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言志诗之雪【唐】罗隐
描写大雪小雪冰天雪地风雪:11首经典古诗词

大雪、小雪、冰天、雪地、风雪,这些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
对于古人来说,这些自然现象不仅是生活的一部分,更是灵感的源泉。
许多古诗词通过描绘大雪小雪、冰天雪地和风雪等自然景观,展现出了古人对自然的独特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
以下将通过11首经典古诗词,来一起领略古人对大雪小雪、冰天雪地和风雪的深刻描绘。
1.《大雪》- 骆宾王大雪满天地,北风劲吹无迹,玉阶生瑞。
能留玉穴时难醉,不那金台赋竟赋。
2.《小雪》- 陆游小雪寒食节将至,这时南风吹动春云。
柳青花红一枝白,梅花飘雪一天新。
3.《大雪》- 崔颢大雪晴时新,江山冻解水长天。
贾谊论姿屈,枕上诵高弹。
4.《小雪》- 张继小雪风摧草木晚,孤城遥望天气寒。
骤雨赛烟风助雪,一川天堑动庐山。
5.《大雪》- 白居易大雪深窗静,静湘南帆浦,长吟山水意。
湘楚有人休,葳蕤送君去。
天寒瑶海冰天,玉京皎洁,冰雪初消,云气渐舒。
6.《小雪》- 范成大小雪落下秋光霜,寒风凄厉部族光。
百工虚作秋官自,千古高楼天地长。
7.《大雪》- 吴维大雪茎多少鸡犬,远风津泊,白雪莺徊千岁台,皓魄尺空。
8.《小雪》- 李商隐小雪添堕金铃铃,窗前宝库挂星影。
柳花满地团法蔓,百尺楼高天一印。
9.《大雪》- 王之涣大雪海山雪塞空,晓雾天睛岭凤宫。
依依马不到人事,迢迢车转画随风。
10.《小雪》- 戴叔倫小雪深处有箫竹,青苔担满长柑竹。
石弄更陶信竹秧,庙明人思度夜醉。
11.《大雪》- 孟浩然大雪寒雁去,白日登橘归。
红莓垂贝叶,青陵高榆稀。
这11首古诗词通过对大雪小雪、冰天雪地和风雪的描写,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的独特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
古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对命运的把握,以及对人性的思考。
这些古诗词不仅在形式上工整雅致,而且在意境上深远高远,让人在阅读中领略到古人的风采与心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文化需求,这些古诗词也成为了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人们传颂不衰。
不难看出,古人对大雪小雪、冰天雪地和风雪的描写是深具我国特色的。
2022届高考语文古诗词考点之托物言志诗专练 --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2022届高考语文古诗词考点之托物言志诗专练--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2022届高考考点:高考古诗词题材之托物言志诗解析与增分专练考点:1.(南宋)蒋捷《梅花引.荆溪阻雪》2.罗隐《绵谷回寄蔡氏昆仲》3.(南宋)刘克庄《落梅》4.陆游《老马行》5.凌云翰《蝶恋花.杏庄为莫景行题》6.刘长卿《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7.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考点解读】一、托物言志诗托物言志诗是借吟咏自然景物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
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托物言志诗有三种:一是借物以自况,表达自己的志向节操、理想追求、经历处境,这样的咏物诗均是托物言志;二是借物表达对他人他事的看法,是借物抒怀;三是借物来说明一个道理,是借物寓理。
常见标题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
常见意象咏物诗的对象一般是单纯的某物(松竹梅兰、虫鱼鸟兽),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进行吟咏。
常见情感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常用技法①从描写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
②从表现手法看,主要是比喻(比况)、象征、拟人和对比。
③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语言特点含蓄隐喻二、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象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
如骆宾王《咏蝉》中的“蝉”的形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
示例渔家傲李清照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古代诗歌阅读专项复习——咏物言志类(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古代诗歌阅读专项复习——咏物言志类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鹭鸶杜牧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鹭鸶罗隐①斜阳澹澹柳阴阴,风袅寒丝映水深。
