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热点:收藏“中国印”需独特文化底蕴 访西泠印社理事、山东印社社长范正 2011年08月22日来源:齐鲁晚报
西泠印社考察心得总结

西泠印社考察心得总结引言近日,我有幸参观考察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作为中国最早的文化艺术协会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从社团历史、艺术特色及参观体验三个方面,对我在西泠印社考察过程中的心得与体会进行总结。
西泠印社的背景西泠印社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它最早由浙江杭州的印章艺术家和书法家自发组成,以研究、收藏、传承和推广中国印章文化为宗旨。
西泠印社先后经历了多次的整修和扩建,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集研究、展示、交流和教育于一体的印章文化艺术机构。
艺术特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印章艺术在西泠印社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推广。
西泠印社以其独特的收藏和展示方式,向参观者展示了印章艺术的魅力和饱满的文化内涵。
在社团内部的收藏馆中,陈列着各个时期的印章作品,从最早的木刻、石刻印章到现代的铜、银、金、玉等材质的印章,无不向人们展示了印章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多样性。
除了收藏展览外,西泠印社还开设了印刷制作工作室和刻印教室,供有兴趣的人参观和学习。
参观者可以亲自动手制作印章、刻印纸张,感受印章艺术的乐趣和神奇。
参观体验在参观过程中,我深深地被西泠印社的独特魅力和浓厚的文化氛围所吸引。
当我踏入那座古老的建筑群时,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的文人雅士时代。
走进收藏馆,我目不转睛地欣赏着陈列在橱窗中的各类印章作品,每一枚印章都体现着作者的心思和精湛的技艺,让人叹为观止。
参观过程中,我还有机会亲身体验了制作印章的过程。
在印刷制作工作室,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了印章制作的工艺流程,并带领我们制作了自己的印章。
用木刻刀刻出印章的轮廓,再复制在印章背板上,最后用印泥试印,整个过程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印章制作的艺术和技巧。
在刻印教室,我们还学习了如何使用印章进行刻印,并且有机会亲自刻印在纸张上。
通过亲身实践,我深刻感受到印章刻印的技巧和艺术,每一次的刻印都需要细心和耐心。
而且,每个刻印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使得印章艺术更具魅力和价值。
范正红

范正红范正红,字孔阳,男,1964年5月生于山东济宁,人文艺术学院教授。
曲阜师大中文本科毕业,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山东印社社长、西泠印社社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篆刻委员会主任、山东书画学会副会长、山东画院高级画师、山东省高校书画研究会副主席、山东省艺术品鉴定委员会鉴定专家。
现任山东财政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文化研究所所长。
目录1成就及荣誉2个人作品3社会评介1成就及荣誉作品(9张)多年来其作品被中南海、中国美术馆等收藏,传略及作品被《中国人物年鉴》、《中国书法年鉴》、《中国印学年鉴》《当代中国书法家辞典》、《当代中国书法作品集》等多部权威辞书或作品集收录。
在《光明日报》、《美术观察》等国家级核心期刊、报纸发表多篇论文,并承担了省社科基金重点课题等科研项目,超额完成了历年的科研任务。
[1]1984年其作品入选国际性甲骨文书法大展,1985年获山东篆刻创作评比一等奖;书法作品入展由21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国际书法展览”。
1988年在《书法》杂志举办的“书苑撷英”评选活动中,被选入全国一百名优秀书法家之列。
同年范正红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2005年被评为山东省德艺双馨中青年艺术家。
2006年,中国美术馆建馆以来第一次收藏篆刻作品,范正红有三方篆刻被其选入。
2007年任全国书法篆刻最高展览----“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览”评委,任山东篆刻最高水平展览-----“山东省第二届篆刻艺术展”评委会主任。
2个人作品出版有《范正红篆刻集》、《当代中国书画精品系列——范正红书画篆刻》、《中国书法家全集、金农》、《水浒印话》、《圣地艺术家----范正红》等著作。
3社会评介多年来讲授了书法、篆刻、中国画、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书画艺术品市场、论语选读、等多门课程,受到广泛好评。
2024-2025年 初中八年级美术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方寸钤记—藏书印》

方寸钤记——藏书印
定义:
藏书印又称藏书章或收藏印,系 指藏书者(或书籍拥有者)专门钤于 所藏图书、字画之上的印章。以表明 图书所有权和表达其个性情趣的一种 印迹。
藏书印的功能:
1、所有权标志 。
2、身份地位的象征 。
3、保护和管理图书。
4、寄托藏家理想和情怀。
发展历史:
1、典籍中最早可以见到的关于藏书印的记载始 于唐代。
2、至唐太宗时使用“贞观”印,宋太祖时使用 “秘阁图书”收藏印鉴,藏书印的刻制与使用 已成为风气,此后越发风行。
3、明清之际,私家藏书蔚为大观,加之篆刻艺 术有了大的发展,流派印在藏书印中争奇斗艳, 使得藏书印的数量和内涵都超越了前代,藏书 印的使用更加普遍。
藏书印的形制 :
用料: 主要有金属、玉料、石料、木竹 , 以石料印为最多。
印色:Biblioteka 藏书印的印色有朱色、墨色、青绿色、等等,多 数为朱色。居丧期间用墨色印,这是明清两代的一个
特点。清代各期的朱印印色也有差别,大致前期较紫,
晚期较黄,清末以后比较红。
怎样钤盖藏书印?
