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底水驱高含水厚油层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挖潜实践

合集下载

探讨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与挖潜措施

探讨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与挖潜措施

探讨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与挖潜措施作者:宋小军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4年第03期摘要:油田经过多年的注水开发,目前已进入高含水开发后。

理论测算采收率48%,仍有很大的挖潜空间。

本文依托典型高含水断块精细地质研究工作,应用数值模拟、密闭取心井总结、新井测井及生产资料分析等分析手段,初步总结出高含水油藏剩余油主控因素及分布特征,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改善开发效果的措施。

关键词:高含水;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开发措施中图分类号:F124.5前言油田进入高含水阶段后,由于长期的强注强采,地下油水分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采挖潜的对象不再是大片连通的剩余油,而是转向了剩余油高度分散而又局部相对富集的区域,因此后期的油藏开发管理工作极端重要。

在目前严峻的经济条件下,从已发现的油田增加产量和提高最终采收率是当务之急。

而搞清剩余油的分布规律是降低开采成本、增加产量、提高最终采收率的关键。

油田经过多年的高速开发,地下剩余油在空间上呈高度分散状态,利用目前较为丰富的动静态资料结合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进行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分析研究,以指导今后的油藏挖潜显得更为必要和迫切。

本文利用油田近几年来的新井测井资料、动态监测以及生产等各种动静态资料,对目前高含水期的剩余油影响因素及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为油田扩大注水波及体积,提高储量的动用程度提供了挖潜方向。

1、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1.1平面剩余油主控因素及分布特征①内部低序级断层是控制平面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在断层遮挡作用下,断层附近、断层夹角等水驱控制程度差的地区剩余油较富集。

以某块为例,2009年通过精细地质研究发现在断块腰部有一条落差仅2米左右的微断层存在。

数模结果显示受微断层遮挡,断层东北部地区注水不受效,储量动用程度差,剩余油较富集。

新井生产情况进一步验证了微断层的控油作用。

②地层倾角控制断块油藏平面剩余油分布。

整装油藏储层较平缓倾角小,一般仅1-2 o,断块油藏地层倾角一般为5-15o,部分断块20o以上。

强天然水驱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研究

强天然水驱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研究

强 天 然 水 驱 油 藏 高 含 水 期 剩 余 油 分 布 规 律 及 挖 潜 研 究
王建 淮 ( 石油 中国 南美公司, 北京 101) 0 0 1
[ 要 ] 以位 于 厄 瓜 多尔 奥 联 特 盆 地 东 翼 斜 坡 带 上 的 D I —ANNY 油 田 M1油 藏 为 例 , 从 边 底 水 波及 摘 OR NE F
石 油 天 然 气 学 报 ( 汉 石 油 学 院 学 报 ) 21 年 4 江 00 月 第 3 卷 第2 2 期
J u n l f l n sT c n l y ( . P ) A r2 1 V 1 2 N . o r a o dGa eh o g J J I Oi a o p.0 0 o 3 o 2 .
大 。针 对这种 情况 ,应 用地 质 、开发 和数值 模拟 一体化 技术 ,综合 研究 油水 运动规 律 ,定量 表征剩 余油
分 布特 征 ,探 讨强 天然 水驱 厚层 砂岩油 藏 高含水 期剩 余油 分 布 的主要 控 制 因素 ,制 定 相应 的挖潜 对 策 , ,
提 高油 藏采 收率 。
[ 关键 词 ] 强 天 然 水 驱 ;厚 层 砂 岩 油 藏 ; 高含 水 期 ; 剩余 油分 布 ;挖 潜
[ 图 分 类 号 ]TE 2 中 37 [ 献标识码]A 文 [ 章 编 号 ] 1 0 9 5 (0 0 2 3 6 3 文 0 0— 72 2 1 )0 —0 0 —0
强 天然 水 驱 厚层 砂 岩 油 藏 的开 发难 点 在 于高 含水 期 的挖潜 。DOR NE F I — ANNY 油 田 M1油 藏 为潮 r 控河 口坝砂体 ,油 层 主要为 厚层 河流及 潮道 砂岩 ,夹有 零散 分布 的砾 岩 、泥 炭夹层 ,西 部下倾 方 向被边 水 封 闭 ,东北 部上 倾方 向被 断层 遮 挡 ,长 期 开采 后 油 水关 系复 杂 ,寻 找 高含 水 期 剩余 油 富集 区难度 很

