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决定意识”论新探

合集下载

“物质决定意识”论新探

“物质决定意识”论新探

“物质决定意识”论新探摘要: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曾出现过对物质对意识能否起决定作用的大争论,结果是肯定与否定双方难以说服对方而未有定论。

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观点“物质决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为核心词义蕴涵过宽,容易导致对其思想内容理解形成混淆。

基于这一认识,本文尝试提出替代命题,进一步定位物质与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关键词:物质决定意识新探一引言:艰难的辩解现行各类文献及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权威理解,普遍采用以下基本观点:世界是物质的;精神现象是物质的派生物并反映着物质;物质世界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中;……在社会发展中同样不是精神的因素决定物质的因素,而是物质的因素决定精神的因素,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生产实践的发展是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它科学地论证了存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以及意识对存在的反作用的关系。

[2]既要肯定物质决定意识的原则,同时还要承认意识具有相对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也就是说,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这是辩正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基本观点。

[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又能反作用于物质 (5)这些思想的直接本源,应当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论“一般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下列观点: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6]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7]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曾出现过对物质对意识能否起决定作用的大争论,《社会科学争鸣大系·哲学卷》对此有过较为详细的综述,结果是肯定与否定双方难以说服对方而未有定论。

从语言学角度看,在阐述这类物质与意识关系,尤其是被称为“历史唯物主义核心内容”[8]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时,马克思、恩格斯及后期理论家并没有特别附加任何说明,因此,这里所涉及的物质、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等语词在语义上应当仅限于普通含义上的理解。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和意识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两大基本要素,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热门议题。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被赋予了重要的理论地位,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围绕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展开讨论,探究其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物质和意识的本质及其关系。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

意识则是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主观认识和反映,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基础。

物质和意识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辩证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辩证关系原理被提出,强调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同时也强调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其次,我们需要认识到物质和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体现在人类认识活动的客观性和客观规律性上。

人类的认识活动是在物质的基础上进行的,人们的认识活动必须符合客观规律,才能取得真知。

同时,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体现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改造和利用物质,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物质和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再次,我们需要关注物质和意识的发展变化。

物质和意识都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

物质的发展变化是客观存在的,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

而意识的发展变化则是主观存在的,是人类对外部世界的主观认识和反映。

物质和意识的发展变化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物质和意识的发展变化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推动着社会的前进和进步。

最后,我们需要认识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们必须根据物质的客观规律,正确地认识和利用物质,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南柯一梦白文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总结以往唯物主义哲学对物质范畴探索结果的基础上,利用生产和科学发展的新成就,以辩证的思维方法,对物质范畴作出科学的概括和规定。

列宁给哲学物质范畴下了一个完整定义,他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就是说,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方式,整个世界是以一定的时空形式,按照它自身的固有的客观规律永恒运动着的物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物质的反映。

因此,它是第二性的。

但意识产生以后对物质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以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懂得世界真正统一于它的物质性,就可以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南柯一梦”的故事,从哲学上来说,表现了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或者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这个哲学的基本问题。

淳于棼的梦里所见,正是他所希望改变生活中不得志这种客观“存在”的再现。

这说明意识的本质从其内容来看,正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不论是正确还是错误的,都能从客观世界找到它的“原型”。

“南柯一梦”的故事充分说明,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隋末唐初的时候,有个叫淳于棼的人,家住在广陵。

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树影婆婆,晚风习习,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

淳于棼过生日的那天,亲友都来祝寿,他一时高兴多贪了几杯。

然后,就带着几分醉意坐在槐树下歇凉,醉眼膝俄,不觉沉沉睡去。

恍惚间,他看见两个使臣走进来,说是奉大槐安国国王之命,特来邀请他。

于是他高高兴兴地跟着使臣,出门蹬车,向大槐树根部的一个树洞直奔而去。

进洞后,只见晴天丽日,山川田野,城郭村庄,一派繁华,这里就是大槐安国,此时,正赶上大槐安国京城会试,他报名入场,三场结束,诗文写得十分顺手。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_主观例题(1)分析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_主观例题(1)分析

