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回到马克思_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一种路径_郝建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郝建国,河北省委党校哲学部主任、教授。
关春柱,河北张家口教育学院教育教学研究室教师。
!""#年&月%"日第&期(总第’"(期)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01+23.-4.,56789**/
:.6;%",
!""#<*;&=>?-?,./<*;’"(@
“回到马克思”最早是!"世纪!"$&"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一个口号,其针对的是原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体系中的教条主义倾
向。
进入!"世纪A"年代以来,
“回到马克思”又成为我国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并泛化为一种“学术现象”,其实质除反映我国哲学工作者致力于哲学革新的愿望之外,也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某些深层的内在规律性。
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有助于把握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中的一些具有方法论意义的问题。
一、“回到马克思”的实质是以“返本”求“开新”
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也就是在当代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新的文本创作。
虽然创作的直接动力源自于当代人的生活实践以及对这种生活实践的理解,然而它毕竟还是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特别是马克思的文本的重新解读。
从这一创作路径上就很容易理解,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要以“回到马克思”的形式出现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
马克思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他的著作是原生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
无论后人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和在什么样的意义上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他都是对这种原生形态的哲学文本的再创作。
否则,他的创
作成果就不能冠之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称号。
“回到马克思”绝非自今日始。
在马克思主义
哲学发展史上,这一现象并不罕见。
%A 世纪末,
恩格斯为了反击资产阶级学者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歪曲为“经济决定论”的攻讦,“回到马克思”,对马克思的文本作了重新解读,捍卫了马克思的
学说;!"世纪初,
列宁为了驳斥考茨基等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对马克思辩证法思想的曲解,“回到马克思”,发展了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提出了符合俄国实际的革命路线、方针和策略;!"世纪B"年代末,中国共产党人摒弃了以往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头上的种种曲解,正本清源,从时代要求出发作出了重大理论创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由此,“回到马克思”并不是抱着对经典的教条主义态度,不敢越雷池一步,以维护经典的神圣意义。
而是从时代条件出发,通过对经典文本的准确理解和重新解读,以文本创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回到马克思”包容了“返本”与“开新”的辩证关系。
“返本”是形式,而“开新”才是实质。
“开新”是在“返本”的形式下进行的,“返本”是为了“开新”。
这种对待理论的态度,是符合理论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的。
理论创新的动力就其内在方面来说,源自于理论和现实的张力。
对这种张力的克服,科学的态度不是把现实强行纳入到原有的理论框架,而是立足于现实,对理论文本做出新的解
“回到马克思”: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一种路径
郝建国C 关春柱
=河北省委党校,
河北石家庄"&""""@
摘
要:“回到马克思”是在当代我国哲学工作者革新传统哲学教材体系、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背景下衍生出
的学术现象。
“回到马克思”以“返本”求“开新”,其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表现形式。
“回到马克思”在方法上是求新的,在其旗帜下的言语实践中内蕴着反传统的理论视域和研究方法。
而从根本上说,“回到马克思”源自于马克思哲学文本的超时代性。
关键词:马克思D 文本D 方法D 解释中图分类号:E"$"
文献标识码:F
文章编号:%""G$(""G=!""#@"&$""%%$"’
・%%・
DOI:10.15993/35-1198/c.2006.05.003
读,以发现其新的意义以回应现实。
