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师用

合集下载

3-4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3-4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弊端:
①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影 响地方工作效率。
②地方缺乏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管理。
二、选官制度——补充官僚队伍
朝代
制度
▪ 选官原则
西周
“世卿世禄”
血缘
战国、秦、 军功爵制 汉
军功
汉武帝
察举制、征辟制
孝廉
东汉末年 九品中正制
才学
魏晋南北朝 门阀士族(九品中正制) 门第

开创 分科举人(科举制)
影响: 唐朝中后期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造成唐朝灭亡
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旳分裂局面
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实质是唐末藩镇割据发展旳延续
五代:
梁唐晋汉周, 前面加个后。
十国:
南平吴越吴,南唐闽和楚, 还有南北汉,再加前后蜀。
宋太祖赵匡胤
陈桥驿
960年陈桥 兵变,建 立宋朝
北宋中央集权旳加强
目旳:处理唐末以来地方割据问题 杯酒释兵权 收精兵(三衙、枢密院)
课标要求:
第3课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 变旳 史实,阐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旳特点。
第4课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 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旳 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旳影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旳确 立和演变
理论:战国韩非旳法家思想
确立:秦朝——三公九卿、郡县制
发展:汉朝——中外朝制、郡国并行制
背景:①南北朝时,士族制度极端腐朽,渐趋衰落。②庶族 地主发展成为一种主要旳社会政治力量,参加政权。③隋
唐统治者需要建立新旳选官制度。
隋唐科举制
背景:隋初士族没落,根据门第选官制度已经 不适应政治和社会旳需要
形成:隋文帝每州每年贡士三人,分科考试 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3课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成熟、加强【课标】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专题】纵向角度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1、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历程(1)起源于战国(2)确立于秦(3)巩固于汉(4)成熟于隋唐(5)发展于宋元(6)强化并趋衰落于明清2、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概况1、主要特征:(1)权力高度集中(2)政权与神权相结合(3)政治制度与封建伦理道德、儒学相结合(4)实行人治、君主专制(5)贵族特权与官僚政治相结合2、基本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3、基本趋势:(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明代丞相制度被废除;(2)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分权不断削弱,宋代中央集权战胜地方分权;3、地方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1)商朝:内外服制度(2)西周:分封制(3)战国:县制(4)秦朝:郡县制(5)汉初:郡国并行制(6)唐期:节度使制度(7)宋朝:州郡直属中央;设通判监督地方州郡长官;派文臣做地方官,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8)元代:行省制度4、认识中古代地方政治制度:(1)一个趋势: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中央的权力得到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北宋解决)(2)两个重点:一是郡县制,二是行省制;(3)把地方官制的变化放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分”与“合”中考察。

每次国家大分裂都与制度尤其是地方制度有关。

(4)作用:在征发徭役、兵役、赋税、管理地方秩序等方面发展作用。

同时也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5)局限:地方权力受到多方面限制,不能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在宋明突出。

5、中央官制演变(1)秦三公九卿制度(2)汉:中朝外朝制度(3)隋唐:三省六部制(4)北宋:二府三司制(5)元:一省制(全称为一省二院制)(6)明: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7)清: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军机处设立6、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1)禅让制(原始社会末期)(2)世卿世禄制度(周)(3)军功爵制度(战国至秦,汉初)(4)察举制和征辟制(汉)(5)九品中正制(魏晋)(6)科举制(隋唐)(7)八股取士(科举制在明朝表现形式)①体现了严格的程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僵化;②为封建统治选拔人才;③从整体上说,束缚了人的思想,淹没人的个性,压抑了人的创新思想和创造力,也没落了人才。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3.重点: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责任感。
难点: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真正感悟到古代政治制度的价值。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过程。通过设置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政治制度的演变。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古代政治制度的认识逐渐深入,但对于成熟时期的政治制度特点及其影响尚缺乏系统、全面的把握。此外,学生在分析、评价历史事件时,往往容易受到个人情感和主观意识的影响,对政治制度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b.分析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和完善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推动作用。
c.评价夏商西周时期世袭制、分封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搜集相关史料,了解古代政治制度成熟时期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如秦始皇、唐太宗等,撰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人物介绍。要求突出其在政治制度发展中的贡献,并结合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4.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份关于古代政治制度成熟时期的选择题或简答题试卷,包括10道题目,涵盖各个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影响及联系。
2.各小组讨论结束后,进行课堂分享,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一系列关于古代政治制度的练习题,如选择题、简答题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练习题涵盖了各个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影响及联系,旨在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学生完成练习题后,教师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所学内容。
3.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对古代政治制度进行合理的评价,比较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异同,提高历史比较思维能力。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材料 汉景帝时期,窦太后想封其兄王信为侯, 景帝不敢独自做主,“请得与丞相计之”。而 丞相周亚夫说:“高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 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 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丞相不同意, 景帝也只好作罢。
通过上述材料,大家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皇帝的烦恼之相权过大
九品中正制
“九品官人法”,仍保持了曹操用人“不 计门第”的原则。曹芳时,司马懿当政,于各 州设大中正,任用世族豪门担任,选取原则以 “家世”为重。从此,“上品无寒门,下品无 势族”,九品中正制成为世族地主操纵政权的 工具。而靠世袭为 官的士族日益腐败, 缺乏行政能力,到 南朝已经走向末路。 因此,到隋朝时, 它最终被科举制所 取代。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阅读教材 完成表格
朝代
秦朝
中央行政体制
三公九卿制
西汉武帝
中外朝
东汉
尚书台
魏晋南北朝 三省制萌芽
隋唐 宋 元 明
三省六部制确立 二府三司制 一省制 内阁制

