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读刘小枫《重启古典诗学》

合集下载

2022年全国一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年全国一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年全国一卷语文试题及答案2022年全国一卷语文试题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华民族有着深厚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

这是中国的独特优势。

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要围绕中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

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广东省2023年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带答案)

广东省2023年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带答案)

广东省2023年高三二模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文以载道”既是一种文艺创作准则,更是一种批评理论倾向。

这种倾向跨越千年,一直深蕴在中国文艺批评体系土壤中,我们无法从价值论角度对其进行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是需要辩证对待。

诚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言,文艺批评无论孤立从政治标准出发还是从文艺标准出发都会出问题,前者会导致庸俗社会学批评,后者则会陷入“为艺术而艺术”的泥沼,两者都不利于文艺批评的健康发展。

“五四”以来,对文艺批评实践性的重视实现了对“载道”传统的有效接续,标志性的人物非鲁迅莫属。

在《对于批评家的希望》中,他表达了对当时一些“痰迷心窍”式批评家的讽刺:“独有靠了一两本‘西方’的旧批评论,或则捞一点头脑板滞的先生们的唾余,或则仗着中国固有的什么天经地义之类的,也到文坛上来践踏,则我以为委实太滥用了批评的权威。

”这些所谓的批评家犯了先入为主、僵化固执的毛病,没有结合文学实践展开批评。

结合鲁迅对当时京派文人“象牙塔式创作观念”的批判,可以看出他的确实现了理论主张与批评实践的一致。

在鲁迅看来,文艺是匕首和投枪,文艺批评也应具有类似的性质,这样才能挣得一个文学的大光明。

很显然,这种批评观点与古代“载道”式文艺批评观如出一辙,所以孙郁指出鲁迅“在人文传统和马克思主义遗产的参照下,从艺术规律出发,以中国特有的话语方式,表达对于文学的不同理解”。

这一观点富有启发性。

笔者认为,其中“中国特有的话语方式”起码应该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指向现实的、有为而作的批评传统。

这种传统是对古代“载道”传统的接续,又与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对实践性的追求相互合流,从而形成了中国当代批评话语。

其次,是对古代诗话式批评“直抵本质”的言说方式的吸收。

中国古人在表达对某些文艺现象、作品风格、名物句读的看法时,往往省略繁复的论证过程,直接表达个人见解。

表面看来,这种方式似乎极不科学,但仔细考察会发现,撰写诗、文、评的作者,往往是各自时代文采斐然的大家。

1977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标准答案

1977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标准答案

1977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标准答案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

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

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

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

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

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的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

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

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

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

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

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

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

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

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

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2022年新高考全国I卷语文真题-(原卷版)

2022年新高考全国I卷语文真题-(原卷版)

2022年新高考全国I卷语文真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

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

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

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

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摘自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材料二: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

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

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

凤凰教育练习与测试小学语文练习与测试编写组组编三年级下册参考

凤凰教育练习与测试小学语文练习与测试编写组组编三年级下册参考

凤凰教育练习与测试小学语文练习与测试编写组组编三年级下册参考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

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

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

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

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

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的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

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

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

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

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

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

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

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

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

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网络收集)2024年北京语文卷高考真题带答案带解析带分值文字版

(网络收集)2024年北京语文卷高考真题带答案带解析带分值文字版

(网络收集)2024年北京语文卷高考真题带答案带解析带分值文字版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气候的波动变化对文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重建古代气候变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缺乏合适的温度代用指标,我国古温度重建结果分辨率较低,且多以定性记录为主,定量的古温度重建相对较少。

