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

合集下载

流行性腮腺炎完整ppt课件

流行性腮腺炎完整ppt课件

对社会公共卫生影响
传染性强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可通过 飞沫传播,患者在潜伏期 和发病期均可传染给他人 ,易造成疫情爆发。
群体免疫缺失
人群对流行性腮腺炎病毒 的免疫水平普遍较低,易 出现大规模感染和传播。
医疗资源占用
流行性腮腺炎患者数量增 多会占用更多的医疗资源 ,如床位、医护人员等, 给医疗系统带来压力。
耳聋
腮腺炎病毒可侵犯内耳,导致听力损 失,严重者可致耳聋。
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
01
02
03
疼痛不适
流行性腮腺炎患者腮腺肿 胀、疼痛,影响正常进食 和言语,给患者带来极大 的痛苦和不适。
社交障碍
腮腺炎患者面部肿胀变形 ,影响外貌美观,可能导 致患者自卑、焦虑等心理 问题,影响社交活动。
学习工作受影响
腮腺炎患者疼痛不适、发 热等症状可能影响学习和 工作效率,甚至需要请假 休息。
临床治疗与药物研发
针对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方法不断改进,同 时也在探索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疫苗研发与应用
随着疫苗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加安全、有效的流行性 腮腺炎疫苗。
精准医疗与个体化治疗
基于基因测序和精准医疗技术的发展,未来可能实现针对个体的定制 化治疗方案。
多学科交叉融合
流行性腮腺炎完整ppt课件
目录
• 流行性腮腺炎概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与预防措施 • 并发症与危害 • 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01
流行性腮腺炎概述
定义与发病原因
定义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由腮腺炎病毒引 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 腮腺肿胀、疼痛、发热等症状。
发病原因
腮腺炎病毒通过飞沫传播,进入人体 后在上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内增殖, 导致局部炎症和免疫反应,从而引起 腮腺肿胀和疼痛等症状。

中西医儿科课件 流行性腮腺炎

中西医儿科课件 流行性腮腺炎

十一、中西医结合思路

中医对本病的治疗效果远远优于 西医治疗。它采用内服与外敷相结合 的方法,内服药从内以清热解毒、消 肿散结,外敷药使药物之功力直达患 部,从而大大缩短病程,提高了疗效。
十二、饮食调护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又富含营养之流质 或半流质饮食,忌食肥厚,辛辣酸涩之品。
十三、预防

1. 自动免疫 目前,国内开始应用麻疹、风疹、 腮腺炎三联减毒活疫苗,获得了满意的预防效果。 2. 被动免疫 应用痊愈期血液或其丙种球蛋白肌 注,可起到预防或减轻症状的效果,被动免疫力 约维持2周~3周。 3. 隔离与留验 患者须隔离至腮肿完全消退为止。
三、西医病因和发病机理
病原体:腮腺炎病毒。 传染源:病人及隐性感染者。
发病机理:在腮腺肿胀前7天至肿胀
出现后9天均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主要为通过唾液飞沫 吸入,侵入口腔和鼻粘膜,在上呼 吸道上皮组织内繁殖,形成病毒血 症,再侵犯腮腺、颌下腺、舌下腺、 胰腺、性腺等腺体,也可涉及神经 组织及其他器官。

五、临床表现
(一)症状 1、 潜伏期 14天~21天,平均为18天。 2、 前驱期病毒血症持续3日~5日,多数 患儿前驱症状不明显。可有发热、乏力、肌 肉酸痛、食欲不振、头痛、呕吐、咽痛等症 状。少数患儿可首先出现脑膜刺激症状。

3、腮肿期 在起病24小时内,患儿诉腮 腺部位疼痛肿胀,腮腺肿胀多为两侧性, 一般先见于一侧,尚可两侧同时肿胀。 肿胀的特点为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弥漫 肿大,边界不清,表面灼热,有弹力感 及触痛 。 腮腺管口红肿。颌下腺及舌下腺也 可受累。
(2) 毒窜睾腹
证候特点: 治法:清肝泻火,活血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加减法:腹痛甚加白芍10g、救必应15g以缓急 止痛;呕吐者加竹茹6g、法夏8g以降逆止呕。