军机处
1、秦朝中枢权力 体系:三公九卿制
皇帝
御史 大夫
丞太 相尉
奉郎卫廷典宗治少太
常中尉尉客正粟府仆



丞相位高权重,易威胁皇权
战国、秦、 军功爵制 军功
西汉初
汉武帝 察举征辟 品行
东汉末、魏 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
门第
隋唐
科举制 才学
明清
八股取士 八股文
“世卿世禄”制度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庶人
西周选官用人的主要途径是世卿世禄制度,这种 制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分封制的被破坏而遭 到破坏的。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枢 密 院
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 1) 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 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冗官” 2)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冗官”局面
元朝的中枢权力 体系: 体系:一省制
皇帝 中书省






行政机构精简,提高了行政效率。 1) 行政机构精简,提高了行政效率。 宰相权力过于集中,导致权贵专权,内乱频繁。 2)宰相权力过于集中,导致权贵专权,内乱频繁。
3、评价 积极: 积极: 它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 它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 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 集权,谏正皇帝过失, 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 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消极: 消极: 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的权力, 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的权力, 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 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

完善
中央统一分 科,定期举 行
考四书五经, 束缚人们思想, 考四书五经, 束缚人们思想, 变化 明清 1905年废除 八股取士 八股文 1905年废除
三、监察与谏议
1、监察官员或机构
朝代 监察官员或机构 秦朝 汉朝 御史大夫 御史府 职能 监察百官
中央:御使大夫—监察和弹劾百官 中央:御使大夫 监察和弹劾百官 地方:刺史 监督郡国长官 地方:刺史—监督郡国长官 分道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 监督六部业务 督察院— 督察院 明清 中央 监察御史 六科给 “科道” 事中 科道” 科道
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1、成熟的表现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完善; ①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完善; ②科举制的确立完善; 科举制的确立完善; 监察谏议制度的产生发展。 ③监察谏议制度的产生发展。 2、特点 ①顺应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的需要,进 顺应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的需要, 行有效控制和管理 ②反映社会结构的变化,不断吸纳新生力量, 反映社会结构的变化,不断吸纳新生力量, 保持统治基础的稳固。 保持统治基础的稳固。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岳麓书社版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教案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岳麓书社版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教案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岳麓书社版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2.掌握秦汉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3.了解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4.理解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2.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3.秦汉时期的经济、文化状况;4.古代政治制度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1.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汉时期的经济、文化状况;3.古代政治制度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1.秦汉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2.古代政治制度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1.讲述法:教师通过PPT、黑板等方式讲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及政治制度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2.合作学习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古代政治制度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并进行展示;3.案例分析法:教师组织学生对秦汉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理解和认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1.谈论“政治制度”这个概念,询问学生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有何了解。

2. 正文1.介绍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包括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分权制等制度的演进;2.分析秦汉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包括秦始皇时期的法家思想统治和推行的一系列变革,以及汉武帝时期的丞相制和三公九卿制度的开创等;3.介绍秦汉时期的经济、文化状况,包括各地组织县治、厅、州,建立市场,发展手工业、商业等经济现象,以及道家、儒家、法家等学术流派的兴起和文化繁荣;4.探讨古代政治制度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包括中央集权的强化和统一政治的实现,对于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3. 总结1.小结古代政治制度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强调中央集权的优势和局限性;2.确认学生掌握本节课所涉及的知识点。

七、作业1.阅读相关文献,对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加深了解;2.分析秦汉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写出2000字左右的论文,探讨其优势和局限性。

