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守正与创新
守正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

守正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守正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的活力之源马克思主义就像一盏明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道路上一直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这光芒,有着守正的坚定,也有着创新的灵动。
守正是什么呢?守正就好比是大树的根。
一棵大树,根要是扎得不稳,那风一吹就倒了。
马克思主义的守正就是坚守它的基本原理,那些经过历史检验、像金子一样宝贵的理论。
这些理论就像是我们盖房子的基石,没有了它们,整个理论大厦就会崩塌。
我们能说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原理能随便改吗?肯定不能啊!这就像是你不能把水的分子式从H₂O 改成别的一样荒谬。
要是不坚守这些基本原理,那社会发展就会像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没有方向。
可光守正还不够,还得创新呢。
创新就像是大树的枝叶,在阳光雨露下不断生长、变化。
马克思主义诞生在那个特定的时代,可社会一直在发展啊,新情况新问题就像潮水一样涌来。
这时候,马克思主义要是不创新,就会像老古董一样,只能放在博物馆里供人参观了。
就拿中国来说吧,以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里可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概念。
但是中国面临的实际情况要求我们必须创新,得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搞市场经济。
这就像是在一条老路上走出了新花样,刚开始很多人可能都不理解,觉得这怎么行呢?可是事实证明,这一创新让中国经济像火箭一样腾飞起来了。
守正和创新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谁也离不开谁。
只守正不创新,马克思主义就会变成一潭死水,没有活力。
就像一个人总是守着老祖宗的那点东西,从不接受新事物,那他肯定会被时代淘汰。
反过来,只创新不守正,那就不是马克思主义了,就像是给大树换了根,那还是原来的树吗?那不成了别的东西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能看到这种守正创新的智慧。
比如说传统的京剧艺术,那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的唱腔、服饰、表演程式等都有着严格的规范,这就是守正。
可现在呢,也有一些新的京剧作品,在剧情上结合了现代的故事,在表演形式上也加入了现代的元素,像灯光啊、舞美啊,这就是创新。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摘要: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行就行在坚持守正创新。
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理论特色,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共有理论品格。
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守正创新一脉相承、相互贯通,构成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理论品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守正创新1毛泽东思想开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守正创新之先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的创立,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就是坚持守正创新的结果。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但是,学好用活马克思主义并不容易。
如何科学运用这个武器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毛泽东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箭,必须用了去射中国革命之的。
”中国共产党人要“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独特国情,面对教条主义者走不出的历史迷雾,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又强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既坚持中国革命的社会主义元素和社会主义方向又强调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的革命阶段论,敢于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出理论概括,敢于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独特革命道路。
面对一个落后东方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课题,面对世界社会主义模式一家独大而如日中天的局势,敢于采取和平赎买等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来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在“以苏为师”基础上强调“以苏为鉴”,创造性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形成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尊重价值规律,在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等等一系列影响深远的独创性理论成果。
坚持守正不渝+促进创新不止

坚持守正不渝促进创新不止守正是创新的基础和根本,创新是守正的保障和发展。
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体现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就是一个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的历史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在守正创新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需要正确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
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守正意味着坚守正道,坚持按事物的本质要求和发展规律办事,是中国共产党探索现代化事业的重要前提与基础。
守正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
只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始终保持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向前发展。
式现代化进程中始终坚持和笃行真理。
当今世界社会思潮纷繁复杂,各种思想影响着人们对现代化的认知。
中国共产党坚持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自觉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在判断现代化实践的是非正误中、在面对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风险挑战中做到心明眼亮、意志坚定。
守正就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全过程和各环节。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创新之路的思考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创新之路的思考对西方哲学思想的吸收并不意味着简单的照搬和机械的模仿,而是要在吸收的基础上,进行批判性的升华和超越。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在吸收西方哲学的成果的进行自身的批判性反思,总结其弊端和不足,从而使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只有通过对西方哲学思想的吸收和批判性的超越,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在当代中国展现出更加丰富和灵活的理论体系,更好地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在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之路还表现在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分析和实践的探索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致力于社会变革和现实改造的理论体系,它的创新之路必然要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以增强其理论的针对性和现实的指导作用。
对当代中国社会现实进行深刻的分析,寻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路径和方法,就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之路的重要内容。
在这一方面,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需要深入社会实践,深入基层,了解和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从而提出针对性的理论建议和解决方案。
这就需要哲学家们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中国社会现实进行深刻的解剖和分析,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前进方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创新之路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
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上,对西方哲学思想进行吸收和批判性的超越,同时深入社会实践,深刻分析社会现实,努力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寻找新的理论路径和解决方案。
