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词语古今异义

《出师表》词语古今异义
《出师表》词语古今异义

《出师表》词语古今异义

【诚宜开张圣听】

古义:扩大

今义:(店铺)开始营业

【引喻失义】

古义:适宜、恰当

今义:意义、含义。

【不宜异同】

古义:差异。偏义复词,只有“异”起表义作用,“同”只起陪衬作用。

今义:不同与相同。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痛心、遗憾

今义:极为仇恨

【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今义:道德品质十分恶劣

【由是感激】

古义:感动、激动

今义:感谢

【当奖率三军】

古义:劝勉、鼓励

今义:奖励、嘉奖例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古义:用来;……的原因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临表涕零】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例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文言文132个古今异义词用法详解

1.卑鄙今义:品质恶劣古义:卑,指出身低微,鄙,见识浅薄,常用作谦词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2.北面今义:四个主要方向之一古义:面朝北(称臣)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3.便利今义:使用方便,容易达到目的古义:便,就;利,吉利例如: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孔雀东南飞》)4.便宜今义:物品价格低;读piányi古义:①有利和应该做的事。读biànyí例如;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史记?张释之列传》)②方便例如:我陪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林黛玉进贾府》)5.博学今义:学问广博精深古义:广泛地学习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6.不避今义:不躲开古义:不次于,不少于例如: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论贵粟疏》)7.不过今义;转折连词古义:不超过例如: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久已疲。(《赤壁之战》)8.不好今义:坏古义:不美例如:是女子不好。烦大巫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西门豹治邺》)9.不行今义:不可以;不好;不中用古义:不去,没有成行例如: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10.成立今义:(组织机构等)开始存在;(理论意见等)站得住脚古义:长大成人例如: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祭十二郎文》)11.初一今义: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古义:刚刚开始例如:初一交战,操军不利。(《赤壁之战》)12.春秋今义:①春季、秋季;②时代名称古义:①年龄例如:春秋三十有三。(《谭嗣同》)②一年例如:蝼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③书名例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报任安书》)13.从而今义:连词古义:从,跟随;而,而且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14.大风今义:大的风古义:麻疯病例如:可以已大风。(《捕蛇者说》)15.地方今义:①泛指空间的一部分;②民间;③地区古义:①当地的事例如:在外监司牧守,亦皆贪鄙成风,不以地方为意。(《方腊起义》)②土地方圆例如: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赤壁之战》)③大地的形状是方的例如:天圆地方。(《淮南子?天文训》)16.反复今义:重复古文:①扭转形势例如: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屈原列传》)②书信往返例如: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答司马谏议书》)17.方面今义:相对或并列的几个人或几个事物之一古义:方向例如: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张衡传》)18.放心今义:心情安定,没有忧虑和牵挂古义:放纵散漫的心思例如: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问说》)19.非常今义:很、大(副词)古义:①意外事故(名词)例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②不同寻常的(形容词)例如: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20.风流今义:生活浪漫放荡;男女关系不正当古义:①杰出、英俊例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②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例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③学问才华,雍容的风度例如: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杜甫《咏怀古迹》)21.逢迎今义:奉承、拍马古义:迎接例如: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孔雀东南飞》)22.夫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古义:那个人例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23.改错今义:改正错误古义:改变措施例如: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离骚》)24.感激今义:深深的感谢古义:感;感动;激,奋激例如: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25.根本今义:事物最重要的部分古义:树根例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26.更衣今义:换衣服古义:上厕所的委婉说法例如: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27.供养今义:动词,供给长辈或年长的人生活所需古义:名词,供人享用的东西例如:事力劳而供养薄。(《五蠹》)28.孤立今义:同其他事物不相联系;不能得到同情和援助古义:孤零零的一个人例如: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报任安书》)29.故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古义:①先例,旧事例如: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②

