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被玩坏了,微信电商呢?

合集下载

微信朋友圈变“生意圈”

微信朋友圈变“生意圈”

微信朋友圈变“生意圈”作者:韩玫来源:《理财·经论版》 2016年第7期韩玫你的微信朋友圈被刷屏了吗?李先生向记者吐槽,从早晨到晚上微信提示音就一直响个不停,有些朋友甚至会在凌晨发微信,使自己和家人常常被微信提示音惊醒,李先生现已被迫取消了“接收新消息通知”。

“这年头在微信上活跃的不是卖东西的,就是转发各类心灵鸡汤和养身常识的,有意思的信息越来越少了。

”李先生表示自己曾经是个微信控,但随着微信朋友圈里的“好友”越来越多,原本只是好友互动的社交平台现在充斥着各种商业信息,朋友圈的“变味”已让他“累觉不爱”。

微信代购疯狂刷屏“人生就像微信朋友圈,你永远不知道身边的哪一位好友会成为下一个代购。

”这是网上广为流传的段子,调侃的正是时下流行的“朋友圈”代购现象。

而在网上的一项关于“微信朋友圈里发哪些信息最容易被拉黑?”的调查中,共有442 名被调查者参与,其中有250 人把拉黑的票投给了“代购狂”,占到了一半以上。

记者从多方途径了解到,虽然大部分微信用户对朋友圈里的代购感到反感,然而处理方式却不尽相同,有网友表示自己上朋友圈是来看好友动态的,却被代购信息刷了屏,导致自己不能及时看到朋友们的状态,感到很恼火。

也有网友表示自己一方面有解除好友关系的冲动,另一方面又觉得生活不易,作为朋友应该支持,因此大多数情况下会选择默默忍受或者是设置“不看他(她)的朋友圈”。

而另一部分网友则认为自己可以接受好友在朋友圈里发一些自己用过且觉得很好的产品,但是频率不能太高。

专家表示,网友的纠结倒在其次,关键是别上当受骗。

任何消协受理的投诉都必须具有明确的店名和地址,有登记备案,而这些恰恰是朋友圈大部分商家所不具备的,这也意味着消费者无法找到合适的维权渠道。

如果是个人间的交易,那就不属《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范围,因而微信代购产生纠纷后往往维权难,即使消费者向工商部门举报,结果也不乐观。

因此,专家建议广大微信用户最好还是去实体店或靠谱的网店购物。

微信生态下的社交电商研究

微信生态下的社交电商研究

微信生态下的社交电商研究第一章: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已经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电商领域。

其中,微信作为中国流行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已成为社交电商的主要平台之一。

本文将介绍微信生态下的社交电商研究。

第二章:微信生态下的社交电商概述微信生态涵盖了微信公众账号、朋友圈、微信支付、小程序等多个应用。

这些应用令微信成为了一个功能强大、便利性高的互联网平台。

通过这些应用,商家可以构建自己的微信社交电商商店,并借助微信用户强大的社交网络来销售商品和服务。

第三章:微信公众账号的社交电商功能微信公众账号是微信生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企业建立品牌形象,并在其中添加社交电商功能。

比如,设置商品分类、商品详细信息、支付接口等。

同时,借助公众号的粉丝群体,商家可以通过微信公众账号来宣传和推广自己的商品和服务,从而促进销售的增长。

第四章:微信朋友圈的社交电商功能微信朋友圈是微信生态中社交电商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商家可以把宣传内容和商品信息发布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中,以便获得消费者的关注和意见。

同时,商家还可以在朋友圈中添加商品推广的链接和微商城链接,方便消费者直接进行商品购买。

第五章:微信支付对社交电商的推动作用微信支付是微信生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社交电商成功运作的关键。

商家可以利用微信支付接口,在微信中售卖商品和服务,大幅度提高了购物的方便性和安全性。

同时,微信支付还提供了一种新的支付方式——微信红包。

商家可以通过微信红包营销的方式来吸引消费者,提高销售额。

第六章:微信小程序的社交电商功能微信小程序是微信生态中的最新成员,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交电商平台。

商家可以在小程序中建立自己的商品展示页面,并借助微信用户强大的社交网络来推销和分销商品。

此外,微信小程序还能够提供一种新的商品营销手段——小程序游戏,吸引用户更加积极地参与和互动。

第七章:微信社交电商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微信社交电商在未来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微信电商无红利可言,99%小商家将玩不转

