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分析及AmpCβ-内酰胺酶基因研究

合集下载

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革兰阴性细菌,其在医疗卫生机构中广泛分布,常常对患者产生严重的感染,尤其是对于危重病患者来说,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

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问题在临床上也备受关注,因为它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又具有易弥散性,所以对其的耐药性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一、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鲍曼不动杆菌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是呼吸道、尿路、伤口和血液,而在重症监护病房内,其感染率更是较高。

据统计,约有10%至35%的重症监护病房内的病患受到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并且这个比例还在不断上升。

鲍曼不动杆菌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使用呼吸机的患者、接受长时间生命维持治疗的患者、有手术史的患者等人群更容易导致感染。

在临床分布上,鲍曼不动杆菌主要通过医源性途径传播,例如医护人员、病人的手接触传播、呼吸机连接管的交叉感染等。

在医疗卫生机构中,重点感染控制的工作也应重视对鲍曼不动杆菌的控制。

鲍曼不动杆菌因其广泛分布以及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而备受关注。

其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生素等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使其在临床上的治疗变得日益困难。

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了较强的耐药性,包括头孢菌素、青霉素等。

在临床治疗中,使用这类抗生素往往难以有效清除鲍曼不动杆菌,使感染难以控制。

2.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于鲍曼不动杆菌的效果也较差,其中包括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

对于合并感染的患者来说,这类抗生素的减敏现象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3. 喹诺酮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生素如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对于鲍曼不动杆菌也存在一定的耐药性,造成了在临床上的治疗困难。

针对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问题,临床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情况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药物选择,尽可能采用联合用药或者选择对其具有一定敏感性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路蓉 1 张烽 2(1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检验药学系07检三3班303707155 2 无锡三院检验科)摘要目的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机制关键词耐药机制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 Ab)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可从环境中及人类血液、脓汁、唾液、尿液、皮肤和粘膜中分离出来。

由于鲍曼不动杆菌对湿热、紫外线、化学消毒剂有较强抵抗力,在环境中的存活时间长,它可在病人中播散并引起医院感染。

近些年来,随着多重耐药(multidrug-resistant, MDR)甚至泛耐药(pan-resistant)鲍曼不动杆菌的不断涌现,已使这种细菌对大部分抗生素产生耐药,甚至仅对多粘菌素敏感,使其发病率和致死率日益升高。

氨基糖苷类(aminoglycosides),是由链霉菌或小单胞菌等微生物产生或经半合成制取的一类由氨基糖(或中性糖)与氨基环醇以苷键相结合的易溶于水的碱性抗生素。

具有浓度依赖性快速杀菌作用、耐药性低、临床有效和价廉等优点,被广泛用于革兰阴性杆菌所致的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和其他严重感染的治疗。

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1.细菌产氨基糖苷类修饰酶钝化药物;2.细菌产16SrRNA甲基化酶保护细菌之药物作用靶位16SrRNA基因免受药物攻击;3.主动外排系统过度表达等。

而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等其他类型药物的另两种耐药机制:1.细菌之氨基糖苷类药物作用靶位16SrRNA基因(16SrDNA)突变[1,2];2.外膜蛋白改变[3,4]在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中是否发挥作用尚未见报道。

1. 产生氨基糖苷类修饰酶研究表明,鲍氏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耐药的主要原因是产生了氨基糖苷修饰酶。

鲍曼不动杆菌可通过乙酰化、磷酸化、核苷酸化等化学转变方法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产生耐药。

已知的氨基糖苷类修饰酶有乙酰转移酶(AAC)﹑核苷转移酶(ANT)和磷酸转移酶(APH)三类共30余种[5]。

鲍曼不动杆菌抗菌治疗的药物选择与耐药性分析

鲍曼不动杆菌抗菌治疗的药物选择与耐药性分析

鲍曼不动杆菌抗菌治疗的药物选择与耐药性分析简介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是一种非常耐药的细菌,常在医疗机构中引起感染。

近年来,由于其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变得越来越困难。

本文将介绍针对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抗菌药物选择和耐药性分析。

抗菌药物选择由于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非常关键,以下是常用的抗菌药物选择。

碳青霉烯类药物碳青霉烯类药物是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其中,二代头孢菌素、三代头孢菌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是目前临床上最常使用的药物。

这些药物具有良好的效果,是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一线药物。

氨基糖苷类药物氨基糖苷类药物如妥布霉素、庆大霉素等也是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常用药物。

但是,这些药物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如肾脏损害和听力下降等,需要严格控制用药剂量。

链霉素类药物链霉素类药物如克林霉素和林可霉素等也是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常用药物。

但是,这些药物已经出现耐药性,使用时需要严格控制用药剂量,避免出现耐药性。

磺胺类药物磺胺类药物如甲氧苄啶、氨甲环酸等在过去是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常用药物,但现在已经很少使用了,因为鲍曼不动杆菌对这些药物产生了极高的耐药性。