非均质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与挖潜

非均质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与挖潜

非均质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与挖潜[摘要]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经过强化注水挖潜、精细油藏描述、多次整体调整之后,地下剩余油分布更加分散和隐蔽,剩余油分布状况不清晰和难以有效动用是制约现阶段提高开采效果的主要矛盾。

本文通过分析描述高含水期影响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因素,提高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再认识,指导现场开发挖潜,见到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非均质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挖潜措施中图分类号:te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8-278-01前言非均质油藏经过长期水驱和多次注采调整之后,油层压力变化发生变化,地应力随之改变,引起油藏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变化,储层物性发生了很大变化,原始的油藏参数已不能反映目前的油层性质,同时通过油藏描述和日常动态分析中发现,剩余油变化更加复杂,分布更加隐蔽,具有零散性、多样性和分段性的特点,寻找剩余油富集区难上加难。

为此,加强油藏工程、开发地质与数值模拟研究,用剩余油定量描述技术精确“定位”剩余油富集区,充分运用精细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的集成优化优势,建立精确的油藏模型,攻关形成非均质水驱油藏的剩余油富集区定量描述技术,实现任意井点井层、任意网格、任意闭合区域的全方位、多指标剩余油定量描述,剩余油富集区描述实现了定量化、动态化、一体化。

以精细剩余油分布研究基础,按照不同开发单元的开发特征采取相应的技术对策和措施挖潜,较好的改善了开发效果。

1 非均质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1.1 储层非均质性油藏非均质性和开采非均匀性是导致油藏非均匀驱油的两大因素。

其中,储层非均质性是控制剩余油分布的最重要的地质因素。

受储层非均质性影响,平面水淹严重,但波及程度有差异;层间水淹差异明显,主力层强于与非主力层;层内水淹,不同韵律段呈现不同特点;厚油层受层内夹层控制,剩余油纵向差异更为明显。

1.2 注采井网不完善近几年的统计资料表明,由于注采井网不完善形成的剩余油约占总剩余油储量的 1 5 %~ 4 5 %。

油田地质开发厚油层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研究

油田地质开发厚油层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研究

油田地质开发厚油层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研究前言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后,综合含水高、采出程度低、采油速度低、无效低效循环严重。

目前已采出可采储量的86.03%,剩余可采储量只有4368×104t,水驱综合含水已高达93.85%,在现井网条件下剩余油难以有效动用,常规的综合调整方法只能减缓产量递减,提高采收率的幅度较小。

原油地质储量中67.51%储量分布在有效厚度大于2m的厚油层中,尽管目前厚油层平均综合含水已高达94%以上,而厚油层仍有27.4%的厚度未水洗,采出程度只有31.3%,因此厚油层是油田主要挖潜对象。

波及体积小是要原因,厚油层内有1/3的厚度低未水洗,其中因结构单元注采关系不完善造成未、低水淹厚度占总的未、低水淹厚度比例达78.6%。

油田纯油区虽然绝对井网密度达到60口/km2以上,储层宏观水驱控制程度达到了98.6%,但水驱各套层系的井网密度一般在15口/km2左右,注采井距300m或212m。

由于油田厚油层主要是由多期河道叠加而成的厚砂体,在现层系井网条件下,尽管自然层是连通的,但由于层内非均质和注采井距大,厚砂体内部结构单元连通厚度小或不连通,在300m井距下砂体连通率只有60.5%,当加密到150m井距时,砂体连通率可达到93.4%,提高了32.9个百分点。

