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的中国形象简论
哈姆雷特的形象分析

五、"哈姆莱特"解读〔一〕主要角色与剧情介绍〔略〕〔二〕思想意义:"哈姆雷特"通过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及其帮凶的冲突与斗争,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与英国在新旧交替时期的黑暗丑恶现实之间的矛盾,提醒了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统治者的锋利斗争,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社会的痼疾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新的社会弊病。
展示了文艺复兴后期迷惘失望的社会心态,肯定了人的尊严、人的地位、人的价值、人的力量和人世间的生活,以及对美好的人性与未来的和谐的世界的向往;肯定了人文主义这些理想在道义上的合理性。
同时提出了一个社会必须改造的重大问题。
〔三〕哈姆莱特形象分析"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下面提供几种解读方式,供参考:诠释1〔最为普遍的和根本的〕:哈姆莱特是一个处于新旧交替时代中〔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具有人文主义者的理想和才情,同时又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形象。
其性格上最突出的特征是忧郁,敏感,勤于思考,善于剖析,易于冲动。
其思想性格的形成与开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快乐的王子〞〔在威登堡大学时代〕——"忧郁的王子〞〔以"启幕〞开场〕——"延宕的王子〞〔"戏中戏〞前后〕——"行动的王子〞〔"复仇的王子〞,宫廷比剑前后〕的曲折复杂的过程。
哈姆莱特是丹麦的王子,他在威登堡大学念书时,承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
加上地位至尊,哈姆莱特成了个怀抱理想的乐观的人文主义者。
正是这种乐观思想,使他将父亲看成一个十全十美的理想君王,将母亲看成圣母一样纯洁的女性。
父亲是理想的化身,母亲是爱的象征,父亲和母亲的结合便是理想与爱的结合,能使这种结合得以实现和存在的世界是"美好的花园〞,人类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那时的哈姆莱特是"快乐的王子〞。
但是,正当哈姆莱特快乐度日之时,冷酷的现实给了他一连串的打击:父死母嫁,王位被篡夺,朋友背叛,恋人被敌人利用,这一些使世界变得"颠倒混乱〞。
浅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

浅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作者:张丹作者简要: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08级3班,2008010341内容摘要:哈姆莱特最显著的特点是真诚、机智和不事雕琢。
他是丹麦的王子,也是哲学思索王国的王子。
他“优柔寡断”,但也不失自我反省、自我批评。
他是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他表现了作者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反思与对人的命运与未来社会的忧虑。
而表现他这些性格特点最突出的就是戏剧独白,戏剧独白还表现出了造成他这些性格特点的原因。
关键词:哈姆莱特优柔寡断戏剧独白人文主义作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莱特》是一部典型的复仇悲剧,而哈姆莱特正是这出悲剧的悲剧男主角。
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言而喻,每一位读者对于哈姆莱特的形象,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
哈兹里特就认为哈姆莱特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真诚、机智和不事雕琢。
【1】的确,哈姆莱特是与众不同的。
他的特点不是意志坚决或是感情强烈,而是思想精深、感情细腻。
他没有什么英雄气概,他只是一个年轻的王子,热情而敏感(环境的产物)。
他质疑命运,他由于被放入了一个陌生的环境,而不得不改变自己的习性和情感。
