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第12章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2015.9分解
人文地理学第12章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2015.9

人文地理学
行为主义地理学
二、渊源
1.产生背景
行为科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 利用社会学、心理学来研究人们的社会行为、产生行为
的原因以及如何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二战后地理学家开始对地理现象进行人类行为的研究,
使地理学研究的人地关系进入到人与环境的关系研究。
1
人文地理学
行为主义地理学
1
人文地理学
第2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二. 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
2.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 ③ 居住环境与购物行为空间
B.交通条件
a. b. 优越的交通条件——消费行为空间扩大 空间尺度不同——所利用的交通工具也有差异
具有重要意义。
1
人文地理学
行为主义地理学
五、方法论及其批判
1.研究方法
(1)归纳-推理-规划法 (2)行为矩阵
(3)锚点理论
(4)数学模拟和统计分析
(5)人工智能
1
人文地理学
行为主义地理学
五、方法论及其批判
2. 方法批判
(1)强调个体,忽视了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 究的重要性
(2)对实证主义的批判不够,反成了附庸
1
人文地理学
第1节
四.人的行为机制
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激励:推动个人去从事某项活动,促使人的活动去满 足一定需要的意图、愿望、信念等,产生人类行为 的原动力; 决策:是人们经过知觉、判断、分析后产生的导致 行为的决定; 行为:以外界的刺激经过思维、判断、决策后采取 的行动,行为实施后还可以经过反馈进行修正,往 返交替,使行为成为信息处理的体系;
1
人文地理学
无地方性(placelessness) 相对同质和标准化的景观形态,其中代表前工业 化社会特征的地方的特征和变化受到减弱。这个术语 与人本主义地理学联系紧密,特别是雷尔夫的工作, 他承袭海德格(Heidegger,1962)的观点,认为当今 世界地方多样化的丧失预示着意义的重大丧失。代表 了前工业化和手工文化并创造地方感的‚真实姿态‛ 以大量丧失并代之以一种‚非真实‛姿态。雷尔夫举 出旅游景观、商业带、新城和郊区以及建筑中的国际 式风格作为无地方性和‚非真实‛姿态的实例。恩特 里金之处地方愈发同质化时一些意义确实消失了,但 同时却因而获得了另外一些意义。因此,单单谈丧失 等于接受维护主义者和保护主义者的价值观,他们正 是作者保全文化艺术品和地方的努力。
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ppt 人教课标版

第2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行为空间:人活动的地域界限。 直接行为空间:日常生活学习等所达到的行为空间。 间接行为空间:通过媒体所了解的行为空间。
与行为空间相关的因素:
居住地
活动 方式
交通 一、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P361)
哈格斯坦德(瑞典)的时空棱柱体模式
棱柱体规模的大小反映个人生活、工作环境的状况,以及个人爱好、 态度等多种限制因素。这些限制因素可以分成3种类型:一是能力限制因 素。如个人身体状况,交通网络,用车机会等因素,限制着个人活动能力 的发挥。二是共轭限制因素,指一些人与其他人对同一时间、地点的需要, 如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学生在同时、同地才能进行。三是权威限制因素。 如一些活动时间、地点,很大程度上是按领导的意愿来安排的。
处于矩阵中的不同位置。
行为矩阵与工业区位选择(P369)
现实中最佳区位点是一个模糊概念, 即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利多少的边界。 图中O1、O2、O3为最佳区位。以利润 区的半径绕最佳点旋转形成圆形获利边 界。因交通、人口等因素影响,获利边 界会缩小、变形。区位选择在些范围内 则有利可图。距最佳区位越远成本越高。 成本越高对应决策者决策不当。图中共 有13个企业,都不在最佳区位,而且有 两个在边界利润之外,说明决策错误。 利润越高,可能性是掌握信息多和利用 信息的能力强。区位上的点与矩阵中的
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
商业规模 广告 购物卡 服务态度 售后服务
不同的社会阶 层、年龄层次、 审美观念影响 购物行为。
影响因素: 行为特征 商业环境 居住环境 社会环境
四种购物行为: 马歇尔型——理智型 巴甫洛夫型——刺激反映型 弗洛伊德型——情绪型 维布雷宁型——从众与名望
居住地的远近与交通便 利程度影响购物行为。
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答案解读

人文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又称人生地理学。
它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
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对于地理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
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
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将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地相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内涵是: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人文地理》第12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