因此通过井网加密、缩小井距可有效提高厚油层内的水驱控制程度。

如何增加厚油层可采储量、提高采收率,是油田特高含水后期开发重中之重。

通过准确描述、识别厚油层内剩余油,并合理制定挖潜对策,实现有效挖潜,对油田持续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1.油田地质开发厚油层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精细油藏描述技术、油藏数值模拟技术、油田开发调整技术、油藏监测技术、计算机处理技术等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目前,国内外在油田开发调整方面,正不断向多学科联合技术攻关方向发展。

尤其在国内,大庆油田2005年实现了水驱开发调整的多学科油藏描述技术平台,以揭示长垣老油田高含水后期沉积单元控制下的剩余油分布特征,在挖潜方法上也在不断得到完善。

简析油田地质开发厚油层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

简析油田地质开发厚油层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

2018年06月简析油田地质开发厚油层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高生(辽河油田高升采油厂地质研究所,辽宁盘锦124000)摘要:现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增长与科技发展速度的日益加快,人们对能源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而当今最宝贵的能源之一就是石油,所以给油田地质开发工程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前景和新的挑战。

当前油田地质开发研究的重点就是如何提高采油效率,但由于我国大部分油田目前已进入到了开发中后期,正面临着严重的采油含水高、出油率低等问题,所以若想提高厚油层剩余油开采效率并非易事。

本文主要针对油田地质开发厚油层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进行了浅要分析,希望有助于相关工作的进步。

关键词:油田地质开发;厚油层剩余油;剩余油分布;挖潜技术近年来,随着我国油田地质开发规模的不断扩大及开发深度的不断增加,我国大部分油田已进入到了开发中后期,如何有效对其中的剩余油进行有效开采成为了一项棘手问题。

对此,首先应当要对油田厚油层剩余油的分布情况进行有效分析,然后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挖潜技术。

但是,现有技术虽然给这方面工作带来了一定的便利,但仍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当前,厚油层剩余油开采仍然还是一项世界性难题,只有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实践,才能尽快找出有效的解决对策。

以下笔者就结合实际来谈谈油田地质开发厚油层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的相关问题,仅供参考。

1油田地质开发厚油层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研究现状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油田地质开发的不断深入,以及各种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油田地质开发技术也越来越完善和先进,诸如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精细油藏描述技术、油藏监测技术以及油田开发调整技术等,均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现代油田地质开发技术研究成果。

而目前,油田厚油层剩余油的有效开发,乃是亟需攻克的一项难题。

在剩余油的开发过程中,必须要对其进行有效的沉积控制,并利用特殊开采方法对其进行有效挖掘。

但就现状来看,厚油层剩余油开采仍然还是一项世界性难题,还未有哪个国家研发出了能够真正解决厚油层剩余油开发问题的有效技术。

底水厚油藏剩余油聚集成因及挖潜实践

底水厚油藏剩余油聚集成因及挖潜实践

第49卷第12期 辽 宁化工 Vol .49,No .l 22020 车 12 月 ________________Liaoning Chemical Industry _______ December , 2020底水厚油藏剩余油聚集成因及挖潜实践邵明记\郭建卿、许学健\王厉强2\王茂显\徐登科3(1.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哈密SH9000;2.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石油丁.程系,山东东营257061;3.中油国际哈萨克地区公司MMG 项H ,哈萨克斯坦阿克套007729 )摘 要:针对目前厚油层剩余油研究主要集中在注采条件下的分布规律,缺乏对底水型厚油层纯天然能量开采方式下相应研究成果的现状,在对比近年物理模拟实验进展,特别是大型油藏模型水驱物理模拟实验进展的基础上,认为目前的实验方法还难以对底水型厚油层特殊的油藏特性,特别是长时间维度下底水水动力规律进行可信程度较高的模拟。

结合研究工区构造、物性、流体等地质、开发影响因素,建立典型地质概念模型。

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较为深入的研究了长时间维度下底水水动力变化规律对剩余油聚成因的影响。