耐药性分析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这给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以下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分析。

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性非常高,主要原因是产生了β-内酰胺酶,可以降解碳青霉烯类药物。

此外,碳青霉烯类药物过度使用也是导致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增加的原因之一。

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性也很高,主要原因是由于菌体表面有一种称为LPS(脂多糖)的物质,可以对氨基糖苷类药物形成保护。

此外,氨基糖苷类药物过度使用也是导致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增加的原因之一。

链霉素类药物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对链霉素类药物的耐药性也在不断增加,主要原因是由于菌体表面有一种称为 EPS(外胞多糖)的物质,可以对链霉素类药物形成保护。

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鲍曼不动杆菌是一种常见的医院感染病原体,通常会引起严重的医院感染,特别是在危重患者中造成严重的并发症。

随着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当使用,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加,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挑战。

对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将有助于制定更科学、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提高医疗质量。

本研究旨在探讨鲍曼不动杆菌在临床中的分布情况及其耐药性机制,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治疗建议,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对于改善医疗质量和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鲍曼不动杆菌在临床中的分布情况以及其耐药性的分析。

通过对不同临床样本中鲍曼不动杆菌的检测和分析,了解其在不同人群和环境中的分布情况,为预防和控制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提供依据。

深入研究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情况,分析其对常规抗生素的抗性机制,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和预防策略。

通过本研究,旨在提高对鲍曼不动杆菌的认识,促进临床医生对该细菌感染的警惕,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从而减少其对患者健康的危害。

1.3 研究意义鲍曼不动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具有较强的耐药性,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研究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有助于了解该菌株在不同人群中的患病情况,为医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通过对其耐药性的分析,可以帮助医疗机构制定更科学的感染控制措施,减少因感染而导致的疾病负担和医疗费用。

深入研究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机制,对于发展新型抗菌药物以及提高抗生素的使用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研究对于促进临床医学领域的发展和人类健康的维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是一种常见的多重耐药细菌,广泛存在于医院环境中,并对免疫力低下的患者造成严重的感染。

根据临床病例和研究数据,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主要集中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外科和呼吸科等医疗单位。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分析及治疗建议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分析及治疗建议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分析及治疗建议一、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的分析鲍曼不动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常定植于人体皮肤、呼吸道、泌尿道等部位,在医疗机构中是一种常见的细菌。

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滥用,鲍曼不动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也呈现出日益增强的趋势。

在全球范围内,鲍曼不动杆菌已经成为医疗机构感染控制的一个重要问题。

1、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的成因鲍曼不动杆菌常见的耐药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① β-内酰胺酶(TEM、SHV、CTX等)和类OXA酶。

这些酶能够降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抗生素失去药效。

②产生单倍体效应障碍物质(AmpC类酶),同时也有某些菌株在外加诱导剂(如氨苄青霉素)时产生此类酶,从而失去对该类抗生素的敏感性。

③改变细胞壁的高分子化合物和药物外排泵P-gp等通过多个不同机制来降低药效,增加药物耐受性。

2、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的流行情况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的全球流行情况不尽相同,其中欧美国家的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流行程度相对较低,但亚洲地区的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情况较为严重。

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一些医疗机构的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报告频繁,耐药性比例很高。

据2012年中国医院细菌耐药监测网发布的数据显示,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已经相当严重,其中对环丙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万古霉素等广谱抗生素的耐药率均超过50%。

二、鲍曼不动杆菌的治疗建议鲍曼不动杆菌主要通过吸入、侵入性操作、导管和手术操作等途径感染人体。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其生长繁殖,防止感染和传播,是预防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和治疗感染的重要手段。

针对鲍曼不动杆菌的治疗建议如下:1、严格控制使用抗生素的指征和方法。

应该尽量采用短时疗程,特别注意抗菌药物的合理选择,避免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防止出现耐药菌株。

