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脑转移治疗的研究进展
脑转移病情分析报告范文

脑转移病情分析报告范文近年来,随着癌症患者的存活率不断提高,脑转移病例也逐渐增多。
本报告旨在分析脑转移病情,并提出相应的治疗建议。
一、病例基本情况本次病例为42岁的女性患者,原发癌为乳腺癌。
患者近期表现出头痛、呕吐、意识模糊等症状,经检查发现有脑转移的迹象。
二、病情分析1. 原发癌病情:患者的原发癌为乳腺癌,这种类型的癌症常见于女性,也可发生转移。
乳腺癌的肿瘤细胞可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进入脑部,并形成脑转移灶。
2. 脑转移病情:脑转移病情是多发性、弥漫性的,通常以头痛、肢体无力、意识障碍等症状为主。
脑转移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造成严重影响。
三、治疗建议1.手术治疗:对于符合手术条件的患者,手术可用于切除脑转移灶。
手术后辅以术后放疗,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期。
2.放疗治疗:对于多发性和弥漫性脑转移,手术病灶无法切除或患者不适宜手术的情况,放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放疗的目的是通过破坏癌细胞,减轻症状并控制病情进展。
3.化疗治疗:对于远处转移的癌症患者,化疗是常用的治疗方式之一。
化疗药物通过药物抗癌作用杀死癌细胞,控制肿瘤的进展和转移。
4.对症治疗:患者常伴有头痛、呕吐、模糊视力等症状,应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如镇痛药物、止吐药物等。
本次病例为乳腺癌脑转移,既有乳腺癌的特点,又有脑转移的症状。
因此,综合治疗是必要的,以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
同时,定期随访和详细观察患者情况的变化也是重要的,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脑转移是癌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治疗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及治疗耐受性等。
通过早期发现和科学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延长其生存期。
乳腺癌治疗的新技术与新进展

乳腺癌治疗的新技术与新进展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一种危害性很高的癌症。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科学研究的深入,乳腺癌治疗领域也取得了一系列新技术和新进展,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和更好的治疗效果。
1.早期诊断技术的突破早期诊断是乳腺癌治疗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乳腺癌诊断主要依靠体检、乳腺摄影和超声等手段,但这些方法在早期乳腺癌的筛查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近年来,乳腺癌早期诊断技术取得了显著突破,如乳腺磁共振成像(MRI)、乳腺核磁共振造影(MRSI)和乳腺组织检测技术等。
这些新技术能够提供更准确、更清晰的乳腺图像和组织信息,有助于医生早期发现病变,从而及时进行治疗。
2.个体化治疗的新进展乳腺癌的药物治疗一直是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个体化治疗成为乳腺癌治疗的一个新进展。
通过测定乳腺癌患者的基因组信息,可以了解到患者的肿瘤特征和遗传变异情况,从而选择出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例如,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可以接受药物靶向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这种个体化治疗的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治疗的精确性和针对性,为乳腺癌患者带来了更好的治疗效果。
3.微创手术技术的应用传统的乳腺癌手术通常需要切除整个乳房,这对患者的身体形象和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而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应用,乳腺癌手术进一步实现了个体化治疗和保乳手术的目标。
微创手术技术主要包括经皮乳腺镜手术和经乳轨迹手术等,通过小切口和显微镜的辅助下进行手术,减少对患者的损伤,同时保留患侧乳房的完整性,提高了手术的美观性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4.放疗的精确化和个体化放射治疗在乳腺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乳腺癌放疗通常采用全乳房放疗,这可能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然而,随着精确化和个体化放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患者可以接受更精确、更个体化的放疗方案,如局部放疗和加速放疗等。
这些新技术和新方法可以减少对正常组织的辐射损伤,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乳腺癌脑转移的个体化治疗及相关文献复习

生率 1% ~1 %¨ 。 目前手术 、 0 6 2 J 立体定 向放射 外科学 ( tro e Seet — a t a i ugry S S 、 脑 放 射 治 ( o i R do reg , R ) 全 c s Whl e—ba rdo e p , ri a ihr y n t a
腺癌脑转移的治疗方法及进展。
1 资料 与方 法
应用化疗药物后第 2d 患 者的头 痛 、 , 呕吐症状 消失 , 因此没
有 急 于 行 全 脑 放 射 治 疗 。 化 疗 五 周 期 后 , 者 左 眼 视 力 明 显 改 患
善, 复查头颅 C T肿瘤 完全 缓解 。追 加 至六个 周期 后停 止化 疗。
D 、) 18 方案 化疗 , 同时准备行全脑放射治疗 。
2 结 果
WB T 为脑转 移 的一线 治疗 方法 , 随着 综合 治 疗 的发 展 , R) 但 化
疗、 内分 泌治疗也取得 了一些进 展 , 临床治疗 时越来越 注意 综合 考虑 , 个体化处理 。笔者 曾治疗乳腺 癌脑转 移 1例 , 有个体 化 具 治疗特征 , 现将其治疗过程报道如下 , 同时结合 文献 复习 , 探讨 乳
症 状 并 争 取 肿 瘤 的 长 期 控 制 J 目前 其 治 疗 方 法 包 括 局 部 治 疗 。 和全身治疗两大类 。 3 1 局 部 治 疗 .
