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人民日报 文化建设 金句

人民日报文化建设金句
1.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
2.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
3.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
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
4.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创作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推出更多
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民族的精品力作。
5.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6.历史是人民书写的,文化是人民创造的。
7.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8.我们要加强文化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
9.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10.文化的灵魂,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要不断提升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的质量和水平,用精神力量激发和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11.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
12.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13.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14.各地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15.传承优秀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洋为中用”对“中体西用”的继承与发展

“洋为中用”对“中体西用”的继承与发展文章论述了毛泽东对张之洞“中体西用”观念的继承与发展。
“洋为中用”对“中体西用”的继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光大;对中国实际国情的准确把握;对西方先进文化的理性认识。
“洋为中用”对“中体西用”的发展:从“兼容并包”到坚持以我“为”主;从“体”“用”分明到“中外一致”;从维护“中体”到科学的扬弃。
标签:洋为中用;中体西用;继承与发展一、“洋为中用”对“中体西用”的继承1964年9月1日,毛泽东在《对中央音乐学院的意见的批示》中明确提出,对待中外文化遗产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其中“洋为中用”思想影响受众面最为广泛,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讲到我国要大量吸收国外的进步文化,丢掉中国传统文化中落后的部分。
总结了洋为中用的历史,尤其对中体西用的吸收借鉴、对中国实际国情的准确把握、对西方先进文化的理性认识这三个方面采取批判的继承。
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光大维新变法思潮汹涌之时,梁启超等人对旧的保守思想进行了抨击,也对新的偏激思想进行了批判。
他们这个时代的这群人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哲学中“中体西用”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中体西用”在当时已经属于明确切入当下发展的文教理念,反映出当时的妥协意味,但更多的是对中体的维护,实际上已经是极大的进步。
“中西”、“体用”经历很长一段时间发展历程,明清更早时期就有了这样的概念。
明清之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传教士传播了西方的思想,关注了中国的本土文化,我国逐渐步西学东渐的思潮,开始对西方的政治、文化、制度进行大规模的了解和学习。
比如徐光启的“中西会通”思想”、“中西学循环“,中西学融合”的思想,这些人的观点贯穿了整个近代史,乾隆时期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及《时事新论》,这几本书籍对当时思想还略为愚昧的中国人民的影响特别大。
在封建中国早期,思想家冯桂芬在他的书中《校颁庐抗议》提出的“中体西用”、“本末”之类的议论观点,直到清末时期,其论争愈为激烈,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近代化的进程。
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提出】
文化要素之间除了上述可离与不可离关系外,还有相容与不 相容的关系。(道德教育和法律制度是相辅相成、缺一 不可的,而君主专制、封建道德与近代科学的发展是不相容 的)。认识到文化要素之间的相容与不相容、可离与不可离 的关系十分重要,是我们把文化当做一个动态系统来把握的 关键。 同一个文化系统中,既有相容并且不可离的许多要素, 它们之间的相辅相成、相互补充,是这个文化系统保持相对 稳定不变的机制,它们稳定的联系即是这个文化系统的结构。 同一个文化系统中,也有不相容或者可离的许多要素,前者 隐伏着导致系统崩溃的契机,后者则可以成为代之而起的新 系统的要素。
【现状】
• 上述论者共同强调:“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 综合创新”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派的文化主张。这四句话 是一个整体,合在一起即马克思主义派对古今中西问题 的完整回答,是缺一不可的。这一概括和上述“关于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提法,和毛泽东的 “古今中外法”,在精神上是完全一致的。其中关于综 合创新的文化主张,很值得重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和现实意义。
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讲课人:韩玉瑶
原因:
文化的发展要博采众长,实质是文化创新,而 文化创新的主要动力和来源就来自于社会实践,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历了几千年的 历练,存在着很多优秀的文化成果;外国文化在 其几千年的发展历程里同样存在着丰富的人文资 源和优秀文明。 文化没有国界,文化发展当然也要面向世界博 采众长,既要充分吸收古代文化的优秀成分,联 系当前环境,发扬光大;又要充分借鉴外国文明 的优秀成果,联系我国国情,发展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文化。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提出】
