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马占山的抗日及其意义——黑龙江篇
江桥抗战中马占山的战与降

朴,对自己要求严格,虽然在海外募捐时经 侨子弟。为了答谢侨胞对岭南大学的支持和 有自身的积极主动性。钟荣光为岭南大学的
常“腰缠万贯”,但是他抽的是手卷土烟,吃 爱护,服务华侨子弟,提高华侨教育水平,满 募捐及促进岭大的现代化的种种举措成就
得也很随便,所乘车船及往返路线都要精打 足华侨社会教育发展的需要,岭南大学于 了岭南大学,也成就了自己,使自己成为与
档 案 揭 秘 Dang'anjiemi
18 日的战斗更加惨烈,我军击退日寇十多
江桥抗战中马占山的战与“ 降” 次猛攻,直至与敌白刃格斗,最后守军仅剩 2000 余人,傍晚,马占山率部退守齐齐哈
尔。19 日上午,日军集中主力直扑齐齐哈
□ 周彦 王硕
的 就 职 仪 式 上 马 占 山 宣 尔,黑龙江守军拼死抵抗,终因敌我力量太 布:“目前最主要问题,即 过悬殊,弹尽粮绝,被迫退出省城,江桥抗战
细算,因此海外华侨也都放心将钱捐给他。 1918 年特设华侨学校(华侨班),专门接收 蔡元培、张伯苓等比肩的教育家。海外侨胞
3.岭南大学劝勉华侨捐款举措良多。钟 华侨子弟回国求学,此举开创了我国大学华 的助学行动不仅使岭大获得了办学经费,在
荣光为募捐活动不仅亲力亲为,数次出国募 侨教育的先河。岭南大学规定“,凡生长及家 风起云涌的时代屹立不倒,更为我们留下了
策,率所部黑龙江守军,抵抗日军侵略。江桥 房、昂昂溪等地进行,11 月中旬,江桥抗战
1931 年 11 月 17 日的 《滨江时报》以
抗战,震惊中外,一时举国援马,世界注目江 进入高潮。从 11 月 12 日至 14 日,日伪军对 “马占山万岁”为题发表评论文章,盛赞马占
桥,马占山可谓一战成名。
三间房发动的数次冲锋均被我军打退。17 山及所有参战官兵,呼吁中国军人学习马占
论马占山与江桥抗战

秣等军需物资后 , 即扩 编所 属部 队为 五个支 队 , 且想 趁 立 并
马 占 山代 主 席 没 到 任 前 , 取 龙 江 。张 海 鹏 匆 匆命 令 部 队 开 夺
仅 仅 剩 下 了不 到 一 个 团 的 兵 力 。而 恰 在 这 个 时 候 张 海 鹏 部
关 于 江 桥 抗 战 的 开 始 时 间 , 种 看 法 认 为 13 一 9 1年 1 1月 4 日 日军 与 马 占 山 的 部 队 激 战 作 为 江 桥 抗 战 的 开 始 时 间 。 另 一 种 看 法 认 为 13 9 1年 1 0月 1 日张 海 鹏 的 叛 军 和 守 桥 部 6
孙 鹏
( 齐 齐哈 尔 大 学 文 学 与历 史 文 化 学 院 , 黑龙 江 齐 齐哈 尔 1 1 0 ) 60 6
[ 关键词 ] 占山; 马 中国抗 日第一枪 ; 江桥抗 战
[ 摘 要 ]9 1年 爆 发 的 江 桥 抗 战 是 马 占 山领 导 黑 龙 江 爱 国 官兵 抵 抗 日本 帝 国 主 义 侵 略 者 的 一 次 重要 战 役 , 13 使 日本 侵 略 者 遭 到 了 自“ 一 八 事 变” 来 的 第 一 次 沉 重 打 击 。 关 于江 桥 抗 战 的 历 史 地 位 与作 用 , 学界 有 一 定 九 以 史 的 共 识 , 对 于江 桥 抗 战 开 始 的 时 间 、 否 为 中 国 军 队 武 装 抗 日的 第一 枪 、 但 是 以及 马 占 山 降 日真 伪 等 问题 仍 有 学
抗日 英雄

马占山:打响武装抗日第一枪1931年11月4日,在黑龙江省嫩江桥面,东北军爱国将领马占山率领中国军队,向发动进攻的日本侵略者奋起反击,打响了武装抗日斗争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武装抗日的序幕。
马占山又名秀芳,1885年生于吉林怀德,祖籍河北丰润。
绿林出身,精于骑射。
1929年被张学良任命为黑龙江省骑兵总指挥。
1930年任黑河警备司令兼黑龙江省陆军步兵第三旅旅长。
“九·一八”事变后,时任黑龙江省政府代主席兼军事总指挥的马占山,不满于蒋介石奉行的不抵抗错误政策,决心进行抵御。
11月4日,日军在飞机、大炮和装甲车掩护下,出动4000多人,向嫩江桥发起进攻。
中国守军奋起还击,江桥战役正式打响。
中国军队在嫩江桥及其附近的大兴地区,与日军展开了一场场殊死拼杀。
马占山将军一面调兵遣将,一面亲临前线指挥。
这次战斗,日军共损失兵力1000余人,是“九·一八”事变以来首次受到的重挫。
中国军队也付出了沉重代价,伤亡600余人。