出师表原文及注释

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出师表》比较阅读

《出师表》比较阅读 一《出师表》VS《后出师表》 见《语文补充习题》 二《出师表》VS《郗超荐贤》 郗超与谢玄①不善。苻坚②将问晋鼎③,既已狼噬梁岐(地名),又虎视淮阴(地名)矣。于是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惟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④府,见其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⑤,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允许,许可)必能立勋。”元⑥功既举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世说新语·识鉴》 注:①郗(xī)超:东晋时曾任参军,中书侍郎;谢玄,东晋名将。②苻坚:十六国时前秦国主,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打败。③问鼎:指图谋夺取政权。④桓宣武:东晋大臣桓温。宣武,谥号。⑤履屐:泛指鞋,这里代指平民百姓。履屐之间:距离很小,此处指小事。。⑥元,大。 译文 郗超与谢玄不善。郗超与谢玄不友好。 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 苻坚将要侵犯晋国,在像狼一样吞噬了梁歧之后,又像虎一样盯住了淮阴。 于是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 当朝中讨论派谢玄向北讨伐的事,大臣中间很有不同的看法。 惟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其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 只有郗超说:“这个人北伐一定成功。我曾和他同在桓温府做事,见他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即使是平民也得到适合他们的工作。 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由此推论,任用他一定能使他立功。” 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北伐大功告成,当时人们都感叹郗超有先见之明,又推重他不因为个人爱憎而抹杀别人的优点。 1.文中郗超认为谢玄一定能完成北伐符坚的重任,依据是什么? 2.两个文段中,诸葛亮和郗超为国家举荐人才的做法,体现了他们的优良品质。请根据文段内容对两人做出评价。 3. 本文以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淝水之战为背景,刻划了郗 超的高大形象。(知人善任、公私分明、宽容大度、以国家利益为重) 4. 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刻画人物形象的? 作者将郗超的一番通达的言论与“时人”对郗超的赞叹相结合,来表现刻画人物。 三《出师表》VS《隆中对(一)》 (乙)时(当时)先主屯(屯兵,驻守)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委屈,招致引来)也。将军宜枉驾(委屈车马)顾之。”由是(因此)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通“伸”,伸张)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智谋方法)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认为)计将安(怎么)出?” 译文: 当时刘备在新野驻军。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十分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一条卧龙,您想见他吗?”刘备说:“你和他一起来。”徐庶说:“这个人只可以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委屈自己去拜访他。”因此,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于是叫(旁边

文言文古今异义词差异解析原文及译文

文言文古今异义词差异解析 所谓“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古义与今义有差别,甚至词义相差很远。这种词义的差异,是由词义发展变化造成的。古今词义的变化有下列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 例如: ①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渡荆门送别》) ②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 “江”、“河”在古文中专指长江、黄河;现泛指一般河流,比过去词义扩大了。 2.词义缩小。 例如: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④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三章) 例③中“妻子”,指老婆和孩子;今仅指老婆。例④中“亲戚”,兼指同姓家族、异性亲属;今专指族外亲属。二者词义都缩小了。 3.词义转移。 例如: ⑤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捕蛇者说》) ⑥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岳阳楼记》) 例⑤中“涕”,指眼泪;今指鼻涕。例⑥中“去”,指离开;现在

的意思正好相反,去,是到某地去,而不是离开某地。它们属词义转移。 4.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 例如: ⑦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⑧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例⑦中“卑鄙”,古代的意思是身份低微,出身鄙野,是一个表示谦虚的中性词语;今天指品质恶劣,变成贬义词了。例⑧中“牺牲”,古代指祭神的猪、牛、羊等祭品,属中性词;现常指为正义的事业而献身,变成了褒义词。 以上几种情况,很容易望文生义,歪曲文意。因此,我们学习古文时,要认真阅读注释,比较每个词的古今差异,对照上述词义变化规律,深入理解,分类整理,牢固记忆。 附:初中文言文主要古今异义词 1.中间古义:中间夹杂 今义:两种事物之间的位置 2.稍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3.布衣古义:平民今义:布做的衣服 4.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业的总称 5.妻子古义:妻子和孩子今义:妻子 6.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重点古今异义词”归纳(答案版)讲解学习

“重点古今异义词” 归纳(答案版)