流行性腮腺炎PPt课件

流行性腮腺炎PPt课件

03
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
一般治疗
01 隔离患者
为避免病毒传播,患者应进行隔离治疗,直至腮 腺肿胀完全消退。
02 休息
患者应充分休息,以减轻症状和加速康复。
03 饮食
鼓励患者多喝水,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刺 激性食物和饮料。
药物治疗
01 止痛药
对于疼痛严重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开处方止痛药 ,如布洛芬等。
病例二:并发症的处理
并发症类型
包括脑炎、胰腺炎、睾丸 炎、卵巢炎等。
处理方法
根据并发症类型采取相应 的治疗措施,如药物治疗 、休息、饮食调理等。
预防措施
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建 议进行隔离和治疗、避免 自行使用药物等。
病例三:有效的隔离和防护措施
隔离措施
对患者进行隔离,控制传染源, 减少传染机会。
04
流行性腮腺炎的护理
家庭护理
隔离措施
将患者隔离在室内,避免 与他人接触,尤其是与儿 童隔离,以防止病毒传播 。
休息与饮食
确保患者充分休息,避免 剧烈运动,并保持清淡、 易消化的饮食,以减轻口 腔疼痛和肿胀。
口腔清洁
经常刷牙、漱口,保持口 腔清洁,以防止细菌感染 。
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腮 腺肿胀和疼痛情况,以及 是否出现其他并发症,如 头痛、呕吐等。
对未来研究和预防措施的展望
疫苗接种
研发针对腮腺病毒的疫苗,提高人群的免疫力, 减少疾病的发生。
加强预防措施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流行性腮腺炎的认识 和防护意识,减少传播途径。
加强监测与控制
建立完善的疾病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 ,防止疾病扩散。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版流行性腮腺炎

2024版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概述•实验室检查与辅助诊断•治疗原则与方法选择•预防措施与公共卫生管理目•康复期管理与生活调整建议•总结回顾与未来展望录01流行性腮腺炎概述定义与发病机制定义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俗称“痄腮”、“流腮”,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发病机制腮腺炎病毒经呼吸道侵入人体后,在上呼吸道黏膜上皮组织和淋巴组织中生长繁殖,导致局部炎症和免疫反应,进而引起腮腺和其他腺体的肿胀和疼痛。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腮腺肿大前6天至发病后9天都有传染性,但以发病前1-2天至发病后5天的传染性最强。

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唾液传播。

传播途径人群普遍易感,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以1-15岁儿童多见,占90%以上,尤其以5-9岁儿童最为常见。

易感人群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为主,呈周期性流行,一般每2-5年发生一次大流行。

流行特征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与分型•潜伏期:14-25天,平均18天。

•前驱期:很短,数小时至1-2天。

常有发热、倦怠、肌肉酸痛、食欲减退,呕吐,头痛、结合膜炎、咽炎等,但多数患者症状不明显。

•腮肿期:腮腺肿胀是疾病的首发体征,常先见一侧,然后另一侧也相继肿大。

也有仅见单侧肿胀者。

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蔓延,腮腺肿胀呈非化脓性,表面灼热,有弹性感及触痛,腺体肿大可持续1周或更长时间。

•临床分型:根据腮腺肿大的程度、是否伴有并发症等,可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和并发脑膜脑炎型等。

诊断标准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诊断。

具体标准包括:发病前2-3周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临床表现主要为腮腺或其他唾液腺非化脓性肿胀;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腮腺炎病毒特异性抗体阳性等。

鉴别诊断主要与化脓性腮腺炎、颈部及耳前淋巴结炎、症状性腮腺肿大等疾病进行鉴别。

化脓性腮腺炎常为一侧性,局部红肿压痛明显,晚期有波动感,挤压时有明显脓液自腮腺管流出;颈部及耳前淋巴结炎肿大不以耳垂为中心,局限于颈部或耳前区,为核状体,较坚硬边缘清楚,压痛明显,表浅者活动;症状性腮腺肿大在糖尿病、营养不良、慢性肝病中,应用某些药物如碘化物羟保泰松、异丙肾上腺素等可引起腮腺肿大。