微信电商无红利可言,99%小商家将玩不转

微信电商无红利可言,99%小商家将玩不转在中国经济还处在改革开放起步阶段的时候,创业只要敢做就能挣钱;在中国网购还处在草莽发展阶段的时候,把东西放淘宝上就能卖货。

前者可以归结为政策红利以及人口红利,后者可以归结为流量红利。

人们常说,历史总是会惊人的相似。

我认为,关于红利这一点,微信电商除外。

微信作为当下最热门的移动社交应用,因聚集了海量的用户且越来越深入的网民的生活,而成为移动电商实践者们最翘首期盼的城池。

就在5月29日,一个微信小店捅破了微信电商的窗户纸。

微信电商将走向何方?新一代的创业者们在面对微信电商时该做出怎样的判断和抉择?这可能是这几天众多创业者都在思考的问题。

我认为,微信电商没有红利,99%小商家将无法玩转微信电商。

理由有三点:首先,流量思维不适应微信电商及移动电商玩法。

1、微信以前的电商时代是产品电商时代,也就是商品时代。

淘宝及天猫、京东、当当等电商平台,其物流、系统、前端都是围绕商品在设计在运转。

用户上这些地方就是为了一个心目中想好的商品而去,搜索、比价、打开沟通软件、下单支付就走人。

而微信电商时代是一个以人(也是用户)为中心的时代,几乎所有的经营和推广都是围绕人来转,而产品只是实现商业化变现的载体。

此为一,商业的基础逻辑变了。

2、淘宝及淘宝、京东、当当等电商平台是相对开放的平台,因而具备“开放”的流量。

这些所谓“开放的流量”恰恰成为平台商敛财之道。

口袋通创始人白鸦是这样形容这些平台的:“它们都是购物搜索工具。

”这一点,我深以为然。

平台方靠付出一部分“免费”的东西,吸引来海量的用户,自己创建标准和营销工具让商家开始竞买这些各行各业产品的潜在用户。

主要表现形式有:关键词搜索排行及展示收费、商品展示广告收费、基础服务收费、支付手续费。

但微信电商及移动电商几乎都是流量孤岛。

微信世界里你有没有关注度和用户流量要看你个人魅力和影响力;独立的APP商城除了在APP分发渠道获取流量外,再无一个开放的地方可以被用户大量触及;现有的一些微店平台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

到底适不适合做电商 微信朋友圈做电商的十宗罪

到底适不适合做电商 微信朋友圈做电商的十宗罪

到底适不适合做电商微信朋友圈做电商的十宗罪大家好,我是小思,关于朋友圈,已有很多人在评价,从微信公共平台做电商,直接发展到朋友圈里做电商,一个比一个狠,太服了有些人的想象力,我今天要说的是,朋友圈是交友沟通,关注朋友心情动态的一个地方,至于适不适合买卖东西,现在还没有明确的定位,就小思而言,我认为朋友圈并不适合做电商,好好利用微信公共平台这一优势来发挥壮大,你也可以赚到钱的。

因此,关于朋友圈,我有十大观点,来抨击那些整天嚷嚷的把朋友圈当生意来进行买卖的人。

第一,在朋友圈做电商影响朋友间的关系。

你要知道,我们是最烦广告的,我们为什么要使用微信,不用QQ,就是看中了微信在隐私这方面做的好,不像QQ这么复杂,这么乱,一上来就有各种各样的人加你,在QQ空间里也慢慢的变成另一种的营销模式,我真的不想让微信朋友圈变成这样的局面。

第二,朋友圈的朋友品味比较独特不喜欢做电商。

玩QQ空间的人基本上是屌丝,玩微信的人基本上是中资阶级,不能说是高富帅,最起码在生活上不算很穷酸吧?这就定位了朋友圈的人品味很高,要求很苛刻,如果你直接在朋友圈做营销广告,那就会带来极其大的负面,你要小心行事。

第三,朋友圈是一个微型的sns高质量的社区不适合做电商。

你要真正想往电商方面发展,可以选择QQ空间,新浪微博,各种的sns社区,论坛,网站等等,这些都是弱关系的群体社区,如果你的产品做的好的话,你对价格方面提高点,他们也不知道照样会买,如果你放在你的朋友圈,彼此这么熟悉,人情这一关就过不去的,有可能你会白送给朋友而朋友不说你这个产品好等等,各种各样的结局你自己慢慢想,你觉得朋友圈还适合做电商吗?第四,朋友圈是一个长期积累的社交圈子,见效慢不适合做电商。