打响了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枪,得到全中国人民的高度赞扬与支持,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1932年2月,日军攻占哈尔滨后,马占山曾投降日本,就任伪黑龙江省省长,后又任伪满洲国军政部长。
同年4月摆脱日军监视,在黑河举兵反正,通电继续抗日,并揭露伪满内幕,任东北救国抗日联军总司令。
1936年参与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后任东北挺进军总司令。
1940年任黑龙江省主席,后被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
1946年任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
1949年1月与傅作义、邓宝珊等人一起接受中国共产党和平解放北平的条件,宣布起义赵尚志,男,1908年生,汉族,辽宁朝阳人,抗日将领。
1925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
北伐战争时期,他在东北地区组织和从事反帝反军阀的革命活动。
“九一八事变”后被任命为中共满洲省委常委、军委书记。
之后领导创建中共巴彦抗日游击队(中国工农红军36军独立师)北满珠河反日游击队队长,后任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北满抗联总司令,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东北抗联第二路军副总指挥。
试论马占山与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抗战

试论马占山与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抗战
于德泉;陈丽君
【期刊名称】《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23)001
【摘要】马占山部义勇军是以马占山将军为首的主要活动在黑龙江省的一支义勇军,兴起于“九·一八”事变之后,发动的江桥抗战是打响抗日战争的第一枪.义勇军在马占山短暂降日过程中发展受制,随着马占山再次举起抗日大旗,这支队伍迅速壮大,并发展到高潮,最后在罗圈甸被日本军包围.队伍冲出包围圈后,开始分散:马占山率领一部分队员转退苏联,并出访欧亚,一部分队员撤进关内继续抗日.马占山部义勇军是众多东北义勇军中的一支,他们的抗日活动在东北地区以及在整个中国的抗日战争中占重要历史地位,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立下不朽的历史功勋.
【总页数】4页(P62-65)
【作者】于德泉;陈丽君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4
【相关文献】
1.抗战初期社会各界对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援助 [J], 范立君;卞慧芹
2.论热河抗战中的张学良与东北抗日义勇军 [J], 季静;
3.论热河抗战中的张学良与东北抗日义勇军 [J], 季静
4."九一八"事变后地方媒体关于马占山抗战形象的建构与影响
——以《滨江时报》和《国际协报》为考察对象 [J], 刘丽丽
5.基于《申报》的江桥抗战中苏联"援助"
马占山将军之说辨析 [J], 姜崇凤;贾婷;于耀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史趣谈:马占山将军为什么诈降日本 应该怎样评价马占山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马占山将军为什么诈降日本应该怎样评价马占山
导语:马占山是中国近代史上比较复杂的一个人物,对于马占山的评价应该区分对内对外两个方面。
就对内来说,马占山是当年的军阀之一,他的一些做法
马占山是中国近代史上比较复杂的一个人物,对于马占山的评价应该区分对内对外两个方面。
就对内来说,马占山是当年的军阀之一,他的一些做法带有明显的历史反面性,这也是当年军阀林立的社会历史的固有特征。
但对外来说,马占山绝对可以称得上民族英雄,直到90年代末,哪些还在世的鬼子兵,对他仍然心有余悸。
所以,抗日英雄马占山绝对值得大书特书。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几近亡国灭种,只要是抗日,不论手段,客观论述诈降一事,值得一看。
江桥抗战爆发以后,马占山将军率黑龙江一省之孤军弱旅,对日本侵略者打出了中国政府军武装抗日的第一枪!