二、地理物象
地理物象是指地理 环境以及事物通过 知觉、认知过程反 映在人们头脑中的 形象(映象)。它 是知觉判断、地理 优选以及决策行为 形成的基础。当然, 地理物象与客观地 理环境并不完全一 致。英国学者格尔 德曾提出一个认知 体系(见图)。
格尔德提出的环境认知体系
二、地理物象
由于人们的年龄、性别、学历、经历 等的不同,对同一地理环境会产生不 同的地理物象,从而产生不同的决策 行为。
不同迁移类型与距离的关系
2、迁移的方向偏移
由于迁移行为受迁 移机会、地点和环 境效应的影响,迁 移活动在某些方向 会比在其他方向移 动得更远,从而产 生迁移空间行为的 方向偏移(如图)。 一般来说,大部分 的迁移流在大城市 之间发生,或中小 城市移民流向大城 市。
迁移的方向偏移
第3节 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
美国赫夫在零售引力模型基础上建立了概率引力模型。拉什 曼南和汉森又对概率模型加以了修改,使其进一步合理化。
(二)消费行为空间偏好模型 (三)消费行为空间信息模型 (四)消费行为空间学习模型 (五)消费行为空间综合模型
思考题与作业
一、思考题
1、解释环境知觉、地理物象、行为空间。 2、分析人类日常活动行为空间的规律性。 3、举例说明人类迁移活动的距离偏移和方向偏移。 4、应用行为矩阵模型和报偿矩阵模型,分析一个
具体的人文地理学问题。 5、简要评述消费行为(1)行为地理(2)环境知觉(3)环境认知(4)地
理物象(5)物象评价(6)心理图谱(7)地理物 象简图(空间图式)(8)行为空间(9)通勤活动 的行为空间 2、问答题: (1)解释地理物象的距离衰减规律和其动态性特征。 (2)论述购物行为空间的影响因素。 (3)简述人类的迁移空间行为的距离偏移和方向偏 移的规律。 (4)消费行为空间模型包括哪些模型?
人文地理学考研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

行为空间研究方法
A
空间分析法
运用GIS等空间分析技术对行为空间进行定量研 究,揭示行为空间的结构、特征和演变规律。
行为观察法
通过直接观察或记录人类在空间中的行为, 了解行为空间的使用情况和行为模式。
B
C
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受访者对行为空间的认知、 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信息,分析行为空间的 社会文化意义和影响因素。
活动。
地形地貌
02
山区人们交通不便,活动范围受限,平原地区则交通发达,人
们活动范围广。
自然资源
03
资源丰富地区人们生活富足,资源匮乏地区人们则生活贫困。
社会经济条件对人类行为制约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达地区人们受教育程度高,文化娱乐活动丰富, 经济落后地区则相反。
政治制度
不同政治制度下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存在显著 差异。
大型体育赛事和娱乐活动的举办促进了相关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如 体育场馆、主题公园等,对地理环境产生显著影响。
文化交流与传播
娱乐活动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对地理环境的文化多样 性和社会开放性产生影响。
04 地理环境对人类行为制约因素
自然条件对人类行为制约
气候条件
01
寒冷地区人们更倾向于室内活动,热带地区人们则更多在户外
特点
人类行为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动态 性和可塑性等特点。不同个体、不同 群体、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行为表 现出巨大的差异。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社会环境包括政治制度、经济水平、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方面,对人类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 ,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会导致不同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从而影响人类行为。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第1章绪论1.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
4.人文地理的学科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5.拉采尔:(1844-1904)德国地理学家,他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一方面他为人生地理学或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道路线。
另一方面,他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引入者。
6.赫特纳:(1859-1941)德国地理学家,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
7.施吕特尔:(1872-19520德国地理学家,是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地理学者应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
8.白兰士:(1845-1918)法国地理学家,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认为除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它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