全球历史温度变化曲线的重建主要借助冰芯、深海沉积物和树轮的记录,而我国是传统的农耕文明社会,陆地上的沉积记录才能更好地反映我国历史气候变化。

随着技术的革新,微生物分子化石的研究蓬勃发展,微生物分子化石中的一类化合物——brGDGTs(支链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酯)——被用于古气候研究。

brGDGTs是细菌细胞膜的组成部分,其分子结构中有4到6个甲基和0到2个环戊烷。

如同人天冷需要加衣、天热需要减衣一样,寒冷的气候条件下细菌倾向于合成更多的甲基,而温暖的环境下合成的甲基数量则减少。

微生物活体死亡后,细胞膜中的 brGDGTs等大分子能在地质体中长期保留下来,可以通过brGDGTs结构中的甲基个数推断当时的温度。

六盘山北联池靠近中华文明核心区,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团队选取这里的沉积物样品,借助 brGDGTs,通过定量分析,重建了5000年以来我国北方更高分辨率的暖季(4月至10月)温度变化过程。

结合山西某地沉积物的孢粉重建的降水记录,联合团队获得了我国北方地区5000年以来完整的气候演变历程。

从重建的温度与降水结果来看,我国北方地区的气候呈现出不断变冷、变干的大趋势。

大约前3000 年变化缓慢,之后的 2000年变化加速。

这主要与太阳辐射变化有关,太阳辐射能量在过去 5000年间持续下降。

另外,过去2000年以来的快速冷干现象还可能与太阳活动、局部火山活动等因素有关。

而且这一时期内区域植被中木本植物逐渐减少,导致地表反射率上升,也可能加快了气候变冷变干的速度。

研究人员将气候重建的结果与中国历史朝代相对应,发现不同历史时期的气候呈现出冷暖交替的特点。

2024年石景山高三语文含答案

2024年石景山高三语文含答案

石景山区2024年高三统一练习本试卷共11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本大题共5 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 题。

材料一什么是文明?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是什么?西方学术界比较流行的标准是“三要素”,即冶金术、文字和城市,这是根据西亚的两河流域文明和拍的埃及产明归纳出来的。

但是,世界上也不乏未同时具备“三要素”的文明,如中洲的玛雅文明被公认为文明社会,但该文明就没有制造和使用金属器;而辉煌的印加文明是没有文字的文明。

可见,这“三要素”并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准。

中国古代史籍把黄帝和炎帝时期作为中华文明的肇始,但其中关于炎黄时代的记述有不少带有神话色彩,并不能作为信史。

因此,学术界一直以来都有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者。

国内史学界很多人认为中华文明开始于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朝,国外部分学者和国内个别学者则怀疑甚至否定夏朝是真正存在过的王朝,认为古代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时间只能从符合国际学术界“三要素”标准的商朝后期开始算起。

要想消除学术界存在的疑问,非常重要的是依靠考古发掘获得的新资料来研究和证实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的过程。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田野考古获得一系列重大发现,如在甘肃泰安大地湾遗址发现了大型宫殿,在辽西的红山文化区发现了规模宏大的坛庙冢等。

加之考古学家夏鼐先生、苏乘琦先生提出了各自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思路,促使学术界进一步关注中华文明起源问题。

200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牵头,国内众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参与的“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探源工程”)正式启动。

探源工程以考古调查发掘为主要手段,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开展多学科交又研究,目前研究工作已经进入第五阶段,取得了丰硕成果。

这一工程所揭示的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精神动力。

部编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部编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部编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新时代应当能够产生伟大诗人及其伟大诗篇。

这是新时代向诗人们提出的新课题。

我们急切地向新时代中国诗人发出郑重的吁请: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诗歌的崇高美,是多样化的。

在百年中国新诗史上,我们既有呐喊型的崇高;又有饱含热泪深情型的崇高;还有国家情怀和人类意识的勇于担当型的崇高。

这种多姿多彩的崇高“传统”,在新时代应该得到继承和发展。

那么,我们在已有丰厚的新诗崇高传统面前,如何接续奋斗、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来?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

以论崇高闻名于世的朗吉弩斯说:“没有任何东西像真情的流露得当那样能够导致崇高。

”他强调了“真”及其“流露得当”对于崇高产生的必要性。

以往我们唾弃文艺创作上的“假大空”,现今大家不满于文艺创作上的“假小空”。

但并不是所有强烈而激动的情感都能产生崇高。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激越情感方能导致崇高的情感?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感、幸福感、境界感、责任感和光荣感,是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灵丹妙药。