2材料一:现在,随着疯牛病、禽流感、苏丹红、农药残留、三聚
氰氨等问题的不断报道,人们走进市场的时候,越来越感到犹豫不 决了。以至有的媒体提出:我们究竟能吃什么? 材料二:联合国《世界水资源发展报告》指出,滋养着人类文明的 河流在许多地方被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加上工业活动造成的全球变 暖,未来的水资源已经受到严重威胁。
1某乡政府根据县有关部门的意见,要将该乡各村的部分 耕地和果园挖成养殖水产的鱼塘,以增加水产养殖,但 大多数村的农民反对这样做。他们认为,该乡离市区近, 蔬菜、柑桔销路好,又有种植蔬菜和柑桔的经验。乡政 府通过进一步论证后,决定根据该乡的具体情况加强对 农民培育蔬菜的技术指导,并指导农民对橘园进行“三 荒一改”,从而使农民种菜植橘经济效益可观。 ⑴上述材料包含了唯物论的什么哲理? ⑴上述材料包含的哲理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 质的反映,这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 中,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主观符合客 观;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 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 展,因此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 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⑵ 该乡政府的决定如何体现这一哲理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①该乡政府具体分析了该乡的实际情况,即离市区近, 蔬菜、柑橘销路好,又有种植经验,对农民加强种植技 术指导和服务。这是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 体现。 ②该乡正确决策并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使农民种菜植 橘取得客观经济效益。这是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 导作用,正确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的体现。
我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时候,必须要坚持科学发展 观的要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到人与自然和 谐相处。
3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市,林果业是一大支柱产业。我市土壤,气候 条件特别适宜种植果树,农民有种植果树丰富经验。随着我国林果 业快速发展,市场上新品种优质水果日益丰富。但我市果农栽种的 果树仍多为传统品种,产出水果质量差,销售困难。面对这种情况, 市委、市政府及时引导果农更新观念,树立市场意识。于是,果农 砍掉老果树,更换栽种优质品种,增强了林果业生产发展的后劲。

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原理之一。

它指出,物质存在决定意识的存在,物质决定意识的发展。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变革,决定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变化。

这一原理对于我们深刻理解社会发展规律、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物质决定意识原理是基于对物质世界和意识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

而意识则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外界物质世界的反映和认识。

物质和意识是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的,但物质决定意识的存在和发展。

其次,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强调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变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的根本动力。

这些物质方面的变化,决定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变化。

比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而相应的意识形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再次,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对我们深刻理解社会现实和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世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速度加快,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我们必须以物质决定意识原理为指导,深刻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之,物质决定意识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它深刻揭示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对于我们深刻理解社会发展规律、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必须以物质决定意识原理为指导,认真研究和分析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物质决定意识的发言稿

物质决定意识的发言稿

物质决定意识的发言稿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够在这个庄严而神圣的场合发表关于物质决定意识的主题演讲。

物质决定意识是一种哲学理论,指的是人类的意识和思维是由物质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条件、环境影响等客观条件的结果。

本次演讲将从历史、社会、科学等多个角度来探讨物质决定意识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

首先,让我们回顾人类历史的长河。

从石器时代到现代社会,人类经历了无数次的社会变革和思想的演进。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次社会的进步和变革往往都伴随着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变革。

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告诉我们,人类的意识和思维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无论是奴隶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还是现代工业化社会,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都与其所处的经济制度密切相关。

没有社会经济基础的支撑,人们的思维和意识是不能独立存在的。

其次,让我们来看待现代社会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迅猛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物质需求也在不断地提高。

在这个信息爆炸和物质丰富的时代,我们不可否认物质对于意识的决定作用。

物质的丰富带来了社会分工的细化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不同物质条件下的人们具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

我们可以看到,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在现代社会同样适用。

比如,在物质条件丰富的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个体的发展和实现,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在物质贫乏的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集体的利益和互助合作。

物质的变化和发展,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

第三,让我们来关注一下科学的发展。

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

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在科学领域同样得到不少的支持。

科学家们通过实验证据表明,人类的意识和思维是由大脑的神经元活动所决定的,而神经元的活动是受物质因素的影响的。

大脑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物质载体,不同的生理和化学变化会对思维产生深远的影响。

此外,近年来神经科学的研究指出,个体的思维和意识往往是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产物。