这就需要哲学工作者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进行不断的理论探索,以不断更新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
希望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创新之路能够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守正创新

观。
马克思哲学思想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作的经典文本为主要依托而流传下来,是以承载着马克思主义伟大智慧及丰硕成果的经典文本,便成为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依据。
时代变迁,价值永在,在时空流转中,它们的理论意义及学术价值不仅没有消退,反而常研常新,是一个个内容丰富的思想矿藏,愈发折射着真理之光。
经典文本的存在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供了最根本、最可信、最贴近的研究之路,使进一步挖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精神、时代价值和历史使命成为可能。
当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度解读与重新思考已成为热潮。
新时代,学界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的深人挖掘与重新研读取得了许多新成果,与此同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过程中,也存在以下两个问题:其一,容易忽视客观文本事实,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过程或思想内容进行天马行空的主观性诠释,导致了对文本内容及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不充分解读甚至误读,事实的存在虽然是客观的,但它不会主动投向研究者的怀抱,相反地,事实往往在层层迷雾的遮蔽下展现出“虚妄的真相”,这也是研究者理论准备不足和哲学视野不够的显现。
其二,为 迎合当代社会发展的新需要,研究者刻意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文本中寻找“时代药方”,呈现出过度解读甚至曲解的研究倾向,不是从文本整体思想出发,而是基于现实利益需求从中探求能支撑其观点的只言片语,不加限制地使用文本中特定语境下的特定范式,导致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和连贯性的割裂。
总的来说,上述两种问题或现象都与研究者自身的理论视野、研究态度及研究方法等密不可分。
首先,研究者的视野、既有观念或思想容易为研究设限,使研究者看不到“隐匿”于视野之外的重要事实。
例如,在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起源时,学者往往将目光聚焦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及之后所著的文本上,事实上,马克思在柏林大学读书期间所创作的文艺作品亦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这些诗歌、剧本和小说等作品因文体形式、探究议题和思想内容等与其他著作有较大差异,而很少得到研究者的关注。
守正创新,踔厉笃行

守正创新,踔厉笃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新的时代特征,提出“守正创新”的明确要求,针对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党的自身建设作出新的论述,指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新的局面。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深刻理解守正创新的丰富内涵,对于更好把准方向、创新实践,不断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守正创新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光芒。
守正创新包括守正与创新两个方面。
“正”即正道,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守正,就是坚守正道,坚持按规律办事。
创新即改变旧的、创造新的,“创”是指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性认识和实践活动,其目标是“新”,即新的认识和实践成果。
概括而言,守正创新即把握事物规律,根据一定的目的改变现存事物,创造新事物。
守正与创新辩证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根本要求。
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事物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否遵循规律是创新活动朝着什么方向前进、具有何种前途的决定因素。
遵循规律,创造性地认识和改造事物,才能使事物在正道上实现新发展。
创新是守正的目的和路径。
事物发展是不断由量变到质变、连续性和阶段性统一的运动过程。
创新意味着对“旧”的突破与超越,是发展的质变、飞跃形式。
只有揭示新的历史条件下事物发展规律性,实现认识的飞跃,以新认识指导新实践,才能把事物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守正创新充分揭示出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原则方法。
守正创新中的“新”,通过主体守正和有目的的创造而获得,即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未来事物。
因此,守正创新是指向未来、创造未来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就认识而言,守正创新要求主体立足并超越现实,把握事物发展规律,运用创造性思维,预见事物诸多可能性并对其进行价值认识,进而选择合乎需要的可能性作为目标,观念性地创造事物的未来理想形态以及实现理想形态的未来实践模型。
就实践而言,则是指在科学认识指导下,通过创造性实践,现实性地改变现存事物,促使事物走向并实现理想的未来结局。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根本指南与强大思想武器。
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
马克思主义能不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能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
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理论创新的硕果,转变为强大的实践伟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党在赓续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的基础上,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取得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传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传承与创新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承与创新也日益多元和广泛。
本文将从历史与理论角度出发,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传承与创新现状,并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历史与理论的紧密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承,始于上世纪初20年代。
日益增强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对西方现代化所带来固有的弊病和危机的痛感,都促使中国知识界转向马克思主义,并在认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现实情况对其进行了再创造和再构建。
这样既是对西方文化思想的消化与创造性转化,更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使得中国哲学有了新的话语权。
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对中国实践与外来世界的观察和反思基础上,不断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中国化、现代化、全球化的创新,从哲学理论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和探索,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生动脉搏。
二、主体性与普世性的统一传承是继承创新的基础,而创新等于发展。
在当今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多元背景下,传承与发展、继承与创新、本土性与国际性大大增强了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趋势。
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承展示了主体性和普世性的统一。
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承,是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相互交流、碰撞和融合的必然结果。
在此基础上,从哲学与现实、人民与实践、现代性与历史性、本土性与全球性等多个角度出发,又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
如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哲学思考,对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实践能动性的深刻理解,对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认同和多元性的探讨等,都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创新与前瞻性。