2019高中历史必修一第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ppt

2019高中历史必修一第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ppt

Evaluation only. 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战场上勇猛的军人未必是治国的良才,以此为标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准选官会造成统治的粗率和残暴,统一以后,秦 的统治未能巩固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
正、公开
三、监察与谏议制度
1、监察制度
中央: 御史大夫
秦朝: 地方: 监御史 Evaluation only. 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中央:御史大夫、 御史台 (中国东汉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至元设置的中央 演变 Copyright 汉朝: 监察机构 ) 地方: (州)刺史 明清: 都察院(中央监察机构,由御史台 发展而来)
不同。 中国是加强君主专制,是君主专制的产物; 西方是防止专制,保障民主,是近代民主政 治的产物。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2011· 南京师大附中高三期中考)唐太宗时期, 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 这项工程的实施须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 规定其正确的运作程序(皇帝作用暂不考虑) 是( ) Evaluation only.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tedB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元:一省制

高一历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高一历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 时彩后二计划软件
什么上马车の时候就偎依在水清の怀中睡着咯。现在悠思在熟睡,水清和王爷各自想着心事,壹路沉寂。也正是各自想着心事,时间竟过得飞快,没壹会儿の功夫,马车の速度就放慢 咯下来。突然の速度放慢令两各人都骤然地回过神儿来。看着水清失神の样子,他有些猜别明白,在十三府の时候还高高兴兴の样子,怎么转眼就失魂落魄成那各样子?假设是以前, 对于其它の诸人,他会心生别满,会认为那是诸人在耍小性子。但是现在,别知别觉间,他对水清总是想出各种理由来原谅,有时候找出来の理由,他自己都觉得很好笑。看着偎依在 壹起の水清母女,刚刚被婉然搅乱の心痛忽然莫名其妙地缓和咯许多咯,而且有壹种踏实、安宁、放松の感觉。壹见到悠思他就别禁会想到刚刚五小格用那胖胖の小手指头指向悠思の 样子,嗯,小格格、小小格,若别是老十三の小小格,可也真算得上是天作之合の大好姻缘!唉,那小子可是真会挑啊,挑の可是爷の心肝、心尖、心头肉。终于抵达王府の大门口! 从马车上下来,水清虽然怀抱着小格格,但是她还规规矩矩地侧立壹旁,恭送他先行。王爷の郎吟阁和水清の怡然居,本是进咯府门就分开の两条路,可是,他下咯马车并没什么着急 走,而是在进咯府门后,犹豫踟蹰咯壹下。其实,刚才在马车上看到水清母女の时候,突然,他有各念头,想去水清那里坐壹坐,那壹天候里围绕小格格发生咯太多の事情,那样壹各 活泼可爱又聪慧の小格格带给他の是从别曾得到过の全新感受,而刚刚各儿女亲家の提议更是令他既欣喜异常又极度失落,那么多复杂の感情,他很想与她壹同分享。可是,上壹次去 水清那里,好像还是吩咐她暂管府务の那壹次吧,他到怡然居从来都是无事别登三宝殿,现在那么冷别丁地去她那里,他突然觉得有些别习惯,又怕唐突咯她。愣咯半天神儿,他终于 开口说:“壹起走吧,爷去福晋那里有点儿事儿。”水清听罢,小心翼翼,亦步亦趋地走在他の后面。第壹卷 第637章 区别正月很快就过完咯,然后就是二月二,龙抬头の好日子, 借着那股子喜庆气儿,排字琦张罗咯家宴,所谓家宴也就是众人聚在壹起吃各饭,而别是有小厨房の院子单独开火,没什么小厨房の院子统壹由大厨房送餐。女眷们对于那种家宴都很 是期待,毕竟是能够与王爷见上面の机会,总比壹各人冷冷清清地守着院子里那几各奴才强多咯。自从经过咯抓周宴,水清终于意识到,父爱对于悠思而言是多么の重要。以前总是刻 意地将悠思包裹起来,生怕她受人欺负、遭人白眼,但是,与失去父爱,失去大家庭生活磨炼,令悠思の人生成长存在许多缺撼相比,那些众人の非议又算得咯啥啊呢?对于那壹次の 普通得别能再普通の家宴,水清下定决心要带悠思出席。所以当众人见到初次参加家宴,长得如同水清壹模壹样の悠思格格の时候,都吃惊别已:年妹妹可别是争宠拔尖の人呢,今天 那是怎么咯?对于那各初次の亮相,水清并没什么刻意地叮嘱悠思,她别想让小丫头心情紧张,只是告诉她,见到长辈要有礼貌,见到各位额娘要行礼请安,对嫡额娘和各位姨娘们说 话要恭敬有礼。仅此而已。毕竟是第壹次见到那么多の长辈,悠思也记别住谁是谁,于是水清教她:“只要额娘向嫡额娘行礼の时候,您也壹并行礼请安就好咯,其它の长辈就全都是 姨娘咯,您也要行礼请安,说话需有礼貌。”半天别见小丫头说话,水清以为她没什么听明白啥啊是嫡额娘,啥啊是姨娘,正想要再叮嘱两句,小格格竟然开口说道:“每次来咱们怡 然居の别就是嫡额娘嘛!女儿记得呢!”水清那才回过味儿来,可别是,也就排字琦偶尔过来怡然居,也别晓得那小丫头啥啊时候见过,竟然全记在脑子里咯,那小家伙怎么那么有心 计呢!枉她刚刚还担心壹会儿在家宴上分别清哪各是嫡额娘,哪些是姨娘,原来她全是瞎操心呢。果然水清就是瞎操心!她没敢多嘱咐悠思,怕叮嘱の事情多咯小丫头记别清,所以只 要记住嫡额娘就算别犯大错,其它の,别管犯啥啊错,水清都别会往心里去,毕竟那是悠思の第壹次亮相,那么小の娃娃,应该允许她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教师用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一、选择:1.三省六部制与西方三权分立的相同之处是 ( )A.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原则 B.体现了民主制度的原则C.体现了专制制度的原则 D.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解析]两者都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原则,故A正确;B、D符合三权分立制度,C 符合三省六部制。

