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名琛“冤”吗

合集下载

饿死异国的两广总督叶名琛

饿死异国的两广总督叶名琛

饿死异国的两广总督叶名琛在中国晚清时期的御敌斗争中,有一位魂断异国他乡的高级官员,他效仿伯夷、叔齐,活活饿死在印度。

他就是被时人讥讽为“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两广总督叶名琛。

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人们除了把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归结于他的外交失误外,并没有正视他在内政和御敌上做出的贡献。

妥善处理“亚罗号事件”亚罗号(Arrow)是一只不起眼的小商船,就跟当时众多的中国商船一样,它利用了国际法中船舶管辖权的惯例,曾经在英国统治下的香港登记,以期规避中国官方的检查,干些规则之外的勾当。

但是,当中国广东水师千总梁国定登船查禁海盗时,这只船的登记证刚好过期。

同时,国际法惯例赋予在船舶停泊或者航行的水域属于某国时,某国可以根据下列情况进行检查:该船从事海盗或贩卖奴隶的行为,拒绝展示国旗,等等。

从澳门运送大米到广州的亚罗号在被检查前,已经被一位名叫罗萨利奥的葡萄牙水手告发与海盗有染。

澳门当局曾准备登船检查,而它却已逃脱。

当此船到达广州时,梁国定接到,于是水师当即上船缉拿全部14名水手。

至于中国水师是否扯毁了英国国旗,据梁国定说,当时并未见该船升起任何国旗。

而英国《泰晤士报》的最初报道,也未提及此严重事件。

但是,留下来的船员在水师走后,突然升起了米字旗!巴夏礼(英国驻广州代理领事)得报后立即赶往码头,拿出《虎门条约》(该条约承认英国享有领事裁判权),要求按照规定将人交还。

巴夏礼极为强横,双方争执中,一个水勇打了巴夏礼一巴掌。

巴夏礼旋即转而向两广总督叶名琛施压,要求放人并公开。

在迅速审讯后,叶名琛照会英国领馆:查明12人中有梁明太、梁建富两名水手为海盗,另一人吴亚作为证人,他们三人将继续接受审讯;其余9人可以送还。

交涉中,叶名琛据理力争。

得到巴夏礼的禀报后,英国公使包令查出此船的香港执照已经过期两个礼拜。

但随后,包令、巴夏礼和英国海军商议,由巴夏礼发出最后通牒,限叶名琛24小时内释放全部水手,并正式道歉。

容闳自传6 学成归国

容闳自传6 学成归国

容闳自传6 学成归国我从耶鲁大学,屈指算来,离国已经十年,我当初的理想非常高,本想延长学习年限,希望学成专科。

在耶鲁大学时,学校正创设雪费尔专门学院(Sheffdeld Scientifie School),院长为诺德(Prof Norton),我曾入此院学过测量科,准备将来学习工程。