他似乎不能采取有准备的行动,而只能在一时的冲动下走向极端,比如他杀死波洛涅斯时的情景就是这样,他修改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带往英国意图谋害他的信件也是同样如此。
有时眼看他仿佛就要行动了,但他还是迷茫、犹豫、怀疑、摇摆不定,最终失去了时机,在一些借口之下再次陷入懒散和思考之中。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不愿意杀死正在祈祷的叔父,这种过于精细的考虑实际上只是他没有下定决心的借口,这使他把报仇的时机一直拖延到一个致命的时刻,“一个更残酷的机会”:他现在正在祈祷,我正好动手;我决定现在就干,让他上天堂去,我也算报了仇了。
不,那还要考虑一下:一个恶人杀死我的父亲;我,他的独生子,却把这个恶人送上天堂。
啊,这简直是以恩报怨了。
他用卑鄙的手段,在我父亲满心俗念、罪孽正重的时候乘其不备把他杀死;虽然谁也不知道在上帝面前,他的生前的善恶如何相抵,可是照我们一般的推想,他的孽债多半是很重的。
哈姆莱特人物形象分析

哈姆莱特人物形象分析哈姆莱特人物形象分析《哈姆雷特》讲述了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
下面店铺整理的哈姆莱特人物形象分析,欢迎阅读收藏。
哈姆莱特人物形象分析篇11 、哈姆莱特是古代丹麦的一个王子,他是一个人文主义形象,这和他在“威登堡大学”里所受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
2 、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
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
而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
他像一个思想家那样地思考许多哲学问题,却找不到答案。
于是他要为父报仇,可是他内心又是矛盾,因为他想的不光只是为父报仇,而是扭转整个乾坤。
在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他想要行动也行动不起来。
3 、性格过于内向、审慎及单枪匹马的处境,使他感到犹豫,造成他行动上的延宕。
因此最后只能是与敌人同归于尽。
4 、他的悲剧既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存性格弱点的主观原因。
所以,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从《哈姆莱特》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一、《哈姆莱特》的创作背景。
《哈姆莱特》是他创作最辉煌时期的作品,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体现了莎士比亚悲剧的最高成就,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戏剧的典范。
它取材于十二世纪末丹麦王为父复仇的故事。
莎士比亚以人文主义观点处理原来的题材,把只是单纯地为父复仇的故事改编为社会悲剧,使它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
剧情发生在丹麦,但剧中所描写的宫廷内荒淫无度,朝臣们阿谀奉承、阴险狡诈,国内民怨沸腾,社会的动荡不安。
克劳狄斯不仅是封建暴君,也是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中的野心家。
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冲突是全剧的主要冲突,其实质是资产阶段人文主义者同新旧社会邪-恶势力,人文主义思想与现实社会尖锐矛盾的反映;同时也反映出人文主义思想在社会的普及,以及哈姆莱特的内心对于自由和理想的渴望。
哈姆莱特个人形象分析(2)

哈姆莱特个人形象分析(2)哈姆莱特个人形象分析那段著名的哲理性独白“生存还是毁灭”是整个悲剧的核心,同时也是我们理解主人公典型形象的思想和行动的复杂性的重要一环。
通过这段独白我们可以看到客观上对手的强大和任务的艰巨,主观上对鬼魂的疑虑和手段上的选择,都使他们不得不慎行其事、一步步妥善安排。
一方面他急于完成复仇的任务;另一方面又缺乏必胜的信念,这一切构成了他性格的复杂性。
在独白的开头,哈姆莱特问自己“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③是对邪-恶忍气吞声还是奋起反抗:逃避斗争,不沾染生活的脏污而退出人生;还是投身“无边的苦恼”以反抗邪-恶,这是哈姆莱特面临和要解决的问题。