通常最主要的一方印,要钤盖在书的正文第 一页下方;倘若是线装书,要钤盖在著者或编纂 者的姓氏下面,以贴近书脊的边框为好。如果还 有其它藏书印,则盖在每一页正文最后一页的下 方,叫做“压卷章”。
藏书印作为印章的分支,刚兴起时 用的是铜印,后来石章逐渐多了起来。 古人云:石之美者为玉;或云:石不能 言最可人。印石的种类,主要有浙江青 田、福建寿山、浙江昌化、内蒙古巴林 四大系列。
印文字体:
印文以小篆为主,也有用金文、隶 书、楷书入印的。清末由于甲骨文的发 现,藏书印文中开始有甲骨文出现。另 外,清代流行满文、清代官印的印文多 用满汉合文,左满右汉,这种情况在私 人藏书印中也偶尔发现 。
方寸纳古今

方寸纳古今—中国印章篆刻发展简述内容提要:2008年奥运会所带来的中国印热,从中国印学发展史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印章的起源与上古契刻传统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进而论述了秦汉印章在我国印学史上的地位、艺术价值以及其辉煌的原因。
在以辩证的历史唯物观对进入晦暗时期的隋唐宋印章作出公允评价的同时,也探讨了唐宋审美意识转变对实用印章与篆刻艺术分野的重要影响。
在论述了明清几代篆刻大师在“印外求印”道路上的探索之后,对清末民国印坛的状况和各派的印风及其在当今印坛的正负面影响也作了评述。
尤其对乔大壮、蒋维崧一脉将大篆、古籀、金文入印的开创性给予了充分的评价。
2008年奥运会会徽在北京一经问世,便以其简练明快而又蓄意深远,厚重高古而又不失灵动潇洒的风貌博得世人的惊叹。
因为这会徽不仅仅是一个图案,它更是根植于中华深厚文化土壤的一朵奇葩。
而且也只有在绵延三千多年象形文字的中国、书法之风代代激扬的中国、金石之韵绵绵不息的中国,才能让这朵奇葩夺目四海,溢芬宇内。
一、大器初成印章的使用历史从我国的考古遗存来看,可以上溯至3000年前的商代,如九十年代在湖北长阳香炉石遗址的商末周初底层中出土的两枚陶质印章便是实证[1]。
其实早在大汶口时期的陶器上就已有了锲刻符号;殷商时甲骨文上的锲刻卜文和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虽非印章,却也间接地说明了印章的产生是与我国古代锲刻的传统相承的。
二、风规日隆秦汉时期是我国实用篆章的鼎盛时期,二者前后相继,共同完成了中国印章艺术黄金时代的缔造。
秦灭六国之后,统一了文字,小篆成为通用的书体。
同时在印章制度方面也作了严格的规定,自皇帝而下玺印分明,等级森严。
从此玺成为皇帝所专用,并成为封建时代最高权力的象征,国之重器。
秦代官印私印通用小篆,多阴文。
“笔画圆转流畅,结体秀美奇峭,具有灵动活泼的气势。
又加以田字或日字界格,更于规整之中呈稳定和谐。
同时朱白互补,通过刻底、留白使块面与线条交错,形成视觉的平衡感”[2]。
访山东印社社长范正红

访山东印社社长范正红范正红图片资料图片资料本报记者霍晓蕙由汉字、篆刻及印石组成的中国印,历来是文人墨客的收藏雅好。
而近年来随着各大拍卖公司相继推出名家篆刻专场,印章从小众收藏渐入收藏主流。
在西泠印社理事、山东印社社长范正红先生看来,中国印的确有难以名状的永恒魅力,“成为收藏热点是再正常不过的。
”一方中国印就是一个承诺的记号记者:印章并非中国独有,但中国印的文化内涵特别厚重,也只有在中国,它和诗书画联系在一起,成为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即便如此,如今普通读者对印章的认知并不全面,何为印章?其发展演变的历程是怎样的?范正红:印章的历史不比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最早的系统化的汉字———甲骨文的历史短。
中国的印章现在有一种通俗的说法叫中国印,与其他国家、民族的印章相比,其性质、特征都有所不同。
1940年,于省吾先生在他的《双剑誃古器物图录》中,曾著录过三枚印章,据说是殷墟出土,虽然印章的内容现在还不能确切辨识,但根据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以及不断的学术探讨,今天已公认为商代的遗物,从印章的属性上来看,已属于完备的印章了。
为什么要盖一个印呢?“印者信也”。
印章的内涵和它最基本的意义就是它代表着凭信,它是一个承诺的记号,诚信的标志,信誉的一个载体。
中国是信义之邦,因此印章特别发达。
在印章发展过程中,当承诺和凭信的意义转化为官方的时候,就成为一种权力的象征。
历代君王包括各级官员,都是用印章来宣示行政效应的。
我们以往也有俗语说“印把子在人家手上我们有什么办法”,什么是印把子,就是权力。
随着金石学的发展,古人对印章的文化内涵又赋予新的内容:象征长久永固,所谓金石永铸,还衍生出了富贵吉祥的寓意。
实际上从先秦一直到现代,印章文字内容除官私用印外都是吉祥的话语,古人有时还把印章当作辟邪的物品佩戴在身上,这也是印章所衍生出来的文化内涵。