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南柯一梦白文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总结以往唯物主义哲学对物质范畴探索结果的基础上,利用生产和科学发展的新成就,以辩证的思维方法,对物质范畴作出科学的概括和规定。

列宁给哲学物质范畴下了一个完整定义,他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就是说,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方式,整个世界是以一定的时空形式,按照它自身的固有的客观规律永恒运动着的物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物质的反映。

因此,它是第二性的。

但意识产生以后对物质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以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懂得世界真正统一于它的物质性,就可以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南柯一梦”的故事,从哲学上来说,表现了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或者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这个哲学的基本问题。

淳于棼的梦里所见,正是他所希望改变生活中不得志这种客观“存在”的再现。

这说明意识的本质从其内容来看,正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不论是正确还是错误的,都能从客观世界找到它的“原型”。

“南柯一梦”的故事充分说明,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隋末唐初的时候,有个叫淳于棼的人,家住在广陵。

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树影婆婆,晚风习习,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

淳于棼过生日的那天,亲友都来祝寿,他一时高兴多贪了几杯。

然后,就带着几分醉意坐在槐树下歇凉,醉眼膝俄,不觉沉沉睡去。

恍惚间,他看见两个使臣走进来,说是奉大槐安国国王之命,特来邀请他。

于是他高高兴兴地跟着使臣,出门蹬车,向大槐树根部的一个树洞直奔而去。

进洞后,只见晴天丽日,山川田野,城郭村庄,一派繁华,这里就是大槐安国,此时,正赶上大槐安国京城会试,他报名入场,三场结束,诗文写得十分顺手。

物质决定意识发言稿

物质决定意识发言稿

物质决定意识发言稿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发言人。

我要和大家一起探讨的主题是“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这个观点最早由马克思提出。

他认为,人的意识是由物质的存在和活动所决定的。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物质实际上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人类意识所依附的基础。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都是在物质的基础上产生的。

物质的变化和发展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精神追求。

那么,物质到底是如何决定意识的呢?首先,物质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基础。

我们的认识和思维活动源于对物质世界的感知和观察。

只有通过感知和观察,我们才能取得对事物的认识。

人类的智慧和文明都建立在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基础上。

其次,物质的存在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推动力量。

无论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还是科学技术的进步,都是在物质的基础上实现的。

人类的思想和意识发展都是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产生的。

再次,物质的生存条件也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精神追求。

人们的价值观和追求往往是在物质的基础上建立的。

在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之前,人们往往无法去追求更高的精神追求,因为物质的满足是人的最基本需要。

而且,我们所处的时代也是物质决定意识的具体体现。

当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物质条件被大大改善,人们的物质满足程度提高了。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的生活水平大大超过了过去的一代。

然而,我们也要正视物质的决定作用,警惕物质主义的困扰。

其实,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正如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力量和人的意识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的意识也可以主动地改变物质环境。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要正确看待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物质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注重培养自己的精神追求。

我们不能陷入单纯追求物质享受的泥淖中,要更加注重人的内心世界的培养与提升。

我们可以通过读书、学习、锻炼身体等方式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我们可以通过关注社会问题、参与公益活动等方式来拓宽自己的社会视野;我们可以通过与他人交往、分享、合作等方式来获得更多的情感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决定意识”论新探摘要: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曾出现过对物质对意识能否起决定作用的大争论,结果是肯定与否定双方难以说服对方而未有定论。

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观点“物质决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为核心词义蕴涵过宽,容易导致对其思想内容理解形成混淆。

基于这一认识,本文尝试提出替代命题,进一步定位物质与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关键词:物质决定意识新探一引言:艰难的辩解现行各类文献及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权威理解,普遍采用以下基本观点:世界是物质的;精神现象是物质的派生物并反映着物质;物质世界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中;……在社会发展中同样不是精神的因素决定物质的因素,而是物质的因素决定精神的因素,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生产实践的发展是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它科学地论证了存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以及意识对存在的反作用的关系。

[2]既要肯定物质决定意识的原则,同时还要承认意识具有相对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也就是说,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这是辩正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基本观点。

