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河口壮语地名的语言文化解读

合集下载

傈僳语施受标记

傈僳语施受标记

傈僳语施受标记傈僳语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种少数民族语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部的怒江、迪庆和德宏三个州的一些县。

傈僳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是藏缅语族中的一个分支,和藏语、景颇语、卓尼语等语言有着一定的关联。

傈僳语使用者主要为傈僳族人,大多数傈僳族人也能听懂和说汉语,但傈僳语在家庭和社区中仍然是主要的交际工具。

在语言学研究中,施受标记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一种语法范畴,用来表示动作的执行者(施事者)和动作的承受者(受事者)的关系。

在不同的语言中,施受标记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有的通过词法变化,有的通过词序和语序,有的通过专门的功能词等。

而在傈僳语中,施受标记也具有独特的语法特点,下面我们将对其进行详细的介绍。

傈僳语的施受标记在动词中体现,它通过动词的前缀和后缀来表示动作的执行者和承受者。

根据不同的动词性质和句法结构,施受标记可以有不同的变化形式。

在傈僳语中,动词的施受标记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两种情况。

对于及物动词来说,傈僳语使用了前缀-ɕi-和后缀-a来表示动作的施事者和受事者。

动词“看”在傈僳语中是“ɲe”,当要表达“我看书”时,需要在动词“ɲe”前加上前缀-ɕi-和后缀-a,变成“ɕi-ɲe-a”,表示“我看书”。

同样,当要表达“我看见你”时,也可以通过添加施受标记来表示,即“ɕi-ɲe-a-ŋa-ŋɤ”,其中“ŋa-ŋɤ”表示“你”。

而对于不及物动词来说,傈僳语使用了后缀来表示动作的施受关系。

一般情况下,不及物动词的后缀是-ŋa,表示动作的施事者。

如果要表达“我跳”,可以使用不及物动词“tɔ”并且在其后加上后缀-ŋa,表示“我跳”。

同样,如果要表达“我爱”,可以使用不及物动词“sɯ”并且在其后加上后缀-ŋa,表示“我爱”。

除了动词的施受标记外,傈僳语中还存在一些特殊的情况。

当动作的执行者和承受者是第三人称的时候,动词本身会发生变化,不再需要添加施受标记。

对于一些特定的句法结构或者语境,施受标记的使用也会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运用。

云南方言中的一个双方言点——河口方言述略

云南方言中的一个双方言点——河口方言述略

成分 稍 重
在 开 口 呼 韵 母 前 可 读 作 舌 叶 浊 擦音

尤 其是
,





约 ” 等 字变 读较 为 明显

4 ` 开” ho 1

,
e 的 口 形影 响所 致 恐 系受 圆唇c
清喉 擦 音 h
h①
4 4

,
发 音 部 位 较 舌 面 后 清擦 音 x 更 后
“ “




,
h
u
q
,
即 双 唇 圆 拢 而 发 的 ’k
这 四 个 声母 反 映 出 河 口 广 话 保 留 了 粤 方
,
尤 其 是 粤海 系 方 言 没 有 介 音 的 特 点
,
w 主 要 出 现 在 开 口 呼 韵 母 独 立 构 成 的 音 节前 面
与北方 方 言或云南 话合 口 呼 韵母 独立 成

音 节 时 前 面 可 能 出 现 的 半元 音 w 不 同 如
w
o n
4 ’




w
a
` ’

祸” w

,
。 ` 2


围” w
o
i
`



,
运”
,

横” w

a
:

毛 2


在语 流中

w 有 一个
自 由变 体
上述诸 字 亦可读 作 u 声 母 由双
,
唇 音 变 为 齿唇 音
w 也 可 以 出 现 在 个 别 由单 元 音 u 独 立 构 成 的 音 节 前

云南方言词汇

云南方言词汇

云南方言叠词意思、用法解析摘要:研究云南方言首先要研究云南汉族来源的历史。

当年朱元璋派出的由沐英、傅有德、兰玉统领的30万军队,不光是为围歼盘踞在云南的元朝残军而来的,更是为彻底解决云南问题而来的。

当云南局面平定下来以后,朱元璋就命令入滇的军队就地实行军屯,并批准了沐英的奏折,让这些军人的家属启程到云南去团聚、定居,同时鼓励入滇的军人与当地人通婚,这才有了云南人常说的“夷娘汉老子”现象。

1389年,沐英还滇,携江南250余万人入滇。

至此,云南的人口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土著人成了少数民族。

在云南遇到的许多人里,一问都说是当年入滇明军的后代,家乡是南京应天府柳树湾、高石坎。

柳树湾、高石坎是当年入滇的那批明朝军队驻扎过的地方。

他们就是从那里拔营入滇的。

这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今天人们所看到的云南省的历史面貌,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朱明王朝定型的。

