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我的母亲》赏析

合集下载

胡适《我的母亲》读后感

胡适《我的母亲》读后感

胡适《我的母亲》读后感一、胡适对母亲的描写感人至深胡适在《我的母亲》中细腻地描绘了他对母亲的深切感情。

母亲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物,也是他最亲近的人。

胡适用温情脉脉的笔触描述了母亲的形象,使读者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和深沉。

他写道:“她总不顾自己辛劳,全神贯注的为了我们的成长和幸福。

”二、母亲的无私奉献令人动容胡适在文中提到了母亲为孩子付出的种种无私奉献。

她将孩子的需求摆在第一位,毫无怨言地照顾和关爱他们。

不论是严寒的冬天还是酷暑的夏天,母亲都会不辞劳苦地为孩子们提供温暖和关怀。

她的付出不仅体现在物质上,更体现在精神上。

母亲用自己的言行示范出了坚强、乐观、宽容和慈爱等美好品质,这些都对胡适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母爱是无私、伟大且永恒的胡适通过对母亲的回忆和描写,向读者展示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母亲在胡适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不仅是胡适的支持者和鼓励者,更是他的精神寄托。

胡适在文中感叹母爱的伟大:“母爱是人间最伟大的力量。

”四、对母爱的思考和反思胡适在《我的母亲》中对母爱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反思。

他认为母爱是无私的,它没有任何条件和要求。

母亲为了孩子付出了一切,却不求任何回报。

胡适还提到,母爱是伟大的,它能够化解争吵和冲突,使家庭充满和谐与温暖。

他在文中写道:“没有母亲的家庭是没有温暖和爱的。

”五、母爱的力量和影响胡适通过自己亲身经历,深刻地体会到了母爱的力量和影响。

母爱给了他力量和勇气,使他在困境中坚持和奋斗。

胡适提到,母亲的鼓励和支持是他取得成功的动力和动力源泉。

正是因为母爱的存在,胡适才能够成为一位杰出的知识分子和社会活动家。

六、结语《我的母亲》这篇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展示了胡适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敬意。

母爱是伟大、无私且永恒的,它给予孩子力量和勇气,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读完这篇文章,我对母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惜和感恩自己的母亲。

胡适我的母亲读后感

胡适我的母亲读后感

胡适我的母亲读后感《我的母亲》是胡适先生所著的一篇散文,通过对母亲的深情回忆,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母亲的高尚品质。

在这篇散文中,胡适先生深情地描绘了母亲的形象,让人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和母亲的高尚品质。

首先,胡适先生通过对母亲的细致描绘,展现了母亲的伟大和高尚。

他在文中写道,“她的一生,全是为了别人,为了我,为了父亲,为了亲友,为了她所认识和所不认识的人。

”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母亲为他人付出的伟大精神。

母亲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为家庭、为子女、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她默默地付出,从不求回报,这种高尚的品质令人感动和敬佩。

其次,胡适先生在文中对母亲的细致描绘,让人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

他写道,“她的手总是这样忙碌,忙碌得总是不够用。

她的眼总是这样忧愁,忧愁得总是不够看。

”这句话表现了母亲对家庭的无私奉献和对子女的深情关怀。

母亲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温馨的家庭,用自己的眼睛注视着子女的成长,用自己的心灵滋润着子女的心田。

母亲的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是永恒的,这种伟大的母爱让人感到温暖和感动。

最后,胡适先生在文中对母亲的深情回忆,让人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

他写道,“她的一生,全是为了别人,为了我,为了父亲,为了亲友,为了她所认识和所不认识的人。

”这句话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情怀念和对母爱的敬仰。

母亲的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是永恒的,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母爱的伟大和高尚。

这种伟大的母爱让人感到无比的温暖和感动。

总之,《我的母亲》这篇散文通过对母亲的深情回忆,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母亲的高尚品质。

母亲的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是永恒的,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母爱的伟大和高尚。

这篇散文让人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和高尚,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母亲对子女的深情关怀和无私奉献。

母亲的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是永恒的,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母爱的伟大和高尚。

令人钦敬的母亲——胡适《我的母亲》解读

令人钦敬的母亲——胡适《我的母亲》解读

令人钦敬的母亲——胡适《我的母亲》解读胡适在《我的母亲》一文中赋予他母亲令人钦敬的性格,他还用简练的文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本文将对这篇文章进行解读,以令人钦敬的母亲为线索,深入挖掘胡适的思想,以及他如何铭记母亲亲自塑造的令人钦敬的性格。