[答案] A2.“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

”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刺史A.开始设立 B.仅仅负责监察地方C.逐渐干预地方行政 D.丧失作用,形同虚设[解析]C要理解材料的含义:地方事务繁杂,官吏出现问题,刺史为解决问题而参与其中。

这反映了刺史由单纯的监察到逐渐干预地方行政。

3.“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

每云:‘我是郡监,朝廷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制。

”材料描述的是 ( )A.西汉的刺史 B.北宋的通判 C.明朝的锦衣卫D.清朝的军机大臣[解析]B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此官员负责监督知州,并经常与知州发生争权现象,可知此官为宋代的通判。

.4.郡县制、刺史制和行省制的相似之处是 ( )A最初都是地方行政区划制度 B.其相应机构都直属中央六部管辖C都为加强中央集权而设立 D.都被其后的历代王朝沿用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征分析和比较能力。

中等题。

一方面通过比较确定其相似之处,另一方面用排除法。

刺史制最初是地方监察制度,排除A;秦朝设立郡县制,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当时不存在六部之说,排除B;郡县制和刺史制度后世多有沿用,行省制因中书省权力过于集中,危及皇权,因此明代废除中书省的一省制,排除D;三种制度都是中央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或监管而设立的,C正确。

5.江西安福《枫田邓氏族谱》中有这样一段:“始祖东汉人邓禹,字仲华,南阳邓州新野人。

佐汉光武中兴,为云台第一元勋,官拜大司徒,进太傅,封高密侯”。

与邓禹任职有关的制度是 ( )A察举制 B征辟制 C.科举制 D军功爵制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属。

”等题。

解题关键是要掌握各个朝代的选官制度并结合题中的材料进行分析。

A、B两项是在西汉武帝时实行的选官制度;C项的科举制是从隋朝开始;材料中“佐汉光武中兴,为云台第一元勋”说明邓禹辅佐光武帝立功受爵,故正确答案为D。

6.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曾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这一言论指出八股文 ( )①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②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③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④是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所在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解析]A八股文以古板的形式限制了读书人的思维,选拔出来的人才亦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从而失去了科举制开创时选拔人才的初衷,把科举制度引向了绝路。

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小农经济和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故④不正确。

7.右图是一张残缺的中国古代某时期的政治制度体系表,对这张体系表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理解不正确的是A.各部门职责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和分权制衡B.相权被分化,君主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加强C.符合近代的“分权制衡”理论D.门下省官员和御史都有一定的监督权力[解析]C古代和近代的区别是专制和民主。

8.“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这首诗揭露的是哪一制度的弊端 ( )A井田制 B察举制 C.九品正中制 D.代田法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属中等题。

从“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这句诗中可以看出其考查的是九品中正制度。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

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与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拯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选拔官吏的唯一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故正确答案为C。

9.“古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成果对世界其他一些国家的政治制度建设产生过重要影响。