期伴多发骨转移 、 肝转 移 , 针穿刺 活检 病理 : 润性 导 管癌 Ⅱ 粗 浸
级 ; C: R I E (+ + +) P (+ + +) H r 2 H ,R , e 一 (一) 。行 C F W 方 T3 案( 5一F 0 g m , T 0 g m , H 0 m / 十 个 周 u6 0m / C X 6 0m / T P 4 g m )
乳腺癌脑转移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脑转移的研究进展何华钰;颜成睿;刘帅;孔祥溢;王裕;王任直【期刊名称】《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年(卷),期】2016(0)8【摘要】如今乳腺癌已是引起颅内转移瘤的第二大肿瘤.由于乳腺癌脑转移的综合治疗效果始终不是太理想,因此,乳腺癌脑转移病人整体预后较差.研究发现:用于辅助治疗和综合治疗的药物穿透血-脑脊液屏障的能力差,从而导致乳腺癌病人综合治疗效果差,也使得脑转移的风险增加.分子分型成为乳腺癌脑转移病人终末生存期的预测因素.全脑放射治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和手术是乳腺癌脑转移病人的局部治疗的主要手段.包括HER-2靶向治疗在内的新型分子靶向治疗展示出脑转移的抗肿瘤效果.在这篇综述中,我们对于乳腺癌脑转移的概况、治疗及预后等最新进展进行回顾分析总结,也对乳腺癌脑转移的诊治进行讨论与展望.【总页数】3页(P374-376)【作者】何华钰;颜成睿;刘帅;孔祥溢;王裕;王任直【作者单位】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相关文献】1.MMP-1在乳腺癌脑转移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J], 黄赛君;葛菲;陈文林;李云茜;谭林彦;王曦2.MMP-1在乳腺癌脑转移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J], 黄赛君; 葛菲; 陈文林; 李云茜; 谭林彦; 王曦3.乳腺癌脑转移的研究进展 [J], 刘德总;杨颖涛4.外泌体在乳腺癌脑转移中研究进展 [J], 郝文文;侯岚;何俊瑛;卜晖;黄敏;任子英;陈鑫鑫5.乳腺癌脑转移系统治疗的研究进展 [J], 张佳玲;张凤春;徐迎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PHENIX研究:为更多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提供生存获益

PHENIX研究:为更多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提供生存获益大约20%的乳腺癌患者存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过表达或HER2基因扩增的情况,HER2阳性乳腺癌侵袭性强,预后较差。
但幸运的是,抗HER2靶向药物的研发上市为此类患者提供了更长的生存期。
近几年陆续有靶向HER2的单克隆抗体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上市用于治疗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曲妥珠单抗、拉帕替尼、帕妥珠单抗、来那替尼、吡咯替尼等。
吡咯替尼是一种小分子、不可逆、泛ErbB受体TKI,靶向作用于HER1、HER2和HER4。
I期研究证实吡咯替尼单药或联合卡培他滨在既往未接受治疗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应用耐受性良好。
PHENIX研究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江泽飞教授领导开展的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III期临床研究,评估吡咯替尼联合卡培他滨治疗HER2阳性局部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结果已在2019 ASCO上进行口头报告,并于2020年发表于Translational Breast Cancer Research。
PHENIX研究纳入既往经曲妥珠单抗和紫衫类治疗的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随机2:1分为吡咯替尼+卡培他滨组或安慰剂+卡培他滨组。
由研究者决定安慰剂组在出现进展时是否继续接受吡咯替尼单药治疗。
主要研究终点为独立审查委员会(IRC)评估的PFS。
吡咯替尼+卡培他滨较安慰剂+卡培他滨显著改善生存获益PHENIX研究共筛选357例患者,其中279例接受随机分组。
研究结果显示,IRC评估的吡咯替尼+卡培他滨组中位PFS较安慰剂+卡培他滨组延长7个月(11.1个月vs 4.1个月, P<0.001),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82%(HR, 0.18 95% CI,0.13−0.26,P<0.001)。
研究者评估的吡咯替尼+卡培他滨组中位PFS为10.9个月,安慰剂+卡培他滨组为4.1个月(P<0.001);研究者评估与IRC评估相差不大。
最新:乳腺癌临床研究年度进展