在《我的母亲》一文中,胡适描述了母亲出众的影响力:“她得到我们全家人的敬仰,就好像一座宏伟的灵山。

”此处,胡适赋予母亲强大的士气,实际上也是他对母亲无限爱意的延伸。

胡适以妙笔写尽母亲令人钦敬的高贵清雅:“她拒绝任何改变她如今的生活,甚至拒绝任何享受更多的物质快乐。

作为女子,她拒绝就她的情感而言任何改变,”“她的性格像她的衣裳般清新整洁,毫无玷污。

”这两段描写,充分展示了令人钦敬的母亲,即拒绝被动和物质的追求,而是在装扮身心的高超把握中,以坚持自己的原初形象追求自我完整。

母亲的品格不仅历久弥新,还有一股脱俗向善的气息。

而在胡适看来,母亲也是一位具有伟大志向的人,他写道:“她把她最美好的梦想献给了子女。

”从这句话中,胡适可以看出,母亲以自身为例,以自身为榜样,把她最美好的梦想传达给子女,希望他们能够在未来的路上继续奋斗。

母亲以高尚的情操、宽厚的态度和虔诚的信仰启发了孩子。

无论是在文化,社会中的还是思想中,母亲都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力量,她让孩子们清晰地理解令人钦敬的道德原则:只有以光明和力量去面对困难,才能永恒地砥砺前行。

在《我的母亲》一文中,胡适还描述了母亲逝世后,他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如果有一个拥抱能够将人从死亡的深渊中拯救出来,我的母亲就会重新苏醒。

”胡适把母亲的牺牲比喻成一种伟大的旅程,他用自己的写作反映出母亲的令人钦敬的性格是如何影响他的,以及母亲的牺牲是如何给他带来无尽深沉的思念之情的。

在怀念母亲的岁月里,胡适一直细数着母亲所给予他的精神上的礼物,例如正念和谦逊。

令人钦敬的母亲生活着在胡适心中,他以母亲为榜样,教会他珍惜生命,不求物质,而是求学苦参,时时刻刻用心去思考,让人生走向一个更美好的方向。

我的母亲胡适批注

我的母亲胡适批注

我的母亲胡适批注摘要:1.母亲胡适的背景和性格特点2.胡适童年时期母亲的影响3.母亲的教育观念及对胡适的培养4.胡适对母亲的感情和怀念5.胡适母亲的形象在胡适作品中的体现正文:我的母亲胡适批注胡适,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对中国现代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成功离不开他母亲的培养和关爱。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胡适母亲的性格特点、教育观念以及对胡适成长的影响。

一、母亲胡适的背景和性格特点胡适的母亲出生在清朝末年,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女性。

她性格坚韧、谦逊,富有同情心,对家庭和子女倾注了全部的心血。

她虽然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但她深知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的重要性。

二、胡适童年时期母亲的影响胡适在童年时期,母亲对他的影响是深远的。

她不仅关心胡适的生活,更是对他的学业倾注了极大的心血。

在胡适幼年时期,母亲每晚都会给他讲历史故事,培养他对文学的兴趣。

三、母亲的教育观念及对胡适的培养胡适母亲的教育观念是全面而先进的。

她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个人的品格和修养。

因此,她不仅关心胡适的学业,更注重培养他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良好的品行。

胡适母亲的努力使得胡适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他日后的文学成就奠定了基础。

四、胡适对母亲的感情和怀念胡适对母亲的感情非常深厚,他一直怀念母亲对他的关爱和教导。

在他的一生中,母亲始终是他精神的支柱。

胡适在多篇散文中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可见母亲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五、胡适母亲的形象在胡适作品中的体现胡适的许多作品中,都能看到他母亲的身影。

他的作品中,母亲被描绘成一个充满爱心、坚韧不拔的女性形象,充分体现了胡适对母亲的敬爱和怀念。

总之,胡适母亲的教育观念和对胡适的培养为胡适的文学成就奠定了基础。

胡适对母亲的深厚感情也反映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

我的母亲 胡适 [关于胡适《我的母亲》的读书笔记]

我的母亲 胡适 [关于胡适《我的母亲》的读书笔记]

我的母亲胡适 [关于胡适《我的母亲》的读书笔记] 《我的母亲》读书笔记篇一哲人说,母爱是最无私、最珍贵的爱!诗人说,母爱是最动人、最伟大的爱!笔者说,母爱是最勇敢、最无畏的爱!在胡适的《我的母亲》中,他的母亲从小就变成了寡妇,不仅要管教自己的儿子,还要照管他那死去的丈夫所留下来的,自己还要大的“孩子”。