[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又能反作用于物质 (5)这些思想的直接本源,应当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论“一般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下列观点: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6]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7]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曾出现过对物质对意识能否起决定作用的大争论,《社会科学争鸣大系·哲学卷》对此有过较为详细的综述,结果是肯定与否定双方难以说服对方而未有定论。

从语言学角度看,在阐述这类物质与意识关系,尤其是被称为“历史唯物主义核心内容”[8]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时,马克思、恩格斯及后期理论家并没有特别附加任何说明,因此,这里所涉及的物质、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等语词在语义上应当仅限于普通含义上的理解。

于是,对各种初学者或者有一定程度的研习者,在理解这些经典命题时——尽管“物质决定意识”原句并未在马克思、恩格斯论著中找到,但该命题无论在内容上抑或形式上,显然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意——往往存在种种难以清晰理解、真正领会的情形。

较为常见、直接的诘难有以下具体表述:如果说“物质决定意识”,那么,作为源于人脑的意识,可以做出对任何外在物质乃至对人脑自身做出改造、损毁主张等决定,将如何解释?如果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有些民族、地区、国家的当权者,或者全民公决,在一定时期可以有个人意志或群体意志偏好地,选择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形态,又将如何解释?显见的示例如,俄罗斯国家近乎一夜之间经历了由最正统、最完全的社会主义制度到彻底的资本主义制度社会形态——社会存在剧变。

在试图回答以上诘难时,还应当注意的是,马克思本人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还表达了另外一种思想: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9]一般文献、教材中也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特征、意识的作用、认识论、人的本质等思想时,也多次不同程度地重申了如下类似观点: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哲学无用论”和“哲学万能论”都是锗误的。

[10]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时又坚持意识的能动性。

在肯定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承认意识在认识相改造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巨大的能动作用。

只有把物质的决定性和意识的能动性统一起来,才能科学地回答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才能真正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实现的途径。

[11]人们就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去认识事物,或者是将一定的意见、计划、思想、方案转化到现实之中。

从根本上讲。

离开了实践,人们既不能认识世界,更不能改造世界。

[12] 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只有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人们才能更好地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

[13] 意识性,能动创造性。

社会主体不仅要适应客观世界,使社会主体的活动符台客观对象的尺度,即对象本身的结构,属性、本质和规律性,而且要改造客观世界,使客观世界符合自己的内在尺度.即社会主体要根据自己的要求,需要和本性去塑造自然物,改童自然物的形式,使之符合于人类的要求。

[14]人们的任务最根本的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5]面对如此丰富的“改造”世界的观点,难免让人很自然地将其看作与“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存在一定意义上的抵触。

事实上,其中也可以看到对前述关于“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两项诘难的辩解,只是在众多“改造”观点的冲击下,任何含有辩解意味的说法似乎只能是艰难的,而且也实质性的难以自圆其说。

带有根本性冲突的是,任何“改造世界”的过程,其意向的产生乃至操作具体完成的直接承担,无疑全部来源于意识、受控于意识。

简言之,“意识”、“社会意识”具有改造世界——“物质”、“社会存在”的主动性和直接性。

这样,再行认可“意识”、“社会意识”被“物质”、“社会存在”决定,难免陷入思维混乱的泥沼,也让任何辩解都显得苍白无力。

二症结:宽泛词义的狭隘使用回顾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也即如所周知的“先有物质”、“物质第一性”还是“先有意识”、“意识第一性” 问题,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稍有一定现代科学常识的人,已绝不会再行抱守“先有意识”、“意识第一性”这种最原始的唯心主义观点。

然而,从断言“先有物质”、“物质第一性”到断言“物质决定意识”,却存在实质性差异:断言“先有物质”、“物质第一性”,仅仅是断言“意识”相对于“物质”的存在次序;而断言“物质决定意识”,则是断言了物质对意识的作用形式。

那么,“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的“决定”究竟是什么样的作用形式呢?一般词典及专业词典中“决定”一词与上述命题相关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起主导作用”[16];“某事物成为另一事物的先决条件;起主导作用”[17];“某事物成为另一事物的基础或先决条件”[18];“某事物成为另一事物的先决条件;……客观事物规律促使事物一定向某方面发展、变化”[19]。