结果表明:背斜高点及单斜次高点区域,与适宜的油层厚度和较大的底水厚度相配合,可进一步促使油水相在重力分异作用下完成油滴向高部位、厚油层中上部区域聚集。

开发中多井干扰,在采油井底水锥进的同时,会提供油滴上升的动力,进一步促使厚油层中下部油滴向上部聚集。

以底水厚油层剩余油聚集理论为依据,2019年以来剩余油挖潜实践证明,11 口挖潜井初期产油量大于20 t 占比72.7%,目前仍有4 口井保持高产,效果非常理想。

关键词:底水油藏;厚油层;剩余油;聚集成因;挖潜;实施效果中图分类号:T E 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35 (2020)12-1563-05目前厚油层剩余油规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剩余 油分布影响因素和富集区域等如剩余油研究主 要涉及厚油层注采条件下的分布规律|4'对底水型 厚油层无注水井开采方式下相应的研究涉及较少1M 1。

高含水后期二类油层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

高含水后期二类油层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

高含水后期二类油层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摘要】本文从精细地质研究的角度出发,研究了某区块二类油层的沉积特点和剩余油分布特征,认为二类油层剩余油仍主要分布在河道砂中,其次分布在有效厚度小于1.0m的砂体中,主要分为厚层顶部剩余油、层间干扰型剩余油和注采不完善型剩余油,并提出了不同类型剩余油进行聚合物驱的调整挖潜方法。

【关键字】二类油层;剩余油;聚合物驱随着主力油层注聚潜力的减少,大庆油田某开发区近年来开始进行二类油层聚合物驱。

与主力油层对比,二类油层厚度相对较小,渗透率较低,平面上发育规模变小,非均质性明显增强,投产初期含水就达93%左右。

进一步认识这类油层沉积特点,掌握剩余油分布规律,是提高该区二类油层注聚开发水平的基础。

本文利用密闭取芯井及新钻井测井资料,从精细地质研究的角度出发,详尽研究了该区块二类油层的沉积特点和剩余油分布特征,为该区的二类油层聚合物驱的调整挖潜提供了依据。

一、二类油层地质特征大庆油田某区块二类油层属于三角洲内、外前缘相砂体沉积,细分为3种沉积类型,10个沉积单元。

纵向上内、外前缘相油层交互沉积,单元间油层发育状况差异大;平面上,河道砂、河间砂、表外储层、尖灭区交互分布,油层非均质性严重。

根据砂体发育形态及发育状况分为以下三种沉积类型:其中9号,10号二个单元属于三角洲内前缘相枝—坨过渡状砂体沉积;1号、2号、3号、6号、7号、8号六个沉积单元属于三角洲内前缘相坨状砂体沉积,是该二类油层发育的主要沉积类型;4号、5号二个单元属于三角洲外前缘相砂体沉积。

与主力油层相比,二类油层具有油层层数多、井段长、砂体厚度薄,渗透率低、河道砂宽度相对狭窄、砂体连续性差、非均质性强的地质特点。

(一)纵向及平面非均质性决定二类油层厚度薄,渗透率低。

二类油层平均单井砂岩厚度12.27m,有效厚度7.32m,渗透率432×10-3μm2,纵向上及平面上油层发育状况差异明显,渗透率级差大。

(二)二类油层层系组合对象交互分布,河道砂发育规模小。

探讨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与挖潜措施

探讨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与挖潜措施

探讨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与挖潜措施[摘要]经过长期注水开采,油田进入高含水期,油层内油、气、水交错渗流,剩余油的挖潜难度加大。

高含水剩余油分布研究主要从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剩余油分布特征、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三方面进行。

总结目前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状况和最新进展,提出周期注水、降压开采等剩余油挖潜措施。

[关键词]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控制因素挖潜措施中图分类号:p6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 (2013)08-257-01前言陆相沉积油田近90%采用注水开采方式,其基本规律是注水开发早、中期含水上升快,采出程度高。