在这重重的困难、劳累,痛苦中母亲仍然让胡适从她的身上,学到了她的宽容,她的善良,她的坚强,她的刚气。

这使我不禁想到了我的母亲。

她和所有的母亲一样,不仅给予我伟大的生命,还付出了她所剩下的所有时间与精力。

我,在他那无微不至但又默默无声的关心下快速的成长。

她和胡适的母亲一样,对我十分的严厉,她在别人面前是一位伟大的医生,她显得那么坚强,一切事情不管有多大困难,她也能很好的完整。

但是,她对于我,却显得那么软弱。

记得,一次爷爷做手术,住院了,我们一起去看望他。

爷爷得的是一种会传给下一代的眼病,这种眼病很可能会在年近花甲的时候双目失明。

在看望的同时,也陪同这爷爷去检查眼睛。

“医生,也给我的女儿也检查一下吧?他爷爷这个病会传染,不知她的眼睛会不会有这种玻”母亲对医生说。

“快,过来,你也让医生来看看!”母亲带着奇怪的微笑把我拉向了医生,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微笑呢?好像隐藏着极大的不情愿,和极大的焦急与担心。

我把头移到了机器前,一束微弱的光毫无阻挡的摄入了我的眼睛,使我感到特别刺眼,我不断的把自己的目光从那光上移开,这使的医生不断的提醒我:“盯着这束光看。

”这时我突然感觉的了一种奇怪的安静。

你们肯定会问,医生这么唠叨,怎么还会安静呢?不,是因为母亲,她一句话也没说。

要是在平时,她早就插嘴了,为什么呢?我向母亲瞥了一眼,发现母亲像木头一般站在旁边,她的神情显示出很不安,仿佛头顶上有一块被细线绑住的大石头,一动就会掉下来。

终于检查完毕了,母亲急急忙忙走向前问:“怎么样医生?她的眼睛不会有事吧?”“当然没事,仅仅是有点近视罢了!”“那就好!”母亲异常轻松的说。

《我的母亲》胡适用到的修辞

《我的母亲》胡适用到的修辞

《我的母亲》胡适用到的修辞《我的母亲》是胡适写于1922年的一篇散文。

在这篇散文中,胡适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以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

首先,胡适巧妙运用了比喻手法,将母亲比喻成一轮明亮的明月。

他写道:“我母亲是一轮明亮的明月,大大小小的孩子都在她的月下成长。

”这个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母亲的温暖和光辉,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胡适内心深处对母亲的感触。

其次,胡适在文中使用了排比和对偶的修辞手法,进一步加深了对母亲的赞美。

他写道:“她不曾爱你,而不爱你;你一旦需要她,她不会不爱你。

”这种对比的修辞手法使人们更能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此外,胡适还用了反问句,以凸显母亲的伟大。

他问道:“谁使我健康;谁为我伤感;谁为我动情?不都是母亲吗?”这种反问呼应了前文中表述母亲的种种伟大的情节,通过这种修辞手法,胡适强调了母亲在自己的生命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胡适还描绘了母亲悉心照料的场景,并使用了具体的描写手法,如形容词和比喻等。

他写道:“她宛如春天,温柔的亲切像阳光照耀滋润我。

”这种具体生动的描写,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感受到母爱的深情厚意。

最后,胡适运用了反转的修辞手法,使母亲的形象更加鲜活。

他写道:“人们说,母亲的爱是没有恒久的,比方混血人和全血人,第三代就无了。

”然而,胡适接着反转修辞,表达了对母亲爱的信心:“我倒相信母亲的爱比太阳的热更能持久、母亲的爱不亚于大地的重心。

”这种反转的修辞手法,更加突出了母亲爱的伟大和永恒的特性。

总之,胡适在《我的母亲》这篇散文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对偶、反问句、具体描写和反转等,以丰富而生动的笔触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

这些修辞手法不仅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文章的主旨,还让读者更能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这篇散文以其温情脉脉的描写,深情地展示了母亲的伟大形象,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胡适我的母亲阅读答案

胡适我的母亲阅读答案

胡适我的母亲阅读答案胡适我的母亲阅读答案只有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做阅读理解方面的题目应该做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胡适我的母亲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参考!我的母亲(胡适)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

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

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

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

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

”(跌股便是丢脸、出丑。

)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

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

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

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

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

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

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

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

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

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

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

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

”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

”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

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

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

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

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

医来医去,总医不好。

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百年百人经典散文赏析]胡适我的母亲

[百年百人经典散文赏析]胡适我的母亲

[百年百人经典散文赏析]胡适:我的母亲赏析:胡适(1891—1962),原名洪,字适之,安徽绩溪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荣获过多项博士桂冠。