这一路径的特殊性表面看似乎是“回复”,但在实质上却是追求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因此,“回到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发展的理论表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理论创新的主要路径。
它体现和表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随时代而发展的旺盛生命力。
二、“回到马克思”蕴含的理论研究视域和方法原则
“回到马克思”并不只是一面旗帜,以表明我们文本创作的立场和态度不是颠复性的。
如果我们对这一现象产生的背景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就不难发现,“回到马克思”内蕴着反传统的理论研究视域和研究方法原则,而这些新的研究视域和研究方法,对于我们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的。
“回到马克思”,首先表明的是一种思想史的研究视域和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即在原苏联哲学教材体系框架下形成的哲学教材体系,是受特定历史时代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主导而形成的,在内容上它是杂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作家各种思想的完成形式,而在研究原则上它把不同经典作家在不同时代的思想毫无例外地说成是一以贯之的,没有丝毫差别。
如果说有区别,那只是在运用历史条件上的区别。
“回到马克思”,是以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作家思想的差异性为前提的。
否则,就不会提出“回到”的要求。
它摒弃了以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研究的非历史思维方式。
承认不仅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作家的思想是有区别的,而且马克思本人的思想也经历了从作为“非马克思主义者”的马克思到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马克思的区别。
承认这种区别,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所应当坚持的科学态度。
当然,承认这种区别并不是热衷于把马克思和其他经典作家对立起来,或者把“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对立起来,而是坚持一种历史主义的态度,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发展看作一种历史过程,以便为更加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提供一种正确的立场和方法,进而为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找到科学的文本出发点。
“回到马克思”也可以从解释学的视角进行解读。
“回到马克思”意在追求一种对马克思文本的新解释,它否弃了以往对马克思文本所作的传统解释,并反对由任何人垄断对马克思哲学文本的解释权。
如果说,在思想史的视域内,“回到马克思”意味着应该“回到什么时候的马克思”,那么在解释学的视域内,则要求回答“我们能不能回到马
克思”和在什么样的意义上“回到马克思”。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需要由哲学解释学来提供相应正确的方法论原则。
近来在学术界存在着“走近马克思”还是“走进马克思”的论争,可以看作是持不同解释学立场的分歧。
笔者在这里无意对这些论争作出评述,只是概要地说明笔者所持的观点。
任何解释都是一定时代的人对文本所做的理解,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其主观性和局限性。
由于“前理解”状态的不同,解释者不可能通过心理转换,跨越历史时代进入作者的意境,从而绝对地再现文本的“意蕴”。
因此,解释并非再造作者“原意”的过程,而是通过解释者与作者的视界融合,对文本“意义”的创造过程。
从这一立场上说,“回到马克思”并不是执传统解释学的立场,试图寻求绝对的马克思文本中的原意,而是从当代人的世界出发去发现马克思文本中的“意义”。
马克思的文本永远是开放的。
任何解释只是当代人的解释,对马克思的文本的解释永远是未完成的。
当然,笔者无意纵容一种对马克思文本解释的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即从任意一种立场出发,对马克思的文本作出随意的主观解释,甚至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马克思头上。
马克思的视界即马克思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语言环境和马克思本人的经验都是一种客观存在,同样,当代人的视界也是客观的。
这两种客观的视界的融合也就具有了一定的客观性,它们构成了对马克思文本解释的可能性空间和限度。
因此,“回到马克思”既不是在传统纯“客观”意义上的,也不是相对主义的,它在方法上要求一种辩证的解释学立场。
这种立场或原则要求以历史文本与当代人的共同经验为根据,排除解释者个体独特经验的局限性,从而在主体间性意义上达成某种共识。
从这一方法论原则出发,“回到马克思”包含以下任务或要求:一是发现马克思讲过,而被以往的解释者由于视野所限而忽略了的、所遮蔽的方面。
二是纠正过去受教条主义思想束缚对马克思思想的歪曲理解,对文本的意义作出准确的阐释。
三是对马克思文本中所逻辑地蕴含着的而由于历史条件限制未能被经典作家本人所充分阐明的思想,遵循马克思本人的逻辑进行充分的揭示。
四是按照马克思的思考方式和问题追问方式,把马克思可能要说的“接着”说完,把其潜藏在语词后的隐意义揭示出来。
三、马克思文本的超时代性
