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完整版)9、西泠印社

(完整版)9、西泠印社

印章的妙用
❖ 书画作品为何要盖章? ❖ 资料链接:1:作者的章:通常有引首(形状多为随形的)、和落款
(通常为正方形)。这是坚定作品真伪的一个重要依据。引首章的内容 比较随便,如作者的号、书斋名称……,落款章一般为作者的名字,通 常为“XX之印”、“XXX印”等,阴文、阳文都可以,有的画作中作者 在毛笔的提款中署上了自己名字的名(2或3字),而用一个章(印文就 一个字)表示自己的姓。 ❖ 资料链接2:收藏、鉴赏章:这件作品在表示各个时期流传的经历,如 果被众多历史上的著名画家、收藏家收藏过,基本可以肯定这件作品的 真实性,但也不是绝对的,因为中国画装裱时可以把名人的鉴赏章裱在 后面,一定要小心。所以鉴定时不能仅仅依靠印章。而历代皇家收藏的 作品一般有皇帝的鉴赏专用章,加盖这些章的位置是有规范要求的。
❖ 《词集考》 ❖ 《清词年表》 ❖ 《全明词》
饶宗颐的史学作品
❖ 《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 ❖ 《九龙与宋季史料》 ❖ 《选堂集林·史林》 ❖ 《潮州志汇编》
饶宗颐的目录学作品
❖ 《潮州艺文志》(合著) ❖ 《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善本书录》
饶宗颐的楚辞学作品
❖ 《楚辞地理考》 ❖ 《楚辞书录》 ❖ 《楚辞与词曲音乐》
丁辅之
❖ 丁辅之(1879年8月14日~1949 年7月12日)近代篆刻家、书画 家。原名仁友,后改名仁,字辅 之, 号鹤庐,又号守寒巢主,后 以字行。浙江杭州人,系晚清著 名藏书家“八千卷楼主人”丁松 生从孙。其家以藏书之丰闻名于 海内。嗜甲骨文,尝以甲骨文撰 书楹联编成册,又喜篆刻,名印 金石,代有收罗,尤以西泠八家 印作为多。并擅画花卉瓜果,极 其璀璨芳菲。幼承家学。一度同 王禔供职于沪杭铁路局。公余之 暇,探讨金石书画。
篆 刻

西泠印社文化调研报告

西泠印社文化调研报告

西泠印社文化调研报告西泠印社文化调研报告西泠印社是中国最著名的篆刻艺术团体之一,成立于1904年,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为了深入了解西泠印社的文化和艺术传统,我们展开了一项文化调研活动。

通过采访西泠印社的成员以及观摩他们的创作,我们总结了以下几个关键点。

首先,西泠印社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西泠印社的成员将传统篆刻艺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创造出了许多精美的作品。

在印社的展厅中,我们看到了许多明清时期的著名篆刻家的作品,以及当代篆刻家的作品。

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泠印社的成员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也不断地进行创新尝试。

他们探索不同的印材、刀法和主题,以展现自己对篆刻艺术的独特理解。

通过这种方式,西泠印社成功地将传统文化注入到现代艺术创作中,使篆刻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其次,西泠印社注重团队合作和交流。

这里的成员来自不同的背景和不同的地区,但他们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热爱,那就是篆刻艺术。

无论是在作品创作中还是在活动组织中,西泠印社的成员总是紧密合作,相互学习和交流。

这种团队合作和交流的氛围,不仅促进了成员之间的艺术创作水平的提高,也加深了彼此之间的友谊与理解。

通过这种方式,西泠印社成功地形成了一个艺术家们相互扶持共同进步的大家庭。

最后,西泠印社注重社会责任和公益事业。

我们了解到,西泠印社经常组织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例如,在重大节日期间,西泠印社会举办篆刻展览和义卖活动,所得收益用于帮助贫困地区的学生和老人。

此外,他们还会定期走进学校和社区,为大家开展篆刻讲座和指导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篆刻艺术。

通过这些公益活动,西泠印社不仅推广了篆刻艺术,也传递了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的价值观。