本文是一篇母爱的颂歌。

与众不同的是,作者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时间并不长,只有幼时9年的时间,片断式的记忆中,母亲的教诲已让作者终生受益,因此更可见母亲人格的伟大。

作者满怀感激之情写下这样的文字:“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三个月)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十四岁便失去了他人的人生指导,是正常教育的中断,然而作者却没有走上歪路,而是成为一个善待他人、为人谦和、大度的人。

文章记叙了母亲对“我”的管教严格,每天催“我”早起、早学,要“我”学父亲做一个完全的人。

母亲更为可亲的是具有伟大的人格,影响“我”的一生: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在“我”犯错时,无论怎样重罚,母亲总不许“我”哭出声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就被狠狠地惩罚;母亲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整篇散文朴素清新,感情真挚,在淡淡的讲述之中蕴涵深深的感情。

如写道,“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是对母亲人格的肯定;写道,“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饱含自豪之情。

文章最末的一段文字仿佛向母亲深深鞠了一躬,真挚地向母亲道谢,将感情推向高潮。

文章用童年回忆体写成,毫无成人的姿态,也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可以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文章写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表现在朴实的语言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适《我的母亲》赏析胡适《我的母亲》赏析赏析:《我的母亲》选自《胡适自传》中的《四十自述》。

作者写的是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之下成长的往事,字里行间突现了母亲对作者深深的爱和严格的教育。

选文一开始即写道“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一块儿玩。

我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母亲不准作者和其他孩子一块儿玩,一方面是基于作者身体弱,另一方面是担心作者和这些“野蛮”的孩子一起会学“坏”,母亲对作者的爱已可见一斑。

更让人感动的是,作者害了眼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当母亲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她竟真用舌头舔作者的眼,母爱何其伟大!母亲是慈母,母亲更是严师,她时时关注着作者的学习、生活,教育作者成长。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

母亲对作者的教育是那样的细致,小错误也要说得一清二楚,更不用说犯较大的错误了。

“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

对于学习,母亲“要我用功读书”,催“我”早起上早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书。

才回家吃早饭”,母亲是严师。

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母亲不仅有言教,同时还以自己做人处事的实际行动影响着、教育着作者。

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一生受了许多生活的痛苦。

除夕时,不仅要料理年夜饭,谢灶神,发压岁钱等等,最为烦难的是还要打发大哥因吸鸦片、赌博而招致的一大群债主。

因为是新年,母亲“从不骂他一句”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大嫂、二嫂生气摆脸色,打骂孩子出气,母亲只装没听见。

母亲一味的“忍”和“让”,“忍”到实在不可再忍的一天,她就不起床,轻轻地哭一场,她不骂一个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苦命,母亲的宽容隐忍,仁慈温和的性格,深深地感染着、影响着、教育着作者。

母亲也“很有刚气”的一面,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当五叔在烟馆里发牢骚说,母亲“家中有事总让某人帮忙,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时”,母亲“气得大哭”“当面质问”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

母亲的“刚气”给作者上了难忘的一课。

母亲对作者的爱和言传身教的严格教育给了作者极深的影响。

“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个月)就离开她了。

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文中宇里行间所体现出的母亲对作者的深切关爱和严格教育,彰显了母亲的伟大。

【胡适】简介胡适(1891-1962),现代诗人、学者。

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

安徽绩溪人。

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

幼时就读于家塾,习四书五经。

9岁起熟读多种中国古典小说。

1904年赴上海,入梅溪学堂、澄衷学堂、中国公学等校。

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4年在康奈尔大学获文学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读哲学,师从杜威,深受影响。

1917年完成博士论文(1927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要从“八事”入手,首次猛烈抨击封建文学,是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首篇正式宣言,为文学革命的发难之作,引起很大反响。

嗣后又发表《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一系列论文,把白话文学提到“中国文学之正宗”的地位,这是文学观念一个大变革。

他提出文学革命要创造一种“活的文学”,即“国语的文学”。

这对于开展文学革命和创建新文学,起了重要的倡导和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他还发表《论短篇小说》、《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谈新诗》等有关创作的理论文字,率先发表白话文学的创作。

1920年出版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写成了一种解放了的新诗体,另外,他第一个用白话写作独幕剧《终身大事》,确立了现代话剧的新形式,产生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