哈姆莱特的性格决定了他是不可能默然忍受和漠然旁观的。
但是,挺身反抗无涯的苦难是无益的,这意味着自取灭亡。
他看到了“人世的鞭挞和嘲弄、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第三幕第一场)。
哈姆莱特精神烦恼、心灵苦闷,是他对邪-恶生活清醒认识的结果。
尽管在复仇的过程中哈姆莱特表现出怀疑、动摇、意志薄弱,但这并非他的天性别林斯基正确断言说:“从天性上说,哈姆莱特是一个强有力的人,他的愤怒的讽刺,他的一刹那的感情暴发。
他和母亲谈话时的充满热情的狂暴议论,对叔父的傲慢和蔑视和无法掩盖的憎恶。
——这一切证明他精力充沛,灵魂伟大。
”哈姆莱特时而表现的精神软弱,是理想与现实不相和谐以及由此导致的性格分-裂的必然结果,并不是天性造成的。
同时,他并不满足于自己的沉思,反之,使他激动的思想令他感到苦闷,因为填密的思虑使他不能马上行动。
他经常振作起全部心灵的力最为反抗本人的软弱而斗争。
可见,王子的自我责备,并不是思想薄弱的表现,而是他正视自己,无情地鞭策自己,不容许自己逃避复仇的责任。
哈姆莱特不仅长于思考,也不短于行动。
事实上,他是全剧中最积极和主动的行动者。
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分析

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分析
1、哈姆莱特是古代丹麦的一个王子,他是一个人文主义形象,这和他在“威登堡大学”里所受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
2、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
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
而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
他像一个思想家那样地思考许多哲学问题,却找不到答案。
于是他要为父报仇,可是他内心又是矛盾,因为他想的不光只是为父报仇,而是扭转整个乾坤。
在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他想要行动也行动不起来。
3、性格过于内向、审慎及单枪匹马的处境,使他感到犹豫,造成他行动上的延宕。
因此最后只能是与敌人同归于尽。
4、他的悲剧既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存性格弱点的主观原因。
所以,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哈姆莱特形象浅析

哈姆莱特形象浅析【内容提要】威廉·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一位伟大的剧作家和卓越的人文主义的代表。
《哈姆莱特》是他的四大悲剧代表作之一。
哈姆莱特是悲剧的主人公,也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典型形象。
有着美好理想和伟大抱负的哈姆莱特在经历了一系列变故之后,他清醒地认识到“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哎,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在“重整乾坤”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他有所行动,但未能完成这一重任。
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哈姆莱特形象分析一、威廉·莎士比亚(1546~1616年)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一位伟大的剧作家和卓越的人文主义的代表。
四百多年来,莎士比亚的作品在世界各地不断被整理、翻译、上演、评论、据统计,它们所涉及的语种仅次于《圣经》。
后世的许多作家都对莎士比亚怀有一种高不可及的感叹。
比如歌德就曾经告诫埃克曼:“我们还是不要讨论莎士比亚,一切提到他的活都是不够充分的,……对于他的伟大心灵来说,舞台是太狭隘了。
”①T·S·艾略特也认为很难说莎士比亚究竟相信不相信文艺复兴的含混的怀疑主义,因而要谈论莎士比亚的话,也许永远也不可能正确。
页 1 第莎士比亚生活在中世纪的封建制度正在土崩瓦解、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上升的大转变时代。
一方面中世纪以神为中心的愚昧的世界观正消灭,另一方面资产阶级的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世界观正在深入人心,人文主义反对封建的社会关系及伦理观念,比如,包办婚姻及禁欲主义。