文化要素和系统之间的关系有种种复杂的情况,其中有两 种特别值得注意的情况:一个文化系统所包含的文化要素, 有些是不能脱离原系统而存在的,有些则可以经过改造而 容纳到别的文化系统中去。 前者意味着一个文化系统所包含的一些文化要素间,具有 不可离的关系,(中国殷周时代的分封制、井田制、贵族 制,就具有“三者相扶以行,孤行则踬”的不可离关系, 它 们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并与原系统相终始)。 后者意味着一个文化系统所包含的一些文化要素之间,具 有可离的关系,(科学和宗教、艺术、风俗是可离的)。
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读《创新思维力》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读《创新思维力》作者:暂无来源:《华东科技》 2015年第9期在这个“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要因地制宜地开展中国式的创新。
文张春羽拜读完了吴寿仁教授的《创新思维力》,感觉受益匪浅,收获颇多。
首先,本书最大的特色就是案例丰富、生动易懂。
本书通过案例引入,将抽象的理论生动化,深入浅出,化繁为简,有利于读者理解和消化吸收运用。
每个章节的设计都是通过案例来引入理论,通过分析运用理论,通过总结指导实践,内容上既分析了常见的思维定式和思维偏见,也系统地阐述创新思维的基本方式及综合应用,在这个“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以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向大众传递了创新思维力的知识,是当下拓宽创新思路,转变创新发展模式的一本宝典。
其次,创新思维的内容全面、系统、丰富、实用。
本书的理论涉及面广,可从基础的生物生理学、心理学原理,到博古通今、跨越东西方文化的经典案例来阐述相关理论,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案例中有很多当今的社会新闻热点问题,还有作者在政府机关实际工作中的科技创新实践,更是为本书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采。
这些剖析问题的视角、方法,用创新思维的工具来分析现实案例,给读者带来很大启发,也为学以致用,用创新思维改进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最后,本书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及科学的认知方法。
可以通过阅读,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儒家思想,同时作者也不时地提醒读者要用联系的、发展的、变化的视角来观察实际、分析问题、使用创新思维方法。
可以说创新思维的理论大部分是西方经典,要洋为中用还是要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矫枉过正,要因地制宜地开展中国式的创新。
试论中医现代化进程中的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

“ 薄物 征 知” 即耳 目等 感 官通 过 接触 外界 事 物 而感 知 其 声 音 、 色 、 状 、 小 , 而 心再 加 以综 合 、 断 。 颜 形 大 然 判 从 而 达到 对 事物 及 其 规律 的认 识 。 “ 物致 知” 是 格 说 ( 学> 先 提 出 的 。 “ 知 在 格 物 。 对 于 “ 物 致 大 首 致 ” 格
作 ; ・ 元龙 以< 清 陈 格致 镜 源) 名其 自然科 学 著 作 。到 清末 洋 务 运动 时 “ 致 学” 成 为 自然 科 学 通 称 , 格 更 而
“ 物致 知 ” 格 也成 为 自然 科 学 的认 识论 。
在 中医 现代 化 进 程 中有 其 特殊 性 , 确 把 握 这 种 特 正
中用” 的关 系问题 ,从 科 学精 神 、人 文 精 神 、 思维 方 式、 理论 形 式 和 实践 内容 等 方 面进 行 了较 为全 面 和具 体 的探 讨 ,认 为从 上 述 几个 方 面正 确地 、具体 地 处 理好 “ 为 中用 ”和 “ 为 中用 ” 的 问题 。 对 于推进 中 古 洋
来解 释 “ 物 致 知” 即 让 人 通 过 格 一 草 一 木 来 穷 尽 格 , 人 间伦 理 , 其 中包 含 了 就 自然 事 物 而 求 其 规 律 的 但 科 学认 识 论 因素 。事 实 上 后来 很 多 从 事 自然 科 学研 究 的儒 家 学 者 正 是 在 后 一 意 义 上 使 用 “ 致 ” 字 格 二 的, 朱 熹五 传弟 子 朱 震 亨将 其 医学 著 作 称 之 为( 如 格 致余 论> 明 ・ 明遇 以 ( 致 草 > 其 介 绍 西 学 的著 ; 熊 格 名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论当代汉语中的古汉字和外来词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论当代汉语中的古汉字和外来词作者:赵潇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2期摘要:语言的发展需要创新,一方面通过挖掘子自身潜在的语言积淀,另一方面是通过吸收外来文化。
近些年来,“囧”等古汉字以古词新意的姿态在网络上大行其道,有人将其视为洪水猛兽,认为是对汉语的歪曲,可也正是借助这种草根文化,部分古汉字才得以老树发新芽,再现魅力。
本文以“囧”的起源和兴起入手,展现其古今变异,同时结合外来词的引入机制,追寻汉语文字的发展轨迹,探究汉语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前景。
Abstract: Innovation is requir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by means of exploiting the native language resources on the one hand and absorbing foreign culture on the other hand. In recent years, some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 with a renewed inte rpretation, especially “囧”, is all the rage on the Internet. This grassroots’ innovation, though viewed by some people as a gross distortion, plays a role in reviving some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 This paper aims to probe into the developing tack and pr ospect of Chinese language in this globalizing age, by presenting the origin and revival of “囧” in the first place, and then the assimilation system open to foreign words.关键词:当代汉语;古汉字;外来词;囧;门Key words: Chinese language;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 foreign words; 囧; -gate作者简介:赵潇潇,女;籍贯:河南永城;出生年月:1988年1月;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跨文化交流;单位:浙江大学;院系:外国语言与国际交流学院。
