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_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ppt1
13 行为地理学

第二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一、行为空间
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地域界限,它既包括人类 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也包括人们间接活动的空间 范围。
直接活动空间:是指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所 经历的场所和道路,是人们通过直接的经验所了解 的空间。
间接行为空间:是指人们通过间接的交流所了解到 的空间范围,既包括通过邮政、电话等个人间的联 系所了解的空间,也包括通过报纸、杂志、广播、 电视等宣传媒介所了解的空间。
第二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24
21
6
W
18
H
A
S
S
H 15
12
6 9
21 H
18 W
15
24 6
S
B
6
H
W H
9
12
S 睡眠 A 夜晚工作者
H 在家 B 白天工作者
W 在工作
第二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24
18 时 间 12
6
0
外出Hale Waihona Puke 家家 购物工作
午餐
工作
家 距离
在每天的时空棱柱 强制的条件下,个 人所选择的“时空 路径”(spacetime path)是一种 位置的时间序列。
1.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
通勤空间通常由3部分组成:
出发点——居住空间;
停留和活动点——工作或学习场所;
通道——联系出发点与停留点的空间。
时间地理学
瑞典学者哈格斯坦德(T. Hagerstrand)创立了“时空棱柱体” 模式,来分析通勤活动的时空结构和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通勤和通学的行为空间主要受居住地点与行程速度两个因素的影 响。一般地,通勤速度越大,活动空间越广阔;工作场所受到的限制 越多,活动空间越小。
行为与环境

2、环境可能论(environmental possibilism)——唯意志论产物
“历史很少重复,同一自然环境的影响,在不同 社会环境情况下,可能产生绝然不同的结果。”
3、环境忽然率论(environmental probabilism)
“在环境与行为之间存在着的规律性的关系,地 理、气候与生理等并不主宰一切,任何地点多 存在着大量的潜在机会与共选择的可能性,只 要仔细地研究,可以发现集体、行为与环境之 间的持久关系”。
3、我们塑造了环境,环境有影响了我们
实例:永定客家土楼
二、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1、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机械唯物论产物
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 “地点的物质因素,决定当地人的活动。” “英国、日本由于缺乏陆地资源,必然成为海上 强国;一个国家的地理环境决定它的对外政
2、对人们行为的影响因素
例:居民选择住处影响因素 1)生活水平、社会阶层、社会地位、经济地位、 受教育程度、职业与收入等; 2)处于生命周期的哪一段; 3)生活方式、民族、种族等。
第二节 现象环境之一:人
拥挤、凑热闹(Social facilitation) 一、刺激的被剥夺与过载
9、对邻里的满意程度 1)交通量 2)邻里中服务设施的质量
10、邻里类型学
1)几种学说 2)Lee学说的层次
(1)有社交、熟人的邻里层次 (2)均质的邻里层次 (3)大邻里单元层次 考虑两个层次的邻里a、城市单元的邻里;b、社会交 往的邻里
11、以小孩为核心的邻里
Bell:小孩才是真正的邻居 “孩子们在邻里中,不受家庭的约束限制,是被 社会化了,这样就不会变成一个自私的家伙了” 供小孩玩的地方,应提供兴奋点。 10-12岁的孩子能够把家与外面的世界同化到一 起,最有社会向心感。 11岁的小孩心目中的邻里是家与学校之间。
人的行为与环境_图文_图文