印章在其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发展到了元、明时期,逐渐形成了与中国的书画紧密相关的一门艺术———篆刻。
西泠印社善本碑帖精华系列

西泠印社善本碑帖精华系列西泠印社是中国著名的印刷艺术机构,以其精湛的印刷技艺和珍贵的善本碑帖而闻名于世。
善本碑帖是指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古代书法作品的复制本。
西泠印社善本碑帖精华系列是该机构特别推出的一系列精品印刷作品,包括了许多著名的碑帖作品,展示了中国书法的瑰丽之美。
西泠印社善本碑帖精华系列的特点之一是其严格的复制工艺。
在复制善本碑帖时,西泠印社采用了最先进的印刷技术和材料,力求将原作的每一个笔画、每一个细节都完美地呈现出来。
同时,西泠印社还注重保护原作的完整性,尽量避免对原作进行过多的修复和修饰,以保持其原汁原味的艺术风貌。
西泠印社善本碑帖精华系列的另一个特点是其丰富的内容。
该系列涵盖了众多著名的碑帖作品,包括了《孔子庙堂碑》、《颜真卿多宝塔碑》、《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等等。
这些作品代表了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书法艺术,展示了中国书法的多样性和博大精深。
西泠印社善本碑帖精华系列的作品不仅在技术上精湛,而且在艺术上也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每一幅作品都展示了书法家们的独特风格和精湛技艺,无论是线条的流畅与否,笔画的浓淡变化,还是字形的工整与否,都体现了艺术家们对于书法的深厚造诣和对于美的追求。
西泠印社善本碑帖精华系列的作品不仅可以供人欣赏,还可以供人学习。
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这些作品是学习和研究中国书法的宝贵素材。
通过仔细观察和模仿这些碑帖作品,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书法的基本技巧和规律,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西泠印社善本碑帖精华系列的作品还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由于其精湛的印刷工艺和珍贵的原作选择,这些作品往往被视为艺术品而备受藏家青睐。
同时,由于西泠印社的声誉和影响力,这些作品的收藏价值也随之提升,成为投资者眼中的宝贵资产。
西泠印社善本碑帖精华系列是中国印刷艺术中的瑰宝,展示了中国书法的卓越魅力。
通过这些作品的欣赏和学习,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
同时,这些作品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和投资价值,成为艺术品市场的热点。
印信百年 西泠不冷

文/徐继宏印信百年 西泠不冷印传东汉今犹在,社结西泠久且长。
在杭州西湖的孤山西麓,有一座已经百年的古建筑,牌匾上镌刻着“西泠印社”四个字。
这里是中国研究金石篆刻的一个百年学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称。
“占湖山之胜,撷金石之华”,山水之间的西泠印社犹如镶嵌在西湖的一颗璀璨明珠,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作为学术社团,西泠印社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其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不但在国内外印学界和书画界独树一帜,在日本、韩国和东南亚更是颇具影响;作为民间的印学社团,西泠印社成立之始就具有独特的号召力,其481位社员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区市,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还有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
吴昌硕、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饶宗颐等大师级、重量级人物先后担任西泠印社社长。
西泠印社为什么能凝聚海内外印坛同道的目光?一块仅以方寸之躯、立方寸之间的印石文字,为什么能承载千年印学文化?告别了以“印”授信的旧时代,在价值多元、选择良多的当下,西泠不冷是如何做到的?今年适逢西泠印社建社115周年,日前,记者采访了95岁高龄的西泠印社执行社长刘江。
百年常青 爱社如家印者,信也。
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中国人就开始使用印章。
