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群体微信朋友圈“学习打卡”情况调查

合集下载

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情况调研

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情况调研

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情况调研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已成为大学生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

微信朋友圈作为微信的一个重要功能,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生活、交流感受的平台。

本文旨在调研大学生微信朋友圈的使用情况,了解大学生对于微信朋友圈的态度和习惯。

通过对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情况的调研,可以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社交行为、心理需求,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

我将从大学生微信朋友圈的使用频率和时间长短两个方面进行调查。

根据我设计的问卷调查发现,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多数人每天打开微信朋友圈的次数在3-5次之间,少数人表示每天打开微信朋友圈的次数超过10次。

至于使用微信朋友圈的时间长短,大多数人回答每次浏览微信朋友圈的时间在10-30分钟之间。

这说明大学生对于微信朋友圈的使用非常频繁,并且每次使用的时间较长。

我将对大学生微信朋友圈的用途进行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使用微信朋友圈主要是为了了解朋友的生活动态,获取信息和娱乐放松。

还有少数人表示使用微信朋友圈是为了自我展示和推销产品。

这表明大学生在使用微信朋友圈时,更多地是追求社交和信息获取的目的,而非商业推销。

然后,我将对大学生微信朋友圈的内容进行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中分享最多的是生活照片,包括食物、旅游等;其次是朋友间的互动和对话,例如点赞、评论等;还有少数人会分享一些有趣的段子或是自己的创作。

这表明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中更多地分享的是自己的生活状态和感受,以及与朋友的互动,而非商业广告或是其他宣传信息。

我将对大学生微信朋友圈的隐私意识进行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大学生表示对于微信朋友圈的隐私设置比较关注,并会根据不同的情况对其进行设置。

少数人则表示对于微信朋友圈的隐私设置并不在意,认为只要不涉及个人信息就无所谓。

这说明大学生对于自己在微信朋友圈中的隐私和个人信息有一定的保护意识。

通过对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情况的调研,我们可以了解到大学生对于微信朋友圈的使用态度和习惯。

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情况调研

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情况调研

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情况调研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微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通讯工具之一。

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微信更是成为了日常社交的主要途径。

在此背景下,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上的使用情况,本文进行了相关调研。

一、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线上问卷的方式进行,涵盖了多个大学校园的学生群体。

问卷共计10道问题,包括了微信朋友圈的使用频率、内容类型、交互方式等多个方面。

二、调研结果1、微信朋友圈使用频率根据问卷结果显示,超过50%的大学生表示每天都会使用微信朋友圈。

其中,约30%的人表示会每天发布至少一条朋友圈动态。

还有约40%的人表示每周会使用至少3次以上。

2、朋友圈发布的内容类型在问卷中,我们列出了多种朋友圈内容类型,让受访者选择自己偏向于发布的类型。

结果显示,照片是最受欢迎的内容类型,超过90%的人都会在朋友圈中发布自己的照片。

此外,还有约40%的人会分享自己的心情、感受等文字内容,有20%的人会转发有趣的短视频或段子。

3、朋友圈交互方式调研发现,点赞是最常用的朋友圈交互方式,有超过90%的人表示会给自己的朋友圈点赞。

其次是评论,约70%的人会在朋友圈里进行评论互动。

分享则是最少用的一种交互方式,只有约20%的人表示会将自己朋友圈的内容分享到自己的朋友圈或其他社交平台上。

三、分析与总结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微信朋友圈在大学生群体中非常普及,是大家日常社交的主要渠道之一。

而照片是大家发布朋友圈最常用的内容类型,说明大家倾向于通过图片来展现自己的生活状态。

另外,通过对交互方式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点赞、评论等方式比较受欢迎,说明大家更倾向于进行有限度、亲密度高的交互方式。

总的来说,微信朋友圈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成为了日常社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了解大家的使用情况,我们可以更好地满足大家的社交需求,推出更有针对性的社交产品。

同时,我们也应该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微信朋友圈这一媒介,丰富自己的社交圈子,建立更广泛的人脉关系。