最新:乳腺癌临床研究年度进展摘要2023年各分型乳腺癌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激素受体阳性领域,早期乳腺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和6(CDK4/6)抑制剂辅助强化治疗再添新选择,晚期乳腺癌新靶点药物蛋白激酶B抑制剂和新型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乳腺癌领域,曲妥珠单抗联合吡咯替尼为新辅助治疗、复发转移一线治疗提供新选择,新型抗HER2 ADC药物再获新突破。
三阴性乳腺癌领域,免疫治疗在新辅助和复发转移一线治疗中证据更充分,靶向滋养层细胞表面抗原2(Trop-2)ADC药物带来新希望,ADC药物与免疫治疗联合应用疗效初现。
笔者对2023年度乳腺癌重要研究成果总结如下,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随着技术的进步、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乳腺癌已经进入了精细分类、精确分层治疗时代。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和6(CDK4/6)抑制剂在激素受体(HR)阳性乳腺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以及新型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在HER2阳性乳腺癌中的应用,显著改善了乳腺癌的预后,改变了临床实践和治疗格局。
新靶点药物的研发、获益人群的筛选、标准治疗失败后的探索,使得乳腺癌的治疗逐渐精准和优化。
2023年各分型早期和晚期乳腺癌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本文对重要的研究进展总结如下。
一、早期乳腺癌1. HR阳性乳腺癌辅助CDK4/6抑制剂强化治疗新选择:伴中高复发风险的HR阳性HER2阴性(HR+HER2-)早期乳腺癌,可以通过同步强化、延长内分泌治疗降低复发风险。
Monarch E研究证实,对于淋巴结转移≥4个,或淋巴结转移1~3个伴随肿块≥5 cm、组织学3级、Ki-67≥20%任一危险因素的HR+HER2-早期乳腺癌,辅助内分泌治疗基础上联合阿贝西利2年,显著降低复发风险。
与单用内分泌治疗相比,联合阿贝西利组的2年和4年无浸润生存(iDFS)率的绝对获益分别是3.5%和6.4%[1]。
干扰素制剂对乳腺癌转移性脑转移疾病的治疗效果

干扰素制剂对乳腺癌转移性脑转移疾病的治疗效果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其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就是脑转移。
脑转移性乳腺癌是乳腺癌患者中的一种严重疾病,其治疗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研究者们发现干扰素制剂在治疗脑转移性乳腺癌方面具有潜在的治疗效果。
干扰素是一类具有抗病毒和抗肿瘤活性的细胞因子,广泛应用于许多肿瘤的治疗中。
针对乳腺癌转移性脑转移疾病的治疗,干扰素制剂被认为具有多种抗癌机制,能够改善预后,并且减少病情的进展。
首先,干扰素制剂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扩散的作用。
研究发现,干扰素能够通过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和扩张,降低脑转移性乳腺癌的复发率和转移率。
干扰素可以通过调节相关信号通路,如JAK/STAT、NF-κB等,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此外,干扰素还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促使转移灶的细胞死亡,从而减少脑转移性乳腺癌病情的进展。
其次,干扰素制剂调节免疫应答,增强抗肿瘤免疫力。
研究表明,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免疫功能常常受损。
然而,干扰素制剂可以激活和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促进肿瘤细胞的溶解和清除。
干扰素能够增强抗原呈递细胞(APCs)的功能,提高T细胞的免疫杀伤效应,并增加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活性,从而抑制脑转移性乳腺癌的生长和扩散。
第三,干扰素制剂具有抗血管生成的作用。
脑转移性乳腺癌的生长和转移往往伴随着新血管的形成。
然而,干扰素能够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和迁移,进而阻断新血管的生成,从而抑制脑转移性乳腺癌的发展。
此外,干扰素还可以降低肿瘤组织内的血管通透性和抑制肿瘤侵袭性。
干扰素制剂在治疗脑转移性乳腺癌中的临床应用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结果。
一项针对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研究表明,干扰素联合化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缓解疼痛症状。
