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为今用 以诗为文

合集下载

由诗入文 由文学诗

由诗入文 由文学诗

由诗入文由文学诗诗歌有着其独特的魅力。

以古代诗歌为例,通过千百年的流传,这些诗歌作品仍能够在今天被人津津乐道。

这其中的原因,在于诗歌在表达上更多的是通过对词汇、韵律、节奏的精准使用与配合而传达出作品的情感与思想,而非通过故事情节等线性叙述手法。

在这种并非严格的故事性结构下,诗歌能够呈现出非凡的想象空间,从而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自由地展开自己的想象力和联想力。

而诗歌也可以具有所谓的“由诗入文”效应,即通过读取好的诗歌作品,能够使读者加深对诗歌本身的理解,甚至也能够提高其对其他文学形式的阅读水平。

例如在读完诗人李白的诗歌作品《将进酒》后,我们能够对于古代人生观、饮酒文化等方面进行更为深刻的思考,进而对于古代社会历史有更为细致的了解。

同时,由文学诗这一理念亦能够给我们带来新的文学体验。

在这种体验下,我们能够发现在这些比诗歌更加注重故事情节的文学作品中,依然可能蕴含着大量的美学情趣和哲学思考,甚至可以将其中的某个片段变成一首诗歌作品,以此来更好地表达出蕴含在其中的情感和思想。

以古典小说《红楼梦》为例,其中的许多场景都极富画面感,甚至还有很多字符号和象征意义在其中。

通过以诗歌方式重新回顾这一作品,我们有时候能够感受到未曾察觉的美妙之处,这种美妙也可能会发掘出读者内心深处尚未曾发觉的情感和思想。

由此可见,文学和诗歌可能已经不再是单独存在的两个领域,而是相互渗透的。

通过阅读诗歌,我们能够探索更为深刻的文学意义和风味,而通过将文学作品转化为诗歌形式,我们则可能会发掘出更多的文学魅力和哲学思考。

无论是从哪个角度看,文学和诗歌的相互作用都将为人们带来更加深入的文化体验。

由诗入文 由文学诗

由诗入文 由文学诗

由诗入文由文学诗诗和文学是文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诗与文学的关系非常密切,互为表里。

诗是文学的基础,文学中的诗意又是灵魂所在。

在文学创作中,诗歌常常是作家们最先接触的文学形式,而文学中的诗意又贯穿于整个文学创作的过程中。

从诗入文,从文学中的诗意中汲取灵感,是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方面。

诗是文学的基石。

在文学的创作过程中,诗歌是最早出现的文学形式之一。

在古代文学中,诗歌是最早的文学形式,它拥有浓厚的文学氛围和深刻的文学底蕴。

古代的诗人们通过自己的诗歌表达了对世界的感悟,对生活的理解,对情感的宣泄,使诗歌成为了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常常通过古代的诗歌来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在古代,诗歌是文学的主要形式,是文学创作的灵魂和力量的源泉。

诗歌作为文学的基石,对于文学的发展和创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学中的诗意贯穿于整个文学创作的过程中。

在文学创作中,往往会受到诗歌的影响,会有诗意的表达和体现。

文学中的诗意包括了文学作品中的美感、抒情、韵律等方面的表现。

在文学作品中,诗意可以体现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可以体现为文字的艺术和音韵的美感。

文学作品中的诗意是文学的灵魂和精髓,它赋予了文学作品以魅力和意义。

在文学创作中,诗意往往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外化,是作者对于生活和世界的感悟和表达。

文学中的诗意贯穿于整个文学创作的过程中,是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由诗入文,可以帮助文学创作更加深入和丰富。

诗歌是文学创作中的灵感源泉,从诗歌中汲取灵感可以使文学创作更加深刻和精彩。

诗歌的语言和韵律往往更加精练和优美,可以给文学创作带来更多的启发和创作灵感。

在文学创作中,从诗入文可以帮助作家们更加深入地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可以使作品更加动人和有力。

诗歌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从诗入文可以帮助文学创作更加深入和丰富。

【高中语文】语文作文如何古为今用

【高中语文】语文作文如何古为今用

【高中语文】语文作文如何古为今用【高中语文】语文作文如何古为今用?古典文化是民族语言的源泉。

在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些语言被历代学者反复使用,词语本身也沉淀和浓缩成丰富的文化内涵。