“重点古今异义词”归纳(答案版) 一、古今异义的概念: 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古今异义的种类: 1、词义的扩大 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变大了。如:“江”“河”二字,古代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2、词义的缩小 所谓“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了。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义了。 3、词义转移 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 4、词义弱化 所谓“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所谓“词义强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增强了。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5、感情色彩变化 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改变分不开。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低,含贬义。“爪牙”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现在表示坏人的帮凶,贬义词。“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现在是褒义词。 6、名称说法的演变 有些时候古文中用一个词表示某一意思,而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该词语表示,而是换用别的词语表示了。如:“目”现已换成“眼睛”,“寡”现已换用“少”了,“足”现已换用“脚”了。 三、请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汉语意思。 ai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今义】丈夫或妻子。【古义】爱护百姓。 bei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今义】品质恶 劣。【古义】出身低微,见识短浅。 bei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注释.】人教版九年级上语文《出师表》诸葛亮--原文及其注释

《出师表》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 )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quē)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huán)、灵也。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

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nú)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注释: (1)先帝:指刘备。因刘备此时已死,故称先帝。创:开创,创立。业:统一中国的大业。未半:没有完成一半。(未:没有) (2)中道:犹言半路。崩殂(cú):死。崩,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出师表阅读及答案

文言文专题复习之《出师表》 一解释句中加点的实词: 1、中道崩殂 ..(。崩,。殂,) 2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这里是“”的意思) 3、追.先帝之殊遇 ..()(,) 4、以光.先帝() 5、恢弘 ..志士之气(动词,。也作“恢宏”) 6陟罚臧否(陟,。臧,。否,。) 7、付.有司论其刑.赏(,)() 8、以昭.陛下平明 ..之理.(昭,。)(平,公平。明,明察。)(理.) 9、简拔 ..以遗.陛下()() 10先帝不以臣卑鄙 ..(,) 11、猥.自枉屈 ..(辱,这里是的意思)() 12、由是感激 ..()..() 13、遂许先帝以驱驰 14、斟酌损益 ..(损,。益,) 15、咨诹.善道() 二.一词多义: 益:有所广益.()斟酌损益.() 遗:以光先帝遗.德()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效:恐托付不效()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行:性行淑均()必能使行阵和睦() 为:俱为一体(判断动词,)举宠为督(动词,) 能:先帝称之曰能()必能使行阵和睦() 道:中道崩殂()咨诹善道() 遗:以光先帝遗德()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每与臣论此事() 三.重点语句翻译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译: 2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 3、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译: 4、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译: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译:

6、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 译: 7、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译: 8、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译: 9、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译: 10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译: 四课文理解 1.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什么?最重要的一条是什么? 2“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共13次提到先帝刘备,他的用意是什么?. 4..文中用怎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述两汉的历史教训?写出相应的句子。 5.诸葛亮受命以来怀着怎样的心情并采取了怎样的行动来报答先帝的?(用原文回答)。 心情: 行动: 6从作者回忆的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寄大事三件往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其怎样的情感? 7结合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8、先帝将重任委于诸葛亮的原因有哪些? 9《出师表》情词恳切,有不少脍指标炙人口的名句,请写出你欣赏的一句。结合文章内容,说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10、下面是杜甫的一首七律《蜀相》,诗中哪些句子的意思与文章意思是一致的?请把它摘录到横线上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1、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2分)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12回忆全文内容,从诸葛亮对刘禅“宜开张圣听”、“不宜偏私”、“宜自谋”、“不宜妄自菲薄”、“亲贤臣,远小人”的谆谆教导中,你悟出了哪些做人的道理?

古今异义词在线翻译器

古今异义词 在线翻译器 举例 1基本信息 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 如:“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中的“去”,古义是“离开”,后来演变为“到某地去”。 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 2词义差别 编辑 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 词义扩大 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词义缩小 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又如,“瓦” 古代泛指一切陶制品,现代只把“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材料”称为“瓦”。 感情色彩变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词义转移 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一般指“嗅觉”。 名称说法改变 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如成语“目不识丁”现在已改用“眼睛”一词;“寡不敌众”中的“寡”现在已改用“少”字。 如“市”古义:买。例:“愿为市鞍马”。 如“谢”古义:告诫(也有谢罪的解释)。

《出师表》《容斋随笔》对比阅读答案(2014年河南省中考语文)

