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拿藤包
知青岁月(35):手摇脸盆滚粪球

知青岁月(35):手摇脸盆滚粪球《知青岁月(34):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在本公众号发出后,有微友私信于我,对文中的女知青用洗脸盆做粪肥一事感到迷惑不解和不可思议,进而问道:“做颗粒肥究竟是怎么回事儿?你们当年真的用脸盆做粪肥吗?这是真的吗?”我的回答是完全肯定的,完全是真的,而且是“我们当年绝对真实的经历。
”所以,特撰写此文,让未经历者能有所了解在那最蹉跎的岁月里,我们最不愿意干的活儿!每年冬天,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基层连队都有两件重要的工作:一是修水利,二是做颗粒肥。
我1970年2月4日到24日,在七团二营最南边的三连工作了整整20天,这20天里除了星期天休息,几乎天天都在粪堆前制作颗粒肥。
颗粒肥的原料主要是人、畜的粪便、尿液和土壤,把它们搅拌在一起放在可以摇动的容器(如脸盆等)里,不断摇动便可以形成球形的颗粒,我们叫“颗粒肥”,当地老乡叫“粪球子”,就是用粪尿做的肥料,统称“粪肥”。
当时我们二营缺少制作颗粒肥的专业器械,所以都是土法上马,用自己的脸盆,放上大粪和泥土,一点一点儿用双手在脸盆中摇晃出来的。
这也是我们这些城里来的知青,尤其是女知青这辈子最难干、最不愿干,但是又不得不干的活儿了!这活儿必须在冬季干,因为严寒把从茅房里刨出来的堆积露天的粪便冻得结结实实的,臭味减少,如果在其他季节干,那臭味非把人熏晕不可。
我们做颗粒肥的准备工作,每年只要结冰封冻就开始了,北大荒的冬天来得早,一般11月中上旬就开始下雪,只要北风刮起,我们尽管呆在房间里,也会冷得直打哆嗦。
也就是在这时,我们在连队的多个茅厕(厕所)里开始挖取粪池里的粪尿了,这项工作完全由男知青在老职工带领下来进行的。
茅厕里的粪尿在深坑里冻成了宝塔状,我们要下到茅坑底部,用铁镐把茅坑里的粪便刨出来。
有时粪渣会蹦到脸上,甚至口唇上,先是一阵冰凌般的刺痛,随即在脸上融化开来,臭气直灌脑门,恶心得要吐。
刨下来的粪块要一筐一筐地从粪池中拉到地面上,再集中在一块周围比较开阔的平地上,平地中央竖立这一个标语牌,上面写着毛主席的语录:“备战备荒为人民”。
我的知青岁月作文

我的知青岁月作文央视正在热播的电视剧《知青》,让我也想起了许多知青时的往事,一幕幕的画面展现在我的眼前,当我看到知青探亲回来时,从家带来的食品,知青们那个高兴啊!在一起品尝食品时那幸福的场面,我不禁也想起了我探亲回牧场时的场面。
妈妈在家给我用猪肉炒的咸菜,还有用鸡蛋炸的大酱,到了宿舍知青们就把我围住了,姐姐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吃的啦,我说没有什么好吃的,就是咸菜和大酱。
那知青们也高兴啊!就连咸菜和大酱我们也吃不到的啊!两瓶子咸菜和鸡蛋酱,被知青们吃剩了一半。
这是多么艰苦的环境啊,但是我知青还笑得那样的开心!我们牧场的条件很差,牧民们有自己家的小园,可以种一些蔬菜吃,我们知青的食堂是看不见蔬菜叶的,我们五分场主要是以养牛主,再有就是种的大田了。
那时要想吃到一顿蔬菜,就好像过年一样的。
我记得我们的宿舍是牧场的卫生所,白天营业,夜晚我们住宿,我们的宿舍有两个老师和一个调剂,那个调剂是总场赵书记的女儿,她的妈妈经常给捎来一些蔬菜,我们的宿舍有锅,她自己做饭菜吃,有一次她用油炒豆角,把我们两个老师馋的啊!当时在想如果我们也可以吃上一顿豆角,那该有多好啊。
看到这熟悉的马车,看到这一张张笑脸,我仿佛又回三十八年前,我们天津和齐市的知青,坐在马车上去总场办事的场面,齐市的知青王福友手拿长长的鞭子,在空中一甩那枣红马飞奔而跑,我们几个知青坐在马车上,开心的笑着,齐市的知青王淑杰,是有名的百灵鸟,那甜美歌喉美丽动听,一路上欢声笑语。
四十多里的路,在她的歌声陪伴下,我们真是开心快乐极了。