另外,一些早期的研究显示,干扰素制剂可以改善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和生活质量。
然而,干扰素制剂作为一种治疗脑转移性乳腺癌的药物,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副作用。
乳腺癌的临床试验最新研究进展和参与指南

乳腺癌的临床试验最新研究进展和参与指南乳腺癌是目前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临床试验则是为了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更准确的诊断手段而进行的科学研究。
本文将介绍乳腺癌临床试验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参与其中的一些指南。
一、辅助治疗的临床试验辅助治疗是指在手术之后使用药物或其他治疗方式来减少癌细胞的复发风险。
最近的一项临床试验研究表明,对于乳腺癌患者来说,辅助治疗中加入药物A能够显著地降低复发率,并提高生存率。
这一结果引起了全球乳腺癌领域的广泛关注,相关治疗方案已被纳入临床指南中。
二、靶向治疗的临床试验靶向治疗是通过针对癌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进行干预,使其发生凋亡或抑制生长。
目前,某药物B已在多项临床试验中成功应用于乳腺癌的靶向治疗。
药物B通过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信号传导途径,阻断其生长和扩散,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这一研究成果对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三、早期筛查的临床试验早期筛查是指通过检测乳腺癌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以尽早发现肿瘤的存在和发展,以便采取及早治疗措施。
目前,一项基于乳腺癌相关基因的早期筛查试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该试验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的某些基因的表达水平来判断其患乳腺癌的风险。
该方法的敏感性和准确性较高,有望在未来成为乳腺癌早期筛查的常规手段。
四、参与临床试验的指南参与临床试验是许多乳腺癌患者的一种选择,以期获得最新的治疗方案和更好的治疗效果。
然而,参与临床试验需要遵循相应的指南和要求。
首先,患者应与专业医生充分沟通,了解试验的目的、设计、可能的风险和收益。
其次,患者需要符合试验的入选标准,并接受相关的评估和检查。
最后,患者应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定期与医生进行随访。
总结起来,乳腺癌的临床试验在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更准确的诊断手段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
辅助治疗、靶向治疗和早期筛查等领域都有了新的研究进展。
对于乳腺癌患者来说,参与临床试验可以获得最新的治疗方案和更好的治疗效果,但需要遵循相应的指南和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癌症杂志》2009年第19卷第4期 CHINA ONCOLOGY 2009 Vol.19 No.4313乳腺癌脑转移治疗的研究进展通讯作者:宋茂民 E-mail:smaomin@ 乳腺癌是仅次于肺癌且易发生脑转移的恶性肿瘤,临床资料显示15%~25%的脑转移瘤来源于乳腺[1]。
近年来,随着乳腺癌诊疗水平的进步,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出现乳腺癌脑转移的概率也在增加。
乳腺癌脑转移的发生率为10%~16%[2]。
乳腺癌脑转移常见于脑实质的转移,幕上转移多于幕下转移[3]。
50%~75%的脑转移患者为多发性颅内转移灶,并且常伴有颅外转移,如淋巴结、肺、肝转移等。
乳腺癌患者出现脑转移多提示预后不良,但是脑转移患者的死因不仅由于神经系统症状导致,还包括了全身疾病的进展,所以局部治疗联合全身治疗既可提高颅内肿瘤的控制率还能改善全身症状。
目前手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学(stereotactic radiosurgergy,SRS)、全脑放射治疗(whole-brain radiotherapy,WBRT)为脑转移的一线治疗方法,但随着综合治疗的发展,化疗、内分泌治疗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本文就乳腺癌脑转移的治疗做一综述。
1 局部治疗 [摘要] 随着乳腺癌诊疗水平的进步,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但乳腺癌脑转移的发病率逐渐上升。
目前手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学(SRS)、全脑放射治疗(WBRT)为脑转移的一线治疗方法。