《出师表》《容斋随笔》对比阅读答案(2014年河南省中考语文)(2014·河南)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5~18题。(共11分) (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 ,使内外异法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 (节选自《出师表》) (二)魏郑公①谏止唐太宗封禅②,日:“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③。(节选自《容斋随笔》) 注:①魏郑公:魏征。②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祭祀天地的典礼。③夺:使之改变。不能夺,无言反驳。15.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遗以光先帝遗德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B.喻引喻失义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远亲贤臣,远小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D.悉此悉贞良死节之臣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 16.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4分)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7.语段(一)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三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3分) 18.同样是劝谏君主,诸葛亮和魏郑公的劝谏艺术有什么不同?(2分) 15.D(2分) 16.(1)这确实是万分危急、生死存亡的时刻:(译对大意,1分;“秋"译对1分。共2(共4分) 17.亲贤臣远小人(1分)因为只有亲贤臣远小人,才能做到广开言路,才能赏罚分明。(2分)(2分)(2)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盛,就指日可待了。(译对大意,1分;“隆”译对1分。共2分)可。共3分) 18.诸葛亮:直言进谏。(1分)魏郑公:运用比喻委婉劝谏。(1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

文言中的古今异义

文言中的古今异义 ■ 何传跃孙淑芬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我们称之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有单音节词语,也有双音节词语,其中双音节古今异义词是文言阅读考查的重点。如“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遣不若汉!”(2013年高考安徽卷),“中国”古代指中原地区。“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2013年高考重庆卷),“丈人”是古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能够识别两词是古今异义词,并按照古义作出解释,才能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古汉语中的双音节古今异义词,大致有三种形式:一是古汉语为双音词,现代汉语还存在,只不过意义不同。如“沛公居山东时”(《鸿门宴》)中的“山东”,古代指“崤山、函谷关以东地区”,现代单指“山东省”。再如“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约束”,古代指“盟约”,现在指“给以限制,使不超出范围”,这个词语的古义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二是古代两个单音词常在一起使用,而现在成为一个固定的双音词。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亲戚”,古代是两个词指“内亲外戚”,包括父母、伯叔、子侄及母、妻家中的人等;而现代汉语成为一个词,主要指家族之外的与自己有血统或亲密关系的人员。再如“约为婚姻”(《鸿门宴》)中的“婚姻”,古代是两个词,意思是“儿女亲家”;现代汉语成为一个固定的词语,指“嫁娶的事”。三是古代两个单音词偶尔在一起使用,而现在成为一个固定的双音词。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中的“非常”,是两个词,意思是“不同寻常”,这里指“意外变故”,现代汉语成为常用的副词,意思是“很、十分”。再如“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宣言”,是两个词,意思是“扬言”,现代汉语指“(国家、团体)表示政见以示宣传的文告”。在阅读文言文时,常会遇到一些与现代汉语构成相同的双音节词。对于这些熟悉的面孔,应当注意它们古今意义的差别,更不能把古汉语中的两个单音词误作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如果不能准确识别,可能就会犯以今释古的错误。怎样才能做到准确解释这类词语?一是归纳整理,准确识记。如“学者”,古代指“求学的人”,现代指“在学术方面有较高造诣的人”;“牺牲”,古代指“作为祭礼的牲畜猪牛羊之类”,现在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二是运用方法,准确识别。具体说来,就是先将单个语素作出解释,然后把两个词语的意义合并起来,放在语句中看是否符合语意要求。符合语境要求,说明两个词语都有意义,应当是两个单音节词。如“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指示”,先分开解释:“指”为“用手指”,“示”为“给……看”。再把两个词的意思合起来,就是“用手指给……看”。最后用这种解释代入语句验证,是符合语意要求的,说明这是两个词。而现代汉语中的“指示”是一个固定词语,多指“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再如“于是相如前进缶”(《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前进”,分开解释:“前”是“上前”,“进”是“进献”。合在一起后,意思是“上前进献”。代入验证,合乎语境语意义,说明是两个词。而现代汉语中“前进”是一个固定词语,意思是“向前行动或发展。”【巩固练习】1.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B.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C.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D.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2.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①吾社之行为士先者②吴之民方痛心焉③哭声震动天地④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⑤四海之大,有几人欤?⑥非常之谋,难于猝发⑦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A.③⑤⑦ B.②④⑥C.①②④⑦ D.②③⑤⑥