假设我真能学成专科归国,自信我所盼望的事业,将更加易于着手。

可惜由于贫穷,不能自筹学费,帮助我的朋友,又不愿我老在美国。

他们大约认为我是中国有用人才,认为我久居不归,会乐不思蜀。

于是,放弃学习专科的打算,留学就此告终。

其中劝我归国最力的,一为白礼特,在美国某东方公司工作;其二是阿立芬特兄弟公司老板。

所谓阿立芬特公司,即八年前所坐帆船来美而不收船费的船老板。

这几人见解高尚,其所以怂恿我归国,并不是有什么私意,就是希望我归国后热心传道,使中国信仰上帝,人人成为耶稣教徒。

有个麦克教士,1845年到香港代替勃朗为马礼逊学校教员,马礼逊学校解散,麦克归国,又进耶鲁大学当学生。

现在又被教会派住中国传道,1854年11月13日,与我同乘帆船从纽约出发。

时值冬天,过好望角最差的天气,东北风极大,凡帆船向东方航行,必遇逆风,无可幸免,我们乘坐的帆船此时正依此航路前进。

此船本为运货赴香港,船中乘客,除我及麦克外,实无第三人。

起程那天,彤云密布,严寒袭人。

船又停泊在河中流,没有靠岸。

我们找了一条小船划过去。

登船时,回顾岸边,看不见一个人挥巾空中,没有一个人送行。

船起锚后,岸上也没有高呼欢送声,此境此情,非常萧索。

开始,先用另外一艘船拖到桑得阿克(Sandy Hook),出港口后才解缆自行。

正值逆风迎面而来,非常猛烈,船帆不能扯满,只张半帆,旁行斜上,曲折前进。

船中载货极少,想要找一压舱重物,也不可得。

因此,风浪冲击,非常颠簸,船像沧海一粟,桅灯如明星倒影水中,荡漾不定。

这条航路之恶,以前就非常著名,不是从今天才开始的。

由桑得阿克至香港,几乎没有一日平稳。

粤语俗语

粤语俗语

粤语俗语到底甚么地方是没有打雷的?没人知啊,所以这句广东俗便是形容很遥远的地方。

如:1.去到冇雷公咁远先买得一件衫。

走到老远的地方才买了一件衣服。

2. 佢地走左啦?他们都走了吗?一早走左啦,你咁迟先泥,佢地都去到冇雷公咁远咯.走了很久了,你来得这么迟,他们都走得老远了。

3.你搬到冇雷公咁远,以后见面都冇咁方便。

你搬到老远去,以后想见面也没这么方便了。

在清朝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天语》中,有这样一段:「语云:『北方有无雷之国,南方热,有无日不雷之境。

』」罗汉请观音:多人集资请一个人饮宴或食饭。

罗汉有很多位,而观音菩萨只得一位。

如果由一个人独力请一班人饮食,便是观音请罗汉了。

张天师遇鬼迷:精于此道的人也会失手。

老猫烧须:这句和上句也是一样意思的。

多只香炉多只鬼:多一个人来把利益分簿。

如:隔离又开多间时装店,真系多只香炉多只鬼。

隔邻又多开一间时制店,真是多只香炉多只鬼。

清未广州何淡如先生,曾把「多只香炉多只鬼」对上「一分衣食一分人」成为联句。

「衣食」可以解作做人的规矩。

如:D送食唔晒就放落雪柜,要有D衣食。

送菜吃不完便应放进冰箱,做人要有点衣食。

佢好冇衣食架,成日D野食小小就趸(口左)佢。

他很没衣食的,食物常只吃一小点便丢了去。

睇送食饭:因应情况来做事。

'送'(应加食字旁的,但我的字库打不出来)就是菜肴。

吃饭时就着有多少菜肴来吃,引申到做其它事情也要按不同情况来处理。

如:剩返好少钱炸,阵间买野要睇送食饭。

只余很少钱,一会买东西时要省着点。

我地(口既)经费唔多,你做呢个计划(口个)阵要睇送食饭。

我们的经费不多,你做这个计划时要小心点。

'粥'是用米来煮的,没有米便煮不成粥。

如:等我听日同业主煲下冇米粥,睇下佢肯唔肯减租。

待我明天跟业主聊聊,看看他肯不肯减租。

二打六:指人的身份无足轻重,或技术不够。

'打'有和、共、及、加的意思。

'二打六'即'二和六' 或'二加六'的意思,二加六合起来是八,不到十,即是不够十足。

叶名琛的家世与交游

叶名琛的家世与交游

叶名琛的家世与交游作者:王振忠来源:《读书》2015年第07期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攻陷广州城,两广总督叶名琛被俘,囹圄幽禁于印度的加尔各答,一八五九年死于该地,他是有清一代唯一一位当了西方侵略者的俘虏又客死异国的封疆大吏。

针对叶氏在战争期间的所作所为,当时民谣怨谤山积,讥讽他“不战不和不守,不降不死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负,古之所无,今亦罕有”。

迄至今日,尽管对他的评价并不完全一致,但一般说来,此人常被视作颟顸官僚之典型。

关于叶名琛,近代史学界论述已多,但宥于关注的焦点,对叶氏家世及其交游仍语焉未详。

譬如,澳大利亚学者黄宇和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出版有专著(其汉译本《两广总督叶名琛》,于一九八四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在书中,他有一小段文字论及叶名琛的家世:叶氏原籍江苏溧水。