大挫日本关东军的嚣张气焰,维护了民族尊严,鼓舞了东北乃至全国军民的士气,极大激发了爱国民众的抗日热情。
但最终因敌我力量悬殊,黑龙江军队在没有得到国民政府一枪一弹、一兵一卒的支援下,被迫放弃省城齐齐哈尔,撤至海伦一带休整,以利再战。
虽然江桥抗战以失败告终,但马占山将军武装抗日的决心,丝毫没有一丝动摇。
在海他伦秣兵历马,还多次派出骑兵袭击日伪小股部队,扰乱日本人治理下的黑龙江秩序。
但实际上这个时候,是马占山压力最大、最彷徨和迷茫的时候。
虽然激起了广大爱国青年的抗日热情,纷纷投军报国,补充了很多学生兵。
可是部队弹药消耗已经到了极限,新兵没有枪支、没有子弹,
生活常识分享。
关于马占山江桥抗战的故事

关于马占山江桥抗战的故事“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任命马占山为黑龙江省代省长兼城防司令。
英勇善战、足智多谋的马占山将军,组织抗日义勇军指挥了震惊中外的江桥抗战,在抗日救国战争中立下不朽功勋。
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关于马占山江桥抗战的故事吧!马占山江桥抗战在江桥战役中出过这样一桩事:他们在江南岸受到日本鬼子的猛烈炮击,终因寡不敌众,大批人马退到江边。
想过江没有船只,只能骑马泅渡。
马将军刚刚下令渡江,江面上突然涌出无数只甲鱼来,伸着长长的脖子,向岸边凝视着。
勇猛将士哪管这些,驱马奔下江去,可江面就像开了锅似的,成群的甲鱼蜂拥而上,咬马腿,往人身上蹿,乱成一团,闹得军队无法过江。
马将军下令用枪打,也不管事儿。
这时有人主张:得杀猪、宰羊祭江,或扔食品,兴许管用。
马将军没有迷信那一套,他命令士兵到屯中取来大批石灰,撒到江里,甲鱼这才无声无息地潜入江底。
马将军率领大队人马顺利渡过了嫩江。
过江之后,反过身来在这里打了场威震中外的江桥之战,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挫伤了日本鬼子的威风。
马占山率队过江之后,整顿队伍,修筑工事,不准鬼子前进一步。
单说鬼子打过江桥,占据大兴东南的无名高地,着急忙慌地挖壕修堡,准备与马占山决一死战。
这个高地北起向南,蜿蜒十余里,犹如一条长龙卧在广阔的草原上。
北面的制高点山势险要,控制这个制高点,就掌握胜利的主动权。
日本兵立刻在龙头上修筑工事,准备作长久之计。
他们正挖土筑壕,突然出现无数条大小毒蛇往身上乱窜,顷刻间中毒者不计其数。
鬼子兵点火焚烧,用战刀砍,用锹镐扑打,都无济于事,毒蛇越来越多越凶猛。
日本鬼子信奉神佛,他们从胸前取下铜佛摆在高处插草为香,口中念念有词地祈祷神佛免灾,可还是无济于事。
最后他们不得不放弃这块高地,停止修筑工事,建了一座四角有台阶,向上呈梯形的石塔。
日本侵略者是为纪念在江桥战役中死去的同伴呢,还是要用石塔镇住满山的蛇群,就不得而知了。
但是蛇帮助马占山,赶跑了日本人,救了当地老百姓,减少了我军民的伤亡,却是千真万确的。
东北抗日故事50字

东北抗日故事50字马占山领导的嫩江桥抗战1931年10月13日,日军以及汉奸张海鹏部伪军进犯齐齐哈尔,黑龙江省代主席马占山率军抵抗,双方在嫩江两岸对峙。
在嫩江桥阵地,马占山率部痛击敌军,多次打退日军的进攻。
日军死伤七百多人。
之后,日军派出8000人的援军,并有飞机、坦克助战,奋战多日后,马占山部弹尽粮绝,伤亡过半,被迫撤退。
之后,马占山部撤退至三间房阵地,在此地又顽强抵抗日军。
黄显生、熊飞等人的抵抗辽宁省警务处长黄显生、沈阳警察局监察长熊飞领导三个公安骑兵总队,在1931年10月、11月多次击败伪军。
他们又和张树森的骑兵第三旅、常经武的步兵第二十旅、张廷枢的步兵第十二旅一起在大凌河防线防备日军。
日军出动三个旅团发起进攻,中国守军与敌人展开激战。
哈尔滨保卫战1932年2月,日军进攻哈尔滨。