左侧通行习性
在人群密度较大(0.3人/M2以上)的室内和广场上 行走的人,一般会无意识地趋向于选择左侧通行。 这可能与人类右侧优势而保护左侧有关。这种习性 对于展览厅展览陈列顺序有重要指导意义。 案例:日本的行车方向
左转弯习性
人类有趋向于左转弯的行为习性,在公园散步、 游览的人群的行走轨迹可以显示这一习性。并有 学者研究发现向左转弯的所要时间比同样条件下 的右向转弯的时间短。很多运动场(如跑道、棒球 、滑冰等)都是左向回转(逆时针方向)的,有学者 认为左侧通行可使人体主要器官心脏靠向建筑物 ,有力的右手向外,在生理上、心理上比较稳妥 的解释。这种习性对于建筑和室内通道、避难通 道设计具有指导作用。
亲密距离:指与他人身体密切接近的距离
接近状态:指亲密者之间发生的爱 护、安慰、保护、接触、交流的距 离,此时身体接触,气味相透;视 觉过近,反而分辨不清。
正常状态:(15—45厘米),头脚部 互不相碰,但手能相握或抚触对方 。在各种文化背景中,这一正常距 离是不同的
个人距离:指个人与他人间弹性距离
接近态为130—210厘米,通常为 一起工作时的距离,上级向下级或 秘书说话便保持此距离,这一距离 能起列传递感情力的作用。
正常态为2l0—360厘米,此时 可看到对方全身,在外人在场下 继续工作也不会感到不安或干扰 ,为业务接触的通行距离。正式 会谈、礼仪等多按此距离进行。
公众距离:指演说、演出等公众场合的距离
G. 统计分类,分析处理 F. 误填、漏填检查 E. 调查实施
D. 确定调查方法,问卷形式,问题设置
方法
邮寄调查法 委托调查法 放置调查法 集合调查法 跟踪调查法 网络调查法
调查的实施方法
特点
调查表邮寄给对象,范围大,回收率低 委托其他机关,回收率高,受制约 调查表放置某一地点,结果可信度低 省时省力,集合难,收情绪影响 对同一对象按一定时间间隔连续调查 效率高,范围大,信度低
第12章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

第12章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内容提要: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是行为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概括地说行为地理是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过程、行为空间、区位选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本章主要论述了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问题。
侧重于探讨人类的环境知觉,环境认知、地理物象、物象评价和外在行为等的机制作用。
在人类行为机制作用下,人类各种活动的行为空间具有差异性,并且表现出不同的空间行为规律性。
并通过行为矩阵模型、报偿矩阵模型和消费行为空间模型进行分析,这些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从人类认识论的本质上揭示人类活动空间场所选择与优化的规律性。
第 1 节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行为地理把心理、行为等因素引入人地关系的研究中,揭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平衡、反馈的空间关系规律。
一般说来,人类对地理环境刺激的自动条件反射所产生的行为不属于行为地理所研究的行为范畴,行为地理主要是研究人类在环境感觉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内在行为(心理行为)和外在行为(表现行为或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侧重于探讨人类的环境知觉、环境认知、地理物象、物象评价和外在行为等的机制作用和过程。
正是由于这些机制作用和过程才使人类形成一定的行为空间和区位选择。
一、环境知觉与认知环境知觉是人们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的过程。
环境知觉和环境感觉一样都是由于地理环境作用于人们的分析器官所起的认识过程,但环境感觉只是反映地理环境的个别属性,而环境知觉则反映地理环境的总体属性以及个别属性之间的相互联系。
环境感觉是环境知觉的基础,环境知觉是各种环境感觉相互联系和有机结合的产物。
不同的人对地理环境的知觉程度存在着差异,这决定于人们对地理环境信息的获取和利用,主要同个人的认识属性、获取信息的环境性质以及个人在环境中获得信息的方式等因素有关。
波特斯(J.D.Poteous)认为有三种环境,即现象环境(自然客体)、个人环境(现象环境的感知)和条件环境(影响行为的文化信仰和意愿)。
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PPT课件