这些入滇明军在这里定居、繁衍,且常与这里的少数名族打交道,时间久了,原来的话自然就变形变调了,形成了云南方言,由于地形(主要是大山大河)的阻隔,在云南,各个地方的方言也不尽一样,但总体上说,云南方言属北方方言区。

在云南方言中(以云南曲靖富源为例)叠词主要有:凉悠悠尼、粑粑、巴巴、么么三、憨出出、嘎嘎、矮朵朵、油滋滋、l u幽幽、热乎乎、臭哄哄、空捞捞、大拽拽、干巴巴、胖嘟嘟、北森森、悄悄的、饱咕咕、色咪咪、山沟沟、胀鼓鼓、圆嘟嘟、硬板板的、小娃娃、小屁屁、乱麻麻、拜拜、酸溜溜的、热乎乎的、大逼拽拽的、呼扯呼扯的、日逼浓浓的、神兜兜、害怕怕、主题词:云南方言叠词解析内容:在云南方言中,好多叠词(不论描述事物还是心情)的或许都会让人惊叹难以捉摸。

作为云南人,我来具体的给大家介绍这些云南方言叠词的具体意思和相关用意。

1凉悠悠尼。

相信所有人应该都知道这个叠词的意思,普通话也可以表达,但在我们云南人的感觉里,似乎用普通话说“凉悠悠的”似乎表达不出神清气爽、内心平和和那种温和,确实,当长时间的剧烈运动之后,一阵微风迎脸而过,轻轻的颤动着头发、衣服、汗水,带来仅一阵的清爽;春夏秋冬,春天风大、夏天炎热、秋天秋高气爽、凉快、冬天冷冷的,如果在炎热的夏天里突降大雨,开开窗呼吸着土的气息、感受着风雨交加,很凉快!秋天里,粮食丰收、落叶纷飞,凉意跃然心上,此时无论从心里上还是身体上都感受到凉悠悠尼;此外,从“凉悠悠尼”和“凉悠悠的”来比较,“尼”和“的”来说,“尼”让人听起来比较亲切、“的”听起来则比较呆板。

大理方言集注

大理方言集注

大理方言集注巍山话可以分为北部、中部和南部三个方言区。

北部方言,以巍宝山镇为代表;中部方言,以大仓镇为代表;南部方言,以下关镇为代表。

南部的下关坝子话,与北部、中部、西部的话相比较,差异很大,语音上完全不一样。

首先,语音比较简单。

其次,一般情况下词汇用法也不太一样,但仍然存在许多共同之处。

据说原来有几种土语:石板岩的话,意思是后人变成了石头;大坝的话,就是说大家都去搬粮食;石丫口的话,意思是不好过去。

其他还有些不重要的词汇也有些不同,但是在具体的使用时并没有什么差别。

此外,有几种词汇的来源比较特殊。

北部和中部的大理市话,主要由北部方言与西部方言混合而成。

这个方言区基本上都是白族人,所以也叫“白话”。

它与南部方言和中部方言略有差异,因为南部方言中有不少词汇是受到普通话影响而形成的,中部方言和北部方言都有许多独特的词汇。

大理方言中,除一些词汇与邻近的汉语相似外,很多都与白语相同或相似。

此外,一些不常见的词汇在白族人中间也能找到它的踪迹。

这些词语的来源比较复杂,没有统一的解释。

大理有两条河:弥渡河和漾濞江。

不论是漾濞江还是弥渡河,都发源于云岭山脉,自北向南流,流经大理境内。

在北部方言区,弥渡河和漾濞江在这里交汇。

在南部方言区,这里被称为“交浪河”。

它的支流有:洋溪河、绿汁江、蜻蛉河、小黑河等。

在北部方言区,最早在永平府北流入漾濞江。

在中部方言区,漾濞江最初在大理县北流入弥渡河。

由于昆明呈贡高山深谷阻隔,把两个方言区隔开。

南部方言区的中心是下关,西部方言区的中心是喜洲。

大理白族人的习惯法是将民间所有事务都看作是阴间人间。

白族婚姻习俗非常奇特,有些说法也很迷信。

根据白族人的习惯法,一旦男女双方订亲后,父母就不能再给他们取亲了,只有请人做媒提亲,得到同意后,才能正式订婚。

订婚后,男方家不送彩礼,女方也不索要陪嫁品,更不办酒席。

直到结婚那天才宴请宾客,女方家的亲戚必须参加,以示对新人的祝福。

在白族地区,丧事是比较麻烦的。

壮语基础(Sawcuengh)