依兰镇守使、步兵第24旅旅长李杜、丁超等率部发起了哈尔滨保卫战,激战数日后,守军损失严重,被迫撤离哈尔滨。
东北军第二十二旅赵毅率部在哈尔滨附近的双城抵抗日军,他们先击溃了伪军刘宝麟旅,又伏击日军长谷部旅团,打死打伤日军48人。
东北义勇军的抗日斗争九一八事变后,以东北军官兵、警察为骨干,会同各地民众,形成了遍布东北的义勇军队伍。
黄显生、熊飞领导的辽西义勇军,人数有6万多。
他们曾经伏击了关东军某联队,击毙日军数十人,包括联队长古贺传太郎。
辽西义勇军一直坚持抵抗至1933年5月。
原凤城县公安局局长邓铁梅等在辽南组织了东北民众自卫军,他们多次袭击日伪军,攻下了凤凰城,队伍发展到1.5万人。
他们坚持斗争至1935年6月,最终义勇军将领邓铁梅、苗可秀被俘,壮烈牺牲。
马占山孤军苦守黑龙江

抗战第一枪—马占山孤军苦守黑龙江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沈阳炮轰东北军北大营,揭开侵占中国东北的序幕。
在未遇任何抵抗的情况下,短短40多天,中国东北半壁大好河山拱手相让。
民族奇耻大辱让国人悲愤。
11月4日,一位小个子军人﹑黑龙江省代主席马占山指挥的江桥抗战,成为中国人民正面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次战役,在黑龙江的大地上打响了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第一枪。
马占山:守土有责不让寸土“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辽吉沦陷,日军开始夺取黑龙江。
此时,黑龙江省主席万福麟远避北平,省内军政两界群龙无首,主战主和莫衷一是,人心惶惶。
谁来主持这个危急局面呢?在隆隆的炮声中,马占山出任黑龙江省代理主席、军事总指挥。
马占山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人称“马小个”。
年轻时候被诬告成盗马贼,他一赌气离家出走,落草为寇。
两年以后,接受了清政府的收编。
他从小为人放马时练就了一身马上的好功夫,落草为寇时又练成了一手娴熟的枪法。
激战中,他可以在马肚侧面藏起身子,用来迷惑敌人;也可以把头探在马前,开枪弹无虚发。
当时奉天的统领吴俊升非常赏识他。
吴俊升这个人粗鲁、愚昧,说话常流口水,吐字不清,人们送绰号“吴大舌头”。
1925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马占山被吴俊升提升为东北陆军骑兵旅长。
后被派往黑河,担任警备司令。
1931年10月10日马占山临危受命,19日夜抵达当时的省城齐齐哈尔。
20日上午,就任黑龙江省代理主席、军事总指挥。
马占山就职后,不顾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不理日军的恫吓,毅然肩负起抗日的重任。
他说:“我是一省长官,守土有责,决不能将黑龙江寸土尺地,让于敌人。
我的力量固然不够,他来欺负我,我已决定与日本拼命,保护我领土,保护我人民。
”东北抗日第一枪:江桥抗战今天黑龙江省泰来县江桥镇境内的嫩江桥,是昂铁路线上的一座铁路大桥,本是一座很普通的江桥。
然而,1931年11月4日,这里打响了抗战的第一枪。
当时,日军数量众多。
在战区,日军先后集结多门师团等3万余人,另外有伪军3个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述马占山的抗日及其意义———黑龙江篇王涛(黑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黑龙江黑河164399)【作者简介】王涛(1963-),男,黑龙江讷河人,黑河市社科联副处级干部,研究方向:博物馆建设及管理、黑河地方历史、农学、环保、气象、中文、法律、军事。
