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沪教版语文三上《牛顿在暴风雨中》word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牛顿在暴风雨中 沪教版()

牛顿在暴风雨中教学设计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教学目标:1、自主认识本课8个生字,注意读准“蓬、疯、撑”等字的后鼻音;指导掌握“暴”的字形。
区别“向、像”。
积累“罕见、风雨交加、河水泛滥、房屋倒塌”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并通过质疑、释疑,了解他这样做的原因。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牛顿在暴风雨中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牛顿在暴风雨中第一课时:了解牛顿课程目标•通过学习牛顿的故事和成就,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牛顿的主要成就和对物理学的贡献;•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推理的能力。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发现万有引力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推理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牛顿在暴风雨中的图片和文字介绍;•板书:牛顿的主要成就和对物理学的贡献。
教学流程1.导入新课(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到的科学家的故事,例如,爱迪生的故事;•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著名的科学家?2.学习牛顿的故事(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牛顿在暴风雨中的图片;•向学生介绍牛顿的主要成就和对物理学的贡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牛顿在暴风雨中发现了万有引力?3.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如下问题:–为什么牛顿在暴风雨中会发现万有引力?–你们能想出其他类似的发现吗?4.分组汇报(10分钟)•让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通过逻辑推理来解释牛顿在暴风雨中发现万有引力的过程。
5.探究问题(15分钟)•提问:如果没有暴风雨,牛顿是否会发现万有引力?•引导学生思考:暴风雨是如何帮助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或观察,来验证暴风雨对万有引力的影响。
6.总结归纳(5分钟)•回顾本课学到的内容,让学生总结牛顿在暴风雨中发现万有引力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科学家在实验和观察中发现了很多知识?7.延伸拓展(5分钟)•提问:你们能想象牛顿是如何做实验或观察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们是牛顿,能发现哪些其他的自然现象?8.课堂作业(5分钟)•让学生回家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牛顿的其他成就,并写一篇简短的书面报告。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牛顿的故事和启发学生思考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小组讨论和逻辑推理的环节非常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2017-2018年沪教版语文小学三年级上册《牛顿在暴风雨中》公开课教案第一课时

《牛顿在暴风雨中》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自主认识本课8个生字,注意读准“蓬、疯、撑”等字的后鼻音;指导掌握“暴”的字形。
区别“向、像”,并能正确运用。
积累“罕见、仿佛、担心、惊慌、空旷、心甘情愿”等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分角色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并通过质疑、释疑,了解他这样做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比较不同人在暴风雨中的不同表现,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教学重点朗读和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以及这样做的原因,体会他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难点研读第7小节,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概括说清牛顿在暴风雨中怎么做的。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读一遍文章,使用“手机”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1.(出示牛顿画像)同学们,看,他就是大科学家牛顿。
(板书:牛顿)他是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
读读牛顿的名字。
2.牛顿两岁时父亲去世。
上完小学,他的继父也去世了,家里缺少壮劳力,母亲希望牛顿能帮助家里种地放牧,就没有让他继续上学。
我们要了解的故事就发生在他没法上学的这段时间。
板书在暴风雨中(指导暴的下半部分笔顺)齐读课题。
3.反馈预习,辨析“蓬”与“篷”的字形。
(1)正音,指名带读词语。