壮语基础(Sawcuengh)

壮语基础(Sawcuengh)一,壮族语文概说及学习壮语文的意义 (Genjgangj Vahcuengh Sawcuengh Caeuq Gij Yiyi De) 壮语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人民(近1800万)的母语,分为北南两大方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与国内布依,傣,侗,水,黎,毛南,仫佬等兄弟民族,以及东南亚的泰语,老挝语,越南的岱族,侬族语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其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贵州,湖南,四川以及越南北部均有分布。

使用人口近2000万。

1957年11月29日,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的政务院(即今国务院)第63次会议通过并批准了《壮文方案》,在壮族地区推行使用。

从此壮族人民结束了本民族没有统一民族文字的历史。

(民间使用一种类似汉字方块字的土俗字(古壮字, Sawndip), 有近千年历史,但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未能形成壮民族统一的文字,不过却有极深刻的研究价值) 壮文是一种科学的拼音文字,以词为书写单位,它采用拉丁字母为字母形式,以壮语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壮语武鸣音为标准音。

壮文共有26个字母,其中5个用作声调符号(即z、j、x、q、h),一个为兼类字母(既做声母又做调号,即―h‖)。

壮文有22个声母,108个韵母,6个舒声调(第一调不用标调号,2-—6调符号依次如上),2个塞声调(塞声调音节中的韵母都以闭塞的辅音作韵尾,其声调已反映在收声的韵尾上,因此不用再标调)。

壮文是壮族人民法定的,本民族统一的民族文字,受到国家《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保护,她不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其他壮族自治地方享有官方语文的地位,而且得到国家的尊重和重视。

人民币上标有壮文;国家中央民族翻译局7个语文室中设有壮文室,为每届全国人大,政协及党代会提供壮语同声传译及重要文件壮文译本;办有广西壮文学校,壮文杂志《三月三》和壮文报纸《广西民族报》;广西境内党政机关的牌匾及公章须标记壮文;广西电视台及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均办有壮语节目(但均不足以满足壮族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未恢复这个人口大民族的壮语广播节目)。

云南方言经典语录

云南方言经典语录

云南方言经典语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相互接触,各种语言和方言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在云南这样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地区,方言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成为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云南方言经典语录,一起了解一下这些语录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第一步:了解云南方言的特点云南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汉语方言,与普通话有很大的差异。

云南方言主要分为三个大家族:滇西方言、滇中方言和滇东北方言。

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音韵系统较为复杂,声调多、变化快;词汇和语法方面与官话有很大的不同,但也有很多共性。

例如:对“你好”这一问候语的表达,云南方言有“嗨,干啥来”、“阿嘎,干嘛咧”、“吃了没,撤了没”等多种表达方式。

第二步:了解云南方言经典语录云南方言经典语录收录了很多很有趣的语言表达,值得大家一一品味。

1. “愁吃柿子挑毛病”这句话的意思是:愁吃柿子(柿子又苦又涩,难以入口),挑毛病(他们就找一些毛病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和抱怨),形容一些人心里不平衡,总是找事情来愁。

2. “撕烤皮都拉皮条”这句话的意思是:撕烤皮都拉皮条(形容品德下贱,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做出任何事情),这句话源自滇西某个地区。

3. “接个儿炮花瓣响”这句话的意思是:接个儿炮花瓣响(形容极其娇嫩、随时要哭的脆弱女孩)。

这句话可能出自滇中方言。

4. “搬麻姑的伞”这句话的意思是形容坐镇在自己领域顶尖位置的人,就像搬起麻姑的伞一样得心应手。

这句话可能出自滇东北方言。

第三步:探讨云南方言经典语录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每个方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云南方言也不例外。

云南方言经典语录中的每一句话背后都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例如,第一句话“愁吃柿子挑毛病”,反映了云南人重视诚信和友善的文化传统;第四句话“搬麻姑的伞”,则强调了努力、拼搏以及精益求精的价值观念。

总之,云南方言经典语录丰富了人们的语言表达,也成为了云南文化的一部分。

通过探讨这些语录的背后文化内涵和价值,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云南方言的独特魅力。

最新 壮语地名的语言文化分析-精品

最新 壮语地名的语言文化分析-精品

壮语地名的语言文化分析地名学(toponymy)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作为专名学(onomastics)的一个分支,地名学用科学的方法,对地名的缘由、语词构成、含义及其演变进行研究。

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地名是语言符号和符号,是一个民族历史的“活化石”。

本文以云南省河口县的壮族语音译地名为研究对象,剖析当地民族语地名的结构特点和文化底蕴。

关键词:河口;壮语地名;河口瑶族自治县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辖县,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东南边陲,因地处红河与南溪河交汇口而得名。