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情况调研

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情况调研

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情况调研
本调研采用的方法是以问卷形式进行,共有1000名大学生参与。

以下是调研结果的总结:
关于是否使用微信朋友圈的结果显示,有94%的大学生使用微信朋友圈。

这表明微信朋友圈对大学生来说已经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交工具。

关于微信朋友圈的使用频率,有60%的大学生每天都使用微信朋友圈,有30%的大学生每周使用微信朋友圈,只有10%的大学生不经常使用微信朋友圈。

这说明大学生们对微信朋友圈的使用频率相对较高。

关于大学生们在微信朋友圈上的行为,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上发布自己的生活照片和旅游照片,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和旅行经历。

大学生们还会发表一些自己的心情和想法,包括对生活和学习的感悟和思考。

还有一些大学生会转发一些有意义或有趣的文章、图片或视频。

大学生们在微信朋友圈上更注重真实性和个性化,他们更愿意分享自己的真实生活和思想。

大学生们普遍使用微信朋友圈,并且使用频率相对较高。

他们使用微信朋友圈的主要目的是分享生活和见闻,并进行思想和观点的交流。

在微信朋友圈上,他们更注重真实性和个性化,更愿意分享自己的真实生活和内心感受。

这些结果对于研究和了解大学生们的网络社交行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大学生群体微信朋友圈“学习打卡”情况调查

大学生群体微信朋友圈“学习打卡”情况调查

大学生群体微信朋友圈“学习打卡”情况调查随着新学期的到来,许多大学生开始在各种社交平台上秀起了自己的“学习打卡”成果。

他们通过微信朋友圈、QQ空间等平台,记录自己每天学习的时间和内容,以此督促自己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本文对大学生群体微信朋友圈“学习打卡”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

问卷主要包括学生的年级、性别、学习情况、学习打卡的频率和原因等内容。

问卷分为网上问卷和纸质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200份。

二、调查结果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来自某大学的在校大学生,男女比例大致相等,学生的年级分布如下:大一46.5%、大二31%、大三15%、大四7.5%。

2.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学习方面,大部分学生每天能够保持两小时以上的学习时间,只有极少数的学生每天学习时间不足两小时。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年级有一定关系,大一新生学习时间普遍较长,而大四学生则学习时间较为分散。

3.学生的学习打卡频率学生的学习打卡频率也不尽相同,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每天都进行学习打卡,约有四分之一的学生每周打卡一到两次,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则很少进行学习打卡。

学生进行学习打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督促自己保持学习状态。

约四成学生认为学习打卡可以督促自己更好地保持学习状态,不会因为学习任务繁重而放弃学习。

(2)记录学习成果。

约三成学生认为学习打卡可以记录自己的学习成果,督促自己更好地进步,也方便自己进行学习总结。

(3)分享学习经验。

约三成学生认为学习打卡可以与其他同学分享学习经验,共同进步。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群体在微信朋友圈上进行学习打卡的现象较为普遍。

他们使用学习打卡来督促自己更好地保持学习状态、记录学习成果、分享学习经验等方面。

尽管学生们使用学习打卡的原因不同,但多数学生都认为学习打卡对于促进自己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大学生们对于学习打卡持有积极的态度,但也要注意,学习打卡只是学习习惯的一部分,不能完全代替学习本身。

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情况调研

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情况调研

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情况调研近年来,微信朋友圈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大学生群体。

他们通过微信朋友圈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交流感受、发布各种信息和表达观点。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情况的调研,试图分析大学生对微信朋友圈的使用习惯以及对其看法,探讨微信朋友圈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研的方式,通过面对面填写问卷和网络问卷的形式,覆盖到了不同年级、专业、性别和地域的大学生。

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受访者的性别、年龄、专业、学校等基本信息;2. 微信朋友圈使用情况:问卷包括了受访者每天在微信上花费的时间、发朋友圈的频率、喜欢在朋友圈发布哪种类型的动态等;3. 对微信朋友圈的看法:包括微信朋友圈对受访者日常生活的影响、对朋友圈发布内容的态度、有无发布过令人后悔的内容等;4. 微信朋友圈的作用和影响:包括微信朋友圈对于了解朋友近况、交流感情、获取信息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二、调研结果1. 个人基本信息:在本次调研中,共有300名大学生参与了问卷调查,其中男性占57%,女性占43%。