由于具有能动性、主动性的意识,显而易见地对仅具有被动性、从动性的“物质”具有“改造”功能,这样,“物质”对“意识”具有的“起主导作用”以及“……客观事物规律促使事物一定向某方面发展、变化”的作用,将不复存在。

换言之,从“决定”诸含义的不同层面看,真正表征“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具体含义的主要就是“某事物成为另一事物的先决条件”、“某事物成为另一事物的基础或先决条件”部分;而“起主导作用”、“……客观事物规律促使事物一定向某方面发展、变化”部分,并不存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前述诘难观点的直接支持。

简言之,在“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决定”的含义被狭义广用了。

不难想见,针对上述诘难,也许有人会提出“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的“决定”是在更具体、更本源的意义上说的,也即是就“意识”、“社会意识”在本源上依存于“物质”、“社会存在”而言的。

如此,在普通意义上遭到诘难,转而寻求对词义进行牵强的延伸,这种舍直接而诉诸曲折的硬性补救方式,多少存在有违惯例的嫌疑。

这也正是本文提出异议的主要原因。

三明晰:各司其职的关系中国古代思想者对天、人关系有过一些精妙的论述:天道曰施,地道曰化,人道曰为。

为者,盖所谓感通阴阳而致珍异也。

人行之动天地,譬犹车上御驰马,蓬中擢舟船矣。

[20]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

[21]人非天地不生,天地非人不灵。

[22]从这些观点不难领略这样一些思想:天的功用在于为人供给,产生万物,没有天,人就不会存在;人的功用在于主动作为,料理万物,没有人,天下也不会有富含灵气的智慧。

这里的人当然泛指广义的具有一定智能或类似智能的人及逐步演进的“前类人”。

这里论及的天人关系,与前文论及的“物质”、“意识”关系有极大的相似性。

尤其是“车上御驰马”的比喻,深刻地揭示了自觉、主动的能动性与非自主、被动的从动性的相互关系:没有车、马,人做出的“御”及其赶路、运货、征战等目的将无从谈起;而没有人,即使有车、马,也仍然无所谓“御”,更谈不上御的赶路、运货、征战等目的。

事实上,纵览世界哲学史可见,直到列宁才给出物质的完整、明确的定义,并对其特性进行了根本概括,此前数千年来的西方唯物派、唯心派哲学家们,对物质是什么尚且没有明确,居然能够围绕世界的本源究竟是物质或意识长期争执不休,这种现象不能不说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乖谬;而且,此类现象,即便在当今学术领域,也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时有发生。

关于物质的定义及特性概括,列宁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时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23]。

这一观点表明,物质“是客观实在”,能够“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或者从物质与感觉——意识的本原关系来说,物质与意识间属于这样一种关系:物质对于感觉——意识具有客观实在性,能够为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而意识作为人脑的机能——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来源、依托于物质,同时,意识的作用对象也是物质,且至为关键的是这种作用是能动的。

因此,为避免“决定”一词的广义狭用,导致对物质与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解含混,不妨在保持揭示其关系本质的前提下,以如下形式更清晰地进行阐释:物质与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物质、社会存在以其非能动、非生命性本质,是意识、社会存在的依托基础及功能作用的先决条件,并对意识、社会存在发挥功能作用有一定制约性;意识、社会意识以其长期发展而来的能动、生命性特质,在立足于物质、社会存在的前提下,对其发展、变化具有导向、支配作用。

或者,更简要地概括为:物质、社会存在对意识、社会存在有先决、制约功能,意识、社会意识对物质、社会存在有导向、支配作用。

与传统的“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的“决定”含义相比较,不难发现,上述概括中的核心词“先决、制约”、“导向、支配”含义正相当于上述“决定”含义的不同侧重方面。

前一方面揭示了“物质”、“社会存在”对于“意识”、“社会意识”的基础性功能,后一方面揭示了“意识”、“社会意识”对于“物质”、“社会存在”的主动性作用。

四结语: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来源之一,苗力田、李毓章主编的《西方哲学史新编》在论及其自然界与人的关系时特别提及了下列被很多哲学史文献忽略了的深刻思想:自然界这个无意识的、非发生的永恒实体,是第一性的实体,但不过是时间上的第一性而不是地位上的第一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