许多诗歌故意淡忘人民,更不会去领会“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反而缩进自我的小天地,两耳不闻“人民事”、一心只写“自我诗”。

这种把“个人写作”和“宏大写作”二元对立起来的观点和现象比较普遍,仿佛崇高性的“宏大写作”是非诗的,而唯有欲望性的“个人写作”才是诗的。

殊不知,“个人写作”与“宏大写作”是可以互为借鉴的,从前者出发,可以抵达后者。

要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

崇高是“伟大的心灵的回声”。

我们的心灵是可以锻炼的,锻炼得好,就可以到达崇高,进而孕育崇高的思想。

所以,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有无此认识?我们有了此认识后,愿不愿意锤炼我们的心灵?以及我们该如何锤炼?这就要求诗人努力克服自我、战胜自我,同时要与自然和传统“竞赛”,而不是臣服于自我和大自然,并对自我和大自然的细枝末节进行乐此不疲的摹写;也不能对古今中外传统“无主脑”地模仿,而是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要与之对话,乃至对抗,进而超越它们,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诗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为今 用 ,洋 为 中用 ” 这 “ 字 方 针 ” 古 八
后 ,毛泽东再未就音乐或文艺问题 发表专 发表 的 《 音 乐 工作 者 的 谈 话》 中说 : 同
门谈话或批示 。饶有 兴味之处在 于 :新 中 国成立 以后 ,向毛泽东 写信 的学 生多 了 , “ 孔子是 教育家 ,也 是音乐 家 ,他把音 乐 列为六 门课 程 中的 第 二 门。 [] 可 见 , ”。
氏,韶 山 因虞 舜 南 巡 时在 此 奏 《 韶》 九
而得名 ,先 秦 文 献关 于 上 古 “ 乐 ” 的 六
记述 中,论 《 九韶》 最详 。 自三代 迄 于
月毛泽东 发表 《 延 安文 艺座 谈 会 上 的 唐宋 ,“ 在 韶乐 ”都是帝 王用乐 ,由此 造就
讲话》 以来 的文艺 思想 的系统 总结 ,尤 华 夏 “ 乐” 之 大统 。孔 子 在 《 语 》 礼 论 其是对 15 9 6年 8月 2 4日他发表 的 《 同音 乐工 作 者 的谈 话 》 的 高 度 概 括 。据 考 ,
胜 、败 ” 的 “ 法 ” 不 同 ,并 举 “ 美 打 抗 援 朝 ” 和 “ 到 三 八 线 ” 为 例 , 又 举 打 八 字 方 针 的 由 来 。 首 先 ,毛 泽 东 认 为 有 “ 中外 一 致 ” “ 分 中 西 ” 的 “ ” 即 、 不 学
“ 苏联革命 ”和 “ 中国革命 ”为例 ,由此
但毛泽东并非都亲 自作出批示 ,他为何偏 生于韶 山又深谙 中国文化的毛泽东 ,在 同 偏看重这封 “ 中央音乐学 院学 生 ”来信 , 并以 “ 追加 ”方式 为之批示 “ 为今用 , 古 洋为中用” 这 “ 八字 方针 ” 呢?或者说 , 音乐工作者谈话时 ,心里装着孔 子的礼 乐 教化 ,毛 泽东 所 谓 “ 育 家” 和 “ 乐 教 音 家” 孔子所教之 “ 乐” ,当首推 《 九韶 》 :
现 在 的 活人 ,向外 国人 学 习是 为 了今 天 的
我们注 意 到 ,毛 泽 东 的 《 同音 乐 工 中国 人 。…… 这 不 是 什 么 ‘ 中学 为 体 ,
作者谈 话》 开 篇讲 的是 “ 现社会 主义 西学 为用 ’ ‘ ’ 是 指 基 本 理 论 ,这 是 实 。 学
革命 的基本原则” 和 “ 表现形式 ”不 同 , 中外一 致 的,不 应 该 分 中西 。 ( ” 前揭 , “ 仗 的 原 理 ” 和 “ 、守 、进 、退 、 12页 ) 这 就 是 “ 为 今 用 ,洋 为 中 用 ” 打 攻 8 古
在毛泽东心 目中,“ 乐” 究竟有着 怎样无 只有通过 “ 乐 ” 化育 ,方 能最 终 成 就 韶
可替代 的地位 ?
“ 起 于 诗 ” 而 “ 立 于 礼 ” 的 儒 家 兴 树
C i BoR v ̄ 灯 下 闲 读 l 1 1 h a ok ei ' n S 1