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社会关系及伦理道德,诸如恋爱自由和世俗的幸福。
它提倡人道反对神道,提倡人权反对绝对君权,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宗教桎梏。
从莎剧中草药们可以看出,他大胆地批判了封建制度的黑暗与残酷,强烈地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在欧洲文化史上,他是起过很大进步作用的一位巨人。
《哈姆莱特》是莎剧中四大悲剧之一,代表着莎士比亚戏剧他作的最高成就。
哈姆莱特形象分析

《哈姆莱特》读后感鲁迅说过:所谓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作为莎翁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莱特》,以主人公哈姆莱特这一理想人物式的悲剧英雄及其亲人、爱人、敌人的同归于尽作为戏剧的结局,在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同时也留下了无尽的思考。
命运可曾存在?他既像影子一样和我们形影不离,又似阳光一样温暖人心,但更多时候,像梦魇一样深邃而可怕。
如果命运可以把握,作为尊贵的丹麦王子的哈姆莱特,作为从小养尊处优的封建统治集团中的人物,作为毫无疑义的王国未来的君王。
如果没有父王的“猝然”离世,年轻的王子会在德国的威登堡大学顺利完成学业,顺利承接王位···但是一切因命运的“玩笑”,但平坦的路途似乎突然在此截断为万丈深渊——父亲被自己的叔叔杀害,母亲改嫁,居然还下嫁给自己的弑父仇人,爱人发疯后不幸死去,最后连同自己,朋友,母亲都在这场悲剧中被完全吞噬了。
这在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的熏陶的哈姆莱特看来是那么的难以接受。
自然,作为一个彻底的人文主义者,哈姆莱特原本天真、单纯,对人类、对世界报有美好的希望,在他人眼中亦是完美的化身——“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
在哈姆莱特自己的心中,现实中的一切都如同理想那样的美好:世界是一个美好的天地,人类是了不起的杰作。
父亲是一个理想的君主,父母恩爱相处,女友给予他的是坚贞、纯洁的爱情,朋友无处不在···生活中的一切似乎永远如湖面般波澜不惊。
但是现实世界残忍的丑恶最终无可避免地显现出了它的原形。
哈姆莱特心中的至高无上的光明世界,顿时变成了一个恶行败德的荒漠。
理想和现实的强烈对比,让哈姆莱特变得忧郁、困惑。
怀疑最终成了无情的现实,背后可能潜藏了更大的丑恶,哈姆莱特人文主义的信念也发生了动摇。
残酷的现实让哈姆雷特觉得“大地这一副大好的框架”变成了“伸到茫茫大海里的一座荒凉的山岬”,“天空这一顶极好的帐幕”,“这一层镶了金黄色火点子的房顶”,“也无非是一大堆结聚在一起的乌烟瘴气”。
哈姆雷特人物分析范文

哈姆雷特人物分析范文第一篇:哈姆雷特人物分析范文矛盾复杂的性格彰显悲剧命运——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坛巨作《哈姆雷特》,以其生动丰富的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广阔的社会背景,集多种成分为一体的艺术特点,征服了当时乃至现代的无数读者,尤其是主人公哈姆雷特矛盾复杂的性格,加之深刻的社会背景,更让人深思,不仅彰显了人物的个人悲剧,更是那个时代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
一.完美理想主义者坠入残酷黑暗现实哈姆雷特是一个出身高贵的王子,从小过着豪华奢侈的物质生活,受千人尊敬万人爱戴,后来又到德国威登堡大学学习,接受良好的精神教育,加之父母的宠爱,不得不说,他之前是过着一种衣食无忧,无忧无虑的生活,由于很少接触世界黑暗的一面,因此形成的一种趋于理想主义、完美主义的性格,相信世间所有的真善美,向往着美好的亲情、爱情、友情,和一个和平安乐的社会。
可所有的幻想都随着父亲的突然惨死,叔叔的阴谋篡位,母亲不顾廉耻的改嫁而迅速化为泡影。
一个个好友为了一己私利而甘愿做罪恶着的眼线,连自己深爱着的奥菲利亚也对自己无端猜测和刺探,接二连三的打击,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使他的精神几乎崩溃,一个完美的理想主义者瞬间坠入了残酷黑暗的现实深渊。
此刻出现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忍辱屈从,要么反抗,内心强烈的愤怒与责任感,加之父亲魂魄的驱使,使他选择了后一条路,但人物本身具有的软弱性使他的反抗具有了一定程度的不彻底性,也折射出了最终的悲剧命运。