因此,使用古典语言可以丰富词汇和句子的内涵,使语言“优雅”。

然而,古典语言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1、化用古典词、句,多用书面语。

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常见的应用方式。

通过应用,我们可以通过古老的意义来表达现在的意义。

请看下面一段。

也许是现代都市的楼太高,遮住秋风往来的路径。

城市人越来越多,树越来越少,那些作为城市风景的行道树多是长年不凋的树种。

踯躅在繁华都市,想拾取一片落叶跟想在都市的喧嚣中找一点诗意是一样难。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大雁大概只栖息在唐宋诗词的枝桠上,西楼有霓虹灯、白炽灯和各种彩灯,却挤不进一片昏黄的月光。

晴空一鹤排云上,可鹤都住在供观赏的动物园里,要引的诗情碰到冰凉的铁栅栏便铩羽了。

--王清明的《秋光入卷》细细品读这段文字,我们确能感到其语言的典雅,在“雅”字上表现得很成功。

这种成功则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①运用了“踯躅、栖息、枝桠、铩羽”等书面语,书倦气浓了。

试想,如果我们将其依次改为:“游走、停留、树枝、失败”等,套回原文中去读,效果就大不相同了。

②“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晴空一鹤排云去”“要引的诗情”,直接套用或化用了古典诗句,语句自然就诗意盎然了。

③文中的“落叶、雁、鹤、黄昏的月光”等,放在一般的语境下,可能只是作为一种描写对象来写。

但在这段文字中,由于它们源出于前面的诗句,所以它们就是一些诗歌意象,沉淀着古典诗歌中固有的意蕴,其表现力也就增强了。

把古老的东西和古老的意义结合起来。

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化用,化用时,不是局限于一词一句,而是化用整篇文义或概括整个故事、事件,将其糅入文段中去,从而丰富文段的内涵,增强语言的表现能力。

这,类似于古典诗歌中的“用典”表现手法。

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沧浪亭位于苏州市南部,南北中轴线东侧,离南门不远。

高中古为今用作文

高中古为今用作文

高中古为今用作文《古为今用,让传统文化照亮现代生活》嘿,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那些古老的东西,像古老的故事、古老的智慧,能在我们今天的生活里闪闪发光?就拿我爷爷给我讲的三国故事来说吧。

爷爷讲起诸葛亮的智谋,那叫一个精彩!什么草船借箭啦,空城计啦,听得我眼睛都直了。

我当时就在想,这诸葛亮的脑子咋就这么好使呢?要是我能有他一半聪明,那在学校里不得横着走?哈哈,开个玩笑!不过后来我发现,这智谋在我们生活中也能用得上啊!比如说,遇到难题的时候,不能光着急,得像诸葛亮一样冷静思考,找出解决办法。

这难道不是古为今用吗?再说说诗词吧!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多豪迈啊!每次我考试没考好,心情低落的时候,想起这句话,就觉得自己不能这么轻易被打败,一次不行还有下次,我就不信我不行!这不就是古诗给我们的力量吗?这就好比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还有那些古代的礼仪。

虽然我们现在不用像古人那样动不动就行大礼,但是尊重长辈、礼貌待人的道理总是不变的吧?就像我们班的小明,平时对老师和同学都特别有礼貌,大家都喜欢和他玩。

这难道不是古代礼仪在现代的体现吗?上次学校组织去博物馆参观,看到那些精美的古代工艺品,我简直惊呆了!那细致的花纹,精湛的工艺,可比现在好多东西都强。

难道我们就不能从中学到点什么,把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用到我们现在的学习和做事上吗?我问过我的好朋友小花:“你觉得古代的东西对我们现在有啥用?”小花眨眨眼睛说:“当然有用啦!古代的建筑多美呀,现在的设计师不也能从中得到灵感嘛!”我又跑去问老师,老师笑着说:“古代的文化是我们的根,只有扎根深厚,才能长得更高更壮。

”同学们,你们说,古代的文化是不是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等着我们去挖掘,去发现其中的宝贝,然后用到我们的生活中,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我觉得呀,古为今用绝对不是一句空话!我们要真正地去了解古代的文化,把那些好的东西拿过来,让它们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不是吗?。

论韩愈的以诗为文——兼论以文为诗与以诗为文的关系

论韩愈的以诗为文——兼论以文为诗与以诗为文的关系

论韩愈的以诗为文——兼论以文为诗与以诗为文的
关系
韩愈是唐朝著名的思想家,也是知名的文学家、诗人和学者,他的著作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的作品中有一部是《以文为诗》,这部作品也是世界古典文学史上的名著,它充分地体现了韩愈以诗为文的理念。