不要向人夸素白,也知常有羡鱼心。
【注】罗隐:从唐大中十三年(859年)底进入京师开始,参加十多次进士试,全部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改名罗隐,隐居于九华山。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诗和罗诗题材相同,两首诗都是以大自然的鹭鸶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杜诗先写鹭鸶的外形特点和其捕鱼的情景,然后描绘了它们惊飞远去的画面。
C.罗诗写鹭鸶洁白的羽毛随风摆动,鹭鸶自视清高,不需要人们来夸耀其洁白。
D.这两首诗都借鹭鸶来抒发情感,但抒发的情感不同,其中罗诗具有讽刺意味。
2.这两首诗都写了鹭鸶,但运用的手法和描写的鹭鸶形象都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枯树①韩愈老树无枝叶,风霜不复侵。
腹穿人可过,皮剥蚁还寻。
寄托惟朝菌,依投绝暮禽。
犹堪持改火②,未肯但空心。
【注】①本诗是诗人晚年所作。
②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所用树木种类不同,故名。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枯树无枝无叶,只剩下树干,到了严寒季节,枯树不再惧怕风霜的侵袭。
B.枯树树干已经腐朽了,树皮很容易剥离,剥下之后,蚂蚁会来寻觅食物。
C.枯树上长满了菌类植物,到了傍晚,也没任何飞禽会选择到枯树上栖息。
D.枯树虽没有其他的用途,但可用作改火,可见空心也有意想不到的好处。
4.诗人写出了枯树的哪些特点?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遇(其二)陈子昂兰若①生春夏,芊蔚②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③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感遇(其一)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咏物诗的鉴赏

第一讲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
②寄托什么志。
鉴赏示例 2004年北京卷12-13题12、读下面的诗,完成①-②题红梅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融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与众不同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的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啊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13,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
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
此乃写物之功。
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是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答案:第一问的要点是,写红梅、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而《红梅》诗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的要点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其精神品格。
咏物古诗词20首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
2. 《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以梅花在墙角独自开放,暗香沁人,喻其坚韧高洁。
3. 《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描写,托物言志,表达自己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4. 《竹石》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赞美竹子的坚韧,隐喻自己刚正不阿的品格。
5. 《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借蝉鸣高远,表达品格高洁者无需凭借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6. 《蜂》罗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赞美蜜蜂的辛勤劳作,同时感慨劳动者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以墨梅自喻,展现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8. 《菊花》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9. 《咏鹅》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生动描绘鹅的外形和姿态。