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季节和地区分布
流行季节
流行性腮腺炎全年均可发病,但多集中 在冬春季节,与呼吸道疾病高发期相吻 合。
VS
地区分布
流行性腮腺炎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分布,特 别是在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区,病例数较多 。
03
流行性腮腺炎预防和控制 措施
常规预防措施
加强宣传教育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通过各种渠道,如媒体、学校、社区等, 加强对流行性腮腺炎预防知识的宣传和教 育,提高公众的防护意识。
在妊娠早期,流行性腮腺炎还可能增加胎儿流产和早产的 风险途径
01
02
03
直接接触传播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可直接 通过飞沫传播,如患者咳 嗽、打喷嚏等方式将病毒 传播给周围人群。
空气传播
病毒污染的空气、灰尘等 可导致传播,特别是在封 闭、拥挤的环境中。
与百日咳的关联研究
总结词
流行性腮腺炎与百日咳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
详细描述
百日咳也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其主 要症状为咳嗽、打喷嚏等。研究发现,在百 日咳流行期间,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率也有 所上升,这表明两者在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此外,百日咳的病原 菌也可能对流行性腮腺炎的传播起到一定促
接触传播
病毒可附着在物体表面, 通过接触传播,如握手、 拥抱等方式。
流行性腮腺炎的易感人群
儿童和青少年
流行性腮腺炎在儿童和青少年人群中易感,尤其是10岁以下的人 群。
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
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对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的抵抗力较差,易感风险 较高。
未接种疫苗的人群
未接种流行性腮腺炎疫苗的人群对病毒的抵抗力较弱,易感风险较 高。
疫情监测方法

流行性腮腺炎ppt课件

流行性腮腺炎ppt课件
减低体温 多饮水,物理或药物降温;减少并 发症。
病情观察 观察有无脑膜脑炎、睾丸炎、急性 胰腺炎的症状。
预防感染传播 隔离;接种减毒腮腺炎活疫苗。
健康教育
流行性腮腺炎
21
预后与预防
预后: 大多预后良好,病死率为0.5%-2.3%,主要死
于重症腮腺炎并发脑膜脑炎。
流行性腮腺炎
22
预防
1.管理传染源 呼吸道隔离,直至腮腺肿大消退后3天。 切断传播途径 通风换气,食醋蒸熏等 保护易感人群
血 液


血、尿淀粉酶升高
流行性腮腺炎
10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14-25天,平均18天;
前驱期表现:发热、头痛、乏力、肌痛、 厌食。
腮腺肿大:是疾病的首发体征。
流行性腮腺炎
11
腮腺肿痛情

肿大时间:3—5天达高峰,一周左右消退

肿大顺序:一侧 双侧 肿大部位: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
腺 色 泽:亮而不红 质 地:坚韧、压痛
• 流行性腮腺炎是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两季为高峰,5~15岁儿童最 易患病。起病初有发热,伴畏寒、头痛、咽痛、食欲 不振、腮腺肿大,张口咀嚼及过硬食物时肿痛更厉害, 肿胀于3~5天达高峰,一周左右逐渐消退,大多数患 者愈后良好,少数可并发脑炎,青春期患者可并发睾 丸炎,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和终生不育。
情 边 界:不清

腮腺导管:堵塞,开口红肿、无脓 加重因素:言语、进食、咀嚼
淀 粉 酶:增高
流行性腮腺炎
12
腮 腺 导 管 开 口 红 肿
流行性腮腺炎
单 侧 腮 腺 肿 大
13
下颌下腺肿大

传染病学 第二章 病毒性传染病 第六节 流行性腮腺炎

传染病学 第二章 病毒性传染病 第六节 流行性腮腺炎
6.预防睾丸炎
➢ 男性成人患者,早期可应用己烯雌酚每次2~5mg,3次/天口服。
(二)预 后
绝大多数预后良好,病死率为0.5%~2.3%。 仅个别因并发心肌炎,病毒性脑炎等严重并发症时有可能
危及生命。

预防
十、预 防
隔离 及早隔离患者至腮腺消肿后5天。 主动免疫 应用腮腺炎、麻疹、风疹三联减毒活疫苗, 95%以上可
✓ 病毒外层表面含有血凝素的神经氨酸酶糖蛋白又称V 抗原,能产生保护性抗体。
➢ 只有一个血清型。 ➢ 根据S抗原基因变异已经分离有12种基因型。
腮腺炎病毒结构

流行病学
三、流行病学
传染源
➢ 人是唯一传染源。 ➢ 早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均是本病的传染源,从腮腺肿大前7天至肿大后2周均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
➢ 成年男性患者约占1/3并发睾丸炎,以单侧多见。 ➢ 成年女性腮腺炎有5%~7%伴有卵巢炎,但症状较轻。
其他 胰腺炎、乳腺炎、甲状腺炎、心肌炎等。断和鉴别诊断
1. 诊断依据
有本病流行情况及接触史。 有以耳垂为中心的腮腺肿大伴发热特征。 不典型病例需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查帮助诊断。