9.麦金德:(1861-1947)英国地理学家,他把地理学说成是探索人及其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提出了“大陆腹地说”。
麦金德第一个将全球作为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10.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
(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
(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生态化和应用化趋向。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第 1 章绪论1.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
4.人文地理的学科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5.拉采尔:(1844-1904)德国地理学家,他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一方面他为人生地理学或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道路线。
另一方面,他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引入者。
6.赫特纳:(1859-1941)德国地理学家,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
7.施吕特尔:(1872-19520 德国地理学家,是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地理学者应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
8.白兰士:(1845-1918)法国地理学家,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认为除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它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
9.麦金德:(1861-1947)英国地理学家,他把地理学说成是探索人及其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提出了“大陆腹地说”。
麦金德第一个将全球作为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10.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
(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
(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生态化和应用化趋向。
第12章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

第12章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内容提要: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是行为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概括地说行为地理是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过程、行为空间、区位选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本章主要论述了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问题。
侧重于探讨人类的环境知觉,环境认知、地理物象、物象评价和外在行为等的机制作用。
在人类行为机制作用下,人类各种活动的行为空间具有差异性,并且表现出不同的空间行为规律性。
并通过行为矩阵模型、报偿矩阵模型和消费行为空间模型进行分析,这些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从人类认识论的本质上揭示人类活动空间场所选择与优化的规律性。
第 1 节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行为地理把心理、行为等因素引入人地关系的研究中,揭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平衡、反馈的空间关系规律。
一般说来,人类对地理环境刺激的自动条件反射所产生的行为不属于行为地理所研究的行为范畴,行为地理主要是研究人类在环境感觉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内在行为(心理行为)和外在行为(表现行为或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侧重于探讨人类的环境知觉、环境认知、地理物象、物象评价和外在行为等的机制作用和过程。
正是由于这些机制作用和过程才使人类形成一定的行为空间和区位选择。
一、环境知觉与认知环境知觉是人们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的过程。
环境知觉和环境感觉一样都是由于地理环境作用于人们的分析器官所起的认识过程,但环境感觉只是反映地理环境的个别属性,而环境知觉则反映地理环境的总体属性以及个别属性之间的相互联系。
环境感觉是环境知觉的基础,环境知觉是各种环境感觉相互联系和有机结合的产物。
不同的人对地理环境的知觉程度存在着差异,这决定于人们对地理环境信息的获取和利用,主要同个人的认识属性、获取信息的环境性质以及个人在环境中获得信息的方式等因素有关。
波特斯(J.D.Poteous)认为有三种环境,即现象环境(自然客体)、个人环境(现象环境的感知)和条件环境(影响行为的文化信仰和意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地理学