10. 《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借小松的成长,讽刺世人目光短浅。
11. 《鹭鸶》杜牧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描绘鹭鸶的美丽与灵动。
12. 《白莲》陆龟蒙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以白莲自况,表达孤芳自赏的心境。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通过柳在春秋两季的不同姿态,感慨命运无常。
14. 《病牛》李纲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咏雪诗(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咏雪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雪罗隐细玉罗纹下碧霄,杜门颜巷①落偏饶。
巢居②只恐高柯折,旅客愁闻去路遥。
撅冻野蔬和粉重,扫庭松叶带酥烧。
寒窗呵笔寻诗句,一片飞来纸上销。
【注】①颜巷:指颜回所居的陋巷,后用以指简陋的居处。
②巢居:谓上古或边远之民于树上筑巢而居。
犹隐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紧扣诗题,用“细玉罗纹”作比,写出了雪花的晶莹剔透,形象生动。
B.颔联写风雪中居住环境的艰苦,并用“旅客愁闻”侧面突出风雪之大。
C.诗人本想寒窗赏雪来寻诗作句,却不曾想被落纸不见的雪花打扰而诗意难觅。
D.本诗以“雪”为纽带将咏物和诗人自身的感触巧妙联系起来,意蕴丰富。
2.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组元代套曲,回答小题。
咏雪白朴【大石调】【青杏子】空外六花翻,被大风洒落千山。
穷冬节物偏宜晚。
冻凝沼沚,寒侵帐幕,冷湿阑干。
【归塞北】貂裘客,嘉庆卷帘看。
好景画图收不尽,好题诗句咏尤难。
疑在玉壶间。
【好观音】富贵人家应须惯,红炉暖不畏初寒。
开宴邀宾列翠鬟,拼酡颜,畅饮休辞惮。
【幺篇】劝酒佳人擎金盏,当歌者款撒香檀。
歌罢喧喧笑语繁,夜将阑,画烛银光灿。
【结音】似觉筵间香风散,香风散非麝非兰;醉眼朦腾问小蛮,多管是南轩蜡梅绽。
3.下列选项中对于这组套曲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曲中大雪纷飞、寒凝大地的景象,暗示着元代统治者对汉族人民的欺压,揭示了社会矛盾。
B.“疑在玉壶间”写出了夜雪澄净无瑕的特点,其中“疑”字写出了人物身置美境的恍惚之感。
C.风雪肆虐与宴饮欢歌的场景,与杜甫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异曲同工,讽刺辛辣。
D.本套曲由同一宫调的五支曲子组成,每支曲子单独押韵,曲调不同,但都围绕“咏雪”展开。
4.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白朴这组套曲是怎样“咏雪”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雪奉呈广平公黄庭坚连空春雪明如洗,忽忆江清水见沙。
罗隐经典古诗8首

罗隐经典古诗8首1、《梅花》
唐代·罗隐
吴王醉处十余里,照野拂衣今正繁。
经雨不随山鸟散,倚风疑共路人言。
愁怜粉艳飘歌席,静爱寒香扑酒樽。
欲寄所思无好信,为人惆怅又黄昏。
2、《杏花》
唐代·罗隐
暖气潜催次第春,梅花已谢杏花新。
半开半落闲园里,何异荣枯世上人。
3、《牡丹花》
唐代·罗隐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4、《梅》
唐代·罗隐
天赐胭脂一抹腮,盘中磊落笛中哀。
虽然未得和羹便,曾与将军止渴来。
5、《咏月》
唐代·罗隐
湖上风高动白蘋,暂延清景此逡巡。
隔年违别成何事,半夜相看似故人。
蟾向静中矜爪距,兔隈明处弄精神。
嫦娥老大应惆怅,倚泣苍苍桂一轮。
6、《登夏州城楼》
唐代·罗隐
寒城猎猎戍旗风,独倚危楼怅望中。
万里山河唐土地,千年魂魄晋英雄。
离心不忍听边马,往事应须问塞鸿。
好脱儒冠从校尉,一枝长戟六钧弓。
7、《感弄猴人赐朱绂》
唐代·罗隐
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
何如买取胡孙弄,一笑君王便著绯。
8、《春风》
唐代·罗隐
也知有意吹嘘切,争奈人间善恶分。
但是秕糠微细物,等闲抬举到青云。
雪古诗罗隐

雪古诗罗隐
原文:尽道丰年,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译文:都说瑞雪兆丰年,丰年情况将如何?长安城里有穷人,我说瑞雪不宜多。
《雪》是一首五言诗,是唐朝著名诗人罗隐所作。
此诗以《雪》为题,但其立意非咏雪,而以此为题,抒发了诗人对君主的愤慨与不满,以及对广大穷苦百姓的深切同情。
有一种诗歌,初读之时,觉得木然,乏味,反复吟诵,发觉其中蕴含着一股令人深思的艺术魅力。
罗隐的代表作《雪》便是如此。
题为“雪”,但这首诗不是在吟诗,而是在说,这句话是不是在说,雪在瑞兆。
绝句长于抒情,不善言谈,五绝篇幅狭窄,尤其忌讳议论。
这位作家偏重于短处,似乎有意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