临床表现
五、临床表现
潜伏期8~30d,平均18d。 症状轻重个体差异较大。 少数有短暂前驱期症状。
➢ 发热、头痛。 ➢ 全身不适、肌肉酸痛、食欲不振。 ➢ 成人症状比儿童重。
临床表现
腮腺肿大多从一侧开始,1~4天后波及对侧。 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向后、向下发展,状如梨形。 肿胀边缘不清,胀痛明显,质坚韧有弹性,局部灼热而不红。 进食酸性食物会使疼痛加剧。 早期可见位于第二、三臼齿相对颊黏膜的腮腺管口充血呈一
➢ 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流行性腮腺炎的健康教育

流行性腮腺炎的健康教育

流行性腮腺炎的健康教育引言概述: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由腮腺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该病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较为常见,症状包括发热、腮腺肿大和咽喉疼痛。

为了预防和控制流行性腮腺炎的传播,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一、了解疾病病因和传播途径1.1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1.2 病毒在患者的唾液和鼻咽分泌物中存在,感染者在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可以将病毒传播给他人。

1.3 患者在发病前一周和发病后九天内最容易传染病毒,所以在这段时间内要尽量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

二、预防措施2.1 注重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换洗衣物,保持环境清洁卫生。

2.2 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尤其是在患者发病期间和复原期内。

2.3 接种腮腺炎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建议儿童在一岁时接种第一剂次,四岁时接种第二剂次。

三、病情诊断和治疗3.1 流行性腮腺炎的典型症状是腮腺肿大,但也可能伴有发热、咽喉疼痛等症状。

3.2 如果怀疑患有流行性腮腺炎,应及时就医,医生可以通过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来确诊。

3.3 目前没有特效药物治疗流行性腮腺炎,一般采取对症治疗,如休息、饮食清淡、多饮水等。

四、患者康复和隔离4.1 患者在发病期间应严格遵守医生的治疗建议,多休息、多饮水,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

4.2 患者康复后,应继续保持个人卫生,避免传播病毒给他人。

4.3 如果患者在康复后仍有症状持续或复发,应及时就医,以免引起并发症。

五、社会责任和宣传教育5.1 社会各界应加强对流行性腮腺炎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该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5.2 学校、医疗机构和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和控制,及时采取措施阻断病毒传播。

5.3 个人在发现疑似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隔离措施,减少病毒传播的可能性。

结语:通过健康教育,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因、预防和治疗措施,从而减少疾病的传播和流行。

希望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共同防控流行性腮腺炎,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性腮腺.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epidemic parotitis, mumps) 是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 染性疾病。常见于儿童,成年人亦可发 病,病后可获得终生免疫。本病病毒是 一种副粘液病毒,由唾液飞沫经呼吸道 传播。病毒侵入机体后,在口腔粘膜和 鼻腔粘膜内大量繁殖,进入血液而发生 病毒血症,再经血液到达腮腺和其他器 官。也有人认为病原体经腮腺导管口直 达腮腺,尔后侵入血液。
由于主导管被渗出物堵塞,致唾液 中淀粉酶不能排出,而经淋巴进入血 液,从尿中排出,故患者的血液及尿 中的淀粉酶升高,有助于早期诊断或 鉴别诊断。
.
.
流行性腮腺炎
[临床表现]
起病时多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叶等全 身症状。局部症状为腮腺区肿胀、疼痛, 咀嚼和进食时疼痛加剧,腮腺导管口常红 肿。多为双侧腮腺同时发病。单侧发病少 见,少数患者颌下腺及舌下腺可同时被侵 犯。全身其他脏器也可问时受累,如男性 引起睾丸炎,女性引起卵巢炎。
.
流行性腮腺炎
.
流行性腮腺炎
[组织病理]
受累腮腺为非化脓性渗出性炎症, 颌下腺及其他腺体也可同时受累。腺 泡细胞内含空泡,可见包涵体,部分 腺泡细胞坏死。导管上皮水肿,管腔 内充满坏死细胞和渗出物。腺体被膜 充血、间质水肿;淋巴细胞、浆细胞 和巨噬细胞浸润。
.
流行性腮腺炎
.
流行性腮腺炎
.
流行性腮腺炎
[组织病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