”下列不能印证这一结论的是A.日本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创新制度 B.新罗仿照唐朝的尚书省设立执事省C.西夏仿效唐宋王朝建立政治制度 D.西欧近代文官制度受隋唐科举制影响【解析】C10.“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对上述诗句的理解,错误的是①因东汉察举制度的流弊,推荐出来的文人及武将多不适任②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造成考上秀才的寒门子弟才识多平庸③北宋科举取士的结果,导致重文轻武,武将无缚鸡之力④清代八股取士的遗毒,造成文人逃避现实,武人不能打仗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B抓住“察孝廉”这一有效信息,结合察举制度的演变,排除①即可。

11.“‘明治’一词取自中国古籍《易经》的‘圣人南面听天下,向明而治’,而‘维新’一词取自中国古籍《诗经》中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这段话反映了A.明治维新是日本向中国学习的结果 B.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C.明治天皇推崇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 D.中国传统文化优于西方的文化【解析】B“明治维新”一词来自中国古籍说明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12.2007年1月8日,备受关注的安徽西汉墓的墓主被确定为西汉六安国第一代王刘庆。

根据文献记载,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封康王少子庆为六安王。

从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 )A汉武帝废除了分封制度 B分封制强化了西汉的统治C.汉武帝推行“推恩令” D六安王为西汉最后的封王C【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属于中等题。

解题关键是依据材料分析选项。

根据汉武帝封“庆”为王可知,汉武帝并没有废除分封制,故A错;题干没有关于分封制加强了西汉统治的信息,故B错;也没有关于六安王是西汉最后的封王的信息,故D错,据此答案为C。

13.据史书记载,汉武帝即位之初,丞相田蚧骄横,汉武帝责问他:“君除吏尽未?吾亦欲除吏。

”这里“除吏”的含义是 ( )A拜官授职,任用官吏 B罢免官吏,精简机构C整顿吏治,打击贪官 D.改革政治,调整署衙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属于中等题,贯穿整个封建时代的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在汉朝表现的非常突出,材料中的“除吏”实际上是关于官吏的任免权的争夺,故选A。

14.《元史》记载: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

依据材料分析,元朝的行省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 ( )A采用了传统的地方分权制度 B.尽量扩大行省的管辖区域C依据山川走势划分行省辖区 D.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势力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属于中等题。

元代实行的行省制度打破了前代以山川等自然因素划分行政区的惯例,从而削弱地方势力的经济及文化认同,有效的防止了地方武装割据势力的生成,巩固了蒙古贵族的统治,故选D。

15.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老最好的制度。

”甚至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从时代发展以及创立角度看,该“发明”的着眼点在于 ( )A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弘扬儒学正统,约束官吏言行C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制 D.强化君主专制,培养忠臣顺民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属于中等题。

科举制度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的考试选拔人才,废除了贵族世袭特权,抑制门阀势力,使许多出身下层的优秀人才进入统治阶级队伍,对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大有裨益,故选A。

16.唐太宗时有一位读书人要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求取功名。

有人给他提了以下建议,其中正确的是( )。

①进士科录取率低,而明经科只要背熟儒家经义就有希望录取②如果武艺超群,通晓兵法还可以报考武举③诗赋是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平时要在诗赋上多下苦功④科举考试的时候长安天气寒冷,有“密雪分天路,群才坐粉廊”之说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④ D.①③④C[解析]②中的“武举”考试是武则天时开始的,③中的“诗赋”是科举考试的内容之一,而非主要考试内容,因为主要考试内容是儒家经典。

17.江苏有一家族,世代珍藏着其祖上进士及第,当地官员前来贺喜时赠送的条幅:“少年才俊光宗耀祖,天子门生惠及乡邻。

这一条幅能够提供的信息不包括( )。

A.其祖上是在唐朝考中进士的 B.其祖上在科举考试中试卷的姓名是密封的C.其祖上是被皇帝录取的 D.其祖上是通过殿试考中进士的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科举制的理解。

北宋时科举制进一步发展,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进士及第者成为“天子门生”;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

由材料中的“天子门生”可推断出其祖上应该是在宋朝及其以后考中进士的。

故答案为A项。

18.(2010山东文综,10)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 (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解析] 考查三省六部制的特征,要求考生准确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宰相的权力被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故c的说法最准确。

A的说法和材料信息正好相反,故错误;专制皇权达到顶峰是在明清时期,故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皇权和相权的斗争,与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无关,故D错误。

[答案]C.[易错分析] 本题易错选B。

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19.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提示] 注意题干中的“心怯”、“不敢照常式封发”、“不敢用朱笔”等信息,中书省和门下省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

[答案] B20.(2010福建文综,14)《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解析]本题借助历史文化名人朱熹之口,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三省六部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