几千年来,由于印章的制作要经过复杂的契刻、冶铸工艺,较之签字画押更难于复制模仿。
春秋战国,印章作为个人凭证及官署、官吏的权力象征而被广泛使用。
到元末明初,作为权力象征与个人凭证的印章,则演化为唯独中国才有的特殊艺术形式。
印章虽小,意境深邃。
随着“文人印”的发展,各地出现了风格不同的流派,其中浙派和皖派最为著名。
浙派的大本营就在杭州。
从清朝康熙中期到咸丰年间长达150年的时间里,浙派印坛出现了具有师承关系的8位名家,史称“西泠八家”。
这8个人以钱塘布衣丁敬为首,主张篆刻取法秦汉玺印的古意,力复古法,再撷取众长。
杭州文人一度以能集藏这8个人的印谱和印章为时尚。
西泠印社的成立,以及随后一系列或集体或个人的研究活动展示了篆刻艺术本身的魅力,也向世人普及了印学的概念,使人们不再将实用性的“刻字社”与作为艺术的篆刻相混淆。
西泠印社文化遗产表达类型

西泠印社文化遗产表达类型西泠印社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印刷机构,成立于1713年,是清朝唯一的官方印刷所。
它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印刷新源地的发展历史,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泠印社的文化遗产包括书法、绘画、篆刻、印章、出版物等多个方面,是中国文化精髓的重要代表之一。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详细介绍西泠印社文化遗产的表达类型。
一、书法西泠印社的书法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性和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已故书法大师羊福重的影响力。
他以“清华西泠”四个大字为代表,成为了西泠印社书法艺术中的代表之一。
西泠印社的书法讲究气势磅礴、笔墨悠长、雄浑干净、遒劲有力,这种书法特色在中国文化历史中独具一格。
二、绘画西泠印社的绘画作品同样具有独特的特色。
其绘画作品以题材广泛、画风清新、题材轻松为特点。
西泠印社的绘画作品包括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多个方面,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文化的传承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三、篆刻西泠印社也是中国篆刻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篆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技艺,西泠印社在篆刻方面有着非常独特的表现。
篆刻作品通常刻有历史名人的诗句或者特定的标签,通常在收藏、交流等方面都很有价值。
四、印章西泠印社印章的制作是用“刀、石、墨、纸”等传统制作工具来完成的。
这种印章制作的方式注重手工制作和创意,且成品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因此西泠印社的印章也被誉为具有观赏和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五、出版物作为历史上唯一的官方印刷机构,西泠印社的出版物在中国出版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其出版物内容涉及诗词、文学、历史等多个方面,出版物注重传承和创新,且风格独特,因此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总结:西泠印社通过书法、绘画、篆刻、印章、出版物等多个方面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些艺术形态的表现方式各有独特的特色。
随着时代的变迁,西泠印社依然在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收藏热点
收藏“中国印”需独特文化底蕴
访西泠印社理事、山东印社社长范正红
∙2011年08月22日
∙【PDF版】
范正红
本报记者霍晓蕙
由汉字、篆刻及印石组成的中国印,历来是文人墨客的收藏雅好。
而近年来随着各大拍卖公司相继推出名家篆刻专场,印章从小众收藏渐入收藏主流。
在西泠印社理事、山东印社社长范正红先生看来,中国印的确有难以名状的永恒魅力,“成为收藏热点是再正常不过的。
”
一方中国印就是一个承诺的记号
记者:印章并非中国独有,但中国印的文化内涵特别厚重,也只有在中国,它和诗书画联系在一起,成为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即便如此,如今普通读者对印章的认知并不全面,何为印章?其发展演变的历程是怎样的?