如今居住在该县的少数民族主要是瑶族和苗族,但是由于历史迁徙、语言文字等原因,苗瑶语地名极少。

由于全县的少数民族语地名中,壮语音译地名居多,近50条,所以本文选取了河口镇、南溪镇、瑶山乡、莲花滩乡、老范寨乡、桥头苗族壮族乡的状语地名作为研究对象,以期透过这些少数民族地名,再现该民族的语言特色、思维认知以及生产生活等。

一、壮语地名的语言特色(一)壮语地名绝大多数由双音节或多音节构成壮语地名以双音节为主,有的加上方位名词、程度副词构成了多音节地名。

比如“坝吉”,壮语中的“坝”指“小沟”,“吉”指“小河”,因村寨建在小河沟口而得名,加上方位名词“上、下”便组成了两个三音节的地名“上坝吉”和“下坝吉”。

(二)壮语的构词语序(中心语+修饰语)在地名中的体现壮语的语法结构和汉语的“主语——谓语——宾语”相同,但词序却大相径庭。

汉语的修饰成分在中心词组之前,而壮语语句中的修饰成分或限定成分一般位于被修饰的中心词之后,指示代词放在整个修饰词组的后面。

例如:“曼岜”,“曼”指“村”,“岜”指“石头”,义为“石头较多的村子”;“那排”,“那”指“田”,“排”指“一片”,义为“住在有一片片农田的地方”。

“曼”和“那”作为中心语位置居前。

(三)壮语地名由地理通名+地理专名构成地名一般由地理专名和地理通名两部分构成,地理专名是构成地名词组的定语部分,通名是指普遍存在的有明显共性的地理实体。

云南四言八句

云南四言八句

云南四言八句云南四言八句的起源与含义起源云南四言八句是一种古代的民间文学形式,起源于云南地区。

据传说,在古代,云南地区的居民大多是少数民族,他们通过四言八句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文学形式逐渐传播开来,成为云南地区独特的文化现象。

含义云南四言八句是以四个字为一句,八个字为一联的形式构成。

每句四字、每联八字,形式简练而凝练。

这种形式的文学作品常常用来表达一定的寓意、情感或者思想,具有一定的诗意和艺术性。

云南四言八句的特点简练明了云南四言八句以四字为一句,八字为一联,形式简练明了。

四言八句的句子通常由主谓组成,表达的意思直接明了,不啰嗦。

含蓄隽永尽管云南四言八句的表达方式简练,但其中所包含的意义却常常非常丰富。

这种文学形式往往通过简单的句子和词语,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感情,给读者留下余韵。

蕴含地域特色云南四言八句的创作和表达往往与云南地区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等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种文学形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能够反映出云南地区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

多样性与灵活性云南四言八句可以涉及各种主题,对于创作者而言,可以选择不同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表达。

这种多样性和灵活性给了作者更多的创作空间,使得云南四言八句能够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云南四言八句的文化价值传承与弘扬地方文化云南四言八句作为云南地区的独特文化现象,具有重要的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的意义。

通过创作和传播云南四言八句,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云南地区的文化特色,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表达情感和寓意云南四言八句通常表达情感和思想,通过简洁的表达方式,能够深深打动读者的内心世界。

这种文学形式能够帮助人们表达情感,寻找共鸣,并通过文字的魔力传递出积极的寓意。

美化生活与触动思考云南四言八句常常涉及到自然、人生、爱情等主题,用简洁而优美的语言描绘出生活的美好和真理。

这种文学形式可以使人们更加热爱生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云南四言八句的现代演变创作主题的扩展在现代,云南四言八句的创作主题正在不断扩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河口壮语地名的语言文化解读
作者:蔡梦月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6年第07期
摘要:地名是语言符号和文化符号,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的“活化石”。

本文以云南省河口县的壮族语音译地名为研究对象,剖析当地民族语地名的结构特点和文化底蕴。

关键词:河口壮语地名语言文化
河口瑶族自治县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辖县,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东南边陲,因地处红河与南溪河交汇口而得名。

如今居住在该县的少数民族主要是瑶族和苗族,但是由于历史迁徙、语言文字等原因,苗瑶语地名极少。

由于全县的少数民族语地名中,壮语音译地名居多,近50条,所以本文选取了河口镇、南溪镇、瑶山乡、莲花滩乡、老范寨乡、桥头苗族壮族乡的状语地名作为研究对象,以期透过这些少数民族地名,再现该民族的语言特色、思维认知以及生产生活等。