第三十六讲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

第三十六讲“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哲学思考从“会通超胜”说到“古今中外法”在新中国文化建设基本方针和道路这一重大问题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提出和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正确主张。
这一主张不仅有辩证法的世界观、方法论作为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是先进的中国人长期探索和缜密思考的结果。
早在明朝末年中国人接触“泰西之学”之初,科学家徐光启就有“欲求超胜,必先会通”(《明史·徐光启传》)之说,哲学家方以智亦有“借泰西为剡子,申禹周之矩积”(《物理小识·总论》)之论,史学家万斯同则有“兼通中西之学而折其衷”(《送梅定久南还序》)之见,经学家焦循还有“会通两家(指中、西方)之长,不主一偏之见”之辞。
降至晚清,魏源提出“天地气运自西北而东南将中外一家”(《海国图志后叙》)的预言,王韬也有“天下之道其终也由异而同,必有人焉融会贯通而使之同”(《瞍园文录外编》)的判断。
这些早期的中西文化“会通”说,虽然还很难与折衷主义完全划清界限,有的也有“中体西用”的倾向,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它是冲破华夏中心主义的樊篱,主张向西方学习的一种最先进、最开放的理论。
徐光启等人正是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做了许多引介西方学术文化的工作。
到了近代,这种古今融合、中外会通的观点,一直成为富有辩证思维的有识之士的共同主张。
如章太炎力主会通“华梵圣哲之义谛,东西学人之所说”。
孙中山则称:“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
”蔡元培在文化方面,同样也持辩证综合的观念,他主张吸收世界各国的文化,尤其是共和先进国之文化,但是也应注意:“所得于外国之思想言论学术,吸收而消化之,尽为我之一部,而不为其所同化”。
学习要和独创相结合,要和研究本国的文化遗产相结合,“非徒输入欧化,而必于欧化之中为更进之发明;非徒保存国粹,而必以科学方法,揭国粹之真相”。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数学文化课堂理念下对“球体”的教学设计李跃全(无锡市第六高级中学 江苏无锡 214000)《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数学的文化价值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这充分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对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和价值的重视。
与此同时,国内学者许多专家学者(如于介石、李文林、张奠宙、顾沛、宋乃庆、王青建、张维忠、汪晓勤等)檄文说明从数学史的角度构建数学文化课堂的必要性。
早在20世纪70年代,欧美众多著名数学家、数学史家和数学教育家(如荷兰数学教育家H .Freudenthal 批评那种过于注重逻辑严密性、没有丝毫历史感的教材乃是“把火热的发明变成了冷冰冰的美丽",认为数学史应该是数学教师用于数学教学的必备知识;美国著名数学家M.Kline 十分强调数学史对数学教育的重要价值,认为每一位中学和大学数学教师都应该知道数学史,有许多理由,但最重要的一条理由或许是数学史是教学的指南。
)提倡将数学史与数学本身相结合,将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服务于数学教育,并付诸于课堂实践。
由此可见,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过于注重逻辑严密性,仅从知识体系教学生冰冷的数学知识,却掩盖了数学创造者火热的思考与社会生活背景文化,已不能满足当前数学教育的需要。
基于上述教学理念,笔者对“球的体积”的历史进行深入研究;理解了球的体积历史进化的关键步骤,并在现代情境下重新构建了适合当前教育的需求的数学文化课堂,让学生充分感受,凝聚了几千年数学发展中的创造精神和理性精神,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的“球文化”,并按从易到难采取有序的问题驱动模式,揭示球体积产生的动机、发展和证明,在理念和具体实施方略上构建数学文化课堂。
以下笔者分别从“中算”“和算”“西算”数学史角度重构“球的体积和表面积”与读者分享交流,以期共同提高。
方案一:(一)穿越历史,创设情境: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说:“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将课前准备的足球放在讲台上,怎么求它的体积呢?等待并总结学生的奇思妙想后,让学欣赏古人的妙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节 七夕节 中秋节
•重阳节 冬至 腊八 公祭日
•五四青年节 建党节
•建军节
国庆节
过传统节日的意义
1、吉祥庆祝 2、纪念不忘 3、有感恩作用 4、扬我国威
三、外国人争过中国节
•春节
•端午节
四、作文研究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写道,(对文化遗产)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看见鱼翅——吃掉 看见鸦片——送药房以供治病之用 烟枪、烟灯——送博物馆或毁掉 姨太太——走散 请结合当前形势,说说你对“拿来主义”的理解。 自命题作文
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节日文化与写作研究
一、洋节
1、圣诞节: 2、其它洋节:
情人节 母亲节 复活节 感恩节
愚人节 父亲节 万圣节
3、国际通用洋节
•元旦 •劳动节 •妇女节 •儿童节
二、如何对待洋节日
1、洋为中用,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不宜崇洋,炒作过分
3、要重视我国传统节日
•春节
பைடு நூலகம்
元宵节 清明节
请研究一下取材范围(至少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