以文为诗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流传更久的一种写作模式,它和以诗为文所采用的模式不同,在以文为诗中,虽然文字不具有韵律特征,但它通过对字句的组合来表现出整齐的美感,从而达到一种文学效果。

韩愈认为,今天的文学作品,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都需要采用以文为诗的方式来写作,使作品表现力和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

他同时也建议,文学作品应该是自由自在的,使得作品以自然而亲切的风格写就,不受一定的形式和结构的约束。

因此,韩愈以诗为文的理念,即采用文字灵活而不拘束的写作方式,从而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有趣,也给文学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

总之,以诗为文的理念,不仅转变了古代文学的模式,也为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灵感和思想。

有人认为韩愈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没有他,中国文学史就没有这样精彩的历史。

2014年国考行测备考:“古为今用”

2014年国考行测备考:“古为今用”

2014年国考行测备考:“古为今用”华图教育张雪民意图判断题是公务员考试行政能力测验言语理解与表达模块最重要的题型,在最近五年的国考中,占到了约40%的比重,可以预测的是,在明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中,意图判断题依然会是命题的重点所在。

下面就介绍一种快速解答意图判断题的方法——“古为今用”。

所谓的“古为今用”,是说如果在一道意图判断题中出现了有以前的和现在的相对应的内容,那么以前的内容是为了现在的内容而服务的,是为了说明现在的内容而存在。

这是因为,我们学习历史是为了解决今天的问题,古代的内容是为现在的内容提供借鉴,由此可知,现在的内容才是文段重点所在。

在题目中,我们可以从现在的内容出发进行分析,快速确定正确的答案。

例1.在古代,每遇战乱,手艺人都会成为战争双方争夺的对象。

这是因为手艺人掌握着传统社会中最重要的技术,他们代表着当时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

如今,尽管现代科学技术取代了手工技能,成为当今时代最强大的生产力,但传统工艺完全可以借助现代科技而提升,继续服务于大众。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A.与现代科技联姻是传统工艺发展的有效途径B.任何时代,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是社会生产力C.现代科技的进步对传统手工艺产生的深远影响D.现代科技可以解决制约着生产的传统工艺难题在这道题目中,有“在古代”所引起的以前的内容和“如今”所引起的现在的内容,我们从而可以快速地确定现在的内容即“如今”所引起的内容是文段的重点所在,再结合关联词“但”就可以确定文段的主题句是“传统工艺完全可以借助现代科技而提升,继续服务于大众”。

由此可知,文段意在表明,与现代科技联姻是传统工艺发展的有效途径。

故选A。

例2.纵观历史,所有的文明都深知教育的价值。

实质上,每一种文明的巅峰状态都伴随着许多伟大学术中心的发展——古希腊、阿巴斯王朝巅峰时期的阿拉伯穆斯林、阿卡巴国国家公务员| 事业单位| 村官| 选调生| 教师招聘| 银行招聘| 信用社| 乡镇公务员| 各省公务员|王统治时期的印度和中国的唐朝时期都是如此。

写作指导之化诗入文

写作指导之化诗入文

写作指导之化诗入文作者:姚馨嫣来源:《学生导报·初中版》2017年第02期在中华五千年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词。

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这些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无不给我们以精神的享受、心灵的启迪。

如此美不胜收、意蕴深厚的古典诗词,我们应该如何古为今用,让我们的作文语美意丰呢?今天,我就来介绍两种方法。

一、直接引用法在相同的主题中,我们可以把一句或多句巧妙地连缀在一起。

这种将经典的语句不做任何改动,直接引用到作文中的方法,称之为“直接引用法”。

例: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朱自清《春》2.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季羡林《清塘荷韵》3.生命就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感伤;生命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不懈追求。

二、化用诗句法1.把两句古诗组合成一个句子,或者把一句拆开后加上自己简单的语言组成新的句子,原句的顺序可以随意改变,这是“化用诗句法”的其中一种——“拆分组合式”。

例:(1)寂寞是“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的“碧海青天夜夜心”。

(2)我喜欢“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胡天八月”;我喜欢“灯如昼”的元夜“花市”;我喜欢“暗香盈袖”的“黄昏”。

2.不直接引用原诗,而是截取诗词的某一部分内容直接变成我们的作文语言,或者是用自己的语言去演绎诗词的意境,这是“化用诗句法”的另一种方式——“意象再现式”。

例:(1)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

(2)苏轼的华发张扬了少年意气。

(3)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里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乐观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乐观就是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