总之,西泠印社作为一支中国顶尖的篆刻艺术团体,不仅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也注重团队合作与交流,同时致力于社会责任和公益事业。

他们通过这些努力,使篆刻艺术在当代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

西泠印社造园文化艺术特色探析

西泠印社造园文化艺术特色探析

西泠印社造园文化艺术特色探析【摘要】西泠印社是中国著名的造园文化艺术机构,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该社团对园林艺术的重视和探索成为其独特之处,倡导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结合。

西泠印社的造园风格特色独具匠心,深受人们喜爱。

文章探讨了西泠印社造园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以及其对园林艺术的重要影响,同时还探讨了该社在当代艺术界的地位。

西泠印社通过对园林的艺术探索和实践,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了园艺艺术的发展,并成为当今艺术界的璀璨明珠。

【关键词】西泠印社、造园文化、艺术特色、历史渊源、园林艺术、造园风格、传统文化、现代艺术、独特魅力、影响、当代艺术界、地位。

1. 引言1.1 西泠印社造园文化艺术特色探析西泠印社作为中国著名的文化艺术团体,其造园文化艺术特色备受瞩目。

西泠印社以其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闻名于世,其对园林艺术的重视和独特的造园风格更是独具特色。

通过对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结合,西泠印社打造出独具匠心的园林作品,展现出其在文化艺术领域的非凡实力。

西泠印社的造园文化艺术特色体现在多个方面:西泠印社源自宋元时期的文化团体,承载了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这使得西泠印社在园林艺术创作中能够融合传统文化元素,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和厚重感。

西泠印社非常重视园林艺术的研究和传承,致力于挖掘园林艺术的传统之美,并将其融入当代艺术创作之中。

西泠印社的造园风格独具魅力,在园林设计中注重平衡、谐调和意境的表达,展现出一种极具审美价值的艺术风格。

西泠印社致力于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不断探索园林艺术的新领域,为当代艺术界带来新的活力和灵感。

2. 正文2.1 西泠印社的历史渊源西泠印社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艺术团体,其建立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

当时,著名园林大师颜妙能和鲁迅先生等文化名人联合发起了西泠印社,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园林文化。

西泠印社的成立也得到了当时的官方支持,成为了一处官办园林。

通过多年的发展和传承,西泠印社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园林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西泠印社考察心得总结

西泠印社考察心得总结

西泠印社考察心得总结引言近日,我有幸参观考察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作为中国最早的文化艺术协会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从社团历史、艺术特色及参观体验三个方面,对我在西泠印社考察过程中的心得与体会进行总结。

西泠印社的背景西泠印社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它最早由浙江杭州的印章艺术家和书法家自发组成,以研究、收藏、传承和推广中国印章文化为宗旨。

西泠印社先后经历了多次的整修和扩建,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集研究、展示、交流和教育于一体的印章文化艺术机构。

艺术特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印章艺术在西泠印社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推广。

西泠印社以其独特的收藏和展示方式,向参观者展示了印章艺术的魅力和饱满的文化内涵。

在社团内部的收藏馆中,陈列着各个时期的印章作品,从最早的木刻、石刻印章到现代的铜、银、金、玉等材质的印章,无不向人们展示了印章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多样性。

除了收藏展览外,西泠印社还开设了印刷制作工作室和刻印教室,供有兴趣的人参观和学习。

参观者可以亲自动手制作印章、刻印纸张,感受印章艺术的乐趣和神奇。

参观体验在参观过程中,我深深地被西泠印社的独特魅力和浓厚的文化氛围所吸引。

当我踏入那座古老的建筑群时,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的文人雅士时代。

走进收藏馆,我目不转睛地欣赏着陈列在橱窗中的各类印章作品,每一枚印章都体现着作者的心思和精湛的技艺,让人叹为观止。

参观过程中,我还有机会亲身体验了制作印章的过程。

在印刷制作工作室,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了印章制作的工艺流程,并带领我们制作了自己的印章。

用木刻刀刻出印章的轮廓,再复制在印章背板上,最后用印泥试印,整个过程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印章制作的艺术和技巧。