近年来由于乳腺癌综合治疗的研究发展,化疗、内分泌治疗及分子靶向治疗在乳癌脑转移中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关键词] 乳腺癌; 脑转移; 放射治疗; 化疗; 内分泌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7.9;R73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39(2009)04-0313-05The current treatment for brain metastases from breast cancer LI Yan,WANG Pi-lin,SONG Mao-min,YIN Zi-yi (Department of Breast Surgery,Beijing Tiantan Hospital,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50,China)Correspondence to:SONG Mao-min E-mail:smaomin@ [Abstract ]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ystemic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breast cancer, the incidence of brain metastases from breast cancer is gradually increasing. Treatment with surgery,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and whole-brain radiotherapy (WBRT) are still the first-line therapies for the majority of patients with brain metastases. Recently, chemotherapy, hormone therapy and targeted therapy have been widely used for breast cancer.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efficiency of those strategies for the breast cancer patients with brain metastases. [Key words ] breast cancer; brain metastases; radiotherapy; chemotherapy; hormone therapy1.1 WBRT WBRT作为脑转移患者的初始治疗手段已有50多年的历史。
目前WBRT仍是治疗脑转移患者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WBRT不仅能缓解75%~85%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还提高了患者的中位生存期[4]。
未经正规治疗的脑转移患者的自然生存期一般为1~2个月[5],而WBRT可将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提高至4~6个月[6-7]。
何静等[8]报道24例乳腺癌脑转移患者仅行WBRT后,中位生存期为11个月。
同时也有研究显示WBRT可以降低颅内病灶的复发,消除微转移病灶和降低因神经系统症状引起死亡的可能性[9]。
1.1.1 WBRT的适应证 WBRT适用于颅内多发肿瘤、瘤体直径<3 cm、肿瘤位于不适合手术或SRS治疗以及一般状况尚可的患者[10]。
1.1.2 WBRT的不良反应 尽管WBRT治疗乳腺癌脑转移能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但其并发症较多,包括急性和迟发性不良反应。
急性不良反应发生于放疗后90 d内,包括恶心、呕吐、脱发、失聪、急性或亚急性皮肤反应、嗜睡,大多数急性不良反应都可在治疗结束后消失。
迟发性不良反314应在放疗90 d以后才出现,包括坏死、性格及记忆改变、认知缺陷等[11]。
1.2 SRS 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局部治疗,除WBRT外,还可选择SRS治疗。
SRS因其高精确度、微创性等特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脑转移瘤的治疗。
SRS适应于颅内1~3个转移灶、瘤体体积<3 cm、全身疾病被控制及KPS评分较高者。
1.2.1 乳腺癌脑转移患者SRS治疗后的生存期及生存率 有研究结果显示,单独应用SRS治疗脑转移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0.5个月[12]。
Firlik等[13]报道30例经SRS治疗的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3个月。
Serap等[14]报道49例经SRS治疗的乳腺癌脑转移患者,其中34例以SRS为初始治疗,15例为经WBRT后再次复发后的补救治疗。
全组总中位生存期是19个月,以SRS为初始治疗的中位生存期是25个月,以SRS为补救治疗的中位生存期是14个月。