观看电视剧回忆我的知青岁月,真是非常的感慨!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知青的生活虽然艰苦,但苦中也有乐!艰苦的环境锻炼了我们的坚强的意志,锻炼了我们能吃苦耐劳的精神。
弹指一挥间,三十八年过去了,知青的往事确永远的`铭记在了我的脑海里!知青美丽的名称,我们经过了艰苦的锻炼,才懂得知青的艰辛,这部电视剧创作的非常的好!让我们再一次的去回忆那知青生活,让下一代的孩子们,可以了解父母们当年知青的艰辛,对孩的成长和人生是有好处的,这部电视剧有很深的教育意义!。
扛麻袋

那个对工作从来都一丝不苟的 “ 老麦场” 。
连 日来 没 黑 没 白的苦 干 ,哥 几个 已经 筋 疲力 尽
来到 了麦场。看着那高高 的麦囤 ,以及 囤旁一节节
只有 四五 十公 分 宽 的跳板 ,觉 得 十分 好 奇 ,便 小 心
了。我们一个个两腿伸直 ,双臂支撑在身后 的水 泥
地 上 ,懒 懒 地 围坐 在 空 空 的场 院 。平 日里 爱 开 玩笑
翼翼地 走 了上去。当感觉到脚下一颤一颤 的时候 , 这步子就不敢再迈 了,还没上多高就吓得蹲着蹭下
来 了。
的我们,此时已经没有 了心思说笑。整个场院只听
得 竹 扫帚 “ 唰 唰 ”打 扫 着 战场 发 出 的声 响 ,剩 下 的 麦 子不 一会 就攒 成 了堆 。这点 麦子 装 两袋子 少 点儿 , 装 一 个袋 子 又 装 不下 。有 人 干脆 找 来个 大袋 子 ,将 麦 子全 装 了进 去 。检斤 过 磅 2 1 5 斤。
青 春 年华 ,毫不 吝 啬 地 挥 洒着 汗 水 ,在 连 队 最需 要
人的时候 ,他们都能挺身而出,而且个个都是好样
的!
像 小 山一 样 的一 堆 麦 子 ,被 一 点一 点 地 夷 为 了
松 自如。小伙子们个个腰板挺得直直 的,肩上的麻
袋 立 得稳稳 的 ,如 同走 在 T台上一 般 ,尽 情 展示着 、
小伙子们一个个精神抖擞地拉开了当子从麦场 中间走过 ,犹如一道美丽 的风景线 ,在金 黄色 的麦
场 上有 节 奏地 流动 着 。
滴滴 嗒嗒的汗水顺着脸颊不停地滚下,滴落在撮子
划 过后 ,麦 堆 上 留下 的一道 道美 丽 曲线上 。
这边扛袋 的,正干得热火朝天,不时传 出阵阵 短促有力的号子声。看这伐肩的,如同两个 门神一 般分列磅秤 的两侧。只见他二人分别抓住秤盘面麻 袋上 口的左右角 ,将麻袋上 口向磅秤连杆 的方 向轻 轻一推 ,左 ( 右) 手下底抠住 了袋子的底角 。扛袋
40年前一个知青登花脖山采药日记

40年前一个知青登花脖山采药日记雨中晴,当年插队时和我同一个青年点的同学。
她当时是所在生产队赤脚医生,曾经参加大队组织的赤脚医生去花脖山采药活动。
当天,由于天黑,没能下山,露宿在山上。
40年后,她又来到花脖山脚下,唤起了对当年这段经历的回忆……回到家中,翻出了自己珍藏日记,找到知青年代登花脖山的那一段记录:“1970年8月29日清晨,我们八人组成的采药小分队向花脖山前进。
为了巩固发展合作医疗,为了备战备荒,为了贫下中农,我们肩扛锄头上山去采集中草药。
......为了采集瓦松,我们登上悬崖峭壁,为了采集各种贵重药材我们披荆斩棘。
忘记了苦和累,忘记了饿和渴,向花脖山顶峰前进。
山下已经点灯了,我们凭着顽强的毅力,凭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翻过一个又一个山头,终于登上花脖山的主峰。
高山顶,木架上留下我们的名字‘1970年8月29日张家堡大队采药小分队到此’。
天全黑了下来,我们没能够下到山底,只得在砬子上露营。
夜静静的,四周一片漆黑,虽然经过一天的战斗,感到又累又饿又渴,然而,八颗火热的心在激烈的跳动,我们用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为榜样......东方亮了,朝霞出来了,群山笼罩在云雾之中,我想起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光辉诗句‘无限风光在险峰’......”雨中晴在自己博文《花脖山的记忆》中摘登了这篇日记。