我见过有个朋友,他的微信朋友圈有四千多号人,我想了,对于移动端的应用,这么多的人,你维护起来累不累?这样做的方法和QQ空间有啥区别?你还不如直接用QQ空间推广你的产品,这样的效果还比微信朋友圈要好,我记着有个专家说,人的记忆容量只能记住200多人,微信朋友圈正是按照这样的理念来设计的,如果你狂加了上千人,这和QQ空间有区别吗?而且QQ好友上线也有千号人,QQ也有千人群,一个QQ可以申请六个千人群,如果维护好了,这是一个很强大的优势啊,综合这几点,你还选择微信朋友做电商,还是选择QQ里做电商呢?而且朋友圈只是在移动手机上可以观看的产品,PC端你是看不了朋友圈的动态的,你发布一个产品,得等到好友上线才能看见你发的,而且据我所知,大多数上QQ空间的频繁比微信朋友圈查看率多好几倍,你看到这里,你会选择哪个?第五,朋友圈是很累人的活,不适合小成本企业做电商。

微信电商只是个伪命题?是时候回归商品的本质了

微信电商只是个伪命题?是时候回归商品的本质了

微信电商只是个伪命题?是时候回归商品的本质了微信电商热火朝天,微信朋友圈卖货的号称月入千万,微信大号动则十万粉丝,微店、拍拍、京东争相举起皇室正宗的牌匾开始准备反淘宝复QQ,微信风头正劲,做电商的人们开始蠢蠢欲动,纷纷想扮猪吃老虎,去做风口上的那头猪;笔者认为,微信电商只是个伪命题,电商应该回归商品的本质,产品和品牌。

微信电商热火朝天,微信朋友圈卖货的号称月入千万,微信大号动则十万粉丝,微店、拍拍、京东争相举起皇室正宗的牌匾开始准备反淘宝复QQ,微信风头正劲,做电商的人们开始蠢蠢欲动,纷纷想扮猪吃老虎,去做风口上的那头猪;于是乎,狂风乱作,群魔乱舞,据说开个课讲讲微信电商,吐点干渣,比如换成美女头像加附近的人,可以叫价一万;据说微信自媒体软文一篇,叫价五千;据说建个微信商城叫价十万,其实只是一个wap站。

笔者认为,微信电商只是个伪命题,电商应该回归商品的本质,产品和品牌。

为什么说微信电商是个伪命题?第一,微信电商并不一定能做起来。

每个公司都有其商业基因,腾讯不善于电商已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了,拍拍、QQ网购、易讯的每一个尝试无疑都在验证这个观点。

那么京东是有电商基因的,微信电商及腾讯电商的大旗无疑是交给京东来扛了,不过再试问,京东的移动布局何如?京东的移动布局甚至连阿里都不如,又何以扛起移动电商去反攻阿里呢?其实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要点,微信的流量其实也是有限的,现在微信的玩法是给我的银行卡入口,笔者第一页的嘀嘀和精选倒是常用,但是第二页的点评的打开基本为零,所以流量是有边际效应的,作为理性的腾讯来说,把流量给嘀嘀还是给电商,还是这些都是浮云,最后给最赚钱的游戏呢?第二,即使微信电商做起来了,其实和大部分的正在关注微信电商的卖家是无关的。

现在的卖家们太痴迷于淘宝的流量玩法,所以对于每一个新渠道的出现都会第一时间想到去找流量找路子,事实上随着电商的发展,市场会越来越规范的,流量确实需要找,但是为了找流量而找流量是事倍功半的事。

当微信封号成为一种常态,网络营销该如何转型

当微信封号成为一种常态,网络营销该如何转型

寄存于微信创业的互联网创业大军中,绝对是体量最大的,很多“专家”开发了一个名词:微信互联网,可以说微信有时候可以代表互联网这个行业了,这就说明他的影响力之巨大!作为一个普世规律:人怕出名猪怕壮。