教化 。
过渡到 “ 术 的 基 本 原 理 有 其 共 同性 , 艺
族风格 ” ( 前揭 ,15页 ) 7 。在 随 后 的 谈 话
“ 基本理论” ,表 明毛 泽东是哲 人。其次 , 毛泽东主张 “ 向古人 学 习” “ 、 向外 国人
但表现形式要多样化 ,要有 民族形式和 民 学 习 ” 是 为 了 “ 在 的 活 人 ”、为 了 “ 现 今
不同 ,政治上如此 ,艺术上也如此。特 别
像 中 国 这 样 的 大 国 ,应 该 ‘ 新 立 异 ” 标 ’ ( 揭 , l0页 ) 毛 泽 东 的 谈 话 远 远 超 出 前 8 。
毛泽东所谓 “ 向外 国人学 习” ,是 向 “ 近
代 的外 国人学 习” ( 前揭 ,18页 ) 7 。在
16 94年 9月 2 日 ,毛 泽 东 就 中 央 音 7
乐 学院女学生陈莲来信 ,向时任 中共 中央
我们 知道 ,毛 泽东 乃 湘 潭 韶 山 冲人
宣传部部 长陆定一作 出重要批示 ,并在署
名后再批 两行 字 ,第 一行 即 “ 古为今 用 , 洋 为中用 ” 。这 “ 八字方针” 是 14 92年 5
年 9月 2 日批 示 “ 为 今 用 ,洋 为 中 7 古
用” ,毛 泽 东关 于 音 乐 问 题 的 谈 话 和 批 示
中提 出 “ 于 诗 、立 于 礼 、成 于 乐 ” 兴
(《 论语 ・ 泰伯第八》 )的儒家教化原则 ,
‘ 尽美矣 ,又尽善也 。 ’( 论语 ・ ” 《 八佾第 三》 ;“ ) 子在齐闻 《 ,三月不知 肉味。 韶》
口周 子 敬
“ 古为 今用 , 为中 用 ’ 洋 ’ 读 刘小枫 《 启古典诗 学 》 重
— —
凸 发 展 有 中 国特 色 的 中西 合 璧 的古 典 学 。 方可 望 以此 开 科 设 教 来 完 成 晚 清 以 来 中 国 学 界 的 有 识2 ± 想 做 而 一 直 没 有 做 成 的 教 育 大 业— — 营 构 坚 实 的高 等 教 育 的 文 明基 础 , 得 我 国的 担 纲 性 人 才 培养 不致 荒 废 。 使
天 的 中 国人 ” ,表 明 毛 泽 东 是 有 “ 践 智 实
中,毛泽东始终结合政治 斗争和 中国革命 慧 ” 的哲 人 。 的现实来讨论中国传统音乐与外 国音乐 的
然 而 ,不 难 看 出 ,毛 泽 东 所 谓 “ 向 关 系 问 题 ,他 认 为 “ 现 形 式 应 该 有 所 古人 学 习” 表 ,是 “ 中 国的 古 人 学 习 ” 向 ,
曰:‘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 ’( 论语 ・ ” 《 述而第七》 。毛泽东在 15 ) 96年 8月 2 4日
从 15 96年 8月 2 4日发表这篇谈 话到 16 并两 番 谈 及 “ 乐 ” 94 韶 :“ 谓 《 》 日 子 韶
竞达 5次之多 。 J ¨ 我们注意 到 ,自从提 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