二.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当哈姆雷特听了父亲鬼魂的话,就陷入了深深的思索,“虽然一个国王给人家用万恶的手段掠夺了他的权位,杀害了他最宝贵的生命,我却始终哼不出一句话来,我是一个懦夫吗?” “我亲爱的父亲被人谋杀了,鬼神都在鞭策我复仇,我这做儿子的却像一个下流女人似的,只会用空言发发牢骚,学起泼妇骂街的样子来,在我已经是了不得的了!呸!呸!活动起来吧,我的脑筋!”最终他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想到了上演戏来证明叔叔的罪恶行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姆莱特的中国形象简论
作者:张欢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36期
摘要:本文首先梳理了哈姆莱特在中国的形象的演变过程,发现笔者国莎学界受苏联影响,从五六十年代开始就将其确定为“人文主义者”的形象,改革开放后,不少学者质疑哈姆莱特的“人文主义者”身份,但由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两派的争论至今存在却处境尴尬。
通过对不同观点的了解,笔者认为哈姆莱特富有人文性,却并不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由此也得到了启示,笔者做文学研究时候要注意跳出教材思维局限,善于借助新工具并且要多关注学术争鸣,做到兼听则明。
关键词:哈姆莱特;人民性;人文主义;人文性;非人文主义者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6-0-02
《哈姆莱特》作为莎士比亚最为成熟的悲剧作品之一,在中国与全世界都有着广泛的影响,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可见对此书主人公哈姆莱特形象的研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然而令笔者奇怪的是,不论在笔者高中还是大学接触的有关的教材中,关于哈姆莱特形象的研究却似乎总是千篇一律,“人文主义者”似乎像一块烙铁,深深地打在了哈姆莱特的身上,笔者相信,在一千个中国人心中,哈姆莱特的形象远远没有一千个之多,相反却是十分单一与僵化的。
笔者在研究这个题目时,才发现其实在中国学界,对哈姆莱特的形象研究的分歧与争论是极大的,也是在逐步发展与深入的,因此,笔者在这篇文章中试图做的就是:根据笔者所搜集到的资料,梳理出一条哈姆莱特中国形象的变化线索,并且根据前辈们的成果,谈一谈自己的理解与得到的启示。
一、哈姆莱特中国形象的变化
(一)长期以来在中国具有“人民性”和作为人文主义者的哈姆莱特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伴随着苏联在各方面对中国的巨大影响,中国莎学界毫无意外的全面受到苏联莎学研究的指导与影响,尤其是阿尼克斯特的苏联马克思主义莎学理论。
在这个阶段,卞之琳的莎士比亚研究取得了开创性成果,但他的研究依然建立在全面接受苏联莎学研究的基础上,其将苏联理论直接应用于自己的研究过程,虽然在广度与深度等方面对阿尼克斯特有一定的超越,但与此同时也强化了阶级斗争的观点,强调了哈姆莱特作为人文主义战士的身份特征。
(二)新时期对哈姆莱特“人文主义思想家”身份的质疑
1978年以后,对莎士比亚的研究开始自由起来,从80年代开始,就陆续有学者对这种传统观点发出质疑,1986年,高万隆发表《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思想家吗》一文,旗帜鲜明地对题目所提问题给予了否定回答。
整篇文章从哈姆莱特的封建意识、哈姆莱特的爱情、哈姆莱特的人生观、“重整乾坤”问题、哈姆莱特的悲剧性偏激及其自笔者否定性格等方面入手,对文本进行了重新的发掘与分析,推翻了之前的许多传统结论,并提出:“那种先从‘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思想家’这一既定概念出发,而后从剧本中找根据的批评,只能图解、割裂甚至歪曲原作中的艺术形象。
”
从丛在1989年于《河北大学学报》上发表《论哈姆莱特并非人文主义者》一文,在驳倒传统观点的同时,也得出了一些新的成果。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文对于哈姆莱特延宕复仇行动之原因的问题给出了一种全新的回答:哈姆莱特作为一个封建王子,其天然形成的宗教宗法观念与残酷现实间的两难冲突,是造成他屡屡延宕行为的主要原因;而次要原因则是其野心与其受挫失意心理的矛盾冲突,这种结论实际上借鉴了弗洛伊德采用的用“俄底浦斯情结”来分析解释哈姆莱特行为的研究思路,但与此同时又可以在文本中找到充分的论据。