她说:“合上日记我想了很多,这是我知青时代的一次重要经历,这次经历浓缩着我们这代人不怕苦不怕累的一种精神。
过去41年了,如今的花脖山已经成为知名的旅游景点,虽说山下的美景也足以令人留连往返,但是,没有能够再次登顶,没有能够亲眼去看看当年我们留下的签名是否还在,终究是一种遗憾。
”雨中晴《花脖山的记忆》原文:/blog/static/1882690222011912103315404/9763(2010-10-14日拍摄)。
回忆知青岁月的经典句子

用东西盖上,等时间到了用密封罐封存, 发酵一个月后,即可食用。致 谢:泡菜的制作
泡菜简介
• 泡菜古称葅,是指为了利于长时间存放而 经过发酵的蔬菜。一般来说,只要是纤维 丰富的蔬菜或水果,都可以被制成泡菜; 蔬菜在经过腌渍及调味之后,有种特殊的 风味,很多人会当作是一种常见的配菜食 用。
泡菜简介
• 世界各地都有泡菜的影子,风味也因各 地做法不同而有异,其中涪陵榨菜、法国 酸黄瓜、德国甜酸甘蓝,并称为世界三大 泡菜。已制妥的泡菜有丰富的乳酸菌,可 帮助消化。但是制作泡菜有一定的规则, 像是不能碰到生水或是油,否则容易腐败 等等。
泡菜的制作
• 材料: 蒜头20瓣(两颗)左右,2个辣椒,2个
包菜,1斤秘制泡菜酱
步骤:
1. 蒜头去头去尾,切粒,辣椒去头去尾,切粒。 2. 把2个包菜的大心去掉,留小心,这个包菜
的小心不切,接着把包菜切块,切后弄开来。 3. 把1斤的秘制泡菜酱,均匀倒入。 4. 拌均,拌一会后,再用手压一下,力度要适
中。 5. 用食用盒或保鲜膜,装起来,放冰箱,发酵
20~24小时。
咸菜的制作
• 配料: • 2斤大菜,粗盐,味精,热水(要煮开的)
步骤:
1. 将大菜洗净用热水过一下。 2. 把它放在通风的地方,等到大菜的表面没
有一点水为止。 3. 将大菜放入盆里,放两勺粗盐,一小勺味
精(适度即可)再加一大勺热水。 4. 用手拌均,边拌边用手轻轻的压,以便菜
我的难忘知青岁月(第一篇)

我的难忘知青岁月(第一篇)文/ 无然图/ 网络那段岁月有太多难忘的故事!序2018年,是我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半个世纪;1978年,是我们在农村安家落户10年后,返城;1968年,我们响应毛主席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安家落户,去了农村;回顾往昔,我们无限感慨!在农村,我们从当年的单纯,幼稚,一步步走向成熟,切身感受和体会到了农民的勤劳,善良和朴实,对他们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农村艰苦生活的经历和磨砺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是我们一生成长的宝贵财富!01我们是1968年11月18日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可为的号召,到当年浑江市错草顶子公社错草顶子大队三小队安家落户的。
那一天,是1968年的第一场雪。
雪花飘飘,漫天飞舞。
我们乘坐加上高栏的,绿色敞篷解放牌卡车,坐在行李上,一户一车,还有两辆车是到公社所在地曲柳树大队的。
冒着大雪,早7.30分,从大栗子铁中出发,沿鸭绿江边公路上溯,途经临江,盘山过四道沟,六道沟,临江铜矿等公社和镇。
过了临江铜矿爬上山顶就到了目的地。
卡车行驶了六个多小时,中饭是在车上吃了一个糖饼,走时学校给带的。
下车时已是下午了,雪儿已停了,看着脚下半尺多深的雪,望着不远处坡上的人家和附近的树林,我们的心空空的,难道命运就要将我们抛在这里吗?给我们户新打的炕还没烧干,我们十人分住两家,暂时借住离户两里外的二队。
这时一群小孩围过来看,我说你们家有没有土豆?回家拿土豆我给你糖饼,咱们换,还给你毛主席像章。
一会儿,一个7.8岁的小孩咧咧趄趄,连拖带拽拎来了半土蓝子土豆。
来时在车上吃了一个糖饼,剩下的两个全给了他,还把下乡时学校发的毛主席两个大像章也给了他。