古今异义的单音词集录

古今异义的单音词集录 1、词义扩大 (1)把 【古义】(动词。握住,拿着,端着) ①手把.文书口称敕,回头叱牛牵向北。(《卖炭翁》) 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岳阳楼记》) 【今义】①(握住。)②(把持。)③(介词,将。)④(量词。) (2)好 【古义】(形容词。女子相貌好看。)是女子不好.。(《西门豹治邺》) 【今义】(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3)股 【古义】(名词。大腿。)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 【今义】①(大腿)②(事物的一部分)③(量词。) (4)江 【古义】(长江)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赤壁之战》) 【今义】(泛指一切大的河流。) (5)竟 【古义】①(动词。完毕,结束。)②(副词。终于,最后。) ①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竟.死于秦而归丧。(《屈原列传》) 【今义】①(完毕。)②(终于。)③(居然。)④(全。) (6)履 【古义】①(动词。践踏,踩)②(名词。鞋子。) ①足子所履.。(《庖丁解牛》)②郑人有欲买履.者。(《郑人买履》) 【今义】①(践踏,踩)②(鞋子。)③(脚步。)④(实践。) (7)再 【古义】(数词。两次,第二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2、词义缩小 (8)夫fū 【古义】①(名词,成年男子。)②(丈夫。)③(夫子,对老师的称呼。)④(指从事体力劳动或被奴役的人。)⑤(读fú,文言词首发语词、句中助词和句末语气助词。)⑥(读fú,指示代词,这些、那种等。) ①一夫.不耕,或受之饥。(《论积贮疏》)②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口技》)③夫.子何命焉为?(《公输》)④渔夫.、夫.役。 ⑤今若焉,悲夫.。(《黔之驴》)

出师表(注音版及注释)