在刻印教室,我们还学习了如何使用印章进行刻印,并且有机会亲自刻印在纸张上。

通过亲身实践,我深刻感受到印章刻印的技巧和艺术,每一次的刻印都需要细心和耐心。

而且,每个刻印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使得印章艺术更具魅力和价值。

西泠印社景观空间分析

西泠印社景观空间分析

总 片 面 图
布局分析
造园理法
西泠印社总体设计思想是“因山构室”。 它依山而起,大致可分为山下、山腰、山 顶三层台地以及四大景区。根据西泠印社 空间布局特点,从入口至山顶庭院大致可 分为五段。




一、起景 由入口至柏堂,沿西湖弧山路可致园门入口,园门不大,门洞上有额,刻有 “西泠印社”四字,朴素典雅,别具一格,成为全园景观构成的起点,步入 园中,为一封闭式的布局庭院,四周风景顿收,思维由外至内,收于园中。 庭院之北为主体建筑柏唐,西有竹阁,小巧玲珑,作为陪衬,整个入口起景, 空间以收为主,封闭式庭院布局,起到了很好的欲扬先抑,欲露先藏的组景 效果。 二、承景 由石石牌坊至印泉,经柏唐,书碑廊西行,在上山的蹬道石阶上,矗立着一 座石牌坊,朴素无华,引人入胜,石阶和树木构成了该段重要的组成因素, 形成景观的过渡地带,拾阶而上,眼前已是“山穷水尽”,峰回路转,却又 是“柳暗花明”--山川雨露室和仰贤亭呈现于眼前。 三、转景 由印泉至四照阁:过山川放露,室迎面可见一巨大石上刻有“印泉”,石下 为清泉小池。从印象泉折向东,经“红历史老照片不能说的秘密雪径”的引 导,至临崖而筑的四照阁,侧墙一档,视线反弹,有石级“指路”由东向北, 可直达山顶院。空间变化由收至放,由闭至开,与入口的“收”和“闭”取 得了很好的抑扬呼应。 四、高潮 山顶庭院景观组织更妙,中心一石池,实中有虚。建筑布置于四角,南面临 崖,西有观乐楼,汉三老石室,吴昌硕纪念馆,其中华严经社荷成为整个庭 院的构图中心,也是整个序列意境的升华。 五、结景 从小龙泓洞至后山:沿山顶庭院的小龙泓洞北行,则构成序列的延伸和空间 的再度收闭,起到“合中有起”的组景,景断意联,留有余味,取得景观构 成的延续,成为新的组景序列的起点。

西泠印社的简介

西泠印社的简介

西泠印社的简介西泠印社,简称西泠,是中国著名的文化艺术团体,成立于1904年,总部位于中国杭州市。

西泠印社以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为宗旨,致力于研究、收藏、展示和传播中国古代书画、印章、篆刻等艺术形式,被誉为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

西泠印社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04年的浙江西泠书院,当时一群文化名流和书画爱好者在书院内组织了一个以研究书画艺术为主的学术团体,这就是西泠印社的雏形。

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印学的开创,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西泠印社以其丰富的藏品和独特的研究成果而闻名于世。

社内拥有大量的珍贵古籍文献、名家字画、古代印章等收藏品,其中不乏国宝级文物。

西泠印社还定期举办各种文化艺术展览和学术研讨会,展示其独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造诣,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和学者前来参观和交流。

西泠印社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积极推动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发展。

社内有一支由知名书画家和篆刻家组成的艺术家团队,他们不仅承袭了传统的技法和审美观念,还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和融合,创作出许多具有现代风格和时代特色的作品。

这些作品既传承了中国古代书画的精髓,又展现了当代艺术的创新力和个性魅力。

西泠印社还积极参与国内外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多年来,西泠印社与许多国内外的文化机构和艺术团体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与合作关系,举办了多次文化交流活动和国际艺术展览,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与交流。

作为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文化艺术团体,西泠印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文化为魂的发展理念。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也是当代文化艺术研究与创作的重要力量。