微信互联网也不例外,今年也遭遇了重大分水岭。

其中最主要的一个表现:封号。

其实越来越难做的表现有很多种,但是封号这一个环节已经足够让大多微信创业者头疼了。

那么,作为靠微信存活的网络营销人,我们到底该咋转?转到哪?首先,我必须要摆明的一个观点:一部手机创业的时代,也就微信可以搭边。

在微信创业,依旧是草根创业最好的选择,这种创业不光表现在你可以迅速的赚钱盈利,还表现在创业的积累性,积累性大部分时候比单纯的盈利更重要。

所以,对于这点,网络营销人一定要有信心,至少在未来5年,你还是要拥抱微信的。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封号,到底封的是哪些人?(1)搞灰色项目的,黄赌毒是标配,这类不被打击天理难容,被举报秒封,无解!(2)搞骚扰用户的,表现在频繁发广告(如小说项目群内分享链接),频繁推送营销信息(如淘客),这种被封纯属违背了微信平台的初衷,那就是给用户造成了体验不当。

(3)过度营销的,急于变现的,微信的原则一直是可以营销,但是要有度,过度营销,急于变现就要涉及广告或者套路,广告或者套路一旦过度了就演变成了用户反感,用户反感就会举报,举报了就封,道理很简单。

(4)号还没养好就大干一场的,这种被打击属于纯属不懂行的表现,没治!一般被封号的情况,就是以上4种,所以我们追本溯源,找到了根源就好办了。

所以当封号成为一种常态,那么我们网络营销人该如何转型呢?总结了7点,希望对大家有参考和帮助:(1)走两条极端,要么快速收割韭菜走人,要么长线布局玩转用户思维:我猜测未来微信就2类人创业,要么想着赚快钱走人的,这类人的表现是急于收割韭菜。

要么就是长线布局玩用户的,时时刻刻为用户着想,而后期的主要变现是用户的反复消费。

对于这点没有什么好说的最后你会发现,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了,最后大家赚的钱都差不多。

朋友圈,“营销圈”?

朋友圈,“营销圈”?

朋友圈,“营销圈”?作者:王晓红来源:《计算机应用文摘》2014年第02期被玩坏了的朋友圈前几天,笔者的手机上收到一条短信,内容是这样的:“打不通你的手机,有急事找你,添加我的《微信》号XXXXXX。

”笔者以为是PCD的小编商谈稿件的问题,于是应约添加。

结果添加之后发现是个搞海外代购包包的微信号码,也不说话,就一个劲儿在朋友圈里发各种包包的价格……这可不是个案,最近半年来,不管认识不认识,首先加你到《微信》好友,也不和你交流,就一个劲儿的刷朋友圈的内容,从泰国蜗牛美肤品到水母化妆品,从衣服到首饰,从职场成功书籍到成功管理课程……,整个朋友圈就像发疯了一样。

就算没有进行疯魔式的病毒营销,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发着雷同的内容。

例如雾霾横行那几天,大家都在发《如何预防雾霾》、《雾霾的危害》、《雾霾的原因》以及《给自己一片洁净的天空》……。

标题不同,但点进去后才发现,内容换汤不换药。

为什么朋友圈会从一个单纯的社交圈演变成为如此混乱的场所呢?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都逃不掉一个字—利。

朋友圈为何变成了营销圈?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哪里人多,就往哪里去,这是中国人的习惯,不“热”又如何“闹”呢?目光聚集之处,金钱必将追随。

其实互联网的营销,就是哪里人气旺就去哪里营销。

特别是当《微信》推出之后,一举成为了移动互联网的领头羊,超越了其他网络媒体。

据腾讯官方透露,《微信》目前在全球的用户已经超过6亿,日活跃用户据说达到了3亿,当之无愧地成为了移动互联网人气第一旺的社交平台。

于是太多的公司和产品瞅准了《微信》,大量的金钱、礼品和人力砸上来,势必要在公众号矩阵里撕开一个营销的口子。

不过,《微信》与网站、论坛和微博是不同的。

微博、网站都是开放型信息平台,任何人都可以浏览信息。

但是《微信》不同,它是一个半封闭社交平台,必须互相加为好友才能看到朋友圈的内容。

如果把社交模式按照熟人、轻熟人和陌生人三种划分,微博和论坛是三种都有的叠加版,《微信》则是没有陌生人的社交模式。

微信营销被玩坏 爱拼才会营

微信营销被玩坏 爱拼才会营

微信营销被玩坏爱拼才会营微信就以一副不甘寂寞的姿态过分活跃。

当我们还懊恼于朋友圈被人妻、准妈妈们的代购信息刷屏时,居然意外的发现,微信悄无声息的开始“为品牌代言“了。

从目前笔者掌握的情况来看,时下新兴的微信营销方式分为两种。

一种是以宝马、可口可乐、vivo手机为先锋的微信硬广营销,另一种是以央视春晚和洋河微分子酒为例的微信红包推广。

两种应市场需求而生的微信推广方式,到底谁更会“营“就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微信硬广,精分人群,却被网友“玩坏了“1月25日,微信朋友圈惊爆宝马、可口可乐、vivo手机的品牌推广广告。

