使。

C项,古义,到;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D项,古义,告诉;今义,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

答案B能力提升一、阅读鉴赏导学号5495002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驼瓮俱失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

骆驼入头瓮中食谷,又不得出。

既不得出,以为忧恼。

有一老人来语之言:“汝莫愁也,我教汝出。

汝用我语,必得速出。

汝当斩头,自得出之。

”即用其语,以刀斩头。

既复杀驼,而复破瓮。

如此痴人,世间所笑。

5.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昔.(从前)有一人,先瓮.(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制盛器)中盛.(装着)谷B.有一老人来语.(告诉)之言C.汝当斩头..(指斩骆驼的头),自得出之D.即用.(用途)其语,以刀斩头解析用,采纳。

答案D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A项,人称代词,指养骆驼的人;指示代词,那。

B项,副词,已经。

C项,副词,表被动;名词,处所,地方。

D项,副词,不要;代词,没有谁。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第六单元经典原文6求谏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第六单元经典原文6求谏含答案

第六单元家国天下经典原文6 求谏选好人,用好人,首先必须先了解人,知道人。

用人之短,天下无可用之人;用人之长,天下无可弃之人。

做到人尽其才,才有所用。

应该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用人。

“金要足赤,人要完人"那只能缘木求鱼,永远难得.要让一个人一生没有错误,那是不可能的,问题是怎样利用他的优点,让他能够发挥优势.要任人唯贤,莫任人唯亲。

要善于包容,吸纳、凝聚各类人才,做到“量力而任之,度才而处之”“用人不疑",不以个人好恶选人用人。

美广开言路任贤用能,虚心纳谏开启太平。

字体赏美文《贞观政要》——一部独具魅力的时政体经典《贞观政要》所总结的以民为本、以德治国等治国理念,诚心纳谏、倾心仁政等领导和决策艺术,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等人才选拔艺术,天下为家、戒奢戒贪、善始善终等修养艺术等,颇值得现代人借鉴。

书中有许多名言佳句早已成为世人传诵的经典。

如唐太宗的“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

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这些良言警句对今人在认识问题、用人治事方面都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人才使用方面,《贞观政要》着重探讨唐太宗与群臣共同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要素,其中包括领导之术、人才之育、决策之方和修养之要等,吴兢认为,唐太宗成功的因素很多,除了他本人的雄才大略和睿智开明以外,能够成就其“贞观之治”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其善于用人.在位23年,唐太宗手下拥有一大批贤能之臣,如长孙无忌、王硅、魏徵、房玄龄、杜如晦等。

在生活作风上,唐太宗提倡“俭以息人”;在政治上,能任贤纳谏,励精图治。

他针对隋朝的弊政,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注意选拔统治人才,发展科举,精选近民的地方行政长官,要求廉洁奉公,关心民间疾苦.在经济上,大力推行均田制,劝课农桑,轻徭薄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军事方面,推行“寓兵于农"的府兵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求谏
“海大鱼”
齐国宰相田婴,因齐宣王不喜欢他,想在自己的封地薛地筑城,发展私家势力,以备不测。

人们纷纷劝阻。

田婴下令任何人也不得劝谏。

这时,有一个人请求只说三个字,多一个字,宁肯杀头。

田婴觉得很有意思,请他进来。

这个人快步向前施礼说:“海大鱼。

”然后,回头就跑。

田婴说:‚你这话外有话。

‛那人说:‚我不敢以死为儿戏,不敢再说话了。

‛田婴说:‚没关系,说吧!‛那人说:‚您不知道海里的大鱼吗?鱼网捞不住它,鱼钩也钩不住它,可一旦被冲荡出水面,则成了蚂蚁的口中之食。

齐国对于您来说,就像水对鱼一样。

您在齐国,如同鱼在水中。

有整个齐国庇护着您,为什么还要到薛地去筑城?如果失去了齐国,就是把薛城筑到天上去,也没有用。

‛田婴听罢,深以为是,说:‚说得太好了。

‛于是,停止了在薛地筑城的做法。

齐国谋士意思很明显,田婴的长处是经营整个齐国,将齐国掌握在自己手中。

以齐国为依托,就是不喜欢他的齐宣王也不能把他怎么样。

反之,到了薛地,地小人少,无法施展拳脚,那便处在任人宰割的地步,不但不能保护自己,反而适得其反。

俗语说‚龙游浅水遭虾戏,掉尾凤凰不如鸡‛就是这个道理。

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吴兢(约669—749),唐代史学家,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