西泠印社在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为世界呈现了中国文化的瑰宝,为人们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杭州西泠印社考察会议纪要

杭州西泠印社考察会议纪要

杭州西泠印社考察会议纪要2012年2月14日,赤峰市政府副市长梁淑琴、市文化局局长于凤先、副局长乌力吉等对杭州西泠印社进行考察,与西泠印社常务副社长陈振濂就赤峰市创建“中国印城”进行了座谈。

现将会议内容纪要如下:一、赤峰市副市长梁淑琴首先向陈振濂副社长简单介绍了赤峰市的基本情况:1、赤峰市位于内蒙古东南部,面积约9.6万多平方公里,460多万人口,以蒙古族为主体,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

2、赤峰市旅游资源丰富,草原、沙地、湖泊、森林等自然景观类型多样,是“内蒙古的缩影”。

特别是克什克腾旗,已晋升为“世界地质公园“。

3、赤峰市经济以工业为支撑,财政收入来源以有色金属产业为主,但是人均收入水平较低。

4、赤峰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全国考古文化命名最多的地级市。

主要有红山文化,以玉猪龙为代表;草原青铜文化,以土城遗址为代表;契丹辽文化,辽代2座都城、6座皇陵都在赤峰境内。

5、赤峰市的巴林石是赤峰发展印石产业的基础,有成熟的印石雕刻队伍。

二、赤峰市文化局局长于凤先就印城建设的条件和构想做了阐述:1、赤峰市中心城区有90余万人口,未来将发展成百万人口以上的中心城市。

2、赤峰市在中国的文化史和社会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人类发展史上最早出现文明因素的地区之一,是红山文化的命名地,还包括有赵宝沟文化、兴隆洼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等7个文化类型。

赤峰是中国文化类型命名最多的地级市,在中国也绝无仅有。

3、赤峰经历了红山文化、草原青铜文化、契丹辽文化、蒙元文化等四个文化高峰。

4、赤峰打造“中国印城“具有多种条件:一是印材:巴林石是中国四大国石之一,矿区达十几平方公里,有鸡血石、冻石等丰富的品类和层次,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

巴林右旗大板镇大部分商户都是各种品类巴林石的经营者,赤峰新老城区共有近千商户经营巴林石。

二是印人:赤峰印石产业从业者约10万人,包括从开采到雕刻的低中高端从业者。

约200人的雕刻人才队伍,篆刻制印人才也达到100—200人。

形容西泠印社

形容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是中国著名的民间艺术团体,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浙派篆刻家丁辅之、王福庵、吴隐、叶为铭等召集同人发起创建。

其宗旨在于“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国际性研究印学、书画的民间艺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誉。

西泠印社社址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景区孤山南麓,占地面积7090平方米,建筑面积1750平方米。

印社建筑虽然没有传统的纵横格局,但亭台楼阁皆因山势高低而错落有致,一层叠一层,井然有序,堪称江南园林之佳作。

主要建筑有柏堂、竹阁、仰贤亭、还朴精庐等,均挂匾披联,室外摩崖凿石林立,名人墨迹触目可见。

内建中国印学博物馆,收藏历代字画、印章多达六千余件。

西泠印社在历史上的成就和影响不仅在于其精美的艺术作品和收藏,更在于其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它曾多次举办国际性的篆刻艺术展览、研讨会等交流活动,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在艺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同时,西泠印社也在培养年轻一代艺术家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中国的艺术事业发展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

总之,西泠印社是一个集艺术研究、创作、交流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文化机构,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相结合的重要代表之一。

第1页共1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泠印社调研报告摘要西泠印社是我的研究金石篆刻的学术团体,但其所在之处却是一座很有个性的园林。

西泠印社所在地形高低起伏,建筑与林木分布在山上山下。

本次综合实习,在西冷印社学习颇多。

本论文通过老师讲解,查询资料,主要对西泠印社的人文历史,空间布局,构景要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以文字,照片加分析图进行表达。