出示词语:罕见泛滥蝙蝠背着风斗篷乱蓬蓬(2)辨析“蓬”与“篷的字形。
(古时候的斗篷是竹子编的)二、新课学习理解词语“罕见”、“泛滥”的意思,体会暴风雨的猛烈,初步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干什么。
过渡:这是一场怎样的暴风雨呢,这句话里有个词告诉了我们。
理解词语“罕见”的意思,体会暴风雨的难得一遇。
了解暴风雨发生的时间,读好第一句话。
公元是用在有纪念性日期的前面,看来这场暴风雨真的难得一遇。
读读第一节找出具体描写暴风雨的句子,理解词语“泛滥”的意思(江河湖泊的水溢出)。
通过引读、朗读感受暴风雨之大。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牛顿在暴风雨中》教学教案.doc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牛顿在暴风雨中》教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积累本课9个词语。
能区别“像”和“向”,理解“泛滥”的意思。
2、能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想方法解决。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7、8节。
4、通过牛顿在暴风雨中了解风力的事情,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重点难点:1、辨别句子,知道怎样把句子写具体。
2、有感情地朗读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
3、逐步掌握边读课文边提问题的预习方法。
教学工具: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上是谁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牛顿。
2、教师补充:牛顿(1642~1727) , 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 出生於林肯郡.他建立了机械运动的三个基本定律, 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在光学方面, 曾致力於色的现象和光的本性的研究; 在热学方面, 确定了冷却定律; 在数学方面, 建立了二项式定理, 并和莱布尼茨一起创立了微积分学; 在天文学方面, 创制了反射望远镜, 初步考察了行星运动规律.3、板书课题:19 牛顿在暴风雨中质疑: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预设答案:(1)这是一场怎样的暴风雨?(2)牛顿为什么要在暴风雨中?(3)牛顿在暴风雨中做了些什么?(4)结果怎么样?二、整体感知1、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开火车分节读课文。
思考:这是一场怎样的暴风雨?它造成了什么后果?(出示)预设答案:这是一场罕见的暴风雨。
它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河水泛滥,树木连根拔起。
牛顿家的木头房子咯吱咯吱地响着,仿佛要倒下来。
(1)理解“罕见”“袭击”“泛滥”。
(出示)罕见:难得见到。
袭击:侵袭,突然地打击。
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来。
(2)指导朗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3、请用横线画出牛顿的弟弟、妹妹及妈妈在暴风雨中不同的表现。
(1)四人小组讨论,找到句子简单说说理由。
预设答案:第一句:弟弟、妹妹害怕极了。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牛顿在暴风雨中》教案、教学设计

1.过程方面: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通过预习、课堂讲解、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环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方法方面: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总结文章的基本情节,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的表现。
(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教师适时给予指导。
(4)互动交流:选取学生代表进行课堂展示,分享小组的讨论成果,培养学生倾听、尊重他人意见的良好习惯。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旨和价值观,强调关爱自然、尊重生命的重要性。
c.从这篇文章中,你学到了哪些关于关爱自然、尊重生命的道理?
提交方式:书面答案,下节课讨论。
4.语文实践:组织一次课堂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如暴风雨、闪电等,并记录下来。
提交方式:以观察日记的形式,分享自己的所见所感。
5.小组合作: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自然科学问题,如暴风雨的成因、牛顿的科学成就等,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一份研究报告。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成语和修辞手法,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文知识。
3.针对文章的重点句子和段落,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价值观。
4.结合课文内容,讲解自然现象——暴风雨的形成,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a.牛顿在暴风雨中为什么会表现得如此勇敢和坚定?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牛顿吗?他在科学上有哪些伟大的成就呢?”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牛顿的了解。