油田进入高含水后期开发后,剩余油分布越来越复杂,给油田稳产和调整挖潜带来的难度越来越大。

剩余油的分布与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流体非均质、断层、开发因素(注采关系、井网部署)等诸多因素有关,高含水期的剩余油研究内容不仅要搞清楚剩余油分布的准确位置及数量,还要搞清楚其成因以及分布的特点,并根据剩余油分布规律,采用相应的挖掘技术,提升油田的开发潜力。

1 剩余油分布规律1.1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高含水期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地质和开发两大因素的控制。

地质因素主要指沉积微相,储层微观特征、宏观非均质性,油层微型构造,油藏构造,流体性质等。

开发因素主要指注采系统。

各种因素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共同控制着剩余油的分布。

1.1.1地质因素。

(1)沉积微相控制剩余油的分布。

沉积微相决定储集砂体的外部形态及内部构造,因此也决定着储层平面和垂向非均质性,控制着油气水的运动方向,从而导致剩余油沿一定的相带分布。

沉积微相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4个方面:砂体的外部几何形态;砂体的延伸方向和展布规律;砂体内部构造;不同微相带影响井的生产情况。

(2)油层微构造和断层构造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

不同的微型构造模式其剩余油富集程度和油井生产情况不同。

油层微型构造对剩余油的分布和油井生产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量仅 占总产 量 的 4 5 . 2 %; 含水 达 9 0 %时薄油 层平
边底水 活跃 的油藏 一般 构造简 单 , 埋 藏浅 , 储层 分 布稳定 , 连通状 况好 , 储层 物性好 , 含 油幅度 低 , 依 靠天 然能量 开采 , 能量充 足 。此类油 藏初 期产 量高 , 但含 水上 升快 、 无 水采 油期 短 , 油藏 很快 进入 特高含 水期 , 濒 临报废 。但统 计研 究表 明 , 一些 厚油 层 累产 油量偏 低 , 采 出程 度较低 , 为 此进行 厚油 层剩余 油挖 潜探 索 。
1 油藏特征
1 . 1地质 特征
均每米 油层 累产油 可达 0 . 8×1 0 4 2 . 1×1 0 4 t , 而4 I n以上 厚油 层平 均每米 油 层 累计 产 油在 0 . 0 5×1 0 4

( 1 ) 构 造幅度 小 , 含 油宽度 窄 , 油 层单 一 。 统计 5
层顶部 , 仍存在大量剩余油 , 而且 随着油水粘度 比增
[ 作者简介 ] 田小川 , 1 9 7 0 年 出生 , 1 9 9 5 年毕业 于大庆石油学院 , 现从事石油地质开发工作。

气井测 试 Nhomakorabea2 0 1 3年 1 2月
大, 底部 充分水 洗厚 度越小 。 2 . 2 剩 余油 监测
2 0 1 3 年 1 2月





第2 2 卷
第 6期
边底水驱高 含水厚油层剩余油 分布特征及挖潜实践
田小川 邓爱居 蒋 涛 龚 辉 李运娥 武 滨
( 华北油 田公 司第 三采油厂 摘要 河北河 间 0 6 2 4 5 0 ) 边底水活跃的油藏, 天然能量充足 , 总体开发效果较好 , 但统计发 现产 油量往往 与油层厚度不成 比例 ,
油 0 . 8 3 9×1 0 4 t 。
( 2 ) 储层物性好 , 原油物性差。储层胶结疏松 ,
物性 较好 , 属于 高孔高 渗 的储 层类 型 ; 原 油物 性较差
属 于高含蜡 、 高含 胶 的稠 油 。统计 5个 区块 , 平 均地 层原 油黏 度 2 5 . 3 MP a ・ s , 5 0 ℃地 面原 油黏 度 2 2 2 . 7 3
文章编号: 1 0 0 4 —4 3 8 8 ( 2 0 1 3 ) 0 6 —0 0 3 9 —0 4 中 图分 类 号 : T E 3 5 5 文献 标 识 码 : B
0 前