关键词:西冷印社人文历史空间布局构景要素一、西泠印社概况①西泠印社顺着孤山原有的地势而建,是优秀的山体庭院。

巧妙地在高低起伏的各个空间层次上布置建筑、植物、山石、水体等园林构景元素。

②运用了拟对称与轴线偏移的手法。

布局轻松,灵活,优秀的山水园林。

③采用少有的金石文化为主题。

包含多处明清古建筑遗址,园林精雅,景致幽绝,人文景观荟萃,摩崖题刻随处可见,“湖山最佳处”之誉。

图1西泠0印社平面图图2印社实景照图3山地园林图4轴线偏移图5金石篆刻1、区位分析西泠印社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景区西湖区孤山路3l号,东经120度8分,北纬30度15分,东邻孤山,南至白堤,北邻后孤山路,西近西泠桥。

西泠印社依山就势地展开景观序列,组成山下、山中、山顶以及后山四大景区,总占地面积7088.86平方米,建筑面积1749.77平方米。

图6位分析图2.历史沿革先秦时期:金石之风兴起金石之风最早可追朔到先秦时期的碑文,之后魏晋时期又出现帖文。

到唐宋时期,金石学已成为时尚潮流,相继出现欧阳修、吕大临、赵明诚等杰出金石学家。

1904年:金石鼎盛期在杭州的篆刻家王福庵、丁辅之、叶为铭、吴石潜等人结社于孤山南麓西泠桥畔,取名“西泠印社”。

当时清朝杭州府与钱塘县均以官府批文登记备案。

1933年:建设完成印社的园林建设全部完毕,社内环境幽雅,风景秀丽,楼台亭阁建筑精美,摩崖石刻星罗棋布,成为西湖园林的精华之处。

1983年:省级重点杭州市政府拨款资金15万元,请著名古建筑专家对印社景点全面修整,并立省级重点文保单位石牌.2006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石篆刻(西泠印社)"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七任社长西泠印社”结社百年以来,共有七任社长。

“西泠印社”的首任社长,吴昌硕先生是近代的金石书画大师。

图7印社旧照图8吴昌硕印章图9金石爱好者二.西泠印社总体分析1莲池2柏堂3竹阁4印廊5印人书廊6六一泉7前山石坊8石交亭9仰闲亭10山川雨露图书室12印泉13潜泉14遁庵15环朴精庐16鉴亭17鸿雪径18阿弥陀佛经幢19藓剔亭20丁敬像21汉三石老室22西泠印社23四照阁24闲泉25观乐楼26华严经塔27登石如像28小龙泓洞29缶龛30提襟馆31鹤庐32文泉图10西泠印社鸟瞰图图11西泠印社剖立面图1.结构分析拟对称:位于中间位置的柏堂和华严经塔在体量和高度上都属于主体建筑,形成一条轴线。

其他建筑沿着轴线布置,不是绝对对称,又有一定的章法,形成拟对称布局。

轴线偏移:入口并没有顺着主要轴线方向布置,而是在偏移轴线的一处布置,形成了一条转折的主折线,产生了轴线偏移。

拟对称与抽线偏移的手法采用,使得布局显得轻松,不严谨。

更加有山水意味。

图12结构分析图2.流线分析①可达性多样:西泠印社道路众多,古朴而充满变化,通往一个景点的道路往往有多种选择,结束一个景点之后也可以选择不同的道路前往不同的空间。

②创造层次:各景观层次间都是依靠道路来取得联系,且各个空间层次之间都有停留点,可以上下观望,互为借景。

③巧用小桥:山顶利用桥这种景观元素引导游览路线,闲泉边的“锦带桥”,是我国最短桥梁。

虽然一步即过,却是游览路线上不可或缺的构筑物,还起到了划分水面空间、丰富园中水景的作用。

图13流线分析图3、空间序列分析全园顺着山势展开起承转合的空间序列,空间格局也呈现出开敞—郁闭—开敞—郁闭的节奏变化。

图14空间序列分析图(1)起段①组成:起段主要包括山脚下的栢堂庭院,由栢堂、竹阁、两边庑廊和外墙围合而成的小庭院。

②障景的应用:栢堂位于西泠印社的中轴线上,是全园入口第一道屏障,起着障景的作用。

防止纵向景观的一览无遗,人们只能看到繁茂树木中露出的建筑一角,把握了人们探幽的游览心理,增添了游览的趣味。

③总结:起段是全园的起始,四周由建筑和廊围合,总体来说属于内向型布局,空间较为封闭,体现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为整个空间序列拉开序幕。