初始治疗组的第1年及第2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60%和56%;而补救治疗组分别为55%和23%,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1.2.2 SRS与WBRT的联合应用 SRS治疗乳腺癌脑转移既可改善局部控制率,又能提高患者中位生存期。
但是另有研究表明,单独进行SRS会增加脑转移患者的颅内复发风险[15-16]。
而SRS联合WBRT可提高局部控制率,降低局部复发风险,但在提高生存率方面无显著差异,同时增加了放疗的并发症。
1.3 手术治疗及术后辅助放疗 手术治疗适用于浅表的转移病灶、病灶多为1~2个、KPS 评分较高、无脑外转移灶及一般状况好的脑转移患者。
手术治疗单发的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可达12个月[4],这也与手术患者的一般状态较好有关。
遗憾的是,临床上仅有20%~30%的脑转移患者适合手术治疗。
术后辅助放疗,可降低局部复发率,但并不能提高生存率。
2 全身治疗2.1 化疗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化疗已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乳腺癌的治疗,现已成为乳腺癌综合治疗中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
目前化疗已被证实可以降低乳腺癌患者局部复发及减少远处转移,提高生存率,延长患者生存期。
但是化疗在乳腺癌脑转移治疗中的应用却一直存在争议。
既往多数学者认为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大多数化疗药物都可能难以通过正常生理状态下的血脑屏障,影响化疗的效果。
但是近年来一些化疗药物在乳腺癌脑转移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使其在乳腺癌脑转移中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1.1 传统的化疗药物及其在乳腺癌脑转移中的应用 以往在乳腺癌治疗中常用的化疗药物有烷化剂类药物如环磷酰胺等,抗代谢类药物如氟尿嘧啶、甲氨喋呤等,抗生素类药物如多柔比星(阿霉素)、丝裂霉素等,植物类药物如长春新碱等,以及其他药物如铂类。
早在1986年,Rosner等[17]报道了化疗在乳腺癌脑转移中的应用。
在这项研究中,共入组了100例未经放射治疗的乳腺癌脑转移患者,采用CFP(环磷酰胺、氟尿嘧啶、泼尼松),CFP+MV (甲氨喋呤、长春瑞滨),MVP(甲氨喋呤、长春瑞滨、泼尼松),AC(多柔比星、环磷酰胺)4种化疗方案,分别得到52%、54%、43%及17%的客观有效率,总有效率达50%。
Boogerd等[18]研究22例乳腺癌脑转移患者,分别应用CMF(环磷酰胺、甲氨喋呤、氟尿嘧啶)和CAF(环磷酰胺、多柔比星、氟尿嘧啶)方案,其中有15例未接受过放疗,总客观有效率为59%,中位生存时间为7个月。
另有两项研究报道,顺铂联合依托泊苷治疗乳腺癌脑转移获得了38%~55%的有效率,中位生存期为8~13个月[19-20]。
2.1.2 新的化疗药物及其在乳腺癌脑转移中的应用 由于上述研究时间较早,应用的药物或方案大多为传统的化疗药物及化疗方案,现在已很少应用,而且绝大多数患者出现脑转移都是发生在其他部位转移后,属于乳腺癌的晚期事件,一部分患者曾在初期辅助化疗中应用过这些药物,故上述化疗药物在目前乳腺癌脑转移治疗中的作用十分有限,新的化疗药物的出现,给乳腺癌脑转移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2.1.2.1 蒽环类药物 蒽环类药物属抗生素类抗肿瘤药物,是被公认治疗乳腺癌最有效的药物之一,目前最常用的是多柔比星及表柔比星。
由于蒽环类药物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大多数乳腺癌脑转移患者在辅助或解救治疗中多使用过蒽环类药物,使得这些药物在脑转移治疗中的应用受限。
2.1.2.2 紫杉类药物 紫杉类药物为植物类抗肿瘤药物,是治疗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最有效的李艳,等. 乳腺癌脑转移治疗的研究进展《中国癌症杂志》2009年第19卷第4期315药物之一。
但是有研究表明,在应用过紫杉类药物的乳腺癌患者中,脑转移的发生率较高。
Freilich等[21]报道用紫杉醇治疗152例乳腺癌患者,在对紫杉醇有效的患者中,有12%的患者出现了神经系统受累的情况。
Crivellari等[22]报道用表柔比星联合多西他赛治疗转移性或局部进展性乳腺癌患者,其中有30%患者出现了神经系统转移。
Schwonzen等[23]研究发现,用脂质体多柔比星和紫杉醇治疗21例乳腺癌患者,脑转移发生率为24%。
这些研究提示尽管紫杉醇对乳腺癌患者的全身治疗有效,但由于其无法进入神经系统,所以无法降低脑转移的发生率。
2.1.2.3 卡培他滨 卡培他滨是口服的抗代谢类药物,目前作为难治性乳腺癌的一线化疗药物,特别是对部分蒽环类及紫杉类药物治疗无效的乳腺癌患者,能达到较好疗效。
卡培他滨能否通过人的血脑屏障目前还不清楚,但在动物实验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中显示卡培他滨及其代谢产物可以少量通过血脑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