范正红:印章的历史不比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最早的系统化的汉字———甲骨文的历史短。
中国的印章现在有一种通俗的说法叫中国印,与其他国家、民族的印章相比,其性质、特征都有所不同。
1940年,于省吾先生在他的《双剑誃古器物图录》中,曾著录过三枚印章,据说是殷墟出土,虽然印章的内容现在还不能确切辨识,但根据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以及不断的学术探讨,今天已公认为商代的遗物,从印章的属性上来看,已属于完备的印章了。
为什么要盖一个印呢?“印者信也”。
印章的内涵和它最基本的意义就是它代表着凭信,它是一个承诺的记号,诚信的标志,信誉的一个载体。
中国是信义之邦,因此印章特别发达。
在印章发展过程中,当承诺和凭信的意义转化为官方的时候,就成为一种权力的象征。
历代君王包括各级官员,都是用印章来宣示行政效应的。
我们以往也有俗语说“印把子在人家手上我们有什么办法”,什么是印把子,就是权力。
随着金石学的发展,古人对印章的文化内涵又赋予新的内容:象征长久永固,所谓金石永铸,还衍生出了富贵吉祥的寓意。
实际上从先秦一直到现代,印章文字内容除官私用印外都是吉祥的话语,古人有时还把印章当作辟邪的物品佩戴在身上,这也是印章所衍生出来的文化内涵。
印章在其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发展到了元、明时期,逐渐形成了与中国的书画紧密相关的一门艺术———篆刻。
“印宗秦汉”
记者:常听到“印宗秦汉”这样一种说法。
秦印和汉印与其他时代的印章相比,到底有什么特点?
范正红:“印宗秦汉”是篆刻艺术形成体系所追寻的“坐标”,并逐渐成为篆刻艺术最根本的传统,秦汉印对篆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先秦的印章,“玺”,不是后人命名的,而是印章本身的文字就叫“玺”,如“某某之玺”。
到秦统一中国的时候,秦始皇自己的印叫“玺”,其他人就都不能用了,所以改叫“印”。
其后“玺”成了帝王印章的专用名,其他的人则称“印”称“章”。
实际上这个状态恰恰也成了我们区分先秦和秦汉以后作品的一个最基本的常识。
在明人“印宗秦汉”的旗帜之下,篆刻学习秦汉印成为强烈的风尚,但今天看来当时的人们受历史的局限并不能将古玺和秦汉印分得清楚。
我们所看到的先秦印章,功用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物勒工名”,比如在陶器上盖上印章作为记名;另一个最重要的作用是“封缄之用”,这是纸张出现之前中国印章最主要的使用方式。
秦印对后世的影响,一个是在文字上的影响,一个是在形制上的影响。
秦印有个显著的特点,大多带格,有的是“日”字格,有的是“田”字格,日字格是长方的,正方的是田字格。
它的文字的使用趋于一致,秦印基本上是用小篆。
印章在汉代经历了历史上一个鼎盛时期,量很大。
汉印继承了秦印制的状态,但是它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取消了格,所以汉印一般是不带格的。
魏晋南北朝的印基本上继承了汉代的形制,只是在表现方面显得比较粗率。
魏晋之后,纸基本上代替了简帛成为一种书写载体。
纸代替简帛的过程中,附带着印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出现了印泥,加盖时要蘸朱红色印泥往纸上盖,而不是将印直接钤在泥上了。
另一方面,印面扩大,由白文印为主转为以朱文为主。
印章的发展有着鲜明的自身特点,“印宗秦汉”是篆刻创作的传统皈依,进而一度成为艺术准则,一直到今天,还是从事篆刻创作的一个重要法则。
“三桥派”“雪渔派”篆刻创作开山鼻祖
记者:篆刻作为艺术化的印章,最著名的有哪些流派?
范正红:据记载,元朝著名文人、画家王冕,曾经找到了一种叫做花乳石的石头刻印,今天用科学的概念来说,当属于叶蜡石,软硬程度是比较适合于用手直接来刻印的,这为文人、书画家直接介入印章的创作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前提,一些有艺术思想的人就开始思考这件事———把印按照自己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亲自做得更加艺术化。
苏州人文彭号“三桥”,历史上将他的流派叫做“三桥派”,何震号“雪渔”,历史上称“雪渔派”,被后世尊为中国篆刻流派的开山鼻祖。
从此以后,文人握刀刻印蔚然成风,于诗书画之外再添一“印艺”,一时之间流派纷呈,如浙派、皖派等,再如,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黄士陵、齐白石皆为开宗立派的大家。
每一方印章都是独一无二的
记者:据说在清末及民国时期,印章的收藏曾形成一种热潮,藏家辈出。
您认为印章有着怎样的魅力,让那么多大家名家钟爱?