2、对鲍曼不动杆菌进行组合治疗。

鲍曼不动杆菌对单一抗生素的耐药性较多,因此往往需要采取联合药物治疗,来增加药物的疗效和控制菌株的耐药性。

3、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进行个体化治疗。

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性分析

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性分析

nase,10 isolates produced Cephalosporinase,2 isolates produced metal—beta—lactamase,3 isolates produced ESBLs.The analysis of outer
accumulation membr目llle proteins showed that aprotein of 29kD disappeared and 26kD protein enhanced in resistant isolates.The
6.PCR:(1)引物:序列如下:tern—J(upstream:5’一
GAGTATTCA ACA TIT CCG TGT C一3’)和tern—J(down—
stI_e舢:5 7一TAA TEA G1G AOG CAC CTA TCT C一3’),AAC一
4(upstream:5’一CrA CCG CAG CAG AGT CIT TG一3’)和
图2两株菌对CIP吸收量与时间关系
2.p一内酰胺酶检测结果:35株中产青霉素酶 的菌株16株,产AmpCs的菌株10株,产金属口一内 酰胺酶的菌株2株,产ESBLs的菌株3株;其中9
万方数据
5.PCR反应结果:从35株菌株中挑出15株 (12株耐药菌株和3株敏感菌株)进行PCR扩增, 结果敏感菌株tern—J均为阴性,耐药菌株中有2株 tem—Jf为阴性,其余均为阳性;gyrA均为阳性, aac一4均为阴性;其PCR电泳图谱如图3和图4。
Al】sh'ae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mechanism of the resistance in Acinetobacter banmannii to common antibiotics.Methods Bacterial SU8一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鲍曼不动杆菌可引起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感染,致死率高,近年来该菌分离率和耐药率逐年升高,如何有效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尤为重要,然而,能透彻研究其耐药机制可以给临床带来更大获益。

本文主要针对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及四环素类的耐药机制加以综述。

1 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和碳青霉烯类。

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主要是β-内酰胺酶的产生,其他还包括膜孔道蛋白的缺失、外排泵的表达和青霉素结合蛋白改变等。

β-内酰胺酶按分子生物学分类(Ambler分类)可分为4类:A类酶,主要为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B类为金属酶;C类为头孢菌素酶(AmpC酶);D类为苯唑西林酶(OXA酶)。

1.1 A类ESBLs酶指由细菌质粒介导的,并可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所抑制的一类酶。

目前在鲍曼不动杆菌中发现的ESBLs基因主要有TEM型、SHV型、KPC型、PER型及VEB型等。

Vahaboglu等[1]首次从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检出了PER-1型超广谱酶。

曹春鸾[2]发现产PER型ESBLs 鲍曼不动杆菌,且所研究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多含有TEM型基因和AmpC基因。

Laurent在鲍曼不动杆菌中检出了VEB-1型ESBLs。

我国报道VEB 检出率为10%[3]。

2009年美国首先发现了KPC阳性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4]。

Naas[5]在鲍曼不动杆菌中检测出了SHV-5型酶,我国浙江发现了产SHV-12型的鲍曼不动杆菌。

1.2 B类B类即金属酶,不能被克拉维酸、他唑巴坦和舒巴坦抑制,可被金属螯合剂依地酸和巯基类化合物抑制。

鲍曼不动杆菌中发现的金属酶有IMP型、VIM型和SIM型。

2000年Takahashi在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中检测出IMP-1型基因。

鲍曼不动杆菌的致病性及多重耐药性分析

鲍曼不动杆菌的致病性及多重耐药性分析

鲍曼不动杆菌的致病性及多重耐药性分析摘要:不动杆菌属是一类非发酵糖革兰氏阴性杆菌,是近年来引起医院内感染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原因。

其中最常见的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院内感染已经成为了医疗卫生行业面临的一个严峻的挑战。

这种细菌具有极强的获取耐药基因的能力,已经对多种抗生素耐药。

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机制已经为人所熟知,但是其致病性和潜在的毒理性的研究还刚刚起步。

该菌可引起包括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皮肤和软组织感染、伤口感染、继发性脑膜炎、血行感染等各种感染,临床上治疗较困难,而且病死率高。

此文对近年来国内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及致病性的最新研究等方面作一综述。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致病性;耐药性1鲍曼不动杆菌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AB)是一类革兰阴性杆菌的非发酵菌,属于卡他莫拉菌属,最早发现于1911年,呈单个或成对排列,氧化酶阴性,触酶阳性,多数菌株有荚膜,无芽孢、无鞭毛、动力阴性。

鲍曼不动杆菌属于条件致病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水、土壤、医院环境和人体皮肤表面,在医院内患者的皮肤、结膜、口腔、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等部位易定植。

体外存活的能力强,易造成克隆播散,是院内感染的重要致病菌之一[1]。

据国内研究,AB约占临床分离的不动杆菌的 80% 以上[2]。

近几年的时间里,随着不同菌株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方分离出来,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引起世界性的临床关注,更为严重的是这类病原菌在重症监护室经常引起暴发流行。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逐渐增高,多重耐药、泛耐药菌株的检出率逐年上升,成为临床医生共同面对的重要难题。

2 鲍曼不动杆菌的致病性2.1流行病学:鲍曼不动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的水体和土壤中,易在潮湿环境中生存。