受访者的年龄主要分布在18-24岁之间,专业涵盖了文学、理工、经济等各个领域,来自不同地区的大学生也都纷纷参与了问卷调查。

2. 微信朋友圈使用情况:在受访者中,有约85%的大学生每天都会使用微信朋友圈,其中半数以上的人每天在微信上花费的时间超过1小时。

大部分受访者表示,他们每周会发朋友圈的频率在3-5次之间,主要发布的内容包括生活琐事、旅游风景、美食和学习工作等。

也有少部分受访者表示对于朋友圈发布内容进行了筛选和控制,避免过分泛滥和无意义的发帖。

3. 对微信朋友圈的看法: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微信朋友圈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影响很大,能够及时了解朋友们的动态和生活状况,也能够分享自己的心情和见闻。

但也有少部分受访者表示,他们对于朋友圈中的某些内容和言论持有质疑的态度,认为有的人发布过于个人化和无聊的内容,缺乏意义。

大学生群体微信朋友圈“学习打卡”情况调查

大学生群体微信朋友圈“学习打卡”情况调查

大学生群体微信朋友圈“学习打卡”情况调查近年来,微信朋友圈已经成为大学生们展示自己生活转变和交流学习心得的重要平台之一。

“学习打卡”是一种常见的行为,指的是在微信朋友圈中记录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内容,以达到督促自己学习的目的。

本文将对大学生群体微信朋友圈“学习打卡”情况进行调查并探讨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我们对一些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习打卡”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遍。

80%的大学生表示自己会在微信朋友圈中“学习打卡”,其余20%的大学生表示自己不会“学习打卡”。

那么,为什么大学生们会在微信朋友圈中进行“学习打卡”呢?调查显示,大学生们进行“学习打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大学生们希望通过“学习打卡”来督促自己学习。

随着大学课程的增多和学习压力的增加,许多大学生容易获得学习的动力。

他们选择在微信朋友圈上“学习打卡”,一方面可以展示自己的学习态度和进步,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朋友们知道自己正在学习,以此来督促自己。

大学生们希望通过“学习打卡”来获取他人的鼓励和支持。

在微信朋友圈上,“学习打卡”可以产生社交化的效应。

当大学生在朋友圈中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时,他们不仅可以得到朋友们的赞美和鼓励,还可以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这种鼓励和支持可以增强大学生们的学习动力,使他们更加专注和努力。

大学生们也希望通过“学习打卡”来建立学习交流的平台。

在微信朋友圈中,“学习打卡”可以成为大学生们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的重要途径。

通过分享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大学生们可以互相学习和切磋,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这种学习交流的平台也可以帮助大学生们建立起学习社群,共同进步。

就像上文提到的,仍有20%的大学生表示自己不会在微信朋友圈中进行“学习打卡”。

调查显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学习打卡”过于浮躁和虚假。

他们认为,微信朋友圈中的“学习打卡”有时只是一种形式,而真正的学习并不能通过简单的打卡来衡量。

他们选择不在朋友圈中进行“学习打卡”,而是专注于踏实的学习。

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情况调研

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情况调研

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情况调研随着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大学生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微信朋友圈来展示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与朋友们分享交流。

大学生微信朋友圈的真正使用情况如何?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微信朋友圈的使用情况,我进行了一项调研。

我邀请了100位大学生参与调研,并根据他们的回答总结了以下结果。

调研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使用微信朋友圈。

在受访的100位大学生中,有95位表示平时会使用微信朋友圈,占回答总数的95%。

可见微信朋友圈已经成为了大学生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学生使用微信朋友圈的频率也较高。