一、壮语地名的语言特色
(一)壮语地名绝大多数由双音节或多音节构成
壮语地名以双音节为主,有的加上方位名词、程度副词构成了多音节地名。

比如“坝吉”,壮语中的“坝”指“小沟”,“吉”指“小河”,因村寨建在小河沟口而得名,加上方位名词“上、下”便组成了两个三音节的地名“上坝吉”和“下坝吉”。

(二)壮语的构词语序(中心语+修饰语)在地名中的体现
壮语的语法结构和汉语的“主语——谓语——宾语”相同,但词序却大相径庭。

汉语的修饰成分在中心词组之前,而壮语语句中的修饰成分或限定成分一般位于被修饰的中心词之后,指示代词放在整个修饰词组的后面。

例如:“曼岜”,“曼”指“村”,“岜”指“石头”,义为“石头较多的村子”;“那排”,“那”指“田”,“排”指“一片”,义为“住在有一片片农田的地方”。

“曼”和“那”作为中心语位置居前。

(三)壮语地名由地理通名+地理专名构成
地名一般由地理专名和地理通名两部分构成,地理专名是构成地名词组的定语部分,通名是指普遍存在的有明显共性的地理实体。

壮语地名由通名+专名构成,且数量多,有规律。

例如:“曼”指村、寨,“那”指田,“南”指水,可以构成以下地名:
曼:曼娥、曼美、曼路、曼坝、曼来
那:那沫、那排、那么、那梭、那卡
南:南溪、南屏、南夏、南琐、南昌
二、壮语地名蕴含的历史文化
壮语地名是早期壮族人民生活的缩影,透过丰富多彩的壮语地名,可以了解早期特殊的地理环境、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及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

(一)壮语地名体现出的地理特征和自然资源
河口县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东南边陲,海拔最低点在南溪河和红河的交汇处,仅76.4米,为云贵川三省的最低点,因此,许多地方以地势低平的水田、河沟来命名。

例如:“那么”,“那”指“田”,“么”指“泉水”,义为“有泉水的田”;“曼美”,“曼”指“村”,“美”指“小河边”,义为“小河边的村子”。

以水田、河沟命名的地名还有“那排、那湾、南溪、坝吉、谷美”等。

另外,河口县面迎北部湾的海风,背靠大围山梁柱,夏日长,湿度大,雨量充沛,植物资源丰富。

在河口壮语地名中以动物命名的数量极少,有“光索”,义为“野兽出没的地方”,“底母”,义为“黄牛寨”等少数。

而以植物来命名的有数十条,如“戈哈”,“戈”指“山脚”,“哈”指“野姜”,义为“有野姜的山脚”;“曼美”,“美”指“花”,义为“鲜花盛开的村子”;“谷满”,“谷”指多,“满”指“李子果树”,义为“李子果树多的地方”;“马多依”,“马”指“来”,“多依”指“一种野生多依果”,义为“在有多依果树的地方居住”。

探究这些以植物命名的地名,可以了解早期该地的植物资源状况。

(二)以人名、称谓命名的壮语地名
以人名代地名的命名方式,具有纪念意义和史料价值。

瑶山乡的壮语地名“波者”,是以建村的先驱者来命名;尼嘎,系一壮族女性名字,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壮族女先驱尼嘎在此建村,故得名;尼博,同样出自壮族女性名字。

以女性人物的名字来命名地名,在云南众多的少数民族地名中实属罕见,从侧面反映了勤劳勇敢的壮族妇女,在本民族的历史发展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另外,常以喜庆的称谓来命名,例如“老豆田”,壮族有些村落在建村时取名“老对田”,后演变为“老豆田”。

壮族婚礼中,称新郎为“老对”,称新娘为“滴对”,义为成双成对,人们把对幸福生活的期待融入到地名的意蕴之中。

(三)壮语地名体现了早期农耕文化的印迹和崇尚自然的情怀
在不具备现代化条件的年代,壮族人民在田间辛勤劳作,祈求风调雨顺,粮食丰收,一代又一代得以繁衍生息。

山川河流、自然资源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花,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成为他们命名的依据。

自然淳朴的思维意识融入到居住地的地名中,这也是壮族人民崇尚自然、融于自然的具体体现。

三、结语
地名是在人们长期的历史生活中逐步形成的,是一种具有很强稳固性的词汇系统。

本文透过斑斓多姿的壮语地名,分析了河口壮族的语言特色和历史文化。

为了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河口县众多少数民族的地名文化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河口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云南省河口瑶族自治县地名志[Z].1999
[2]戴庆夏.社会语言学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
(蔡梦月云南昆明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6517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