“指导”运动 心理卫生运动
18
第三节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发展历程
心理咨询在中国社会中的发展
台湾谘商 香港辅导 大陆心理咨询
19
思考·讨论
毕业之后,假如您将从事心理助人的职业,您是希 望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还是一名心理治疗师?您 将如何准备您的职业生涯?
20
第二章 心理咨询的要素
37
第五章 会谈
澄清的练习 1、求助者(一位高中生):我的成绩正在走下坡路,我不知 道为什么,我对任何事情都感到失望。
2、求助者(四年级女生):我不想做这讨厌的作业,我不要 学习数学,反正女孩子不需要知道这个。
3、求助者(中年男性):我对于现在残疾的身体很沮丧,我 感觉再也不能像过去一样做事了。它影响了我的工作,影响 了我的家庭,我好像对其他人没有任何用。
时间。
33
第五章 会谈
第三节 会谈技巧 四种倾听技术 澄清 释义 情感反映 总结 澄清是在求助者发出模棱两可的信息后,向求助者提出问题 的反应。 释义是将求助者信息中与情境、事件、人物和想法有关的内 容进行重新编排。 情感反映是对求助者的感受或求助者信息中的情感内容重新 编排。 总结是释义和情感反映两种反应的进一步延伸。
当事人的人格和个人特点:人际敏感、处于烦恼、痛苦诉 诸于人际交往而非躯体、应对能力、一般智力水平
23
第二章 心理咨询的要素
第三节 咨询师 Strone、Welshe(1992)等人的研究表明,咨询的社会影
响模型假设有三个因素在起作用:1.通过合法性、专家身份 和口碑 2.人际吸引和技巧等行为 3.求助者对咨询师的依赖。 咨询师的角色和功能:示范者、倾听者、支持者、研究者、
心理咨询和治疗中的共同要素 不同的治疗体系中存在共同的治疗因素,共同的
两性心理学

❖ 刻板印象(stereotype)是指「对社会群体不准 确和简单化的见解,致使旁人依此对其有固定 的看待.」(Jary & Jary,1998,P. 673).按照这 个定义,性别刻板印象(gender stereotype)则 可以理解为对男性和女性的一些独有看法,而 这些看法却可能是错误而过於简单化的
❖ (1)女孩不比男孩更有“社会性” ❖ (2)女孩不比男孩更易受暗示 ❖ (3)两性有同样的自我尊重要求 ❖ (4)女孩的机械学习和简单重复学习并不更好,男孩在抽
象的学习和新内容的学习中也不更强
❖ (5)男孩并非更擅长于分析 ❖ (6)男女在受遗传和环境影响上是一样的 ❖ (7)女孩并不缺少成就动机 ❖ (8)说女孩靠听觉,男孩靠视觉是没有根据的
❖ 注意:睾丸酮、雌激素和孕激素男女都有, 只是量上不同。
(三)性激素与大脑分化
❖ 1.下丘脑 ❖ 内脏、内分泌和情绪活动之间维持平衡的中
枢,进而影响到垂体激素的分泌,并借此调节 其它内分泌腺的活动。 ❖ 男性——持续分泌 ❖ 女性——周期行分泌
❖ 基本内容
❖ 科尔伯格认为儿童的性别认同是认知发展的 结果。需要经历三个阶段:性别认同、性别 分化和亲长认同。
❖ (1)性别认同即儿童将男性和女性进行性别归类,这是性 别角色态度的基础。
❖ (2)性别认同是通过对自己发育初期表现出的身体状况和 判断而形成,此时儿童接受同性行为,排斥异性行为。
❖ (3)这种认知判断虽是2-7岁儿童形成性别认同的结果,但 儿童的性别角色和性别概念往往受环境的某些变化的影响。
❖ 性别刻板印象:作为男人(man),就需要具备 男性化特质(masculinity),例如独立,理性,主动, 有自信等.作为女人(woman),则需要拥有依赖, 感性,被动,柔弱这些女性特质(femininity)
卡西尔《人论》读书笔记-PPT读书笔记