该菌粘附力极强,易在各类医用材料上粘附。

此外,本菌还存在于健康人皮肤、咽部、结膜、唾液、胃肠道及阴道分泌物。

感染源可以是病人自身(内源性感染),亦可以是不动杆菌感染者或带菌者,传播途径有接触传播和空气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与病 理杂志 1 Cl i n Pa t h 0 l Re R s
2 o l 3 。 ’ 。 4 ( 、 1 ) h t t p : / … / m …” ~… l c b l z z _ …… c 0
4 1
D OI : 1 0 . 1 1 7 1 4 / j . i s s n . 2 0 9 5 — 6 9 5 9 . 2 0 1 4 . 0 1 . 0 0 6
h t t p : / / w ww . g j b 1 . n e t / g j b l k x / i f l e u p / P D F / 2 0 1 4 0 1 4 1 . p d f
鲍曼不动杆 菌耐药性分析 ̄A mp C 一 内酰胺酶基 因研 究
李艳 明 ,刘一凡 ,简子娟 ,刘文恩 ,李艳华 ,谷 秀梅 ,彭婉婵
分 析 ,采 用 P C R 扩增 方 法 对 1 7 3 株 非 重 复A b b l a MO X,b l a C MY . 2 ,b l a D H A,b l a A C C ,b l a A C T . 1 ,
b l a F O X,b l a A D C 六 种耐 药基 因进行分 析 。结果 :1 7 3 株 临床分离 菌株对 第一 、三代头孢 菌素 , 青 霉素 ,磺胺 类复 合制剂 及 呋喃妥 因 的耐药 率均超 过7 0 %;对喹诺 酮类 药物 中左旋 氧氟 沙星 、
i n Ac i ne t obac t e r baum anni i
L I Y a n mi n g , L I U Y i f a n , J Z i j u a n , L I U We n ’ a n J L I Y a n h u a , G U X i u me i J P E NG Wa n c h a n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C l i n i c a l L a b o r a t o r y , X i a n g y a H o s p i t a l , C e n t r a l S o u t h U n i v e r s i  ̄C h a n g h c a 4 1 0 0 0 8 ;
[ 关键词】 鲍 曼 不 动 杆 菌 ;A mp C 酶 ;耐 药 基 因
S t u d y o n d r u g r e s i s t a n c e a n d g e n e s o f Amp C I 3 - 1 a c t a ma s e s
( 中南大 学 1 . 湘雅 医 院检验 科 ,长沙 4 1 0 0 0 8 ;2 . 湘雅 医学 院检 验系 ,长沙 4 1 0 0 1 3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摘
要]
目的 :了解 临床标本分离 的鲍曼不动杆菌( A c i n e t o b a c t e r b a u m a n n i i ,A b ) 对 常见抗 生素的耐药现状并 研究A b 中质粒及 染色体介 导 的A mp C p . 内酰胺 酶基 因的分布特点 。方法 :应 用V I T E K . 2 微生 物分 析 系统 对 中南大 学湘雅 医院2 0 1 0 年1 1 月 至2 0 1 1 年4 月 临床标 本进行分 离培养 、鉴定 和药物敏感性
A b s t r a c t Ob j e c t i v e :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a n d d r u g r e s i s t a n c e o f A c i n e t o b a c t e r b a u ma n n i i f r o m X i a n g y a Ho s p i t a l
2 . F a c u l t y o f L a b o r a t o r y Me d i c i n e , X i a n g y a S c h o o l o f M e d i c i n 6 C n e t r a l S o u t h U n i v e r s i  ̄C h a n g s h a 4 1 0 0 1 3 , C h i n a )
f 8 9 . 0 %) ,且 产 b l a A D C 基 因 的菌 株 对 头 孢 曲松 、庆 大 霉 素 、妥 布 霉 素 、复 方 新 诺 明 、环 丙 沙 星 、
亚胺培南 的耐药 率高于不产b l a A DC 基 因的菌 株 ,两组 间差异具有统 计学意 义( P < 0 . 0 5 ) 。未扩增 出
b l a MO X,b l a C MY 一 2 ,b l a D HA,b l a A C C,b l a A C T - 1 ,b l a F O X五 种 耐 药 基 因 。 结 论 :头 孢 哌 酮 / 舒
巴坦 可作 为治疗A 6 感染 的推 荐药物 。产AD C 型A m p C B 一 内酰 胺酶是A 6 菌株对头 孢 曲松 、庆 大霉 素 、妥布霉素 、复方新诺明 、环丙沙星 、亚胺培南耐药 的重要原因之一 。
环丙 沙星耐药 率分别 为2 3 . 7 %和 8 9 . 0 % ;对 氨 基 糖 苷 类 抗 生 素 耐 药 率 为 5 8 . 4 %~ 8 5 . 5 % ;对 氨 曲南
的耐药 率为5 1 . 4 %;对碳 青霉烯类 、第 四代 头孢 菌素及 p . 内酰胺 / p . 内酰胺 酶抑制剂 复合 物耐药率 为8 . 7 %~ 8 9 . 6 %( 其 中耐药 率最低 的为 头孢 哌酮/ 舒 巴坦) 。1 7 3 株A6 中携带 b l a AD C 基 因 的为1 5 4 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