小孩乐的高兴坏了,拖起土蓝就往家跑…我们把土豆在锅里洗了后,锅里舀些水,土豆全放锅里。
看外屋地上有很大一块松明板,还有斧子,劈开后,放到锅灶里用火柴一点呼呼着。
知青岁月(30)知青老学者叶辛

知青岁月(30)知青老学者叶辛叶辛——令人敬佩的知青学者——记著名知青作家叶辛教授不久前,上海知青网站站长楼曙光兄寄来叶辛教授送给我的一套《经典知青文学作品集》八卷本,勾起心中一段难忘回忆。
楼曙光兄是2008年上海知青学术研讨会的发起人和策划人之一,是一位待人诚恳,工作勤快,很重知青情感的人。
我以前并不认识他,2008年10月赴美国洛杉矶探望儿子时,南加州知青协会的丘新睦老师告知我,叶辛教授等上海知青学者在沪发起筹办知青学术研讨会,相约一起去上海参加,并把我介绍给楼曙光。
回港后,为上海知青学术研讨会的事我曾与楼曙光兄多次电话交流,到沪参会后更一见如故,成为挚友。
记得是我抵沪当天,在出席上海社科院举行的欢迎晚宴上,楼曙光兄专门把我安排坐在主宾席叶辛教授旁,并介绍我们相识,使我得以同这位知名的知青作家见面和交流。
叶辛童年照知青作品久负盛名叶辛是海内外享有盛名的当代作家,是中国知青文学的一面旗帜。
他1949年在上海出生,1969年到贵州农村插队落户,在那里整整当了十年知青。
知青大回城后,叶辛却一直留在贵州省作协从事文学创作,在贵州又足足生活了十年,后来并担任贵州省作协副主席。
正是在这段时间里,叶辛走访、收集、整理了大量第一手的知青生活素材,创作了不少优秀的知青作品,著名的知青小说/电视剧《蹉跎岁月》,就是叶辛在这段时间完成的代表作。
叶辛直到1990年才调回上海工作,现在身兼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上海市作协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大学文学院院长、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在中国文学界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并受到广大知青的爱戴。
叶辛下乡贵州知青照叶辛教授写作非常勤奋,是内陆的高产作家之一,至今已出版了数十部有影响的知青文学作品,其中《蹉跎岁月》、《孽债》、《家教》等,不仅在小说界久负盛名,由他经手改编成电视剧后,还获全国优秀电视剧奖。
叶辛教授由于文学成果众多,作品深受读者欢迎,多年来内陆各大出版社先后编缉、出版了多套叶辛系列作品专集,计有:《叶辛代表作品系列》3卷本、《叶辛文集》10卷本、《叶辛知青作品总集》7卷本、《当代作家精品》6卷本、《叶辛新世纪文丛》3卷本等。
青春榜样知青岁月内容

青春榜样知青岁月内容《青春榜样知青岁月》是一部以知青时代为背景的电视剧。
这部电视剧讲述了在文革余威之下,大批的知识青年被下放到农村,他们在艰苦条件下度过了10年时间,从而成为了一群不怕苦、不怕累、勇于拼搏、敢于创新的"知识农民"。
以下是该剧内容的具体分析。
第一集:新生活的开始在这一集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年轻人背着包袱,带着梦想,来到了他们从未去过的农村。
这是文化大革命的一场狂风暴雨,而他们则是这场风雨中草木扶持的一枝嫩蔓。
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面对着艰苦的环境和吃不够的问题,认真学习农活,并且勇于尝试各种办法来提高农产量。
任泉饰演的蒋天骄跟杨紫琼饰演的张碧晴之间的感情线也是本集的亮点。
第二集:战斗在这一集中,知识青年们开始上岗实习。
这些年轻人既要承担起农活的重任,同时还要把各种新知识也运用到田间地头上。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遇到了各种困难和挑战,还要面对着许多保守和不信任的农民。
不过,最终他们凭借着坚韧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终于取得了成功。