他还写了许多自然畅达的传记作品和杂文,翻译了都德、莫泊桑、易卜生等的一些世界名作,以供创作新文学的借鉴。

在学术上,他曾致力于白话文学史的研究和章回小说的考证工作,其中所著的《红楼梦考证》,否定了索隐派的旧红学,开创了《红楼梦》研究的新红学派。

在治学方法上,他提出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在学术界深有影响。

所有这些,使胡适成为“五四”文学革命和初期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

但他又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文章,鼓吹实验主义和改良主义。

1922年创办《努力周报》,提倡“好人政府”。

1928年与徐志摩等创办《新月》月刊。

1932年主办《独立评论》后,政治上依附了国民党当局。

1938年出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驻美国大使。

1942年交卸大使之职,仍在美国从事研究和讲学。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校长。

1949年4月旅居英国。

在30、40年代,胡适还从事中国思想史的学术研究工作。

1958年任台湾的中央研究院院长。

晚年主要致力于《水经注》的研究,后病逝于台湾。

胡适一生著述宏富,除前面列举的外,还有《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白话文学史》、《胡适论学近著》、《四十自述》、《藏晖室劄记》、《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胡适书评序跋集》,以及《胡适文存》、《胡适作品集》等。

译有《短篇小说集》二集、易卜生剧本《娜拉》(与罗家伦合译)等。

原文:我小时候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

我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

小时不曾养成活泼游戏习惯,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地。

所以家乡老辈都说我“像个先生样子”,遂叫我做“麇先生”。

这个绰号叫出去之后,人都知道三先生的小儿子叫做麇先生了。

即有“先生”之名,我不能不装出点“先生”样子,更不能跟着顽童们“野”了。

有一天,我在我家八字门口和一班孩子“掷铜钱”,一位老辈走过,见了我,笑道:“麇先生也掷铜钱吗?”我听了羞愧的面红耳热,觉得太失了“先生”身份!大人们鼓励我装先生样子,我也没有嬉戏的能力和习惯,又因为我确是喜欢看书,故我一生可算是不曾享过儿童游戏的生活。

每年秋天,我的庶祖母同我到田里去“监割”(顶好的田,水旱无忧,收成最好,佃户每约田主来监割,打下谷子,两家平分),我总是坐在小树下看小说。

十一二岁时,我稍活泼一点,居然和一群同学组织了一个戏剧班,做了一些木刀竹枪,借得了几副假胡须,就在村口田里做戏。

我做的往往是诸葛亮,刘备一类的文角儿;只有一次我做史文恭,被花荣一箭从椅子上射倒下去,这算是我最活泼的玩艺儿了。

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

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但别的方面都没有发展的机会。

有一次我们村“当朋”(八都凡五村,称为“五朋”,每年一村轮着做太子会,名为“当朋”)筹备太子会,有人提议要派我加入前村的昆腔队里学习吹笙或吹笛。

族里长辈反对,说我年纪太小,不能跟着太子会走遍五朋。

于是我便失掉了学习音乐的唯一机会。

三十年来,我不曾拿过乐器,也全不懂音乐;究竟我有没有一点学音乐的天资,我至今不知道。

至于学图画,更是不可能的事。

我常常用竹纸蒙在小说书的石印绘像上,摹画书上的英雄美人。

有一天,被先生看见了,挨了一顿大骂,抽屉里的图画都被搜出撕毁了。

于是我又失掉了学做画家的机会。

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

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

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

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

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

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

”(跌股便是丢脸出丑。

)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

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

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

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

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

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眠醒时才教训我。

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

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

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

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

”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

”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

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

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的责罚了一顿。

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

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翳病。

医来医去,总医不好。

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

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

家中财政本不宽裕,全靠二哥在上海经营调度。

大哥从小便是败子,吸鸦片烟、赌博,钱到手就光,光了便回家打主意,见了香炉便拿出去卖,捞着锡茶壶便拿出押。

我母亲几次邀了本家长辈来,给他定下每月用费的数目。

但他总不够用,到处都欠下烟债赌债。

每年除夕我家中总有一大群讨债的,每人一盏灯笼,坐在大厅上不肯去。

大哥早已避出去了。

大厅的两排椅子上满满的都是灯笼和债主。

我母亲走进走出,料理年夜饭,谢灶神,压岁钱等事,只当做不曾看见这一群人。

到了近半夜,快要“封门”了,我母亲才走后门出去,央一位邻居本家到我家来,每一家债户开发一点钱。

做好做歹的,这一群讨债的才一个一个提着灯笼走出去。

一会儿,大哥敲门回来了。

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

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这样的过年,我过了六七次。

大嫂是个最无能而又最不懂事的人,二嫂是个能干而气量很窄小的人。

他们常常闹意见,只因为我母亲的和气榜样,他们还不曾有公然相骂相打的事。

她们闹气时,只是不说话,不答话,把脸放下来,叫人难看;二嫂生气时,脸色变青,更是怕人。

她们对我母亲闹气时,也是如此,我起初全不懂得这一套,后来也渐渐懂得看人的脸色了。

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