【摘要】把黑河作为重要节点,可以充分反映马占山的抗日和当时黑龙江省抗日的全过程,便于全面展示与分析马占山的抗日和当时黑龙江省抗日的意义。
马占山在黑龙江省抗日大致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马占山三出黑河抗日和后马占山时代的抗日四个阶段。
【关键词】马占山的抗日;意义;黑龙江篇【中图分类号】K2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36(2019)04-0001-03就黑龙江省而言,马占山的抗日就是黑龙江省的抗日,其历程虽然有“江桥战役”、“苦战罗圈甸”、“辗转深山40天”、“胡家柈子场战役”等节点,但总体来看重要节点还是在黑河。
把黑河作为重要节点,可以充分反映马占山的抗日和当时黑龙江省抗日的全过程,便于全面展示与分析马占山的抗日和当时黑龙江省抗日的意义。
马占山在黑龙江省抗日大致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马占山三出黑河抗日和后马占山时代的抗日四个阶段。
一、马占山三出黑河抗日(一)马占山一出黑河抗日1931年,马占山时任黑河镇守使和黑河警务司令。
同年10月10日马占山得到命令:代理黑龙江省政府主席兼任东北边防军驻黑龙江省军事总指挥。
接受命令后他立即率部从黑河乘轮船奔赴齐齐哈尔江桥前线,指挥黑龙江省抗日备战事宜。
此令是张学良从北平发来的电文,其原因之一是九·一八事变前,当时的黑龙江省主席早已率黑龙江省一部分军队驻扎在北平。
江桥前线距当时的黑龙江省省会齐齐哈尔较近。
马占山的就职典礼于同年10月20日,在齐齐哈尔新建成的礼堂进行,同月22日发表了《抵抗宣言》,并犀辞告称“倘有侵犯我疆土及扰乱治安者,决以全力铲除之,以尽保卫地方之责”[1][2][3]。
马占山组织、指挥的“江桥战役”从1931年11月4日开始至11月19日结束,虽仅有16天,但毙伤日伪军6000多人,此战役轰动了中外。
(二)马占山二出黑河抗日1932年4月,马占山又回到黑河重新抗日。
经筹备,马占山率领抗日爱国武装,于同年5月15日又从大本营黑河出发,因遇雨24日才到了德都(现黑河市五大连池市)。
同月28日到了海伦,准备抗日作战事宜。
同月30日,海伦遭敌空军轰炸。
同年6月1日,马部与敌平贺旅团等激战后,海伦失陷。
12日,日本侵略军松木、小泉部接着又攻击马占山部。
同年7月27日,敌人以步、炮兵1000余人在庆城县东山里张河白砬子(亦称白石碱子)山口又一次攻击马占山部,使其所部2000余人的队伍被打散。
仅隔一日马部在罗圈甸子一带于29日再次遭敌围困,170多名官兵英勇殉国,其中就有少将参谋韩述彭。
31日,马占山在10余人的护卫下突出重围。
[1][2](三)马占山三出黑河抗日卫队长杜海山带领十几个人护卫着马占山突围后,以深山密林做掩护,爬山越岭、淌水渡河,在深山中奔波了一个多月,九月初才辗转到龙门县域(现黑河市五大连池市管辖)。
经休整、补充和收拢回来的官兵,其中包括韩秘书长等人一起,又重整旗鼓向讷河开拔。
讷河此时有三个团驻扎。
以徐子鹤为首的队伍--大刀队常来袭扰,驻讷河三个团的旅长徐宝珍在亲自督战时,中流弹而亡。
当马占山率领部队来到讷河时,讷河继任旅长李某迎接马部进城。
马占山到达讷河后“成立抗日第一军,自己兼该军军长”[2][9]。
时值丁、李、吴等旅相继战败。
在日军的强大攻势下,黑河学刊Heihe Journal2019年7月Jul.2019Serial No.244No.41··此时处于孤军作战的马占山,选择了另一条出路,“因此宣布离讷西行,并命令全军,按个人自愿,可行可止,绝不勉强”[2][9]。
之后,马占山率部从讷河出发,经扎兰屯、海拉尔等地,在满洲里过境去苏联。