第三集:前进在这一集中,一场遇难事故让知识青年们受到了重创。
但是,他们没有放弃,反而更加努力地去工作。
与此同时,他们还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努力改进农业技术,提高了农产量。
通过这种努力,他们开始受到了农民的尊重和信任。
第四集:困境在这一集中,因为恶劣的天气状况,知识青年们遭遇了生产上的挫折。
这时候,他们不得不面对种种荒谬的强制命令和指示,他们不仅要为了自己的生活,还要为了那些失去家庭的孩子们努力工作。
此时,他们才深刻感受到了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第五集:牺牲在这一集中,我们见证了知识青年们在自然灾害中的勇敢与坚定。
在一场山泥倾瀑中,他们失去了同伴,但仍然坚持了下来,并且在后来的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这场意外使得他们从容面对起以后任何的挑战。
第六集:大丰收在这一集中,我们看到知识青年们再次丰收的场景。
他们的辛勤劳动,坚定信仰和自主创新的精神,让他们不断创造出新的奇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拿藤包”
郑启五
不知当年的知青朋友还记不记得武平的“拿藤包”,一种长在野藤上的果子,我是记得的,而且在厦门还曾多次梦见过呢!1969年头一回在帽村墟上见到这种野果子,以为是芒果。
外形的确很像芒果的,还有那黄绿相衔的皮色。
可内容却迥然不同,一肚子密集的果籽,而每颗微粒的果籽外都裹着粘糊软糯的黄色果桨,好吃的正是这甜甜的浆汁儿!“拿藤包”这东西现在怕是没有了,据说那果籽还能榨油呢,想来那油绝对是绿色食品!调皮的武平男人不知道什么芒果不芒果的,所以给“拿藤包”取了一个粗野而象形的绰号——“牛核卵”(牛睾丸),野果野名,惊世骇俗,让人吃得甜爽笑得放浪。
当时每个“拿藤包”好像卖几分钱,我以为反正是野生的,一摘就有的,来得不大费工夫,其实大不然。
我一直想亲手摘几个“拿藤包”吃吃,实际上见识的欲望要强于品尝。
我落户的唐屋附近的山林多为松木与杉树,还有油茶。
油茶树上有“茶包”,也是可以生吃的,但一口脆青,微涩,味道远不如“拿藤包”。
我所属的那个叫“炭坑”的生产队就有大片的油茶林,散落在农田边的山坡上。
可东寻西觅,就
是不见“拿藤包”的半点踪影,客家乡亲说,那东西怕见人,要在老林子才有的。
有一回我独自一人从唐屋到临近的大禾乡贤坑村,无论是唐屋还是贤坑,都是武平北部最偏远的村落。
两村之间有一条十里长的小路,人迹罕至。
我带上房东教给的一句问路的武平方言“贤坑怎么过?”就匆匆出发了。
好几段路都几乎让杂草给吐没了,所幸没有岔道,就一股脑地大踏步前行,一路兴奋、好奇,尽管惊悸的心老在扑扑乱跳。
路上遇上一个背着细长土枪的农民,于是那问路的话也就象征性地派上了一次用场,权当见到人影的招呼与问候。
不久还看见一条不知是狸猫还是松鼠的大家伙从一棵老树上飞窜而过,心一下悬到了喉咙口,这恐怕是我这一生唯一的一次在野山与活生生的猫科野生动物的近距离遭遇!
大概走了六、七里地,就发现一个“拿藤包”,悬在山崖边一株老树垂下的藤条上,绿叶青枝中这么鲜黄色熟透的一个,突然进入眼帘,很是醒目与惊喜!扫视了一下,还就只有这么一个,看来是人家采摘后的漏网之鱼,静静地悬在那里等我。
但很不好采,我站在那陡崖边拉着灌木,垫足了脚尖,硬是够不着。
于是在乱草中找来一根朽木条,抖抖颤颤地把那结着果子的藤条压拉过来,伸手一抓,说是迟那是快,藤条在滑走的瞬间,我抓住了果子。
意想不到的场面出现了,半截果子在我手里,另半截竟随着藤条弹了回去,眼巴巴地
看着它在悬崖边的叶空中荡呀荡呀的,留着给鸟雀或其他什么小动物当点心。
这是熟透的精彩,也是熟透的无奈!
生命之旅中这青藤乱草的山崖,给了我一个如此公平的分割如此回味的一半,让那另外半截熟透的诱惑总是时不时荡晃在够不着的空间……
2003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