(2)承段①组成:承段从栢堂北侧的登山小道开始,包括山川雨露图书室、仰贤亭、宝印山房等建筑,由鸿雪径过渡到凉堂,直至山顶庭院结束。

②竖向设计:承段是山体的主要部分,竖向的变化最为剧烈,空间处理精妙。

山势陡峭,有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感,而斜向上延伸的鸿雪径使空间序列得以延续。

③总结:承段山势陡峭,古木浓荫,空间仍然比较郁闭,空间转承也更为复杂,是连接起段和转段的关键,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转段①组成:转段是全园精华所在——山顶庭园。

整个山顶庭院以水面为中心,沿南北中轴线分别为文泉和闲泉。

水池后面的岩石上筑高台,其上建有华严经塔,是全园的标志性景观。

②空间布局:山顶庭园以外向布局为主,局部辅以内向型的小空间,空间较为开敞,之前上山过程中的封闭感在这里得以释放,有豁然开朗之感。

③总结:山顶庭院在自然地形基础上,加以精妙的人工雕琢,有山石泉池、花木掩映,又有亭台楼塔、岩壑洞府,还有金石和雕像作点缀,这一切元素在山地空间内徐徐展开,竖向上有上升,也有下沉,错落有致,空间处理富于变化。

(4)合段①组成:合段主要是从山顶庭园开始的下山路段,在山顶庭园的东北、东南、西北都设有下山的道路,分别通向全园的北、南、西3个出口。

②总结:合段构成空间序列的延伸,空间再度收闭,既是这个序列的结束,又是新的序列的开始。

图15栢堂庭院平面图(起段)图16山顶庭院平面图(转段)图17印社鸟瞰图18栢堂庭院图 19登山小道实景照图20山顶庭院实景照4、视线分析三、构景要素分析1、植物造景分析(1)植物分布西泠印社就山而建,山内古木众多,枝叶苍劲,郁郁葱葱。

“西泠八家”在吸取秦汉印精华的基础上,创立了雄健古朴的浙派风格,并一直影响着金石印坛,而这种风格也切实体现在了西泠印社的园林植物上。

西泠印社孤山社址地处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东夏季风交替显著,日照较多,空气湿润。

图21植物分布图(2)植物名录园内植物以古朴苍健为美,偶尔点缀观花植物。

骨干树种(常绿)骨干树种(落叶)主要观花植物香樟、桂花、女贞、构骨、竹、松柏鸡爪槭、朴树、玉兰、麻栎杜鹃、山茶、梅花、玉兰表1主要植物名录表(3)总结与建议①总体来看,春季观花效果还是不错的。

.秋季的色叶效果也很赏心悦目。

②由于历史悠久,很多植物配置与当时设计的效果已有较大的出入,一些大树枝叶参天,使得空间过于郁闭。

③一些古树也慢慢走向死亡,景观空间出现缺口,缺乏维护与管理。

图22春季实景照图23夏季实景照图24空间封闭图25古树死亡2、水体分析“湖上有山,山上有泉冶即是孤山的一大景观特点。

虽然水体仅占全园面积的少许,但在整体设计上,淡绿透明的水色却构成了园林景观的天然底色,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图26印社水体分布图水体布局分析:①散点布置、串联整体。

从西泠印社的整体布局来看,印社的5处水体,虽然每处水体独立存在,但却依次分布在山麓、山腰、山顶三层庭院内,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串联成一条水景序列,构成连续的整体。