第四章 人类的空间与时间世界
从空间和时间这两个最基本的范畴入手,着重论述了“符号功能”对人类生活的 决定性作用。卡西尔在这里强调的是,人与动物虽然生活在同一个物理世界之中, 但人的生活世界却是完全不同于动物的自然世界的。
? 空间和时间是一切 实在与之相关联的构架。 ? 空间和时间的经验分为高低层次。 ? 最低的层次可以被称为有机体的空间和时间,较高级的知觉空间,更高级的抽象空间。 ? 抽象空间中所涉及的并不是各种事物的真理,而是各种命题和判断的真理。 ? 对于时间,则划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未来不仅是一个过去和现在映象,它成了一
? 康德“概念无直观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概念和直观,构成了认知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区别。 ? 人类知识按其本性而言就是符号化的知识。对符号思维来说,一个符号并不是作为物理世界一部分
的那种现实存在,而是具有一个“意义”。事物与符号之间的区别,也就是现实性与可能性之间的 区别。
上篇的基本内容就是人类世界与自然世界的区别。
? “人性”意谓着:尽管在它的各种形式中存在着一切的差别和对立,然而这些形式都是在向着一个 共同目标而努力。神话、宗教、艺术、语言,甚至科学,现在都被看成是同一主旋律(人性)的众 多变奏。
深圳大学
第七章 神话与宗教
? 在人类文化的所有现象中,神话和宗教是最难相容于纯粹的逻辑分析了。 ? 如果说神话有什么特性的话,那就是:它是“莫名其妙的”(非理性)。 ? 宗教的真理是超自然超理性的,但它不是“非理性的”。单单依靠理性我们不可能深入
动的功能并以这种功能的一种独特倾向来定义。它不是由被动的知觉构成,而是一种知觉化的方式和 过程。但是这种过程的本性并不是纯粹主观的,相反,它乃是我们直观客观世界的条件之一。 ? 艺术家的眼光不是被动地接受和记录事物的印象,而是构造性的,并且只有靠着构造活动,我们才能 发见自然事物的美。美感就是对各种形式的动态生命力的敏感性,而这种生命力只有靠我们自身中的 一种相应的动态过程才可能把握。审美经验正是存在于这种对形式的动态方面的专注之中。
《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 课件49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12篇 血缘与地缘
本章主要讲述乡土社会的关系特性。缺乏变动的社会会用生育产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 这样的社会就是血缘社会。最原始的社区是血缘与地缘结合的。地缘是“血缘的空间投影”,所谓
“生于斯,死于斯”。就算人口增多需要扩张,迁移的新地方与原来也有血缘关系,且人常常通过起 原来的名字来否认空间的分离。血缘社会中是无商业的,只有人情往来,商业在血缘之外发展。因此, 虽然血缘社会中外人很难融入,但这些人无血缘的特点使其找到了一个特殊的职业——钱上的往来。 也就是说,外来人正好成为商业的媒介。现代社会从商业里发展出了地缘的社会关系。如果说血缘是 身份社会的基础,那么地缘就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社会也就带来了权利与义务的意识,以及法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B.“人 口是没有流动”理解错误,原文是说“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
4.根据《乡土中国》中的《血缘与地缘》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 的的一项是( C ) A.在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有等级,长幼有次序,年长的对年幼的拥 有强制和权力,这就是血缘社会的基础。 B.乡土社会中,离开老家漂流到其他地方的人们,虽能设法在其他已经 形成的社区立足下来,但很难融入进去。 C.寄居社区边缘上的人们不能真正成为村落社群中一员,因此他们得不 到一个普通公民的权利,不为人所信托。 D.亲密的血缘社会中,人们之间虽发生交易,却不存在商业行为,一般 采用相互馈赠的方式,依靠中国乡土人情来维持。
整本书 思维导图
巩固练习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C )
A.血缘社会是依靠生物上的新陈代谢一生育,来维持其结构的稳定。 B.只有在血缘和地缘合一的乡土社会里,村落这个概念才可以说是多 余的。 C.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没有流动的,家族这个社群包含着地 域的涵义。 D.离开老家漂流到别的地方去的一般都不能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 成新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