最新沪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牛顿在暴风雨中》优秀教案第一课时(精品)

《牛顿在暴风雨中》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在阅读中认识本课10个生字,注意读准“蓬、疯、撑”等字的后鼻音。
积累“罕见、仿佛、担心、惊慌、空旷”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并通过课题质疑、朗读学习中释疑,了解他这样做的原因。
背诵课文7、8小节。
3.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测量风力的实验,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教学重点:朗读和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及他为什么这样做的。
教学难点:体会牛顿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出示课题。
1.说说我们这学期积累到的描写风的词语。
学生交流。
2.媒体出示描写暴风雨的词语:暴风骤雨风雨交加风雨如磐狂风暴雨疾风劲雨小老师领读的形式读一下。
这几个词语都写了什么?板书:暴风雨3.师:在暴风雨来临之际,你们会怎么做?学生交流。
4.板书完整课题:19牛顿在暴风雨中学生读一读课题。
5.播放手机精彩的导学成果。
二、检查预习,根据课题质疑。
1.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
教师预设问题:(1)这是一场怎样的暴风雨?(2)牛顿在暴风雨中干什么?(3)牛顿在暴风雨中怎样干的?(4)牛顿为什么这样干?简单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2.昨天,我们预习过课文,检查一下大家预习得怎样。
媒体出示词语:罕见、袭击、泛滥、疯子、乱蓬蓬、斗篷、撑开。
小老师领读。
正音,强调4个后鼻音:疯、蓬、篷、撑;区分字形:蓬、篷。
三、深入课文1-4小节,知道暴风雨的罕见,感受人物心情。
(一)、知道暴风雨的罕见。
提出问题后,我们应该……那是一场怎样的暴风雨呢?1.轻声读第1小节,找出描写暴风雨特大的句子。
2.交流相关句子。
媒体出示第一小节。
随文进行词语教学,自主理解“罕见、袭击、泛滥”的意思。
重点抓“泛滥”。
学生根据自己理解词语的方法说说意思。
(方法可多一点,如罕见找近义词、袭击联系上下文、泛滥查字典)3.集体朗读第一节,感受暴风雨的猛烈。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牛顿在暴风雨中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牛顿在暴风雨中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牛顿在暴风雨中》这篇课文,能够了解牛顿的成长经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表演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表现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讲解和引导,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的成长经历;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表达对牛顿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首先,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回忆一下之前学过的课文内容,然后引入今天的课文《牛顿在暴风雨中》。
通过黑板上的图片或是幻灯片,展示相关的图片和关键词,让学生对牛顿这个人物和暴风雨有一个简单的认识。
2. 课堂阅读(20分钟)教师在课前可以准备好课文的音频,让学生跟着音频一起读,同时教师可以适当解读一些生词和难句。
读完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有哪些印象深刻的地方,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了解和了解学生对这篇文章的整体感受。
3. 小组合作(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一起阅读这篇课文,然后归纳每个人物的特点和故事背后的含义,并列举出一些学生感到惊讶和有趣的事情。
这个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们积极发言和互相交流。
4. 表演扮演(25分钟)在小组活动结束之后,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组成小分组,进一步鼓励他们扮演这些角色。
学生需要在10分钟之内准备表演,同时在表演之前需要将这个故事的背景和人物特点还有内涵简要介绍一下。
表演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提醒学生对于某个角色该如何演绎,如何提高表演的真实性。
5. 总结提升(10分钟)课堂结束前,教师可以简要地总结这节课学生们的收获和表现,同时询问学生们对于这个故事有哪些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四、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听取他们的见解和观点等方式,对学生的参与度和掌握程度进行评价。
同时,可以让学生写一篇课堂回顾,让他们总结这节课的收获和收获,巩固他们对于这个故事的理解和记忆。
三年级上语文说课稿牛顿在暴风雨中沪教版

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通过完成作业,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采用清晰的布局、简洁的内容和直观的风格。板书分为三个部分:左侧列出主要生词和短语,中间展示文章的情感线索和关键情节,右侧呈现文章的修辞手法和结构分析。