②点线交融、相映成趣。

5处水体依次与道路相互交融,线形道路将五处泉池串联为一体。

同时,水体又结合每段道路营造不同的景观辅助效果,避免了整个道路景观的单调与乏味。

图27印社水体布局图③空间多变、错落有致从莲池到潜泉,在空间序列上表现为:小院落水景半开敞空间—转折小水景闭合空间—中心水景较开敞空间—地势多变半开敞水景空间。

水体作为空间的点睛之笔,营造了空间多变、错落有致之感。

图28印社水景平面图名称形态面积位置实景照莲池55南门入口,柏堂正前印泉8山川雨露图书室后,鸿雪径始端文泉114西泠印社山巅闲泉64玛瑙坡,小龙泓洞南潜泉38遁庵后峭壁下,环朴精庐后表2西泠印社水体信息统计表3、建筑分析(1)建筑总体分析西泠印社中的建筑共有十余处,虽然建筑体量都不大,但是独具特色。

特点:①拟对称布局建筑巧借自然之势,采用拟对称布局,因势构筑,灵活组合。

②屋顶造型丰富建筑参差有致地融于自然山林之中,因此屋顶造型丰富别致,咫尺之隔的馆阁相望而不相通。

图29印社建筑分布图③功能为先既要满足人们休憩、会客、起居等活动的实用功能,又需要符合观景、甚至点缀景观的艺术功能。

比如柏堂现在辟为社史阵列之用,印人印廊和印人书廊的墙面上也布置名家印蜕和书法作品以作展示。

建筑类型建筑名称建筑功能亭台石交亭,仰贤亭,藓剔亭,六一亭,鉴亭点景,观景,休憩游廊印人印廊,印人书廊,鸿雪径点景,观景,交通楼阁观乐楼,四照阁,竹阁,提襟馆,僧庐远眺,会客,起居厅堂柏堂,凉堂,还朴精庐,山川雨露图书室,宝印山房观景,会客,起居其他华严经塔,汉三老石室点景表3西泠印社建筑统计表(2)特色建筑——柏堂分析柏堂历史文化:主体建筑柏堂为南朝古迹,清光绪二年重建,因堂前两棵古柏得名,古朴壮观,清雅宜人。

形态特征:柏堂是院内体量最大位于中轴处的主体建筑。

屋顶采用歇山的形式,整个建筑文雅,大气。

功能:是位于入口附近的厅堂,主要用于接待客人和作为活动场所。

图30柏堂平面图图31柏堂南立面图图32柏堂东立面图图33柏堂实景照4、园林小品分析西泠印社是少有的以金石篆刻文化为主题的主题园林,所以院内小品为了契合此主题,大多以石质呈现,且上面配有篆刻。

石坊石刻石雕石凳石坊石刻石雕石凳表4小品类型表四、西泠印社营造手法总结1、源于自然,高于自然西泠印社作为山水园林,在空间营造、建筑营建、地形利用、植物造景、理水等方面,皆本着“师法自然”的准则。

无论是整体山势的把握,还是像柏堂等局部小庭园的塑造,都充分体现了“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造园理想。

2、对地形的尊重与利用西泠印社本身尊重地形,依据孤山的山势进行空间布局,而在局部的景观营造上对地形加以利用和改造。

具体来看,无论是空间布局、道路设置、景观营造,还是借景手法的运用等都巧妙地利用了原有的地形,与地形紧密结合,形成山地庭园鲜明的景观特色。

体现了“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造园手法。

3、空间布局灵活巧妙采用了拟对称与抽线偏移的手法,使得布局显得轻松,灵活,不严谨。

拟对称:位于中间位置的柏堂和华严经塔作为主体建筑,形成一条轴线。

其他建筑沿着轴线布置,不是绝对对称,又有一定的章法,形成拟对称布局。

轴线偏移:入口并没有顺着主要轴线方向布置,而是在偏移轴线的一处布置,形成了一条转折的主折线,产生了轴线偏移。

4、空间序列充满节奏与韵律全园顺着山势展开起承转合的空间序列,空间格局也呈现出开敞.郁闭.开敞.郁闭的节奏变化,还通过亭廊、花架等构筑物,以及植物的围合营造出半开敞半封闭的灰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