实际上,以上方法并非截然分开的,而妙用古诗文“出彩”的方法也不只是这几种。

像苏轼这样的大文豪都曾化用过前人的诗句,我们不妨也来练一练,说不定我们也能化用出精彩的妙句,为我们的作文增光添彩呢?。

高考写作指导:古为今用,妙趣横生(化用古诗词,写满分作文)

高考写作指导:古为今用,妙趣横生(化用古诗词,写满分作文)

⾼考写作指导:古为今⽤,妙趣横⽣(化⽤古诗词,写满分作⽂)这节课我们讲讲引⽤这种写作⽅法:引⽤作为⼀种常见修辞⽅法,通过在⽂章中有意引⽤诗句、名⼈事例、格⾔等,来表达⾃⼰的思想感情或看法。

引⽤古诗词的作⽤、效果(⼀)从体裁上看1、散⽂(记叙)中,有利于表情达意:可使所表达简洁凝练,委婉含蓄,增添感染⼒,有利于读者在阅读中产⽣联想或共鸣,达到推陈出新的良效,增添感染⼒,增强⽣动性,或幽默风趣,增强形象性。

2、论⽂中,可为作者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的论据,增强说服⼒,提⾼可信度。

3、说明⽂中,引⽤古诗词,能⽣动形象地说明事物或事理特点,同时有增强⽂学⾊彩,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作⽤。

(⼆)从位置上看,可⽤在⽂章的标题、题记、⾸段和末尾等处。

1、在⽂章开头(标题、题记、⾸段)嵌⼊诗词佳句,以领起全篇引出下⽂,则能够使语⾔显得凝练精辟,让阅卷者⽴刻“窥”到作者的⽂化积淀和⼈⽂素养,留下良好的第⼀印象。

2、在正⽂主体部分(中间段)引⽤诗句,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衔接作⽤。

3、在⽂章收尾处引⽤古典诗⽂,具有画龙点睛之效,结构上总结上⽂照应标题,呼应开头;能够启⼈⼼智、升华或深化主题,收到⾔有尽⽽意⽆穷的表达效果,令读者掩卷沉思,回味⽆穷。

(三)综合⽽⾔:古⼈常说,“腹有诗书⽓⾃华”,古典诗⽂蕴涵着深厚的⽂化底蕴和情感资源,妙⽤古诗⽂可以丰富⽂本内容,激活语⾔表达,彰显⽂章底蕴,使⽂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和⽂化⽓,凸显⽂采性。

可以使⽂章更有⽂学内涵,可以增加⽂章的可读性,调动读者阅读兴趣。

如何引⽤?1、直接引⽤2、间接引⽤(化⽤)化⽤古诗词做题⽬,别有⼀番韵味在⼼头:1.会当⾝由⼰,婉转⼊江南2.你是⼈间四⽉天3.句读之不知,可乎?4.鸿鹄之志,⼀个美丽的错误5.这⼀跪,万般滋味6.⼼有千千结7.恰同学少年8.⼀江春⽔向东流9.问君能有⼏多愁10庭院深深11.在⽔⼀⽅12.⼈间正道是沧桑13.莫让迷雾遮望眼14.⽣命诚可贵,爱⼼价更⾼15.长相思16.归园⽥居17东风破(定风波)18.定风波19.奋⽃吧,青年!20.少年奋⽃说21.路从今夜⽩22.春风⼗⾥不如你正⽂中的引⽤,不同位置各有其妙这篇学⽣习作引⽤古诗词名句达到了极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为今用以诗为文
马永娜(河北省宁晋贾家口学区)
【摘要】学习古诗,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对于人类的高尚情操的培养也大为裨益。

如果将诗歌教学和作文教学巧妙结
合将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笔者对此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古诗教学;作文教学;结合
诗歌教学是我国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块教学内容。

作文是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水平的体现,是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能力和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的综合训练。

作文教学是一种学习和运用语言的教学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叙事、抒情、议论、说明的能力,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记叙描写能力。

如果能够把作文教学方法应用于古诗教学中,或者说以作文教学为载体来学习古诗,这不是达到学习运用语言的目的了吗?本文力图寻找出这样
一条途径为小学高年级的语言教学提供若干思考。

一、学生写作的心理特点
1、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

在小学阶段,最初是书面语言落后于口头语言,但是从二三年级起,书面语言就逐步赶上了口头语言,
到四年级,书面语言就可以超过口头语言水平。

2、小学高年级作文的一般发展趋势大致由不切题至切题,由切题至中心突出,由自然的开头结尾至多样化的开头结尾,由分不清段落至逐渐能分清段落,由只会用简单句至会用复杂的复合句,由
平铺直叙不善表达思想感情至能够初步的借物抒情。