出 ch ū师sh ī表bi ǎo 臣ch ?n 亮li àng 言y án :先xi ān 帝d ì创chu àng 业y a未w ai 半b àn 而?r 中zh ōng 道d ào 崩b ēng 殂c ú,今j īn 天ti ān 下xi à三s ān 分f ēn ,益y ì州zh ōu 疲p í弊b ì,此 c ǐ诚ch ?ng 危w ēi 急j í存c ún 亡w áng 之zh ī秋qi ū也y ě。然r án 侍卫sh ìw ai 之zh ī臣ch ?n 不懈b úxi a于y ú内n ai ,忠zh ōng 志zh ì之zh ī士sh ì忘 w àng 身sh ēn 于y ú外w ài 者zh ě,盖g ài 追zhu ī先帝xi ānd ì之zh ī殊sh ū遇y ù,欲y ù报b ào 之zh ī于陛下y úb ìxi à也y ě。诚ch ?ng 宜y í开k āi 张zh āng 圣sh ang 听t īng ,以y ǐ光gu āng 先 xi ān 帝d ì遗y í德d ?,恢hu ī弘h ?ng 志zh ì士sh ì之zh ī气q ì,不b ù宜y í妄w àng 自z ì菲f ěi 薄b ?,引y ǐn 喻y ù失sh ī义y ì,以y ǐ塞s āi 忠zh ōng 谏ji àn 之zh ī路l ù也y ě。 宫g ōng 中zh ōng 府f ǔ中zh ōng ,俱j ù为w ?i 一体y ìt ǐ,陟zh ì罚f á臧z āng 否f ǒu ,不宜b ùy í异同y ìt ?ng 。若ru ?有y ǒu 作奸犯科zu ?ji ānf ànk ē及j í为 w ?i 忠zh ōng 善sh àn 者zh ě,宜y í付f ù有司y ǒus ī论l ùn 其q í刑 x íng 赏sh ǎng ,以y ǐ昭zh āo 陛下b ìxi à平明p íngm íng 之zh ī理l ǐ,不宜b ùy í偏私pi āns ī,使sh ǐ内外n aiw ài 异y ì法f ǎ也y ě。 侍中sh ìzh ōng 侍郎sh ìl áng 郭gu ō攸y ōu 之zh ī、费f ai 祎y ī、董允 d ǒngy ǔn 等d ěng ,此c ǐ皆ji ē良li áng 实sh í,志zh ì虑l ǜ忠zh ōng 纯ch ún ,是sh ì以y ǐ先xi ān 帝d ì简ji ǎn 拔b á以y ǐ遗y í陛b ì下xi à。愚y ú以y ǐ为w ?i 宫g ōng 中zh ōng 之zh ī事sh ì,事无大小sh ìw úd àxi ǎo ,悉x ī以y ǐ咨z ī之zh ī,然后r ánh ?u 施行sh īx íng ,必 b ì能n ?ng 裨b ì补b ǔ阙qu a漏l ?u ,有y ǒu 所su ǒ广gu ǎng 益y ì。 将ji āng 军j ūn 向xi àng 宠ch ǒng ,性x ìng 行h áng 淑sh ū均j ūn ,晓xi ǎo 畅ch àng 军j ūn 事sh ì,试sh ì用y ?ng 于y ú昔x ī日r ì,先xi ān 帝d ì称ch ēng 之zh ī曰 yu ē能n ?ng ,是sh ì以y ǐ众zh ?ng 议y ì举j ǔ宠ch ǒng 为w ?i 督d ū。愚y ú以y ǐ为w ?i 营y íng 中zh ōng 之zh ī事sh ì,悉x ī以y ǐ咨z ī之zh ī,必b ì能n ?ng 使sh ǐ行 h áng 阵zh an 和h ?睦m ù,优y ōu 劣li a得d ?所su ǒ。 亲q īn 贤xi án 臣ch ?n ,远yu ǎn 小xi ǎo 人r ?n ,此c ǐ先xi ān 汉h àn 所su ǒ以y ǐ兴 x īng 隆l ?ng 也y ě;亲q īn 小xi ǎo 人r ?n ,远yu ǎn 贤xi án 臣ch ?n ,此c ǐ后h ?u 汉h àn 所su ǒ以y ǐ倾q īng 颓tu í也y ě。先xi ān 帝d ì在z ài 时sh í,每m ěi 与y ǔ臣ch ?n 论l ùn 此c ǐ事sh ì,未 w ai 尝ch áng 不b ù叹t àn 息x ī痛t ?ng 恨h an 于y ú桓hu án 、灵l íng 也y ě。侍sh ì中zh ōng 、尚sh àng 书sh ū、长ch áng 史sh ǐ、参c ān 军j ūn ,此c ǐ悉x ī贞zh ēn 良li áng 死s ǐ节ji ?之zh ī臣ch ?n ,愿yu àn 陛b ì下xi à亲q īn 之zh ī信x ìn 之zh ī ,则z ?汉h àn 室sh ì之zh ī隆l ?ng ,可k ě计j ì日r ì而?r 待d ài 也y ě。 臣ch ?n 本b ěn 布b ù衣y ī,躬g ōng 耕g ēng 于y ú南n án 阳y áng ,苟g ǒu 全qu án 性x ìng 命m ìng 于y ú乱lu àn 世sh ì,不b ù求qi ú闻w ?n 达d á于y ú诸zh ū侯h ?u 。先xi ān 帝 d ì不b ù以y ǐ臣ch ?n 卑b ēi 鄙b ǐ,猥w ěi 自z ì枉w ǎng 屈q ū,三s ān 顾g ù臣ch ?n 于y ú草c ǎo 庐l ú之 zh ī中zh ōng ,咨z ī臣ch ?n 以y ǐ当d āng 世sh ì之zh ī事sh ì,由y ?u 是sh ì感g ǎn 激j ī,遂su ì许x ǔ先xi ān 帝d ì以y ǐ驱q ū驰ch í。后h ?u 值zh í倾q īng 覆f ù,受sh ?u 任r an 于y ú败b ài 军j ūn 之zh ī际j ì,奉f ang 命m ìng 于y ú危w ēi 难n àn 之zh ī间ji ān , 尔ěr 来l ái 二ar 十sh í有y ǒu 一y ī年ni án 矣y ǐ。 先xi ān 帝d ì知zh ī臣ch ?n 谨j ǐn 慎sh an ,故g ù临l ín 崩b ēng 寄j ì臣ch ?n 以y ǐ大d à事sh ì也y ě。受 sh ?u 命m ìng 以y ǐ来l ái ,夙s ù夜y a忧y ōu 叹t àn ,恐k ǒng 托tu ō付f ù