如上所述,在思想史和解释学的视域内,马克思的文本永远是开放的,它的内容永远处于未决状态。
然而,这还不是我们坚持“回到马克思”的全部理由。
笔者不赞成某些作者提出的马克思的文
・!"・
本具有多种“面相”,是多义性的文本,具有解释的不确定性,从而提供了多种解释的可能性。
这种说法,具有某种主观主义的嫌疑,似乎为了满足我们无法放弃马克思主义的理由,因而可以对马克思的文本随意地“为我所用”,做出任意的解释。
历史文本是在不断解释中展现其生命力的。
但并不是任何一种文本都具有解释的时代意义。
相反,在浩瀚的历史文本库中绝大多数文本处于被尘封、被遗忘的状态。
所以提出“回到马克思”,而不是“回到”其他文本,这不是单由解释学的理由能够说明的。
或许当代西方著名思想家熊彼特说过的一段话能够很好地解释这一问题。
他说:“大多数智力或想象的创作,经过一段时间,短的不过饭后一小时,长的达到一个世纪,就完全湮没无闻了。
有些却不,它们遭受了晦蚀,但是又复活了,不是作为文化遗产中不可辨认的成份而复活,而是穿着自己的服装,带着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自己的瘢痕而复活了,这些创作,很可以称之为伟大的创作。
在我看来,伟大和生命力是联结在一起的。
按这个意思来说,伟大这个词无疑适用于马克思的道理。
”马克思的文本就属于此种历久弥新的“伟大创作”。
因此,笔者认为,“回到马克思”的更主要的理由是马克思的文本的超时代性。
正是这种超时代性使它具有了超越时代限制的生命力。
任何文本都有自己的“视界”,它是由作者的问题域、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及价值取向等方面内容提供的可能性空间。
伟大的哲学家之所以是伟大的,就在于他们的文本中除了由语言符号承载的特定内容之外,还反映了他们超越时代限制的视界。
正由于此,他们的文本被奉为经典,不断地被人们重新理解。
马克思正是这样的哲学家。
马克思的文本中的某些具体内容会由于历史的变化,逐渐失去其意义。
然而,马克思文本中提出的问题以及问题追问的方式,他的思想方式和方法,他的价值追求和理想,却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失去意义。
正是这些方面,使马克思的哲学具有了“不可超越的视界”。
第一,马克思文本中的问题域。
哲学文本总是追寻一定的问题意识,通过对问题的追问和回答,构筑起自己的问题空间。
马克思文本中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要用新的社会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
今天,资本主义的面貌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仍然在进行。
即使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他们对时代本质所作的思考也没有从根本上超出马克思文本所建构的问题域。
马克思的文本塑造了当代人的思想背景。
无论你赞成还是反对马克思,都不能不对马克思提出
的问题做出回应。
从这一层面上说,马克思的文本超越了时代的局限,具有了后现代的哲学意蕴。
第二,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和问题追问方式。
马克思从黑格尔看似保守、晦涩的哲学体系中剥离出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并加以革命性的改造,使其具备了最彻底的哲学追问方式。
在马克思看来,辩证法从本质上是革命的,它不承认任何神圣的、绝对的、最终的东西,存在的只有永无休止的产生和灭亡,而辩证法不过是“这个过程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反映”。
这种彻底的批判精神和态度,使马克思的哲学追问方式具有了超越时代的意义。
德里达认为“不能没有马克思”,要忠实于马克思的批判精神,特别是他的辩证方法。
第三,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
马克思以一种全新的实践思维方式,突破了西方哲学的知识论谱系,实现了哲学主题的转换。
在马克思看来,旧哲学的根本缺陷就是离开实践去考察“现实、感性、事物”,关注脱离了人的活动的“终极存在”,不仅使世界变成了抽象的存在,而且也使人的存在成为唯心主义的抽象物。
马克思从根本上否定了对物质或精神本体的追寻,而用实践来考察和理解世界,关注的是“现存世界的革命化”。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不仅是自在自然与人的自然分化和统一的基础,而且通过实践扬弃了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实践也是社会的本质和人的存在方式,是“自然的历史”和“历史的自然”相统一的基础。
这一思维方式,即使在今天处于后工业社会的人们看来,也仍然是适合的,而且日益为当代发展着的实践所不断验证。
四、马克思的价值理想
马克思的学说就其理论形式而言,是人类世代追求的自由平等价值的更深刻的展开。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种种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刻的道德批判,并从生产方式演进的客观过程科学论证了这一制度将被更高的社会制度所取代的必然性,他向往人类最终到达的理想社会,将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这一价值取向体现了人类永不磨灭的追求,从而具有了超越时代的意义。
正由于此,在苏东剧变之后,并不如福山所言,社会主义终结了,马克思主义终结了。
反而在全世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热”。
这其中的秘密就在于马克思文本中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表达的对人类理想制度的向往和追求。
这一价值追求能够超越历史而指向当代,具有重新出场的现实性。
!责任编辑张君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