明朝末年,在汉口开了一家药铺,牌号叶开泰。

这家药铺经营得法,自制的各种丸散膏丹名闻远近,后来成了全国著名的药店之一。

到十八世纪初,叶家在汉口、汉阳等地已购置了不少产业。

店主叶廷芳就从溧水迁到汉阳定居,从此遂为湖北汉阳人。

这样的概述,在总体上符合基本的历史事实。

不过,叶氏的祖籍应出自徽州府黟县,该家族成员于明初迁往江苏溧水塔山渡。

明代中后期,因湖北汉口镇逐渐成为豫、鄂二省药材的集散地(当地有药帮巷、茯苓巷等,皆因药商集中而得名),叶家看到了其间的商机。

一六三七年(明崇祯十年),深谙医理的叶文机将一家迁往汉口。

此后,恰逢洞庭湖流域瘟疫流行,叶氏悉心救治,成绩卓著,遂于汉口镇鲍家巷口开设了“叶开泰”药店,一面悬壶应诊,一面研制成药贩卖。

关于“叶开泰”的经营活动,早期的文献颇为匮乏,此前比较详细的资料仅见民国年间《申报》上的广告:本店祖训,不准另开分店。

自开设汉镇鲍家巷三百余年,甲寅六月因屋朽,迁至大夹街陶家巷口,交易照常……此处的“汉镇”,指的就是湖北汉口镇,而鲍家巷则位于汉口的紫阳书院附近。

紫阳书院亦称新安书院、徽国文公祠,系一六九五年(清康熙三十四年)由徽商合力创设,实际上也就是汉口的徽州会馆。

叶名琛“遗诗”考辨

叶名琛“遗诗”考辨

叶名琛“遗诗”考辨
欧阳跃峰;魏占东
【期刊名称】《安徽史学》
【年(卷),期】2013(000)003
【摘要】有学者认为:叶名琛死前留下两首“遗诗”,自比向戎、苏武,表明他被俘时忍辱不死为的是面见英国国王当面交涉,后见目的不能达到便绝食而亡.其实,这两首诗是由许其光原作改篡而成,叶名琛是病死.许其光的原作对其颇有讥讽之意.【总页数】5页(P36-40)
【作者】欧阳跃峰;魏占东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芜湖241000;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5.81
【相关文献】
1.叶名琛“冤”吗 [J], 张晓芳;吴志忠
2.晚清士人复杂的人格特性——以叶名琛为例 [J], 邱丙亮
3.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叶名琛 [J], 龚玉伟
4.帝国的“替罪羊”——“六不总督”叶名琛 [J], 安立志
5.叶名琛被俘日期考辨 [J], 胡世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六不”总督叶名琛的百年冤屈

“六不”总督叶名琛的百年冤屈

“六不”总督叶名琛的百年冤屈
史诚
【期刊名称】《小康》
【年(卷),期】2007(000)003
【摘要】一提到叶名琛,熟悉历史的读者就会想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他“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策略,从而认定他是清末一个昏庸的高官。

而实际上,这却是一个由清政府和侵略者联手捏造的百年冤案。

【总页数】2页(P78-79)
【作者】史诚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
【相关文献】
1.六届四中全会上瞿秋白冤屈溯源 [J], 钱听涛
2.受贿与缉私——道光六至十二年两广总督李鸿宾史事考 [J], 张坤
3.帝国的“替罪羊”——“六不总督”叶名琛 [J], 安立志
4.百万富翁五年遭遇六次抄家冤屈将他变成穷光蛋 [J],
5.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致中国土地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的贺信 [J], 徐绍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二次鸦片战争人物(课件)