1 . 2开采 特征
( 1 ) 天然能量充足 , 投产初期产量高。统计 5 个
区块 , 平 均 总井数 5 1口, 单井 日产液 3 3 . 9 t / d , 单 井 日产油 1 7 t / d , 产液 强度 4 . 7 9 , 动 液面 1 6 8 m。 ( 2 ) 含水 上升快 , 采 出程度低 。油藏无 水采油 期 短, 含 水上 升速度 快 , 后 期 常规依靠 提液 实现油 藏 的 低水 平 稳 定 。如 L 1断 块 月 含 水 上 升 速 度 高 达 6 . 0 3 %, 断块 含水 9 0 %时采 出程 度仅 4 . 9 %。 ( 3 ) 累计 产油 量与厚 度不 成 比例 。统计 L 1断块 4 m 以上 厚 油层 占油 层 总厚 度 的 7 5 . 6 %, 但 累 计 产
2 剩余油分布研究
2 . 1 层 内剩 余油 形成 因推测
MP a ・ s , 密度 0 . 8 9 6 6 g / e m , 凝 固点 3 7 . 7 ℃, 含蜡 量 1 6 . 4 2 %, 胶 质沥青 含量 3 1 . 9 7 %。
( 3 ) 边 底水活 跃 。油藏边 底水 活跃 , 底 水 油藏油
渗透率 三块 岩心进 行驱替 。
分 析实 验结果 可 以取得 如 下 几点 认 识 和结 论 :
硼中子寿命测试 、 产液剖面测试 、 R M T等监测
新 技术对 厚油层 层 内剩余 油认识 取得 一定进 展 。
2. 2 . 1 RMT测 试
①相 同驱替 压差 条件 下 , 注 入水 非 常 明 显地 从 较 高 渗透率 岩心 窜流 ; ②较 低 渗 透率 岩 心 内的油 比高 渗 透率岩 心 内的油难 动 用 ; ③ 渗 透率 不 等 的 三块 岩 心 最终驱 油效率 差别 不 大 ; ④ 岩 心采 出程 度 和 出 口端 含水 率 已经很高 时 , 大 幅度 提 高驱 替 压 差 对驱 油 效
沉 积韵 律 、 隔 夹层 、 重力作用、 水 驱 条 件等 共 同
控 制着 厚油层 的层 内、 平 面油水 运 动规律 , 水淹状 况 极 为不 均 , 特别 是正 韵律 在高含 水 , 甚 至特 高含水 油
水厚度 比在 几倍 到几 十倍 , 边 水 油 藏 依 据 物质 平 衡
法推算 , 水体体积为油体积的几十倍 、 甚至几百倍。
个区块 , 平均含油面积 0 . 7 2 k m , 油藏中深 1 7 5 9 . 2
m, 圈闭幅度 4 4 m, 油 层数 2 . 2 个。
0 . 9×1 0 t , 累产油 与油层 厚 度不 成 比例 。例 如 同
断块 的两 口油井 , 均单 层 生 产 , L 1 1 井射开 2 . 3 m, 累计产 油 3 . 5 0 7 6 ×1 0 4 t , L 1 — 2井射开 5 . 8 m, 累计 产
厚度 2 ~3 m 的油层时常累产 油达几 万吨, 而有些 7~8 m 以上厚油层累产 油不足 万 吨。通 过剩余 油监测 , 结合剩 余油分布研究 , 高含水期 的厚油层仍有较大潜力。近几年来 , 华北油 田技术人员针对水淹 厚油层剩余潜 力, 应用 复 合堵水 、 钻水平井等技术挖掘层 内剩余油 , 取得较好效果 , 对 同类 油藏剩余 油挖潜和提高采收率有一定借 鉴意义。 关键 词 边底 水厚油层 剩余油 复合堵水 水平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