尔后又去欧亚几国。
二、后马占山时代的抗日马占山与苏炳文等率黑龙江西部主力军队虽然去了苏联,但在黑龙江省仍留有队伍继续抗日,其主力在黑龙江省东部。
他们主要是刘斌为右翼指挥部总指挥所辖的“老五团”和陈大凡的“东北民众抗日自卫军”。
因“老五团”驻鹤立多年,当地民众称之为“老五团”。
“老五团”参加了马占山组织、指挥的“江桥战役”后,又经停通河回防鹤立,之后又驻防兆兴。
此时的“老五团”已经是由五团、七团和十二团、十三团组成的一个旅级建制,刘斌为少将旅长。
1933年,“老五团”战败于萝北,刘斌等几人去苏联,一些爱国的“老五团”的下级军官与士兵自发组织抗日义勇军,后来这些义勇军应大多参加了抗联。
陈大凡被“黑龙江省主席马占山于1932年7月任命为中华民国绥滨县县长”[2][4]。
陈大凡把由中共党员姚艮和李德才等人创建的以进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50多人的黑河“东北民众抗日自卫军”带到了绥滨县,1933年初,该队伍扩展到了1000多人。
1933年3月17日至18日,陈大凡的队伍与日伪在“胡家柈子场”发生了惨烈的战斗,因敌我力量悬殊等因素,终被打散,陈大凡去苏联治伤,其余部“撤退至萝北境内,同‘老五团’及其他义军汇合,继续投入到了同日伪军作战中”[2][4]。
后因“老五团”战败,他们与“老五团”余部应大多参加了东北抗联。
三、马占山三出黑河抗日的意义(一)马占山一出黑河抗日的意义九·一八事变后,马占山从大本营黑河出发孤军拒敌于“江桥战役”,挫其锋芒奋勇一战,打出了中国人的威风。
这是在民族大义面前,马占山决然在辽宁、吉林两省几乎全部沦陷的情况下,率部“迎着敌人的炮火”从后方冲向了江桥阵地前沿。
总的来讲“江桥战役”虽然惨烈,但鏖战时间不长,消灭敌人也有限,战役规模并不大,而且以失败而告终。
可是最值得称颂的是,这是在中华民族危难关头的壮举,体现了民族气节。
“江桥战役”体现出了马占山的担当,黑河人民的担当,黑龙江省人民的担当。
当时的黑河已有中共党员姚艮和李德才到来。
1931年11月4日,马占山组织、指挥的“江桥战役”爆发。
黑河建立了“抗敌后援会”,其组织者是:中共党员姚艮、李德才和进步青年陈大凡[1][2][5],他们用油墨印刷的《民众日报》,“宣传马占山和其所部的‘江桥战役’,揭露国民党反共不抵抗政策,传播抗日救国道理及来自国内外各界群众的赞助和支持”[1][2][3]。
在“江桥战役”期间,黑龙江省有以王鸿图为代表的民众到江桥前线慰问,有以邓文山为代表的“绿林”队伍也参加了“江桥战役”。
马占山组织、指挥的“江桥战役”“不仅打响了中国抗日第一枪,更深层次的意义还在于他吹响了中国抗日的第一声集结号。
这声集结号从抗日首发地———黑河响起,于第一个抗日的省———黑龙江省的‘江桥战役’响彻了国内外”[1][3]。
马占山组织、指挥的“江桥战役”“不仅得到了大本营黑河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也得到了黑龙江省乃至全国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甚至得到了缅甸等国华侨的资助。
因此,马占山吹响的中国抗日这第一声集结号也应该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正式开始”[1][3]。
(二)马占山二出黑河抗日的意义马占山第二次出黑河抗日,依然得到了黑河各界的大力支持。
马占山回到黑河后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者扶持伪满洲国的阴谋,“宣布反满抗日”,他不但通电全国各地,同时也通电了国联。