一时间微信沸腾了,众网友纷纷晒截图,似乎此时只有“开着宝马、拿着vivo、喝着可口可乐才是生活”。

随后,有消息爆出此次微信朋友圈广告推广是基于大数据分析投放,每个品牌广告投放1000万用户,一共投放3000W用户。

此话一出,社交媒体上一片哗然,段子手们调侃称:朋友圈收到可乐的是屌丝,收到vivo的是中产,收到宝马的是土豪,没收到的表示你们连被投放的资格都没有。

自此,网友“调皮“的一发不可收拾起来,将头像更换为宝马商标,自发宝马广告图片的行为充斥半数好友列表,不禁让人感叹:微信终于被网友玩坏了!一则广告引发的微信火爆,无可厚非是成功的。

但透过表面的成功,我们不禁要追问:这真的是品牌想要的营销效果吗?这样的受众细分似乎把受众分为了三六九等,大大降低了品牌好感度,而网友自发的恶搞行为,也无形中降低了品牌质感。

可以说,宝马猜中了过程,却赌错了结局。

微信红包,送钱到账,你要不要?站长统计微信红包自2014年春节起就火了一把,尝到了甜头的运营商2015年更进一步,居然打起了央视春晚的注意,想在央视巨额赞助中分一杯羹。

目前微信红包已确定入主央视春晚,而洋河微分子酒也确定为此提供了上千万赞助()。

笔者认为,相对于微信硬广而言,微信红包营销更为讨喜。

毕竟对于观众而言,能捡个“天上掉馅饼”的便宜,比单纯的看秀更能调动积极性,也更容易获得好口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朋友圈被玩坏了,微信电商呢?
摘要:虽然微信雄心勃勃地大举进军电商,但现实依旧很骨感。

微信的强大体现在媒体性——价值输出和客户维系,劣势则在于商业化程度不足,交易成功率极低。

天马帮联合创始人、易观商业解决方案执行总裁张鹰
虽然巨头阿里已经成功上市,但国内电商界却还沉浸在一片持续骚动中……
当然,除了骚动还有行动。

以微信为例,短短一周之内,竟连续密集推出三大商业化举措:取消微信支付保证金(13日)、推出微信刷卡功能(14日)、发布微信企业号(19日)。

虽然微信雄心勃勃地大举进军电商,但现实依旧很骨感。

微信的强大体现在媒体性——价值输出和客户维系,劣势则在于商业化程度不足,交易成功率极低。

如果联想一下已被玩坏的朋友圈营销,不难发现,未来社交巨头微信的电商之路依旧任重而道远!
转型中的微信电商生态
众所周知,微信生态大致由三大部分构成:公众号、朋友圈和微信群。

从电商聚粉的角度来看,目前微信生态的互动性和活跃度分别为:微信群>朋友圈>公众号。

尤其是微信群放开至500人之后,群的活跃度陡然提升,力压朋友圈。

而在不久前,朋友圈还号称为微信电商的重镇之一。

朋友圈更多地是一种虚假繁荣。

事实上,在朋友圈真正热销的却以假冒伪劣产品居多。

朋友圈营销的本质就在于不厌其烦的拉人头和流氓式的重复营销。

正因为如此,如今朋友圈已在整个微信电商生态的地位大幅下降。

最近,微信频繁的商业化举措覆盖微信群和公众号,毫无涉及朋友圈。

但微信电商的大生态环境也不容乐观。

如果以PC电商时代的交易法则来看(销售额=流量(访客数)×转化率×客单价),你会发现微信电商几乎无法落地:
首先,没有足够的粉丝和流量,访客到达率不足;
其次,在有限的粉丝和流量的驱动下,导致订单很少且支付成功率低。