三、开放与包容的态度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性的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承与创新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如何在多元文化中保持本土文化价值的传承,并且融合吸收多元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承创新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守正与创新
陶富源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有哲学元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哲学问题。
他认为,哲学是以普遍方式理解和协调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主导的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辩证论是过程辩证论与系统的统一论;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终极关怀是提升人的主体性和自由度。
以现实的人为本是马克思学说的主题;哲学社会科学通过管理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社会关系是通过强制、契约、情感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机体是自发调节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为自为调节的运动过程;马克思主义人学是以实践为基础来理解人和全面塑造人的科学;人类认识是感性、理性、统性三阶段的统一。
2016年6月10日,“陶富源学术思想研讨会暨《陶富源文集》首发式”在芜湖举行,与会者就陶富源的学术思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现将部分发言整理刊发,以飨读者。
陶富源教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学科内,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这三个基本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领域内,陶教授研究的重点
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史的一个重要课题,是马克思和费尔巴哈的关系。
我这里不能全面�⑺堤战淌谠诼砜怂贾饕逭苎а芯可系乃�有贡献,而只说一个小的方面,即在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系问题研究上的理论贡献。
我把他的理论贡献概括为:发现事实,揭示真相。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一个老问题,前人已经有了许多的研究成果,有了许多的定论,其中,有三个权威性的观点一直统治着人们的头脑,限制了人们的视野。
第一个观点是: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在内的旧唯物主义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是和辩证法分家的唯物主义;第二个观点是,马克思通过费尔巴哈转向唯物主义,但不是转向旧的唯物主义,而是转向新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也就是说,马克思思想发展中并没有一个接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原则的时期,没有一个主要受费尔巴哈影响的时期。
第三个观点是,马克思转向的唯物主义,马克思所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马克思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的缺点,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统一起来,并把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彻底贯彻到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陶教授通过对费尔巴哈和马克思的原著的深入解读,发现了能够打破以上传统的权威的观点的历史事实,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的观点。
陶教授发现了三个事实。
第一个事实,费尔巴哈哲学不仅是唯物主义哲学,而且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第二个事实,马克思在1843、1844年间,对费尔巴哈是崇拜、迷信的,马克思曾用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方法、基本原则去解决社会历史问题,例如,运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颠倒的方法去解决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运用“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人本主义原则去说明人的本质、解决劳动异化的问题和共产主义的问题,等等。
第三个事实,马克思在创立新唯物主义时,虽然没有说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缺点是其机械性、形而上学性,而是说,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在内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作了直观的理解。
在陶教授看来,直观性是形而上学的一种表现。
陶教授发现的这三个事实,对颠覆百年来统治人们的一些旧观念,对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发现事实、尊重事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但事实并不会自动地跑到研究者面前来,跑到研究者的头脑中去。
事实往往是被遮蔽的,事实被遮蔽有很多因素,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研究者的视野。
我们看东西要有一个视野,这就是我们的前理解,我们头脑中既有的思想、观念。
我们的前理解,我们看问题的视野具有双重的功
能,既去蔽又遮蔽。
去蔽就是让我们看到东西,遮蔽就是让我们看不到东西。
我们能够看到视野范围内的东西,看不到视野范围外的东西。
举上面的例子来说明视野的遮蔽功能。
费尔巴哈的哲学中存在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是一个事实,有费尔巴哈的文本在。
但为什么长期以来人们不去看费尔巴哈的著作,或者即使看了他的著作,也看不到他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呢?因为我们受到一些前理解的束缚:旧唯物主义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的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当然只能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这个前理解遮蔽了费尔巴哈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个事实。
要发现这个事实,不能迷信权威,一定要实事求是。
陶教授之所以能发现费尔巴哈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一事实,就是因为他不盲从权威,不固守传统之见,不人云亦云,具有实事求是的思想,同时又舍得化大量的时间去阅读原著。
陶教授以发现的事实为根据,得出了三个新看法:第一个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之一的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具有丰富辩证法思想的唯物主义。
第二个是,马克思在脱离青年黑格尔派以后,不是直接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而是有一个走向费尔巴哈,然后经过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又超越费尔巴哈而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期。
第三个是,实践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导原则,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主要优点,是把感性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理解为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可以叫作实践的唯物主义。
这三个观点,是对统治了人们的头脑百多年来三个传统观念的突破,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史研究的重大贡献。
厚重的“等心”之作鲁品越
作为一位哲学家,陶富源先生以探索真理为最高追求。
陶先生集苦心孤诣之所得,悉数凝结于这套煌煌巨作之中,并且蔚然成为对真理的系统化探索。
首卷《形上智慧论》乃是“元哲学”,即关于哲学本身的哲学思考;第2卷《实践主导论》用意于一切真理源于实践,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第3卷《终极关怀论》阐述人生的价值追求,阐明在价值目标上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哲学之本质区别;第4卷《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论证马克思主义哲学何以是人类哲学的最高境界;第5卷《青年马克思与费尔巴哈》追溯作为人类哲学最高境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现史;第6卷《唯物辩证论与实践智慧》、第7卷《唯物史观在当代》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部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第8卷《政治文明的哲学观照》、第9卷《精神家园的哲学守望》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两大上层建筑领域的分析;而第10卷作为这套文集的收官之作,乃是作者毕生从事学术研究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与心得,并欲
薪火相传以授青年学子。
10卷汇聚一体,蔚然成一体系。
太史公曰:学者的使命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句话对陶富源先生来说,最为贴切不过了。
能达到这一目标,乃是哲学家们梦寐以求的最高境界。
陶先生的这套著作,正是他努力攀登这一最高目标的标志性著作。
正是在哲学上的这种毕生探索,使陶富源先生成为安徽哲学界的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