中共党员姚艮在黑河社会各界欢迎马占山的大会上,慷慨陈词“抗日救国道理,号召广大民众团结一心,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不当亡国奴”[1][2][3][5]。
《民众日报》和“抗敌后援会”同时恢复了活动。
接着在黑河的街头巷尾出现了宣传抗日救国的话剧。
马占山还宣布黑河为黑龙江省省会,设立相应省立机构。
瑷珲城出生的中共党员于文志在此期间毅然参军,在马占山的副司令长官公署的宣传处工作。
马占山二出黑河抗日的最突出的贡献是他在黑河成立了抗日救国义勇军总部,亲自兼任总司令,统一指挥。
这说明,马占山经历了“江桥战役”等过程,彻底看清了日本军国主义者侵华的野心和国民党不抵抗的真面目,他把抗日更多的希望寄托在了更为广泛的民众武装上。
当时的黑龙江省抗日的主力部队,从性质上看已经不再是“江桥战役”前后的军队了,虽然打着民国的旗号,但从总体来看是孤军奋战。
应该说在本质上,此时的黑龙江省抗日主力部队已经和义勇军是一样的。
从而可以看出这时马占山在黑龙江省军队组建和依靠的力量上是颇有建树的。
马占山在这种军事思想的背景下开始了二出黑河抗日,虽然又以失败而告终,但义勇军的队伍余部为黑龙江省乃至热河等省此后成熟的抗日武装逐步的形成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笔者就此建议尽早建设“黑龙江省义勇军纪念馆”,至少也应建立一座“黑龙江省义勇军纪念碑”。
(三)马占山三出黑河抗日的意义马占山在东山里突围后历尽艰辛来到了龙门县域,得到了黑河抗日民众的支持,最值得称颂的是抗日民众王鸿图。
马占山从密林驻地来到了王鸿图家。
王鸿图得知马部境遇后,毫不犹豫、马上派人购买马匹、粮食、被服、药品等物品,并连夜送到马部驻地。
马占山第二天婉言谢绝了王鸿图多住几日的好意,回到了密林驻地。
又过几日后,王鸿图再次派最信任的劳计(长工)分批次的在夜间将马匹、粮草等军用物资送入马部驻地,这是用马占山离开王家时留的款子购买的。
这就是王鸿图拼命支援马占山的壮举。
后来1933年汉奸告发了王鸿图,发生了“龙门山惨案”,让子孙后代永远的记住在这次“惨案”中英勇就义的人,他们是:王鸿图、王鸿儒、徐打头的、周老二、周老三、孙盛福、石岱、石占芳、李长春、刘德、王老四。
还有死里逃生的汪有,他是这次“惨案”的直接见证人。
马部在龙门县域得到了补充、休整后第三次出黑河抗2··□编辑/徐霄天日,向讷河进发。
在东山里幸免遇难的中共党员于文志得到马占山在讷河的消息,来到了讷河,被分配到了军需处工作。
后来,于文志与少部分人没有跟随马占山去苏联,他也没有按马占山提议去热河,而是与瑷珲城的李永绵等去绥滨找中共党员创建的陈大凡的“东北民众抗日自卫军”继续抗日。
马占山第三次出黑河抗日的意义,不仅得到了王鸿图为代表的民众的支持和以于文志为代表的中共党员的相助,而更重要的是马占山从苏联到了欧亚数国揭露了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本质,得到了世界爱好和平国家和人们的赞赏,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及维护世界和平的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四、后马占山时代抗日的意义马占山去苏联后,除带走的主力部队外,留在国内的队伍主要有黑龙江下游的“老五团”、陈大凡的“东北民众抗日自卫军”和各县的义勇军、去热河的部队及脱离马占山部“呼啸山林”的抗日队伍。
这些队伍多数继续抗日,其中少部分,如:各县的义勇军没有有力组织者的则解散回家了。
前面已经谈到,不论是“老五团”、陈大凡的队伍,还是各县的义勇军、去热河的队伍,以及“呼啸山林”的抗日队伍,都应统称为“义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