20世纪80年代对地方概念的兴趣扩展到了人本主义地 理学之外。经济地理学家如马西(见:Massey and Allen,1984) 试图将地方理论化,规定为在一般过程 的背景中表现特性。 历史地理学者如普雷德(Pred,1984) 则引用吉登斯的 观点,把地方看作结构化过程的组成部分,既由社会 实践所构成、又反过来构成这些实践活动。 阿格纽和约翰斯顿(Johnston,1991) 认为地方是政治 地理学的基石之一。 恩格里金(Entrikin,1991) 认为“用寻求地方的整体 性和背景性的方式来理解地方,就是要在科学理论化 的客观一级和感性理解的主观一级之间占有一定位 置”。
(3)过分重视个人的行为而不是团体的行为
1
人文地理学
place(地方;场所): 由人或物占据的部分地理空间。阿格纽 (Agnew,1987)区分了场所的三个主要要素:“场 所,社会关系构成的环境(可以使非正式的抑或组 织化的),区位,包含社会相互作用环境的地理区 域,这种相互作用有更大尺度下运行的社会和经济 进程确定;以及地方感,即地方的‘感觉结构’”。 地方,特别是地方感,是20世纪70年代人本主义地 理学区别于实证主义地理学家的主要概念之一。特 别是他与雷尔夫(Relph,1976)和段义孚 (Tuan,1977)的想象学方法相关。80年代西蒙 (Seamon and Mugerauer,1985)以及布莱克(Black et al.,1989)的著作中,对于地方的这种哲学探讨还 在继续。
1
人文地理学
行为主义地理学
三、发展阶段
1.萌芽时期(20世纪20-60年代)
2.第一发展期(20世纪60-80年代)
3.第二发展期(20世纪80-90年代)
1
人文地理学
行为主义地理学
四、主要研究内容
1.行为空间和空间行为
行为空间就是人类活动的地区界限,包括人类 直接活动的空间,也包括交流认识活动的间接空间 。通常包括三个方面:
消费者行为研究等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实践意义。
1
人文地理学
行为主义地理学
四、主要研究内容
3.心智图和认知地图
地理物象的心智图是人类日常活动和人类移动地 理选择的依据。不同等级的空间位置和距离影响行为
活动的选择,心智图的形成来源于人们直接或间接获
得的各种信息,能够反映和决定人的空间行为,对指
导和研究人的空间行为选择具有重要作用,在实践中
1
人文地理学
地方效用(place utility) 衡量个人对地方满意程度的标准。该词出自新 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效用”一词,用于有关于 人们评价可供选择地点(包括他们的现住处)的迁 移研究(Wolpert,1965)。 一个家庭决定考察迁移的可能性后,竟会在其 活动空间范围内寻找可得的居住地(参见:搜索行 为),并根据他们对期望值(或效用)的评估标准 来评价每个地方。这种评价提供了地方效用的衡量 标准,而地方效用决定着是否迁移(现住处的地方 效用可能比索考虑的其他任何地方都高),以及如 果前已将选择哪个最佳。
1
人文地理学
无地方性(placelessness) 相对同质和标准化的景观形态,其中代表前工业 化社会特征的地方的特征和变化受到减弱。这个术语 与人本主义地理学联系紧密,特别是雷尔夫的工作, 他承袭海德格(Heidegger,1962)的观点,认为当今 世界地方多样化的丧失预示着意义的重大丧失。代表 了前工业化和手工文化并创造地方感的“真实姿态” 以大量丧失并代之以一种“非真实”姿态。雷尔夫举 出旅游景观、商业带、新城和郊区以及建筑中的国际 式风格作为无地方性和“非真实”姿态的实例。恩特 里金之处地方愈发同质化时一些意义确实消失了,但 同时却因而获得了另外一些意义。因此,单单谈丧失 等于接受维护主义者和保护主义者的价值观,他们正 是作者保全文化艺术品和地方的努力。
具有重要意义。
1
人文地理学
行为主义地理学
五、方法论及其批判
1.研究方法
(1)归纳-推理-规划法 (2)行为矩阵
(3)锚点理论
(4)数学模拟和统计分析
(5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人工智能
1
人文地理学
行为主义地理学
五、方法论及其批判
2. 方法批判
(1)强调个体,忽视了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 究的重要性
(2)对实证主义的批判不够,反成了附庸
人文地理学
第12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
第1节 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第2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第3节 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
1
人文地理学
行为主义地理学
一、内涵
广义的行为地理学包括感应(知觉)地理学和 狭义的行为地理学。 感应地理学是研究人们对不同地理环境反应的 特性、形成发展规律的科学。
知觉地理学只研究人的环境知觉。 行为地理学是研究人们对地理环境发生知觉后 作出判断、评价、然后决定自己行为的科学。
二、渊源
2.理论渊源
行为地理学是在避免空间分析学派的机械性和将人地关系物化的基
础上产生的。
引入环境心理学、人类学和组织行为理论来构建空间模式,其研究
重点放在达到的目标过程上,转向对个人和社团行为的微观研究。
其产生对实证主义的空间分析学派的批判和继承,在方法论上没有
根本性的变革。
新的人地关系思想观念和研究方法
1
人文地理学
行为主义地理学
二、渊源
1.产生背景
行为科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 利用社会学、心理学来研究人们的社会行为、产生行为
的原因以及如何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二战后地理学家开始对地理现象进行人类行为的研究,
使地理学研究的人地关系进入到人与环境的关系研究。
1
人文地理学
行为主义地理学
(1)在居住小区或附近的移动;
(2)活动地点的规则的往返移动(通学、通勤、交际、购物 等); (3)向这些活动地点的周边移动。
1
人文地理学
行为主义地理学
四、主要研究内容
1.行为空间和空间行为
人文地理学家研究人类行为旨在探讨人类的空
间行为规律,研究人们为什么采用这样的行为而不
采用那样的行为,也研究人类对环境作用的行为,
以及社会、文化、政治等行为的空间问题,为政策
制定和各行业的决策提供依据。
1
人文地理学
行为主义地理学
四、主要研究内容
2.空间分析与决策
借助于空间科学和区位理论的指导,获得较大
的发展。将时间和空间结合起来,注重行为空间研
究和空间中个人的行为研究,更注重逻辑推理和实
践运用,近年来在规划实践、企业经理区位选择、