武周时,入史馆,编修国史;中宗时任右补阙、起居郎、水部郎中;玄宗时任卫尉少卿,兼修文馆学士,累迁太子左庶子。

初与刘知几等撰《武后实录》。

撰有《贞观政要》等。

《贞观政要》,是一部记载李世民政绩及君臣论政的历史著作,全书40篇,合为八卷。

约成书于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

以后分类编辑唐太宗与魏徵、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的问答,大臣的诤议和所上劝谏的奏疏,以及政治上的设施。

元代戈直
又采录柳芳、欧阳修、司马光等二十二人议论,附注于下,称为“集论”。

它全面反映了中国古代以“君道”为中心的治国理念,宋以后历代君王对此书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因此,它是了解中国古代政治的一把钥匙。

全书以《君道》篇为首,以《慎终》篇为止,这种编排方式是有其很深的寓意的,体现了吴兢的政治思想。

它虽然是一部集封建统治者‚治国安邦‛术之大成的书,但其中反映出来的某些思想,如对人才的重视,‚从善如流‛、精简机构等,在今天看来,也是难能可贵的,具有进步性和现实意义。

2.背景资料
君道
中国古代政治是以君主为中心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所有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在君主手中,一切国家政务均由君主一人听断,因此,君主的个人素质、品德、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为了限制君主权力,防止君主专断,封建思想家们为君主想出了一套行为规范,称为‚君道‛,这包括个人修养、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等。

本文所论及的君主纳谏问题就属于君臣关系的范畴,记述了唐太宗鼓励房玄龄、褚遂良等人进谏的言论,表现了唐太宗广开言路、虚己纳谏和任贤使能的品质。

3.文化常识
谏官制度
皇帝直接批阅文武百官的奏章疏报,是朝廷决策的基本方式之一。

百官的奏章疏报和朝议,是大臣发表政见的机会。

为了保证信息的畅通,朝廷还设立了专门的谏官。

唐初,政治比较开明,贞观以后,谏官尤为皇帝所倚重。

唐代的谏官各有分工,散骑常侍掌管规谏讽喻皇帝和朝廷重臣之过失,谏议大夫负责谏论分析朝政的得失,补阙、拾遗之官负责朝仪供奉等事务的讽谏。

如果遇到重大的军政事务,就在朝日御前会议上提出;若只是一般政事,则可以随时以书面形式上奏。

唐制规定,在宰相入宫内与皇帝研讨政事之时,谏官亦可以同入参加讨论;而当谏官与皇帝研讨政事时,则可以无须先通知宰相。

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谏诤系统行使监督职能之路的畅通。

唐时出现清明盛世,与谏官职权的提高有一定关系。

以后,谏官制度又有所变化,不过,大臣对皇帝的规劝权实际上有所缩小。

谏官制度是君主专制政体的有益补充,言路通畅对于国家政事的顺利流转有着重
要的作用,古今的有识之士都从各个方面论证过纳谏之益,历史也证明了纳谏可以减少君王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而拒谏饰非则可能带来国家覆亡的危险。

自主学习
1.易误读字
鲠.议(ɡěn ɡ) 刍荛..
(ch ú r áo) 狂瞽.(ɡǔ) 内省.
(x ǐn ɡ) 嗔.责(ch ēn) 属.
文(zh ǔ) 诋诃.(h ē) 乃见.
(xi àn) 愆.过(qi ān) 举觞.
(sh ān ɡ) 勖.之(x ù) 雕其俎.
(z ǔ) 纂.组(zu ǎn) 怖慑.
(sh è) 2.通假字
美恶必见.
(见,通“现”,显现,暴露) 于是乃见.
(见,通“现”,显现,暴露) 3.一词多义
假⎩⎪⎨⎪⎧必假.颜色(改换)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假.
令仆伏法受诛(如果,假如)愿大王少假.借之(宽容)因求假.
暂归(假期) 比⎩⎪⎨⎪⎧又比.见人来奏事者(近来)是比.肩接踵而生也(并列,挨着)比.到当阳,众十余万(及,等到)与天地兮比.
寿(比较)朋比.为奸(勾结)比.三年日蚀(接连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