在受访的大学生中,有61位表示每天都会发布动态,占回答总数的61%。

有28位表示每周发布动态,占28%,仅有11位表示只偶尔发布动态,占11%。

这表明大部分大学生都习惯了每天使用微信朋友圈。

调研结果还显示,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中发布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生活照片、旅行记录、美食分享、个人思考等。

生活照片是最常见的类型,有88位大学生表示会发布生活照片,占回答总数的88%。

旅行记录和美食分享也较为常见,分别占69%和58%。

而个人思考则相对较少,只有34%的大学生会在朋友圈中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想。

调研还发现,大学生使用微信朋友圈的目的各不相同。

有65位大学生表示主要是为了记录生活点滴,占65%。

有53位表示主要为了展示自己的生活状态,占53%。

而仅有12位表示主要为了获取他人的点赞和评论,占仅12%。

当被问及微信朋友圈对于大学生的社交关系有何影响时,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微信朋友圈有助于维系和加深他们的社交关系。

有76位大学生表示通过微信朋友圈可以更好地了解朋友们的生活状况,占76%。

有43位大学生表示通过微信朋友圈可以找到共同话题和兴趣相投的朋友,占43%。

也有18位大学生认为微信朋友圈过度曝光个人隐私,可能导致不必要的争议和误解。

调研结果还显示,大学生对自己在微信朋友圈中所展示的形象比较重视。

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情况调研

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情况调研

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情况调研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微信成为了大学生们最常用的社交平台之一。

微信朋友圈作为微信的主要功能之一,已经成为了大学生们展示自己生活、交流情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交网络,尤其是微信朋友圈的普及,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影响。

大学生们在使用微信朋友圈时,会受到内容过度筛选、信息焦虑、时间浪费等问题的困扰,甚至会造成社交隔阂、个人隐私泄露等负面影响。

对大学生微信朋友圈的使用情况进行调研,了解他们的使用频率、发布内容、满意度、使用习惯以及受到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大学生合理利用微信朋友圈,减少负面影响,促进社交交流的健康发展。

对大学生微信朋友圈的使用情况进行调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的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情况调查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对微信朋友圈的使用情况,探讨他们在社交网络平台上的行为和习惯。

通过调查大学生的微信朋友圈使用频率、发布内容、满意度、习惯以及对个人生活和学习的影响,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他们在这一社交平台上的行为特征,从而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持和参考意见。

具体而言,本研究旨在分析大学生对微信朋友圈的使用频率是否与其社交需求呈正相关,探讨不同性别、年级、专业背景的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发布内容的差异,探讨大学生对微信朋友圈的满意度是否受到朋友圈内容质量的影响,了解大学生是否会因为在微信朋友圈中受到不良言论或不当信息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行为,进而为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和自我管理提供有益建议。

通过对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情况的深入调查和分析,可以帮助学校和社会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在社交网络平台上的行为特征和需求,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和健康成长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建议。

1.3 研究意义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情况调研的研究意义在于深入了解大学生对微信朋友圈的使用习惯和态度,从而为大学生的社交媒体使用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群体微信朋友圈“学习打卡”情况调查作者:潘方米
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12期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群体在微信朋友圈“学习打卡”的基本情况,并以“镜中我”理论和拟剧理论为出发点分析大学生“打卡”背后的动因。

最后,得出三条结论并做出反思。

关键词:大学生;微信朋友圈;学习打卡;动因
一、引言
在2019年1月9日的微信公开课PRO上,微信官方发布了《2018微信年度数据报告》。

数据显示,微信每个月有10.825亿位用户保持活跃。

微信已成为国人最常用的社交软件,微信朋友圈成为个体展现自我、了解他人的重要方式。

近两年,微信朋友圈“打卡”逐渐流行开来,成为朋友圈里一道常见“景观”。

各类打卡应接不暇,“学习打卡”在学生群体中尤为火热。

碎片化的打卡学习形式深受学生群体的青睐,而手机使用率高、具有较高时间自主权的大学生是参与打卡学习的主力军,因此本文把研究人群界定为大学生群体。

手机在手,“书本”我有,大学生群体可摆脱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知识。

二、理论回溯
(一)库利:“镜中我”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于1902年出版的《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中提出,“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