笔者说哈姆莱特不是人文主义者,“并不意味着否定莎士比亚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典型代表,也不意味着否定《哈姆莱特》一剧具有明显的人文主义倾向。
”
(三)是还不是,至今令人尴尬的学术争辩
令人奇怪的是,虽然不少文章的发表已充分显示出一些评论家们对传统观点的强势挑战,但它们似乎均未能引起学界广泛重视与研讨。
在中国知网上搜索该问题会发现,就算到了现在,那些论证与说明哈姆莱特的人文主义特性的文章仍然层出不穷,双方大有一种“你说你的,笔者说笔者的”的态势。
两派之间呈现的是一种观点势成水火却又缺乏论争与火花的尴尬状态。
究其原因,可能是这种情况,受到长期惯性思维的影响,苏联马克思主义莎学对其的巨大影响至今仍然存在,改革开放之初,有一些老一辈研究者们已经发现了将哈姆莱特简单定位于人文主义者的不足之处,但他们已没有能力或者精力再来纠正清理这种偏颇,从而致使这种观点影响了20多年并且至今在莎学研究、哈姆莱特研究中还大有市场。
因此尽管挑战传统观点的文章仍有少量出现,但90年代以来出版的有关高校教材、研究专著和重要工具书,几乎仍是传统观点的一统天下的现状并没有改变。
二、笔者看哈姆莱特:具有人文性的非人文主义者
在笔者看来,对于哈姆莱特是不是人文主义者的判断,不能简单地用“是”或者“不是”来判断,在这种问题上,笔者要摒弃中国传统的“非忠即奸”“非好即坏”的思想的影响,因为这是一种道德的懒惰,在学术研究中并不可取。
在笔者看来,哈姆莱特应该是一位具有人文性的非人文主义者。
首先,哈姆莱特是富于人文性的,关于“人文主义”的解释,李赋宁《欧洲文学史》有:“人文主义肯定人的崇高地位,主张一切以人为本,以此来反对罗马教会所代表的神权的绝对统治……人文主义反对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肯定现世生活,歌颂爱情和个性解放……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应该有权追求知识,探索自然,研究科学……鼓吹仁慈、博爱,歌颂友谊和个人品德,提倡平等和冒险精神”,笔者以此来分析文本中哈姆莱特的人文性。
“笔者把笔者的生命看得不值一枚针,至于笔者的灵魂,那是跟它自己同样永生不灭的”。
哈姆莱特并非不从人的角度出发,相反,正是对其父尊重,见到其亡魂时才会有:“是的,笔者可怜的亡魂,当记忆不曾从笔者这混乱的头脑里消失的时候,笔者全记着你的。
记着你!是的,笔者要从笔者的记忆的碑板上,拭去一切琐碎愚蠢的记录,一切书本上的格言,一切陈言套语”。
哈姆莱特对亡魂充满了尊敬与怜悯,以及他著名的对“人”的歌颂,足以看出他已有人文主义意识的存在。
“广义人文主义”的基本要素是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普适性肯定,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我们从哈姆莱特对于人的赞美、审慎的思维、顾虑以及对于智慧与真相的追求上都可以看出其身上浓郁的人文色彩。
同时,我们还可以从哈姆莱特与奥菲莉亚的爱情中发掘其人文性,在剧本第二幕第一场奥菲利亚与波洛涅斯的对白中不难看出哈姆莱特对其的爱恋,如果丹麦王子不是一个人文主义者,那么其在贵族法则的束缚下不会那般疯狂地去见他的恋人,甚至产生失雅的行为。
但另一方面,笔者又看到哈姆莱特并不是一个人文主义者,道理很简单,哈姆莱特是十二世纪的丹麦王子,而欧洲近代的人文主义思潮最早产生也要到十四世纪下半叶,前后相差两个世界那么多,在这种情况下,他怎么可能是一个典型的人文主义者呢?就好比笔者看到十七、十八世纪的作品中出现马克思主义者的形象也不会相信一样,如果莎士比亚将他如此塑造,是有违艺术创作的时间法则的。
其实,如果笔者不要把莎士比亚与哈姆莱特等同起来,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笔者可以将莎士比亚看成一个典型的人文主义者,可以认为“莎士比亚把时代精神通过其独特的艺术细胞输送给古老的故事传说,将16世纪后半叶人文主义者的灵魂转寄到哈姆莱特的身体中使之成为时代之子。
”但并不能就把莎士比亚的身份等同于哈姆莱特,他具有莎翁的“人文性”,但并不是一个人文主义者。
参考文献:
[1]卞之琳,莎士比亚悲剧论痕,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版。
[2]高万隆,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思想家吗?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4期。
[3]从丛,论哈姆莱特并非人文主义者,河北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