二、古诗作文化的几种形态
1、扩写古诗。

小学生写作的最基本要求是把语言写明白,写通顺。

把古诗作为写作的对象,限制了儿童选择的范围,解决儿童写作时候的偏题问题。

大凡要扩写的古诗,先是由教师向学生讲授其含义,要求学生理解并背诵这首古诗,这使得学生在扩写过程中避免出现对古诗内容不理解的问题。

学生知道古诗的意义后,把自己的理解用笔写下来,便成了一篇文章。

这不仅巩固了学习古诗的效果,而且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使他们对古诗的印象大为加深。

学生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过程转化得到了实现。

值得指出的是,扩写与翻译有所不同。

扩写是翻译程度上的语言加工,已经是高于“改写型言语表达形态”了。

它不仅仅只局限于在教师提供的翻译上加上一二句话或者是一二个词,它可以加上作者的感受,这种感受表达
的句子只要能使作文内容连贯,过度自然就行了。

2、改写古诗。

改写古诗形式灵活多了,可以从原诗出发进行改写,也可以跳出原有的诗歌改写,但是无论是哪一种的改写都要依照原诗的文风,依照原诗的结构布局,依照原诗的主题中心。

以白居易的《草》为例。

原文: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诗的第一句讲野草长满了整个草原,第二句讲野草生长规律,三四句讲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诗歌先是记叙描写,然后议论抒情。

后两句用来赞美一切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点明诗歌主旨。

(1)增加内容。

学生在改写时,必须先找到改写的突破口。

在这首诗歌中,学生是想以描写野草蓬勃茂盛生长的样子为主呢,还是想赞美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呢?待学生确定某一方面后,便可以有所侧重地进行写作。

以前者为例,学生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描写辽阔的草原,枯黄的草地,野草的长姿,甚至是作者身临其境时的感
受,然后议论抒情,按照古诗的布局娓娓道来。

(2)改变内容。

还是写野草,歌颂它的生命力,只是换一种情境,换一种场合。

比如说,可以先描写门前的几株野草被石头碾断了,然后是忽然有一天又发现它们摇曳在微风中,青翠欲滴,风姿依旧。

这样改写,还是吻合诗歌的布局,中心也没有多大的变化,“换汤不换药”。

如果再作深层次的加工,我们还可以把野草置身于悬崖峭壁之上,推测它的来历,描写它的现状,然后设置一个野草将近死亡的场景,然后笔锋一转,它又兀然出现,生命力极强。

无论是哪一种写法,还是不能离开作者的写作模式以及主旨。

这一点在“古
诗作文化”中是极为重要的。

3、渐渐走向自然作文。

改写多了,学生就会慢慢形成自己的一套思路,那么,就应该有自己的写作模式了。

“换了汤也要换药”。

自然作文的初期阶段,可以是内容题材相近的两首诗歌的移接转化。

如与《草》相同的,学生可以选择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孟夏已临,而于山寺中,春又重来。

这种感想转入到《草》
中,野火焚尽,生命复还,赞美再生的乐趣,歌颂生命,不是又富有新的意义了吗?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一题多练法,即提出不同的选材要求多次练习写作的方法,也可以引导学生找出事物间的内部联系,由甲事物联想到乙事物,由点联想到面,由现在联想到过去和将来,由此及彼。

转化移接多了,学生可以自己创造“自然作文”,写自己想写的。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由作文,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把真实的思想写下来,放胆作文。

当然,限于小学生思维的发展的阶段性,教师对他们的“自然作文”不能苛求,
只要有新意,语句流畅明白就可以了。

4、缩写“自然作文”。

诗歌之所以朗朗上口,是因为它的短小,对仗工整,语言具有节奏感,具有韵味。

流传广泛的诗歌中的很多字都是经过作者反复思考,深思熟虑的。

小学生写了一定时间的作文之后,通常会有语言罗嗦重复的毛病。

可不可以通过让学生学习简单的写诗来避免或减轻这种毛病呢?现在许多儿童刊物里已经
出现了儿童诗人的作品。

因此,这可以说明小学生能够以课本或者自己的文章为对象,把“文”缩成“诗”。

一定时间的锤炼,会使小学生在心中树立起词语凝练、句子精巧的意识,那么,缩写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让诗歌走进学生的作文,让学生的作文能焕发出一种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诗性美,让学生在古诗作文的练习中真正感受到写作的独特乐趣,领略语言的美感,对于整个语文教学来说,是一种极大
的创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