范正红:印章收藏古已有之。
这是因为,即便在篆刻艺术还没有形成系统之时,印章也均是当时有高超技艺的人精心制作的,而且印章文字都具有相应的史料、文物、学术价值,因此在宋代金石学兴盛时,印章就成了很重要的收藏对象。
而作为篆刻艺术的载体、书法艺术的浓缩,明清以来印章更是深受文人及收藏家的青睐,清末民初,印章收藏热潮进一步兴起,尤以山东为盛,如晚清潍县陈介祺“万印楼”所藏古印在海内外影响巨大。
好的篆刻艺术的确有难以名状的魅力,且每一方好的印章具有的艺术价值都是独有的。
举一个例子———1962年邮电部发行的梅兰芳舞台艺术小型张,发行量大概数万枚,现在已经成为我国珍邮之一,这是印量极少的品种,价值连城。
但邮票是印刷品,即便是珍品,这个世界上一模一样的邮票也是很多的,而每一枚印章或篆刻都是独有的,世界上无此二件,即便是同一个艺术家创作的同样文字内容和形式的印章,也不会完全相同,何况篆刻的刻制比起书画艺术的创作量要少许多。
从这种角度来看,印章自然就更加可贵。
印章的艺术性是综合的,还有其客观上的诸多象征意义和文化意义,符合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心理,成为人们收藏的热点是很正常的。
许多印章收藏者,本身对艺术就有较好的感悟力,譬如爱好书画的人就容易对印章产生感情。
在他们看来,小小印章堪比闪闪发光的钻石。
印章的价值,也在诸多的逸闻趣事中表现出来。
如一方玉制汉代“婕妤妾娋”印章,文字纤巧
精美,被世人视为异珍,谁要见一见都是很难的,很多达官贵人皆欲不惜万金购买,据说张学良也曾想花重金买下来送给赵四小姐呢。
一方好印价格不应次于一张好画
记者:近年,印章市场行情不断攀升。
“收藏当其时”的说法是否合理?您是怎么看待印章的市场价值的?
范正红:篆刻创作和书画创作是相似的,或更复杂些。
在拍卖市场上,两者的流通方式和过程也基本是相同的。
一方好印其价值不应次于一张好画或一幅好的书法。
但现在情况有很大不同,虽然近七八年以来,特别是奥运使用“中国印”之后,现当代篆刻家的作品也创造出斐然的成绩,但比起书画来,还有很大距离。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印章的潜在价值是巨大的。
而且印章本身的寓意及其自身的许多优势,使其作为高端文化艺术礼品较之书画更具有优越性,其流通性在迅速扩大。
“收藏当其时”的说法是符合实际的。
印章收藏最重文化内涵
记者:收藏印章,有人以石为主,有人以印为主,两者在收藏中分别要注意哪些问题?
范正红:古印以铜质为主,玉、金、银皆为稀有,篆刻创作则以印石为材,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被称为“四大印石”,寿山石中的田黄,昌化石中的鸡血等本身都具有很大的收藏价值。
早在清代就有“一两田黄三两金”之说,现在好的田黄石的价格已是黄金的数十倍了。
从这些年看,印石价值翻番迅速超乎想象,仅从增值的角度看,单纯收藏印石也是不错的选择。
但印石本身的功用都是为了展示篆刻艺术的,如果它是空白的,那也是遗憾的,这种收藏似乎还缺少相应的文化品位。
最好的收藏,是既有珍贵的印石,又有相应的篆刻家雕刻的内容,那样才是完整的收藏。
比如说,宣纸近年来升值很快,也是很值得增值保值收藏的,但如果一个人仅仅收藏宣纸,其收藏高度和深度则是有限的。
而如果收藏字画,那么其艺术价值和收藏的品位就不可相提并论了。
印章收藏可以作为一项投资来进行,但需要较为深厚的文化知识和修养作为支撑。
真正的藏家,主要是从篆刻的艺术角度出发的,很多藏印的行家本身就是书画名家,他们在收藏中更多是为了研究古文篆刻,从中体会到别人感受不
到的乐趣。
对于普通藏家而言,切忌盲目跟风、人云亦云,应该关注印章背后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修养。
这样才会有基本的价值判断眼光,才能理性审视其独特的美学价值以及附加的文化投资价值。
毕竟,印章本身的艺术性、学术性就是其最大的价值所在,这才是收藏的本质。
摄影陈文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