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增强他们的体验感和参与度。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和记忆。
3.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提高学习效果。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三年级学生,他们的年龄特征是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对于较为抽象的概念和深层次的情感理解尚需引导。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有趣的故事和科学现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喜欢通过游戏和互动学习。在学习习惯上,学生已经开始形成合作学习和主动探究的习惯,但需要教师持续的鼓励和指导。
三年级上语文说课稿牛顿在暴风雨中沪教版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选自沪教版三年级上语文教材,讲述了伟大科学家牛顿在暴风雨中的故事。这个故事强调了牛顿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在面对困难时的勇敢、坚韧。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主要知识点包括:理解故事背景,掌握生词、短语,分析句子结构,体会文章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牛顿在暴风雨中(第五册)
作者(来源):教科院实小陈琰雯发布时间:2013-10-14
教学目标:
1、在阅读过程中,自主认识本课10个生字,辨析“蓬”与“篷”的字形,理解
“罕见”、“泛滥”的意思,通过做动作理解“向”字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2、在读懂句意的基础上,通过抓人物的动作,简要概括牛顿在暴风雨中所做的事
情,感受他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3、围绕“好奇”一词,用课文中的内容将句子“牛顿有很强的好奇心。
”说具
体。
教学重难点:
1、研读第7小节,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概括说清牛顿在暴风雨中怎么做的。
2、围绕“好奇”一词,用文中的事例将句子“牛顿有很强的好奇心。
”说具体。
教学过程:
一、反馈预习,揭示课题,发现课题的不同之处。
1、反馈预习,辨析“蓬”与“篷”的字形。
(1)正音,指名带读词语。
出示词语:罕见泛滥蝙蝠背着风
斗篷乱蓬蓬
(2)辨析“蓬”与“篷的字形。
2、引出牛顿,复习“顿”字。
3、根据学生已知,介绍牛顿。
4、揭示课题,复习巩固“暴”字,齐读课题。
5、预习反馈,引导学生关注发现课题的不同之处。
二、理解词语“罕见”、“泛滥”的意思,体会暴风雨的猛烈,初步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干什么。
过渡:这是一场怎样的暴风雨,文中有一个词告诉了我们。
打开书,找找看。
1、理解词语“罕见”的意思,体会暴风雨的难得一遇。
2、了解暴风雨发生的时间,读好第一句话。
3、找出描写暴风雨的句子,理解词语“泛滥”的意思,通过引读、朗读感受暴风雨之大。
4、通过与一般人以及弟弟妹妹在暴雨中的表现,初步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异于常人表现的原因。
出示句子:牛顿的弟弟妹妹紧挨着妈妈,他们听着呼啦啦的风声,心里十分害怕。
交流牛顿却在暴风雨中干什么?指名多人回答,板书:跳测量
过渡:你们说法不一致,牛顿到底在暴风雨中干什么呢?我们就要去深入了解。
三、读懂第7小节,概括说清牛顿在暴风雨中怎么做的,了解这么做的原因,体会牛顿是个怎样的孩子。
(一)了解第7小节句子间的关系,读懂牛顿是怎么跳的。
师:刚才你们说的这些内容,是文中哪一小节写的?
1、读小节,理清句子的关系,找出牛顿怎么跳的句子。
2、读懂句意,并通过动作演绎,了解牛顿是怎么跳的。
(1)师:读了这些句子,你知道牛顿是怎么跳的吗?补充板书:向上
(2)指名一人做动作,思考“不停地”是不是连续这样跳?
(3)师引读句子:身子有时——有时——有几次。
交流牛顿他还怎么跳?板书:向着风背着风
(4)“有几次”是指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他会撑开斗篷?“撑开”我应该写在哪里?板书:撑开
(5)师小结:原来牛顿不停地向上跳还会改变方向,有时还要撑开斗篷。
(6)联系这些句子,想想牛顿是怎么跳的,自己跳跳看。
指名一人再来跳(7)师评价:看来,你明白了“不停地向上跳”不是一个劲地朝一个方向跳,而是一会儿——一会儿
——有时——
(8)师小结:现在你们真正读懂了牛顿是怎么跳的。
(二)了解牛顿还怎么做。
1、指名读句子,泛红句子:每跳一次,他都测量一下落点与起点之间的距离,用石块刻在墙上。
(二)概括第7小节节意。
(三)了解牛顿这么做的原因。
1、师:那么大的暴风雨,人家都躲起来了,牛顿为什么还要这样做?板书:了解风力
2、师板书:好奇
3、齐读第7小节。
4、师小结:全文只有这一个小节在具体写牛顿怎么做的,虽然篇幅短,但却能让我们感受到牛顿的与众不同。
回家可以背一背这小节,先想想牛顿怎么跳的,再背诵。
5、引读第10小节。
(四)围绕一个意思,用文中内容把句子说具体。
1、出示:牛顿有很强的好奇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总结。
四、布置回家作业。
1、背诵课文第7小节。
2、根据课文内容,把句子写具体。
牛顿有很强的好奇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搜集2—3个名人小时候的故事,读一读,再与同伴交流交流。
(交流要求:先概括告诉别人“他(她)是个怎样的孩子”,然后用故事中的例子简要地说一说)
板书:
19、牛顿在暴风雨中
向着风
向上跳撑开
背着风
了解风力
(好奇)
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