《出师表》对比阅读及答案

《出师表》对比阅读 (一) (甲)侍中、…………,可计日而待也。 (乙)晋平公问于祁黄羊①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②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耶??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③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1.解释加线词的意思。 (1)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3)其谁可而为之()(4)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2)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3.甲乙两文都说到?用人?的问题,但两文各有不同。甲文是诸葛亮出师前给后主刘禅所提出的中肯建议,其核心是:_______ ____ _ ____________;乙文中祁黄羊举荐贤人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回答) 4.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读了(甲)文或(乙)文后获得的启示。 (二) 甲、先帝知臣谨慎,……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乙、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节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 ①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②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③思惟北征,宜先入南④今贼适疲于西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古今相同的一项是:() A.先帝知臣谨慎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 D.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还于旧都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 B. 以奉先帝之遗愿辍耕之垄上C.而议者谓为非计水落而石出者 D.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8..翻译下面句子。 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②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9.纵观甲乙两段内容,简要概括诸葛亮请求兴北伐的三个理由 (三) 甲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

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100个常用词语的古今异义

(这里编写的是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100 个常用词语的古今异义,现在仍然具有的意义没有编录。) A 1、爱——吝啬 异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2、安——哪里、怎么 沛公安在?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B 3、北——败北、失败 追亡逐北 4、被——通“披” 被发行吟泽畔 5、倍——通“背”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6、本——推究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出于人欤? 7、比——等到 比及南郡 8、鄙——①偏远地区②目光短浅 蜀之鄙有二僧 食肉者鄙 9、俾——使 俾入邑庠 10、病——①困窘②缺点③担心④责备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人借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也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11、薄——迫近、接近 芳不得薄兮薄雾冥冥 C 12、察——清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13、曾——竟 而侯生曾无一言不辞送我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如孀妻弱子 14、诚——确实、实在、的确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15、次——驻扎、停留 秦伯素服郊次 16、除——①台阶②任命、授予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17、存——拜访、看望、慰问

而公子数存之 D 18、殆——几乎、大概 郦远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19、得——能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诚不得已20、短——说别人坏话、进谗言 短屈原于王 21、度——估计、考虑、想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22、多——肯定、赞赏、歌颂 故传天下不足多 G 23、盖——表示猜测、不确定的语气 盖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24、故——①旧的、以前的、原来的②缘故③因此、所以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既克,公问其故 故木受绳则直 25、固——本来、原来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26、顾——①只是②难道 顾吾念之 顾不如蜀鄙之僧 27、鼓——演奏 今王鼓乐于此 28、国——①首都、都城②地方去国怀乡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29、过——拜访、看望 大母过余愿枉车骑过之 H 30、函——盒子 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31、恨——遗憾 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32、胡——怎么 田园将芜,胡不归? 33、会——适逢、刚好遇到 会宾客大宴 J 34、疾——痛恨 屈原疾王听之不聪也