第二次鸦片战争人物(课件)
《北京条约》①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 ②增开天津为商埠。 ③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④赔款额大幅增加。
肆 相关图片史料
图片链接
1.
八国联军侵华下的万寿山 【史料注释】1860年,由于盟军对人质遭受酷刑和死亡采取惩罚行动,对颐和园地区进行焚烧和抢劫。有些树被烧 死了。旋转的档案馆(转轮藏)和乾隆皇帝的石碑是在万寿山(万寿山)的背景。
二、教材链接 直接原因:“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中英“亚罗号事件” 1856年10月8日,广东水师逮捕窝藏在中国商船“亚罗” 号上的2名中国海盗和10名有嫌疑的中国水手。英国驻广 州领事巴夏礼借口该船曾在香港注册,硬说其为英国船, 无理要求两广总督叶名琛立即释放被捕人犯,向英道歉。 而实际情况是该船被捕获前,已有6天没有挂英国旗了。
——蒋廷黼《中国近代史》
贰 咸丰皇帝
一、人物扫描
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1831年7月17日—1861年8 月22日) [66] ,自号且乐主人, [62] 清朝以及中国 历史上最后一位拥有实际统治权的皇帝,也是清朝最 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咸丰六年(1856 年),英法对清政府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十年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随即向北京进犯, 咸丰帝奕詝逃亡至热河,命恭亲王奕䜣留京议和。奕 詝逃到承德以后,不久即患病。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六日,立其子爱新觉 罗·载淳为皇太子,继承皇位,十七日(8月22日), 咸丰帝奕詝在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病逝,终年三 十一岁。 卒谥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 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庙号文宗。葬清东陵之定陵。 《故宫珍本丛刊》中收录了奕詝所作《清文宗御制诗 文》
五、史料链接
咸丰四年(1854年),英、美两国联合要求修改条约。当时方法就是不交涉,外人要 求见他,他也不肯接见。英、美两国的代表跑到江苏去找两江总督,他劝 他们回广州去找叶名琛。他们后来到天津,地方当局只允奏请皇帝施恩稍 为减免各种税收,其余一概拒绝。总而言之,外人简直无门可入。他们知 道,要修改条约只有战争一条路。

详解-亚罗号事件的经过

详解-亚罗号事件的经过

详解:亚罗号事件的经过
本文导读:
他们拘拿了12名华人船员,混乱中英国国旗被扯下。

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受英国驻华商务监督兼全权代表包令的指示,于10月12日强烈抗议中国方面侮辱英国国旗,并不经英国领事的许可拘捕船员。

他要求以后尊重英国国旗、释放全部12名水手,并在48小时内由两广总督出具一份书面道歉。

两广总督叶名琛严词否认当时船上有张挂任何国旗,并质问该领事为什么干预一桩由中国巡捕在一艘停泊于中国港口且为中国人所拥有的船上拘拿中国人的案件。

叶名琛当时并不知道,在事件发生之前,"亚罗号"的登记业已过期,否则他肯定还要加上这一条。

巴夏礼认为叶名琛的答复不能令人满意,于是下令扣押一艘中国师船作为赔偿要挟。

在相持良久之后,叶名琛于22日放回了12名船员,但断然拒绝道歉。

[1] 23日英驻华海军悍然向广州发动进攻,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这样“亚罗号事件”成为了英国政府蓄意挑起侵华战争的借口。