再次,相对于淘宝,客单价极低。

鉴于以上现状,微信电商的经营模式、期望值以及定位,必须拥有新的思维。

微信电商是一个长期深耕、建立信任、高度黏性和加强用户体验的用户平台,而非快速采销、快速出量的商家平台。

微信使得商家能够不太依赖于大平台竞争的游戏规则,这也是微信区别于淘宝和京东的主要优势和区别之一。

此外,微信一个广受诟病之处就是商品发现机制不完善,SKU的管理和呈现不易。

但这也可能是微信的优势之一:由于商品发现机制不成熟,微信有点类似于实体商业品牌店。

因此,微信电商须首先完成品牌和产品层面的信任沟通,而不是比价和拼流量。

微信电商三大看点
除了转变思维,微信电商更需在自身硬实力上持续发力。

为什么微信电商在流量、转化率、客单价等方面持续走低,到底根源是什么呢?不外乎三点:
第一,公众号导流效果下降。

由于微信改版了之后,公众号推送的信息都被折叠起来了,所以靠公众号独立的运营、接触和沟通客户的难度大幅增加。

理论上,微信订阅号可以每天群发一次消息,服务号则是群发4次/月。

但实际上,考虑到一个人记忆和精力的有限性,有相当一部分微信信息已经被折叠起来,大部分商家则很难做到黏住粉丝,让其主动想起并翻出公众号。

所以,能够不断自然到达公众号的流量已经很少了。

第二,微信商业环境发育不成熟。

为什么在有限流量里面微信的支付成功率较低呢?因为用户习惯没有形成,
从根本上讲还是微信的商业环境还极不成熟。

从性质和定位上看,微信仍是一个社交平台。

微信电商的平台建设还处在初级搭建阶段:开通微信支付、推出微信刷卡以及发布微信企业号。

但微信电商还有很多尚未完成的工作:商家经营管理与客户服务系统、订单查询系统、物流配送系统等。

至今为止,微信电商的大生态仍未有机建立起来。

在微信上,每个商家都是在单打独斗,无法感受到平台的支持和服务。

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商业平台,微信允许商家进行公众号开发,却不做任何平台性的承诺。

对于偶然发生的商业纠纷和突发性事件,微信根本没有提供相应服务和应对措施,如朋友圈售假问题。

这导致了商家对微信缺乏足够信心,更导致商业转化率奇低。

第三,微信支付发展缓慢。

与支付宝相比,微信支付简直捉襟见肘。

以用户基数为例,两者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支付宝拥有用户近10亿,活跃用户近2亿;而微信支付几乎从未公布过自身用户数据,个人判断仍停留在千万级别。

当然,微信支付的不成熟体系也孕育着新的商机。

如果在微信支付发展的初期积极入驻,占尽时间红利,未来也不排除能够在移动电商时代占据一席之地。

微信电商三点建议
尽管微信成交和交易的主要职能是用公众号或者是用微店来完成的,但是微信整个环境的经营,却不能够以公众号为核心。

由于整个大微信商业系统的不完善,所以在微信的电商环境中,必须用自己的手段去努力弥补运营环境的不足,具体体现在弥补流量不够的问题,弥补信任不够的问题,甚至解决习惯不够的问题。

流量问题:
所谓导流,就是说最终带给店铺可能购物的流量,不能够仅仅依靠习惯性的主动到达流量或文章刺激的冲动性购买流量。

这个流量的引导应该是一个结构化的体系,大致而言,可以有四种流量来源:
第一,微信内部,即微信群和朋友圈;
第二,微信之外,如微博、百度和淘宝;
第三,收费流量,即广点通的广告。

第四,实体店流量反哺,如线下门店打上二维码等;
信任问题:
信任问题与微信支付的发展息息相关。

很多人认为,微信大生态环境没有提供一个完善的,足以支撑消费者放心使用的购物环境。

尽管朋友圈激活了互动性和活跃性,却导致假货泛滥。

微信电商建立信任的正确步骤应该是:首先将客户发展为用户粉丝,然后将公众账号的粉丝变为微信群的用户。

两者彼此支撑,基于群的活跃度和社交性,对客户加以沟通、维系,并建立信任,形成习惯。

同时,也可以通过微信群延伸到朋友圈,不断地影响和发展到更多的客户。

客单价问题:
客单价问题是一个长期性的发展问题。

既然微信呈现出来的信息和整个商业环境不足以支撑客户的足够信任、不足以支撑客户有完美的购物选择体验,也不足以支撑客户快速养成习惯,所以就必须控制风险。

这更多的是平台生态大环境的约束问题。

因此,解决客单价问题,不仅靠微信生态平台的稳步发展完善,更需要商家自身建立起良好的公信度:首先,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展粉丝,然后将粉丝拉入微信群,保持互动和服务,养成习惯并控制风险。

最终,才能使客户可接受的客单价由低到高逐渐提升,全面吃透。

文章来源于:/article-31178-1.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