古今异义词汇辑录

古今异义词汇辑录 1 爱51 会101 入151 用 1 爱人51 多谢101 经纶151 青春201 文义251 意气 2 安52 或102 三152 右 2 把握52 儿女102 经营152 轻易202 文章252 意思 3 按53 集103 社153 语 3 白丁53 反而103 精力153 穷困203 无道253 因而 4 把54 既104 摄154 狱 4 谤讥54 反复104 舅姑154 秋毫204 无功254 因为 5 白55 加105 身155 域 5 暴露55 方面105 局促155 秋天205 无赖255 殷勤 6 拜56 假106 识156 喻 6 卑鄙56 方丈106 举手156 区区206 无聊256 影响 7 比57 间107 士157 原7 北面57 放心107 具体157 曲意207 无论257 用心 8 鄙58 简108 是158 再8 便利58 非常108 绝境158 然后208 无日258 幼稚 9 必59 将109 适159 赞9 便宜59 分布109 绝食159 人情209 无伤259 于是 10 并60 奖110 书160 赞10 变色60 风流110 开张160 人事210 无时260 鱼肉 11 病61 金111 庶161 造11 博士61 风骚111 慷慨161 肉食211 无为261 约束 12 薄62 仅112 私162 择12 不必62 逢迎112 可恨162 如此212 牺牲262 丈夫 13 才63 惊113 速163 曾13 不避63 夫人113 可怜163 三尺213 洗马263 丈人 14 尝64 景114 虽164 章14 不顾64 扶老114 可以164 山东214 细说264 珍重 15 诚65 就115 汤165 征15 不过65 服除115 空中165 山河215 细作265 整顿 16 惩66 居116 涕166 直16 不可66 尴尬116 口舌166 上报216 下车266 正视 17 池67 举117 徒167 制17 不起67 感激117 来者167 上路217 先人267 执事 18 齿68 科118 亡168 忠18 不行68 港口118 牢笼168 稍稍218 鲜美268 直接 19 除69 可119 望169 钟19 不足69 告诉119 老大169 少年219 闲人269 指示 20 床70 空120 危170 诸20 布衣70 根本120 老子170 身体220 县官270 至于 21 次71 控121 微171 属21 部署71 更衣121 理会171 生理221 响应271 志气 22 刺72 窥122 委172 专22 操持72 篝火122 烈士172 生日222 向来272 治理 23 摧73 戾123 猥173 子23 猖獗73 苟合123 流涕173 失意223 向前273 致词 24 但74 良124 文174 自24 猖狂74 故事124 留意174 师徒224 象人274 致死 25 盗75 令125 闻175 走25 长河75 诡辩125 垄断175 十九225 消息275 致意 26 等76 橹126 向176 卒26 长者76 果然126 落后176 事情226 萧条276 智力 27 都77 率127 效177 坐27 尘埃77 寒心127 美人177 是非227 小生277 中国 28 豆78 乱128 谢28 成家78 豪杰128 面目178 首领228 小学278 中间 29 恶79 略129 心29 成立79 浩荡129 明年179 束手229 小子279 中伤 30 耳80 略130 新30 城市80 何苦130 明日180 睡觉230 晓畅280 中外 31 二81 毛131 馨31 初一81 河南131 莫非181 丝竹231 辛苦281 中心 32 发82 冒132 信32 处分82 横行132 南面182 私人232 行成282 众人 33 伐83 每133 形33 吹嘘83 怀抱133 披风183 私心233 行李283 爪牙 34 凡84 莫134 凶34 春秋84 会计134 偏僻184 虽然234 行路284 自由 35 方85 拿135 休35 从而85 会意135 偏私185 所以235 行为285 纵情 36 讽86 怒136 修36 从容86 婚姻136 平方186 态度236 行政286 足下 37 否87 期137 许37 从事87 活人137 妻子187 提纲237 形容287 祖父 38 夫88 奇138 寻38 聪明88 或者138 其次188 通达238 宣言288 左右 39 扶89 迁139 严39 蹉跎89 机变139 其实189 同归239 学问289 作案 40 服90 遣140 阳40 错置90 即使140 气候190 同气240 学者290 作文 41 盖91 强141 要41 大方91 几何141 气象191 同志241 颜色 42 股92 寝142 爷42 大风92 间隔142 恰恰192 痛恨242 羊角 43 固93 情143 已43 大计93 简练143 迁徙193 痛心243 养生 44 故94 请144 义44 怠慢94 见机144 前进194 突出244 野马 45 顾95 穷145 抑45 单车95 交通145 前途195 外人245 野人 46 归96 秋146 易46 地方96 侥幸146 谴责196 王子246 一般 47 郭97 趋147 益47 东面97 结束147 强者197 往往247 以便 48 国98 渠148 因48 东西98 借第148 亲近198 蔚然248 以往 49 害99 去149 隐49 动摇99 谨慎149 亲戚199 文法249 以为 50 鸿100 裙150 赢50 独立100 经济150 勤恳200 文理250 以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