”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知,而这种认知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形成的。

本文认为,在微信朋友圈打卡会引起他人关注,通过朋友圈里的互动交流能使个人了解另一个“自我”,即“镜中我”,从而加深对自我的认知。

(二)戈夫曼:拟剧理论
戈夫曼认为人际传播的过程实质上是人们利用符号进行自我表演的过程,由此产生了“拟剧理论”。

本文认为,“打卡”是一种在朋友圈自我表演的行为,通过分享打卡,大学生可以在朋友圈中塑造“热爱学习”、“积极上进”、“自律自觉”的好学生形象,从而获得好感与关注。

三、研究结论
本文采取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星设置关于大学生群体“学习打卡”情况的网络问卷,在线上(QQ空间、QQ群、微信群、微信朋友圈)发放问卷,最后回收350份有效问卷。

通过对问卷结果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研究结论一:大学生参与打卡的比例偏低,且打卡连貫性较弱。

本次调查,线上共回收350份有效问卷,其中“有在朋友圈学习打卡行为”的共99人,占比28.29%。

可见,在朋友圈打卡的大学生属于少数,不打卡的学生偏多。

每周打卡1-2次的人最多,说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十分普遍。

学习打卡能学到一定知识,使大学生获取知识,并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坚持打卡才能带来比较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打卡学习的积极性和连贯性显得十分重要。

研究结论二:自我监督和激励以及展示自我、获取认同是大学生参与学习打卡的主要原因。

问卷通过对“分享打卡的原因”的测试,得出,选择“自我监督和激励”以及“展示自我,获得点赞和评论”的占比最多。

可见,大学生打卡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自我监督,自我激励的同时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评价。

打卡可以记录自己的学习进度,长期坚持打卡,则可以了解自己阶段性的学习情况。

打卡分享是一种自我展示行为,通过塑造自己理想化的形象,获得好感与关注。

研究结论三:大学生看到朋友圈的打卡分享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感,并促使自身加入到打卡学习中来。

调查发现,看到朋友圈的打卡分享时,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感,超过一半的大学生在看到打卡分享后会关注该APP或公众号并跟进学习。

打卡像是一种仪式,每次打卡代表一次学习行为的完结。

学习任务的完成往往伴随着满足感,知识的每次获得也能适当减少焦虑,获取信心和动力。

在“您如何评价自己打卡的学习效果”的测试中,65%以上的受调查者认为打卡学习有一定的学习效果,但仍有35%左右的受调查者认为学习效果较差或不确定打卡学习效果究竟怎样,少部分受调查者认为“打卡只是形式,没效果”。

这提醒我们,少数大学生虽然完成了形式上的打卡,但并没有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

如何把学习落到实处,而不仅仅流于形式和拘于表层肤浅学习,应值得我们思考。

四、总结
本文发现,大学生“学习打卡”的整体比例偏低,且打卡的连续性较差,表现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超过半数的大学生表示看到朋友圈的打卡分享会产生焦虑感,并促使自身做出行动,加入到学习打卡大军中。

无可否认,依靠微信朋友圈“他人在场”的监督,打卡学习可以起到激励作用,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学习终究要靠内驱力,要警惕盲目从众而陷入“形式打卡”的仪式感中,如此既背离了打卡学习的初衷,也失去了打卡的真正意义。

同时应明白,
打卡是塑造自我形象、获取认同的一种方式,存在“虚假化表演”,无须盲目紧张,应清醒认识、理性看待朋友圈打卡现象。

参考文献:
[1]武骁,张玉川.“镜中自我”与夸示性文化消费展示——以微信朋友圈发布读书打卡内容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8(01):80+137.
[2]芮必峰.人际传播:表演的艺术——欧文·戈夫曼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464.
[3]马晓霞.从日常生活实践理论分析微信使用者的打卡实践[J].新媒体研究,2017(12):30-32.
[4]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包凡一,王源,译.华夏出版社,1999:131.
[5]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冯钢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