并成为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 读博士 时 ( 1 9 6 8 至1 9 7 1 年) , 选择 叶名 琛作为其研究对象 。因为他发现, 两 次鸦
片战争当中的钦差大 臣林则徐传甚多而叶 名琛则无一专著。
问过他对 占卜 的态度 , 叶名琛回答说 :“ 占 卜 之徒 曾到我那里去过 , 可是他们绝对不 能影响我的公事” 。 为此, 黄宇和对 叶名琛
所著 《 中国 一书, 柯克在叶名琛被俘后曾
合作, 也是打败仗的原因之_。 巡抚柏贵和
广州将 军穆克德 纳见势不妙, 便 同敌人勾
黄宇和是澳洲华裔 学者, 现为澳大利
亚社 科院 院士、 悉尼大学教授 。 他在牛津
结, 事后又对 叶名琛 百般陷害, 洗脱 自己。
档案资料反映出叶名琛办理国内事务 表现
, 也许散失了 _ 一
得十分得心应手, 政绩显赫, 而面对西方来 的新对手, 则左支右绌, 力不从心。 这 显然
不是他个人能力与品德的原因。 叶名琛流落
英法 联军 在 1 8 5 8 年1 月5 日攻 陷广州
他 对 叶名琛 从 “ 在广州 任职 以前”、“ 政 绩” 、“ 军功” 、“ 理财” 、‘ 外 交” 、“ 捐躯” 等六方面进行了分析 和论述 , 在书中全面 肯定了叶名琛 的对外交涉, 以及他在第二
谈, 因而双方互不信任, 关系越弄越僵, 说 他“ 不和” 是不确实 的; 说他 “ 不 降” 是荒 谬 的, 难道人们希 望叶名琛在英 国人 的步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广州流传的一 首关于叶名琛 的民谣是: 不战不和不守, 不 死不降不走 , 黄宇和在书中对这首 民谣进
行了驳斥。 叶名琛当时要对付太平军 , 手中 无兵无钱无粮, 自然不想与英国人开战, 但 他仍然恢复 团练 , 在城头堆积石块及石灰 包, 匆匆布防, 尽力与英 国人周旋 , 不战不
文/张晓 芳
吴志 忠
叶名琛 “ 冤’ ’ 吗
1 8 5 7 年1 2 月2 4 日, 英国全权公使额 尔 金向清朝钦差大臣两 督 叶名琛发 出最 后通牒 , 威逼广州投降。 1 8 5 8 年1 月5 日, 广 等。 他反复论述_ ,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果优先考虑 自己的生命安 全, 可找借 口逃 出广州, 但他选择 留守, 束手就 擒。 黄宇和
的现象也作了剖析。 众所周知, 第二次鸦片
战争, 北京 陷落, 圆明园惨遭 英法联军浩
劫。 全国上下在忿懑之 余, 就 把与敌作战
失利的叶名琛当作 “ 替罪羊” 。 加上广州衙 门的档案被 英军悉数 掠走 , 没有档案为他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表现作证 。 这样 ,
被歪 曲了的叶名琛 的形象 , 一 代一代传了
下来。
和洋行的档 案, 大英博 物馆藏有清政府的
邸报 。 黄 宇和对上 述档 案文献进 行 了仔 细
守是妄说 ; 叶名琛 想与英国人谈判解决亚
罗号事件 , 但 又不愿意按照英国人的意图
通过分析和研 究, 使人们对 叶名琛生 命 的最 后几年在广州所处 的逆境 和遇 到
研 究和分析, 完成了 两广总督 叶名琛 。
处理政务 时, 所受扶乩的影响甚微。
约2 0 0 0 件( 人们称它为 “ 广州档案”) 一 并
劫走 。 这批档 案现存英 国国家档案馆, 该
档案馆还藏有大量英 国外交部 有关中国的 文献 , 通称为 外交部 与驻华使节 的通讯 及其他 文件》、 驻 华使节与诸领 事通讯
及其他文件》。 英 国许多大学的 图书馆藏 有当时英 国驻华外交人 员及 英国政界 要 人的私人文件。 剑桥大学图书馆还藏有怡
后, 既 掠走了叶名琛 , 又把他的公私文 案
海外, 成为阶下囚之后, 仍然表现 出中国人
的勇气和坚韧 , 他像伯夷、 叔齐一样 , 待自 带的粮食吃完, 便于1 8 5 9 年4 月绝食身亡。 黄宇和对 中国史籍中叶名琛声誉不佳
些, 但就卷帙浩繁的 “ 广州档案” 而论, 可 谓沧海 一粟。 黄宇和 以此 推定, 叶名琛在
州被 英法联军攻 陷, 叶名琛被 俘, 并被 英 军带到印度加尔各答, 最后客死异乡。 在中国的史籍 中, 叶氏的声誉不佳, 长 期以来 , 被 史家论定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时
期顽 固、 迷信丽 惧外的典型人物。
利用翔实的档案, 黄宇和驳斥了国内 广为 流传 的叶名琛迷信和愚昧之说 。 曾有 人描述 , 叶名琛在珠江用载满大粪的小木 船去对付英 国人的船坚炮 利, 结果船翻粪 泄, 一败 涂地 。 黄宇和查阅了英国人柯克
的Ⅱ 十 名琛 比起第一次鸦片战争 时期的林则
徐, 没有丝毫逊 色之处, 在史籍 中应 当得 到相等的地位。
认为这首民谣是敌人为了将叶名琛搞臭、 赶走, 故意散布的。 叶名琛的失败, 败于敌人 的船坚炮利
以及为了对付太平天 国义军而被彻底削弱 了的广扑I 防卫能力。 叶名琛 的同僚, 与他不
步紧逼 和最后通牒面前屈膝投 降? 说 叶名 琛“ 不走” 也是没有道理 的。 叶名琛懂得 ,
的困难 有了一 定 了解, 对他的悲剧 命运和 近代 中国的屈辱历史有 了更清晰的认识,
帮助人们较为客观地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
事件。 圈
( 作者单位 : 四川省档案局 6 1 0 0 5 1 )
次鸦片战争 中的部署、 运筹 和悲壮 的结局
封疆大吏弃城逃跑是要抄家灭族的, 他如
8 . 2 0 1 3 山国 挡幕 7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